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23/TXXXX—2023
涉路工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跨越式涉路工程、穿越式涉路工程、平交与接入式涉路工程、并行式涉路工程、利用
公路结构物等涉路工程的总体要求,以及涉路施工交通组织设计和涉路工程报审文件编制的相关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各等级公路的涉路工程,其它涉及公路及公路附属设施质量和
安全的工程设计可参考本文件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768.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GB50156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
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725安全网
GB/T18833道路交通反光膜
GB50017钢结构设计标准
JTGB0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05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
JTGD20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TD21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
JTGD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TD33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JTGD4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D6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D8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JTG/TD8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
JTGD82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JTGH30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
JTG/T361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TF2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JTG/TF3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JTGF4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J073.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JT/T1116公路铁路并行段设计技术规范
JGJ130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5
DB23/TXXXX—202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涉路工程
在规划公路红线、公路用地范围或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修建结构物、构筑物等建设工程。
公路用地范围
公路用地范围为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坡顶
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外不小于1m范围内的土地;在有条件的地段,一级公路不小于3m,
二级公路不小于2m范围内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高速公路用地范围为高速公路两侧隔离栅外缘起1m
内的区域。
公路建筑控制区
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范围,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的距离标准为:国道不小于20m,省道不小于
15m,县道不小于10m,乡道不小于5m。
属于高速公路的,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范围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的距离标准不小于30m。
公路弯道内侧、互通立交以及平面交叉道口的建筑控制区范围根据安全视距等要求确定。
公路建筑限界
[来源:《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第3.6节]
路侧净区
路侧净区是指公路行车方向最右侧车行道以外、相对平坦、无障碍物、可供失控车辆重新返回正常
行驶路线的带状区域,是从行车道边缘开始,车辆驶出路外后能够安全驶回车道的一个宽度范围。该区
域不应存在能导致碰撞伤害的坚硬危险物,行驶在路侧净区内的车辆能得到有效控制,并且通常能再次
安全地返回行车道。
跨越式涉路工程
从公路构筑物顶面以上通过的建设工程。
穿越式涉路工程
从公路构筑物顶面以下通过的建设工程。
并行式涉路工程
在公路用地范围或公路建筑控制区内,沿公路路线在公路一侧或两侧平行布设结构物及设施的建
设工程。
平交与接入式涉路工程
与公路主线平面交叉或平面接入的建设工程。
利用公路结构物的涉路工程
依附桥梁、涵洞、隧道等公路结构物来通过河流、交通通道等障碍物的建设工程。
6
DB23/TXXXX—2023
非公路标志涉路工程
在公路两侧、跨线桥等驾驶人能够观察到的位置设置非交通标志的建设工程。
分载板
分载板分为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两种,放置在结构上部,主要起到减小上部荷载产生的应力,保护
下部构件的作用。
4总则
涉路工程建设必须为公路规划预留条件,并应考虑其运行、维修、保养对既有公路交通的影响,
并采取相应措施。工程正式实施前,应根据规定办理路政审批手续。
涉路工程除应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涉路工程原则上应将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内的构筑物作为单位工程进行专项设计,专项设计应由
具备相应行业设计资质要求的单位编制。对公路安全影响小、技术简单的涉路工程可按一阶段进行勘察
设计;对公路安全影响较大、工程复杂的涉路工程应按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进行勘察设计;
涉及到征地拆迁的涉路工程还应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论证。
涉路工程施工单位应结合交通量、现场地形地貌、周边路网、建筑物分布情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合理选定施工工艺和工序安排,采用对既有公路交通影响最小、最安全的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
应满足本文件涉路工程报审文件编制要求。
涉路工程应执行工程监理制,工程所有人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监理,监理单位应编制
安全监理方案。
5跨越式涉路工程
电力线、通讯线等线缆跨越
5.1.1一般要求
5.1.1.1本部分技术内容适用于电力线、通讯线等线缆跨越既有公路的涉路工程建设。
5.1.1.2在现状和规划公路的建筑控制区内不宜设置杆塔拉线、基础墩、支撑杆塔和其他突出路面的
结构物,杆塔宜设置在公路建筑控制区以外,条件受限时,应设置在路侧净区外。
5.1.1.3电力线、通讯线等线缆跨越既有公路不得影响公路改扩建;跨越公路的设施不得侵入公路建
筑限界,不得妨碍公路交通安全、损害公路设施。
5.1.1.4跨越位置宜选在既有公路直线段,或平纵线形技术指标高且通视良好的路段,因条件受限无
法满足时,经分析论证后,可设置在公路曲线段上。
5.1.1.5杆塔的拉线宜垂直于公路线形,拉线棒应设置在路侧净区以外,且应设置拉线警示杆、紧线
器警示罩。
5.1.1.6电力线跨越公路应位于独立耐张段,最大弧垂投影不宜在公路路面范围内,且不宜跨越互通
区。
5.1.1.7电力线跨越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路侧杆塔应采用耐张型杆(塔);跨越二级以下等级公路
宜采用耐张型杆(塔),杆塔至土路肩边缘垂直水平距离应大于1.5倍杆塔高。
5.1.1.8不同电压电力线的交叉、平行参数应符合架空线路设计相关规范的要求。
7
DB23/TXXXX—2023
5.1.1.9通信线宜采用穿越式通过公路,如条件受限必须跨越公路时应在公路上方部分设置红白相间
的反光警告标识。
5.1.1.10电力线、通讯线等线缆的安装和检修作业不应占用公路路面及其匝道。
5.1.2交叉角度
电力线、通讯线等线缆与公路相交时,宜为正交;必须斜交时,交叉锐角应大于45°;因条件受限
无法满足要求时,应对路径受限和跨越线路的安全性进行专项论证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5.1.3最小垂直距离
5.1.3.1通讯线缆与公路路面的最小垂直距离应大于5.5m。
5.1.3.2通信线缆与行道树之间的净距应大于2m,设计时应考虑树木在修剪周期内生长的高度,通信
线跨越时不宜砍伐行道树。
5.1.3.3电力线与路面、构筑物、行道树距离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a)垂直距离应按导线运行温度40℃(当导线按允许温度80℃设计时,导线运行温度取50℃)
或覆冰无风情况求得的最大弧垂计算。
b)风偏净空距离应按最大风情况或覆冰情况求得的最大风偏计算。
c)大跨越的导线弧垂应按导线实际能够达到的最高温度计算。
d)电力线跨越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时,如交叉跨越档距超过200m,最大弧垂应按导线温度+70℃
计算。
e)重覆冰区的线路应计算导线不均匀覆冰并验算覆冰工况下的弧垂增大值。
5.1.3.4不同标称电压电力线与公路路面的最小垂直净空距离应满足表1的规定值,线路跨越公路桥
梁时,最小垂直净空还应满足桥检需求。
表1不同标称电压电力线与公路路面的最小垂直净空距离
1000
架空输电线路154~
标称电压<33~1035~110330500±500750±800双回路±1100
220单回路
(kV)逆相序
距路面最小垂
6.07.07.08.09.014.016.019.521.527.025.028.5
直距离(m)
5.1.3.5电力线与公路行道树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和最小风偏净空距离应符合表2的要求,设计时应
考虑树木在修剪周期内生长的高度,电力线跨越时不宜砍伐行道树。
表2电力线与公路行道树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和最小风偏净空距离
最小垂直距离(最大弧垂情况)
标称电压(kV)<33~1035~110110220330500±500750±8001000±1100
距离(m)1.01.53.03.03.54.57.07.08.5151619.5
最小风偏净空距离
标称电压(kV)<33~1035~110110220330500±500750±8001000±1100
距离(m)1.02.03.53.54.05.07.07.08.510.51014.0
5.1.3.6电力线与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照明灯具等公路附属设施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和最小风偏净
空距离应符合表3的要求。
8
DB23/TXXXX—2023
表3电力线与公路附属设施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和最小风偏净空距离
最小垂直距离(最大弧垂情况)
标称电压(kV)<33~1035~110110220330500±500750±8001000±1100
距离(m)3.03.03.03.04.05.06.08.510151619.5
最小风偏净空距离
标称电压(kV)<33~1035~110110220330500±500750±8001000±1100
距离(m)3.03.03.53.54.05.07.07.07.510.51014.0
5.1.4最小水平距离
5.1.4.1电力线与公路交叉或并行时,杆塔内缘距公路边沟最小水平距离应满足表4的规定值。
表4杆塔内缘距公路边沟最小水平距离
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800直流1000
交叉(m)81015
开阔地区(m)最高杆(塔)高度
并行810单回路15
受限制地区(m)55612
高速15高速20双回路13
5.1.4.2电力线、通讯线等线缆杆塔内缘距离公路用地范围外缘的最小水平距离应大于1倍杆塔高度,
以防止杆塔倒塌时危及行车安全。
5.1.5安全防护措施
5.1.5.1对于除高速公路外的其他等级公路,公路两侧的支撑杆塔如有拉线,应设置拉线警示杆、紧
线器警示罩。
5.1.5.2电力线、通讯线等线缆在跨越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时,不得在跨越档设置导线接头,并应进
行临近档断线情况的检验。
5.1.5.3公路两侧电力杆塔应设置“高压危险、禁止攀登”警告标志。
5.1.6施工要求
5.1.6.1专项施工方案除应满足本文件涉路工程报审文件编制要求外,还应明确临时防护设施距公路
路侧水沟(或护栏)外缘最小水平距离、封顶网距公路路面最小垂直距离等图示和说明。
5.1.6.2电力线、通讯线等线缆跨越公路的施工车辆、设备及材料运输不宜占用公路建筑限界。如受
条件限制确需占用时,应另行进行专项交通组织设计。
5.1.6.3应优先采用动力伞、小型飞行器等空中传递施工方式通过公路,减少对公路行车的干扰;如
采用人工牵引过路方案时,应及时与公安交通管理、公路路政部门沟通协调,采用临时限速、限行的短
期交通管制措施。
5.1.6.4采用牵引绳索通过公路应选择车辆少、天气良好的时段进行;跨越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时,
导线应有防跑线措施。
5.1.6.5电力线、通讯线等线缆跨越公路的防护方案宜采用搭设钢管跨越架或悬索跨越架,施工过程
中采取可靠措施保证施工支架的稳固,防止临时设施、电力线或通讯线缆坠落到路面上。
a)应结合地形和地质条件绘制跨越架及封顶网的布置图,并按最不利荷载工况作用对跨越架、地
锚及封顶网进行结构验算,编制计算书。
b)跨越架等临时支撑设施宜设置在公路用地范围外,条件受限时,跨越架距公路边沟外边缘的最
9
DB23/TXXXX—2023
小水平距离应大于1倍跨越架高度。
c)跨越架应有平面、纵立面及横立面布置图和计算书,跨越架的布置应符合相关规范的构造要求。
d)跨越架不宜搭设在土质边坡上。条件受限时,搭设在土质边坡上应对边坡稳定性进行验算,并
应有边坡保护措施。
5.1.6.6封顶网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a)封顶网材质、规格、物理性能、耐火性、阻燃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GB5725的规定。
b)封顶网应牢固绑扎在跨越架上,网体与跨越架的空隙不应大于25mm,每个系结点上的边绳应
与跨越架靠紧,四周边绳的断裂张力不应小于7kN,系绳应沿网边均匀绑扎在跨越架上,绑扎
间距不应大于750mm。
c)封顶网在最不利工况下与公路路面的最小弧垂距离应不小于8.0m,封顶网外侧应包裹反光材
料,并满足现行标准JTG/TD81及GB/T18833的相关技术要求。
5.1.6.7针对施工支架、封顶网搭设和拆除,以及牵引绳索(承力绳)腾空过路等工况,应编制相应
的交通组织方案,制定施工及交通应急预案,采取安全有效的保障措施,保障公路交通安全、畅通。
桥梁跨越
5.2.1一般要求
5.2.1.1本部分技术内容适用于桥梁(包括公路桥梁、城市道路桥梁、铁路桥梁等)跨越既有公路的
路基或者桥梁的涉路工程建设。
5.2.1.2上跨桥梁上部构造的选型应充分考虑施工方法对所跨公路通行的影响,选用对所跨公路通行
影响较小的构造型式。
5.2.1.3桥梁跨越位置宜选在两者线形均为直线的路段,或平、纵线形技术指标高且通视良好的路段,
同时应避开如下区域:
a)不满足视距要求的平面交叉口200m范围内。
b)平曲线半径小于250m,以及小于设计速度对应的一般值的弯道路段。
c)小于行车视距需要的最小竖曲线半径的竖曲线顶部。
d)公路桥梁、隧道口附近(按停车视距控制)。
e)互通立交区(鼻端以内)、服务区、收费站及收费广场(按停车视距控制)。
f)设置上跨桥后影响行车视距或交通标志视认的路段。
5.2.1.4上跨桥梁的跨径与布孔应留有足够的侧向余宽,满足既有公路视距、对前方公路识别、通视、
排水、管线埋设、非机动车道及公路远期拓宽改建等要求,二级以上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要求,二级及
以下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要求,不能满足公路视距要求时,应设置边孔。
5.2.1.5主要公路或高速公路上跨时,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跨线桥下为双车道公路时,不得在对向行车道间设置中墩。
b)跨线桥下为多车道公路,在中间带设置中墩时,其中墩两侧必须设防撞护栏,并留有护栏缓冲
变形的余地;跨线桥下为无中间带多车道公路,需在行车道中间设置中墩时,其中墩前后必须
增设足够长度的中间带,且中墩两侧必须设防撞护栏,并留有护栏缓冲变形的余地。
c)分离式立体交叉或被交叉公路采用分期修建时,跨线桥应按规划规模一次建成。
5.2.1.6铁路上跨公路宜对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的被跨越公路按照远期规划拓宽的要求进行设计,
并同步实施。
5.2.1.7铁路跨越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时,严禁在行车道上设置中墩。铁路跨越四车道高
速公路、一级公路时,不得在中间带设置中墩。铁路跨越六车道及以上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时,必须在
中间带设置中墩时,中墩两侧必须设防撞护栏,并留足设置防撞护栏和护栏缓冲变形的安全距离。
10
DB23/TXXXX—2023
5.2.1.8上跨桥梁在中央分隔带设置中墩时,应满足分隔带内通信光缆布设要求,对已有通信光缆进
行改移、迁建,应征得相关部门同意,并采取安全可靠的保护措施,特殊情况下可对中央分隔带局部加
宽,行车道按路线线形要求进行渐变。
5.2.1.9上跨桥墩与既有公路桥梁的桩基的间距应进行设计论证和验算,上跨桥墩与既有公路桥梁的
桩基的间净距应大于5m且大于5倍既有公路桥梁的桩基桩径。
5.2.1.10上跨桥梁不得影响既有公路交通工程设施,上跨桥梁的支撑结构和突出地面的附属物宜设
置在既有公路路侧净区外。
5.2.1.11上跨桥梁及其引道应采用单独的排水系统,不得影响公路原有的排水能力,不得影响公路及
附属设施的安全和使用功能,桥面排水不得直接排至公路建筑限界范围内,当桥面纵坡大于2%,桥长
不足50m时,跨越桥孔可不设泄水孔,桥面水通过两侧边孔排泄,当桥面纵坡较缓时,应设置密封排
水管系统将桥面水汇集至桥墩处排泄。
5.2.1.12上跨桥梁跨越桥孔及前后不小于15m范围内应设置高度不小于2m的防落物网,网孔规格
不宜大于50mm×100mm,防落物网应进行防雷和防腐处理,防雷保护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5.2.1.13铁路上跨桥梁应设置安全可靠的防脱轨、防侧翻设施,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铁路道酢等掉
落到公路路基范围内。
5.2.1.14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在既有公路上设置车辆限高标志或限高保护门架等防护设施,在门架横
梁上设置夜间反光标志。跨越公路桥孔的墩柱及侧墙端面应设置夜间反光立面标志。
5.2.2交叉角度
跨越既有公路一般宜采用正交;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必须斜交时,其交叉锐角不应小于
60°;山岭地区特别困难路段不应小于45°,且满足汽车通行视距要求,无法满足要求时,应进行专项论
证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5.2.3净空要求
桥梁跨越既有公路的净空高度应满足跨越处公路现状和远期规划建筑限界的要求,同时满足公路
路面养护的需要,且最小垂直净空不应小于5.5m。
注:既有公路远期规划可参照《关于黑龙江省高速公路及国省道远期规划扩建标准》(黑交函〔2016〕149号)执行。
5.2.4施工要求
5.2.4.1专项施工方案除应满足本文件涉路工程报审文件编制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有施工平面布置图,标明施工便道、承台基坑开挖线、泥浆池、设备布置等关键要素,标注
相关尺寸。
b)应有能体现临时结构和设施(挂篮、临时墩、支架、防护棚等)与既有公路位置关系的布置图,
标注相关尺寸。
c)应有临时结构和设施(挂篮、临时墩、支架、防护棚等)构造图以及计算书,挂篮、支架等安
装完成应进行荷载试验。
5.2.4.2桥梁跨越优先采用转体施工、顶推施工、预制安装、挂篮悬臂浇筑、悬臂拼装等不占用公路
路面(或桥面)的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应对既有公路路基沉降(或桥梁沉降及偏移)进行监测。
5.2.4.3禁止在公路用地外缘向外100m、大中桥周围200m、公路隧道上方和洞口外100m范围内进
行爆破施工,特殊情况应进行专项论证,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5.2.4.4在公路用地范围内进行桥梁跨越施工时,应对施工现场进行围挡,并委托管线运营单位对被
跨越公路施工影响范围内管线进行保护和迁移。
11
DB23/TXXXX—2023
5.2.4.5法定节假日期间及特殊情况时,应停止占用公路路面进行桥梁跨越施工,清理好施工作业控
制区,做好施工作业控制区的交通渠化、引导和应急准备。
5.2.4.6施工期间行车通道的净空尺寸必须根据既有公路的车流量大小进行设置,不得造成公路的拥
堵,预留行车通道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a)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半幅预留净空不小于8m×5m;二级公路预留净空不小于8m×5m;三、
四级公路预留净空不小于4.5m×4.5m;非机动车、行人混合交通量较大路段,还应在两侧预
留净空不小于3m×3.5m非机动车通道;当无法满足预留通道条件,应设置临时道路绕行。
b)在预留行车通道适当位置设置相应高度的临时限高防护架及限高标志,并应将行车通道车道
两门洞之间设置彩钢板围护墙,在迎面用反光漆涂刷醒目施工标志。
c)行车道内的支架基础前端应设置导流岛和消能防撞设施,并应设置高度不小于1m、宽度不小
于迎车面面积的反光立面标记。
5.2.4.7跨越桥孔桥墩及基础施工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a)路侧桥墩施工:桥墩基坑距离公路用地范围应不小于2
m。受条件限制,桥墩基础进入公路用
地范围内施工时,基坑边缘距离公路土路肩外缘最小距离不小于3
m,并在公路土路肩设置满
足要求的临时护栏,在桥墩侧设置防坠落和防抛物的防护设施,对基坑采用钢板桩等措施进行
支护。为避免破坏既有路基,地面以下部分防护桩在工程完工后应予以保留,确保公路路基稳
定、行车安全。
b)中央分隔带内中墩及基础施工:施工期间宜对附近超车道进行封闭;桩基础施工时,应采取可
靠的防坍孔措施,冲击钻成孔振动较大,应慎重采用。钻孔桩泥浆不得污染路面,影响行车;
桥墩施工时,应在墩身四周设防坠落和防抛物的防护设施。
5.2.4.8跨越桥孔采用落地支架现浇施工时,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a)应对临时支架结构的各种工况进行稳定性验算,并采取相应安全防护、警示措施。
b)支架应设置坚实可靠的基础,当支架直接落在路面上时,应采取可靠的路面保护措施,不应损
坏原路面结构。
c)支架两侧临边漏空位置应设置密目防护网,防止人或物体坠落到公路上。支架底部应设置薄钢
板、防落篷布等进行封闭。
d)预留行车通道门洞应采用桥式支架,并设置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上游迎车方向应设置过渡段
和防撞设施,门架上应设置相关交通警示标志和夜间警示灯。
e)支架搭设与拆除阶段应进行交通管控,可采用部分封闭或半幅封闭交通、半幅通行的方式,尽
量缩短路面封闭施工时间。特殊情况可设临时保通道路,封闭施工。
5.2.4.9跨越桥孔采用悬臂浇筑施工时,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a)悬臂浇筑施工宜采用封闭式挂篮。条件受限时,应设置其他安全防护措施,如落地式防护棚等。
b)采用全封闭挂篮时,应有已浇梁段临边以及后续桥面系施工时防止物体坠落到公路上的防护
设施。
c)墩顶梁段施工时,应按设计规定设置墩梁临时固结装置,应有临时固结装置的构造图和相关计
算书。
d)挂篮必须退出至既有公路路侧护栏范围外才能拆除。
e)施工设备(塔吊等)的运行不得影响既有公路运营。
5.2.4.10跨越桥孔采用顶推法施工时,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a)顶推法施工宜优先采用步履式顶推设备,应有顶推施工相关计算书。
b)临时墩宜设置在公路建筑限界外,条件受限时经分析论证,可设置在行车道区域外。
c)临时墩基础不应损坏原路面结构。
d)最不利工况下导梁前端的最大挠度应小于设计规定。
12
DB23/TXXXX—2023
e)应有顶推过程中的监测方案,并进行全过程监测。
f)顶推梁段的防撞护栏、防抛网等宜随梁段一起顶推就位,减少在既有公路上方施工作业内容。
如受条件限制确需在既有公路上方进行焊接、涂装、桥面系及附属设施等施工时,应有保证既
有公路车辆通行安全的防护措施。
5.2.4.11跨越桥孔采用装配式施工时,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a)装配式梁桥(包括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梁、钢梁、钢混叠合梁)宜采用架桥机架设安装,预应
力混凝土梁不宜采用吊装作业。
b)应明确梁或梁节段的运输路线和梁体架设方向,装配式梁架设不宜占用既有公路建筑限界。
c)受条件限制需设置临时墩时,临时墩应设置在行车道区域外,临时墩基础不应损坏原路面结构。
d)梁或梁节段安装施工期间及架桥机移动过孔时,作业区域下方公路应禁止车辆和人员通行。
e)梁或梁节段安装就位后,应及时设置保险垛或支撑将构件临时固定,对横向稳定性较差的T形
梁和I形梁等,应与先安装的构件进行可靠的横向连接,防止倾倒。
f)梁或梁节段架设完成后的湿接缝现浇、焊接以及后续的桥面系施工,应有防止物体坠落到公路
上的防护设施。
5.2.4.12跨越桥孔施工过程中,为避免发生物体打击事故,跨越桥孔施工坠落半径内应搭设防护棚,
当尚未设置安全隔离措施时,应设置警戒隔离区,人员严禁进入隔离区,防护棚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防护棚应采用钢管扣件脚手架或其他型钢材料搭设,并应满足国家现行技术标准、规范
GB50017、JGJ130的规定,不得采用竹木杆件搭设防护棚。
b)防护棚和警戒隔离区范围的设置应视跨越桥孔作业高度确定,并应大于坠落半径,坠落半径应
按表5确定:
表5坠落半径
序号上层作业高度(hb)坠落半径(m)
1hb≤53
25<hb≤154
315<hb≤305
4hb>306
c)防护棚应进行结构计算保证结构安全,棚顶应当具有抗砸能力,可采用多层结构,层间距不小
于700mm,最上层钢板厚度不应小于3mm,强度应能承受10kN/m²的均布静荷载。
d)防护棚不得与脚手架及其他支撑架体连接,棚顶不得堆放物料,立杆基础应硬化处理,防护棚
搭设完毕后应进行检查验收。
5.2.4.13在既有公路上空进行吊装作业时,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a)吊装作业应有构件吊装工况平面图、设备运行控制参数及吊装作业计算书。
b)应征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同意,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安排专人进行交通指挥和
车辆引导。
c)吊装作业时,吊车起重臂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及上方,否则应临时中断交通。
d)在四车道及以上公路上空进行吊装作业时,应采用半幅通行交通组织方式。
管道、渡槽、企业生产输送廊道跨越
5.3.1一般要求
5.3.1.1本部分技术内容适用于管道、渡槽、企业生产输送廊道跨越既有公路的涉路工程建设。
13
DB23/TXXXX—2023
5.3.1.2各类管道宜优先采用穿越式涉路工程,油气输送管道、水利管道和其它传送易燃、易爆、有
毒、有腐蚀作用的介质管道不宜上跨公路。特殊情况下,应采取提高管材等级、无损检测、自然补偿等
安全可靠措施。
5.3.1.3管道、渡槽、企业生产输送廊道跨越公路时应设置专用桥梁或支架跨越,管桥或支架不得影
响既有公路交通工程设施。
5.3.1.4管桥、支架等支撑结构和突出地面的附属物宜设置在公路路侧净区外,特殊情况下位于路侧
净区范围内时,应设置或补强护栏防护。
5.3.1.5管道、渡槽、企业生产输送廊道的跨越位置宜选在公路线形为直线的路段,或平、纵线形技
术指标高且通视良好的路段。
5.3.1.6管道、渡槽、企业生产输送廊道跨越位置应避开如下区域:
a)不满足视距要求的平面交叉口范围内,或跨越后影响行车视距的路段。
b)平曲线半径小于250m的弯道路段(特殊情况下经视距验算,可加大跨径跨越)。
c)小于行车视距需要的最小竖曲线半径的竖曲线底部。
d)桥梁、隧道口附近(按停车视距控制)。
e)互通立交区(鼻端以内)、服务区、收费站及收费广场(按停车视距控制)。
f)公路采石料场、桥梁墩台、声屏障及公路横向排水涵洞附近。
5.3.1.7管桥或支架基础及其它附属结构应设置在公路用地范围以外,跨径应留有足够的侧向余宽,
满足公路视距的要求。
5.3.1.8管道、渡槽应采取可靠的防渗漏措施,确保对公路无污染、无安全隐患;企业生产输送廊道
应设置防抛设施,不得影响公路行车安全。
5.3.1.9企业生产输送廊道的排水系统不应对公路造成影响,不得影响公路原有的排水能力,不得影
响公路及附属设施的安全和使用功能。
5.3.1.10管道、渡槽、企业生产输送廊道在公路上方部分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车辆限高标志及警告
标识。
5.3.2交叉角度
管道、渡槽、企业生产输送廊道与公路交叉,宜为正交,若斜交,其交叉锐角不应小于60°。
5.3.3净空要求
管道、渡槽、企业生产输送廊道跨越既有公路的净空高度应满足跨越处公路现状和远期规划建筑限
界的要求,同时满足公路路面养护的需要,且最小垂直净空不应小于5.5m。
注:既有公路远期规划可参照《关于黑龙江省高速公路及国省道远期规划扩建标准》(黑交函〔2016〕149号)执行。
5.3.4施工要求
5.3.4.1跨越施工期间行车通道的最小垂直净空高度应不小于5.5m,同时应设置临时安全防护措施
及警示措施。
5.3.4.2管道、渡槽、企业生产输送廊道安装如需设置临时墩,宜设置在公路建筑限界外,条件受限
时,经分析论证,可设置在公路行车道区域外,并应有临时墩的场地布置图及相关计算书。
5.3.4.3管道、渡槽、企业生产输送廊道安装跨越公路宜采用整体吊装施工工艺。跨越施工过程中应
采取防护棚防护,防止螺栓、焊渣、手工工具、涂料等坠落发生物体打击事故,防护棚施工按本文件
5.2.4.12执行。
5.3.4.4管道、渡槽、企业生产输送廊道吊装作业不宜占用公路路肩或行车道区域。如受条件限制确
需临时占用路肩或行车道区域作业时,应提供场地布置图,并做好交通组织方案。吊装作业时,作业区
14
DB23/TXXXX—2023
域下方公路应禁止车辆和人员通行。
5.3.4.5管道吊装作业应有构件吊装工况平面图、设备运行控制参数及吊装作业计算书。
6穿越式涉路工程
管线穿越
6.1.1一般要求
6.1.1.1本部分技术内容适用于油气、给排水、热力、通信、电力等管线穿越既有公路桥梁、路基的
涉路工程建设。
6.1.1.2管线穿越公路桥梁和路基,应根据公路现状及远期规划的公路用地要求,为公路桥梁拓宽的
桥墩位置、承台扩大、路基加宽等预留空间,且应考虑桥梁养护及施工安全的需求。
6.1.1.3管线与公路相交叉且采用下穿方式时,应设置地下通道(涵)或套管,远期规划范围内的通
道(涵)或套管应按公路-I级荷载等级进行验算,并应进行路基附加沉降计算,验算结果应满足公路
桥涵设计安全性和耐久性等相关要求。
6.1.1.4管线采用明挖直埋方式从公路桥下穿越时,应优先采用套管(涵)进行保护,也可采用钢筋
混凝土分载板进行保护,分载板的宽度应大于所保护的管线外径,并应按公路-I级荷载等级对钢筋混
凝土分载板进行安全性验算。
6.1.1.5穿越管线应在公路两侧配套设置安全防范设施及紧急切断阀,油气管线出气孔及各类管道检
查井等地面建筑物应设置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外。
6.1.1.6穿越管线不应在公路用地范围内设置弯头和水平或竖向曲线,管线接头应设置在现状及远期
规划的公路用地范围以外。条件受限时,可使用防水层密封管道接头,接头与公路用地的距离不应少于
管线埋深。
6.1.1.7管线下穿公路应对穿越场区的土层岩土性质、地下水位等进行勘测,编制穿越处工程地质勘
察报告,综合考虑周边地上与地下建筑物、构筑物、顶管管径和材质以及各种设施因素,尽量避开不良
地质构造,合理确定管线埋深及施工方案。
6.1.1.8水利地下渡槽应按照公路涵洞要求进行设计,并应对既有公路桥梁进行冲刷、凌冻、防撞、
防腐设计。
6.1.1.9油气管线穿越各等级公路桥梁一律应按四级地区进行设计参数取值。
6.1.1.10多条油气管道平行布置穿越公路,套管(涵)间净距不应小于6m;其余管道平行布置穿越
公路,套管(涵)水平净距不宜小于1倍套管(涵)外径,且不应小于2m。
6.1.1.11应对穿越管道外防腐层的完整性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并符合下列要求:
a)管道进行穿越前,应采用电火花检漏仪对外防腐层进行检验。
b)穿越安装后,应再对防腐层检漏,对其损伤部位应及时修补。
c)应用500V兆欧表检测套管与管道之间的绝缘电阻,其值应大于2M。
6.1.1.12穿越管线应在地面上设置耐久性标识和警示牌,标识应设置在管线中心线与公路两侧用地
边线外缘的交点处,标识内容应包括:管线产权单位、管道输送物质名称、管道压力、管道埋深以及紧
急联系电话。
6.1.2穿越位置
6.1.2.1管线宜从公路路基段穿越,条件受限时,经论证,可从桥梁段穿越公路。
6.1.2.2管道穿越应选择在地势开阔、地形平坦路段,不宜与同一条公路反复交叉穿越,穿越点宜远
离公路桥梁锥坡及桥台、桥墩。
15
DB23/TXXXX—2023
6.1.2.3穿越位置宜选择在土质、地势良好的路段,不宜在液化土、软土等土层路基,以及高填方(大
于20m)、高路堑(高于10m)、陡坡地段、石方区或需要深挖才能穿越的路段,当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时,应采取提高管材等级或增加埋深等措施,并相应增强管材防腐措施。
6.1.2.4管线从公路桥梁自然地面以下空间穿越时,不应影响桥下空间的正常使用功能,管线外缘与
两侧桥墩(台)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5m,且大于5倍桥梁桩径,并按照相关规定组织路径受限及工程
安全专项论证。
6.1.2.535kV及以下电缆、通讯线缆、输水管渠可利用现有公路桥隧内空间通过,但不得侵入公路建
筑限界、不得影响既有桥涵结构物的使用功能,不得影响公路安全。
6.1.2.6严禁利用自然地面以上的公路桥下及涵洞、隧道内空间铺(架)设油气管线、高压输水管、
高压电缆及其它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作用的管道。
6.1.2.7严禁在公路平面交叉口、互通立交匝道包围区(鼻端以内)、隧道口100m范围内以及公路
收费站下面进行管道穿越。
6.1.3交叉角度
管线与公路宜为正交;必须斜交时,经设计方案的论证或比选,交叉角度应大于30°。
6.1.4地下通道(涵)或套管
6.1.4.1套管(涵)及钢筋混凝土分载板的保护长度不应小于现状及远期规划公路用地范围外缘3m以
上,并应满足公路养护及抢险应急的需求。
6.1.4.2套管(涵)内径应大于被保护管线外径300mm,套管采用人工顶管施工方法时,钢筋混凝土
套管最小内径不宜小于1m。
6.1.4.3对于输送有毒有害介质的套管(涵)与管穿越线之间的空隙应进行回填,套管(涵)两端应
使用耐久性材料密封。
6.1.4.4采用定向钻拖管穿越公路时,当地质条件较好,管线埋置较深,在采用管壁加厚、防腐措施
加强等安全保障条件下,可不设置套管(涵);当地基土含卵石层、松散状砂土(砂层)、砾石层、破
碎岩石层时,应采取套管隔离、注浆固结措施。
6.1.5埋深要求
6.1.5.1油气管线穿越公路时,套管(涵)顶部最小覆土深度应符合表6的要求。
表6套管(涵)顶部最小覆土深度单位:m
位置最小覆土深度
公路路面以下1.2(距路面底基层)
公路边沟底面以下1.0(距边沟底面)
6.1.5.2穿越公路的给排水管线如在冬季使用,其套管(涵)埋深应满足管线埋深低于该地区最大冻
结深度,其他管线套管(涵)顶面距路面底基层不应小于1.0m。
6.1.5.3管线从公路桥梁自然地面以下穿越时,套管(涵)及钢筋混凝土分载板顶部距桥下自然地面
的距离不应小于1m。
6.1.5.4采用非开挖工艺施工时,套管(涵)顶埋深除应满足公路最小覆土要求外,还应满足施工工
艺对应的管道最小埋深要求:
a)采用手掘式顶管、泥水平衡顶管施工:最小埋深应不小于1.5倍管径。
b)采用机械顶管施工:最小埋深应不小于0.8倍管径。
16
DB23/TXXXX—2023
c)采用定向钻拖管施工:管顶距路面底基层距离应大于5m,距地表距离应大于3m,且不小于6
倍成孔直径。
6.1.6施工要求
6.1.6.1管线穿越二级及以上公路时应采用顶管法、定向钻拖管法、微型隧道法等非开挖穿越施工,
严禁爆破施工,穿越的起终点应超出公路用地范围;其他等级公路宜采用非开挖穿越施工。
6.1.6.2管线采用顶管穿越施工方式时,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a)当公路为路堤或浅路堑形式,地基土为普通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粉性土、中风化软岩或强
风化岩,且地下水位埋藏较深时,可采用人工掘进顶管或土压平衡顶管机;当地下水位较高时,
宜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机,也可采用小型盾构机等进行掘进;当地基土有流砂、淤泥等易坍塌土
层时,不宜采用顶管施工。
b)顶管施工应针对地质条件制定开挖顶进方案,严格采用“先顶进、后开挖”的施工工艺,控制
开挖、顶进速度,避免过度抽排地下水、超挖、洞内掌子面垮塌等导致出现公路路基病害,甚
至坍孔等施工事故。
c)通道形成后应根据穿越段土层的稳定性和密实性,及时对公路用地范围内管线或套管(涵)四
周空隙加注密实材料填充,敷设管线前应对输气、输液管道进行密封打压试验。
d)工作井、接收井应设置在公路用地范围以外,与公路边沟的净距不应小于2倍的井深。工作
井、接收井应根据开挖深度、地质条件、地下水位等条件采用安全可靠的支护措施,确保公路
路基稳定。从工作井出渣应及时清运,不得堆放在公路用地范围内。
6.1.6.3管线采用定向钻拖管穿越施工方式时,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a)定向钻拖管法适用于管道口径为DN600及以下的小管径管道穿越公路,且应按相应车辆荷载
等级对管道承载能力进行验算。
b)采用定向钻拖管从公路桥梁自然地面以下穿越时,扩孔与桥梁墩、台水平净距不应小于5m。
c)采用定向钻施工时,应采用膨润土进行泥浆护壁,并注意加大泥浆比重,缩短成孔、拖管时间,
防止坍孔。定向钻地面导向时应注意避让行驶车辆,保障交通安全和畅通。
d)定向钻出入口及施工场地宜设置在公路建筑控制区以外,如条件受限时,应设置在公路用地范
围以外。
6.1.6.4管线穿越采用非开挖施工期间,累计沉降或隆起量应小于20mm,当日沉降或隆起量大于5mm
时,应停止施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后可继续施工;当总沉降或隆起量大于20mm时,应制定公路修复
措施。
6.1.6.5管线穿越施工期间及完工后,公路路面应无污物、石块、泥浆及产生不安全因素的其它杂物。
并应保持公路排水系统通畅,不应在排水沟内堆放物料、设备和其它妨碍公路排水的物品。
6.1.6.6管线穿越施工期间,应加强施工监测,应对公路路基沉降或桥梁沉降、偏移进行全过程监测,
如采用人工掘进顶管施工应在洞内设置摄像等监控措施。施工监测宜由第三方负责实施,监测方案应包
括监测位置、监测频率和预警值、报警值等。
6.1.6.7应针对穿越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路面沉降、塌陷,地下管线破损,涌砂涌水及交通事故等安全
隐患,作好施工和交通组织的应急预案,配备好相应的人员、设备、临时填充材料、临时标志等,保障
公路安全运营。
6.1.6.8油气管线穿越应对穿越管段应进行100%超声波检测、100%射线检测,焊缝合格级应为Ⅱ
级以上,且穿越管段连接处的焊口不应强力组装,不应出现使连接管段发生强制变形的连接。
道路、铁路穿越桥梁
6.2.1一般要求
17
DB23/TXXXX—2023
6.2.1.1本部分技术内容适用于公路、城市道路、铁路、U型槽、框架结构等穿越既有公路桥梁的涉路
工程建设。
6.2.1.2严禁穿越桥梁技术状况评定等级为三类及以下等级的公路桥梁。
6.2.1.3下穿道路、铁路应与桥梁墩(台)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保证合理的侧向余宽,满足既有公
路桥梁远期拓宽改建的要求。
6.2.1.4道路、铁路从桥下穿越需改变桥梁基础受力时,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结构验算。
6.2.1.5穿越工程应保证被穿越的公路桥梁检测、养护通道通畅,满足检测、养护作业人员、机械设
备空间要求。
6.2.1.6穿越桥孔两侧桥墩(台)前后不小于15m范围内应设置相应安全等级的路侧防撞护栏,防撞
设施的设置按照JTGD81执行;桥上应设置高度不小于2m的防落物网,网孔规格不宜大于50mm×100mm,
防落物网应进行防雷和防腐处理,防雷保护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6.2.1.7下穿公路为双车道公路时,不得将既有公路桥梁的桥墩布置在对向行车道间;下穿公路为多
车道公路,且既有公路桥梁的桥墩布置在中间带时,中墩两侧必须设置防撞设施;下穿公路为无中间带
多车道公路,将既有公路桥梁的桥墩设置在行车道中间时,其中墩前后必须增设足够长度的中间带及防
撞设施。
6.2.1.8应在被穿越的公路桥梁上方,面向行车方向设置限高标志,并应在墩柱和侧墙端面设置立面
标记。
6.2.1.9下穿道路、铁路的排水除应符合现行JTG/TD33、GB50014相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a)既有公路桥梁的桥面雨水,应通过管道排水系统收集后引至桥下道路、铁路的排水体系内,不
得散排于桥下道路路面及铁路道砟范围内。
b)下穿道路、铁路宜采用自流排水,下穿范围内应设置完整通畅的排水系统。
c)下穿U型槽和框架结构宜设泵站进行排水。
d)施工结束后,既有公路桥梁的排水系统应予以恢复完善,不影响其排水功能。
6.2.1.10下穿道路、铁路的照明设施不应影响既有公路的行车安全。
6.2.1.11下穿道路的平、纵面线形应保持直捷、顺适,纵面线形不应过于弯曲、起伏,下穿附近平面
线形宜为直线或不设超高的大半径曲线。
6.2.1.12下穿道路的中央分隔带、路基路面及边坡不宜侵入既有公路桥梁承台。
6.2.1.13电气化铁路穿越既有公路桥梁时,严禁将接触网支架固定在桥梁上,电力线距桥梁梁底距离
不应小于2m。
6.2.1.14下穿U型槽和框架结构底板埋深低于桥梁承台底面时,U型槽和框架结构距承台边缘净距不
宜小于3m,并应保证U型槽和框架结构的侧墙能够承受车辆撞击荷载作用。
6.2.2穿越位置
穿越位置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a)应选择跨径和布孔满足穿越工程建筑限界标准、对前方道路识别、安全净区、视距及通视要求
的桥孔进行穿越。
b)应选择地形平缓、公路线形(平、纵)指标高、地质条件相对较好、且对既有公路桥梁运营影
响较小的位置进行穿越。
6.2.3穿越角度
下穿道路、铁路与既有公路桥梁宜为正交,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必须斜交时,应结合道
路、铁路的线形条件及既有桥梁跨径、桥下净空调整交叉角度,交叉角度应大于45°。
18
DB23/TXXXX—2023
6.2.4净空要求
6.2.4.1穿越桥梁的铁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净空不得小于5.5m,下穿的二级公路、城市道路的
净空不得小于5m,其余下穿公路的净空不得小于4.5m,人行通道净空不得小于2.5m。
6.2.4.2铁路下穿高速公路,除满足净空要求外,还需预留2.5m高速公路桥梁检修高度,并设置完
善满足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行安全的相关保护措施。
6.2.4.3下穿道路应在进口方向或桥梁等显著位置设置提示、警示等标志,防止超高车辆通行下穿道
路。下穿道路限高值低、超限车辆通行量大的,还应当在进口处设置限高、限宽门架。
6.2.5施工要求
6.2.5.1穿越工程施工应符合下列基本规定:
a)应设置防撞护栏等设施对既有桥梁进行保护,现场应配备安全人员进行全程指挥,防止施工设
备、运输车辆碰撞桥梁墩台和梁板。
b)应做好现场排水工作,防止产生积水影响既有桥梁结构安全。
c)公路建筑控制区内穿越工程不应采用挤土桩,钻孔桩施工不宜采用冲击钻成孔。
6.2.5.2在既有公路桥梁下进行路基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及路基填筑方案,减少对桥墩周围土层的扰动。
b)桥下路基挖方宜采用人工或小型机械开挖,严禁采用爆破作业;桥下开挖应按设计要求对边坡
及时进行防护,确保边坡稳定。
c)桥下路基填方压实宜采用薄层静压方式,路基填筑时,桥墩四周应对称填筑,桥梁墩台2m范
围内应采用小型压实机具压实。
6.2.5.3穿越工程施工期间不应对既有公路桥梁的结构安全产生影响,施工期间应对所穿越桥梁进行
全过程监测,确保桥梁结构使用功能及排水功能正常,施工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对既有桥梁变形的监测应提供具体的监测方案,包括监测位置、监测频率和预警值。
b)变形监测内容应包括墩台横向、纵向水平位移及竖向位移。
c)应明确变形监测超过预警值时采取的安全措施。
6.2.5.4穿越工程施工期间的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在公路桥梁两侧设置临时限制高度标志和限高架。
b)设置限制高度标志和限高架的路段,在进入此路段前的路口适当位置要设置相应的指路标志
提示,使装载高度超过标志所示数值的车辆能够提前绕道行驶。
c)既有桥梁墩柱和主梁侧面、下穿道路护栏应设置立面标记。
道路、铁路平改立穿越
6.3.1一般要求
6.3.1.1本部分技术内容适用于拆除既有公路路基或桥涵,新建用于跨越道路、铁路的公路跨线桥的
涉路工程建设。
6.3.1.2新建桥梁应考虑公路远期拓宽改建的要求,桥梁建成后即成为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照
不低于既有公路技术标准进行设计,设计流程应按公路行业标准的要求进行。
6.3.1.3交通安全设施应按照公路行业标准现行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应重点对位于路侧净区范围内的
新建桥梁墩台进行防护。
6.3.2穿越位置
穿越位置应选在新建桥梁与穿越工程平、纵线形技术指标均较高且通视良好的路段,同时宜避开被
19
DB23/TXXXX—2023
穿越的公路为平缓坡或凹曲线底部的路段。
6.3.3穿越角度
穿越道路、铁路与新建公路桥梁宜为正交,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必须斜交时,应结合道
路、铁路的线形条件及新建桥梁跨径、桥下净空调整交叉角度,交叉角度应大于45°。
6.3.4净空要求
净空要求按本文件6.2.4执行。
6.3.5施工要求
6.3.5.1拆除既有公路路基或桥涵,在原位置新建公路跨线桥的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应的公路施工资质
要求,并按公路行业标准要求进行质量监督和验收。
6.3.5.2平改立穿越施工应根据道路交通现状制定施工方案,宜采用修建临时道路分流车辆、全断面
开挖公路新建桥梁的施工方案,临时道路应按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图设计和交通组织设计。
6.3.5.3条件受限时,在通行能力满足现状交通条件下,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平改立穿越施工可采
用半幅开挖半幅通行的施工方案。
6.3.5.4采用半幅开挖半幅通行的施工方案时,施工区域和车辆通行区域应设置隔离设施,并应采取
可靠措施保证未开挖路基的稳定。
6.3.5.5平改立穿越施工期间,应对施工现场进行围挡,并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既有公路通讯管网进
行改移和恢复。
6.3.5.6新建跨线桥梁全部完成后,应在完全具备通车条件并经验收通过后方可正式开放交通。
顶进框架结构
6.4.1一般要求
6.4.1.1本部分技术内容适用于箱涵及框架桥顶进穿越既有公路的涉路工程建设。
6.4.1.2顶进框架结构应进行结构验算,确保框架结构能够承受土(侧)压力、行车荷载及公路远期
扩建规划荷载标准。
6.4.1.3当顶进框架结构靠近既有公路桥梁时,框架结构与既有公路涵洞或桥台边缘净距应大于5m。
6.4.1.4顶进框架结构穿越公路路基应包含路基防护设计和排水设计,排水宜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0年房地产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 泵站混凝土维修合同范例
- 氧气厂租赁合同范例
- 清洗外包合同范例
- 木购销合同模板
- 橱柜灯电源采购合同范例
- 毛竹林出售合同范例
- 服装店拿货合同范例
- 代办转学合同范例
- 人事劳资合同模板
- 山东省消防安全管理体系
- 放射科专科护理模拟习题(含参考答案)
- 银行培训课件:安全防范案例警示教育
- GB/T 626-1989化学试剂硝酸
- GB/T 5668.1-1995旋耕机械
- GB/T 3520-1995石墨细度检验方法
- GB/T 23319.3-2010纺织品洗涤后扭斜的测定第3部分:机织服装和针织服装
- GB/T 20041.1-2015电缆管理用导管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
- 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一等奖《制作树叶贴画》课件
-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讲义课件完整版
-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