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以味喻诗、以味论画无疑是中华美学叙事的一个传统。殊不知,这样一种基于类比思维的叙事方式恰好标识出了中华审美文明的固有之处,即便到了当代,也值得颂扬,堪称中华审美文明一张亮丽的名片。说其“固有”和“亮丽”主要是与西方同比。审美无疑是一种感知活动,建基于感官快感。美学叙事主要指向视听,这是任何文明的常态,但是,以味喻美则非中华莫属。放眼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便明确拒绝了以味喻美的做法,有言“美只起于听觉和视觉所产生的”“因为如果我们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柄”。亚里士多德虽然在很多方面批驳了柏拉图,但是,其论美还是沿袭了视觉中心主义的做法。他在《论灵魂》中讲味觉时将味觉与触觉并列,视之为直接接触物质的感知活动,以示与视觉和听觉的区别。狄德罗也认为,美不是全部感官的对象,只有视、听感官才是“审美感官”。到了黑格尔那里,情形丝毫未变,正是基于物质性程度的高低他才说道:“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中国则相反,一开始就用味来喻美。《左传》论乐之美就明确沿着“声亦如味”的思路展开,更为著名的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将味美与视听之美相提并论近乎成了先秦诸子的通用做法。《庄子》曰:“声色滋味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庄子·盗跖》)《孟子》曰:“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耳之于声,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孟子·告子》)《荀子》曰:“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荀子·劝学》)等等。东汉《说文解字》里著名的表述“美,甘也,从羊从大”,还是在以味喻美。单纯从用词的角度看,taste(味,味觉)一词在古希腊时还未用于审美。但到了中世纪,尤其是文艺复兴以降,情形发生变化,taste一词开始出现在美学叙事中,比如霍布士、洛克、休谟,包括康德等的相关论述。但它已全然不是味觉感官意义上的用词,而是在衍生义即口味、趣味意义上来说事,话语大多指向趣味,背景是对个体生命和意义的发现。17~18世纪的欧洲,taste成了言说审美差异的一个喻词。相关美学讨论进而关注口味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本来表明人类共同味觉感知的一个词,在西方沿用到审美叙事中演变成了一个叙说差异的主词,进而在研讨道德感问题中获得了重要意义。其美学上的意义就仅指向口味、趣味,衍生义有鉴赏、鉴赏力、审美观、见解、判断、看法等。味觉或品味这样一种官能感知在中国则完全与美相提并论,并且成为美感要义之所在,对象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味。味或味觉在西方美学讨论中从未受到关注,而且由于其感物的直接性还不断被逐出美学叙事的领地,后来即便有出现也完全不是在叙说美是什么,而是在叙说审美的个体差异,即引发审美差异的主观原因。可以说,味之于美学叙事在西方是切入味觉的差异方面展开的,回答的是审美何以出现个体差异的问题,在中国是从切入味觉的共同方面展开的,回答的是美是什么的问题。中西之间之所以出现如此泾渭分明的差异,显然与不同的审美理想建构有关。历史长河中,西方主要是从视听感觉出发去建构自身审美理想的,而且从一开始就将原初意义上的味觉剔除出去;中国则主要从味觉出发,建构出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美学追求,此间并没有排斥视听领域的审美享受,只是借助味觉感知来解密视听领域的审美快感。视觉较之于味觉、嗅觉和触觉虽能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但却带着对象外显的全部丰富性。这样,对单纯感知的超越就无法在“感”这一活动内部发生,只能来自外部,来自感知之外,来自“思”。“思”与“感”是属于不同界面的东西。西方审美文明建设的核心在视觉中心主义框架下一开始就建基于思,或曰理性,是在保留对象可感丰富性的情况下,由思向感官知觉中注入精神性,这是一种外在注入,不是物自身的内在生成。所以,西方美学讨论中,柏拉图对理念,亚里士多德对必然律以及后来对想象等问题的关注,都在凭借“思”或理性的力量向官能快感中注入精神性内涵。而中华审美文明从一开始就开辟出了以味喻美的路径,虽然拒斥了视听感官的主导,放弃了贴近具体物的感性丰富性,但还是经由味感留在了感知层面。西方审美的感性机制经由视觉中心主义建基在了物本身的感性丰富性上,超越物的精神性只能由“思”注入;中华审美的感性机制经由味觉中心主义建基在了对物之变的感知上,超越就在感知本身发生,无须外在注入。西方审美理想是感性(物)+精神(思),中华审美理想是本身内蕴精神的感性,或曰感性内蕴着精神。前者机械,外发生;后者有机,内生成。(摘编自王才勇《以味不以形:中华审美文明的标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较于西方文明的美学叙事,以味喻美是中华美学的显著特征,即便到了当代,也有其特有的价值。B.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虽然有很多分歧,但都反对把味觉视为审美感官,由此可推测他们也会反对“以味喻诗”。C.表明人类共同味觉感知的“taste”,经过了从古希腊时期到欧洲的17~18世纪的漫长演变,才有了“以味喻美”的内涵。D.“以味喻美”虽放弃贴近具体物的感性丰富性,但经由味觉留在了感知层面,超越就在感知本身发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美学中,味觉或品味是美感要义所在,对象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味。B.西方美学以视觉为中心,外形在审美中尤为关键,而中国审美则可以摆脱外形。C.西方审美以理性为基础,在保留对象可感丰富性的同时,向感官知觉中注入精神性。D.西方的审美理想感性与精神二分,中华则二者合一,前者机械,后者有机。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文中中国审美观点论据的一项是()。(3分)A.“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B.“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钟嵘《诗品》)C.“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诗辨》)D.“文所以载道也……文辞,艺也;道德,实也。”(周敦颐《通书·文辞》)4.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述了“味”在中西方美学叙事中的不同?(4分)5.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主办方以音乐剧的形式,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激昂的歌声再现了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自由引导人民》,传递了法国人民自由、平等、博爱的民族精神。如果中国是主办方,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样的设计传递中国的民族精神?并请结合本材料内容说说你的设计理由。(6分)【解答】(1)C.“才有了‘以味喻美’的内涵”错误。根据“17~18世纪的欧洲,taste成了言说审美差异的一个喻词”“其美学上的意义就仅指向口味、趣味,衍生义有鉴赏、鉴赏力、审美观、见解、判断、看法等”可知,表明人类共同味觉感知的“taste”在西方其美学意义仅指向口味、趣味等,并不是有了“以味喻美”的内涵。(2)B.“中国审美则可以摆脱外形”错误,中国审美虽从味觉出发建构美学追求,但并没有完全摆脱外形,只是借助味觉感知来解密视听领域的审美快感。(3)A.讲出中国绘画中不追求形似的特点,即材料中所说“放弃了贴近具体物的感性丰富性”;B.以滋味论五言诗,是中国审美中“以味喻美”的典型表现;C.强调中国审美不以理取胜的特点;D.“文所以载道也”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注重道德内容,与中国以味喻美的审美观点无关。(4)对待“味”的态度方面:由“放眼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便明确拒绝了以味喻美的做法,有言‘美只起于听觉和视觉所产生的’‘因为如果我们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柄’。亚里士多德虽然在很多方面批驳了柏拉图,但是,其论美还是沿袭了视觉中心主义的做法。他在《论灵魂》中讲味觉时将味觉与触觉并列,视之为直接接触物质的感知活动,以示与视觉和听觉的区别。狄德罗也认为,美不是全部感官的对象,只有视、听感官才是‘审美感官’。到了黑格尔那里,情形丝毫未变,正是基于物质性程度的高低他才说道:‘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可知,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便明确拒绝以味喻美,亚里士多德、狄德罗、黑格尔等也沿袭视觉中心主义,排斥以味喻美;而由“中国则相反,一开始就用味来喻美。《左传》论乐之美就明确沿着……东汉《说文解字》里著名的表述‘美,甘也,从羊从大’,还是在以味喻美”可知,中国从先秦诸子开始就用味来喻美,如《左传》《论语》《庄子》《孟子》《荀子》等,东汉《说文解字》也以味喻美。切入角度/具体内容方面:由“味或味觉在西方美学讨论中从未受到关注,而且由于其感物的直接性还不断被逐出美学叙事的领地,后来即便有出现也完全不是在叙说美是什么,而是在叙说审美的个体差异,即引发审美差异的主观原因。可以说,味之于美学叙事在西方是切入味觉的差异方面展开的,回答的是审美何以出现个体差异的问题,在中国是从切入味觉的共同方面展开的,回答的是美是什么的问题”可知,西方是切入味觉的差异方面展开的,关注口味是天生还是后天、是客观还是主观,回答的是审美何以出现个体差异的问题;中国是从切入味觉的共同方面展开的,认为对象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味,回答的是美是什么的问题。(5)设计方式参考:由“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主办方以音乐剧的形式,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激昂的歌声再现了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自由引导人民》,传递了法国人民自由、平等、博爱的民族精神”可知,过舞蹈演员在徐徐展开的画卷中,用简笔勾勒出水墨洇染的山川图,传递崇尚自然、重视和谐、追求内心平静的民族精神。这个设计将舞蹈与绘画相结合,以简笔勾勒的水墨山川图体现了中国审美对物之变的感知和对内在精神的追求。原因解释:由“中华审美的感性机制经由味觉中心主义建基在了对物之变的感知上,超越就在感知本身发生,无须外在注入”可知,从中华审美感性机制角度看,中华审美的感性机制建基在了对物之变的感知上,超越就在感知本身发生。舞蹈演员在画卷中勾勒山川图的过程,就是对物之变的一种动态呈现,通过简笔勾勒和水墨洇染,展现出对自然变化的细腻感知。由“中华审美理想是本身内蕴精神的感性,或曰感性内蕴着精神”可知,从中华审美理想角度看,中华审美理想是本身内蕴精神的感性。简笔的线条和水墨的韵味本身就内蕴着中华审美理想,传达着崇尚自然、重视和谐、追求内心平静等精神内涵,体现了“以味不以形”的审美追求。答案:(1)C(2)B(3)D(4)①对待“味”的态度方面。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排斥以味喻美,中国则一开始就青睐用味来喻美。②切入角度/具体内容方面。西方是切入味觉的差异方面展开的,回答的是审美何以出现个体差异的问题;在中国是从切入味觉的共同方面展开的,回答的是美是什么的问题。(5)设计方式参考:通过舞蹈演员在徐徐展开的画卷中,用简笔勾勒出水墨洇染的山川图,传递崇尚自然、重视和谐、追求内心平静的民族精神。原因解释:①中华审美的感性机制是建基在了对物之变的感知上,超越就在感知本身发生。中华审美理想是本身内蕴精神的感性,或者说在感性中本身内蕴着精神。(意思对即可)②本设计表现了“以味不以形”的审美追求,抽象的简笔的线条本身就内蕴着中华审美理想,传达着其本身内蕴着的精神内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苘麻陈年喜峡河这地方有些奇怪,比如有些草草木木连当地人都说不清所以然,比如苘麻。那时候,峡河两边的坡坡畔畔生满了这种说不上高大也说不上矮小,说不上有用也说不上无用的植物。它们从坡底向坡顶上铺展,空地上长,树底下也长,庄稼林里长,没啥泥土的地坎上也长,强势得不得了。至于苘麻什么时候、从哪里来的,有什么属性和危害,人们一无所知。就是说,①苘麻是熟人里的陌生人,大家虽然年年岁岁相处,但彼此都因无关紧要而漠视。胡二是我爷爷的朋友,我见到他那年,他大概就已经有六十岁了。胡二非常能活,活到了八十二岁。在我们家乡,我没见活到八十岁的人,感觉那是一个妖精。胡二是邻省河南人,虽说是另一个省,其实就隔着一座山,他家那地方叫沙河。二十年后,我去灵宝打工,有一回通往卢氏县城的西安岭修路,车走沙河。车跟着沙河走啊走,我看见沙河和洛河汇在了一起,变成了另一条大河。沙河清澈极了,沙子白亮白亮的。②两边的房子和人烟又老又旧又哑,像一串梦。我努力猜想胡二的住处,想着他的房子的样式和他在里面的生活,可怎么也猜想不出来,那时他已死了好几年。胡二怎么和我爷爷成了生死之交,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胡二每年会从沙河买了麦子给爷爷背过来,也不多,每年两三斗。那时候峡河缺粮食,也没有谁敢交易粮食。其实沙河也没有多余的粮食,但那边政策松一些,自由一些,那边的镇上三天逢一次集市。关于为什么两省那么近政策却松紧不同的问题,我专门请教过读过很多杂书的大伯,他的回答是:陕西出过秦始皇,秦始皇对人狠,所以陕西的政策从来没有松过。而河南出了赵匡胤,赵皇帝是游侠出身,见过民间的苦,他心软,就对百姓没那么严。我觉得没啥道理,又觉得有道理,因为讨饭的人年年往河南走。胡二每年都来爷爷这儿住一个月,他炸狐狸。那些年,山里狐狸多,炸狐狸卖狐狸皮也算一门营生。胡二每年来这边的时间是八月。八月连阴多雨,他天天披一件苘麻蓑衣。苘麻蓑衣被雨水淋湿了有一股臭味,这种臭味没法说出来,是臭味里的另类。我之所以一直记得胡二,是因为记得他身上散发的味道。至于炸狐狸为什么是八月最好而不是别的时节,这是另一门学问,这门学问随着胡二的死永远消失了。胡二会制一种炸药,黄红色,体量很小,威力很大。它非常敏感,两根指头一捻就会爆炸,所以只能包在纸里,封在蜡丸里,不敢示人。若干年后,我成为一名职业爆破工,对各种炸药都有研究,但依然对胡二的那种炸药无解。我听爷爷说过,那种炸药里饱含了硝和瓷粉,不是一般的瓷器的粉,是青瓷的,一片瓷渣,碾碎成粉,只有它才粉而不腻,保持着锐性。胡二个子不高,又瘦,披上苘麻蓑衣像一个幽灵。他白天睡觉,晚上出去布置炸药。我见过他制作炸弹的过程:一个指头大小的蜡丸,里面灌满黄色的炸药、青色的瓷粉,用肉汤煮过的棉纸将其一层层包裹,最后再用一片煮熟的猪肉裹住,整个过程又小心又神秘,仿佛怕狐狸看见,据说狐狸是世上最有灵性的东西,可以穿墙窥物。他把炸弹放置在了哪些地方,只有他知道,连我爷爷也不告诉。他整夜不睡,入夜把炸弹放下去,清早把炸弹收回来。因为肉经过了日晒会坏掉,发臭的肉狐狸不吃,另外一方面,可能是怕白天上山的人踩到,那很危险。那时候山上的狐狸特别多,神出鬼没,三天两头总有谁家的鸡被拖走。狐狸拖走了鸡,并不急于吃掉,它会埋在某个沙坑里,过了某个时辰才会吃。鸡主人跟着鸡毛和鸡血一阵追赶,有时候会找到,害得狐狸白忙活一场。因此上,胡二每年都会炸到狐狸,没有空手回去的。我听见过胡二和我爷爷的一段对话,在东头的茅屋里的炕边。爷爷问:“几个了?”胡二答:“三个了。”爷爷说:“还弄不?”胡二说:“够了。”爷爷说:“再炸几个,山上多着呢!”③胡二说:“老天不答应呢!”我知道他们说的是狐狸。似乎懂一点,又似乎一点不懂。胡二最后一次来峡河炸狐狸,是1983年,那时他已经有些跑不动路了。那一次他空手而归,大约也是唯一一次空手还乡,他把苘麻蓑衣留了下来,大约是觉得自己再也用不上了。这件蓑衣还很新,我披在身上试了试,有一点小。披肩的部分很精致:横的纬,竖的经,密密实实,雨水在这里可以停留而不浸。蓑衣被爷爷挂在了门前的核桃树丫上,他一次也没有披过。下雨或不下雨,它都会发出气味,淋雨后的气味和太阳晒出的气味泾渭分明,一个臭,一个淡淡的香。过了一年,蓑衣不见了,又过了一年,人们在松树坳上捣了一个狐狸洞,发现那件蓑衣在狐狸窝里,上面卧着两只毛没长全的小崽子。已经有二十年没见过狐狸了,也二十年没见过苘麻编织的蓑衣了。据说有一年,在丹江口,一帮人坐轮渡过江,天落着雨,他们个个披着蓑衣,像一大家子。船老大把他们送到河岸,船到江心回头看,④发现是一群狐狸进了山林。在峡河这地方,很多年很少见过苘麻了,只有芦苇一年比一年恣肆,在遍地的花花草草中日益独大。苘麻这种用处日少的东西,最终注定是要消失的。但它毕竟和我们一起头顶过同一片日子,一同在泥水风光里荣过,枯过,如今回望它们,也是回望我们自己。(选自陈年喜《峡河西流去》,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解释为何两省粮食政策不同时,大伯的分析看似不合逻辑,却符合大伯的身份特征,也十分贴合乡土社会的文化背景。B.苘麻蓑衣在阴雨连绵的八月会有一股臭味,而八月是炸狐狸最好的时节,作者有意用另类的气味暗示对炸狐狸一事的不满。C.“我”既作为亲历者讲述过去的故事,又作为回忆者站在现在的角度回溯故事,使故事的叙述兼具真实感和沧桑感。D.文中多次出现“据说”,表明作者并不能保证故事的确切性,这样既保留了故事的神秘感,又使故事具有相对客观性。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句“苘麻是熟人里的陌生人”,既点出了苘麻随处可见的特点,又说明了人们对于苘麻知之甚少,形象地概括了村民与苘麻之间的关系。B.第②句“两边的房子和人烟又老又旧又哑,像一串梦”,用“老”“旧”“哑”表现出沙河村落的破旧,同时以梦作比,表现了我遥远而模糊的乡愁。C.第③句“老天不答应呢!”,是胡二对自己不过度捕杀狐狸的解释,说明他虽然以卖狐狸皮为生,但也对生命与自然怀着朴素的敬畏之心。D.第④句“发现是一群狐狸进了山林”,为故事带来奇幻的色彩,但也呼应了前文所说“狐狸是世上最有灵性的东西”,使人读来并不觉突兀。8.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苘麻“强势得不得了”,而在结尾却又说苘麻“最终注定是要消失的”,这两处表述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9.有学者曾评论陈年喜的文章“呈现了中国人悲怆又炽烈的生命力”,请结合本文,谈谈文章中“悲怆又炽烈的生命力”有哪些体现。(6分)【参考答案】(1)B.“作者有意用另类的气味暗示对炸狐狸一事的不满”错误,实际上,文中描述臭味主要是为了刻画胡二的形象以及当时的生活环境。胡二披着苘麻蓑衣的形象和蓑衣散发的独特气味,更多的是用来表现那个时代的一种生活状态和记忆中的细节,并非直接暗示对某一行为的态度。选项于文无据。(2)B.“表现了我遥远而模糊的乡愁”错误,“两边的房子和人烟”描绘的是沙河的景象,而我的故乡在峡河,所以并不属于我的“乡愁”;同时,此句景象是作者当时的所见所感,并不属于“乡愁”的范畴。(3)不矛盾。①“强势得不得了”是指苘麻的生命力旺盛,在无人管理的状态下可以大量生长。②“注定是要消失的”是从苘麻的功用来说的,苘麻蓑衣越来越少,苘麻对人的作用越来越小,因而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③前后对比,更加突出了苘麻的生长状态随时间推移的变化之大,有助于表现文章“回望”的主题,表达作者对曾经常见事物逐渐消失的失落感。(4)悲怆:①人物生活艰难,物质条件落后。②时代发展中,旧事物逐渐消失,人事和记忆也在时代裹挟中迷茫与遗忘,具有悲怆的失落感。炽烈:③在艰苦的环境中,峡河人依然在努力生活,体现炽烈的生命力。④物质条件艰苦,但人的精神世界充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炽烈而真诚。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养德者,养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以明能用兵。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具足者也,事或可以德怀,或可以力摧。外以德自立,内以力自备,慕德者不战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却。徐偃王修行仁义陆地朝煮三十二国强楚闻之举兵而灭之。此有德守,无力备者也。夫德不可独任以治国,力不可直任以御敌也。韩子之术不养德,偃王之操不任力。二者偏驳,各有不足。偃王有无力之祸,知韩子必有无德之患。凡人禀性也,清浊贪廉,各有操行,犹草木异质,不可复变易也。狂谲、华士不仕于齐,犹段干木不仕于魏矣。性行清廉,不贪富贵,非时疾世,义不苟仕,虽不诛此人,此人行不可随也。太公诛之,韩子是之,是谓人无性行,草木无质也。太公诛二子,使齐有二子之类,必不为二子见诛之故,不清其身;使无二子之类,虽养之,终无其化。清廉之行,人所不能为也。夫人所不能为,养使为之,不能使劝;人所能为,诛以禁之,不能使止。然则太公诛二子,无益于化,空杀无辜之民。赏无功,杀无辜,韩子所非也。太公杀无辜,韩子是之,以韩子之术杀无辜也。(节选自《论衡·非韩篇》,有删改)材料二:昔徐偃王以仁义朝天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知仁义而不知世变者也。夫徐偃王为义而灭,燕子哙行仁而亡,哀公好儒而削,代君为墨而残。灭亡削残,暴乱之所致也,而四君独以仁义儒墨而亡者,遭时之务异也。非仁义儒墨不行,非其世而用之,则为之禽矣。(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徐偃王修行A仁义B陆地C朝者D三十二国E强F楚闻之G举兵H而灭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外以德自立”与《六国论》中“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的“以”用法相同。B.操,意为“操持、拿着”,与《鸿门宴》“大王来何操?”中的“操”词义相同。C.“义不苟仕”中的“义”与《师说》“吾师道也”中的“师”用法相同。D.是,意为“认为正确”,与《答司马谏议书》“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中的“是”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治国要培养德操以示敬重贤人,要培植武力以表明能够用兵打仗,二者对国家治理都很重要。B.材料一认为清高廉洁是人的天性,姜太公诛杀二人对于教化百姓没有好处,白白杀死了无罪的人。C.材料二中王孙厉认为强国对付弱国就像虎之啖豚,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楚国现在不伐徐将来会反受其害。D.材料二中四位君主施行仁义儒墨最终却招致灭亡削残,原因就在于他们未安民心,致使百姓暴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太公诛二子,使齐有二子之类,必不为二子见诛之故,不清其身。(2)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14.两则材料都涉及徐偃王被讨伐之事,但以此论证的观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解答】(1)句意:徐偃王修习和实行仁义,各地来朝见的有三十二个国家,强大的楚国听说这件事,就发兵灭掉了它。“修行仁义”是动宾短语,“仁义”是“修行”的宾语,故在B处断句;“陆地”是“朝者”的定语,中间不断开;“三十二国”是“朝者”的后置定语,故在E处断句;“强”是“楚”的定语,故中间不断开,“闻之”是“强楚”的谓语,故在G处断句。(2)A.正确。用,凭借。句意:外部要用德操来树立自己;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给天下的谋臣。B.错误。操守,品德,德行;操持,拿着。句意:徐偃王的德行不能完备武力;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C.正确。都是名词作动词。义,坚持主张;师,学习。句意:要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我学习的是道啊!D.正确。“是”都是意动用法,认为正确。句意:韩非认为是对;认定做得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缘故。(3)D.“原因就在于他们未安民心,遭到百姓暴动”错误。根据原文“遭时之务异也”“非其世而用之”可知,这四位君主不知道世道已经变化,他们在不适用的世道施行仁义,从而招致灭亡。(4)①“类”,这样的人;“见诛”,被杀;“清”,使……清白,保持清白。译文:姜太公杀了二人,假使齐国还有像他俩这样的人,肯定不会因为他俩被杀的缘故,就不保持自身的清高。②“达”,达到,实现;“任”,使用;“焉”,于之。译文:况且奉行文治却不能实现德政,奉行武道却又不能使用自己的武力,祸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5)①材料一中开头即提出“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的观点,即治国之道需要德力兼备。用徐偃王被讨伐的例子,强调“有德守,无力备者”“德不可独任以治国”的道理,强调只有德行,没有武力不足以治天下;作者又认为徐偃王和韩子的做法“各有不足”,从而推测“韩子必有无德之患”,认为只重武力不重德行,也会有灾祸,从而得出“治国不仅要注重德行,还要重视武力。”②材料二认为徐偃王等四位君主不知道世道已经变化,他们在不适用的世道施行仁义,最终招致灭亡,来论证施行仁义要符合时势。答案:(1)BEG(2)B(3)D(4)①姜太公杀了二人,假使齐国还有像他俩这样的人,肯定不会因为他俩被杀的缘故,就不保持自身的清高。②况且奉行文治却不能实现德政,奉行武道却又不能使用自己的武力,祸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5)①材料一为了论证治国之道需德力兼备的观点。(或:有德行而没有武力准备的人,不能担负治理国家的任务;从徐偃王忽视武力而遭祸,来证明韩非一定会因忽视德操而受害。)②材料二为了论证施行仁义要符合时势。(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秋思二首(其一)陆游门巷萧条秋色深,黄花始欲慰孤斟。久贫自笑不妨乐,过足固知非所钦。琴调已忘还渐省,诗联未稳更长吟。吾儿西上无多日,安得相从老故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萧条的门巷说明居所简陋,少有人至,又是深秋时节,更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气氛。B.第二句将菊花拟人化,与刘克庄的“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有异曲同工之妙。C.颈联中,诗人表示自己弄琴弹唱、炼字作诗的技艺都不够精湛,最后放下古琴练习,专注吟诗。D.本诗作为秋思诗却有不同于寻常秋思诗的丰富内涵,情感层层深入,语言明白流畅,堪称佳作。16.本诗富含人生智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C.“最后放下古琴练习,专注吟诗”错。诗人虽称自己“琴调已忘”,但“还渐省”意为渐渐回忆领悟琴调。“诗联未稳更长吟”表示虽然诗句未能成熟,但仍然细细推敲,继续吟咏。这里没有说放下古琴练习,专注吟诗,而是表达了对琴诗技艺都有所追求,并不断努力提高。(2)①乐观豁达。居所萧条清冷,却能以菊花为伴,自斟自饮。②知足常乐。长久的贫困并未让他失去快乐,深知过度富足不是自己的追求。③不断追求与自我提升。诗人提到自己的琴艺和诗艺都还有待提高,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④亲情深厚与归隐愿望。对远行儿子的深深思念,以及希望和儿子一同归隐山林。(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项脊轩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以表现项脊轩书香满溢,作者安居其内感到快意无比。(2)小明阅读《红楼梦》第十八回时,注意到“杏帘”这一词语,经查找资料,他了解到“杏帘”为“旧时酒店前悬挂的酒幌”,于是他想到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也有相关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诗词中经常用“流泪”“哭泣”表现悲哀之情,或表达家国之痛,或表达离愁别绪,或表达相思之苦,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为:(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重点字:偃)(2)背西风酒旗斜矗(重点字:矗)(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重点字:戎)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题。肿瘤放化疗是目前癌症临床治疗的一种常规手段,但伴随着疗程持续,肿瘤细胞会逐渐产生耐药性,让治疗A。肿瘤细胞非常狡猾,它们在受到化疗药物攻击时,会紧急启动“自我保护”机制,继续生长和扩散。肿瘤细胞为何会具有如此强的自我修复和应变能力?肿瘤细胞的耐药机制何以破解?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无论在有氧还是无氧环境下,它们都会通过糖酵解途径代谢,并产生大量乳酸。但医学界一直无法解释清楚,肿瘤细胞为何会通过这种高消耗低产能的方式进行代谢?一直以来,乳酸被视为一种“代谢废物”,并未引起过多关注。(甲)?是否在以乳酸化修饰的形式参与肿瘤进展过程?是否在干预肿瘤的放化疗治疗过程?①中国科学家研究团队进行历时四年实验发现,②肿瘤细胞在利用乳酸进行“自救”。③通过新辅助化疗敏感或耐药的胃癌肿瘤组织标本,④科学家发现在耐药肿瘤组织中,④糖酵解通路数值显著上升,⑥乳酸水平显著提高。所以,乳酸在肿瘤细胞中可通过促进乳酸化过程,增强肿瘤细胞DNA的损伤修复能力。当肿瘤细胞受到放化疗的损伤时,它们可以快速修复受损的DNA,从而(乙)。这解答了肿瘤细胞有氧糖酵解功能作用这一困扰全球医学界的谜题。此外,团队首次发现了一种能够阻断DNA损伤修复的靶向药物,即司替戊醇。该药物能够抑制乳酸的产生和乳酸化过程,从而破坏肿瘤细胞的DNA修复机制,使它们重新对放化疗敏感。司替戊醇是治疗儿童癫痫的常见药,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可以说是B,其安全性也已经明确,研究人员可以直接从剂量、适应证和有效性进行临床试验。这一发现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望转化为有效的抗癌疗法。18.请给语段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20字。(3分)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文中画横线句子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得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22.你受邀参加面向某小学五六年级的科普宣传活动,请结合材料向同学们介绍前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100字。(5分)【解答】(1)文本主要讲述了肿瘤放化疗中肿瘤细胞会产生耐药性,中国科学家研究团队历时四年实验,发现肿瘤细胞利用乳酸进行“自救”,从而解答了肿瘤细胞有氧糖酵解功能作用这一困扰全球医学界的谜题,即解开了肿瘤耐药机制的谜题。同时,团队还发现了能够阻断DNA损伤修复的靶向药物司替戊醇,为临床治疗带来新希望。整个文本围绕中国科学家团队对肿瘤耐药机制的研究成果展开,故拟写标题为“中国科学家团队解开肿瘤耐药机制谜题”。(2)A处,语境是说肿瘤细胞在放化疗过程中逐渐产生耐药性,这使得治疗变得非常困难,难以推进,故可填“举步维艰”。举步维艰:比喻行动困难或处于困境,事情难以进行。B处,此处说明这种药在临床应用中很常见,其安全性也已明确,为后续研究人员直接进行临床试验提供了基础,故可填“司空见惯”或“屡见不鲜”。司空见惯:常见而习惯了。比喻常见之事,不足为奇。屡见不鲜:多次见到,一点也不新奇。(3)①句语序不当。将“历时四年”调至“进行”之前(或者①句去掉“进行”);③句成分残缺。在“通过”后加上“研究”。(4)甲处,前文提到乳酸一直被视为“代谢废物”,此处用疑问语气提出乳酸是否还有其他作用,引出后文对乳酸在肿瘤进展和干预放化疗过程中作用的探讨,使上下文过渡自然。故此处可填:肿瘤细胞产生乳酸的目的何在?/乳酸的作用是什么呢?/乳酸是否真的毫无用处?乙处,前文指出乳酸在肿瘤细胞中可促进乳酸化过程增强肿瘤细胞DNA的损伤修复能力,当肿瘤细胞受到放化疗损伤时能快速修复受损DNA,其结果必然是削弱放化疗的作用,进而导致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与后文探讨肿瘤细胞耐药机制相呼应。故此处可填:削弱放化疗作用而导致耐药发生。(5)内容面向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所以语言简洁易懂、生动活泼。首先点明肿瘤细胞“狡猾”有自我保护机制,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接着简要说明自我保护的方式是产生乳酸,强调过去对乳酸的错误认知与现在新发现的对比,突出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惊喜感。最后用“点赞”表达对科学家的敬佩,更能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向往。整体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答案:(1)中国科学家团队解开肿瘤耐药机制谜题(2)A处:举步维艰B处:司空见惯(屡见不鲜)(3)①句,将“历时四年”调至“进行”之前(或者①句去掉“进行”);③句,在“通过”后加上“研究”。(4)甲:肿瘤细胞产生乳酸的目的何在?/乳酸的作用是什么呢?/乳酸是否真的毫无用处?乙:削弱放化疗作用而导致耐药发生。(5)肿瘤细胞是非常狡猾的,它是有自我保护机制的,怎么自我保护呢?通过代谢产生大量乳酸,人们一直觉得乳酸是个废物,但科学家发现其实它有很大的作用,它能快速提高肿瘤细胞的修复能力,他们终于研究明白了!点赞!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随着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热播,原作者李娟的同名散文集也引发了读者的关注。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当刚回到阿勒泰的李文秀还在被一事无成困扰着时,她问妈妈:“什么是有用的人呢?”妈妈张凤侠说:“啥叫有用,李文秀,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是不是?”这段讨论成为了社交媒体上讨论的热点,对此你有何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定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审题指导:本材料围绕“有用性”展开,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种“有用”常强调对于他人、家庭、社会的责任,这也让一些人在陷入“一事无成”的困境时自责、低落、精神内耗、自暴自弃,甚至做出一些极端性行为,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对“有用性”这一话题作辩证思考。向外看,给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演出承办合同:某演出公司与剧院之间的场地借用协议
- 新能源汽车品牌KOL营销研究报告
- 2024年度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合同
- 2024年度III企业股权投资项目市场调研与推广合同
- 2024年度版权代理合同with标的:艺术家经纪
- 2024年度停车场车位预定及导引服务合同
- 2024年度建设合同-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施工合同
- 2024年度品牌授权合同标的授权期限
- 2024年度技术服务与保密条款合同
- 2024年度环保设备租赁与安装合同
- 妊娠易栓症查房课件
- 精神科住培入科教育
- 播音主持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看图列式计算专题训练
- 机械伤害事故现场的紧急救援和治疗措施
- 江苏省扬州树人学校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 2024届上海市嘉定区嘉定二中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肌内效贴布贴扎技术
- 普通话培训 省级普通话测试员
- 重大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大单元教学解读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