保山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1页
保山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2页
保山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3页
保山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4页
保山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试时间:2024年11月2日09:00~11:30】保山市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卷高三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所谓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二氧化碳的人为移除与人为排放相抵消。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定义,人为排放即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农业及土地利用活动排放等。人为移除则是指人类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包括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集等。由于二氧化碳有不错的保温能力,这层“毯子”越厚,就越容易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进而引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多种生物因为栖息地环境的骤然变化而走向灭绝。要消除碳排放对气候带来的影响,最理想的方法就是采取行动,通过技术手段吸收与排放量相等的温室气体,此时“排放”就等于“没排放”,就实现了这个“0”,这也是碳中和的内涵。另外,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是碳中和的重要一环。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碳排放占比有越来越高的趋势,绿色生活的方式也越来越重要。(摘编自王一《碳中和,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材料二: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中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高三语文·第1页(共10页)

2022年以来,中国继续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做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求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并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摘编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材料三:说起碳汇,人们常会想到以森林为代表的陆地“绿碳”,与之相对的海洋“蓝碳”是地球自身固碳能力的另一种表现。“蓝碳”概念源自联合国2009年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主要指固定在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碳,这类生态系统也因此被称为“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与森林相比,滨海湿地规模不算大,但其单位面积的固碳能力却是前者的几十倍至上百倍。滨海湿地之所以能高效固碳,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海陆交错带,潮汐周期性的淹没会形成局部缺氧环境,从而降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极大减缓了有机质的分解,进而减少碳排放。类似现象也出现在陆地淡水湿地中,像我国北大荒的黑土,就是由于长期沼泽淹没导致大量有机质累积,从而形成以“泥炭”为主的黑色沉积物。假以时日,这些沉积物若能在地壳运动中被埋入地下,历经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就会形成黑色可燃沉积岩——煤炭。相对于淡水湿地,滨海湿地还能减少甲烷排放,固碳优势更为明显。一部分有机质在长期水淹的环境下被微生物利用,会以甲烷的形式排放出来,这在淡水湿地特别是稻田土壤中尤为明显。而在滨海湿地,海水中存在大量硫酸根离子,可以极大减少甲烷的产生和排放。令人担忧的是,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近海富营养化、填海造陆、海岸工程等一系列人类活动,致使地球上约1/3的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消失,缩减速度远大于热带雨林。对其开展保护修复刻不容缓。(摘编自王法明《挖掘“蓝碳”大潜力》)材料四:目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思路有二:一是通过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二是提高碳汇增量。增加碳汇主要有两种方式,即陆地绿碳和海洋蓝碳。海洋蓝碳的增汇方式主要有高三语文·第2页(共10页)三种:第一,海水自然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第二,通过海洋盐沼、海草床等浮游植物及红树林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通过植物残体沉积海底进而实现二氧化碳的转化和捕获;第三,海洋贝类、珊瑚礁类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钙沉积,实现二氧化碳的固存。(摘编自王琪、孙雪敏《发挥海洋自然保护地碳汇功能推动蓝碳事业发展》)1.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图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碳中和的目标就是通过一定手段增加碳吸收、碳捕集,吸收与排放量相等的温室气体,从而达到二氧化碳的移除与排放相抵消。B.中国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显著,彰显了大国担当。C.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的人类活动致使部分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快速消失,为借助其实现碳中和,保护修复工作迫在眉睫。D.滨海湿地既能极大地减少甲烷的产生和排放,还能减少碳的排放,与森林相比,具有更强的固碳能力,因而只需要加强滨海湿地的保护。高三语文·第3页(共10页)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一项是(3分)A.十年来,中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6.2%的经济增长,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B.2022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10084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36%,比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C.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城市公共汽电车共70.32万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54.26万辆,占比77.2%。全年完成运营里程291.6亿千米,客运量353.37亿人次。D.2022年我国完成造林6304万亩(约合420.27万平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合8760万平方米);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5.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山前该有一棵树张者这是个啥地方嘛,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高三语文·第4页(共10页)

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高三语文·第5页(共10页)

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人们都来看栽树,因为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中的“该”字一方面暗示了树在现实中的缺失,另一方面传达出孩子们对树的强烈渴望与向往。B.文中“我”认为父母所做的事情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其中蕴藏的自豪感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荒凉环境、艰苦条件带来的苦涩味道。C.面对“我们”移植胡杨树的强烈请求,虽然胡老师很感动,但由于身份特殊等原因使得他难以马上给出答复,只能独自离开。D.栽种胡杨树的时候,全矿的人像过节一样都来看热闹,这反映出矿区生活的单调与乏味,人们都想借栽树活动丰富业余生活。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采用全知视角,通过朴实平易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读者从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同时被故事所打动。B.小说通过“我”与弟弟关于506矿的交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增强了阅读的趣味。C.小说开篇连用三个“没有”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寥寥几句便营造出了一种荒凉感,为后文展现同学们对一棵树的强烈渴望作了铺垫。D.文中描写胡杨树时,运用拟人的手法,反复使用“孤独”一词,既表现了“我们”对胡杨树的同情,又可以为移植它作合情合理的解释。8.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说中国人都具有“乡土本色”,即使背井离乡,对故乡土地仍有深厚感情和强烈归属感。请结合文本简要谈一谈“乡土本色”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高三语文·第6页(共10页)9.小说结尾画线句子简短而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中反映的深刻思想内涵。(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节选自《论积贮疏》)【注】《论积贮疏》是贾谊写给汉文帝的奏疏,该奏疏最终被文帝采纳。材料二:贾谊,洛阳人也。文帝时,为梁怀王太傅。是时,匈奴强,侵边;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其大略曰:“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陛下何不查令臣得孰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节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曰A安B且治者C非愚D则谀皆非F事实C知治H乱之体者也。高三语文·第7页(共10页)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农业,与《种树郭橐驼传》“其本欲舒”中的“本”意义不同。B.淫,过度,与《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中的“淫”意义不同。C.被,遭受,与《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意义不同。D.罢,同“疲”,疲乏,疲劳,与《琵琶行(并序)》中“曲罢悯然”中的“罢”意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认为君主治理天下,要有丰足的积蓄,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积贮粮食的重要性,反映了以农为本的思想。B.汉朝自建立政权以来,公私粮食积蓄不足,朝廷卖官鬻爵,百姓卖儿鬻女,贾谊认为这是对社会稳定的威胁。C.汉文帝时,汉朝刚刚建立,法度不严明。面对内忧外患,贾谊多次上疏陈述政事,想劝说文帝改变和建立新制度。D.材料二提到贾谊认为其他大臣阿谀奉承、不安好心,向皇帝进言说国家是安定太平的,皇帝相信了他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4分)(2)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因谓之安。(4分)14.班固曾评价“汉文帝美矣”,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①。三分割据纡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③,指挥若定失萧曹④。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注】①肃清高:清高品格令人肃然起敬。②纡:苦心谋划。③伊吕:辅佐商汤的伊尹和辅佐周文王、武王的吕尚(姜子牙)。④萧曹:刘邦的得力谋臣萧何、曹参。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直接点明主题,以“垂宇宙”形容诸葛亮的名声之大,流传之广,足以与宇宙同存。B.颔联中“云霄一羽毛”,即云霄的鸾凤,赞扬诸葛亮如鸾凤高翔,独步云霄。C.颈联赞美了古代名臣伊尹、吕尚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强调了诸葛亮不能与之相比。D.全诗意境深远,句句含情,层层深入,荡人胸襟,动人情怀,极具情韵。高三语文·第8页(共10页)16.本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达到了本质的飞跃:“”——忘记了空间;“”——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豁达超然之“乐境”。(2)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类似的情感抒发:“,?”(3)古典诗文中常用“扁舟”这一意象,表达丰富的意蕴,承载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和精神理想,这在唐宋诗文中屡见不鲜,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这个曾经的游戏原画师,辞职后以“非遗传播人”的身份行走江湖。她跑遍大江南北,寻找非遗技艺:苗族银饰、糖画凤凰、龙凤花烛……几年来,江寻千用短视频记录了数十种传统手工艺,上百位非遗传承人。她舞动铁锤,火花四溅,仿佛在夜空中绽放出绚丽的烟火,照亮了民间艺术的前行之路。她与师傅们一起合力,策划雕刻巨大的四段出水冰龙。30米的冰雕巨龙,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的绽放与重生。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江寻千,将传统手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不仅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正如鲁迅所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从莫言笔下魔幻的乡土世界,到李子柒视频里宁静的田园生活,再到江寻千手中灵动的传统手艺,无数文化传承者,以各自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18.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现在我们的语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B.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都叫他“北京话”。(铁凝《哦,香雪》)C.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贾平凹《秦腔》)D.这个十五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叶雨婷《“探界者”钟扬》)高三语文·第9页(共10页)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多才多艺,富有生活情趣。他一生虽常处逆境,但依然乐观向上。作为一位(A)的文学家,有不少传世之作,有太多的佳句,一些句子人们①。在中国诗歌的海洋里似乎很容易找到一些绝妙的句子,它们一到相宜的场合就不邀而至,好像这是一种(B):按理就应该是那个样子,天生如此,谁也无法更动无法超越。就像每个月份里按时出现的月亮和星辰一样,②,在那里出没和闪耀。这些佳句中有一部分是同一个作者,他就是苏东坡。苏东坡是引用率最高的中国古代诗人之一,这不得不令人叹服。而实际上③,在苏东坡诗歌绿色原野里,这不过是绽放的几片瓣朵罢了。历史记载中那些专门寻觅佳句的苦吟派、为一句妙语捻断数根须的诗人,却较少创造出如此绚丽和醒目的景致。在苏东坡这里,他与鱼鸟梅竹、清风明月、孤鸿幽鹤为伴,诗文是旅途上时断时续的手记,佳句自然而然地流泻而出,它们较少刻意经营,也不受强烈理念的驱使,其中的大部分是兴之所至,所以流淌无碍,机缘巧合,具有天然的淳朴和睿智,丰沛多趣而从来不会“贫瘠”。20.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导语: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可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结合现代文阅读Ⅰ的内容,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请就“人与自然”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第10页(共10页)保山市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卷高三语文参考答案1.(3分)C【解析】根据材料四“通过植物残体沉积海底进而实现二氧化碳的转化和捕获”可知二氧化碳通过植物残体沉积后转化和捕获,而非固存。2.(3分)D【解析】根据材料三“与森林相比,滨海湿地规模不算大,但其单位面积的固碳能力却是前者的几十倍至上百倍”,可知森林也具备一定的固碳能力,两者都需要保护。3.(3分)B【解析】材料二强调的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及成效。B项陈述的是“三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4.(4分)①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将二氧化碳比作毯子,强调了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使得抽象现象形象化,易于理解;②按因果关系逐步表述,逻辑清晰。句子先指出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接着指出二氧化碳增多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让读者清晰认识到二氧化碳的危害。(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赋分。)5.(6分)①实现技术突破,在能源技术、工业制造技术、发电、交通等方面,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关键技术创新,使碳总量真正降下去。②制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顶层方案,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和责任分担机制以及相关制度。③因地制宜,利用有利资源,创造条件,发挥地理优势。如可以增强我国的海洋碳汇能力,促进实现碳中和。(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赋分。)6.(3分)D【解析】“全矿的人像过节一样都来看热闹,这反映出矿区生活的单调与乏味”错误。全矿的人都来看栽树,因为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7.(3分)A【解析】“小说采用全知视角”错误,小说以儿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更是亲历者、见证者,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8.(4分)①对根的追寻与坚守。矿区的人们渴望在山前有一棵树,也是渴望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树的移植,不仅仅是为了改善环境,更是为了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让人们的心灵有一个寄托的地方。这种对根的追寻和坚守,体现了人类对于故乡、对于家园的深深眷恋。②群体意识与集体精神。矿区的人们,尤其是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期待着树的到来,为了移植一棵胡杨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种集体的行为体现了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展现出了强烈的集体精神。(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赋分。)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

9.(6分)①从物质层面来看,水对于在艰苦环境中的人们来说,固然是生命的急需品,但它的作用是短暂的、即时性的,无法持续地为人们提供保障。而树可以扎根于土地,不断生长,形成一个天然庇护所,能够为人们持续地提供舒适的生存空间。这种作用是长期的、稳定的。②从精神层面看,一口水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但一棵树却能成为人们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支柱,陪伴着一代又一代成长,给予人们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让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有了可以依靠和眷恋的对象,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永远的慰藉和滋养。(每点3分,其他答案酌情赋分。)10.(3分)CEG11.(3分)B【解析】A.“其本欲舒”中的“本”意为“(树)根”,材料中的“本”特指农业,二者意义不同,解说正确。B.二者都是“过度”的意思,解说错误。C.“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同“披”,意为“穿着”,与材料中的“被”意义不同,解说正确。D.“曲罢悯然”中的“罢”意为“结束,停止”,与材料中的“罢”意义不同,解说正确。故选B。12.(3分)D【解析】原文是说:“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已经安定、太平了,臣独自认为并非如此,凡说天下已经安定太平者,不是愚昧便是阿谀奉承,都不是从事实出发、懂得国家安定与动乱根本的人。”所以,D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13.(8分)(1)生产的人极少而靡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生”“靡”“蹶”各1分,句意1分。)【解析】“生”即“生产”,“靡”即“奢靡”“靡费”,“蹶”即“枯竭”。(2)有人捧着火种放在柴堆之下,自己却睡在上面,火还未燃烧起来时,就说很安全。(“火厝”“然”“因”各1分,句意1分。)【解析】“火厝”即“火种”,“然”同“燃”,“因”即“就”。14.(3分)①善于纳谏;②能够认情形势;③发展农业,储备粮食。【解析】根据材料一“仓廪实而知礼节”“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可知,汉文帝采纳了臣子的建议,发展农业,储备粮食,开创了文景之治。(答对1点给1分,答对3点即可给3分)15.(3分)C【解析】“强调了诸葛亮不能与之相比”分析错误,应该是:颈联通过对比诸葛亮与古代名臣伊尹、吕尚的成就,强调了诸葛亮的政治和军事才能。16.(6分)议论。(2分)(1)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丰功伟绩。(2)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深切叹惋。(3)寄托了诗人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赋分。)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5页)

17.(6分)(1)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18.(3分)A【解析】A.强调;B.特定称谓;C.直接引用;D.特殊含义。19.(4分)江寻千,将传统手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解析】成分残缺,在“不仅”前加主语“她的作品”;不合逻辑,“不仅……更”是表示递进的关联词,其后内容对调。20.(2分)A.才华横溢;B.理所当然(每空1分)21.(6分)①常常能够脱口而出(信手拈来);②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③这些引用不过是冰山一角。(每空2分,共6分)22.(5分)在苏东坡这里,他与鱼鸟梅竹相亲,与清风明月为伴,与孤鸿幽鹤共眠,诗文不过是人生旅途上时断时续的手记。23.(60分)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基础等级内容20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基本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特征20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有文采略有创意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新意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5页)

说明:(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1.深刻:(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4)材料丰富(5)论据充足(6)形象丰满(7)意境深远3.有文采:(8)用词贴切(9)句式灵活(10)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