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中学《论语》十二章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敏、慎、就、正、喻、质、文、野、史、兴、观、群、怨、迩”等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并背诵章句;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君子”“好学”等核心概念和诗教理念的内涵,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辨析君子、小人的区别;
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儒家君子的修身方法,思考君子文化在当今社会人生中的现实意义,涵泳心灵,培养君子人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任务】一、任务一:理解文意,辨析概念
借助课文和拓展资料,自主疏通章句大意。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建构,辨析“好学”“君子”等核心概念并深入理解。【研习任务】(一)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二)第十二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三)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四)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此篇“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朱熹·君子是一个贯穿《论语》始终的概念。·思考:“学而篇”居于《论语》开篇的意义是什么?1、学习让人快乐。关于学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2、学习要反复实践。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3、学习须择善而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4、学习是为自己成德。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以学求仁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安:安逸。
敏:勤勉。状语后置,“于事敏而于言慎”。就:到,靠近,看齐。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①:表并列。
而②:表顺承。正:匡正,端正。已: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适,做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思考:1、如何理解本章里的“君子”一词?2、“好学”的标准或表现?3、本章体现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一)“君子”一词
有德之人/在位之人。两者都需要“好学”,有德之人好学以修身,在位之人好学不仅修身,更能推己及人。(二)“好学”的标准或表现1、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安贫乐道(抵制诱惑);2、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规范言行);3、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己的行为(提高修养)。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三)立身处世的道理1、重德行,轻物欲;2、重行轻言,道德实践重于知识;3、重视学习;4、崇尚君子之德,强调培养德行。1、“好学”应有勤勉的学习态度。“好学”的内涵·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2、“好学”应贵有恒的学习精神。·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3、“好学”应有学习的优秀榜样。·就有道而正焉·见贤思齐4、“好学”应源自人的内在力量。“好学”的内涵·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5、“好学”应以“进德”为目的。·“就有道”;“内自省”;“进,吾往也”。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孔门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学而时习学思并重博约相济下学上达学以致用“好学”是一种生命精神!·学有未得,发愤!·笃学勤思,乐学!·博约相济,践行!·升堂入室,不厌!·超凡入圣,上达!·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译:孔子以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先代典籍、道德行事、忠诚、守信。·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
译: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自安排到了合适的位置。”·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编次其事。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译:在孔子的时代,周朝王室已经衰微,而礼乐的制度教化也废弛了,《诗》《书》等典籍零散残缺。于是孔子探寻三代以来的礼制遗规……依照事类秩序加以编排。古代留传下来的诗原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把重复的去掉,选取可以用于礼义教化的部分。所取诗篇,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后稷的诗,其次是歌颂殷、周两代盛世的诗,再次是讽刺周幽王、厉王政治缺失的诗。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把它们入乐歌唱,以求合乎古代《韶乐》(虞舜乐)、《武乐》(武王乐)以及朝廷雅乐、庙堂颂乐的声情精神。先王礼乐教化的遗规,到此才稍复旧观而有可称述。王道完备了,六艺也齐全了。……·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译:孔子说:“鼓舞善心,激发道德意识在于学《诗》;端正行为,使人卓然自立就要学礼;陶冶人的性情,养成完美人格在于学乐。”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学生,弟子。夫:那。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迩:近。事:侍奉。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习《诗》呢?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于侍奉君主。还可以多多认识很多鸟兽草木的名称。”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思考:1、在孔子看来,“好学”之“学”学什么呢?《诗》有什么功用?为什么他特别重视读《诗》?2、如何理解“《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3、本章体现的立身处世的道理?诗教观的内涵?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一)学《诗经》经典
孔子认为,“学”主要是学《诗经》经典。不学诗,无以言。学习《诗经》,可以培养自己的联想与观察能力,可以锻炼自己的合群性,不仅可以学到自然知识,还可以用在与父母、国君的相处上。(二)兴、观、群、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兴:“引譬连类(指社会伦理道德原则,核心是仁)”
“感发志意”
诗歌可以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朱熹:“礼必以忠信为质。”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仁先礼后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有限度的感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群:“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地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怨:指讽刺时政,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讽刺之情。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诗经》讽刺文学“双璧”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中庸的美学原则:“思无邪”,真诚,中和,温柔敦厚,文以载道·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学诗以致用。学诗以达仁。·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礼记·孔子闲居》)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解读:本章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诲,指出了学《诗》的益处。
“兴、观、群、怨”讲的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兴”,可理解为“引譬连类”“感发志意”,是说诗歌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观”,可理解为“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是说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盛衰和政治得失。“群”,可理解为“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是说诗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怨”,可理解为“怨刺上政”,是说学诗使人的情绪得以正常的抒发化解,诗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兴、观、群、怨”以“兴”为首,互相结合,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所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诗教《毛诗》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经》能教化民风民俗,敦厚人伦秩序,有利道德修养。诗教实质为仁教,是借《诗》触发对仁的觉悟,以自觉完善君子人格。言谈交际、扩充识见、知人论世、修身达仁、从政治民、兴观群怨(三)立身处世的道理1、重视诗教(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会意。从尹,从口。“尹”,手握权杖,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君子概念的变化·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萧公权:“(君子)旧义倾向于就位以修德,孔子则侧重修德以取位。”士——君子——仁人——圣人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一)“君子”1、有德之人/在位之人。两者都需要“好学”,有德之人好学以修身,在位之人好学不仅修身,更能推己及人。2、生活方式、生命状态;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又未免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以后才是个君子。”思考:1、如何理解本章“文”与“质”的关系?2、本章体现的立身处世的道理?质:质朴、朴实。胜:胜过、超过。文:文采、华美。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又未免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以后才是个君子。”(一)“文”“质”关系
“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君子要处理好文、质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二)立身处世的道理1、讲求协调发展;2、崇尚君子之德。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解读:本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定义,讲君子的气质。
“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自然。“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文、质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依靠礼来把握这个度,不偏执一方,“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也正是儒家中庸柔和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本章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内在与外在配合适当,才可称之为君子,这也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喻:知晓,明白。于:介词,对。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道义,小人明白的是利益。”思考:1、如何理解本章的“君子”“小人”?2、本章体现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一)“君子”“小人”1、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指无德之人。义是公心,利是私欲,懂公心为君子,行私欲者为小人。(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针对争利弃义的现象而发)2、君子指在位当权者,小人指平民。在位君子应该有理想人格,而平民小人只知道利害计较,因此执政者要对症下药,满足百姓的利益。(基于人性的治国建议)(二)立身处世的道理1、重义轻利;2、崇尚君子之德。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解读:本章语句简单,但理解起来有分歧,关键在于对两组构成对比的关键字词“君子”“小人”“义”“利”的解释。
对“义”的理解,可参考《中庸•第二十章》中的“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将“义”字解释为“适宜”,意思是,实现“义”就是去做适宜的事,适宜的事就是符合道德标准的事。如果把君子理解为有道德的人,则小人指无德之人,意思就是君子懂得“义”(即道义),小人懂得“利”(即利益)。这句话就成了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义是公心,利是私欲,懂公心为君子,行私欲者为小人。
如果把君子理解为在位当权者,小人则指平民。《论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句话意思是说统治者就像是风,百姓就像是草,统治者做好表率,百姓自然会效仿。这里的君子就是指统治者,小人就是指平民。在孔子的观念里,在位君子应该有理想人格,而平民小人只知道利害计较,因此执政者要对症下药,满足百姓的利益。这样解释,这句话又成了基于人性假设的治国建议了。
本章通过对比,写出君子与小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重义轻利、做事合宜,成为君子立身处世的至高无上的准则,对于塑造君子较为完美的人格形象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应该反思与学习的。【研习任务】二、任务二:拓展阅读,深入探究(一)拓展阅读:补充《论语》等典籍中有关“君子”“仁”的内容(二)借助课文和拓展资料,自主或小组合作建构,对以下这些问题展开探究和研习。1、谈谈你对“君子”“小人”的理解?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格?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孔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他为什么还要提倡这样一套显然不会被统治者采纳的体系?3、你认为倡导君子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论语》有何当代价值?君子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3、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4、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8、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10、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君子vs小人君子君子的标准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12、子曰:“君子不器。”(《为政》)13、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14、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15、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16、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17、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君子君子的标准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19、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只计谋于道,不计谋于食。耕田也有饥饿时,学道也可得禄食。所以君子只忧道之不明不行,不忧贫不得食。)20、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史记·孔子世家》)(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会有这样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即便身处逆境,也会)固守内心的操守,小人困窘的时候,那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拓展探究(二)借助课文和拓展资料,自主或小组合作建构,对以下这些问题展开探究和研习。1、谈谈你对“君子”“小人”的理解?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格?“君子”的品格:
品德高尚、质朴淡泊、重义轻利、文质彬彬、敏慎好学、追求真理、见贤思齐、克己复礼、推己及人、勇于担当、自立自强、刚强坚毅、坦荡磊落、庄重自持、过而能改、中庸柔和等。君子君子的标准
君子与“礼”
21、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孔子将“知命”“知礼”“知言”当作君子立身处世的三点要求。)22、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君子广泛学习文化知识,用“礼”来约束自己,不离经叛道。)23、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君子君子的标准
君子与“仁”
24、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子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2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内圣外王经世致用君子仁拓展探究补充《论语》中有关“仁”的内容26、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2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2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2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30、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3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32、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3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拓展探究补充《论语》中有关“仁”的内容34、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35、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36、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3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38、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拓展探究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仁”首先是指“爱人”,“仁者爱人”即对人的尊重和同情,仁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它根源于家庭内部的血亲关系,因此强调血缘纽带,强调亲亲、孝悌、忠诚,所谓移孝于忠,由孝达仁。“仁”的第二个含义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若从个体角度出发,它是一种个体德行的最高理想,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若从社会角度来讲,仁则代表一种至善至美的“理想国”,是人类崇高的社会境界,“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仁”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含义,就是“尚贤”,“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一定程度上破坏着奴隶主贵族的世官世禄制度。拓展探究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依仁成礼,不仁则谈不上真正有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中所包含的道德意蕴,是个人道德精神、内心情感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所谓德之所依,情之所现,礼的坚守需要道德的辅助和情感的自省。
“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由众德所合构而成的“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然而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同时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中庸柔和,要符合礼的要求,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的最高标准是内圣外王、经世致用、行仁济世,这也是中国士人的最高理想人格和人生追求。拓展探究2、孔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他为什么还要提倡这样一套显然不会被统治者采纳的体系?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奴隶主贵族和封建主阶级的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孔子希望在不打乱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条件下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在新旧势力之间采取调和改良的态度,因而他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以“仁”来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要“复礼”,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以礼来辨异,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以此处理统治阶级间以及内部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在孔子看来,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孝顺父母,“忠”于君主;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施以恩惠,从而“得众”。但是“爱人”并不是什么人都做得到的,他认为只有“君子”才可能有爱人的品德;至于劳动者根本说不上有这种品德,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因此“仁”其实也有思想阶级性。拓展探究3、倡导君子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君子的最高标准是内圣外王、经世致用、行仁济世、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这也是中国士人的最高理想人格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 浙江省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演练数学试卷附答案
- 高一化学巩固练习:气体摩尔体积基础
- 2024届云南省大理州丽江怒江高考仿真卷化学试卷含解析
- 2024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精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 2024高中物理第一章静电场课时6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1
- 2024高中语文第5单元庄子蚜第3课东海之大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 2024高中语文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项脊轩志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四选修部分第2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重在运用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规范答题6人口类综合题学案新人教版
- 防高坠安全警示培训
- 2025年蛇年年会汇报年终总结大会模板
- 初二数学几何试题(含答案)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综合实践》示范课教学设计
- 2024年浙江嘉兴市众业供电服务限公司招聘38人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初中英语听课记录全集
- 课堂小游戏教学游戏互动砸金蛋
- 孤残儿童护理员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ISO∕TR 56004-2019创新管理评估-指南(雷泽佳译-2024)
- (正式版)QC∕T 1206.1-2024 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热管理系统 第1部分:通 用要求
- 春节的习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