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内课后服务中传承瑶族“非遗”的实践_第1页
在校内课后服务中传承瑶族“非遗”的实践_第2页
在校内课后服务中传承瑶族“非遗”的实践_第3页
在校内课后服务中传承瑶族“非遗”的实践_第4页
在校内课后服务中传承瑶族“非遗”的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容易出现家长认识不到位、服务项目不够丰富、缺乏师资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将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遗”引进校园,开设相应的课后服务项目,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拓展课后服务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关键词:“双减”;瑶族“非遗”;课后服务;校园文化开展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校内课后服务(以下简称课后服务)作为重要内容,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如何落实这一要求,避免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是各地各校必须好好思考并付诸实践的课题。在具体实践中,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第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认真按照上级关于开展课后服务的要求,创新课后服务的形式与内容,尝试将富有本土特色、师生与家长喜闻乐见的瑶族“非遗”列为课后服务项目,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热情,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一、以问题为导向,明确在课后服务中传承瑶族“非遗”的主要思路要做好一项工作,必须有明确的思路与方向。实施“双减”后,我校及时成立课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召开课后服务工作专题会议,建立完善一系列保障制度,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参加课后服务工作,成为本县较早开展课后服务的学校之一。但是,我校开展课后服务后,学生的参与情况并不理想,全校学生参与率仅为80%左右,仍有一部分学生家长持观望态度。为此,笔者进行了初步调研,发现学生参与课后服务不够积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家长认识不到位。一些家长认为,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只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是让孩子留下来变相补课,或者相当于上兴趣班,与校外的兴趣班大同小异,却没有校外的兴趣班教得“专业”,因此索性不参加课后服务。二是课后服务项目不够丰富。很多学校刚开始开设课后服务时,一般只能提供常见的兴趣项目,我校也不例外。初期,我校只提供辅导写作业、阅读、乒乓球、篮球、绘画等项目,未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很多项目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三是缺乏开展课后服务的师资。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项目较少,与缺乏相应的指导教师有很大关系。例如,我校初期曾想开设古筝兴趣课后服务项目,但因缺乏专业指导教师而放弃,因此若想丰富课后服务项目,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是关键。针对上述问题,我校领导班子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讨解决办法。经过讨论,学校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开展课后服务不能脱离实际,应该充分利用本土有利资源,丰富课后服务形式与内容。随后,我校进一步明确了优化课后服务的主要思路:将具有本土特色的瑶族“非遗”引进校园,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开设长鼓舞、蝴蝶歌、瑶族刺绣等种类的兴趣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指导教师,满足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引导学生积极传承“非遗”,树立文化自信,拓展课后服务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二、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在课后服务中传承瑶族“非遗”的有效途径《意见》指出,学校要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我校結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在课后服务中传承瑶族“非遗”的有效途径,切实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一)做到三个“加强”,为课后服务提供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我校聚焦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建立完善课后服务人员管理制度、课后服务突发事件安全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制度。针对“非遗”进校园各项工作,我校又成立了传承瑶族“非遗”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为在课后服务中传承瑶族“非遗”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加强宣传引导。我校注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召开全校教职工会议,广泛动员教职员工积极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发放《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告学生家长书》,利用各班的家长微信群、QQ群等渠道,将课后服务的方式、项目、安全保障等内容告知全体家长;通过每周国旗下的讲话、专题班会等德育平台发出传承“非遗”倡议,呼吁全体师生积极投入该项工作;利用电子横幅、标语、板报等载体宣传“非遗”知识,营造在校园中传承瑶族“非遗”的浓郁氛围。三是加强规范管理。我校坚持阳光运行理念,向学生家长及时公布课后服务的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安全注意事项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在课后服务工作中,坚持“安全第一”原则,明确管理责任,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强化活动场所应急救护和门卫登记管理制度,制定应急预案,落实考勤、监管、交接班制度,确保课后服务工作规范运行。(二)突出四个“注重”,为课后服务奠定基础一是注重创设环境。创设与教育主题相适宜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我校从校园路灯设置、宣传长廊设计、花圃安排、班级牌名称和社团名称的拟定等细节处入手,处处彰显瑶族“非遗”元素。2022年7月,我们在校园中精心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瑶族“非遗”文化角,在其中陈列瑶族彩锦、瑶族服饰、瑶族乐器,介绍瑶族民俗文化“抢花炮”“炸龙”“打油茶”等,让学生近距离了解瑶族文化,点燃学生学习与传承瑶族“非遗”的热情。二是注重培养师资。组织“非遗”传承人给本校教师授课,可成功破解“非遗”进校园的师资问题。[2]我校作为本县“非遗”传承基地,向来重视“非遗”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在“请进来”方面,我校聘请本地“非遗”传承人担任课后服务指导教师,让学生能够近距离获得“非遗”传承人的直接指导。例如,邀请瑶族“非遗”蝴蝶歌的传承人欧玉梅、陈丽进校担任指导教师,让参与课后服务蝴蝶歌项目的学生能够学到原汁原味的瑶族蝴蝶歌。同时,邀请本地“非遗”传承人进校开展专题培训,不断提高本校教师开展“非遗”教学的能力。目前,共有欧玉梅、陈丽、任善举、任小妹等多位本地“非遗”传承人成为我校的“非遗”课后服务指导教师,指导带动本校一批教师掌握“非遗”技艺。在“走出去”方面,我校充分利用本土丰富的“非遗”资源,加强与本地传承基地的合作,组织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开展“非遗”采风、调研等活动,如组织学校文艺组的教师到本县“非遗”传承基地新华乡大井村、葛坡镇青山脚、莲山镇大莲塘村等实地学习瑶族长鼓舞、蝴蝶歌等“非遗”项目,提高本校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解决“非遗”指导教师师资紧缺难题。三是注重创新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我校紧跟时代步伐,深入挖掘瑶族“非遗”资源,不断创新联动机制,激活瑶族“非遗”的生命力。具体实践中,我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课后服务“非遗”项目,建设了瑶族“非遗”数字化资源库,通过广泛收集并上传本县瑶族“非遗”研究资料,如蕴含瑶族元素的图片、图书、音像与文字资料等,让师生能够便捷地查阅,从而开阔眼界、培养兴趣,提高参与课后服务“非遗”项目的热情。(三)聚焦三个“融合”,激发学生学习“非遗”的活力一是与学科课程融合。要通过充实以“非遗”体验为内容的课后服务、编写“非遗”青少年读本等途径实现“非遗”学校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持久化。[3]我校开展的课后服务“非遗”项目坚持与课程融合的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兴趣社团活动:将瑶族“非遗”融入美术课程,开设“瑶族纹样”图案画课后服务兴趣社团,通过绘画、剪纸、手工制作等方式进行各种造型表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将瑶族“非遗”项目“抢花炮”、三人板鞋、抛绣球等融入体育课程,并在课后服务中开设相应的兴趣项目,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将“非遗”项目蝴蝶歌、长鼓舞、竹竿舞等融入音乐课程,开设相应的课后服务兴趣社团,让学生从小接触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例如,我校开设了长鼓舞兴趣课程,邀请瑶族“非遗”长鼓舞传承人进校指导本校音乐教师创编适合学生学习的长鼓舞。这套舞以富川原创音乐为背景,以欢庆瑶族盘王节为主要内容,模仿瑶族人耕田、犁地、薅秧、打谷等劳作场景,把现实生活与古老仪式结合在一起,舞步沉稳矫健,时而缓缓前移,时而回旋腾转,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深受学生喜爱,报名该兴趣项目的学生一直处于爆满状态。二是与劳动教育融合。开展劳动教育是课后服务的重要项目之一。我校基于劳动教育课程理念,结合瑶族“非遗”元素,成立了瑶族织锦社团、瑶族特色小吃制作社团,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织瑶锦、打油茶、做粿条、做三角饺等,指导教师在课后服务时间带领学生现场学习制作,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明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学生从中掌握一些家务劳动的基本技能,既传承了“非遗”技艺,又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三是与校园活动融合。课后服务项目不能局限于课后的特定时间,还应进一步拓展其活动空间,为学生展示才艺搭建平台。在做好课后服务的基础上,我校积极开展校园节日活动,利用校园科技节、传统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等节日契机,让学生将在课后服务中学到的技能充分展示出来。例如,在瑶族盘王节、古明城上灯炸龙节等节日期间,我校举行大型特色课程成果展示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艺术交流、成果展演等方式积极展示自我,从而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拓展课后服务的育人功能。三、积极凝练成果,在课后服务中传承瑶族“非遗”成效显著通过探索在课后服务中传承瑶族“非遗”项目,我校的课后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家长纷纷让孩子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務项目,仅一个学期时间,我校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就达到了97%。自开设瑶族“非遗”课后服务项目以来,我校着力打造“小百灵”蝴蝶歌合唱社团、瑶族长鼓舞社团、创意瑶纹样社团等课后服务特色社团,并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喜人成绩:学校获评为全国第三批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自治区“非遗”传承示范校;学校蝴蝶歌代表队合唱的《流水欢歌迎客来》曾在自治区级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学生表演的瑶族蝴蝶歌、长鼓舞多次在市、县、学区比赛中获一等奖;课后服务兴趣社团在区域内产生良好影响,曾多次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西广播电视台及本县融媒体中心的采访和录制,展现了我校“非遗”传承工作的扎实成效。目前,我校依托“非遗”课后服务项目打造的蝴蝶歌社团、长鼓舞合唱社团多次参加本地“非遗”传承展示评比活动,如:接待全国老干部合唱团到校参观;2022年11月参加“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桂在行动”民族团结艺术评比活动,获得小学组一等奖;在富川瑶族自治县义务教育学校第四学区长鼓舞、蝴蝶歌比赛中获一等奖;在2023年5月举行的自治区“非遗”传承示范校参观展示活动及6月举行的贺州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推进暨特色项目打造现场会上,我校的瑶族蝴蝶歌社团、长鼓舞社团、瑶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