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题 附解析_第1页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题 附解析_第2页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题 附解析_第3页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题 附解析_第4页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题 附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有无数思想如繁星点缀夜空,而马克思主义无疑最为闪亮,“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创立并发展了17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再到孕育新潮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国家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论形态的发展跃迁。它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理论飞跃。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在不断捕捉时代问题、回应时代挑战的过程中永葆生机活力。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同行,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正是在与时代特征、民族国家具体实际的结合中,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以坚持为前提的发展、以继承为基础的创新,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即划分成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这种划分方式不仅不利于阐明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发展历程,反而容易引起混乱。按照这种标准划分,马克思主义不再是一个整体,似乎原生形态、次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都有各自不同的基本原理;似乎它们不再属于当代,不再具有当代价值,而变成书斋中的一种学问和理论;似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才有价值、有意义。这种观点的实质是一种变相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但是这些基本原理既属于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也属于列宁那个时代,亦属于当代。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占领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科学学说,始终面向当代、回应当代问题。不与时代同频共振、不具有当代价值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取材于任洁《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材料二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西欧,但它是世界历史的产物,是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和人类文明成果的总结和概括,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最一般发展规律。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不分中西,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欢迎马克思主义。正如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李大钊宣称的:“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之本,强调马列“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会亡党亡国。这也是我们今天观察和讨论中国一切重要问题包括文化发展问题的基本原则,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明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教条,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最为先进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是教条主义的敌人,其生命力在于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的现实实际和历史实际,总结经验,修正错误,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历史事实是: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光辉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取材于许全兴《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材料三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具体性,必须扎根所在民族、国家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揭示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世界普遍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抽象的公式,“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马克思主义一旦进入其他民族地域,必须同其他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必须与中国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从内容到形式都真正转变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更好地被中国人民接受、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动态发展的,需要不断吸取人类文明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需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靠中国传统思想救不了中国,这是历史早已证明了的。但这绝不是说,儒家学说只有历史价值而无现实意义,是历史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更不是说,可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抛弃孔夫子,全盘反传统。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就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理念上存在融通与契合。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张载的“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朱熹的“一中有二”以及对“大同”理想的阐释,分别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辩证观及共产主义学说有着明显的契合之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在于认识、分析人与社会的关系,改造和发展社会。而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思考人自身成长、发展的问题,致力于认识和改善人生。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一定互补性,可以互鉴互学。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已产生丰硕成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实事求是”源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所撰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对“实事求是”做出全新的辨析与诠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概念的提出是毛泽东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借言赋意”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作出的经典概括,是非常鲜活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和合”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凝聚传统与现代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在新的高度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材于陈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逻辑》)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克思主义在自身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B.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C.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种不同形态。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真理,其价值不会因时代变化、社会发展而丧失。2.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之本。B.中国的伟大飞跃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C.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历史价值。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终面向当代、回应当代问题,与时代同频共振。B.不断地汲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实现自身的发展。C.一旦进入其他民族或地域,便具有了民族的具体性。D.基本原理反映世界的客观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4.下列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一项是()A.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B.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D.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参考你的阅读积累,举例(材料中的除外)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中国化的。参考:《论语》《孟子》《荀子》《老子》《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等。【答案】1C2.D3.C4.B5.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一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二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举例要恰当,解说要正确。如《荀子》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强调广泛学习和不断反思对人的智慧的提升作用,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一致,都强调要通过后天的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的才能。【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种不同形态”错误,原文是说“我们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即划分成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历史价值”错误,原文是说“这绝不是说,儒家学说只有历史价值而无现实意义,是历史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更不是说,可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抛弃孔夫子,全盘反传统。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就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理念上存在融通与契合”。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一旦进入其他民族或地域,便具有了民族的具体性”错误,原文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进入其他民族地域,必须同其他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是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经过学习后才知道的,是次等”。所谓“生而知之”,就是指生来就知道,不必经过学习。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三“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就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可知,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材料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必须与中国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从内容到形式都真正转变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更好地被中国人民接受、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可知,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考生可以参考所给的篇目,所举的示例要恰当体现其和马克思主义的关联性,解说要正确合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论荣王符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此则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为君子者也。所谓小人者,非必贫贱冻馁、辱恶厄穷之谓也,此则小人之所宜处,而非其所以为小人者也。奚以明之哉?夫桀、纣者,夏、殷之君王也,崇侯、恶来,天子之三公也,而犹不免于小人者,以其心行恶也。伯夷、叔齐,饿夫也,傅说胥靡①,而井伯虞虏也,然世犹以为君子者,以为志节美也。故论士苟定于志行,勿以遭命,则虽有天下不足以为重,无所用不足以为轻,处隶圉不足以为耻,抚四海不足以为荣。况乎其未能相县若此者哉?故曰:宠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贱不足以卑己。夫令誉从我兴,而二命②自天降之。诗云:“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故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或潜龙未用,或亢龙在天,从古以然。今观俗士之论也,以族举德,以位命贤,兹可谓得论之一体矣,而未获至论之淑真也。尧,圣父也,而丹凶傲;舜,圣子也,而叟顽恶;叔向,贤兄也,而鲋贪暴;季友,贤弟也,而庆父淫乱,论若必以族,是丹宜禅而舜宜诛,鲋宜赏而友宜夷也。论之不可必以族也若是。昔祁奚有言:“鲧殛而禹兴,管、蔡为戮,周公佑王。”故《书》称“父子兄弟不相及”也。幽、厉之贵,天子也,而又富有四海。颜、原之贱,匹庶也,而又冻馁屡空。论若必以位,则是两王是为世士,而二处为愚鄙也,论之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焉。故曰:仁重而势轻,位蔑而义荣。今之论者,多此之反,而又以九族,或以所来,则亦远于获真贤矣。昔自周公不求备于一人,况乎其德义既举,乃可以它故而弗之采乎?由余生于五狄,越蒙产于八蛮,而功施齐、秦,德立诸夏,令名美誉,载于图书,至今不灭。张仪,中国之人也;卫鞅,康叔之孙也,而皆谗佞反覆,交乱四海。由斯观之,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中堂生负苞,山野生兰芷。夫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蛤。故苟有大美,可尚于世,则虽细行小瑕,曷足以为累乎?是以用士不患其非国士,而患其非忠;世非患无臣,而患其非贤。陈平、韩信,楚俘也,而高祖以为藩辅,实平四海,安汉室;卫青、霍去病,平阳之私人也,而武帝以为司马,实攘北狄,郡河西。惟其任也,何卑远之有?然则所难于非此土之人,非将相之世者,为其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而居是贵,无以我尚而不秉我势也。(有改动)【注释】①胥靡,一种罪刑的名称。②二命,指处于宠位和卑位。6.下列对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昔自周公不求备于一人备:完备求全责备(《论语·子路》)备:完备B.令名美誉,载于图书令:美好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令:美好C.故苟有大美,可尚于世尚:尊崇好仁者,无以尚之(《论语·里仁》)尚:超过D.是以用士不患其非国士,而患其非忠患:祸患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论语·阳货》)患:忧虑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此则君子之所宜有然则所难于非此土之人B.以为志节美也而高祖以为藩辅C.而未获至论之淑真也惟其任也,何卑远之有D.越蒙产于八蛮,而功施齐、秦无是德而居是贵8.下列对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①奚以明之哉奚:什么②无所用不足以为轻所:指(拥有的)财富③或潜龙未用,或亢龙在天或:有的人④从古以然然:这样⑤兹可谓得论之一体矣兹:此,这⑥论之不可必以族也若是是:此⑦论之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焉焉:哪里⑧今之论者,多此之反者:……的人⑨由斯观之,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斯:这些⑩曷足以为累乎?曷:怎么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贤人是可以享受高官厚禄、富贵荣华的。B.出身卑微、生活困厄不必自以为耻、妄自轻贱。C.君主选用人才不必过于严苛、要求十全十美。D.作者对位卑性贤以及寡德高位之人嗤之以鼻。10.本文以“论荣”为题,请根据文意回答什么是判别“荣”的核心标准,并简述作者的论证思路。【答案】6.D7.D8.⑦(焉)9.D10.“核心标准”要点:有仁德,行道义。“论证思路”示例:第1-3段通过对比分析君子小人,阐明宠位不足为荣,卑贱不足为耻,指出判别“荣”的标准在于心行善、志节美。第4-6段通过对比举例,指出以出身、地位来判别“荣”的荒谬错误。第7-9段通过对比举例,进一步明确判别“荣”的标准,并阐明“荣”的具体内涵。【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是以用士不患其非国士,而患其非忠”,意思是“因此,用人不担心他不是国中最优秀人,而担心他不忠诚”。患:担心。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副词,表判断,是;连词,那么;B.介词,因为;介词,让;C.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都是连词,表转折,但、却。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⑦论之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焉,意思是“不一定以地位论人,就是这个道理”。焉:末尾语气词。故选⑦。【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作者对位卑性贤以及寡德高位之人嗤之以鼻”错。结合原文“夫桀、纣者,夏、殷之君王也,崇侯、恶来,天子之三公也,而犹不免于小人者,以其心行恶也。伯夷、叔齐,饿夫也,傅说胥靡,而井伯虞虏也,然世犹以为君子者,以为志节美也”“宠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贱不足以卑己”“论之不可必以族也”“论之不可必以位也”等句子可知,作者对“位卑性贤”之人是十分尊崇的,而对“寡德高位”是嗤之以鼻的。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及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文章前三段是第一部分。第一段采用对比手法指出,“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所谓小人者,非必贫贱冻馁、辱恶厄穷之谓也……”,对比指出贤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不在地位和身份上。第二段由“奚以明之哉?”引出后面的举例论证,反例有“桀、纣者,夏、殷之君王”,正例有“伯夷、叔齐、傅说、井伯虞”,通过正反对比阐明“志节美”才是君子的标准。第三段进一步分析“故论士苟定于志行,勿以遭命”,得出“宠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贱不足以卑己”的结论。可见这部分通过对比分析君子小人,阐明宠位不足为荣,卑贱不足为耻,指出判别“荣”的标准在于心行善、志节美。文章四五六段是第二部分。第四段先指出“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分析指出俗士“以族举德,以位命贤,兹可谓得论之一体矣,而未获至论之淑真也”。第五段主要是举例,以尧、舜、叔向、季友为例阐明“论之不可必以族也若是”。第六段在引用名言论证之后正反对比举例,幽、厉为反例,颜、原为正例,得出“论之不可必以位也”。这部分通过对比举例,指出以出身、地位来判别“荣”的荒谬错误。文章七八九段为第三部分。第七段先指出“仁重而势轻,位蔑而义荣。今之论者,多此之反,而又以九族,或以所来,则亦远于获真贤矣”。第八段主要举例论证,举出周公、由余、张仪、卫鞅等例子,阐明“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并指出“故苟有大美,可尚于世,则虽细行小瑕,曷足以为累乎?”。第九段以陈平、韩信,卫青、霍去病为例,阐明“非将相之世者,为其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而居是贵,无以我尚而不秉我势也”。这部分通过对比举例,进一步明确判别“荣”的标准,并阐明“荣”的具体内涵。由此得出作者认为判别“荣”的核心标准是:有仁德,行道义。参考译文:所谓贤人君子,不一定指的是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之人,这些(高官厚禄、富贵荣华)都是君子所应该享有的,但不是判断(其)为君子的依据。所谓小人,不一定指贫穷卑贱、屈辱困顿的人,这些(贫穷卑贱、屈辱困顿)应该是小人所承受的,但不是判断(其)为小人的依据。怎样来阐明这一道理呢?桀和纣,一个是夏的君主,一个是殷的君主,崇侯、恶来,居于三公之位,但还是免不了被称为小人,因为他们品行恶劣。伯夷、叔齐是挨饿之人,傅说是囚徒,百里奚也作过俘虏,然而天下人仍然视他们为君子,因为(他们)志向高洁、节操高尚。因此,如果论士以他的品行(为标准),不论他的遭际命运,那么即使(他)富有天下也无须看重,一无所有也不必看轻,身处奴隶囚徒的地位也不必以之为耻,占有四海也不必以之为荣。何况人之间的悬殊未必能有这样大呢?所以说,地位再高也不必自傲,身份卑微也不必自卑。好名声靠自己取得,富贵贫穷的命运由老天安排。《诗经》上说:“老天一定要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有人像潜藏在地下的龙不能发挥作用,有人像在天空腾飞的龙,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如今看那些见识浅陋之人的观点,(他们)根据家族门第推举(所谓)有德之人,根据地位给予人以贤名,这可以说是从人的某一侧面来评价他,但未能获得正确评价(人)的真谛。尧,是个圣明的父亲,可儿子丹朱凶残骄纵;舜,是个圣明的儿子,而他父亲瞽叟却愚妄而桀骜不驯;叔向,是个贤德的兄长,可弟弟鲋贪婪凶暴;季友,是个贤德的弟弟,可哥哥庆父却荒淫无道。假如一定以出身论人,那么丹朱应该受禅,而舜应该被杀,鲋应该得赏赐,而季友应该遭灭杀。不一定以门第论人,就是这个道理。以前祁奚说过这样的话:“鲧被杀而禹成功,管叔、蔡叔被诛,周公辅佐成王。”所以《尚书》认为“父子兄弟各不相干”。周幽王、周厉王贵为天子,而又富有四海。颜渊、原宪是地位卑下的平民,又受冻挨饿常处贫困。论人要是一定看地位,那么两位帝王就是贤能之士,而两位贫士就是愚昧鄙陋之人。不一定以地位论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论人要)重视仁义而轻视权势,蔑视地位而称赞德义。如今论人,多与此相反,凭借亲族或是出身,这就更加难以得到真正的贤人了。过去周公对人不求全责备,何况(对)德义双全的人,难道可以因为其他原因而不选用(他们)吗?由余出生在五狄之地,越人蒙出生在蛮地,而功及于齐、秦,德布于华夏,美好的名声载于史册,流传至今。张仪,是中原人,卫鞅,是康叔的子孙,却都谗邪奸佞反复无常,祸乱天下。由此看来,人的善恶,不一定由家族出身(决定),性格的贤鄙,也不一定按世俗眼光(评判)。中堂长有萯草和苞草,山野中却生长兰草与白芷。和氏之璧,出于藏玉之石;隋侯之珠,孕于蛤蚌。所以,如果(一个人)具有崇高的美德,就可得到社会尊崇,即使有一些小瑕疵,美名怎能因此而(被)玷污呢?因此,用人不担心他不是国中最优秀人,而担心他不忠诚;朝廷不担心没有臣子,而担心他不贤能。陈平、韩信,都是从楚俘虏来的,而高祖皇帝以他们为重臣,结果平定了天下,安定了汉室;卫青、霍去病,都是平阳公主的亲属,可汉武帝任他们为司马,结果驱逐了北狄,立郡于河西。只看他们的能力,哪管什么地位低下关系疏远呢?既然这样,那么所排斥的不是本土之人,(也)不是出身于将相之家的人,而是那些没有这种能力却处在这个位置上,没有这样的德行却得到这样的尊贵(地位),(所以)没有什么(令)我尊崇(的德能)就不要掌控我(赋予的)权势。阅读下面一组诗,完成下列小题。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王安石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①学凤凰。霜筠亭苏轼解箨②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题画竹郑板桥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注释】①伶伦:指乐官。②解箨:竹笋脱壳。11.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钱诗以人拟竹,借竹“待我归”的形象,巧妙地表现了“我”与幽竹志趣相投。B.王诗借竹欲得乐官赏识发出妙音的热望,表达出诗人想一展才华有所建树的渴望。C.苏诗中竹之不能把持自己、孤高狂傲形象,是诗人狂放不羁性格的生动写照。D.郑诗描写的是秋风中的竹子,其形象生动鲜活、个性鲜明突出、气质超凡脱俗。12.这组诗中的加点字都增强了表情达意的效果,请选择钱诗或王诗中的加点字加以赏析。13.这组诗多采用衬托手法,请分析苏诗或郑诗如何运用这一手法来咏竹言志的。【答案】11.C12.示例一:“始”是才的意思,表示作者的突然发现。在与其他植物一片暮春景色比起来,此时的竹子依旧苍翠,体现了竹的独特气质,也表达了诗人对竹的喜爱之情。示例二:“终”是最后的意思。表明竹子虽然最初与蒿藜等野草在相同的环境下生长,但毕竟竹子与这些野草不同,最后终会长成松柏之姿,能够挺风立雪。一个“终”字,表现出竹子不屈的性格,也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赞美之情。13.示例一:在苏诗中,用新竹的柔弱之态来衬托竹子迎风立雪的英姿,作者首先描写刚刚脱壳的新竹的柔弱,好像都不能挺立,但即使如此,已经表现出竹子所特有的风骨,等到霜雪到来时,你就可以看到竹子迎风立雪的英姿了。作者以竹子自喻,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心。示例二:在郑诗中,作者以秋风来衬托竹子的英勇无畏,即使它有着“触石穿林”的狂态,但竹绝不屈服于它的淫威之下,勇敢的和它作斗争。此诗明写竹子,其实是表达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决心。【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竹之不能把持自己、孤高狂傲的形象,是诗人狂放不羁性格的生动写照”对诗句理解错误。诗的首句“解箨新篁不自持”的意思是刚刚脱壳的嫩竹显得非常娇弱,好像无法保持挺立,随时有倒下的可能。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在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中,“始”字用的极佳。“始”有开始的意思,但在诗中有一种突然发现的意思,联系上句“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所描绘的情景,春天就要过去,木棉花和杏花已经凋谢,此时是一片暮春的衰残景象,但竹子则不同,此时它依旧苍翠,显露出勃勃的生机,好像是在等着主人归来。“始”字表明作者在于其他植物的对比中突然发现竹子的独特气质,表达出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在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中,“终随松柏到冰霜”中的“终”字是最终、最后的意思,联系上一句“曾与蒿藜同雨露”,虽然竹子最初与蒿藜等野草共同生长,但毕竟竹子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它不会象这些野草一般随便凋落,也不会随风摇摆,像最后一定和松柏那样,在风雪面前不低头,挺风立雪,这个“终”字显示出作者对竹子的品格的赞美之情。【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对于后两首诗中的衬托手法,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义在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方面来展开分析。在苏诗中,第一句“解箨新篁不自持”,写出了刚刚脱去外壳的嫩竹的柔弱之态;第二句“婵娟已有岁寒姿”则是说明在这柔弱的外表下,是竹所特有那种孤高不群的气质已经显现出来;“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则是表明在面对严寒霜雪的严酷环境下,才真正显出竹子那不屈的风骨。此诗先写新竹柔弱之姿,接着写了竹子与霜雪的斗争之态,应新竹的柔弱来衬托长成的竹子的英姿,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精神的敬佩之情,也暗喻了作者对自己事业的坚定信心。郑诗首先写“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这两句写出了秋风的狂态,似乎有横扫一切的气势;接着作者写“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此处作者描写竹子与秋风作斗争的英姿,哪怕秋风“触石穿林惯作狂”,但竹子却并不惧怕,要与它“挺然相斗一千场”,以秋风的狂态衬托竹子的勇敢,这就生动的写出了竹子不惧秋风的英勇形象,表达出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决心。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将士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艺术形象。如《诗经·无衣》中,将士们高唱着“王于兴师,_______,与子同仇”奔赴战场;《燕歌行》中,身处绝境的士兵想的不是个人安危,“相看白刃血纷纷,_______”是对他们视死如归精神的绝佳写照。(2)追慕英雄以言己志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主题。《蜀相》中“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和《书愤》中“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流露出诗人对周瑜的仰慕之意。(3)中国古代文人常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抒发因时光流逝而生的感慨。如《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张若虚借江月表达了自然永恒的哲思;《将进酒》中,“_______,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借黄河水表达了时光一去不返的慨叹;《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写妻死之年种植的一棵枇杷树“______”,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叹惋。【答案】①.修我戈矛②.死节从来岂顾勋③.三顾频烦天下计④.出师一表真名世⑤.樯橹灰飞烟灭⑥.江月年年只相似⑦.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⑧.今已亭亭如盖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戈矛”“勋”“频烦”“名”“樯橹”。15.根据下列要求,回答有关《红楼梦》的问题。(1)《红楼梦》中不同的人对同一人物往往有不同称谓,这些称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如:人多称王熙凤“二奶奶”,而刘姥姥却称她“姑奶奶”。请你从小说中任选一个人物,举出某人对他(她)与众不同的称谓,并赏析其妙处。(2)《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被评论家称为“青春王国”,请结合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场景,分析大观园里人物的青春之美。【答案】(1)示例:刘姥姥对周瑞家的称呼“周嫂子”“你老”,体现出对周瑞家的极其尊敬,展现了她精明于人情世故的人生的智慧。(2)示例:史湘云醉卧芍药丛就展现了青春之美。“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一副美人酣睡图,将史湘云天真娇憨之态与超逸烂漫之姿,淋漓尽致呈现在大众眼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等的理解、分析能力。刘姥姥对周瑞家的几个称呼大有讲究。她向小孩打听周瑞家的时,是称呼周瑞家的为“周大娘”。因为在北方,小孩子一般都把比自己年长的已婚女性尊称为大娘。当她直接见到周瑞家的后,先是称呼“周嫂子”,还称年龄比她小很多的周瑞家的是“你老”。嫂子,本来是指哥哥的妻子,也可以是对年岁不大的已婚妇女的泛称,刘姥姥与凤姐平辈,凤姐称呼周瑞家的为周姐姐,刘姥姥本也可以这样称呼,但为了表示对周瑞家的尊重,她拔高了称呼,尊称他为嫂子。这称呼体现了她在贾府人前放低姿态自矮三分,极其谦卑恭敬。从而展现了她精明于人情世故的人生的智慧。【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情节、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注意题干中提示的“结合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场景”来分析人物的“青春之美”。如小说中的史湘云是一个乐观好强的女孩子。她爱穿男装,爱顽皮,很多时候,大家都把她看作假小子。其实,她内心里也住着小公主。看她醉卧在青石板凳上,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她的满头脸,满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那恣意与憨态不由让人心旌摇动。乱红中熟睡的她,任手中的扇子掉在地下,半被落花埋了,全然不怕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她。这份安然,这份纯真,美好得让人落泪。不管在人群里,你扮演着谁,取悦了谁,一个人独处时,你依然是个少年,未曾有一丝丝改变。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岭上多白云【注】汗漫西湖九月,游船点点。偶有水鸟飞掠而下,把湖中颤动不已的荷叶当成了停机坪。西湖边,浙江美术馆前的广告牌——“岭上多白云:汪曾祺诞辰百年书画作品展”,吸引了我的视线。我知道汪先生有三大爱好:写写字,做做饭,画画虫鸟花卉食材。他的小说创作受教于沈从文的一个指点:“贴着人物写。”就是贴近所写人物的内心去写,合于世道遭际苍狗白云。八十年代起,他有《异秉》《大淖记事》等小说相继发表,延续废名、沈从文一脉风致,绘出江南风情图,于平淡中见惊艳。他每天提着袋子到菜市场转悠,根据眼前食材构思菜谱,像作家根据掌握的素材构思文章。“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家常食材,经他之手,改变操作手法,锅中、盘中、碗中的色彩与滋味,焕然一新,摆脱了既往口舌感受中的陈词滥调。“辞必己出嘛,哈哈……”他这样端着菜盘子自我调侃,朋友们边吃边举大拇指,“味道好,好文章,哈哈……”他有秘诀:“粗菜细做。”比如,让大虾与土豆相依偎,出人意料,境界高迥。看他写的菜谱,如读明清小品。苦辣酸甜臭麻咸,喜怒哀乐悲恐惊,滋味一同。受父亲影响,汪曾祺幼年有作画心愿。作文之余,时时随意涂抹花鸟虫鱼、土豆白菜,消遣散心。六十岁重新开始写小说,依旧大密度作画,被赞曰“文人画”。求画者多多,有求必应,腾出书桌一角就画。为林斤澜画荷叶,绿颜料不够用,就进厨房端出半碗菠菜汁,涂上去,那画面就隐隐有醋意,像在嫉妒那一朵荷花的美。观画者感叹:“生活气息多浓郁啊,原生态——怎么画的?”汪曾祺嘿嘿嘿嘿笑,不言。庚子年,疫情未了,我在西湖边“偶遇”汪曾祺,喜悦起来。想到了苏东坡,忽觉得,苏与汪一古一今相似度颇高:都写字、做饭、画画,名动天下;都曾处于话语中心、受挫被贬于边缘;都因饮酒或吃冷饮而肠胃崩溃、遽然辞世;都怀着、表达着、遗存着对尘世万物的爱意深情。浙江美术馆举办的这一画展,是汪曾祺生前与身后的首次画展。题材大都是花木虫鸟,人物画只有一幅《子瞻样》,子瞻或者说东坡,站在一棵树下沉思,身姿清癯,不胖。规格大多是尺幅小品,受制于汪曾祺位于北京蒲黄榆家中的书桌。大幅作品,伏在地板上一挥而就,家人经过,须跳跃闪避。他嘿嘿嘿嘿自我欣赏一番,待画晾干,就卷起来扔在书柜上,抽烟、盯着天花板、摇荡着腿,去想小说中的人与事了。想着想着,眼睛木木着亮起来,一篇好文章就问世了。汪曾祺从没有以画谋财的心机。其笔墨,完全是写作之余内心的散放,自由复自治,这恰恰是文人画与商业画差异所在——不取媚于世人,独与天地自我相往来。苏轼、黄庭坚如此,吴镇、倪瓒亦如此,即便困顿不堪也拒绝以卖画求生存。他们是文人画的源头人物,创造一种画风,其实就是创造一种人格。当下,许多作家操持水墨油彩,自称画文人画,并试图进入市场。他们或许不明白:文人画难在有文、贵在有人,文须佳,人贵真醇,非率尔操觚者所能为。“我的画,不过是一片白云而已,‘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汪曾祺如是说,是谦谦君子言,也是磊磊孤傲者独白——孤独的白,岭上云朵的白,来自秦、汉、魏、晋、南北朝……那个在云朵间获得愉悦感的陶弘景,汪曾祺喜欢。苏东坡也喜欢白云,曾作诗:“云兮汝归山,无使达官怕。”达官为何怕?东坡未明说,大概怕以云朵对比出一己的凝滞、污痕、不自在。展厅安静,我慢慢走,慢慢看,看这些花卉虫鸟,如同在逶迤峰岭上看白云。两枝紫薇花,在风中纷乱纠缠在一起。这画面上方,是汪曾祺落款:“紫薇花对紫薇郎。此画殊无章法,紫薇亦无章法。”无章无法,得解放,画画如此,作文亦如此。随风吹而动静起伏就美好,紫薇如此,岭上白云亦如此。一只蜻蜓,从一盏灯似的荷花上空,振翅而起。寥寥几笔,画出一幅《蜻蜓荷花》。汪曾祺在右侧题款:“一九八四年三月十日午煮面等水开时而作。”我笑了。他慢性子,悠悠然作此画,蜻蜓急性子,等不及水开面熟就飞了——西湖上的天色吸引了它?汪曾祺爱吃面,有此为证。画画也属餐桌、书桌之间的即兴之作。汪曾祺用画画作日记。“夏雨。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天气闷热”。题款旁,是两叶芭蕉、一枝紫藤。他爱画紫藤。一九八四年五一节,画兴大发,作十幅画,最后一幅画就是满纸紫藤,题款曰:“后院有紫藤一架,无人管理,任其恣意攀盘而极旺茂,花盛时仰卧架下,使人醺然有醉意。”他的画和文章,兀自在平淡中掀波澜。风吹水面,暗含深渊,文字就有了入心动人的力量。汪曾祺的语言就是风,暮春初夏时节的风,《诗经》“风”“雅”“颂”中的风,送来小温暖大感慨。画中有文章,文章中有画,汪曾祺的文与画里有阵阵风吹,让紫藤、野草、蔷薇、菊花、柳树等寻常花木,以及那些花木般的卑微者,激动、感动、生动。在西湖边,我“遇到”汪曾祺,写下这些散乱文字,忽觉得白纸如云、黑字连绵如峰岭——风吹岭上多白云。(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注】这句话出自陶弘景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16.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岭上白云,形容汪曾祺自由灵动的创作风格,也比喻其自在洒脱的个性、真醇高洁的品格。B.汪曾祺作画无章无法,不重视商业价值,常使自己陷入困顿,这恰恰彰显了他的人格操守。C.作者将对汪曾祺先生的敬仰之情蕴含于叙述和描写中,感情充沛饱满、真挚深厚。D.文章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汪曾祺,绘形传神,富于生活气息,令读者倍感亲切。17.从文中三个加点成语中任选其一,根据语境解说汪曾祺做饭或作画的特点。18.汪曾祺将写字、做饭、画画相互融通,请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解说这种融通达到了怎样的境界?19.作者说汪曾祺的文与画里“有阵阵风吹”,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作者这样形容的妙处。【答案】16.B17.陈词滥调:指用创新手法烹制普通食材,使饭菜摆脱了寻常口味而别有风味。辞必己出:指做饭不用他人之法,而以自己独创的方式做出别具特色的美味佳肴。一挥而就:指汪曾祺在地板上作大画时,潇洒率性,才思敏捷,完成很快。18.汪曾祺做饭如写作一般,讲究食材的选择搭配、构思手法出新,形成独特的风格,令人品味到人生百味;作画题材多为日常生活中的虫鸟花卉、蔬菜水果,用菜汁做染料,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用画画作日记”,画中有文、文中有画,蕴含着对尘世万物的深情爱意及文人风骨。做饭、画画、写字将创作、生活、人格高度融合,达到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境界。19.作者用比喻写出:汪曾祺的文与画体现着国风的传统,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反映现实中的普通生活、用自由灵动的笔墨描绘寻常花木,赋予卑微者以生命活力;蕴含着他对尘世万物的深刻思考、爱意深情,融入了他的人格风骨;汪曾祺的文与画给读者以震撼心灵的力量。作者这样形容,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汪曾祺文与画的艺术魅力,寄寓了作者对他的赞赏与敬佩之情。【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汪曾棋作画无章无法,不重视商业价值,常使自己陷入困顿”错误,原文是说“汪曾祺从没有以画谋财的心机……苏轼、黄庭坚如此,吴镇、倪瓒亦如此,即便困顿不堪也拒绝以卖画求生存”。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含意的能力。从“家常食材,经他之手,改变操作手法,锅中、盘中、碗中的色彩与滋味,焕然一新,摆脱了既往口舌感受中的陈词滥调”可知,文中的“陈词滥调”,是指汪曾祺用创新手法烹制普通食材,使饭菜摆脱了寻常口味而别有风味。从“家常食材,经他之手,改变操作手法,锅中、盘中、碗中色彩与滋味,焕然一新,摆脱了既往口舌感受中的陈词滥调。‘辞必己出嘛,哈哈……’他这样端着菜盘子自我调侃”可知,文中的“辞必己出”,是指汪曾祺做饭不用他人之法,而以自己独创的方式做出别具特色的美味佳肴。从“大幅作品,伏在地板上一挥而就,家人经过,须跳跃闪避”可知,文中的“一挥而就”,是指汪曾祺在地板上作大画时,潇洒率性,才思敏捷,完成很快。【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的能力。从“他每天提着袋子到菜市场转悠,根据眼前食材构思菜谱,像作家根据掌握的素材构思文章……家常食材,经他之手,改变操作手法,锅中、盘中、碗中的色彩与滋味,焕然一新,摆脱了既往口舌感受中的陈词滥调……”可知,汪曾祺做饭如写作一般,讲究食材的选择搭配、构思手法出新,形成独特的风格,令人品味到人生百味;从“时时随意涂抹花鸟虫鱼、土豆白菜,消遣散心……为林斤澜画荷叶,绿颜料不够用,就进厨房端出半碗菠菜汁,涂上去,那画面就隐隐有醋意,像在嫉妒那一朵荷花的美。观画者感叹:‘生活气息多浓郁啊,原生态——怎么画的?’”可知,汪曾祺作画题材多为日常生活中的虫鸟花卉、蔬菜水果,用菜汁做染料,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从“汪曾祺用画画作日记……他的画和文章,兀自在平淡中掀波澜”可知,汪曾祺“用画画作日记”,画中有文、文中有画,蕴含着对尘世万物的深情爱意及文人风骨。做饭、画画、写字将创作、生活、人格高度融合,达到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境界。【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汪曾祺的文与画里有阵阵风吹”,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他的画和文章,兀自在平淡中掀波澜。风吹水面,暗含深渊,文字就有了入心动人的力量”可知,这里把汪曾祺的文与画里的“动人的力量”比作是“阵阵风吹”。从“汪曾祺的语言就是风,暮春初夏时节的风,《诗经》‘风’‘雅’‘颂’中的风,送来小温暖大感慨。画中有文章,文章中有画……让紫藤、野草、蔷薇、菊花、柳树等寻常花木,以及那些花木般的卑微者,激动、感动、生动”可知,汪曾祺的文与画体现着国风的传统,他擅长用平实的语言反映日常鲜活、灵动的生活,表达对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并且在其中融入了汪曾祺对尘世万物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的感受,以小见大,“送来小温暖大感慨”,融入了他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他的文与画能带给人以“激动、感动、生动”的感觉,能传达给读者以震撼心灵的力量。作者说汪曾祺的文与画里“有阵阵风吹”,是运用比喻,揭示了汪曾祺文与画的鲜活的艺术魅力,表达了作者对汪曾祺的才能和人品的赞赏与敬佩之情。20.语言基础运用(1)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①②小题。春节临近,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如需签书面合同,要注意“定金”与“订金”的区别。【甲】有担保的作用,【乙】且不能超过总价款的20%左右;而【丙】具有预付款性质,但不具备担保性质。①根据“定金”“订金”的特定内涵,分别将它们填写在【甲】【丙】处。②画线的【乙】句表达有误,请加以改正。(2)下面语段中的画线语句表达有误,请加以改正。为读者签名,他从不敷衍了事,总是问清对方姓名,并写上去,【丁】再后缀“雅正”“拜读”一类的谦辞,【戊】且据对方姓名信手拈来画一幅小画。【己】读者欣然笑纳。【答案】(1)①定金订金②改为:且不能超过总价款的20%(2)【丁】处改为:再后缀“雅正”“垂阅”一类的谦辞

【戊】处改为:且据对方姓名信手画一幅小画

【己】处改为:读者欣然接收

【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①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定金”,是指当事人双方为了保证债务的履行,约定由当事人方先行支付给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作为担保,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甲】处强调具有担保的作用,填“定金”。“订金”,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其不具有定金的性质,只是单方行为,不具有明显的担保性质。交付订金的一方主张定金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一般情况下,交付订金的视作交付预付款。【乙】强调无担保性质,只是预付款,填“订金”。②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不能超过”搭配具体的数字(确数),所以删掉“左右”,带着“左右”不合逻辑。【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丁】“拜读”意思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或受某某人指点,是自己对别人的尊敬。此处应该用谦辞,可以改为“垂阅”“惠存”等。【戊】“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形容写文章时,善于运用词汇和组织材料,语境指画,不合适,改为“随手”或“信手”。【己】“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语境指从读者的角度说话,应该用“接受”或“接纳”。21.微写作。在经典名著中,常有富含哲理的语句给我们以触动。请你从阅读的名著中,摘录一个这样的语句,并为它写一则解说词。要求:交代出处,解说合理,有自己的理解。150字左右。【答案】“德不孤,必有邻。”出自春秋时期孔子《论语.里仁》。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我们今天来理解“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不仅仅只讲述了一个提高道德修养的问题。人生路漫漫,守住本心,正心正行,在对道德的追求与向往途中,总有人相伴同行。有德的人终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终会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伙伴,不会孤单。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在经典名著中,常有富含哲理的语句给我们以触动”提示我们要选择经典名著中的语句,分析其中触动我们的心灵的蕴含的哲理。注意交代语句的出处,进行合理解说,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写作时首先摘录语句,交代出处,再结合自己的理解,阐释语句中蕴含的哲理。同时注意,经典名著中的语句有它特定的时代,解说时要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也就是结合新时代特点,挖掘经典语句内涵的深度,拓宽其广度,让经典展现出永恒的光辉。

22.微写作。学校正在深入开展“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活动。为此,校刊准备推出以“让历史告诉未来”为主题的新专栏,请你撰写一则学习感言,向该专栏投稿。要求:主题鲜明,内容具体,有感而发。150字左右。【答案】示例(1):学习历史教育活动让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用虎门硝烟的壮举,奏响了一曲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树立了中华民族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新形象!回首历史,我们倍感骄傲。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华少年,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里,生活在社会主义和谐的大家庭里,时时刻刻感受到幸福和温暖。今天我们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明天我们要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示例(2):回顾历史,中美不是没有过对抗的年代,但中国都挺过来了。抗美援朝时期,多么艰苦的条件下,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今天,中国综合国力有了质的提升和飞跃,我们更不惧任何斗争与对抗。让历史告诉未来: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我们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结合“撰写一则学习感言”分析,本次作文应该以议论或抒情为主,夹叙夹议,可以写成读后感的形式。情境为“学校正在深入开展‘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活动”,宏观而言就是谈学习历史的感言,主题为“让历史告诉未来”,暗示了写作时要由古及今,主要写历史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除了主题鲜明,还要具体的内容,让感情真实,不空洞不虚无,唯此才具有感召力。注意字数要求——150字左右。写作时可以确定立意为: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应该牢记历史教训,知耻而后勇,努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出题者的用意更在于“铭记历史,勇担使命”,所以可以由“五四”青年引出“少年强则国强”的启示,实现民族复兴的希望在广大青少年,我们要铭记屈辱历史,警惕并拒绝西方的“颜色革命”,从小立志报国,勤奋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合到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去,铭记历史,知耻而后勇;勇敢直面困境挑战,自力更生突破重围;前赴后继“后浪”担当。23.微写作。社区准备举办“2022虎年迎春”活动,请你为该活动献计献策,确定一个体现虎年文化特色的主题,并说明理由。要求:主题恰当,用对联概括;理由充分。150字左右。【答案】例文:千家万户百虎乐,社区大地万象新新的一年春节即将到来,为了驱散疫情的阴霾,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增进“邻里情”,社区将举办“千家万户百虎乐,社区大地万象新”的主题迎新年活动,神虎驱“魔”,万象更“新”;“百虎乐”驱“疫情”阴霾,“万象新”展“邻里情”。大家可以通过“缝、剪、蒸、画”等方式,制作出如布老虎、纸老虎、泥塑老虎、花饽饽老虎等形象,共同迎接虎年春节的到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审题:(1)本题为议论类微写作题。(2)“社区准备举办‘2022虎年迎春’活动”是背景;“体现虎年文化特色”是主题;“并说明理由”是内容要;“对联概括”是格式要求;“理由充分”需要考生使用议论性文体,也就是说,通过陈述理由来说明为什么以此为主题;“150字左右”是字数限定,最好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