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2《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2《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2《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2《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鉴赏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知识链接】

借助网络了解孟子,孟子的基本思想,本文写作背景。

【问题探究】

活动一:疏通文字障碍

(一)解释加点字词

1.保民()而王2.将以衅钟()

3.吾不忍其觳觫()4.若无罪而就()死地

5.以羊易()之6.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7.齐国虽褊小()8.彼恶()知之

9.王若隐()其无罪10.则牛羊何择()焉

11.是乃仁术也()12.于我心有戚戚()焉

13.有复()于王者曰14.吾力足以举百钧()

1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16.而不见舆薪()

17.则王许()之乎"18.百姓之不见()保

19.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20.何以异()

21.挟太山以超()北海22.为长者折枝()

23.老()吾老()24.幼()吾幼()

25.刑()于寡妻()26.以御()于家邦

27.权(),然后知轻重28.度(),然后知长短

29.王请度()之30.抑()王兴甲兵

31.危()士臣32构怨()于诸侯

33.便嬖()34.莅()中国

35.缘()木而求鱼36.殆()有甚焉

37.方()千里者九38.齐集()有其一

39.发政施仁()4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41.吾惛()42.我虽不敏()

43.恒产(___)44.惟士()为能

45.放辟()邪侈()46.然后从而刑()之

47.是罔()民也48.明君制()民之产

49.仰足以事()父母50.俯足以畜()妻子

51.乐岁()终身饱52.凶年()免于死亡

53.故民之从之也轻()54.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55.奚暇治()礼义哉56.树()之以桑

57.五十者可以衣帛()58.鸡豚()狗彘()之畜

59.勿夺()其时60.谨庠序()之教

61.申()之以孝悌()62.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1.无以,则王乎()

2.然则废衅钟与()

3.王说,曰()

4.为长者折枝()

5.刑于寡妻(___)

6.盖亦反其本矣(_________)

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8.是罔民也(___)

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0.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_________)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意思。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2.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3.欲辟土地,朝秦楚()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6.轻暖不足于体与()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___)

8.寡固不可以敌众()

9.弱固不可以敌强()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1.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3.谨庠序之教()

14.然后从而刑之()

15.是罔民也()

16.无以,则王矣()

1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8.树之以桑()

19.刑于寡妻()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1.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活动二:粗读感知,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根据孟子劝说的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简要概括每层大意。

段落大意

1--14

15--20

21--33

34--35

活动三:研读(1--14)段,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为何说不知道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认为一个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

孟子抓住齐宣王“以羊易牛"之事并加以阐发,有什么作用?

活动四:研读(15---20)段,完成下题。

这一部分论述的中心是什么?孟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活动五:研读(21---33)段,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之“所大欲”是什么?他想用什么方式实现?

孟子用缘木求鱼的比喻说明什么?

孟子假设邹国与楚国之战,有何意图?

活动六:研读(34---35)段,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提出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孟子为齐国描绘的社会蓝图是怎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的社会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活动七:深化探究

感受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

2.孟子的“王道"思想对于当今时代还有什么意义吗?

【学而后思】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答案

(一)解释重点实词。

1.保民(安民,养民)而王2.将以衅钟(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3.吾不忍其觳觫(恐惧战栗的样子)4.若无罪而就(走向)死地

5.以羊易(替换)之6.百姓皆以王为爱(吝惜,舍不得)也

7.齐国虽褊小(狭小)8.彼恶(怎么,哪里)知之

9.王若隐(痛惜、哀怜)其无罪10.则牛羊何择(区别)焉

11.是乃仁术也(行仁政的方式12.于我心有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焉

13.有复(禀报)于王者曰14.吾力足以举百钧(三十斤为一钧)

15.明(视力)足以察秋毫之末16.而不见舆薪(整车的柴)

17.则王许(认可)之乎”18.百姓之不见(被)保

19.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表现)20.何以异(区分)

21.挟太山以超(跃过)北海22.为长者折枝(按摩肢体。枝,同“肢")

23.老(敬爱)吾老(老人)24.幼(爱护)吾幼(小孩)

25.刑(做榜样)于寡妻(正妻)26.以御(治理)于家邦

27.权(称量),然后知轻重28.度(丈量),然后知长短

29.王请度(考虑)之30.抑(难道)王兴甲兵

31.危(使…受到危害)士臣32构怨(结怨)于诸侯

33.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34.莅(统治)中国

35.缘(攀,爬)木而求鱼36.殆(恐怕,可能)有甚焉

37.方(纵横)千里者九38.齐集(集聚,这里指总计面积)有其一

39.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政)40.天下之欲疾(憎恨)其君者

41.吾惛(糊涂)___42.我虽不敏(聪慧)

43.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44.惟士(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为能

45.放辟(不正)邪侈(过度)46.然后从而刑(处罚)之

47.是罔(同“网”,陷害)民也48.明君制(规定)民之产

49.仰足以事(侍奉,赡养)父母50.俯足以畜(养活)妻子

51.乐岁(丰年)终身饱52.凶年(荒年)免于死亡

53.故民之从之也轻(容易)54.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足)

55.奚暇治(讲求)礼义哉56.树(种)之以桑

57.可以衣帛(穿丝织的衣服)58.鸡豚(小猪)狗彘(猪)之畜

59.勿夺(耽误)其时60.谨庠序(学校)之教

61.申(申诫,告诫)之以孝悌(敬爱兄长)62.不负戴(顶着)于道路矣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1.无以,则王乎(“以"同“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3.王说,曰(“说"同“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同“肢”,肢体)

5.刑于寡妻(“刑"同“型”,作榜样)

6.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归)

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同“途”,道路)

8.是罔民也(“罔"同“网”,比喻陷害)

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斑白,花白)

10.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采"同“彩”,色彩)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意思。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3.欲辟土地,朝秦楚(朝,使动,使…朝见)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作名,视力)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作名,美味的食物)

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作名,轻暖的衣服)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

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众,形作名,人少的国家、人多的国家)

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强,形作名,弱国、强国)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形作动,敬爱;第二、三个“老”,形作名,老人)

11.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形作动,爱护;第二、三个“幼”,形作名,小孩)

1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作动,远离)

13.谨庠序之教(谨,形作动,重视,认真从事)

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作动,处罚)

15.是罔民也(罔,名作动,张网捕捉,陷害)

16.无以,则王矣(王,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1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动,穿)

18.树之以桑(树,名作动,种)

19.刑于寡妻(刑,名作动,做榜样)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1.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这样)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

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不足以做到,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4.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这样以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百姓很容易跟着国君走了。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重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地开导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6.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老年人穿丝织的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却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没有的事情。

活动二:粗读感知,完成下面小题。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保民而王。

根据孟子劝说的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简要概括每层大意。

段落大意

1--15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分析齐宣王有“不忍”之心,是施行仁政的基础。

15--20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21--33孟子指出齐宣王的“大欲”,论证其不可能实现,指出应当“反其本”,施行仁政。

34--35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

活动三:

孟子为何说不知道齐桓晋文之事?

避而不答,转移话题。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孟子认为一个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抓住齐宣王“以羊易牛"之事并加以阐发,有什么作用?

为了证明齐宣王有“保民”的基本条件----“不忍"之心。

运用举例论证,增加了故事性,使文章生动形象;并且此事是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更有说服力。

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推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提供前提,埋下伏笔。

活动四:研读(15---20)段,完成下题。

这一部分论述的中心是什么?孟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1)比喻论证: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2)引用论证:《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对比论证:“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活动五:研读(21---33)段,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之“所大欲"是什么?他想用什么方式实现?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称霸天下

“霸道”——用武力

2.孟子用缘木求鱼的比喻说明什么?

齐宣王用武力称霸天下的目标不能实现

3.孟子假设邹国与楚国之战,有何意图?

论证齐国以一国之力,想要战胜力量强大的各诸侯国,称霸天下是不可能成功的。为后文论述行王道才能统一天下作铺垫。

活动六:研读(34---35)段,完成下面小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