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一、追求智慧的学问(一)哲学的起源1.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2.哲学的产生:(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3.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哲学可以正确或比较正确地反映,也可能不那么正确乃歪曲、错误地反映。(2)真正的哲学之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原因。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4.哲学的作用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整理: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教材P3-P4①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他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哲学起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的思考。②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③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注意: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并非所有的哲学都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1)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特点:世界观人人都有、自发形成、零散的、不自觉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都有正确错误之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方法论(1)含义: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哲学与方法论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6-P7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是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2.联系(1)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把哲学看作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2)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特别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8-P9(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贯彻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3.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派别P10-P11包括相关链接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2.唯物主义(1)根本观点: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基本形态:(3个,要求区分)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试图从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评价:这就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了,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评价:使唯物主义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3.唯心主义(1)根本观点: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2)基本形态:(2个,要求区分)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p12相关链接(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4)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p12第二段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p13-p14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2.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3.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源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p151.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精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2.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2.★★物质(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因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从来就有的,劳动起了决定作用。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原因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注意,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是大脑的机能,意识是人特有的,其它动物都没有意识)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注意】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意识的说法是错误的: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不是人脑自生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工智能没有意识。★整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二、运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1.物质和运动关系p21--22(1)区别:含义不同: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联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③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2.★规律的含义和特点(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特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有其运动的规律。【方法论】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受规律惩罚。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及方法论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结材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意识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结材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方法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⑴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事”——实际、实情、客观实际、客观事物本身。“是”——事物内部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规律性,这个规律性是我们行动的依据。“求”——①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隐蔽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经过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得到。②“求是”必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不能脱离群众。⑵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⑶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唯物论常主观题常见的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1.整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2.运用规律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受规律的惩罚。(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3)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3.规律的相关知识或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答题思路(1)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2)人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符合规律的正确意识。(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4.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析……做法的合理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材料(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树立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材料(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材料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结合材料有选择的运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6.材料如何坚持(体现)一切从实际发出、实事求是?p25-p26(1)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从此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7.运动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课第二框内容:三目)(1)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人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符合规律的正确意识。(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8.辩证的唯物论(运用第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探索世界的知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知识)(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3)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要树立符合规律的正确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1.联系的地位: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2.联系的含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注意:联系是有条件的3.联系的三个特征(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表现在: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表现为:①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的联系)②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方法论:①联系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发挥主观随意性。②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知识拓展】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原因从建立的基础看: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从产生的过程看: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建立。从产生的结果看: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3)联系的多样性(主要指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原理: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有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有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方法论:①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更常用)②(有时会用到)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又要看到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种整合方式多用于选择题的理解)(1)区别:a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务和服从于整体。联系: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②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③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2)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3)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知识拓展】①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②有序性: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常见的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1.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或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分析……⑴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材料⑵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⑶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材料(有时会用到: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又要看到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材料)⑷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既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材料(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⑴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材料⑵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求我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材料⑶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要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材料【易错点点拨】1.联系是普遍的,但并非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可以说任何事物处在联系之中。2.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为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根据人的主观需要)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联系,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条件与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创造、消灭或改变了事物自身固有的联系。3.整体主导地位,统率部分,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部分),立足关键部分也是错误的。4.整体的功能并不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方式构成整体时。5.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倾向6.区分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定意义上”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二者不能相等。共同点:都强调整体性。不同点:系统优化更强调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7.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发展:不一定是推动;8.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第二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常见的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或“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的知识分析材料?(1)(发展的普遍性)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3)(发展的状态或形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4)(事物发展的途径或趋势)任何事物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5)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2.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或用“事物发展的状态或形式”的知识分析材料……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3)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坚持适度原则。(4)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3.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或用“事物发展的途径或趋势”的知识分析材料……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或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这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或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这要求我们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4.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5.用“事物发展的趋势(途径)和状态(形式)”或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分析……结合答:联系的内容+发展的内容。注意:结合材料要有选择地回答.另外:1.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别:并非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发展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P32相关链接)2.量变和质变的含义、特点、呈现的状态、结果(1)量变含义: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结构和排列次序的变化)的变更;特点: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状态: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结果:性质没变、一事物仍是该事。(2)质变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特点:是一种根本性质的、显著的变化。状态: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结果: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3.新事物和旧事物(1)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2)判断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标准:区分新旧事物: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前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规律的原因(新事物与旧事物辩证关系):A.新事物相对于旧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根本原因)B.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C.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第三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知识结构要坚持用一分为二观点;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应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含义不同:要坚持用一分为二观点;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应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含义不同:特点不同:区别同一性特点不同:区别同一性联系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关系斗争性基本属性含义及方法论1.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抓住主流。2.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方法论次要方面原理:联系主要方面原理:地位1.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办事情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原理:联系主要矛盾原理:地位1.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善于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联系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关系斗争性基本属性含义及方法论1.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抓住主流。2.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方法论次要方面原理:联系主要方面原理:地位1.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办事情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原理:联系主要矛盾原理:地位1.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善于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相互转化★相互联结:2点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事事有矛盾方法论矛盾具有普遍性方法论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时时有矛盾1.含义2.哲学依据3.地位4.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含义2.哲学依据3.地位4.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含义表现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矛盾哲学依据哲学依据两点论的含义重点论的含义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知识点整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的含义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矛盾对立性(斗争性)和统一性(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性和同一性的关系原理:区别:①含义不同。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②特点不同: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联系: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②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③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方法论】要坚持用一分为二观点;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应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矛盾问题的精髓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含义: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3)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整理:运用矛盾的特殊性(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分析问题的思路:(1)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2)结合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分析材料;或者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作用两大角度分析材料。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善于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三、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3)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关系原理(1)矛盾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我们看问题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抓住主流。(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3)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3.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2)坚持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3)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4)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整理: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材料?(或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或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知识分析?或用“矛盾分析法”的知识分析?)(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或者只用这一角度回答: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住重点。看材料选择)(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或者只用这一角度回答: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看材料选择)2.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A和B的关系?(问题的要求就是阐明A和B的关系。)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A和B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⑵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A和B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只要叙述能表明A和B的不同即可)⑶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结合材料说明A和B是如何相互促进的。⑷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A和B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的发展。(或者用:在二者关系问题上,应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将A和B有机结合起来。)矛盾内容中的关键语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矛盾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矛盾。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判断改错:标记观点错误的原因1.斗争性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辅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3.矛盾的斗争性是相对的。4.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5.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6.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决定了事物的性质。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8.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9.任何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10.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判断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的关键词1.关键词法把握抓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突破口、重中之重等。2.关键词法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判断性质”“占主体”(分析形势)“优与劣”等。比如我国的经济形势(党)总体上是好,但是存在问题;科技(智能手机、无人超市)有利弊;3.俗语:抓主要矛盾的俗语,主要有:牛鼻子,硬道理,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工作做到点子上,蛇打七寸,射人射马,擒贼擒王,等等。统筹兼顾的(不忽视次要矛盾的)如“学会弹钢琴”“烘云托月”“绿叶扶红花”“篱笆三桩,好汉三帮”;不分主次的如“胡子眉毛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忽视次要矛盾的,如“单打一”。等等。标志主流和支流的俗语:双刃剑、三七开、瑕不掩瑜、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占上风,等等。综合探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分歧: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果探索认识的奥秘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区别: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阶段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②联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拓展:以苹果为例比较几个概念: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2.实践及其特征(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活动的种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3)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首先,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④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原因:(1)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其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3)只有把主观与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4)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易错提示】澄清几个误区:①要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亲身实践、知识的学习与传递;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②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多个,但根本动力是实践。③马克思主义等理论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标准只有一个即实践。④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⑤盲目的实践是指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真理是客观的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2.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原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原因:(1)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客体的限制)。(2)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4)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5)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在实践的反复检验中不断超越自身并没有被推翻,不断向前发展。【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特别提醒](1)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单个人的认识来看,认识是有限的;从人类认识能力来看,认识是无限的。(2)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认识论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1、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或“探索认识奥妙”的知识分析)常用的知识点(1)实践的特征。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材料②实践具有能动性。+材料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材料★(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材料④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材料(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材料★(4)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材料★(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材料。2.上述材料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的?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材料中的做法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其实践的过程及结果也受客观规律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实践具有能动性。材料的……做法,说明实践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材料的……做法,说明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材料的……做法,说明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3.材料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思路: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材料④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材料注意:材料如何体现认识依赖于实践的(或实践决定认识的)”?思路:一定先回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材料④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材料4.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材料……(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材料④实践是认识目的。+材料(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而错误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结合设问,有可能只回答第一个角度,如“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5、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或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我们要坚持真理。某某观点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对我国……具有借鉴或指导作用。(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过程,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丰富和发展真理。+材料(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材料★6.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或运用“认识的特点”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或材料是如何体现“认识的过程”的?)思路:(1)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材料(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材料(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材料(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7.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①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②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③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④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8.★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答案】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②主体影响略: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③客体影响略: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胜利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9.★认识运动的规律(1)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3)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4)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注意:用教材中的标题设问运用“探索认识的奥妙”的知识,(相当于“认识论”的知识)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四课第一框的标题)的知识……,(“认识”、“实践”的知识)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第四课第二框的标题)的知识…。(相当于“真理”的知识)4.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四课第一框第二目的标题)的知识分析……:四个表现。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第四课第二框第二目的标题)的知识分析……: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及方法论。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劳动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原因原因社会历史的本质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划分社会历史的本质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划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寻觅社会的真谛含义辩证关系关系含义辩证关系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的发展觅社会的真谛方法论原因性质作用根本目的改革总体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什么?如何实现?基本矛盾(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含义辩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的发展觅社会的真谛方法论原因性质作用根本目的改革总体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什么?如何实现?基本矛盾(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含义辩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含义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活动、生产方式的地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社会社会历史的主体作用:三个保障群众观点:内容、地位作用:三个保障群众观点:内容、地位群众路线:内容、地位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社会历史的本质(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在人类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原因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生活领域的构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为什么人们可以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却不能唯物主义解释人类社会?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们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社会意识。二、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含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含义: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部分,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注意:上层建筑并不直接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也未必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关键看上层建筑是为先进的还是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5.★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是什么?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如何实现这一趋势?(1)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三、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1.人民群众的含义: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2.★〖原理内容〗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原因: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建设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4.群众观点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地位: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5.群众路线(1)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观或价值观)一、价值与价值观(一)人的价值哲学上价值含义:是指客体对主体(人)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价值包括“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特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2.人的价值(1)含义: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2)人生价值的内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个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换言之,就是价值的自我实现。(或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或人生价值是贡献和索取的统一。)3.如何评价人的价值:对一个人的价值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看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总结】★★人的价值的原理和方法论原理: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最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方法论:要求我们把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二)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1.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选择正确,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就会遭到失败。(价值观有正确错误之分)(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一个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不同,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生与死等冲突时作出的选择也不同。(价值观有正确错误之分)(3)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对民族和国家)总结:★★价值观的原理和方法论原理:(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②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选择正确,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就会遭到失败。(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3)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2.原因(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主义核心价值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3.要求(1)国家角度①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个人角度①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②要修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③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④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3)从内涵的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建筑工程土地抵押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影视制作合同标的及合同属性
- 2024自费出国留学代理合同范本
- 水泥施工合同范例
- 2024年度企业租房合同中的环保要求2篇
- 2024年小学学校德育工作总结模版(4篇)
- 中学安全工作“一岗双职”制度模版(2篇)
- 简易采购石材合同范例
- 2024版股权转让合同范本及股权转让细节
- 签订蔬菜供应合同模板
- 2024年贵州省贵阳修文县事业单位招聘133人历年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读书分享《非暴力沟通》课件(图文)
-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家禽饲养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和投融资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净菜加工行业市场营销模式及投资规模分析报告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九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
-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含解析
- 中国视觉小说行业现状调查与竞争趋势分析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钟锐:从技术到管理—管理技能提升20150319(2)
- 最新五年级上美术课件-深浅变化-湘美版(秋)PPT课件
- 美丽的橘子洲.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