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监测点建设技术规程DB41-T 2079-2020_第1页
水土流失监测点建设技术规程DB41-T 2079-2020_第2页
水土流失监测点建设技术规程DB41-T 2079-2020_第3页
水土流失监测点建设技术规程DB41-T 2079-2020_第4页
水土流失监测点建设技术规程DB41-T 2079-202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3.080

CCSB11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2079—2020

水土流失监测点建设技术规程

2020-12-30发布2021-03-30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1/T2079—2020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类型与布局.........................................................................1

5水力侵蚀监测点.....................................................................2

6风力侵蚀监测点.....................................................................5

7气象观测场.........................................................................7

8视频监控系统.......................................................................7

9基础设施...........................................................................8

I

DB41/T2079—2020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河南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北京师范大学、河南省嵩县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衣强、刘刚、张红峰、李泮营、闫俊飞、靳春香、刘杰、刘明欣、孙俊青、焦

剑、张岩、郭伟红、郭华、徐建昭、程焕玲、苗玉霞、程瑞芳、丁立、潘文玲、赵胜朝、李伟华、张聿

锋、张静、姚贵奇、卢宁、张芳、张颢文、谷启、孙国静、刘洋、粱娟、徐宗峰、王腾基、曹辉。

II

DB41/T2079—2020

引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河南省实施<中

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加强河南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规范水土流失监测点建设,在全面

总结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和相关技术标准基础上,特制定本文件。

III

DB41/T2079—2020

水土流失监测点建设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土流失监测点的类型与布局、水力侵蚀监测点、风力侵蚀监测点、气象观测场、视

频监控系统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扩建水土流失监测点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0465水土保持术语

GB/T3523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自动观测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T50138水位观测标准

SL21降水量观测规范

SL219水环境监测规范

SL277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

SL342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

SL419水土保持试验规程

SL537水工建筑物与堰槽测流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20465和SL419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类型与布局

4.1类型

4.1.1水土流失监测点按照观测的土壤侵蚀类型,分为水力侵蚀监测点、风力侵蚀监测点和冻融侵蚀

监测点等。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为主。

4.1.2水力侵蚀监测点由径流场、小流域控制站等组成。

4.1.3风力侵蚀监测点由降尘量监测设施、输沙率监测设施、风力侵蚀厚度监测设施以及气象观测场

等组成。

4.2布局原则

4.2.1土壤侵蚀类型区、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三级区应至少布设1个水土流失监测点。

4.2.2国家、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区域,可适当增加水土流失监测点数量。

1

DB41/T2079—2020

4.2.3水土流失监测点土地使用手续合法完备,满足长期监测要求。

4.2.4水土流失监测点应依托现有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试验、监督、监测站(所)设立。

4.2.5已有监测点改建升级应满足水土流失监测点建设要求。

5水力侵蚀监测点

5.1选址

水力侵蚀监测点选址应结合实地调查,至少在1:50000地形图上确定,并满足以下条件:

a)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反映区域水力侵蚀情况;

b)交通便利、周边基础配套设施满足监测需要;

c)有足够的场地布设径流场,且相互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km;

d)径流场和小流域控制站相互之间的距离不大于5km;

e)有多个小流域控制站,宜采取嵌套模式布设。

5.2径流场

5.2.1人工坡面径流场布设

5.2.1.1人工坡面径流场由不少于2个径流小区组成,根据监测目的确定径流小区数量。

5.2.1.2径流小区宜集中布设,并有道路相互连接。

5.2.1.3径流场及其监测设施设备应安装围栏、监控和安防设施设备等防护设施。径流小区建设应满

足以下条件:

a)径流小区所在坡面土壤和坡度均一,坡面有起伏,需进行人工修整;

b)径流小区两侧和顶部应设置保护带,保护带内植被或地表条件应与径流小区一致;

c)径流小区上部、左右两侧和下部的集流设备区应设置排水系统,一般按50年一遇最大24h

点雨量设计;

d)径流小区间旁边应设置步道,宽度0.6m~1.0m,可与保护带合并。

5.2.2天然坡面径流场布设

5.2.2.1天然坡面径流场应布设在地形、土壤、植被等有代表性的天然坡地或集水区。植被包括天然

植被或人工植被,土地利用类型如林地、园地、草地等。

5.2.2.2天然坡面径流场应选择与周围水平向无水量交换的自然或人工封闭的坡面,一般为从坡顶到

坡脚整个坡面。

5.2.3径流场设备

5.2.3.1径流场设备包括降水、径流、泥沙、土壤含水量、植被覆盖度等观测设备,分为降水量观测

设备、集流测验设备和其它相关设备等。

5.2.3.2降水量观测设备数量根据径流场集中程度确定,其与径流场直线距离一般不超过50m,以确

保降水条件相同。条件不满足的,应适当增加降水量观测设备。降水量观测设备安装场地选择、安装要

求及辅助条件配置等按SL21有关规定执行。

5.2.3.3集流测验设备按50年一遇降雨和径流设计,分为人工和自动两种。采用自动观测设备,应进

行至少2年人工观测对比。天然坡面径流场设计流量过大或需要观测径流、泥沙过程的宜按照小流域控

制站建设。

5.2.3.4其它相关设备包括含沙量测定设备、土壤水分测定设备、植被覆盖度观测设备等。

2

DB41/T2079—2020

5.2.3.5径流场设备配置见表1。

表1径流场设备配置

序号仪器设备名称单位数量说明

1测尺把2~3深度测量,高度测量等

2测绳条1~2距离测量

3采样器个5泥沙采样

4水样桶个若干泥沙样转移

5泥沙沉淀铝盒个若干烘干法测量径流含沙量,用于沉淀泥沙

61000mL量筒个2浑水样体积测量

7取土钻件1~2土壤水分测量、土壤样本采集

8取土环刀个1~2土壤容重测量

9土样盒个若干烘干法测量土壤含水量

10烘箱台1泥沙样品烘干

11烧杯个20~50选择性配置,烘干法测量含沙量

12量杯个2~5选择性配置,烘干法测量含沙量

13漏斗及支架个10选择性配置,烘干法测量含沙量

14过滤装置(或分沙器)套1~2选择性配置,烘干法量含沙量

15温度计只3~5选择性配置,置换法测量含沙量

16比重瓶个2~5选择性配置,置换法测量含沙量

17百分之一天平,量程2kg台1称重设备

18千分之一天平,量程2kg台1选择性配置,称重设备

19干燥器台2~3选择性配置,干燥设备

20人工雨量器台至少1台降水量观测

21自记雨量计台至少1台降水量观测

22集流测验设备套若干分人工和自动两种,按径流小区数量配置

23土壤水分测定设备台1可代替烘干法测量土壤含水量

24植被覆盖度观测设备套1测量径流小区或样地等植被覆盖度

25土壤理化性质测定设备套1选择性配置,测定土壤理化性质

3

DB41/T2079—2020

5.3小流域控制站

5.3.1小流域控制站布设

5.3.1.1小流域控制站应布设在闭合小流域的沟口处。选择沟道顺直、稳定、水流集中,便于布设观

测设施的沟道段,顺直长度不宜小于洪水时主槽沟宽的3~5倍。观测沟道段应避开变动回水、急剧冲

淤变化、分流、斜流和严重漫滩以及妨碍观测工作的地貌、地物等,还应避开容易发生冰塞、冰坝的地

点。

5.3.1.2采取嵌套模式布设多级小流域控制站时,在小流域上游、中游和小流域出口处,或在某一级

子流域出口处分别布设。在某一级子流域出口处分别布设时,按照已治理与未治理对比、不同土地利用

类型对比、典型治理措施对比等原则选择确定。

5.3.2量水建筑物

5.3.2.1小流域控制站设施一般包括量水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量水建筑物分为测流堰和测流槽。

5.3.2.2量水建筑物的测流范围最大流量,按照50年一遇设计。量水建筑物的选择与设计除按SL537

有关规定执行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a)流量变幅较大,宜采用复式测流堰槽;

b)悬移质含量低,宜选择测流堰;

c)悬移质含量高,宜选择测流槽;

d)坡度平缓容易形成淹没流的沟道,宜选择巴歇尔槽。

5.3.3量水建筑物附属设施

5.3.3.1附属设施包括观测室、观测井、沉沙池、水尺和测桥等。

5.3.3.2观测室修建在量水建筑物的一侧,室内设观测井。

5.3.3.3观测井与堰槽水位观测点连通,用于安置水位计、取样器等观测设备。

5.3.3.4沉沙池修建在量水建筑物上游,用于收集推移质泥沙,应满足容纳一次洪水推移质泥沙量的

要求。

5.3.3.5水尺安装在量水建筑物上用于人工观测水位。水尺的布设按GB/T50138有关规定执行。

5.3.3.6小流域控制站的测流断面宽度超过3m时,应加设测桥。

5.3.4控制站设备

5.3.4.1小流域控制站设备包括降水、径流、泥沙、土壤含水量和植被覆盖度等观测设备,分为降水

量观测设备、水位测量设备、悬移质泥沙采样或监测设备和其它相关设备等。

5.3.4.2每个小流域控制站附近至少布设1台降水量观测设备。小流域控制站控制面积内,宜按照1km2

至少布设1个雨量点,1个雨量点至少配置1台降水量观测设备的原则,均匀布设。安装场地选择、安

装要求及辅助条件配置等按SL21有关规定执行。

5.3.4.3量水建筑物为标准堰槽时,应配备自记水位计;为非标准堰槽时,除配备自记水位计外,还

应配备流速仪,进行必要的率定。

5.3.4.4悬移质泥沙采样分为人工和自动。配备自动悬移质泥沙监测设备,应进行不少于2年的人工

观测对比。

5.3.4.5其它相关设备参照径流场其它相关设备配置。

5.3.4.6小流域控制站设备配置见表2。

4

DB41/T2079—2020

表2小流域控制站监测设备配置

序号仪器设备名称单位数量说明

1水尺把1~2水位观测

2自记水位计台1~2水位观测

3流速仪台1选择性配置,非标准堰槽时配备

4照明设备台1~2人工取样时,夜间照明

5人工悬移质泥沙采样器件1悬移质泥沙采样设备

6自动悬移质泥沙采样器台1选择性配置,自动化监测

7自动悬移质泥沙监测设备台1选择性配置,自动化监测

8推移质泥沙采样器件1选择性配置,推移质采样

9烘箱台1可与径流场共享使用

10水样桶个100~200野外浑水样转移

11泥沙沉淀盒个100~200选择性配置,烘干法测量含沙量

12200mL、500mL、1000mL量筒个2~5浑水样体积测量

13比重瓶个2~5选择性配置,可与径流场共享使用

14温度计只3~5选择性配置,可与径流场共享使用

15烧杯个20~50选择性配置,可与径流场共享使用

16分沙器件1~2选择性配置,可与径流场共享使用

17漏斗个10选择性配置,可与径流场共享使用

18百分之一天平,量程2kg台1可与径流场共享使用

19千分之一天平,量程2kg台1选择性配置,可与径流场共享使用

20自记雨量计台若干降水观测,在小流域控制站附近和小流域内布设

21其它相关设备套若干参照径流场配置,可与径流场共享使用

6风力侵蚀监测点

6.1选址

风力侵蚀监测点选址应结合实地调查,至少在1:50000地形图上确定,并满足以下条件:

5

DB41/T2079—2020

a)交通便利;

b)布设在发生风力侵蚀的主要地类上;

c)有足够的场地布设风蚀观测场,且周围没有高大建筑物和植被;

d)有多个风蚀观测场,相互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km,且有道路联通。

6.2风蚀观测场

6.2.1风力侵蚀监测点应包括2个以上风蚀观测场。

6.2.2风蚀观测场内地形平坦,土壤和植被均匀一致。至少包括1个裸地(植被盖度小于5%)风蚀观

测场,与当地一致方式扰动土壤。

6.2.3风蚀观测场为圆形,面积不小于1万m2。

6.3风蚀观测场设备

6.3.1降尘量观测设备

6.3.1.1宜采用降尘缸。降尘缸为内径15cm,高30cm的圆筒形玻璃缸、塑料缸或瓷缸,固定高度

一般为1.2m。

6.3.1.2风蚀观测场应设2个以上降尘观测点,间距不小于50m。每个降尘观测点应布设3个降尘缸,

间距一般不小于3m。

6.3.2输沙率观测设备

6.3.2.1输沙率观测设备包括单向集沙仪、多向集沙仪和旋转集沙仪等。按照观测风向要求确定设备

类型。

6.3.2.2集沙仪上的集沙盒(袋)一般不少于5个,基本观测高度分别为0cm~10cm、10cm~20cm、

20cm~30cm、40cm~50cm和50cm~60cm。

6.3.3风力侵蚀厚度观测设备

6.3.3.1宜采用测钎,主要用于测量间隔时间段的土壤厚度变化超过1mm的区域。

6.3.3.2测钎为光滑细长的金属杆,直径2mm~5mm,长50cm~100cm,埋入地下部分的长度应足

以支撑地上部分不下沉、不松动。

6.3.3.3测钎间距以1.0m~3.0m为宜,数量一般不少于9根。

6.3.4风向风速观测设备

6.3.4.1宜采用自动风速风向仪或自动气象站。

6.3.4.2风蚀观测场配备至少1台风速风向观测设备,置于风蚀观测场内部,安装高度一般为2m。

6.3.5其它相关设备

6.3.5.1包括自记雨量计、地面粗糙度观测设备、土壤温湿度自动观测设备和植被覆盖度观测设备等。

6.3.5.2土壤温度至少测量0cm和5cm两个深度,土壤湿度至少测量5cm和10cm两个深度。

6.3.6风蚀观测场设备配置

风蚀观测场设备配置见表3。

6

DB41/T2079—2020

表3风力观测场设备配置

序号仪器设备名称单位数量说明

1降尘缸个若干降尘量测量,根据降尘观测点数量确定

2输沙率观测设备套若干根据观测风向要求确定设备类型

3测钎个若干风力侵蚀厚度测量

4风速风向观测设备套至少1套风速风向观测

5土壤温湿度测定设备套至少2套风蚀观测场土壤温湿度观测

6地面粗糙度观测设备套1~2样地地面粗糙度观测,代替尺测法

7植被盖度观测设备套2~3测量植被覆盖度

8自记雨量计套1降水观测

9烘箱台1~2样品烘干设备

10千分之一天平台2~5称重设备

11洗刷设备套2~3降尘缸洗刷

12钢板尺把3~5高度测量

13卡尺把3~5高度测量

14烘干盒个10~25样品烘干

15粒度分析设备套1~2选择性配置,土壤粒径分析

7气象观测场

7.1建设要求

水土流失监测站点一般应设置1个气象观测场。

7.2建设标准

7.2.1气象观测场四周应设置1.2m高的稀疏围栏,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栅条宽度应

小于8cm,栅条的间距应大于10cm。围栏四周高度应一致,且垂直。

7.2.2气象观测场建设面积24m×24m,建设安装应符合GB50057和GB/T35237的相关要求。

8视频监控系统

8.1布设位置

8.1.1在小流域控制站、径流场、基础设施区安置视频监控系统。

8.1.2摄像头布设在小流域控制站或天然坡面径流场时,应能够分辨水尺水位,并记录量水建筑物径

流泥沙过程。

8.1.3摄像头布设在人工坡面径流场时,应能够记录至少1个径流小区降雨、径流和泥沙的过程。

7

DB41/T2079—2020

8.1.4视频监控系统应具备安防报警功能,确保监测设施设备等安全。

8.2系统配置

8.2.1摄像头的分辨率及帧率、监控计算机配置应满足监测点监测与安防监控的需要。

8.2.2视频监控系统视频存储空间应能保证30天视频资料的存储需要。

8.2.3视频监控系统信号采用有线或无线等方式传输。

9基础设施

9.1设施组成

基础设施包括监测用房、供电、供排水、供暖、网络、道路、围墙围栏、环境绿化和宣传警示标志

等。

9.2监测用房

9.2.1监测用房包括径流与泥沙分析实验室、野外观测用房、设备保管修理用房、监测数据管理用房

(办公用房)以及生活用房等。

9.2.2径流与泥沙分析实验室应配备水、电、通风、防雷、防腐蚀、控温、消防和紧急救援等配套设

施。

9.2.3野外观测用房和设备保管修理用房应满足避雨、防雷、存放设备等要求,配备电源和水源等设

施。

9.2.4监测数据管理用房(办公用房)应配备桌、椅、柜等办公设施和必要的办公设备等。

9.3供电

水土流失监测点应确保工作、生活用电。

9.4供排水

水土流失监测点应根据工作、生活用水需要和供水条件,选择建水井、抽水泵、水塔(池)、供水

管道等给水设施,并建排水管道或排水沟渠等设施。

9.5供暖

水土流失监测点处在符合国家规定供暖地区的,应建设冬季取暖设施。

9.6网络

水土流失监测点应接入互联网,有条件的可接专网。

9.7道路

水土流失监测点内外道路应保障人员与机动车辆安全通行。

9.8围墙、围栏与环境绿化

水土流失监测点应建设围墙、围栏等设施,并加强环境绿化。

9.9宣传警示标志

8

DB41/T2079—2020

水土流失监测点按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水土流失监测点标志牌设计方案要求,建立监测点标志

(标志牌、站点沿革说明、位置示意图及引导指示标志等)。野外观测用房、监测设施设备区应制作宣

传与警示标示语。

9

DB41/T2079—2020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类型与布局.........................................................................1

5水力侵蚀监测点.....................................................................2

6风力侵蚀监测点.....................................................................5

7气象观测场.........................................................................7

8视频监控系统.......................................................................7

9基础设施...........................................................................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