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单元课题1隋唐宋元时期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政治制度的创新与调整教师用书教案_第1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单元课题1隋唐宋元时期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政治制度的创新与调整教师用书教案_第2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单元课题1隋唐宋元时期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政治制度的创新与调整教师用书教案_第3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单元课题1隋唐宋元时期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政治制度的创新与调整教师用书教案_第4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单元课题1隋唐宋元时期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政治制度的创新与调整教师用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旺盛与成熟——隋唐、宋元时期(公元581—1368年)课题1隋唐、宋元时期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政治制度的创新与调整一、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一)隋唐的三省六部制1.内容(1)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1)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减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2)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建,以后历朝基本沿袭。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君主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学问延长]唐朝时期中心行政制度的变迁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唐太宗时期:常以品职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二)地方割据与中心集权减弱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峻减弱了中心集权。[教材拓展]唐代的藩镇割据唐玄宗在位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赐予其军事、财政及监察辖内州县的权力,这造成一些军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心政府限制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这种局面始终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导致中心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缩小;藩镇之内,赋役繁重,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三)选官制度——科举制度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作用(1)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养。(2)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3)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4)肯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允公正。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科举制变更了自秦汉以来以举荐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心,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减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科举制虽向社会各阶层开放,但由于当时门阀世族仍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二、宋元时期中心集权制度的发展(一)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中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元代(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学问延长]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是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当的实际职务。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驾驭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如此,这种体制加强了皇权,但也导致“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二)中心集权的发展1.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心,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溢中心禁军。②行政:中心派文官担当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心掌控。(2)影响①主动:变更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心集权。②消极: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2.元朝:行省制度(1)目的:对幅员空前宽阔的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2)内容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书省干脆管理。②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心的节制。重大民政事务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须呈报枢密院。(3)影响①便利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心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唐代中书省、宋代中书省、元代的中书省与行中书省唐代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宋代的中书省驾驭行政大权,具有参与决策和执行的职责;元代的中书省是中心最高行政机构,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而元代的行中书省则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1.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接连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峻减弱了唐朝的统治力气。2.科举制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允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加强了中心集权。3.北宋崇文抑武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当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1.唐宋社会变革论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首创“唐宋变革说”,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起先。欧美史学界也多主见唐宋之际中国历史从中古转向了近世,认为在宋代政治、社会、生活诸领域中发生了质的变更。——据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学问》[命题思索]传统观点认为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发生在明清时期。而材料观点认为唐宋之际发生巨大变革,认为宋朝时期是中国近世的开端。2.古代中国人才选拔的重要手段——科举制为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儒生,隋朝政府引进考试制度,检验候选者的文字实力和儒学学问。唐朝发展了这种科举考试制度,并实行其他措施促进儒学教化……这一新制为天资聪颖却非士族豪门出身的人供应了机会。……由于世家子弟考试成果越来越精彩,因此新的取士制度并未终止他们在政府中的影响,但也迫使他们更加专注于儒学,以适应政府的须要。自唐朝以来,上层阶级的教化越来越重视伏案攻读,骑射剑术一类武功在士族生活中显得越来越无足轻重。——[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命题思索]从科举考试的历史背景、考试程序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设问。3.宋代的文官政治宋代文官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更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亲密相关。宋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承上启下的转型时期,从唐代起先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更,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在经济结构上,传统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快速发展,土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加快,租佃契约关系得以确立。这种变更诱发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更,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起先显现,社会流淌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打算了条件。——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学问》[命题思索]宋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宋代的文官政治,要将政治、经济、文化结合起来,从唐代起先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更,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也使社会流淌性空前加强。这些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事务,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探究1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化史料(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心最高机关,依旧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安排,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依据史料,概括汉朝、魏晋南北朝、唐朝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化。(1)史料中三个限制:“中枢机构的演化”,三个限定时期,即汉朝、魏晋南北朝、唐朝时期。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侍从设立内朝,减弱相权。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2)史料中的关键信息:“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反映出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南北朝官制变动反映这一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相权分割,加强了皇权。[提示]演化: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时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唐代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心官制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模式(1)相权三分,相互牵制,加强皇权。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之间相互制衡,从而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2)职权分明,分工合作,行政效率高。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三省之间既能相互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3)节制皇权,削减施政失误。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皇权,可弥补君主才能的不足。(4)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削减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走向成熟。►探究2宋元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史料一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史料二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明]宋濂《元史·百官志》(1)依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归纳宋、元在管理地方和加强中心集权措施方面有何不同的特点。(2)依据上述史料,指出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化呈现什么趋势。谈谈你的相识。(1)史料一说明宋代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但受通判监督,二者相互牵制,重要公文必需知州与通判联署才有效。(2)史料二说明元朝在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负责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限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提示](1)宋代采纳分化事权、相互监督的方式,加强监察来强化中心对地方的管理;元代创新地方行政制度,适当划分行政区域,设置行中书省,行省属于中心的派出机构,肯定听从中心。(2)趋势:中心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减弱。相识: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地方失去独立性,肯定听从中心,不利于地方主动性和创建性的发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化的规律性相识(1)加强中心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更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限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对地方的限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减弱地方财政权。以唯物史观看待“体制内的民主”——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省六部制”,简洁地说,就是朝廷下面设立三个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别,使得权力安排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复旦高校历史系教授韩昇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材料中关于隋唐三省六部制观点的新奇之处。【提示】史学主流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是皇权集中的产物,是皇权加强的表现。而材料中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三省六部制与“体制内的民主”实现权力有效监督把朝廷的权力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担当,依据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并循环往复。通过合理分散权力来使决策更民主,并对权力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实现权力安排均衡三省六部制强调集体施政,其行政体制设计注意权力之间的相互或单向制约,从制度上避开政策失误和朝令夕改,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决策与行政分别三省六部制下,决策与行政分别完成并成熟,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发令系统,而尚书省的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下来,尚书省向职能化方向发展部门协同机制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际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帮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探讨商定,集思广益,最终由皇帝裁决施行平衡皇权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皇权有肯定的平衡作用还原历史情境教材主干学问常考常新练点1: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2024·全国卷Ⅱ)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用“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用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尝试解答]________C[依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由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用同乡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使殿试成为常制,由此可得出宋代科举考试程序中增加了殿试,这完善了考试录用程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特权及人才选拔标准的内容,故A、D两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由于增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省试考试权威反而下降,故B项错误。]练点2:北宋募兵制的影响(2024·全国卷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限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尝试解答]________A[北宋实行募兵制,待遇优厚而且兵员众多,这会耗费国家大量财力,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练点3: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化(2024·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供应快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限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尝试解答]________C[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更,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限制,故C项正确。]练点4: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2024·全国卷Ⅲ)宋代宰相祖辈任官状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状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探讨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淌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尝试解答]________B[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淌性较强,故B项正确;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渐渐减弱,可解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变更状况,可解除C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胜利走向仕途,可解除D项。]题号命题特点练点1依托教材宋代完善科举制,殿试成常制呼应热点人才选拔体现社会公允、公正,惩戒徇私舞弊练点2学问延长以北宋募兵制下兵员人数多,兵员待遇较为优厚为切入点,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练点3转换思维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体制下,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统治练点4强化比较通过表格中数据的分析,联系宋代科举制的发展进行解读呼应热点从公正、公允的角度看待历史上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淌的作用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练点5:“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的基本状况(2024·全国卷Ⅰ)据学者探讨,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状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状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独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限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意维护中心的权威 D.持续了唐朝的统治[尝试解答]________D[从表中后三种藩镇类型来看,大多数藩镇官员由朝廷任命,且不同程度上供赋税,藩镇的功能多为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都有利于唐朝统治的持续,故D项正确。]练点6:唐朝历史事务的历史叙述(2024·全国卷Ⅰ)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务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雅(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雅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尝试解答]________C[两部史书都记载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及其结果。《旧唐书》提及“我师败绩”“不利而旋”,《新唐书》谈到“败绩”“诸将为举所败”,二者在此问题上可相互印证。因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题号命题特点练点5视角独特不是考查藩镇割据对中心集权的威逼,而是考查其对维系唐朝统治的客观作用练点6学术探讨推断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对同一事务历史叙述的真实性角度创新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相识历史事务以及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实力考向1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1.(2024·长郡十五校高三联考)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详细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A.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B.削减皇帝的决策失误C.减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D.提中学枢机构行政效率D[专职宰相和秘书机构都确保了宰相权力更为集中,可以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项;宰相属于中枢机构,与地方势力无关,解除A项;中书门下设置类似六部的秘书机构,与效率相关,与削减决策失误无关,解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如何选拔中枢机构成员,不能体现减弱门阀贵族的影响力,解除C项。]2.(2024·乐山高三调研)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变更反映出()初唐时期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拔参与科举考试唐朝中期需经过“户部籍阅、结款通保”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唐朝后期“举人曾为官司科罚……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任,考试官贬黜”A.国家教化治理实力的提升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D.唐朝的社会流淌性加强A[依据题干表格中所列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相关规定可知,唐朝政府对士人科举报考的资格审查越来越严格,这反映出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据此可以推断出国家的教化治理实力不断提升,故选A项。]考向2两宋时期的政治3.(2024·广州、深圳高三调研)962年,宋太祖下诏,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又吩咐进士及第的人不得称主考官为“恩师”“师门”,也不能自称“门生”。自宋太祖后期起,新中举人必需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被录用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此诏令旨在()A.减弱相权加强皇权 B.防止选官结党营私C.打击贵族特权利益 D.推动科举公允公正B[依据“宋太祖下诏,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自宋太祖后期起,新中举人必需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等可知,是为了避开新老官僚以恩师门生之名结成党派,故选B项;题干与减弱相权无关,解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打击贵族特权,解除C项;推动科举公允、公正不是题干中诏令的主旨,解除D项。]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