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专题13材料分析题(中国史部分)2024年全国中考真题汇编·非选择题1.(2024年河南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河承载着文明,是国家与文化精神的象征。然而,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3000年以来,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河道更改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改道。——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春秋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的诸侯国开始修筑堤防。北宋时期治河仍以筑堤、堵口和开引河等为主导思想。然而,黄河挟带的泥沙太多,难见成效。明清又收紧河道,利用水流冲刷沉积泥沙,以清淤防洪,但堤防容易溃决。2001年竣工的小浪底工程,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黄河干流)——摘编自黄金生《从“忧患河”到“幸福河”守护黄河安澜实现高质量发展》(1)材料一呈现了什么现象?(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河”困难的原因。(3)综上所述,请你谈谈“这场‘战役’的胜利”给予了我们哪些智慧。【答案】(1)现象: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下游经常决口泛滥;黄河下游河道多次更改。(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原因: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治河”策略、技术等较为单一;黄河挟带的泥沙太多。(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智慧:汲取历代经验;运用综合治理理念;树立除害兴利思想;提高科技水平。(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解析】(1)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承载着文明,是国家与文化精神的象征。”说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3000年以来,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河道更改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改道。”说明黄河下游经常决口泛滥,且黄河下游河道多次更改。(2)原因: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治河”困难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根据材料“北宋时期治河仍以筑堤、堵口和开引河等为主导思想。然而,黄河挟带的泥沙太多,难见成效。明清又收紧河道,利用水流冲刷沉积泥沙,以清淤防洪,但堤防容易溃决。”可知,北宋和明清时期的“治河”困难的原因是策略、技术等较为单一,因黄河挟带的泥沙太多等因素难以奏效。(3)智慧:根据材料“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役’的胜利”给与我们的智慧是汲取历代经验;运用综合治理理念;树立除害兴利思想;提高科技水平等。2.(2024年上海市)观文物,通古今(1)按照时间的先后进行排序(2)根据特征填写文物的编号。①源于少数民族,民国改良风靡全国的是();②载重量大且配备了指南针,在当时领先地位的是()。(3)古代的一些文物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对此你有什么认识【答案】(1)(C)→(B)→(E)→(D)→(F)→(A)(2)AF(3)文物在现在生活中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先进的科技水平、对外贸易的繁荣开放、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又反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我们要传承和发展文物文化,使与其他文化相融合,让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大放异彩。【解析】(1)排序:根据图片信息“材料A满族旗袍;材料B战国铜壶;材料C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材料D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材料;E陶院落;材料F泉州出土的海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A是清朝时期,材料B是战国时期,材料C是原始农耕时期;材料D是唐朝时期;材料E是汉朝时期;材料F是宋朝时期。因此,按照时间的先后进行排序是:(C)→(B)→(E)→(D)→(F)→(A)(2)编号:根据所学可知,源于少数民族,民国改良风靡全国的是满族旗袍,因此①填A;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因此,②填F。(3)认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的一些文物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这是历史的传承,对此我的认识是:文物在现在生活中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先进的科技水平、对外贸易的繁荣开放、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又反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我们要传承和发展文物文化,使与其他文化相融合,让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大放异彩。3.(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丝绸与中华文明】材料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发现于古代西域精绝国遗址。精绝国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接受汉朝西域都护统辖。“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面积不大,但色彩极为丰富,代表了当时丝织技术的高超水平,反映了以精绝国为代表的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摘编自郑茜《何以中华》等材料二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现了桑、蚕、帛以及偏旁从丝的100多个与丝有关的字;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直接受到制丝过程中产生的丝茸沉淀物与凸版印花技术的启发;汉代以来,丝织物不断西传,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诸国进行经济交流的主要产品。丝绸延绵数千年,至今依旧光耀神州,已成为国家文化的名片,将中国货通世界、与世交好的愿景传递。——摘编自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考古发现蕴含的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丝绸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3)学校准备开展“建设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历史研学活动,请你从丝绸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的角度拟定一个活动主题。【答案】(1)历史信息:当时丝织技术高超;西域民众认同中央王朝。(2)作用:丝绸催生了大量甲骨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直接受到制丝过程的启发;丝绸将中国货通世界、与世交好的愿景传递。(3)活动主题:丝绸:链接古代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名片【解析】(1)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一“织锦面积不大,但色彩极为丰富,代表了当时丝织技术的高超水平”可知,当时丝织技术高超;根据材料一“反映了以精绝国为代表的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可知,西域民众认同中央王朝。(2)作用:根据材料二“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现了桑、蚕、帛以及偏旁从丝的100多个与丝有关的字”可知,丝绸催生了大量甲骨文字;根据材料二“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直接受到制丝过程中产生的丝茸沉淀物与凸版印花技术的启发”可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直接受到制丝过程的启发;根据材料二“丝绸延绵数千年,至今依旧光耀神州,已成为国家文化的名片,将中国货通世界、与世交好的愿景传递”可知,丝绸将中国货通世界、与世交好的愿景传递。(3)活动主题:从历史意义来讲,丝绸不但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成为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由于历史积蕴的作用,丝绸已成为中国文化名片,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心愿。所以拟定活动主题为:丝绸:链接古代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名片。4.(2024年湖南省)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最能从整体上表现其神韵的核心精神,是尚“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秦经典《周易》蕴含了尚“和”精神,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必须和合、平衡才能顺利发展。庄子认为“与天和得‘天乐’”,主张清静无为、物代两忘。尚“和”精神还表现为在处理问题时避免走向极端。但也不要作无原则的调和,故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此外。诸如“家和万事兴”“和衷共济”等训条,都彰显了尚“和”精神。——摘编自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道家和儒家关于尚“和”精神的主张。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我国古代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体现尚“和”精神的史实。材料三当前,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处在战火硝烟之中。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贵,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摘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二四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24年1月1日)(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尚“和”精神的现实意义。【答案】(1)道家主张:人应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达到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在处理人际问题时能保持个人独立思考和原则同时,又尊重差异,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2)史实1: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汉化政策有利于各民族交流、融合与发展,可见尚“和”精神,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史实2:唐太宗时期实行和亲的政策,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通过婚姻方式促进与吐蕃民族的和谐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充分体现了尚“和”精神。其他史实: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清朝时建立册封制度等等。(3)意义:尚“和”精神重视大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尚“和”精神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利于良好人际交往形成、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尚“和”精神在国际交往、交流中非常重要,各国尚“和”、尊重多元文化,与其他文化和谐共处,通过“和”来实现世界各国和平相处与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1)道家主张:根据材料一“先秦经典《周易》蕴含了尚‘和’精神,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必须和合、平衡才能顺利发展。庄子认为‘与天和得’‘天乐’,主张清静无为、物代两忘。”并结合庄子的主张可知,人应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达到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儒家主张:根据材料一“故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此外。诸如‘家和万事兴’‘和衷共济’等训条,都彰显了尚‘和’精神。”并结合所学孔子的思想可知,“和而不同”,在处理人际问题时能保持个人独立思考和原则同时,又尊重差异,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2)史实1:根据材料二“北魏迁都路线示意图”可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进行分析作答。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汉化政策有利于各民族交流、融合与发展,可见尚“和”精神,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史实2:根据材料二“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并结合所学文成公主入藏的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实行和亲的政策,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通过婚姻方式促进与吐蕃民族的和谐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充分体现了尚“和”精神。根据所学,还可以列举其他史实,如: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清朝时建立册封制度等等。(3)意义:根据材料一、二、三,道家和儒家关于“和”的思想,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和”精神的体现,可以分析出尚“和”精神的现实意义,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国际交往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尚“和”精神重视大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尚“和”精神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利于良好人际交往形成、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尚“和”精神在国际交往、交流中非常重要,各国尚“和”、尊重多元文化,与其他文化和谐共处,通过“和”来实现世界各国和平相处与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2024年四川省眉山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李冰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都江堰建成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1)根据材料,指出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2)都江堰作为四川省一张闪亮的名片,吸引无数国人和国际友人前往研学、参观,请你就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向前来参观的人做一个简要的解说。【答案】(1)原因: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言之有理即可)(2)解说词:千年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 256 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李冰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可知,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是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2)解说词: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如千年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6.(2024年四川省遂宁市)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是备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中国历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替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材料二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生产关系的变革”在农业方面的具体措施,这一措施所产生的影响。材料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摘自《人民日报——习近平的新质生产力“公开课”》(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理化建议。【答案】(1)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使用。(2)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3)建议:大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标志:根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2)措施:根据材料二“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其中,在农村的改革主要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3)建议: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建议,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可提出建议:大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等。7.(2024年吉林省吉林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迄今,莫高窟保存了735个洞窟,包含了建筑、雕塑、壁画、音乐、舞蹈等多种门类的艺术。——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9月14日材料二:敦煌莫高窟第323窟的北壁,有一幅壁画,画作是西汉武帝时代的一位使臣,穿越广袤大漠到中国西边寻求盟友,共同对付匈奴族侵略的故事。——摘编自宁强《敦煌壁画里的“一带一路”形象》敦煌壁画唐朝高僧西行取经图——摘自卜宪群《中国通史》材料三:16世纪中叶开始,莫高窟逐渐变得破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加固维修,出台《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将世界遗产的保护法治化,采用数字技术手段,对敦煌艺术进行保护。——摘编自樊锦诗《丝路明珠敦煌莫高窟及其现代文化角色》(1)结合所学,我国除敦煌莫高窟外,还有哪些石窟?写出其中两例。依据材料一,概括莫高窟的任意一个特点。(2)依据材料二,写出与“使臣”“高僧”相关的历史事件,并分析两个事件的共同影响。(3)依据材料三,指出党和国家为保护莫高窟采取的任意一项措施。(4)“敦煌文化守望者”是一个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为此写出一句宣讲词。【答案】(1)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特点:历史悠久;数量多;规模大;艺术门类多等。(2)事件:张骞通西域;玄奘西行。影响: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了解,友好往来;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等。(3)措施: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加固维修;出台《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采取数字技术手段等。(4)宣讲词:来敦煌莫高窟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碰撞;敦煌莫高窟不可再生,我们要用更智慧的途径加以保护,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铭记一代又一代守护者,让古建筑重生,让中华传统文化永不磨灭等。【解析】(1)石窟:根据所学可知,我国除敦煌莫高窟外,还有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等。特点:根据材料一“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可知是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莫高窟保存了735个洞窟”可知是数量多,规模大;根据材料一“包含了建筑、雕塑、壁画、音乐、舞蹈等多种门类的艺术”可知是艺术门类多等。(2)事件:根据材料二“画作是西汉武帝时代的一位使臣,穿越广袤大漠到中国西边寻求盟友,共同对付匈奴族侵略的故事”和所学可知与“使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根据材料二“敦煌壁画唐朝高僧西行取经图”和所学可知与“高僧”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唐朝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玄奘西行都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了解,友好往来;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等。(3)措施:根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加固维修”可知是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加固维修;根据材料三“出台《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可知是出台《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根据材料三“采用数字技术手段,对敦煌艺术进行保护”可知是采取数字技术手段等。(4)宣讲词:根据所学,从敦煌莫高窟文化价值、史学价值、传统文化等方面,分析概括出宣讲词即可,如:来敦煌莫高窟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碰撞;敦煌莫高窟不可再生,我们要用更智慧的途径加以保护,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铭记一代又一代守护者,让古建筑重生,让中华传统文化永不磨灭等。8.(2024年甘肃省金昌市)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战略位置重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时期,政府充分利用山川险阻、地形地物,在河西地区筑塞障亭隧,成为西汉政府在西北防务的重要内容。《汉书》记载:“元狩二年,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后汉书》有“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的记载,通过这些措施巩固了汉政府在河西的统治。同时,汉政府陆续建立了郡、县等各级行政管理机构,遣官治理民政、部署防务。——摘编自《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材料二五凉时期(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政局相对稳定,为儒学在河西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一批儒学大家不为世俗所左右,勤于治学,著书立说,开馆收徒,使汉文化在河西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西晋末年,京城官员张轨主动请求调往武威,就任凉州刺史,他采取了“重教化”与“拔贤才”的政策,使得河西走廊地区儒学昌盛,井井有条。——摘编自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材料三榷场贸易是辽、宋、西夏、金时期隶属于不同政权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宋、夏商民的大量贸易是在官方设立的榷场进行,宋、夏通好时,双方人民都欢迎开市,出现“商贩如织”的现象。金朝时设立兰州榷场,西夏以境内的特产青白盐、珠玉、牲畜和皮毛等产品,换取金朝的粮食、铜铁、丝麻织品、货币和其他物资。——摘编自《宋元时期的兰州》(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政府治理河西走廊的措施。(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凉时期河西地区儒学昌盛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榷场贸易的历史意义。【答案】(1)措施:修筑边塞;移民实边;实行屯田;设置郡县。(2)原因:政局相对稳定;儒学家的倡导;地方政府支持;民族交融的推动。(3)意义:弥补了宋朝岁币的财政支出;推动了辽、西夏、金与宋民间贸易的发展;促进辽、西夏、金与宋间经济物资交流、文化交流(宋代先进科技传播)等。【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政府充分利用山川险阻、地形地物,在河西地区筑塞障亭隧”可得出修筑边塞;根据“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可得出移民实边;根据“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可得出设置郡县;根据材料“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可得出实行屯田。(2)原因:根据材料二“河西走廊政局相对稳定,为儒学在河西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可得出政局相对稳定;根据“一批儒学大家不为世俗所左右,勤于治学,著书立说,开馆收徒,使汉文化在河西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可得出儒学家的倡导;根据“京城官员张轨主动请求调往武威,就任凉州刺史”可得出地方政府支持;根据材料“五凉时期(十六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推动了五凉时期河西地区儒学的昌盛。(3)意义:根据材料三“宋、夏通好时,双方人民都欢迎开市,出现‘商贩如织’的现象”等信息可知,榷场贸易是辽、宋、西夏、金时期隶属于不同政权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榷场的设置推动了辽、西夏、金与宋民间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辽、西夏、金与宋间经济物资交流、文化交流,推动宋朝先进科技的传播,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宋朝岁币的财政支出。9.(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经过西周至东汉末一千两百余年的发展,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形成。现存的中医药古籍近9000种,在浩如烟海的医学著作中,不乏集大成者。更为可贵的是,古代医者在行医过程中追求“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的精神。日本、韩国等国的传统医学都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摘编自王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与中医药文化自信》材料二晚清民国时期,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举步维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确定“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药事业得到新发展。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受中医药文献启发,提取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解决了抗疟药物失效的难题。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世界掀起中医药文化热潮。——摘编自刘金红等《中医药政策发展脉络回顾及展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中医药发展的特点,并举出两例代表性的成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中医药文化热潮的原因。(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医学著作数量多;医者追求道德医术修养;影响国外医学发展。成就:《伤寒杂病论》;麻沸散。(其他符合题意的成就亦可)(2)原因:国家重视发展;中医药博大精深影响大;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儿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维护人类公共卫生安全也需要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等。(3)建言献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用现代化手段弘扬传统文化。(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经过西周至东汉末一千两百余年的发展,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形成”可知是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现存的中医药古籍近9000种,在浩如烟海的医学著作中,不乏集大成者”可知是医学著作数量多;根据材料一“更为可贵的是,古代医者在行医过程中追求‘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的精神”可知是医者追求道德医术修养;根据材料一“日本、韩国等国的传统医学都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知是影响国外医学发展。成就:根据所学,从古代中医药发展重大成就中列举两例即可,如东汉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等。(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确定‘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药事业得到新发展”可知是国家重视发展;根据材料二“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受中医药文献启发,提取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解决了抗疟药物失效的难题”可知是中医药博大精深影响大;根据所学可知是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儿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根据所学可知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维护人类公共卫生安全也需要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等。(3)建言献策: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医药发展的的情况,材料二反映了出现中医药文化热潮,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继承、发扬等角度,分析概括出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用现代化手段弘扬传统文化。10.(2024年贵州省黔南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东南之郡……蚕女勤苦,罔(罔:不)畏饥渴……非贵非骄,靡(靡:没有)不务此,是丝非不多也。——[北宋]李覯《直讲李先生文集》(江南婺州)城中民以织作为生,号称衣被天下,故尤富。——[北宋]刘敞《公是集》吴中之民,开荒垦洼,种粳稻,又种菜、麦、麻、豆,耕无废圩,刈无遗陇,……所以吴中之农专事人力,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勤所致也。——[南宋]吴泳《鹤林集》材料三
《盛世滋生图》(局部)《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是一幅描绘清朝乾隆年间苏州的传世名作。绘制者徐扬是当时的宫廷画家,他在自跋中强调“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我朝圣圣相承,深仁厚泽,沦浃(沦浃:浸润,受影响)百有余年之久矣.”(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2)根据材料二,指出史料所涉及的两个行业。(3)观察材料三中的《盛世滋生图》(局部),你能从图中提取有关当时苏州城的哪些历史信息。(4)综上所述,谈一谈你对秦汉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认识。【答案】(1)状况: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2)行业:手工业;农业。(3)信息:市井风情;商业发展,船舶贸易等。(4)认识:江南地区由贫穷落后变化的繁华富庶。(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状况:根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可知,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2)行业:根据材料二“是丝非不多也。”“(江南婺州)城中民以织作为生,号称衣被天下,故尤富。”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根据材料二“吴中之民,开荒垦洼,种粳稻,又种菜、麦、麻、豆,耕无废圩,刈无遗陇,……所以吴中之农专事人力,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勤所致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状况。(3)根据材料三“《盛世滋生图》”可知,该题反映的是苏州的繁荣景象。从图片整体来看,图片能够反映苏州的市井风情;从店铺的分布能够反映苏州商业发展情况,从河流中大量的船舶能够后反映苏州船舶贸易繁荣等。(4)认识:本题属于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秦汉以来江南经济的变化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如:江南地区由贫穷落后变化的繁华富庶。11.(2024年福建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历代农民通过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测总结,积累了大量的物候知识。物候知识与气象、天象紧密联系,可被用于把握农时以达到增产目的,如“黄莺儿鸣叫”就是采桑活动时宜的标志。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物候学。——摘编自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插图本)》(1)根据材料一,简述物候知识的价值。材料二图唐鎏金银香囊及其内部构造注:该香囊利用了陀螺仪万向支架原理,无论如何转动,中间焚香的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焚香都不会倾洒;外壳通体镂空,便于香气散出,且可随身挂佩,在唐朝风靡一时。图北宋青釉剔花倒装壶及其构造示意图注:该壶利用了虹吸原理,注水孔在壶底,注水时,水并不会从壶嘴流出。水壶翻转后,水也不会从壶底漏出,只有当壶身向壶嘴处倾斜时,水才会自然流出,这增加了壶的密封性和便携性,后来该类壶普遍流行。——摘编自爱德华·谢弗《撒马尔罕的金桃》等(2)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体现出的古代手工业品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答案】(1)价值: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研究古代气象知识的重要依据;推动气象学、天象学的发展;推动物候学的产生。(2)特点:造型美观;设计精巧;工艺高超;科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引领风尚;日益走向大众等。(3)主题:从劳动、科技、实践角度作答均可。如:劳动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力等。【解析】(1)价值:根据材料“物候知识与气象、天象紧密联系,可被用于把握农时以达到增产目的,如‘黄莺儿鸣叫’就是采桑活动时宜的标志。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物候学”可知,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研究古代气象知识的重要依据;推动气象学、天象学的发展;推动物候学的产生。(2)特点:根据材料图片可知,造型美观;设计精巧;工艺高超;根据材料“该香囊利用了陀螺仪万向支架原理,无论如何转动,中间焚香的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焚香都不会倾洒;外壳通体镂空,便于香气散出,且可随身挂佩,在唐朝风靡一时”“该壶利用了虹吸原理,注水孔在壶底,注水时,水并不会从壶嘴流出。水壶翻转后,水也不会从壶底漏出,只有当壶身向壶嘴处倾斜时,水才会自然流出,这增加了壶的密封性和便携性,后来该类壶普遍流行”可知,科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引领风尚;日益走向大众等。(3)主题: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如劳动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力等。12.(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嘉峪关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战略位置重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时期,政府充分利用山川险阻、地形地物,在河西地区筑塞障亭隧,成为西汉政府在西北防务的重要内容。《汉书》记载:“元狩二年,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后汉书》有“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的记载,通过这些措施巩固了汉政府在河西的统治。同时,汉政府陆续建立了郡、县等各级行政管理机构,遣官治理民政、部署防务。——摘编自《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材料二五凉时期(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政局相对稳定,为儒学在河西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一批儒学大家不为世俗所左右,勤于治学,著书立说,开馆收徒,使汉文化在河西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西晋末年,京城官员张轨主动请求调往武威,就任凉州刺史,他采取了“重教化”与“拔贤才”的政策,使得河西走廊地区儒学昌盛,井井有条。——摘编自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政府治理河西走廊的措施。(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凉时期河西地区儒学昌盛的原因。【答案】(1)措施:修筑边塞;移民实边;实行屯田;设置郡县。(2)原因:政局相对稳定;儒学家的倡导;地方政府支持;民族交融的推动。【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西汉时期,政府充分利用山川险阻、地形地物,在河西地区筑塞障亭隧,成为西汉政府在西北防务的重要内容。”可知,西汉政府修筑边塞;根据材料二“元狩二年,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可知,移民实边;根据材料一“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可知,实行屯田;根据材料一“同时,汉政府陆续建立了郡、县等各级行政管理机构,遣官治理民政、部署防务。”可知,设置郡县。(2)原因:根据材料二“五凉时期(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政局相对稳定,为儒学在河西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可知,政局相对稳定;根据材料二“一批儒学大家不为世俗所左右,勤于治学,著书立说,开馆收徒,使汉文化在河西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可知,儒学家的倡导;根据材料二“西晋末年,京城官员张轨主动请求调往武威,就任凉州刺史,他采取了‘重教化’与‘拔贤才’的政策,使得河西走廊地区儒学昌盛,井井有条。”可知,地方政府支持。结合所学可知,五凉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有利于儒学的发展。13.(2024年江西省)“洛邑从来天地中”,某中学历史社团制作了宣传洛阳的网页,共有四大栏目。浏览栏目内容,回答问题。栏目一佛教圣地东汉明帝时,佛经被运载到洛阳,佛教得到上层统治阶级扶持,洛阳成为佛教文化圣地,相关历史遗迹有①。栏目二富盛古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东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栏目三运河中心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成为大运河的交通中心,经济日益繁荣。栏目四丝路洛阳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洛阳“丝路电商”对接会成为2024郑州跨境电商大会的亮点。(1)浏览栏目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写①处内容。(2)浏览栏目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阳成为“衣冠士族”之地的原因。(3)浏览栏目三,概括大运河对洛阳产生的影响。(4)浏览栏目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丝路洛阳的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建议。【答案】(1)内容:洛阳白马寺或龙门石窟。(2)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民族交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影响:洛阳成为南北交通枢纽;促进洛阳经济繁荣。(4)建议:挖掘丝路洛阳的历史资源;继续发挥“丝路电商”平台的优势。【解析】(1)内容:根据栏目一“东汉明帝时,佛经被运载到洛阳,佛教得到上层统治阶级扶持,洛阳成为佛教文化圣地”和所学可知,东汉明帝时,在洛阳兴建了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影响深远;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开凿的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2)原因:根据栏目二“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和所学可知,洛阳成为“衣冠士族”之地的原因主要是政治上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民族交往上是民族交融;经济上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影响:根据栏目三“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成为大运河的交通中心,经济日益繁荣”可知,洛阳是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所以洛阳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也促进洛阳经济繁荣。(4)建议:根据栏目四“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和所学可知建议是挖掘丝路洛阳的历史资源;根据栏目四“洛阳‘丝路电商’对接会成为2024郑州跨境电商大会的亮点”和所学可知建议是继续发挥“丝路电商”平台的优势。14.(202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农业乃立国之本,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该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材料一中,图一是什么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哪一图片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两宋时期,由越南传入的水稻优良品种是什么?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哪个朝代?(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写出该书的书名。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的作者是谁?(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答案】(1)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人物:李冰标志:图二:铁制工具(2)水稻品种:占城稻;朝代:南宋(3)书名:《农政全书》;作者:贾思勰(4)因素:政策支持;农业生产工具改进;人民的辛勤劳作等。【解析】(1)水利工程: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因此,图一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人物: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标志: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因此,图二是:铁制工具(2)水稻品种:根据材料二“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因此,由越南传入的水稻优良品种是:占城稻朝代:根据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因此,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南宋。(3)书名:根据材料三“该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结合所学可知,《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因此,该书的书名是:《农政全书》作者: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因此,该书的作者是:贾思勰。(4)因素:综合上述材料,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铁制工具的发明、水稻品质的引进、《农政全书》的编撰等史实与影响,可以归纳出促进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是:政策支持;农业生产工具改进;人民的辛勤劳作等。15.(2024年江苏省盐城市)中华民族在长期交往、交会、交融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时,在今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境内分布着数十个民族,这些民族语言、族属不同,被中原人统称为“西南夷”。为了便利与西南夷的交通,秦朝开凿了连接蜀地和滇池的“五尺道”,还不断在归附的西南夷地区设置县、道。——摘编自马孟龙《秦汉史》材料二638年8月,唐太宗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分四路出击吐蕃,大败吐蕃。640年10月,禄东赞到达长安,朝见了唐太宗,陈述了仰慕大国,请求接亲的愿望和诚意。太宗下诏准其所请。——摘编自孙英刚《隋唐五代史》材料三元朝形势图(1330年)——选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在西南地区加强边疆治理的背景和措施。(2)据材料二,归纳唐朝治理西南地区的方式。(3)综合上述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加强对西南地区管辖的意义。【答案】(1)背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语言,族属各不相同;交通不便;措施:开凿了“五尺道”,设置县、道。(2)方式:出兵发动战争;和亲;(3)意义: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一“秦朝时,在今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境内分布着数十个民族,这些民族语言、族属不同,被中原人统称为“西南夷”。为了便利与西南夷的交通”可知,秦朝在西南地区加强边疆治理的背景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语言,族属各不相同;交通不便。措施:根据材料一“秦朝开凿了连接蜀地和滇池的“五尺道”,还不断在归附的西南夷地区设置县、道”可知,秦朝在西南地区加强边疆治理的措施为开凿了“五尺道”,设置县、道。(2)方式:根据材料二“638年8月,唐太宗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分四路出击吐蕃,大败吐蕃”可得出,唐朝治理西南地区的方式为出兵发动战争;根据材料二“640年10月,禄东赞到达长安,朝见了唐太宗,陈述了仰慕大国,请求接亲的愿望和诚意”可得出,唐朝治理西南地区的方式为和亲。(3)意义:根据材料三“元朝形势图(1330年)”“宣政院辖地”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所以,我国加强对西南地区管辖的意义为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16.(2024年甘肃省白银市)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战略位置重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时期,政府充分利用山川险阻、地形地物,在河西地区筑塞障亭隧,成为西汉政府在西北防务的重要内容。《汉书》记载:“元狩二年,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后汉书》有“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的记载,通过这些措施巩固了汉政府在河西的统治。——摘编自《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材料二榷场贸易是辽、宋、西夏、金时期隶属于不同政权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宋、夏商民的大量贸易是在官方设立的榷场进行,宋、夏通好时,双方人民都欢迎开市,出现“商贩如织”的现象。——摘编自《宋元时期的兰州》(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政府治理河西走廊的措施。(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榷场贸易的历史意义。【答案】(1)措施:建筑塞障亭隧,完善防御设施;出兵匈奴;移民屯田;建立了郡、县等各级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官员管理。(2)历史意义: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边境人民收入。【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在河西地区筑塞障亭隧”可知,建筑塞障亭隧,完善防御设施;根据材料“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可知,出兵匈奴;根据材料“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可知,移民屯田;根据材料“边郡置农都尉”可知,建立了郡、县等各级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官员管理。(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在河西地区筑塞障亭隧”可知,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宋、夏商民的大量贸易”可知,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商贩如织”可知,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边境人民收入。17.(2024年广东省)书藏古今,传承文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以下文物展示了部分承载文字的中国古代书写材料。材料二古代书目是指图书分类目录,一个时代书目的多寡,与图书事业的盛衰密切相关。——摘编自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材料三下表是明清时期编撰的部分科技类图书信息。书名作(译)者简介《天工开物》宋应星全面总结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后传到国外,被译为日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收录了《本草纲目》未载的多种药物,以及当时传入的西医药资料。《几何原本》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译自古希腊数学著作,“点”“线”“三角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书写材料的共同局限,以及突破该局限的中国古代重大发明。(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图书事业兴盛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科技类图书的新特点。【答案】(1)共同局限:青铜器,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一般贵族阶级使用,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不便于保存;重大发明:造纸术(2)原因:①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宋代的国家统一带来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这为图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②文化政策的推动:宋代统治者重视文治,提倡文化事业,如收集和收藏图书,这直接推动了图书事业的发展。③学术研究的活跃:宋代学术研究非常活跃,新著作大量涌现,这促进了图书的编目和分类,丰富了图书内容。④印刷技术的进步: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书籍的印刷速度加快,数量增加,极大地推动了图书事业的进步。⑤科举和教育制度的完善:宋代的科举制度吸引了大量人才,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对书籍的需求。官学和私学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书籍的印刷和传播。⑥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宋代对外贸易的开放,使得书籍通过互市和走私流出境外,这也间接促进了国内图书事业的发展。(3)特点:从内容上看:多是总结性的巨著,是集大成者;从价值和影响上看:虽无突破/创新,但传统科技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从主体行为看: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现身科学的精神;部分内容开始涉及自然科学,如《天工开物》;对外:都有结合西方【解析】(1)共同局限:根据材料一“刻有文字的甲骨;青铜利簋及铭文;居延汉简”可知,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就是从简的编连方式和存放特点得来的。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虽然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都受到限制。因此它们书写材料的共同局限是:青铜器,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一般贵族阶级使用,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不便于保存。重大发明: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因此,突破该局限的中国古代重大发明是:造纸术(2)原因:根据材料二“汉至宋代书目种类数量变化图”可知,宋朝的书目种类数量是最多的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统治、文化政策、学术研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外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宋代图书事业兴盛的原因有:①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宋代的国家统一带来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这为图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②文化政策的推动:宋代统治者重视文治,提倡文化事业,如收集和收藏图书,这直接推动了图书事业的发展。③学术研究的活跃:宋代学术研究非常活跃,新著作大量涌现,这促进了图书的编目和分类,丰富了图书内容。④印刷技术的进步: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书籍的印刷速度加快,数量增加,极大地推动了图书事业的进步。⑤科举和教育制度的完善:宋代的科举制度吸引了大量人才,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对书籍的需求。官学和私学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书籍的印刷和传播。⑥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宋代对外贸易的开放,使得书籍通过互市和走私流出境外,这也间接促进了国内图书事业的发展。(3)特点:根据材料三“《天工开物》宋应星全面总结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后传到国外,被译为日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收录了《本草纲目》未载的多种药物,以及当时传入的西医药资料;《几何原本》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译自古希腊数学著作,‘点’‘线’‘三角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可以概括出明清科技类图书的新特点是:从内容上看:多是总结性的巨著,是集大成者;从价值和影响上看:虽无突破/创新,但传统科技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从主体行为看: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现身科学的精神;部分内容开始涉及自然科学,如《天工开物》;对外:都有结合西方。18.(2024年贵州省铜仁市)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这些文明成就是当今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一览表(部分)类别重要成就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文史《诗经》、《资治通鉴》、《红楼梦》、《史记》、《三国演义》、《明史》、《水浒传》科技四大发明、《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农政全书》、《伤寒杂病论》艺术民俗(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成就斐然。请依据表格,参照示例,将相关成就进行分类。示例文学成就:《诗经》《红楼梦》史学成就:______
______建筑艺术:______
______(2)根据表格中的科技成就,找出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科技著作和中国古代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3)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请分别写出表格中四幅民俗图片所对应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名称。(4)2024年6月10日,铜仁市民在大明边城景区锦江河段开展了赛龙舟活动,现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请你谈一谈赛龙舟这一民俗活动蕴含的文化内涵。【答案】(1)史学成就:《史记》、《资治通鉴》、《明史》建筑艺术:长城(或八达岭长城)、故宫、赵州桥(2)《天工开物》:《本草纲目》。(3)①春节②元宵节③端午节④清明节(4)①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②拼搏奋进、力争上游的时代精神③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④弘扬爱国主义情怀【解析】(1)史学成就:根据所学可知,《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①,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无情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资治通鉴》这一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1368-1644年)历史情况的纪传体通史。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一览表(部分)”的史学成就有:《史记》、《资治通鉴》、《明史》。建筑艺术: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赵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第二早(还有一座小商桥)、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一览表(部分)”的建筑艺术有:长城(或八达岭长城)、故宫、赵州桥。(2)科技著作:根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作者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一览表(部分)”中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科技著作是:《天工开物》。药物学巨著:根据所学可知,李时珍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并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向人们请教。他不辞辛苦,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一览表(部分)”中的中国古代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是:《本草纲目》。(3)节日名称: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一览表(部分)”的图片信息:①宋代《岁朝图》、②清代《元宵灯市图》、③清代《龙舟盛会图》、④清代绘画作品中的祭扫场景,结合所学可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因此,四幅民俗图片所对应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名称分别是:①春节②元宵节③端午节④清明节。(4)文化内涵:根据题干信息“2024年6月10日,铜仁市民在大明边城景区锦江河段开展了赛龙舟活动,现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结合所学可知,赛龙舟作为端午节习俗的一部分,既具有纪念屈原的历史意义,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团结协作精神,追求正义和光明。因此,赛龙舟这一民俗活动蕴含的文化内涵有:①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②拼搏奋进、力争上游的时代精神③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④弘扬爱国主义情怀。19.(2024年河北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材料一大事年表(部分)年份事件1856年10月三艘英国军舰闯入珠江口,炮轰广州1858年5月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清军奋起还击。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瑗珲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1858年6月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英、法控制了北京城,对圆明园大肆抢劫后又纵火焚烧1860年10月、11月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材料二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同时也是对两国“被动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检验。自此中国在贫弱的道路上继续衰落,半殖民地化更加严重。——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大事年表所述的战争名称。并指出该战争期间割占中国领土的两个国家。(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结束后日本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再次割让了大片领土。(3)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请从清政府方面探究晚清时期中国领土不断丧失的原因。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国家:俄国、英国。(2)《马关条约》;(3)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领土主权意识较弱;武器装备水平落后;学习西方不彻底。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要坚定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解析】(1)战争:根据材料中的年份“1856年10月”“1860年”“对圆明园大肆抢劫后又纵火焚烧”可知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国家:根据材料“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可知为俄国、英国。(2)条约:根据材料“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这场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结合所学,甲午战后,清政府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3)原因:根据材料“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瑗珲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可知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领土主权意识较弱;根据材料“三艘英国军舰闯入珠江口,炮轰广州”可知武器装备水平落后;根据材料“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同时也是对两国‘被动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检验”可知学习西方不彻底。启示: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原因和表现可知落后就要挨打,要坚定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20.(2024年四川省达州市)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和救亡图存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这场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材料一中让“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的事件把人类带入到什么时代?“这场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战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项内容表明帝国主义的侵略方式发生了变化?“引进外国器物”这一事件有何历史地位?材料三曾作为世界强国的清王朝,不仅无力抵御列强的侵略掠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而逐渐沦为帝国主义的帮凶,“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极力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摘编自人民出版社《社会主义发展简史》(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哪一条约签订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四1884年,清政府根据他的建议,在该地区建立行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①的终结。——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4)材料四中的“故土新归”具体指哪一历史事件?请你补充①的内容。(5)根据以上四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归纳出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答案】(1)时代:蒸汽时代。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内容: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历史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3)条约:《辛丑条约》(4)历史事件:左宗棠收复新疆,在新疆建省。填空:君主专制制度(5)历史任务:救亡图存。【解析】(1)时代:根据材料一“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变化:根据材料一“这场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这场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内容:根据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后签订《马关条约》,其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使帝国主义的侵略方式发生从商品输入变为资本输出。历史地位:根据材料二“引进外国器物”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为洋务运动。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为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3)条约:根据材料三“反而逐渐沦为帝国主义的帮凶”“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4)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四“故土新归”和所学知识可知,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所以,料四中的“故土新归”具体指左宗棠收复新疆,在新疆建省。填空:根据材料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和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所以,补充的内容为君主专制制度。(5)历史任务: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为鸦片战争;材料二为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马关条约》;材料三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材料四涉及左宗棠收复新疆以及辛亥革命。所以,面对列强的一步步侵略,社会危机不断加剧。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为救亡图存。21.(2024年云南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清政府部分官员开始效法西方,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海军,兴办新式教育,一场历时30多年的运动由此兴起,这场运动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新产业。新知识、新观念,初步带动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展。——摘编自张海鸥等《中国近代史》(第二版)材料二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共同认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甲午战后,他们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898年的戊戌变法,就是他们的第一次政治演出。——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4919)》(第四版)材料三1912年3月(即辛亥革命爆发半年左右),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断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陆代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场运动”的名称及该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国主张,列举他们中的一位代表人物。(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的认识。【答案】(1)名称及地位: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2)主张:变法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其他著名维新人士亦可)(3)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近代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近代化。(4)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御辱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中国近代化探索是曲折的、艰难的;近代化探索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恰当的政策,不能照搬外国模式;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等。【解析】(1)名称及地位:根据材料一“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清政府部分官员开始效法西方,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运动”是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海军,兴办新式教育,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影响深远。(2)主张:根据材料二“1898年的戊戌变法,就是他们的第一次政治演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变法维新;根据所学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国主张还包括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代表:根据所学知识,从维新派领袖中任选一位列举即可,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3)影响:根据材料三“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断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社会、教育、生活等方面,分析概括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即可,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近代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近代化。(4)认识:材料一反映了洋务运动,材料二反映了戊戌变法,材料三反映了辛亥革命,综合题干材料信息和问题,可从自强、抗争、探索的特点、探索的误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角度,分析概括出对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的认识即可,如: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御辱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中国近代化探索是曲折的、艰难的;近代化探索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恰当的政策,不能照搬外国模式;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等。22.(2024年湖南省)湖湘大地是一方红色热土,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徐特立便是其中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间事件1877年(出生)出生于湖南省善化县五美乡(今长沙县江胥俱)1898年(21岁)经常阅读《湘报》(该报广泛宣传组新变法思想),一度以康(有为)梁(启超)的信徒白居1911年(34岁)找革命党人了解革命形势,成为孙中山的追随者,加入同盟会1919年(42岁)响应五四运动,在长沙组织开展抵制日货活动1927年(5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深圳市民办学校教师聘用合同书模板
- 2025餐饮安全合同范文
- 2025购房合同丢了办房产证
- 2024全新能源互联网项目投资风险评估合同3篇
- 小班喝水记录课程设计
- 小学吹塑纸版画课程设计
- 游戏道具商城课程设计JAVA
- 2024年混凝土搅拌运输业务合同
- 2024年度抵押贷款合同模板及操作流程2篇
- 种植毛囊技术课程设计
- 2025学年人教新版英语七下Unit1随堂小测
- 2024年汽车抵押贷款提前还款合同范例3篇
- 《项目沟通管理培训》课件
- GB/T 44916-2024船舶和海上技术船用超低温闸阀设计与试验要求
- 《BL急性肾盂肾炎》课件
- 梦想在路上 高二上学期期中家长会
-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小学语文六年级期末模拟试卷
- 【MOOC】中国文化概论-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无人机制造关键技术-洞察分析
- 2025年蛇年年会汇报年终总结大会模板
- 新编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册(典藏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