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_第1页
学校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_第2页
学校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_第3页
学校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_第4页
学校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TOC\o"1-2"\h\u21064第一章疫情概述与定义 2104331.1传染病疫情定义 2297331.2疫情等级划分 358901.2.1级别一:特别重大传染病疫情 328211.2.2级别二:重大传染病疫情 356591.2.3级别三:较大传染病疫情 322141.2.4级别四:一般传染病疫情 323051第二章应急预案制定与修订 3321262.1应急预案的制定原则 3215522.2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 413605第三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4109023.1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立 4273993.2各部门职责划分 5190323.3联络人制度 5424第四章预防措施与宣传教育 6303014.1预防措施制定 6145924.2宣传教育策略 6319374.3预防知识普及 61207第五章疫情监测与报告 7206355.1疫情监测制度 7269565.1.1疫情监测目的 7294565.1.2疫情监测范围 7162375.1.3疫情监测责任主体 7117235.2疫情报告程序 7304695.2.1报告责任人 8292595.2.2报告流程 8327185.2.3报告方式 832505.3疫情信息处理 8275015.3.1疫情信息收集 835745.3.2疫情信息分析 8157075.3.3疫情信息报告 8124475.3.4疫情信息发布 816168第六章疫情处置与控制 8216286.1疫情处置流程 891886.1.1疫情发觉与报告 8207226.1.2疫情评估 9234656.1.3疫情调查 968656.1.4疫情处置 9165426.2疫情控制措施 9250516.2.1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9207156.2.2严格封控管理 9110946.2.3加强医疗救治 913976.3疫情结束条件 1023140第七章隔离与治疗 1049617.1隔离措施实施 10235497.2治疗方案制定 1057957.3患者护理与关怀 117090第八章后勤保障与物资准备 11220638.1后勤保障措施 11203978.2物资储备与管理 1257628.3物资调配与使用 1223943第九章应急演练与培训 12219149.1应急演练计划 12263449.2培训内容与方法 13255029.3演练评估与总结 1417420第十章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 14966110.1信息发布原则 14913110.1.1真实性原则 143201510.1.2客观性原则 1471810.1.3时效性原则 142291010.1.4公益性原则 14117310.2舆论引导策略 1426210.2.1强化正面宣传 141255010.2.2精准定位 14556910.2.3互动沟通 15698810.2.4创新形式 153114110.3媒体沟通协调 151308510.3.1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 152582010.3.2制定媒体策略 152511710.3.3媒体培训与指导 152766810.3.4媒体监督与反馈 1523919第十一章应急终止与恢复 152413811.1应急终止条件 15534611.2恢复期工作安排 152401711.3经验总结与改进 1613392第十二章法律责任与追究 163037112.1法律责任界定 16439312.2处罚措施 161747912.3法律援助与维权 17第一章疫情概述与定义1.1传染病疫情定义传染病疫情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于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传播和感染,导致人群中传染病发病率异常增加的现象。传染病疫情具有突发性、传染性、流行性等特点,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我国,传染病疫情主要包括法定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类别。1.2疫情等级划分为了有效应对和防控传染病疫情,根据疫情严重程度、传播速度、波及范围等因素,我国将传染病疫情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2.1级别一:特别重大传染病疫情特别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疫情波及范围广泛,病例数迅速增加,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此类疫情需要启动国家应急响应,采取全面、严格的防控措施。1.2.2级别二: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疫情波及范围较大,病例数持续增加,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秩序产生较大影响的情况。此类疫情需要启动省级应急响应,采取相应级别的防控措施。1.2.3级别三:较大传染病疫情较大传染病疫情是指疫情波及范围有限,病例数有一定增加,对局部地区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秩序产生一定影响的情况。此类疫情需要启动市级应急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1.2.4级别四:一般传染病疫情一般传染病疫情是指疫情波及范围较小,病例数较少,对局部地区人民群众健康产生一定影响的情况。此类疫情需要启动县级应急响应,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通过对疫情等级的划分,有助于各级和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防控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第二章应急预案制定与修订2.1应急预案的制定原则应急预案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应急预案的制定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行业标准,保证应急预案的合法性和有效性。(2)科学性原则:应急预案的制定应基于科学评估,充分了解突发事件的风险和特点,保证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实用性原则: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注重实用性,充分考虑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保证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指导应急处置工作。(4)完整性原则: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涵盖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各个环节,保证应急预案的完整性。(5)动态管理原则:应急预案的制定应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修订应急预案,保证应急预案的时效性和适应性。2.2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应遵循以下要求:(1)定期评估:应急预案应定期进行评估,全面检查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发觉问题及时进行修订。(2)及时调整:当突发事件的风险、特点和应急处置需求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整应急预案,保证应急预案与实际情况相符。(3)学习借鉴:在修订应急预案时,应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应急预案制定经验,提高应急预案的质量和水平。(4)广泛征求意见:修订应急预案过程中,应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保证应急预案的修订更加科学、合理。(5)加强培训与演练:修订后的应急预案应及时组织培训与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保证应急预案在实际操作中的有效性。第三章组织机构与职责3.1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立为保证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各级及企事业单位应设立专门的应急组织机构。应急组织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级:(1)决策层:负责应急工作的最高领导,对应急工作进行统一指挥、协调和决策。(2)管理层:负责应急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应急资源的调配、应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等。(3)执行层:负责应急工作的具体操作,包括应急队伍的组建、应急设备的维护和应急演练等。(4)监督层:负责对应急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应急措施的有效性。3.2各部门职责划分在应急组织机构中,各部门的职责划分如下:(1)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应急工作,制定应急计划,组织应急演练,保证应急体系的正常运行。(2)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应急队伍的组建、培训和管理,保证应急人员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素质。(3)物资保障部门:负责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和管理,保证应急物资的充足和及时供应。(4)财务部门:负责应急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保证应急工作的资金支持。(5)技术部门:负责应急设备的技术支持、维护和更新,保证应急设备的正常运行。(6)宣传部门:负责应急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7)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对应急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应急措施的有效性。3.3联络人制度为保证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及企事业单位应建立联络人制度。联络人主要负责以下工作:(1)及时传递应急信息,保证应急组织机构内部信息的畅通。(2)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解决应急工作中的问题。(3)与上级应急组织机构和外部应急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掌握应急动态。(4)参与应急演练和应急培训,提高应急能力。通过建立联络人制度,有助于提高应急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保证应急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行。第四章预防措施与宣传教育4.1预防措施制定预防措施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为了有效预防各类风险和灾害,我国高度重视预防措施的制定。以下是预防措施制定的主要内容:(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保证预防措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加强监测预警,对各类风险和灾害进行及时预警,为预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3)加强风险评估。对各类风险进行科学评估,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4)落实预防责任。明确各级部门和单位的预防责任,保证预防措施落到实处。(5)开展应急演练。通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风险和灾害的能力。4.2宣传教育策略宣传教育是提高人民群众预防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宣传教育策略的主要内容:(1)制定宣传教育计划。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宣传教育计划。(2)丰富宣传教育形式。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教育活动。(3)强化宣传教育内容。注重宣传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提高宣传教育效果。(4)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业的宣传教育队伍,提高宣传教育水平。(5)注重宣传教育效果评估。对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策略,提高宣传教育质量。4.3预防知识普及预防知识普及是提高人民群众预防意识、降低风险损失的关键。以下是一些预防知识普及的措施:(1)编写预防知识手册。针对不同风险和灾害,编写简单易懂、实用性强的预防知识手册。(2)开展预防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预防知识讲座,提高人民群众的预防意识。(3)利用网络平台普及预防知识。通过网络、等平台,推送预防知识,扩大普及范围。(4)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宣传教育。通过案例分析,让人民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预防措施的重要性。(5)加强学校预防教育。将预防知识纳入学校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预防意识。第五章疫情监测与报告5.1疫情监测制度5.1.1疫情监测目的疫情监测制度的建立旨在及时发觉、掌握传染病疫情动态,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5.1.2疫情监测范围疫情监测范围包括甲类、乙类、丙类及其他规定报告的传染病。具体包括以下几类:(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5.1.3疫情监测责任主体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医学检验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疫情监测责任主体。5.2疫情报告程序5.2.1报告责任人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各级医务人员必须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严格掌握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5.2.2报告流程(1)发觉传染病病例后,报告责任人应立即向所在单位报告;(2)所在单位应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4)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上一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5.2.3报告方式疫情报告方式包括电话报告、网络报告、纸质报告等。电话报告为首选报告方式,网络报告和纸质报告作为补充。5.3疫情信息处理5.3.1疫情信息收集疫情信息收集主要包括传染病病例报告、疫情监测数据、疫情调查与处理资料等。5.3.2疫情信息分析疫情信息分析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趋势分析、疫情分布特征分析、疫情影响因素分析等。5.3.3疫情信息报告疫情信息报告应遵循及时、准确、完整的原则,保证疫情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5.3.4疫情信息发布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按照相关规定适时发布疫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第六章疫情处置与控制6.1疫情处置流程6.1.1疫情发觉与报告一旦发觉疫情,相关单位应立即启动疫情报告机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疫情情况,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6.1.2疫情评估疾控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应迅速组织专家对疫情进行评估,确定疫情的性质、规模、传播风险等因素,为后续疫情处置提供科学依据。6.1.3疫情调查根据疫情评估结果,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疫情调查,了解疫情来源、传播途径、感染人群等信息,为制定疫情控制措施提供依据。6.1.4疫情处置根据疫情调查结果,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疫情处置:(1)隔离治疗病例,防止病毒传播;(2)追踪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观察;(3)加强环境卫生治理,降低病毒传播风险;(4)开展疫苗接种,提高群体免疫力;(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控意识。6.2疫情控制措施6.2.1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包括以下方面:(1)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觉和控制疫情;(2)加强卫生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水平;(3)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预防食源性疾病;(4)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降低病毒传播风险。6.2.2严格封控管理对疫情高风险区域实施封控管理,包括以下措施:(1)设立封控区,限制人员出入;(2)加强封控区内居民生活物资保障;(3)开展封控区内环境卫生治理;(4)对封控区内居民进行核酸检测,及时发觉感染者。6.2.3加强医疗救治加强医疗救治,保证感染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包括以下方面:(1)提高医疗机构救治能力,增加救治床位;(2)加强医疗资源配置,保证救治设备、药品充足;(3)开展医疗救治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救治水平;(4)加强病例监测,及时发觉病情恶化情况。6.3疫情结束条件疫情结束条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连续一段时间无新增病例;(2)疫情传播链已完全清晰;(3)感染者得到有效治疗,病情稳定;(4)密切接触者已全部隔离观察,未发觉感染者;(5)公共卫生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病毒传播风险降低。第七章隔离与治疗7.1隔离措施实施隔离措施是控制传染病传播的关键环节,以下是隔离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法:病例隔离:确诊患者应立即实施隔离治疗,以减少与外界的接触,防止病毒或细菌的传播。对于百日咳等传染病,患者应在医疗机构接受隔离治疗,学生确诊后需在抗菌药物治疗5天后才能返回学校。密切接触者管理:对于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应实施自我健康监测,监测期一般为21天。期间,密切接触者应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并注意个人卫生。环境消毒:对患者居住和活动的环境进行定期消毒,保证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信息登记:对确诊患者和密切接触者进行详细的信息登记,包括接触史、活动轨迹等,以便追踪和管理疫情。公众宣传:加强公众对隔离措施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配合度。7.2治疗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体特点,制定以下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支持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应进行支持治疗,包括补充水分、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支持等。特殊治疗:对于某些特定疾病,如恶性肿瘤等,可采用隔离肢体热灌注治疗等特殊方法,以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副作用。多学科联合治疗:对于复杂病情的患者,应组织多学科团队进行联合治疗,保证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全面性。7.3患者护理与关怀患者护理与关怀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下是具体措施:生活护理: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保证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心理支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求,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医疗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家庭和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家属和社会各界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患者度过难关。第八章后勤保障与物资准备8.1后勤保障措施后勤保障是保障一个组织或项目顺利运行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采取以下后勤保障措施:(1)建立健全后勤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后勤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后勤保障工作的有序进行。(2)制定详细的保障计划:根据项目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全面的后勤保障计划,包括人员配置、物资采购、设备维护等。(3)优化资源配置: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保证后勤保障的高效运行。(4)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各项工作提供优质服务。(5)加强安全监管:严格执行安全规定,加强安全管理,保证人员、物资和设备的安全。8.2物资储备与管理物资储备与管理是后勤保障工作的关键环节。我们采取以下措施保证物资储备与管理的有效性:(1)制定物资储备计划:根据项目需求,合理预测物资需求量,制定物资储备计划。(2)优化物资采购流程:建立严格的物资采购制度,保证物资质量与价格合理。(3)加强物资储存管理:对物资进行分类存放,定期检查,保证物资安全、完整、有序。(4)建立物资使用制度:明确物资使用范围、标准和审批程序,防止浪费和滥用。(5)定期进行物资盘点:定期对库存物资进行盘点,保证账物相符,及时调整储备策略。8.3物资调配与使用物资调配与使用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我们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物资调配与使用:(1)制定物资调配计划:根据项目进度和需求,合理调配物资,保证物资供应的及时性。(2)建立物资调配制度:明确物资调配程序、责任人和审批权限,保证物资调配的合规性。(3)加强物资使用监管:对物资使用进行全程监控,发觉问题及时处理,防止物资浪费。(4)提高物资使用效率: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提高物资使用效率,降低项目成本。(5)开展物资使用培训:定期对项目人员进行物资使用培训,提高物资使用技能和意识。第九章应急演练与培训9.1应急演练计划应急演练计划是保证组织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应急演练计划的几个关键步骤:演练目的与目标:明确演练的目的,包括提高员工的应急响应能力、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完善应急处理流程等。演练类型: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确定演练的类型,如火灾逃生演练、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等。演练频率:根据潜在风险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演练频率,保证员工能够定期参与并熟悉应急操作。演练范围:确定演练涉及的部门、人员和区域,保证演练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演练方案:制定详细的演练方案,包括演练流程、角色分配、所需设备和物资等。演练前的准备工作:保证所有参与人员了解演练的目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提前准备好所需的设备和物资。9.2培训内容与方法培训内容与方法是提高员工应急能力的关键因素。以下是一些培训内容和方法:培训内容:应急预案和流程的讲解:让员工了解应急预案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流程。应急设备的使用方法:教授员工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防毒面具、消防水枪等应急设备。疏散逃生技巧:培训员工在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下的疏散逃生技巧。紧急情况下的沟通与协调:教授员工如何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培训方法: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使员工了解应急知识。实操训练:通过模拟实际应急情况,让员工亲身体验应急操作。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上的应急案例,让员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视频教学:利用视频资料,直观展示应急操作和流程。9.3演练评估与总结演练评估与总结是演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发觉演练中的不足和问题,为今后的改进提供依据。以下是演练评估与总结的几个方面:评估指标:根据演练目的和流程,制定评估指标,如应急响应时间、疏散速度、设备使用正确率等。评估方法: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对演练过程进行评估。问题分析:针对评估结果,分析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原因。改进措施:根据问题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包括培训内容的调整、应急预案的优化等。总结报告:撰写总结报告,记录演练的总体情况、评估结果和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演练和应急工作提供参考。第十章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10.1信息发布原则10.1.1真实性原则信息发布的第一要务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在发布信息时,必须对信息的来源进行严格的核实,避免发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10.1.2客观性原则信息发布应遵循客观性原则,公正、公平地呈现事实,避免带有个人情感或偏见。10.1.3时效性原则信息发布应及时,对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要迅速反应,抢占舆论制高点。10.1.4公益性原则信息发布应注重公益性,关注民生,服务于社会大众。10.2舆论引导策略10.2.1强化正面宣传舆论引导应强化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0.2.2精准定位舆论引导要精准定位,针对不同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10.2.3互动沟通舆论引导要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沟通,了解公众需求,回应公众关切。10.2.4创新形式舆论引导要不断创新形式,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提高引导效果。10.3媒体沟通协调10.3.1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媒体沟通协调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增进了解。10.3.2制定媒体策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媒体策略,保证信息发布的有效性。10.3.3媒体培训与指导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指导,提高其专业素养,促进媒体健康发展。10.3.4媒体监督与反馈对媒体进行监督与反馈,及时发觉和纠正问题,保证舆论引导的正确方向。第十一章应急终止与恢复11.1应急终止条件应急终止是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保证在危险消除、得到有效控制后,及时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以下是应急终止的主要条件:(1)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不再对周边环境和人员构成威胁。(2)现场得到清理,污染物得到妥善处理,环境质量达到规定标准。(3)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基本生活得到保障。(4)应急响应队伍完成救援任务,恢复正常工作。(5)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完成应急响应工作,恢复正常运转。11.2恢复期工作安排恢复期工作是指在应急终止后,对受灾区域进行恢复重建的一系列工作。以下是恢复期的主要工作安排:(1)开展灾后评估,了解受灾程度,为恢复重建提供依据。(2)制定恢复重建计划,明确恢复目标和任务,有序推进恢复工作。(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复受损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设施。(4)开展生产自救,帮助受灾企业恢复生产,保障市场供应。(5)加强社会心理援助,关爱受灾群众,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6)开展环境治理,修复受损生态环境,保证生态环境安全。11.3经验总结与改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