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中心三层面”客家文化教育模式的探索_第1页
构建“一中心三层面”客家文化教育模式的探索_第2页
构建“一中心三层面”客家文化教育模式的探索_第3页
构建“一中心三层面”客家文化教育模式的探索_第4页
构建“一中心三层面”客家文化教育模式的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客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第五小学通过构建“一中心三层面”客家文化教育模式,推动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形成“客家神韵”特色教学品牌,为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探索可行路径。而为“一中心三层面”客家文化教育模式的有效实施,应从制度、物质、精神、活动四个方面提供保障。关键词:一中心三层面;客家文化;教育模式;博白县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客家人在其聚集地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林市博白县是我国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县,拥有丰富深厚的客家文化。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傳承与发展的重视,博白县的各中小学校结合客家文化的优势和学校教育教学的特点,以客家文化为中心,构建起学校、基地、社会为一体的客家文化实践教育模式,即“一中心三层面”客家文化教育模式。在“一中心三层面”客家文化教育模式推动下,博白县的中小学校形成了以客家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教育,涌现出博白镇第五小学、王力中学等客家文化特色教育学校,进一步推动了德育与客家文化的融合,为博白地区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实施“一中心三层面”客家文化教育模式的条件分析“一中心三层面”是指以博白县客家文化为中心,从学校、基地、社会三个层面着手,将客家文化纳入学校特色教育中,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实现研学一体化发展。学校是博白县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阵地。截至2023年12月,博白县共有中小学424所、幼儿园492所,全县在校学生超过39万人。博白县教育局要求学校以博白县客家文化为基础,确立客家文化与德育融合的总体目标、学期目标、年度目标、课程目标,科学规范客家文化课程,成立课程研发小组,制定特色课程,开展客家文化实践活动等,将客家文化打造成学校常态化、规范化的文化特色课程。目前,博白县城区众多中小学校都具备良好的客家文化氛围和教育基础。构建“一中心三层面”客家文化教育模式需要政府、客家文化传承人、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博白县政府非常重视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学校重视客家文化的教科研工作,把教科研工作、“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和“1236”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保障工作开展、活动安排、资金投入。博白县作为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县,拥有185万人口,群众对客家文化认可度高,具备浓厚的客家情怀。目前博白县获得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中国杂技之乡”等美誉。优越的社会文化条件和群众基础,为博白县开展客家文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博白县拥有王力故居、陶公亭、字祖庙、大平坡水楼等客家文化名胜古迹,为学生了解、探索客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为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提供了重要场所。另外,博白县现有唐国成(博白杂技)、朱国彬(博白芒竹编织技艺)、李其广(博白山歌)等众多客家文化传承人,他们不仅为中小学校客家文化的教学实施、课程制定、研学开发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与一些学生建立了师徒关系,指导学生掌握客家文化和技艺。良好的客家文化基地与客家文化传承人条件,为博白县中小学开展“一中心三层面”客家文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开展“一中心三层面”客家文化教育的主要做法博白镇第五小学在推广客家文化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先后被评为“玉林市课改先进学校”“玉林市德育先进单位”等称号。2022年1月,博白镇第五小学还以“客家山歌”作为传承项目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下面,笔者重点分析博白镇第五小学开展客家文化教育的具体做法。(一)突出“一个中心”每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目标,明确校风和学风,从而形成引领师生成长的价值体系。博白镇第五小学为有效推动和保障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以客家文化为中心,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健全组织机构。学校领导班子成立客家文化特色教育工作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任课教师作为成员,积极推动小学客家文化课程、文娱活动、文化教学、研学等有序开展,为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另一方面,制订“客家特色文化教育发展规划”。学校以实际需求为基础,明确将客家文化特色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作为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检查客家特色课程实施情况,开展学期总结、年度总结和反思,促进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发展。乡土文化资源是不同年龄段学生都感到亲近的文化内容,因此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注入情感、融入记忆。博白镇第五小学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角、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墙体、文化长廊等设施,展示客家文化,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根据客家文化节日、特殊纪念日等开展楼道客家文化彩绘展、客家文化黑板报创作竞赛、客家文化宣传展等客家文化活动,让学生沉浸在客家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客家文化的熏陶;充分利用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等线上方式开展客家文化宣传,邀请学生家长等各界人士参与学校客家文化活动,构成“学校—学生—家长—群众”平台,让学生、家长、学校都能沉浸在客家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客家文化审美,形成价值认同。博白镇第五小学以少先队为载体,通过学校宣传栏、墙绘、电子屏幕等,围绕客家红色人物事迹、革命故事开展客家文化宣传,营造良好的宣传和传承氛围;围绕少先队工作开展客家英雄少先队员评比活动,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客家红旗班级”“红色英雄班级”评比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客家红旗手”“客家小英雄”评比活动,按月评选班级和个人荣誉,从而凝练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客家精神。另外,学校围绕红色文化打造旗帜鲜明、主题突出的“客家神韵”校园文化,将红色精神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二)落实“三个层面”1.学校层面博白镇第五小学从制度上保障客家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发展主线,建立了客家文化领导小组,一把手牵头,自上而下重视客家文化,为客家文化教育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保障;以客家文化为核心,明确客家文化教学目标,创新客家文化课堂,提炼客家红色精神,设置客家文化奖励机制,形成了客家文化特色品牌。第五小学的一系列措施,让学校的客家文化底蕴日益深厚,拓宽了学生了解客家文化的渠道,形成了特有的客家文化教育模式。如将“红色客家名人”“读红色客家故事”“唱红色客家山歌”“客家民俗体育”等内容与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结合,丰富学科教育资源,实现了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客家神韵”教学品牌。博白镇第五小学创建的“客家神韵”特色校园文化是客家文化教育的典型案例。“客家神韵”分为序幕、第一版块《南迁》、第二版块《传承》、第三版块《奋进》、第四版块《腾飞》五个部分,用山歌演唱、杂技、魔术、独唱、情景歌舞、诗朗诵、乐器演奏、茶艺表演等丰富的形式,表现客家人的恢宏历史篇章、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展示博白县客家人独特的客家文化与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2.社会层面博白镇第五小学充分吸纳学生家长意见,加强与客家文化传承人的沟通合作,拓宽客家文化研学渠道,将客家特色校园文化推广到社会。在“客家神韵”创作过程中,学校充分采纳客家文化传承人、学生家长及其他群众的意见。为扩大客家文化的影响力,学校通过民协组织的演出活动、社会公益演出、校外演出、县市级文艺汇演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展示“客家神韵”,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让特色校园文化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各阶层。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离不开客家文化传承人与学校的精诚合作。博白镇第五小学与客家文化传承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共建关系,如聘任唐国成(博白杂技传承人)、王保威(“非遗”喃嘟管传承人)、李其广(博白山歌传承人)等客家文化传承人为客座教师(教练),邀请其参与学校客家文化课程的制定和活动的策划,为学校客家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学生、教师分别与客家文化传承人建立师徒关系,成立客家文化传承班、师徒班等。例如,客家文化传承人与学校合作创编的客家童谣《谣里客家情》浅显易懂地向孩子们传达客家人的勤劳智慧以及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传统美德,《美丽新客家》唱出了博白县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日新月异的变化、抒发了对家乡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3.基地层面在客家文化教育基地方面,学校充分利用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与博白县客家文化艺术团和博白民间协会等客家民间组织及王力故居、陶公亭、字祖庙、大平坡水楼等客家文化遗址管理方建立了研学合作关系,丰富了客家文化教育内容和实践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校外实践学习机会和平台,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学校还充分利用客家文化基地,开发“家校”研学模式,将学生家长纳入客家文化研学活动中,学生与家长共同前往客家文化基地完成客家文化研学活动,有效提高研学质量,促进学生和家长对客家文化的认识和认同。三、构建“一中心三层面”客家文化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一)制度保障成立领导机构和制定制度是客家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重要保障。一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明确领导小组工作分工和职责,加强客家文化与学校各项工作的融合,切实保障工作落实。二是制定制度,将客家文化教育融入学校的中长期文化建设规划、确定工作明细,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以学期为时间节点开展客家文化落地执行效果检查和经验总结,确保客家特色文化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确保资金投入,为文化墙设计、校园客家文化彩绘、举办客家文化活动等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四是完善客家文化人才的培养,引进客家文化人才,引导教师与客家文化传承人建立师徒关系,外派教师学习客家文化和技能,邀请客家文化传承人到校开展宣讲和培训活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二)物质保障校园物质文化方面,主要包含校园文化长廊、楼道墙体绘画、学校操场环境设计、教师橱窗装饰、学校纪念物品等。基于博白镇第五小学的实践经验,客家文化要有效融入校园文化,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整体设计。例如,以客家名人故事为核心,设计客家名人墙、客家故事文化长廊,在校道旁设置客家革命烈士长廊,开辟师生客家文化创作展厅等。科学合理地设计学校环境,实现客家文化的多元化展示,营造良好的客家文化环境,是开展客家文化教育的物质保障。(三)精神保障学校精神是实施“一中心三层面”客家文化教育模式的重要保障。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的外显形式,是培养学生文化价值、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的重要手段。学校管理层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弘扬“客家文化我做主”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少先队等部门的作用,推动客家文化与校园各项工作的有机融合;围绕客家文化精神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评先评优活动,培养出“客家氛围浓厚,学生积极参与”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气神。学校教师要充分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带头传承客家文化、参与客家文化活动,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积极投身客家文化学习中,提升客家文化素质。(四)活动保障活力源自实践,实践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一中心三层面”客家文化教育模式开展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了解生活、热爱生活、实践生活过程中孕育良好品德,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要在现实生活中去更好地培养个人的良好道德”[3]。学校要与客家文化教育基地建立合作关系,构建校外客家文化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客家文化教育基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观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