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时期——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礼记·礼运》思考:两段材料反映了领袖产生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禅让制王位世袭制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2、商朝时期——实行内外服制度◎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即王畿地区。外服:王畿私四周。特点:占卜的方式,神秘色彩,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3、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西周分封示意图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分封的对象:把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主体);异姓功臣、旧贵族;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权力分配)(等级)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钱穆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顾炎武由此判断,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出发点(目的)是什么?直接:对殷商遗民的防范,对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根本:进行有效统治,强化王权,巩固西周统治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贵族等级分封序列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拥有世袭统治权,实行再分封。影响(1)前期:①巩固王权,加强统治,扩大疆域。②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的交流。(中原文化传播)③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2)后期:①等级森严,等级观念落后。②是导致诸侯分裂的重要根源。(3)后世影响:后世皇族的分封;姓氏的起源(宋、陈)地名的简称(鲁、晋)。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权力分配)(等级)1.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2.内容:(1)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贵族、异性功臣、旧贵族。(2)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3)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拥有世袭统治权,实行再分封。3.影响(1)前期:①巩固王权,加强统治,扩大疆域。②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的交流。(中原文化传播)③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2)后期:①等级森严,等级观念落后。②是导致诸侯分裂的重要根源。(3)后世影响:后世皇族的分封;姓氏的起源(宋、陈);地名的简称(鲁、晋)。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血缘)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家国同构(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大小宗的相对性4.作用:积极: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②重人伦、亲情、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消极:①专制社会与思想的形成,缺乏民主观念。②男尊女卑,等级观念,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盲目排外。西周的礼乐制(权力认同)内容: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实质: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三者关系?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3、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部族色彩浓厚。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4、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经济的发展(表现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宗法血缘关系瓦解,兼并战争频繁,统一趋势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景象(法家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背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5、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中外历史纲要(上)》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概念解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1、秦朝时期(一)皇帝制度

由来: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资治通鉴·秦纪二》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二)三公九卿制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三)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有事请殹(YI语气词),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通过他人代为请求。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四)地方—郡县制(1)战国确立,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2)内容: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二者都由皇帝直接任免。(3)作用:①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②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传承方式:世袭;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爵位;没有封地,只有俸禄与中央关系: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经政思)积极:1.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以及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统一和发展。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加强和完善。消极:1.长期的人治传统,易导致暴政和腐败,人民处境恶化,阶级矛盾尖锐。2.后期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严格控制思想文化,严重阻碍科技进步。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2、汉朝时期(一)西汉——中朝中外朝制度的设立,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2、汉朝时期(二)东汉——新的行政中枢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至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尚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执行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意义:①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新阶段。②分工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③分化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4、两宋时期——二府三司制皇帝三司枢密院财政中书门下(政事堂)三司使御前会议台谏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执政)枢密使(执政)枢密副使(执政)御史中丞知谏院行政军政监察二府三司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再次加强。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5、元朝时期——一省二院御史台皇帝中书省御史台行政枢密院军事监察宣政院宗教、西藏吏户工刑礼兵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相权反弹)枢密院,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御史台掌监察。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6、明朝时期——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一)废除宰相(明太祖)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祖训首章》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6、明朝时期(二)内阁制度(明成祖)地位: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评价: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可以说有一定程度的约束。)7.清朝(1)设立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1)背景①清初,仿明制,设内阁、制六部。②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③康熙为扩大皇权,设南书房。(2)设立:办理西北军务,在雍正时设立(3)职能:跪受笔录,草拟政令,上传下达(4)特点:简、勤、速、密(5)目的:初为办理西北军务,后为加强君主专制。(6)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功绩在于建立了高效运转的政府。(2)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作用:一为是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了皇权的神秘感。二为起到使官员告密的作用。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7、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呈加强化趋势1.周代:分封制2.秦朝:郡县制3.汉:汉承秦制(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打击地方豪强和游侠。划分十三州部,设置刺史监察地方,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东汉晚期:州郡县三级制)4.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5.隋朝:州县二级制6.唐:道州县三级制。中期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6.宋:路、州(府)、县三级制。文官知州通判制(三冗两积)(1)问题: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措施:①军事: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7.元: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度

行省制度(犬牙交错)(1)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