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年级下册数学科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
课标内容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感受平移、旋转、
轴对称现象”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
轴对称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
图形。”
课标解读
运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
运动现象,如平移、旋转、对称等。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中,图形的运动有两
种最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发生位置变化的图形运动;另一种是形状
不变而大小变化的图形运动。本单元学习的是第一种图形运动形式,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图
形的运动”。它主要包括: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平移;初步认识旋转;解决
问题。在课程实施中,只要求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不要求学
生掌握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及在方格纸上作图、定量刻画图形运动的内容。
一、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使学生直观认识平移、旋转、轴
对称现象,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分类等数学活动中,初步感知图形的运动
特征
1.通过观察熟悉的游乐场等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不同物体的各种运动形式。
2.通过比较、分类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初
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在课程实施中,可以选择生活情境中的实物,让学生说一
说它是怎样运动的,再让学生找出与它运动方式相同的事物;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
作交流,根据运动特点的不同进行分类。
(二)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
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1.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经验,通过观察植物、动物、建筑物等对称现象,说
一说见过的对称现象,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直
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特征,直观认识对称轴。在课程实施中,要注意
通过合适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目的,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如以“为什么要对折
纸?”使学生体会到是为了使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以“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使
学生体会到因为对折了,剪出来的两部分是同样的;以“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你能
发现什么?”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
3.通过“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等练习,进一步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在课
程实施中,如果学生判断某些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的
方式判断。
(三)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能直观认识平移、
旋转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1.通过观察观光电梯、推拉窗、风车、直升飞机螺旋桨等物体的运动现象,让学生发
现平移、旋转现象的共同特点,直观感知平移、旋转的特征。
2.通过用肢体语言表达平移、旋转现象,加深学生对平移、旋转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3.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巩固对平移、旋转概念的认识,体会
平移和旋转现象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通过画一画、转一转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例如,让学
生利用小汽车图形的平移画出一排小汽车,体验图形平移的特征;在展示交流中,学会辨
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在平移的教学中,要突出平移的特点,即: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方向和大小没有变化,
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可以上下、左右、斜着移动,但要沿直线移动。
二、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初步渗透变换、转化的数学思想
(一)通过观察想象、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
1.创设“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等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或借助想象尝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课程实施中,要给学生想象的
空间,让学生在头脑中模拟图形的平移过程来解决问题;对用想象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学生,
可以通过移一移来解决问题,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2.通过创设“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等练习情境,让学
生依托想象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再通过操作验证解决问题。在不断经历“观察一想象一
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让学生经历由易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观察与动手操作中进行思考和发现,
渗透变换、转化的思想方法
1.创设“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等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理解题意,抽象出数学
问题。
2.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由易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渗
透变换、转化的数学思想。例如,在例4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剪一个小人的经验
进行迁移,同时将问题转化为简单些的剪两个手拉手的小人的问题,以操作的方式探索折
纸方法、画图方法,并经过不断的调整解决剪4个小人的问题。
3.在解决“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
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例如,在例4的教学中,学生由于缺少解决问题
的思路,往往会随意地剪图,并出现剪一两次不成功就放弃的现象,这时教师要适时介入,
合理引导,直至成功。
“解决问题”在实验教材中,多安排在“数与计算”领域,现行教材在本单元作了安
排。在课程实施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
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使学生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
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1.通过欣赏树叶、蝴蝶等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让学生感受对称美,激发对大自然的
热爱与向往。
2.通过欣赏建筑物、剪纸作品等,让学生感受对称在生活、艺术中的运用,感受生活
中的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本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的起始单元。在课程实施中,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而典
型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中,积累学习抽象图形运动的感性经验,
也为今后从图形运动的角度认识图形(如圆柱体、圆锥体)、理解度量(平行四边形、三
角形面积的推导等)做好铺垫。
教材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
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
3
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
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
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
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
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
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
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
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
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
维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
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1课时
2.平移和旋转..................1课时
3.解决问题:剪一剪...........1课时
4.综合练习....................1课时
4
二年级下册数学科教学设计
年月日
主备人执教教师
课题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任教教师意见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第29页例1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
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本册教材中的对称仅
限于轴对称。第29页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
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
的事物有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有一定的感性基础。
教材与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学情分析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学会辨认对称图
形的方法,进而能够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真
正理解“对称”的含义。而“剪一剪”的操作活动对于学生灵活
应用、掌握新知提供了直观支持,对于理解“对称”的含义提供
了表象支持,因此,这个活动对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来说是很重要
的,需要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
学生理解新知奠定基础。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
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
本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经历操作、观察、想象、交流等活动,增强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工
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作
感。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
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件出示小精灵:大家好!我是晶晶,森林就是我的家,欢迎你们!课
件出示: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对称的房子、蝴蝶、蜻蜓、树叶、花朵……
一片迷人的景色。
师:仔细观察这些美丽的画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房子、蝴蝶、蜻蜓……这些图案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5
生2:我发现了这些图案都是对称的。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目青
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比如空中飞舞着的蜻蜓、蝴蝶……多漂亮呀,仔细须
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生
学习的知识一一对称。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1
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提出问题。并借助多媒体再现多姿多彩的童话情蝮
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美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一)观察体验,感受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出示蝴蝶、房子、蜻蜓等图片】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
共同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蜻蜓图:以蜻蜓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房子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
相同的……
(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t
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课件演示)【板书
“对折”“完全重合”】
2.认识对称现象,理解“对称”的含义。
像图中的蜻蜓、蝴蝶、房子……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i
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树叶、蝴蝶、蜻蜓等图案,创设故事情境
在引出“对称”的概念后,呈现给学生一些对称的实物画面,并动态显示主
些东西都是对称的,丰富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
3.列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1)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例说说。
(2)学生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3)欣赏对称的图形:建筑物、京剧脸谱、雪花、民间剪纸……
【设计意图: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去寻找、赏彳
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这样,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美,提需
学生的审美能力。】
(~)操作体验,认识对称。
6
1.教学例1。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乡
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1)如一■:把一张长方形呼氏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
师:你还能用这种方法剪出其它图案吗?
(1)学生操作活动(2)集体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实践操作应该是学习数学的根本,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
活动为主线,使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过程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所以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更
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2.认识对称轴。
师:你们知道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什么吗?(生说师板
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师板演画对称轴的方法)
(1)学生在自己刚才剪出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
(2)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将一个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I
图形是一样的”这一本质特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日
间和空间,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学生在剪对称图形的过程中
经历了折、画、剪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含义,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粗略感知上升到精细化。】
三、游戏巩固,运用新知。
师:小精灵晶晶要带大家去森林中的数学王国去玩,大家高兴吗?
闯关游戏一:猜猜看“你知道这些是什么图案吗?”
4Sr8公
7
(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下面哪些字母是轴对称图形?
囿旧
(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3)教师小结。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也不同。有的只有一
条,有的有两条,有的有无数条。
【设计意图:经过学习,学生已经能判断对称图形了,能感知对折的折痕
并且通过观察思考,学生已经认识几何图形的对称现象,并能找出它们的刍
条对称轴。】
闯关游戏三:小魔法师”这些图形少了一块,你能找到吗?”
IaIIo|【。
OQAU1田㊉
(1)学生观察、自己连一连。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闯关游戏四:终极挑战——你能帮这些图形找到另一半吗?
123123
小组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和空间,让学生更好I
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创造能3
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
四、归纳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
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五、课堂检测
8
1、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下面画“J”。
nO上
()()()
1口O冷
()()()
2、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X夫(2)
3、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圆呢?清你画一画,填一填。
□o△
(,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9
二年级下册数学科教学设计
年月日
主备人执教教师
课题2.平移和旋转任教教师意见
教学内容教材P30、31页的《平移和旋转》。
“平移与旋转”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和旋
转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几何现象。教材在介绍平移和旋转现象时
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例引入,使学生初步感知平
移和旋转现象并体会它们的特点。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
生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2是认识平移现象,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教材呈现了观
光电梯、观览车和推拉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物体运动的共
同特点:都是沿着直的路线移动,物体在移动中没有改变大小和
方向,从而认识平移现象。再由小精灵的提示寻找生活中的平移
现象,巩固认识。接着教材呈现了一幅静态的小房子,图形运动
之后所形成的画面。通过小精灵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哪几座小房子
教材与图形能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做一做”让学生利用小汽车图形的
平移画出一排小汽车。在画的过程中,可使用大小不变的模型。
学情分析例3是认识旋转现象,可分为二个部分,教材呈现了风车,
旋转小飞机和直升飞机螺旋浆的转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它们
运动的共同特点:物体每个部分都是绕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
转动。从而认识旋转现象,再由小精灵提示寻找生活中的旋转现
象,巩固认识,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一做是个很有意
思的游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旋转螺直观感受纸片上的旋转所形
成的图形,初步从图形运动的角度来认识平面图形,为后续学习
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充分观察、操作的实践活动,在
观察发现特点,使学生认识平移与旋转现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是通过观察与操作使学生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辨认
旋转现象。难点是使学生初步理解平移与旋转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感知与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探索的精
神,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1.感知与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2.理解平移的距离,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
形。
教学难点理解平移的距离
10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出示教材第28页的主题图“游乐园”。
1.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2.在主题图中找出轴对称图形。
3.还有那些运动项目,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
(-)分类交流,导入新课。
1.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分类。
2.交流分类结果,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中,既巩固复习了轴对称图
形的知识,又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对各种游乐项目运动方式进行分类,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探究图形的平移现象。
1.操作交流,认识平移现象。
(1)课件出示第一类:
fl褥。蠹
Sim
(2)手势比划: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3)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4)归纳小结:物体沿着直的路线移动,并且在移动中没有改变大小
和方向,就近似地看作平移现象。(板书:平移)
2.联系生活,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3.实践体验,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1)出示例2
Il
UL
(2)想一想:依据平移的特点判断。
(3)移一移:用小房子学具进行验证。
(二)探究图形的旋转现象
1.课件出示第二类:
2.讨论交流:为什么把这三个物体分为一类?他们是怎样运动的?有什
么共同特点?
3.概括描述: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
似地看作旋转现象。(板书:旋转)
4.联系生活: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5.操作观察:陀螺上的每个点转出的是什么形状?(教材第31页的“做
一做”)
(三)辨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1.下面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7
题)
12
9
逑
2.学生根据平移和旋转的特征直观判断,集体交流。
3.归纳小结,明确平移和旋转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在对物体运动分类的基础上,通过从“手势比划”到“语
言描述”再到“归纳概括”最后“联系生活”等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初
步理解平移现象,学会辨认物体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
在问题情境中思考、交流,初步理解旋转现象;最后,综合运用所学的知
识正确地区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三、实践体验,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
1.教材第30页“做一做”
利用学具平移,画一排小汽车。
2.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8题
综合运用旋转和时间的知识解决问题。
(-)综合练习(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6题)
辨别多个图形通过平移,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
(三)提高练习(教材第35页练习七的第10题)
拼图游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张卡片上的图案,利用平移和旋转将零
散的图形有序相接,构建出有规律的美丽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等数学活
动中,进一步巩固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
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美。】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说一说。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课件配乐展示)
(三)课外拓展:用平移和旋转设计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的同时,
伴着优美的音乐,走进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世界;并向课外延伸,灵活运
13
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想象,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不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更领略到那无处不在的图形变换之美。】
五、课堂检测
1.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平移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旋转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下图的样子,用一张正方形纸制作一个风车玩一玩。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4
二年级下册数学科教学设计
年月日
主备人执教教师
课题实践活动:剪一剪任教教师意见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例4,练习七第12题
本课是第三单元最后一课,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建立在
学生已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理解了平移和旋转运动的基础上的。
让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剪出给定图案的问题,进一
教材与
步深化对轴对称图形、平移等知识的理解,既提高了学生动手
学情分析
实践操作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感受数学美。
1.借助剪纸活动,进一步理解图形的对称、平移等现象。
2.通过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动手操
教学目标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利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剪出给定图案的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欣赏作品,回顾旧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欣赏民间剪纸
艺术作品的美。
2.找出剪纸作品中的对称图形,并指出它的对称轴。
(二)引发思考,揭示课题。
1.这些优美的作品是怎样做成的?你也想剪一剪吗?
15
2.这节课我们就来“剪一剪”。(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欣赏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作品,自然过渡到找其中的对
称图形、指对称轴,既复习了旧知为新知铺垫,又让学生感受到剪纸作品
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美,
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动手实践,探究规律
(―)提出问题。
1.出示例4: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
兄兄弟
2.观察思考:这些小人有什么特点?(对称、平移)
3.渗透思想:要剪出4个连续的小人,要从剪1个小人开始研究。
(二)解决问题。
1.探究剪1个小人。
(1)自主操作,剪一剪。
(2)组内交流,展示作品。
(3)畅谈体会,感知剪法。
①成功者谈剪法:先对折,再画出小人的一半,最后剪。
②失败者谈注意事项:如画半个小人时应从纸的闭合处画起。为什
么?
2.探究剪2个小人。
(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讨论:怎样折、怎样画、怎样剪?
(2)汇报交流,探究折法
①预设折法:
方法一: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二: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三: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四: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②优化折法:不同的折法都能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但方法一更简
便。
(2)探究画法,质疑剪法。
16
①思考: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了两个半个小人?
画时要注意:从对折的闭合处画。
②质疑: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的两个小人是分开的?
剪时要注意:剪小人的胳膊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不能断开。
3.探究剪4个小人。
(1)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汇报展示,交流剪法
一折:对折三次。
二画:从闭合处画半个小人。
三剪:连接处不能剪断。
(三)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体会平移。
对折1次
对折2次
♦»♦♦
对折3次
JIjtJI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如果要剪8个小人要对折几次?对折5次可以剪出小人?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全过程,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渗透“化
繁为简”的数学思想,从“剪1个小人”到“剪2个小人”再到“剪4个
小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解决问题水到渠成。最后通过发现总结规
律,深入思考解决“剪8个小人”等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实际应用,提升认识
(-)教材第36页练习七的第12题。
1.你能剪出右面的图吗?
17
¥
JR
2.观察思考:怎样折、画、剪?
3.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4.课件展示,体会旋转。
(二)发挥想象,自主创作。
你还能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剪一个新的剪纸作品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
固剪连续对称图形的方法,沟通对称与平移、旋转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
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
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出的美丽图案。(课
件配乐展示)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的知识,沟通本单元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让
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伴着优美的音乐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
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出的美丽图案,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略图
形的变换之美。】
五、课堂检测
1、照样子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
18
2、用纸剪出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9
二年级下册数学科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课标内容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和表内乘除法”“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
出解释”。
课标解读
表内除法是第一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表内除法计算是学生需要掌握和形
成的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
乘法口诀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前面已经学过的用乘法口诀求
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本单元主要包括用7、8、9的
乘法口诀求商和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
两个,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在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
中,初步感受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
一、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的基本方法,形成表内除法的口算能力
(一)创设矩形模型,让学生自主探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初步
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识,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1.创设“旗子”“彩球”等矩形模型,引导学生从两个维度观察矩形模型,进一步理
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实施中,先引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观察矩形模型,唤起学生
对乘法口诀的回忆,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观察矩形模型,
并让学生提出用除法运算解决的数学问题,列出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利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的思路与方法进行迁移、比较、推理,学会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形成用7〜9的乘法口
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二)通过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能熟练、正确地□算表内除法,形成
表内除法的口算能力
20
1.通过顶球、过河采蘑菇、走迷宫等多种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口算表内除法的兴趣,
逐步提高学生□算表内除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新旧知识对比练习、针对练习等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
表内除法的□算技能,提高表内除法的口算能力,并在练习中渗透函数思想、方程思想等。
例如,在练习5义口=35,6X0=42,49+口=7等习题时渗透方程思想;在练习2498
=口,484-8=0,164-8=0,40+8=口等习题时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视算一听算结合练、分散一集中综合练,使学生对口算的结果逐步达到脱口而
出的程度,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4.通过整理表内除法算式,形成表内除法算式表,巩固表内乘除法,形成□算表内乘
除法的技能,初步学会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二、在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受除
法的现实模型,初步学会用“分析法”解决问题,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
1.创设“欢乐的节日”“拔河比赛”“游乐园”等活动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提取数
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已知信息提出问题的习惯和意识。例如,在教学主
题图时,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按一定顺序(一般是从上到下)观察情境图,再引导学生
将活动情境图分解成小画面,依次观察、思考,并根据已有信息提出问题。如根据“做了
49颗星,分给7个小组”这个信息,提出“平均每组分几颗?”的问题;根据“带来27
个彩球,每9个摆一行”这个信息,提出“可以摆几行?”的问题。
2.创设'‘购物"''买电影票”“买门票”等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
流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感受除法的现实模型,初步学会用“分析法”解决问题,初步渗透
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例如,在例3的教学中,利用学生购物的实际经验,引导学
生从“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入手,追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一共有多少元”和“一
个地球仪多少元”这两个信息,进而让学生理解“用56元钱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买了
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从而选择用除法解决问题,深化对除法
意义的理解,初步建立用除法运算解决问题的模型。
3.通过合作交流、教师引导,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进一步沟通乘除法之间的
关系。例如,在例3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可以买7个地球仪”当作已知信息,把“56
元”当作未知信息,然后用“7X8=56(元)”来检验“56+8=7(个)”的正确性。
本单元在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课程实施中,一定要唤起学
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知识的迁移、比较、推理,让学生自主探索用7、8、9的乘法口
诀求商的计算方法;在解决问题方面,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初步渗透单价、
21
数量、总价间的关系,感受除法的现实模型,深化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
感是“数与运算”教学领域中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本单元的练习中,要加强联想性训练,
并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二)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7〜9
的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的学习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是对表内除法(一)单元除法
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备。着重让
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
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
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
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
知识生活化。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
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
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用除法
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
过例题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
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
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
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课时安排:5课时
22
二年级下册数学科教学设计
年月日
主备人执教教师
课题第一课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任教教师意见
教学内容P37〜38例1以及相应的内容
表内除法(二)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
上,继续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对表内除法(一)
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
除法做好知识储备。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
教材与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
学情分析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
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对应
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
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
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知识生活化。
1.使学生明确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
7、8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目标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算式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复习铺垫
(-)师生互动说口诀。
以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7、8的乘法口诀。
(二)生生合作用口诀。(课件出示)
1.填出括号内的数,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
3X()=21()X6=48
7X7=()8X8=()
2.将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1)学生讨论方法:用除法列式。
(2)学生汇报想法:用“三四十二”的口诀计算。
23
(三)揭示课题。今天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设计意图:梳理已学的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
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兴趣,情境展开
(-)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主题图:欢乐的节日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1)做了一些小旗要挂在教室里。
(2)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学生讨论发现的数学问题。
2.指名回答。(问题预设)
(1)做了多少面旗子?它们是怎样挂的呢?
(2)星星每组分几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
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三、类比迁移,建构方法
(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境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8行旗子,每行7面。
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旗子?
(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旗子。如:7X8=56或8X
7=56o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也就是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境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旗子,要挂8行,每行
挂几面?
(1)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
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旗子,每行挂7面,
可以挂几行?
(1)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各自想法。
4.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1)比较:两道除法算式的计算过程。
(2)提炼: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可以解决这两道除法计算。
(-)自主解决分星星的情境问题。
24
1.课件出示:我们做了49颗星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组分了多
少颗?
2.独立完成。
3.学生列式计算:494-7=7
4.学生比较小结: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
写出的除数和商相同。
5.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情境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经历用7、8的乘
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在比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与除法的
联系,体会一道乘法算式有的能改成两道除法算式,有的只能改成一道
除法算式。同时在教学中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
的独立探究。】
四、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础应用。
1.计算。
以学生独立计算的形式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第1、2题。
2.开火车。
以学生开火车的形式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说答
案,并说说所用的口诀。
(二)游戏提升。
1.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旋叶式汽车空调压缩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摇振筛皮套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边坡排危工程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子弹型针孔黑白摄像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女式圆领长袖毛衣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圆头自攻螺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双锥真空干燥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单面专用卫衣针织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冻河蚌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全牛皮工作手套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新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 品质月工作总结
- 精神病患者的延续护理
- 2024年山东省春季高考技能考试汽车专业试题 (多选题汇总)
- 循环系统练习试题(含答案)
- 新生儿黄疸早期识别课件
- 冷链产业园招商实施方案建议
- 干燥综合征护理查房课件
- 2024年贵州水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修理钳工培训课件
- (完整版)ERP流程及操作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