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试卷(解析版)_第1页
【生物】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试卷(解析版)_第2页
【生物】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试卷(解析版)_第3页
【生物】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试卷(解析版)_第4页
【生物】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是()

A.抗体B.唾液淀粉酶C.血红蛋白D.尿液

【答案】A

【分析】1、内环境指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含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例如水、盐、糖、氨

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例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

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例如CO2、水分、尿素等。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

纤蛋白、载体蛋白、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

等。

【详解】A、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血浆)中,组织液中也有少量,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

成分,A正确;

B、唾液淀粉酶属于消化道(与外界环境连通的管道)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

错误;

C、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尿液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Ao

2.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画的是()

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支配躯体运动的全部神经就是外周神经系统

C.交感神经兴奋使所有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

D.脊髓中含有许多特有的高级功能,如语言、思维等

【答案】A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

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减慢,但

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A正确;

B、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B错误:

C、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

弱,C错误;

D、大脑皮层中含有许多特有的高级功能,如语言、思维等,D错误。

故选Ao

3.以下关于抗利尿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需要借助体液运输B.发挥作用后立即失活

C.在代谢时发挥催化作用D.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答案】C

【分析】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

细胞。

【详解】A、抗利尿激素需借助体液运输,A正确;

B、抗利尿激素发挥作用后立即失活,B正确;

C、酶发挥的是催化作用,抗利尿激素起调节作用,C错误;

D、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分重吸收,D正确。

故选C。

4.下图为人体某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组成器官X的细胞存在与激素乙结合的受体

B.下丘脑-垂体-靶腺体这种分层调控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C.激素丙浓度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而过低时则促进

D.若器官X为甲状腺,则激素丙具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激素甲表示促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表示促激素,器官X表示甲状

腺、性腺或肾上腺皮质,激素丙为甲状腺激素、性激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详解A、激素乙作用于器官X,组成器官X的细胞存在与激素乙结合的受体,A正

确;

B、下丘脑-垂体-靶腺体这种分层调控,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B正确;

C、激素丙浓度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减少激素丙的合成及分泌,过低时

而不会促进,C错误;

D、若器官X为甲状腺,则激素丙是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D正

确。

故选C。

5.热射病即重症中暑,一般在高温环境中剧烈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后数小时发病,体温迅

速升高,超过4CTC,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等多器官系统损伤,死亡率高。下列相关叙述

错误的是()

A.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具有一定的限度

B.高温环境中人体皮肤的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增多

C.体内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出,会导致体温升高

D.避免处于高温及不通风的环境可以预防热射病的发生

【答案】B

【分析】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

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具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则稳态失衡,A

正确;

B、高温环境中人体皮肤的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散热增加,B错误;

C、体内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出,导致产热量〉散热量,体温升高,C正确;

D、高温环境中剧烈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后数小时发病,体温迅速升高,超过40C,则出

现热射病,避免处于高温及不通风的环境可以预防热射病的发生,D正确。

故选B。

6.下列关于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中的糖称为血糖,主要是前萄糖和蔗糖

C、过敏反应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可能会导致组织液增多而引发组织水肿,c正确;

D、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是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D正

确。

故选B。

8.为探究某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预实

验,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4值

c(

)m

A.月季茎段发育状况和长度均属于无关变量

B.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C.浓度X、Y、Z之间的大小关系一定为ZvYvX

D.在X浓度下该植物生长调节剂抑制侧芽生长

【答案】C

【分析】四条曲线中,“空白对照”组的生长量可作为参照值,与之相比,X浓度的处理结

果,生长量较低,起抑制作用。图中Y浓度、Z浓度对侧芽生长均起促进作用,且Z的作

用大于Y,联系生长素作用的曲线分析:X一定大于Y和Z,而Y和Z之间的大小不确

定。

【详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月季茎段发育状况和长度均属于

无关变量,A正确;

B、预实验可为进一步的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同时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B

正确;

C、图中Y浓度、Z浓度对侧芽生长均起促进作用,且Z的作用大于Y,联系生长素作用

的曲线分析:X一定大于Y和Z,而Y和Z之间的大小不确定,C错误:

D、X浓度的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月季侧芽的生长量低于空白对照组,说明其具有

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c。

9.下图表示某地区藏羚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变化(R=出生率/死亡率:不考虑迁入和迁

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点和b点时该地区藏羚羊的出生率不一定相等

B.a〜b时间段该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一直增加

C.b〜c时间段该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D.c点时该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最低

【答案】D

【分析】图示是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大于1

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小于1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当出生

率与死亡率的比值等于1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详解】A、不考虑迁入和迁出,则种群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结合图示曲线可知,

a、b两时间点出生率/死亡率相等,但a、b两时间点的出生率可能不相等,所以a、b,A

正确;

B、在a〜b时间段内,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说明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

增加,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应为增长型,B正确;

C、在b~c时间段内,该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先大于1,后小于1,即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

少,C正确;

D、d点时该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最低,c~d时间段内,该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种群

数量不断减少,D错误

故选D。

10.研究人员调查了某沿海滩涂上两种水鸟在三种主要觅食环境中的出现概率、主要的食物

种类等,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环境条件的改变可能对青脚鹤与绿翅鸭的生态位造成影响

C.两种水鸟生态位差异较大不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D.两种水鸟的生态位差异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C

【分析】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空间的现象叫群

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提高了

群落对阳光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群落的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详解】A、由图可知,绿翅鸭觅食生境主要是环境1和环境3,青脚鹤的觅食圣经主要是

环境2,绿翅鸭的主要食物是小坚果和茎类,青脚鹤的主要食物是草屑和螺类,绿翅鸭和

青脚鹤在生存空间和食物种类方面竞争较小,A正确;

B、环境条件的改变可能会使绿翅鸭和青脚鹉彻底离开某种觅食环境,因此可能会对二者

的生态位产生影响,B正确;

C、两种鸟的生态位存在差异,减少了对环境的竞争,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C

错误;

D、两种水鸟的觅食环境、食物种类等均存在差异,说明它们的生态位存在差异,这是两

种水鸟之间及水鸟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11.下列关于研究方法的选择及相关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B.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实验,对照组为土壤灭菌史理组

C.通过调查分析大熊猫的粪便可获得其种群数量的信息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

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再滴加培养液

【答案】B

【分析】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

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

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采集后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进行观察,通过

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

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

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

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A、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A正确;

B、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对照实验中的对照

组,就是接近于自然状态的一组。而实验组是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2的恒温箱

中灭菌Ih,目的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尽可能防止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

B错误:

C、不同的个体所具有的DNA不同,采集大熊猫的粪便进行DNA检测进行数量统计,可

获得其种群数量的信息,C正确;

D、使用血球计数板时,应先放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

室,D正确。

故选B。

12.某地爆发山松甲虫灾害,导致数百万棵树死亡。为了解灾情爆发后该森林生态系统是一

个碳汇(从大气中吸收的C02等温室气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碳源(向大气释放CO2的过程),

生态学家估算了灾情爆发前后绿色植物的NPP以及异养生物的Rh,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

错误的是()

NPP[g/(m2-yr)]Rh[g/(m2-yr)]

爆发刖440408

爆发后400424

注:NPP: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减去自身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Rh:异养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A.灾情爆发前后,该生态系统由碳汇变为碳源

B.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Ch的形式进行

C.该森林生物呼吸释放的CO?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D.防治山松甲虫可利用化学防治技术,如使用昆虫信息素、农药等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碳汇表示生态系统的C02排放量小于吸收量,整体处于C02净吸

收的状态,碳源则表示为生态系统的C02排放量大于吸收量。

【详解】A、由题可知,灾情爆发前NPP>Rh,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碳汇,灾情爆发后

NPP<Rh,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碳源,A正确;

B、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Ch的形式进行,B正确;

C、该森林生物呼吸释放的CCh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物质循环具有全球

性,C正确;

D、昆虫信息素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故选D。

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B.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强度不同

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生念系统能够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

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不同的生态系统会因为营养

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

【详解】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较简单,抵抗力稳

定性较低,A错误;

B、不同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不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B正确;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C正确:

D、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Ao

二、多项选择题।木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

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下图为某种神经中枢的抑制机制模式图,其中①神经元能够抑制下一神经元的兴奋,②

神经元能够使下一神经元兴奋。将一电表的两个微电极均置于②神经元轴突膜外。下列相关

叙述错误的是()

A.该抑制机制说明了神经调节中存在负反馈调节

B.当兴奋未传至电表时,电表可记录到轴突处的静息电位

C.当兴奋由①神经元传至②神经元胞体时,②神经元膜电位不变

D.②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会发生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BCD

【分析】在神经调节中,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传导可以是双向的,但是在两个神经元之间

传导只能是单向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传导是通过突触这个结果进行的,在突触前膜中

存在突触小泡,其中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因此可以使

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详解】A、②神经元能够使下一神经元兴奋,①神经元能够抑制下一神经元的兴奋,如

图当兴奋传导给神经元②,②将兴奋传导给①,①能抑制②的作用,所以该抑制机制说明

了神经调节中存在负反馈调节,A正确;

B、电表的两个电极都在膜外侧,当兴奋未传至电表时,电表可记录到轴突处为0电位,B

错误;

C、①神经元能够抑制下一神经元的兴奋,当兴奋由①神经元传至②神经元胞体时,②神

经元膜电位静息电位变大,C错误;

D、②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会发生电信号一化学信号的转变,D错误。

故选BCDo

15.抑制素(INH)是一种主要由卵巢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可•以调节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

分泌。科研人员制备了INH的抗体并在大鼠发情期注射到大鼠体内,测定相关指标,结果

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促性腺激素性激素

检测指标

(mIU/mL)(ng/mL)成熟卵泡个数

卵泡质量(g)

(个)

促卵泡

促黄体素孕酮

组别

激素

对照组8.5315.188.860.6328.67

实验组25.3615.1911.780.9135

A.通过口服INH可以治疗因INH缺乏引起的病症

B.INH抗体可与INH结合,使1NH不能发挥作用

C.促卵泡激素和孕酮可能具有促进卵泡发育的作用

D.INH具有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卵泡激素的作用

【答案】BC

【分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在注射INH抗体后,促卵泡激素含量上升,孕酮激素

含量上升,卵泡质量和成熟卵泡个数上升,由此可见该抗体与INH特异性结合后,使INH

无法发挥作用。INH的作用是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详解】A、抑制素(INH)是一种主要由卵巢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口服会被消化分解无

法发挥作用,因此通过口服INH不可以治疗因INH缺乏引起的病症,A错误;

B、INH作为抗原,可与INH抗体结合,从而使INH不能发挥作用,B正确;

C、据图分析可知,实验组促卵泡激素和孕酮含量高,成熟卵泡个数多,说明促卵泡激素

和孕酮可能具有促进卵泡发育的作用,C正确;

D、实验组用INH的抗体注射到发情期大鼠体内,结果显示促卵泡激素含量增多,说明

INH具有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促卵泡激素的作用,D错误。

故选BC。

16.果实的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乙烯抑制果实的生长和成熟

B.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C.脱落酸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D.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

【答案】ACD

【分析】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既能

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

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详解】A、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

B、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故细胞分裂素促进果实生长,B正

确;

C、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

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C错误;

D、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的发育,D错误。

故选ACD.

17.下图为种群相关知识的概念模型,其中②代表迁入率、④代表迁出率。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⑦(仅适合

动物)

⑧(主要适(方法

合植物),

数量

表示促进特征价骁

种群

“一”表示抑制

A.①为出生率,③为死亡率,①乂⑨时,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B.通过⑤可以推测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C.改变⑥可以降低有害昆虫的出生率,进而降低其种群密度

D.调查跳蛹、青蛙的种群密度可以选择方法⑧

【答案】BCD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

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运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

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种

群密度是最基木的数量特征。

【详解】A、①为出生率,③为死亡率,①〉③时,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因为迁入率和迁

出率也会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

B、通过⑤年龄结构可以推测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B正确;

C、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改变⑥性别比例,可以降低有害昆虫的

出生率,进而降低其种群密度,C正确;

D、跳蛹、青蛙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跳蛹、青蛙的种群密度可以选择方法⑧样

方法,D正确。

故选BCDo

18.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某地区一大型湖泊水位逐年下降,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

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湖泊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

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与湖心的距离

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

B.随水位下降,该地区优势种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C.湖泊的深水区和浅水区分布的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湖泊的变化将会持续进行,人类无法改变

【答案】AB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所代替的现象,其类型主要有初生

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

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

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通过统计样方内所有生物种数可获知群

落的物种丰富度,A正确;

B、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木保留,甚至还保

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随水位下降,该地区优势种的变化属于

次生演替,B正确;

C、湖泊的深水区和浅水区分布的生物种类不同是由于地形的变化而引起的群落的镶嵌分

别,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该湖泊的变化将会持续进行,但是人类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

故选AB,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59分。

19.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很多“烟民”开始戒烟。有数据显示,烟瘾者戒烟后体重普

遍都会增加,这与烟草中的主要成分尼古丁有关。尼古丁对于机体生命活动的部分影响机制

如图1所示。

脂肪细胞

产热增加

(1)实验发现,尼古丁可与POMC神经元上尼古丁受体结合,导致离子通

道开放,此时POMC神经元细胞膜外的电位变化为。POMC神经元兴奋,

该兴奋通过(结构)传递到“饱腹感”神经元。

(2)结合已有知识和图1说明,戒烟后体重增加的原因是(答出2点即

可)。

(3)研究显示,长期吸烟会影响血糖调节。研究人员以小鼠为实验材料模拟吸烟者和不吸

烟者,进行相关研究,测量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

150-1---对照

—尼古丁刺激

—I—I—.,—

'0306090120

时间(min)

图2图3

据图2和图3分析,长期吸烟可以诱发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同时长期

吸烟还可能降低组织细胞对的敏感性,增加患(填“1”或"2”)

型糖尿病的风险。

【答案】(1)①.Na+②.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③.突触

(2)戒烟后,无尼古丁的刺激,“饱腹感”神经元兴奋性降低,食欲增加;下丘脑控制的交

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肾上腺素释放减少,脂肪细胞内脂肪分解减少。

(3)①.胰高血糖素②.胰岛素③.2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

隙、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

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1)根据图示,尼古丁可与POMC神经元上尼古丁受体结合,导致Na+离子通道开放,钠

离子内流,此时POMC神经元细胞膜外的电位变化为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产生兴奋,兴

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该兴奋通过突触传递至上饱腹感''神经元。

(2)结合已有知识和图1说明戒烟后体重上升的调节机制是戒烟后,POMC神经元的兴

奋性程度降低,通过饱腹神经元对食欲下降的调节作用降低,增加了脂肪等其他可转化为

脂肪的有机物的摄入;同时,缺少了尼古丁的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肾上腺素的释

放减少,脂肪细胞内脂肪分解程度下降,脂肪积累。

(3)由图2和图3可知,小鼠模拟吸烟者胰高血糖素和血糖含量都更高,说明吸烟诱发胰

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小鼠模拟吸烟者胰岛素含量更高,但血糖没有降低,

反而升高,说明吸烟会诱发胰岛素抵抗,即长期吸烟还可能降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

性,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正常,但由于各种原因

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导致的糖尿病,因此长期吸烟可能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20.为研究红光、远红光及赤霉素对葛苣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

如图甲、图乙所示。

(0o

)

<8o

兴6o红光

海4o

卜赤霉素

2O

一远红光

时间(d)时间(d)

图甲图乙

回答下列问题:

(1)种子吸收红光和远红光信号的物质是O

(2)据图乙分析,红光、远红光、赤霉素处理葛苣种子,使种子最先萌

发。红光与赤霉素处理相比,葛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填“相同”或“不

(3)据图及所学知识推测红光促进种子萌发的原因是。

【答案】(1)光敏色素

(2)①.红光②.不同

(3)红光作为信号(能激活光敏色素),促进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赤霉素促进种子

-44-11>.

明发

【分析】分析图甲可知:红光处理葛苣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I,促进种子萌发;分析图乙

可知:红光与赤霉素处理相比,黄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更短。

(1)种子吸收红光和远红光信号的物质是光敏色素。

(2)图乙分析,红光、远红光、赤霉素处理其苣种子,红光使种子最先萌发。红光与赤霉

素处理相比,离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不同。

(3)红光作为信号(能激活光敏色素),促进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赤霉素合成增

加,从而促进种子萌发。

21.“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是一种甲状腺疾病。下图表示该病发病机理的部分

图解,其中甲、乙、丙、丁代表不同物质,a、b、c、d代表不同的免疫细胞。

乙激索受体

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机体遇到寒冷刺激,通过调节可以使乙激素分泌增加,这种调节方式是

(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2)图中细胞a、c分别为细胞和细胞:物质丁为

(3)激活细胞b的第二个信号是,

(4)目前治疗该病常用西药丙基硫氧唯咤等,某中医院研发了新型中药药剂X,可用于辅

助丙基硫氧喀咤对该病进行治疗。为研究其效果,选择100例Graves病患者,随机分为对

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例、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差异。对照

组口服治疗,实验组口服治疗,进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

果。

【答案】(1)神经一体液调节

(2)①.辅助性T②.浆③.细胞因子

(3)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4)①.丙基硫氧啼咤②.丙基硫氧啼咤和中药药剂X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中,既有神经系统的参与,也有相关激素参与,所以

从调节方式看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从调节机制看,甲状腺激素分泌后会反馈抑制下丘脑

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使其自身分泌减少,又属于负反馈调节;从整体逐级调控来看,它又

属于分级调节。

(1)乙激素为甲状腺激素,正常机体遇到寒冷刺激,通过调节可以使乙激素分泌增加,该

条件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2)细胞a呈递抗原,故为辅助T细胞,细胞c释放抗体,故为浆细胞。物质丁为辅助T

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

(3)激活细胞b的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

合。

(4)根据题意,中药药剂X辅助丙基硫氧嚏咤治疗疾病,故对照组口服丙基硫氧嚏咤,

实验组口服丙基硫氧嘴咤和中药药剂X,进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22.下图为“桑基鱼塘”局部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

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填字母),图中的C表示桑树用于

_____________的能量。

(2)蚕与桑树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用字母表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3)蚕沙(蚕粪)是优良的鱼类饲料,将蚕沙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此时,蚕沙中所含的

能量属于第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4)“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

(5)在构建桑基鱼塘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

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这样做的目的是。

【答案】(I)①.A②.生长、发育和繁殖

(2)①.D/AxlOO或(Ai+Bi+Ci+Di)/Ax100②.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一(4)①.多级利用②.利用率

(5)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分析】1、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

用(短时间内工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其中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

失,其余部分用于个体的生长发育、繁殖。图中B代表在呼吸作用中散失的热能,C代表

用于个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根据图示,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

量为A,图中的C表示桑树用于月于个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2)D表示蚕的同化量,去呼吸作用中散失的热能A1,蚕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为BI+C1+DI,因此蚕的同化量可以表示为A1+B1+CI+D1,A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即桑树的同化量,因此蚕与桑树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二蚕的同化量/桑的同化量

xlOO%=D/AxlOO%或(A1+B1+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