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高+中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高+中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高+中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高+中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一个历史人物:

后唐庄宗李存勖2.了解一段历史:庄宗李存勖的成与败3.熟练翻译文章,理解记忆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熟读成诵。(大声诵读、记全笔记、思考理解)解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伶官传》所写的短序。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中原政权之外,还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国。五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接连不断)”,“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

见课本95页课下注释①解题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据《伶官传》记载,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人,伶人因而用事,败政乱国,终至国灭身亡。序: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见课本95页课下注释①李存勖何许人也?《资治通鉴·后梁纪一》:

(后梁太祖)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

后唐庄宗李存勖xù小名叫亚子,他从小就勇猛过人,十一岁就已经随父晋王李克用出征了。打了胜仗之后,李存勖随父亲一起觐见唐昭宗。昭宗见了他,非常惊讶:“这孩子真是长相出奇!”然后轻抚着他的背说:“小儿日后必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要忘了为我大唐尽忠尽孝啊!”接着,昭宗又赏赐他翡翠盘等物。因为昭宗对李存勖说了一句“此子可亚其父”,即超过其父,因而得名“亚子”。

公元923年,李存勖消灭后梁,统一北方。

同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河北大名县东)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年号“同光”,史称后唐。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伶官传》。

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序言。任务一:听名家朗诵,读准字音箭矢燕王契丹盛以锦囊系燕父子以组仇雠欤shǐyānqìchéngxìchóuyú任务二:翻译理解,突破重难点。1.文中哪些段落写了李存勖的故事?2.读熟第二段,熟练翻译,关注重点字词句,不会的打问号。3、思考:(1)晋王为什么给李存勖留下三支箭?(2)李存勖是怎样对待这三支箭的?勾画出关键动词,这几个动词刻画了庄宗李存勖怎样的形象?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以:介词,把。矢:箭。立:拥立契丹:北方的一个部族。恨:悔恨的事,憾事。与:给予,赐给。尔:你。其:副词,表示祁使语气,意为“一定”“要”。无:通“毋”,不要。乃:你的。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他为王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报仇的志愿。”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庄宗领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恭敬地取出那三支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它在军前开路,等到胜利归来时再把箭收藏到祖庙。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思考:(1)晋王为什么给李存勖留下三支箭?史料链接:《五代史阙文》有这样的记载:“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吾志,死死无恨矣。”“此三子者,吾遗恨也。”梁:黄巢部将朱温,投降唐朝,受封为梁王。李克用曾与朱温联合剿灭黄巢军,后朱温多次意图杀害李克用,二人结怨越来越深,不共戴天,此后对峙争霸数十年。刘仁恭:文中所写“吾所立”是指刘仁恭借李克用兵马夺取幽州,后与李克用反目,归附于朱温。契丹人: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曾与李克用结盟,夹击朱温,后背约归梁。思考:(1)晋王为什么给李存勖留下三支箭?晋王李克用有三大遗恨:后梁太祖朱温:曾设计谋杀李克用未遂。燕王刘仁恭:曲借力李克用夺幽州却归附朱温。契丹首领:与李克用结盟却暗中与朱温通好。

希望李存勖不要忘了他父亲报仇的志愿。思考:(2)李存勖是怎样对待这三支箭的?勾画出关键动词。这几个动词刻画了庄宗李存勖怎样的形象?受,藏,请,盛,负,驱,纳;

这几个动词,刻画出庄宗一心执行父命、决绝复仇的形象。他对复仇极为重视:他将箭藏在供奉祖宗的宗庙之中,并且每次出兵都要以少牢祭奠,得胜后,请下箭,还要用锦囊盛起来,告慰父亲。

他对复仇极为决绝:每次作战都要带着这三支箭,矢志不渝,誓死报仇。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中心观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论证思路、论证方法。2.归纳识记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熟练翻译全文,熟读成诵(大声诵读、记全笔记、思考理解)回顾复习齐读第二段晋王遗恨与三矢庄宗矢志报复仇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方:当,正当。其:他,指后唐庄宗李存勖。系:捆绑。函:匣子,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匣子装。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及:到,等到。仇雠(chóu):仇人。雠,与“仇”同义。

夜:在夜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四:在四面,名词活用作状语仓皇:匆忙,慌乱。东:向东,名词活用作状语。何其:多么。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句式?),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消息禀告给先王,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913年23岁908年923年38岁破幽州,灭燕,“系燕父子以组”926年41岁28岁接受三矢,继承父亲遗命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想一想,李存勖得天下用了多少年,失天下又用了几年?得天下——15年——盛

失天下——3年——衰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皆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读庄宗奋斗史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语气豪壮,笔势激越,情调激扬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读庄宗失败史语气衰颓,仓皇失措,情调凄怆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而:连词,表并列。

欤:表反问的语气词,吗。抑:或者,还是。

本:考察,探究。

欤:表反问的语气词。迹:迹象

自于:由于逸豫:安乐。指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兴”“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庄宗23岁袭晋王之位,先后攻燕国,破幽州,灭梁国,何等的雄姿英发。其意气之盛,又是何等的豪壮!以至于“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思考:后唐庄宗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建立后唐?(作者的观点)参考:后唐庄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着三支箭的鞭策,他怀着一股报仇的信念,时刻恭敬地面对父亲的遗愿。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忧劳可以兴国”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作者写得很详细,可见得天下之不易和付出的艰辛。而失天下只用了3年!思考:为什么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就身死国灭?(作者的观点)参考:后唐庄宗获得成功之后,没有了奋斗的方向,于是贪图安逸,宠溺伶官,玩物丧志,导致身死国灭。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逸豫可以亡身”受遗命,矢志复仇盛衰宠伶人,身死国灭对比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仓皇东出士卒离散泣下沾襟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任务三:研读第一段,作者欧阳修从这段史实中总结出了怎样的盛衰之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①理:道理,规律。②人事:人的作为。③原:推其根本,推究,动词。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所以:……的原因。其:代词,指庄宗。之:代词,指天下。④之:代词,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道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其根本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第一段论点总起提出论点: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1.找出观点句(论点)3.文章以“呜呼”这一感叹词起笔,有何深意?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作者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五代十国时期,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作者感慨沉痛,故作序论皆以“呜呼”开篇。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哀婉的感情基调。2.依据(论据)庄宗得天下,与其失天下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①忽微,而智勇多困于②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故:因此,所以。举:全,整个。

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灭:被灭,动词的使动。为:介词,表被动于①:介词,从。于②: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所溺:所字结构,所溺爱的人或物独:唯独,只有。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所有的天下豪杰,没有人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溺爱伶人这样啊?文章结构图示2《五代史伶官传序》总起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分说正面后唐庄宗得天下忧劳可以兴国分说反面后唐庄宗失天下逸豫可以亡身启示做事要居安思危,谨小慎微,防微杜渐小心玩物丧志,不要满足于表面的虚荣总结得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总分总结构“岂独伶人也哉”有什么言外之意?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常以“庐陵欧阳修”自居。曾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欧阳修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倡导革新。也是宋代文学史上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欧阳修进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敝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旧五代史》又“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写作背景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写作意图)借古讽今主旨士大夫的胸怀与担当,一颗赤子之心,心忧家国,正道直行,可敬!欧阳修的治国策略是否拯救了北宋?

一语成谶1127年,靖康之变,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

亡国原因之一:宋徽宗(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

,艺术型皇帝),即位之后启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六贼之首”,蔡京工书法,自成一体)等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政治形势一落千丈。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办“花石纲”。

文艺才华卓越,执政能力不足,所用非人,奸臣当道。北宋积弱积贫,他是雪上加霜者。

文章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请同学们再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商纣王“好酒淫乐,嬖(壁音)于妇人妲已”——葬身火海楚怀王贪婪成性,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言于不顾——客死他乡夫差纵情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中,不思国事——自刎而死。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霸嫂蒸母,修宫庭,疏运河,冒天下之大不韪——导致农民大起义,国破家亡,身死部将之手。南唐后主沉迷于诗画歌舞中,不理朝政——亡国奴。唐玄宗重色思倾国,三千宠爱于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天宝危机,酿成安史之乱。亡唐玄宗李隆基,忧劳时,迎来了“开元盛世”;逸豫时,天宝危机,酿成了安史之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复国,终于天不负苦心人,三千越甲竟吞吴,报仇雪恨。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前人教训,励精图治,换来了“贞观之治”,名垂青史。齐威王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兴利除弊,换来了诸侯“皆朝于齐”的盛世局面。兴庄宗:秦:六国:项羽:北宋:学生:《兴亡论》拓展:“兴亡规律”忧劳则兴,逸豫则亡仁政则兴,暴政则亡抗秦则兴,赂秦则亡重贤则兴,寡谋则亡自律勤奋则成,放纵懒惰则败思危则兴,苟安则亡

深入探究:

一个个王朝如四季般不断轮回,一幕幕悲剧如连续剧般不断不演,让人唏嘘!历史就像一位老者,时时警醒着我们!所以,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你对这种历史兴亡循环怪圈怎么看?你有何良策?知识点积累1、古今异义1、岂曰人事哉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3、其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4、抑本其成败之迹5、吾遗恨也6、负而前驱7、至于誓天断发人为/有关员工的录用、培养、奖惩等工作推究,探究/原来一般的官员/做某一方面的工作抑或,或者,还是/压制遗憾/仇恨在前面驱驰/引导事物发展的先行者到了什么地步/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智勇多困于所溺2、词类活用名→动,用盒子装名→状,在夜里数→状,从四方名→状,向东面使动用法,使…兴盛使动用法,使…灭亡形→名,有智有勇的人1、梁,吾仇也。2、此三者,吾遗恨也。3、燕王,吾所立。

4、盛以锦囊5、系燕王父子以组。6、而告以成功。

7、智勇多困于所溺。8、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特殊句式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省略句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被动句、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当堂训练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2.与其所以失之者3.尔其勿忘乃父之志4.函梁君臣之首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原:推究所以:……的原因其:祈使副词,相当于“一定”的意思。函:用匣子装着方:当;组:绳子

课堂小结本文学习重点:1、古文基础知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句义,归类整理,熟练准确地翻译,背过原文及注释、笔记。2、内容理解:

历史人物、史实、道理、启示。方法:四多,多读多思多积累,多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业1.背熟全文和文言字词(注释、笔记),同桌互相听背和提问,快背!2.背熟后背给组长听,最后课代表抽查。3.背诵用时很短的同学可以下次语文课前上讲台展示,课代表组织。跟着文学大家学写作,学完本文,你发现了哪些写作“秘笈”?1、立意高远,逻辑严密。2、选材精炼,紧扣中心。3、思路清晰,前后呼应。4、感情饱满,语言丰富。

庄宗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他宠溺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