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古脊椎动物课件_第1页
第九章 古脊椎动物课件_第2页
第九章 古脊椎动物课件_第3页
第九章 古脊椎动物课件_第4页
第九章 古脊椎动物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第九章古脊椎动物本章结构一、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分类二、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及分类三、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四、脊椎动物各纲主要特点及进化事件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一、脊索动物主要特征及分类(一)主要特征1脊索2背神经管3咽鳃裂4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比较(二)分类1尾索动物亚门2头索动物亚门3脊椎动物亚门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一)脊索动物主要特征脊索脊索是位于动物体背部的一条棒状结构,主要作用是支撑身体。低等动物中终生存在,高等动物中仅幼年存在,成年后骨化称为脊柱。脊索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一)脊索动物主要特征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的神经系统中枢部分呈管状,位于身体的背中线的脊椎之上,高等动物进一步分化称为脑和髓背神经管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一)脊索动物主要特征咽鳃裂在消化道的前部、咽的两侧有成对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外,在低等类别中终身存在,在高等类别中只存在于胚胎期。咽鳃裂口腔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一)脊索动物主要特征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比较鳃裂心脏背神经脊索心脏消化道神经索消化道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二)脊索动物分类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二)脊索动物分类尾索动物亚门单体或群体脊索仅出现在尾部,成年后消失第九章古脊椎动物

尾索动物(urochordate)长江海鞘(Cheungkongella)它与现代海鞘Styela十分相近。入水孔出水孔第九章古脊椎动物头索动物亚门小型海栖动物终生具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现生代表文昌鱼第九章古脊椎动物Cathaymyrus(昆明鱼

)具有鳃裂、咽腔和肌节、与现代文昌鱼很相似。属于脊索动物文昌鱼第九章古脊椎动物把人类所知的脊椎动物产生的时间向前推进了约4000万年,是地球早期动物进化研究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二、脊椎动物亚门

—主要特征及分类

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一)脊椎动物主要特征个体发育的各个阶段均有神经管,并进一步分化为脑和脊索脊索仅在幼年存在,成年后骨化成脊柱水生终生用鳃呼吸,陆生用肺呼吸除圆口类外均有上下颌,并以下颌上举方式闭合口腔有完整的骨骼保护系统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二)脊椎动物亚门的分类脊椎动物的分类鱼形类四足类无颌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盾皮鱼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哺乳纲有颌无羊膜变温卵生恒温有羊膜无颌胎生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三、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一)脊椎动物骨骼的特征

脊椎动物的骨骼不易风化,在正常的埋藏条件下多可保存成为化石。一个脊椎动物个体的骨骼数量巨大,一般上百块。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二)脊椎动物骨骼系统骨骼分类头骨躯干骨附肢骨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二)脊椎动物骨骼系统-头骨

鉴定脊椎动物的主要依据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二)脊椎动物骨骼系统-躯干骨躯干骨由脊柱、肋骨和胸骨组成。躯干骨一般不具备鉴定属种的作用,但脊椎对鉴定脊椎动物有一定的意义。神经孔椎体第九章古脊椎动物双凹型椎体两端均凹入鱼和一部分有尾两栖类动物具有此类脊椎(二)脊椎动物骨骼系统-躯干骨椎体残余脊索神经脊第九章古脊椎动物前凹型椎体前端凹入,后段平坦无尾两栖类、部分爬行类及鸟类第一个颈椎(二)脊椎动物骨骼系统-躯干骨前第九章古脊椎动物后凹型椎体前端平坦,后段凹入少数两栖类、爬行类(二)脊椎动物骨骼系统-躯干骨第九章古脊椎动物双平型椎体两端平坦,其间具有椎间盘哺乳动物所具有的椎体类型(二)脊椎动物骨骼系统-躯干骨椎间盘椎体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二)脊椎动物骨骼系统-躯干骨根据脊椎在动物体内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又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颈椎胸椎荐椎尾椎腰椎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二)脊椎动物骨骼系统-附肢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前肢后肢髋骨股骨胫骨腓骨跗骨柘骨趾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指骨前肢骨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二)脊椎动物骨骼系统-附肢骨后肢髋骨股骨胫骨腓骨跗骨柘骨趾骨第九章古脊椎动物四、脊椎动物的各类别

——主要特征及演化事件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一)鱼形类一般特点及颌骨的出现脊椎动物的演化第一步就经历了颌骨的演变,由早期的无颌类逐步演化出了有颌类颌的出现使动物体的主动攻击捕食成为可能,变被动为主动无颌类--半环鱼第九章古脊椎动物颌骨的演化第九章古脊椎动物颌的出现是在鱼形类演化阶段完成。鱼形类的特点是:终生水生,鱼雷形,鳃呼吸脊椎双凹,残留脊索,仅有躯干椎和尾椎之分,有各种鳞片

(一)鱼形类一般特点及颌骨的出现第九章古脊椎动物无颌类的主要特点无颌、无偶鳍体覆骨板,体内软骨古老无颌类叫甲胄鱼化石代表CephalaspisD头甲鱼(一)鱼形类一般特点及颌骨的出现第九章古脊椎动物无颌类化石复原图第九章古脊椎动物无颚类及其生活方式第九章古脊椎动物盾皮鱼类仅头部和躯干有骨板具有原始的上下颌具有成对的附肢化石代表沟鳞鱼(Bothriolepis)D2-3(一)鱼形类一般特点及颌骨的出现第九章古脊椎动物软骨鱼类海生,D-Rec软骨,盾鳞化石代表弓鲛(Hybodus)

(一)鱼形类一般特点及颌骨的出现现代鲨鱼第九章古脊椎动物泥盆纪的鱼化石第九章古脊椎动物泥盆纪的鱼化石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一)鱼形类一般特点及颌骨的出现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肉鳍亚纲软骨硬鳞类:软骨、硬鳞、歪尾,古鳕鱼D-Rec.肺鱼:偶鳍内骨骼双列排列真骨鱼类:硬骨、圆鳞、正形尾,狼鳍鱼J-Rec.全骨鱼类:部分硬骨、半歪尾,弓鳍鱼T-Rec.总鳍鱼:偶鳍内骨骼单列式,头骨鱼两栖类相似第九章古脊椎动物辐鳍亚纲和肉鳍亚纲第九章古脊椎动物第九章古脊椎动物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二)两栖动物的起源及特征第九章古脊椎动物登陆--脊椎动物演化的里程碑

由于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出现了大面积的陆地,促使了一部分鱼类分化并向陆地转移,逐步演化出了两栖类。1、两栖动物的起源第九章古脊椎动物1、两栖动物的起源总鳍鱼类早期螈类第九章古脊椎动物1、两栖动物的起源从鱼到两栖类的化石代表--鱼石螈具有两栖类的特征:四足、具肺、有颈椎残留有鱼形类的特征:具鳞、具鳃盖骨残余、有鱼尾第九章古脊椎动物1、两栖动物的起源两栖类起源于鱼类的证据化石证据--鱼石螈比较解剖证据第九章古脊椎动物演化为两栖动物的鱼类第九章古脊椎动物早期的两栖类第九章古脊椎动物2、两栖动物的特点

经过一系列包括迁徙、保水、呼吸等生存斗争,一些鱼形类弃水登陆,在机能上出现了许多进步性特点:脊椎进一步分化,已有颈、躯干、荐和尾椎四足运动,但钎细,位置也其他与四足不同皮肤裸露,易失水,只能生活在潮湿区肺尚不发育,皮肤起一定的呼吸作用第九章古脊椎动物2、两栖动物的特点两栖动物是第一个登陆者,身体机能尚不完全,未能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在幼、成年间有一次变态过程。第九章古脊椎动物2、两栖动物的特点一些古老两栖类,特别是石炭纪、二叠纪两栖类,因头部覆有坚固的骨板而背称为“坚头类”,其牙齿珐琅质褶皱复杂,也称为“迷齿类”。第九章古脊椎动物第九章古脊椎动物石炭纪的两栖类----坚头类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三)羊膜卵的出现

与爬行动物的辐射发展第九章古脊椎动物1、羊膜卵的基本特征及出现意义羊膜卵的基本构造胚胎羊膜囊;其中充满羊水易避免胚胎干燥。尿囊:收集排泄物卵黄:为胚胎供给营养外壳:保护胚胎羊膜囊外壳尿囊卵黄第九章古脊椎动物羊膜卵的基本构造第九章古脊椎动物羊膜卵出现的意义摆脱了对水、对环境的依赖。为脊椎动物向不同生态的广度发展提供了条件,从此脊椎动物第一次成为真正的陆栖类别,因此,羊膜卵的出现使脊椎动物演化中的一次飞跃。1、羊膜卵的基本特征及出现意义第九章古脊椎动物2、爬行动物的一般特征(1)皮肤爬行类的皮肤有角质、鳞板、甲板等。其作用除保护外,还有防止水分蒸发的功能,因此爬行类可以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棱背龙角质皮肤及骨板第九章古脊椎动物(2)头骨头骨增高,骨骼大量愈合,单枕髁。在眼眶的后方出现颞孔(减少头骨重量,容纳颞肌,加强颌部肌肉的机能),下颌由多块骨骼组成。5062、爬行动物的一般特征颞需孔第九章古脊椎动物脊椎脊椎已完全分化,环椎、枢椎已形成,头部活动更加灵活。2、爬行动物的一般特征胸椎颈椎荐椎尾椎霸王龙第九章古脊椎动物牙齿爬行类的牙齿为同型齿、多出齿、端生齿、侧生齿。2、爬行动物的一般特征第九章古脊椎动物3、爬行动物的分类

以颞孔的位置和数量分为四类无孔类上孔类下孔类双孔类眶后骨鳞骨第九章古脊椎动物3、爬行动物的分类

以颞孔的位置和数量分为四类第九章古脊椎动物

无孔亚纲是爬行动物中最保守的一类。化石数量不少,地层意义不大。4、爬行动物辐射发展--无孔亚纲原颌龟第九章古脊椎动物是连接原始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桥梁,特别是该亚纲中的兽孔类以十分接近哺乳动物,所以被称为似哺乳动物爬行类。主要特点有:①颞孔扩大,捕食更加有力;②齿骨加大,关节骨很小;③牙齿以分化;④2个枕髁4、爬行动物辐射发展--下孔亚纲兽孔类兽齿类:如BienotheriumT3

禄丰异齿类:二齿兽,水龙兽,肯氏兽等第九章古脊椎动物4、爬行动物辐射发展--下孔亚纲犬齿兽三叠纪第九章古脊椎动物第九章古脊椎动物第九章古脊椎动物水生爬行类,四肢呈浆状。4、爬行动物辐射发展--上孔亚纲鱼龙最大20米白垩纪第九章古脊椎动物蛇颈龙骨架蛇颈龙复原图第九章古脊椎动物双孔类是爬行动物中最丰富的一类,主要包括:槽齿类----鳄鱼等翼龙类----飞翔类爬行类恐龙类等4、爬行动物辐射发展--双孔亚纲第九章古脊椎动物翼龙类前肢成翼,具有龙骨突起。无羽,翼为皮膜,主要滑翔。分布:JK4、爬行动物辐射发展--双孔亚纲翼龙白垩纪双翼展开达7-8米第九章古脊椎动物第九章古脊椎动物恐龙类恐龙不是真正的分类学名词,因早期的发现的个体巨大而得名。据腰带形态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4、爬行动物辐射发展--双孔亚纲四射型腰带鸟臀目三射型腰带蜥臀目肠骨耻骨坐骨坐骨坐骨耻突第九章古脊椎动物据腰带形态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四射型腰带鸟臀目三射型腰带蜥臀目第九章古脊椎动物4、爬行动物辐射发展--双孔亚纲蜥臀目兽脚类---食肉恐龙蜥脚类---食草恐龙古脚类---杂食恐龙第九章古脊椎动物兽脚类头大,锯形齿,双脚行走,趾端具锐爪。J3-KTyrannosaurusK2YongchuanosaurusJ4、爬行动物辐射发展--双孔亚纲双冠龙侏罗纪体长6米第九章古脊椎动物4、爬行动物辐射发展--双孔亚纲体长17米高6米体重8吨以上白垩纪兽脚类第九章古脊椎动物霸王龙类头骨第九章古脊椎动物古脚类半四足行走,勺形齿。LufengosaurusJ禄丰龙骨架4、爬行动物辐射发展--双孔亚纲第九章古脊椎动物蜥脚类巨型四足类恐龙,草食性,颈尾长,牙齿呈匙状。有的生活在水中。J、K为主4、爬行动物辐射发展--双孔亚纲自贡峨眉龙体长14米,重30吨侏罗纪第九章古脊椎动物1294、爬行动物辐射发展--双孔亚纲梁龙体长25米侏罗纪第九章古脊椎动物马门溪龙骨架第九章古脊椎动物4、爬行动物辐射发展--双孔亚纲鸟臀目鸟脚类肿头龙类角龙类剑龙类甲龙类第九章古脊椎动物鸟脚类数量最多的一类2-4足行走,股骨长于肱骨,第五趾退化。嘴部扁长,牙齿限于颊部,素食T3-K(K)才1334、爬行动物辐射发展--双孔亚纲第九章古脊椎动物剑龙类四足行走,背部有直立的骨板或骨棒荐部神经节大,具尾棰J-K14、爬行动物辐射发展--双孔亚纲剑龙体长6米侏罗纪第九章古脊椎动物角龙类头部向后扩大,分叉构成角状突起,由顶骨和鳞骨组成。K24、爬行动物辐射发展--双孔亚纲三角龙白垩纪第九章古脊椎动物Psittacusaurus头骨短宽而高,吻部弯曲,似鹦鹉的喙分布于我国及蒙古晚白垩世4、爬行动物辐射发展--双孔亚纲鹦鹉嘴龙白垩纪第九章古脊椎动物肿头龙类耻骨不参与组成髋臼头骨肿厚我国化石不多4、爬行动物辐射发展--双孔亚纲肿头龙白垩纪第九章古脊椎动物恐龙蛋化石的类型很多,大小变化大。我国是恐龙蛋丰富的地区,如河南西峡K25、恐龙蛋的发现及其意义第九章古脊椎动物恐龙蛋中的骨骼第九章古脊椎动物西峡恐龙蛋化石的发现与研究第九章古脊椎动物恐龙脚印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中生代晚期的恐龙群第九章古脊椎动物6、恐龙的生活方式第九章古脊椎动物6、爬行动物起源和恐龙绝灭起源爬行动物起源于两栖动物已被化石证实(CP)Seymouia(西蒙螈)同时具备了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特征。第九章古脊椎动物6、爬行动物起源和恐龙绝灭爬行动物的时代中生代时,恐龙繁盛一时,空中有飞翔的翼龙、水中有遨游的鱼龙,地上跑的有各式各样的恐龙,此时恐龙达到了极盛时期,因此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第九章古脊椎动物6、爬行动物起源和恐龙绝灭恐龙的绝灭恐龙从侏罗纪、白垩纪的繁盛逐步走向绝灭,并不是一个截然的地质事件。在第三纪/白垩纪界线处完全消亡,对此有多种假说:哺乳动物兴起说天体碰撞说其他灾变说第九章古脊椎动物第九章古脊椎动物四、脊椎动物各纲主要特点

及进化事件第九章古脊椎动物(四)鸟的出现

与恒温机能第九章古脊椎动物1、恒温的出现从鸟类开始,脊椎动物演化史上再次出现一个飞跃---恒温。恒温使动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在一个恒定的温度下进行,动物体机能进一步提高,也进一步摆脱了动物体对环境的依赖。第九章古脊椎动物2、鸟的基本特征

鸟是从爬行动物演化而来的一支适应飞翔的脊椎动物,主要特点有:身体流线型(减少飞翔阻力)骨骼为适应飞翔发生了如下变化轻,骨骼中孔愈合,如头、下颌各称为一块骨骼具有龙骨突起第九章古脊椎动物鸟类的骨骼系统第九章古脊椎动物3、鸟类起源的证据Archaeopteryx具羽、骨骼有愈合有齿、前肢有爪、有尾椎、骨骼不中空、无龙骨突起。晚侏罗纪第九章古脊椎动物始祖鸟复原图黄昏鸟K第九章古脊椎动物鸟类翅的演化第九章古脊椎动物娇小辽西鸟骨架及复原图晚侏罗纪第九章古脊椎动物(五)哺乳动物的兴起

与人类的出现第九章古脊椎动物1、哺乳动物的兴起

哺乳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机能最完善的一类,出现于中生代早期,经过中生代的发展,到新生代身体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是对环境的最适应者,在新生代成为地球上的统治者,所以新生代被称为“哺乳动物的时代”第九章古脊椎动物2、动物演化中机能的最高形式---胎生、哺乳

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达到了高度完善的程度,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并由母体直接提供养料,进一步摆脱了对环境的依赖性,使其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够顺利衍生后代,对保护后代,提高成活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胎儿出生后即可得到母乳的哺乳,使胎儿得以更好的成长。第九章古脊椎动物3、哺乳动物的基本特点头骨:骨片数目大量减少,一般不多于35块,到人类只有22块下颌:单一骨骼(齿骨)组成牙齿:异型齿、再出齿、槽生齿第九章古脊椎动物3、哺乳动物的基本特点脊椎:分化更加合理,颈椎7枚,荐椎愈合成荐骨,双平型四肢:已经移到身躯下边,从而更加有效的承担活动的机能第九章古脊椎动物3、哺乳动物的基本特点哺乳、胎生生长方式:发育到一定阶段即停止生长,因此哺乳哺乳动物由一个固定的体态。皮肤:毛发其他:各系统更加完善第九章古脊椎动物4、哺乳动物牙齿组成与特点哺乳动物的牙齿坚硬,易成为化石,另外牙齿的数量多,变化大,对确定类别十分有利从结构上,牙齿分为珐琅质、齿质和白垩质。从生长情况看,牙齿又有齿冠和齿根之分,由二者之比,有高冠齿和低冠齿的区别,标志着动物生态的不同。珐琅质齿质白垩质齿根齿冠第九章古脊椎动物牙齿的分化据着生部位和功能不同,外形差别大。门齿(I):单齿根,板状,切断功能犬齿(C):单齿根,锥状,撕咬功能前臼齿(P)和臼齿(M):2-3齿根,不同类别形态变化大前臼齿就臼齿合称颊齿4、哺乳动物牙齿组成与特点第九章古脊椎动物第九章古脊椎动物犬齿嵴形齿切形齿臼齿前臼齿门齿第九章古脊椎动物齿式用一定的数学式子表示哺乳动物牙齿的数目和分化,由于对称的缘故,只用表示一般即可。

ICPMICPM人:21232123鼠:100310034、哺乳动物牙齿组成与特点╳

2╳

2=32╳

2=16第九章古脊椎动物4、哺乳动物牙齿组成与特点齿型哺乳动物的类型不同,食性不同,化石的时代不同,有多种齿型尖形齿:食虫类切形齿:食肉类丘形齿:杂食类嵴形齿:食草类第九章古脊椎动物5、哺乳动物角类型与特征角的类型犀角:犀类洞角:牛羊类骨质角:鹿类第九章古脊椎动物5、哺乳动物角类型与特征骨角鹿类特有的角。着生在额骨上。分叉,每年脱落。第九章古脊椎动物大角鹿第九章古脊椎动物麂角第九章古脊椎动物5、哺乳动物角类型与特征洞角牛羊类特有的角。不分叉,不脱落,无角盘。结构上分两部分,内为骨质角心,外为革质角鞘。第九章古脊椎动物旋角羚羊第九章古脊椎动物5、哺乳动物角类型与特征犀角非骨质角,是毛发在分泌物的作用下结成的角,不能成为化石。但可在头骨上留下附着痕迹,头骨构造也有区别第九章古脊椎动物6、哺乳动物的分类哺乳动物始兽亚纲原始哺乳类原兽亚纲单孔类异兽亚纲多瘤齿兽兽亚纲高等哺乳类无胎盘类有袋类有胎盘类旧大陆类别食虫目翼手目灵长目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啮齿目…...第九章古脊椎动物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的区别爬行动物牙齿不分化卵生、变温体外具鳞或甲下颌由多块骨骼组成有腰肋、乌喙骨独立终生持续生长哺乳动物牙齿分化胎生、恒温体外具毛发下颌由1块骨骼组成无腰肋、乌喙骨愈合在肩胛骨上成年后基本停止生长第九章古脊椎动物7、哺乳动物主要类别的特征翼手目飞翔的哺乳动物小型尖形齿我国第四纪洞穴堆积中常见第九章古脊椎动物7、哺乳动物主要类别的特征翼手类下颌第九章古脊椎动物7、哺乳动物主要类别的特征啮齿目常见化石类别,适应广,演化快,数量多,在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划分中作用极大第九章古脊椎动物7、哺乳动物主要类别的特征啮齿类牙齿第九章古脊椎动物7、哺乳动物主要类别的特征食肉目食肉类的牙齿多为切齿形,四肢灵巧,头骨矢状嵴高第九章古脊椎动物7、哺乳动物主要类别的特征犬类头骨齿式:31433143第九章古脊椎动物剑齿虎生态景观第九章古脊椎动物7、哺乳动物主要类别的特征长鼻目大型哺乳类,化石多。分为两大类,乳齿象和真象类。第九章古脊椎动物象象的祖先出现在新生代,从始新世晚期的始祖象,到渐新世进化为乳齿象。这一阶段象类身体都不大。进入第三阶段后,象的种类辐射增多,个体增大。第九章古脊椎动物第九章古脊椎动物第九章古脊椎动物第九章古脊椎动物马

从始新世晚期开始至渐新世,大约经历19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