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二下期半期质量检测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艺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并且以审美的方式积淀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当文化自信被赋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时,它理应得到文艺化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文艺又自觉地成为文化自信的独特力量。其实,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汉代的石雕是汉代磅礴大气的象征,而“元四家的山水则是典型的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对宇宙的敬畏。更不要说四大古典名著了,它们博大精深,直至今天,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和教育。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新精神。所以,在文艺创作中,一直有这样一种定律,不管你从哪儿出发,也不管你将镜头与画笔对着什么,是否有文化追求将决定你创作层次的高低。实际上,文艺创作是有层次的。许多文艺家以为表现什么,就把什么表现好就行了,这种看山还是山的创作是无法具有超越性的。只有不断地向高处攀登,向深处开掘,你才能从有限走向无限,也才能写出精神,写出文化。文化是所有成功文艺作品的光辉。文化表达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上去似乎难以达到,其实,就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追求,有没有这样的自信与自觉。因为文化无处不在。人类有人类的文化,国家有国家的文化,民族有民族的文化,地域有地域的文化,行业有行业的文化。同时,文化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在变迁,在激荡,在淘汰,在创造,在积累,不同的时代与社会有不同时代与社会的文化。(摘编自汪政《文化自信与文艺创作》)材料二近年来,诸多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质文艺作品次第涌现。《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等蕴含了浪漫悠久的东方美学品格,《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塑造了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这些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影视艺术作品,有效助力了中国之美的传播。近期,某动画电影中“宽眼距、吊梢眼”的主角造型引发争议,与此类似的,某产品广告中的“眯眯眼”造型以及部分摄影作品中模特造型等,均被置于广泛讨论之中。一个文化群体的“美”到底由谁来定义?又应该如何定义?这一问题的出现,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而对其进行厘清,则其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很长时间以来,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处于强势一方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的文化的定义与描绘从未停止。这种定义和描绘却常常带有误解甚至扭曲,是漠视这些国家的文化本体与历史遭遇的结果。中国形象、中国之美应该由谁来定义?它应该是怎样的?它可以是怎样的?在当下世界传播格局下,尽快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建设,不让中国形象全由西方想象、判断与决定,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一环。中国的文化从业者,应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深刻理解我们的文化本源、文化本体、文化构成与文化发展脉络,真正拥有文化自觉意识,真切知晓我们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何而美,为谁而美。《永不消逝的电波》《高山下的花环》等在中国电影各个阶段涌现出的那些彰显着人民性光芒的优秀作品,《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等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内的人物形象,弘扬了一部部文化经典的电视综艺,无不对中国文化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美进行了深刻挖掘,它们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有着历史厚重感、文化纵深感的中国形象。我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念来自文化的传承,五千年文明史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我们更应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与此同时,文化从业者还应提升传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传播能力。在数字时代,跨文化、跨国界传播更有其技术上的便利。《遇见工匠》《伟大诗人杜甫》等一批国际传播纪实作品,表达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塑造了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人形象,实现了在国际国内的有效传播。(摘编自陈杰《文化自信才能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家应拥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B.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为根本,有着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力支撑。C.鉴于当前文化审美存在的问题和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本体的漠视,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的建设势在必行。D.中国电影各阶段涌现出一批展现中国人文之美的优秀作品,既彰显了文化自信,又有效助力了中国之美的传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经典在文化层面价值创造和精神构建的要素是发现生命、礼赞自然、敬畏宇宙。B.如果艺术家仅仅满足于“看山还是山”,那么他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也是没有价值的。C.厘清中国之美应该由谁定义、如何定义的漫长历史渊源,极具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D.材料二通过例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对中国人文之美的现状予以客观呈现和辩证分析。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香港记者陈贝儿拍摄的电视纪录片《无穷之路》,讲述中国脱贫、人民过上幸福日子的故事,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B.热门电影《消失的她》以悬疑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赌徒秘密杀害妻子以骗取遗产最终败露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幽微复杂。C.中国摄影师罗冰的作品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作品中的中国模特与其他不同肤色的模特共同展示出各具特色的女性之美。D.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展现了周家人在大时代变迁中的命运轨迹,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饱满,引发了观众的时代共鸣。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文艺和文化的关系。(4分)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文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想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天空的点缀萧红①用了我有点苍白的手,卷起纱窗来,在那灰色的云的后面,我看不到我所要看的东西(这东西是常常见的,但它们真的载着炮弹飞起来的时候,这在我还是生疏的事情,也还是理想着的事情)。正在我踌躇的时候,我看见了,那飞机的翅子好象不是和平常的飞机的翅子一样——它们有大的也有小的——好象还带着轮子,飞得很慢,只在云彩的缝际出现了下,云彩又赶上来把它遮没了。不,那不是一只,那是两只,以后又来了几只。它们都是银白色的,并且又都叫着鸣鸣的声音,它们每个都在叫着吗?这个,我分不清楚。或者它们每个在叫着的,节拍象唱歌的,是有一定的调子,也或者那在云幕当中撒下来的声音就是一片。好象在夜里听着海涛的声音似的,那就是一片了。②过去了!过去了!心也有点平静下来。午饭时用过的家具,我要去洗一洗。刚一经过走廊,又被我看见了,又是两只。这次是在南边,前面一个,后面一个,银白色的,远看有点发黑,于是我听到了我的邻家在说:③“这是去轰炸虹桥飞机场。”④我只知道这是下午两点钟,从昨夜就开始的这战争。至于飞机我就不能够分别了,日本的呢?还是中国的呢?大概是日本的吧!因为是从北边来的,到南边去的,战地是在北边中国虹桥飞机场是真的,于是我又起了很多想头:是日本打胜了吧!所以安闲地去炸中国的后方,是……一定是,那么这是很坏的事情,他们没止境的屠杀,一定要象大风里的火焰似的那么没有止境……⑤很快我批驳了我自己的这念头,很快我就被我这没有把握的不正确的热望压倒了,中国,一定是中国占着一点胜利,日本遭了些挫伤。假若是日本占着优势,他一定要冲过了中国的阵地而追上去,哪里有工夫用飞机来这边扩大战线呢?⑥风很大,在游廊上,我拿在手里的家具,感到了点沉重而动摇,一个小白铝锅的盖子,啪啦啪啦地掉下来了,并且在游廊上啪啦啪啦地跑着,我追住了它,就带着它到厨房去。⑦至于飞机上的炸弹,落了还是没落呢?我看不见,而且我也听不见,因为东北方面和西北方面炮弹都在开裂着。甚至于那炮弹真正从哪方面出发,因着回音的关系,我也说不定⑧但那飞机的奇怪的翅子,我是看见了的,我是含着眼泪而看着它们,不,我若真的含着眼泪而看着它们,那就相同遇到了魔鬼而想教导魔鬼那般没有道理。⑨但在我的窗外,飞着,飞着,飞去又飞来了的,飞得那么高,好象有一分钟那飞机也没离开我的窗口。因为灰色的云层的掠过,真切了,朦胧了,消失了,又出现了,一个来了个又来了。看着这些东西,实在的我的胸口有些疼痛。⑩一个钟头看着这样我从来没有看过的天空,看得疲乏了,于是,我看着来上的台灯。台灯的绿色的伞罩上还画着菊花,又看到了箱子上散乱的衣裳,平日弹着的六条弦的大琴,依旧是站在墙角上。一样,什么都是和平常一样,只有窗外的云,和平日有点不一样,还有桌上的短刀和平日有点不一样,紫檀色的刀柄上镶着两块黄铜,而且不装在红牛皮色的套子里。对于它我看了又看,我相信我自己绝不是拿着这短刀而赴前线。1937年8月14日[乙]半棵树牛汉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像一个人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的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树叶半棵树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雷电从远远的天边盯住了它1972年于咸宁[丙]风景谈(节选)茅盾①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薄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②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1940年12月,于枣子岚垭【注】①作者曾于1940年5月到10月访问延安,亲眼见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活。1940年底,在“国统区”的重庆写下此文。6.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天空的点缀”指携带炮弹的日本侵略者的战斗机,“点缀”有苦涩与轻蔑的意味,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B.甲文第④段,天上的飞机使“我”对战事有了揣测,并且直接又痛快地表达了对祖国以及日本侵略者的态度。C.甲文第⑥段,“我”感到手里的家具沉重而动摇,是凝望天空思考很久的表现,由内心世界的描写回到了现实。D.乙文把半棵树作为核心意象来塑造,直接将半棵树的形象推到读者的视野,表现出半棵树钢铁般不屈的力量。7.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苍白”“灰色”等词语奠定了文章灰暗的基调,划线句用了拟人的手法。B.甲文中④—⑧段由战机产生种种联想和思考,类似内心独白,具有意识流的特点。C.甲文中“啪啦啪啦”拟声词富有生活气息,在生活化的叙事中调整着散文的节奏。D.乙文以“半棵树”为题目,在视觉上造成一种残缺感,设置了悬念,引发了思考。8.选取甲文某一个语言运用的特点加以赏析。(4分)9.丙文中的小号兵和荷枪战士,体现了“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思想,请加以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孺人①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墟,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曝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粗龋,乃喜。孺人死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节选自归有光《先妣事略》)材料二:归有光,字照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③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④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⑤,直行已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名为升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其推重如此。有光制举义⑥,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节选自《明史·归有光传》)【注】①孺人,对母亲的尊称。②魏校,明代官员、学者,与李承勋、胡世宁、余祐善,并称“南都四君子”。③春官,即六部之一的礼部,礼部在春天主持进士考试。④刺刺,多言的样子。⑤击断,即争执。⑥制举义,特指经学研究。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这三处是_________(填序号)。(3分)中夜A与其妇B泣C追惟D一二E仿佛如昨F馀G则茫然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室靡弃物”与《诗经·卫风·氓》“靡室劳矣”中的“靡”意思相同。B.“率人人得食”与《六国论》“率赂秦耶”中的“率”意思不同。C.“不具狱”与《陈情表》中“臣具以表闻”中的“具”意思不同。D.“实重抑之也”与《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抑”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归有光的母亲在吴家桥时纺棉,回城后缉线,虽然有外祖父经常送东西,不愁吃穿,她却仍然辛苦劳作,仿佛朝不保夕。B.归有光的母亲让婢女们加工烧过的炉灰,进行重复利用;她以身作则,全家没有一个闲人;她对奴婢宽厚有恩且舍得分享。C.归有光虽年少才高,却仕途坎坷,八次都没有考中举人;后按自己的政治理念为官,断案洒脱,颇有主见,得罪了很多人。D.归有光被明升暗降之后,幸得高拱、赵贞吉推荐,人南京任职;他在文坛上尽力与王世贞分庭抗礼,终使对方心服口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4分)(2)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粗語,乃喜。(5分)14.归有光能够学有所成,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署早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菜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用一“屠”字,把风当作刀,希望清风“杀掉”暑热,却不能成功,表达了诗人对暑热的强烈憎恶。B.落日本该下山,诗人却写它犹如生了翅膀,飞上了山,表现了盼望太阳赶快坠落、凉爽快些到来的心理。C.颔联由描写转入议论,写人们担心江海枯竭,连上天也非常害怕银河干枯,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忧虑。D.颈联宕开一层,诗人因暑热而思冰雪,由热思寒,从而触发了对清凉世界昆仑山和蓬莱岛的联想。16.本诗既有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2)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是说,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也正是我们常说的“玩物丧志”。(3)《书愤》中“__,”一联采用蒙太奇手法再现了北宋军队在瓜洲一带据守击溃金兵和浩浩荡荡进兵长安,强渡渭水,激战大散关,两种场景。(4)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两句说明自己缺少亲人、童仆的帮助,不得不事必躬亲。(5)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静者”:“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躁者”:“,”。(6)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第Ⅱ卷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_____①_____,未免有些无理取闹。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___②_____,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都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不至于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太大阻碍。何况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难道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当然,想要读懂鲁迅,得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识,要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来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___③______,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难道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B.何况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C.但是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有限的教材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D.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4分)20.陶渊明纪念馆正门的楹柱上,挂着一副对联,现在已将它们的语序打乱,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4分)①松翠菊黄②千百年来第一人③弃彭泽微官④韵真辞朴⑤开田园诗派⑥琴书而外醉三斗经你判断,上联应是______,下联应是_。(皆填序号)四、作文(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毕淑敏《星光下的灵魂》中有这样一段话:“自然的东西大都是缓慢的。太阳一点点升起,一点点落下。花一朵朵地开,一瓣瓣地落下,稻谷成熟,都慢得很。那些急骤发生的自然变化,多是灾难。”所以你只管定好目标,做好眼前的事,有一天你就会发现,你想要的,已经来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下期半期质量检测语文答案1、A.“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错误,材料一只是说“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可见,选项中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关系的表述于文无据。故选A。2、DA.“文艺经典在文化层面价值创造和精神构建的要素是发现生命、礼赞自然、敬畏宇宙’错误,材料一是说“《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对宇宙的敬畏”。可见,原文是说《兰亭集序》的文化表达,并不是说“文艺经典”,选项的说法以偏概全。B.“那么他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也是没有价值的”错误,说法绝对化,原文是说“这种看山还是山的创作是无法具有超越性的。只有不断地向高处攀登,向深处开掘,你才能从有限走向无限,也才能写出精神,写出文化”,并没有否定“他所创作的文艺作品"具有的价值。C,“厘清中国之美应该由谁定义、如何定义的漫长历史渊源”错误。材料二是“一个文化群体的‘美’到底由谁来定义?又应该如何定义?这一问题的出现,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而对其进行厘清,则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见,原文厘清的不是‘历史渊源”,而是说“一个文化群体的‘美’到底由谁来定义?又应该如何定义”这一问题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D.正确。故选D。3、B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文化自信才能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A.《无穷之路》,讲述中国脱贫、人民过上幸福日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传播了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可以支持材料二观点。B.《消失的她》展现了人性的幽微复杂,并没有体现中国文化自信,也没有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所以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C,中国摄影师罗冰的作品展示了中国模特的女性之美,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传播了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可以支持材料二观点。D.《人世间》展现了周家人在大时代变迁中的命运轨迹,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传播了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可以支持材料二观点。故选B。4、①文艺反映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能积淀为各种文化形式;②文化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文化追求决定文艺创作层次的高低。从材料一“文艺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并且以审美的方式积淀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可知,文艺反映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能积淀为各种文化形式;从“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是否有文化追求将决定你创作层次的高低”可知,文化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文化追求决定文艺创作层次的高低。5、①真正认识中国文化,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树立文化自信;②传承发展中国文化,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塑造有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纵深感的中国文化形象;③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提升传播能力,尤其是充分利用数字时代的技术便利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从“中国的文化从业者,应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深刻理解我们的文化本源、文化本体、文化构成与文化发展脉络,真正拥有文化自觉意识,真切知晓我们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何而美,为谁而美”“我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念来自文化的传承,五千年文明史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可知,真正认识中国文化,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树立文化自信;从“《永不消逝的电波》《高山下的花环》等在中国电影各个阶段涌现出的那些彰显着人民性光芒的优秀作品,《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等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内的人物形象;弘扬了一部部文化经典的电视综艺,无不对中国文化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美进行了深刻挖掘,它们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有着历史厚重感、文化纵深感的中国形象”可知,传承发展中国文化,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塑造有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纵深感的中国文化形象;从“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我们更应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文化从业者还应提升传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传播能力。在数字时代,跨文化、跨国界传播更其技术上的便利”可知,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提升传播能力,尤其是充分利用数字时代的技术便利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6.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分析的能力。B.“并且直接又痛快地表达了对祖国以及日本侵略者的态度”错误,文段有很多“我”的揣测,没有把对祖国的态度直接表现出来。故选B。7.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分析的能力。A.“划线句用了拟人的手法”错误。并未运用拟人手法,“撒下来的声音就是一片”是通感,以形写声。故选A。8.示例一:①甲文短句和词语反复形成特色(1分)。“不,那不是一只,那是两只”“这次是在南边,前面一个,后面一个”“过去了!过去了!……飞着,飞着,飞去又飞来了的,飞得那么高”。(1分)②这样的语句运用使叙述描写细节逼真,简短而间隔的节奏与其观察活动和情绪统一,真切细致地观察蕴含着对战局的紧张感受及对百姓、国家命运的担忧。(2分)示例二:①甲文中“了”“着”“呢”“吧”“吗”等助词的运用很有特色。如“真切了,朦胧了,消失了,又出现了,一个来了,一个又来了。”②“了”更近口语,强化了节奏感,造成短促的音响效果,细致写出作者视角的移动变化和飞机的络绎不绝,蕴含着对战局的紧张感受及对自己、百姓、国家命运的担忧。(2分)示例三:①甲文疑问句的运用形成特色。“它们每个都在叫着吗?”“日本的呢?还是中国的呢?大概是日本的吧!”“落了还是没落呢?”(1分)②这些句子细致地写出了自己的观察,细腻逼真地表现了自己的心理和意识流动,把自己的感受置于广阔的抗战背景中,真切动人。(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首先要明确“语言运用的特点”,而分析“语言运用的特点”要从语言特色、语体色彩、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等方面入手。结合甲段文章,我们会发现萧红的这篇文章小说语言在超常规的文句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然后我们按照从字词到句再到文段的特征即可得出答案。9.①本文写于1940年,作者亲眼见到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民,小号兵和荷枪战士正是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②文中的自然环境是战斗环境的逼真再现,战士的严肃、坚决、勇敢正是抗日军民形象的代表,是民族精神的化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乙文段中落款为“1940年12月,于枣子岚垭”,由此可知此篇文章写作于1940年,而此时中国正在进行着抗日战争,作者亲眼见到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民,由此可知,小号兵和荷枪战士正是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文中“霞光射住他”“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既是自然环境,也是战斗环境的逼真再现,战士在这样的环境中“严肃,坚决,勇敢”“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可知,他们的严肃、坚决、勇敢正是抗日军民形象的代表,是民族精神的化身。10. CEF【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夜深人静时与妻子哭着谈及先母,只追记起母亲生平一点琐事,恍如昨日,其他的都已茫然若失了。“中夜与其妇泣”省略了主语,是完整的主谓句,后面断开;“追”是“一二”谓语,二者为动宾结构,不能断开,在“追”前、“一二”后断句;“如昨”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馀”是“茫然”的主语,其前断开。1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靡”均为“没有”的意思。屋里所有的东西都不废弃。/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做的。B.错误,两个“率”相同,均为“全部、都”的意思。句意:全家(不分主仆)都有份。/都是因为贿赂秦国的原因吗?C.“具”分别为“写、出具”和“详细的、全部”的意思。句意:不写判决书。/臣详细的用表章上奏。D.“抑”分别为“贬谪”和“或者、还是”的意思。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或者探究他成功和失败的过程。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八次都没有考中举人”错误,原文“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嘉靖十九年就中了举人,他八次都没考中的是进士。13.(1)大孩子在身后牵着衣襟,怀里抱着吃奶的孩子,(即便如此,母亲)手中还是不停地做针线活。(关键词一个1分:“攀”,牵;“乳抱”,抱在怀里吃奶;“不辍”,不停。整句1分。)(2)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有光背诵《孝经》,如果能熟练地读下来,一字不差,母亲便十分高兴。(关键词一个1分:“觉寝”,醒来;“促”,督促;“龃龉”,不合,不一致。整句2分)14.①母亲的严格要求,督促鼓励。②自身的聪明好学,勤于思索。③名师魏校的教育指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可得出:母亲的严格要求,督促鼓励。由材料二“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可得出:自身的聪明好学,勤于思索。由材料二“师事同邑魏校”可得出:名师魏校的教育指导。参考译文:材料一:(归有光)母亲去吴家桥时,抽空就纺棉花;回到城里,总忙着缉麻线,晚上伴着微弱的灯光,常常忙到深夜。外祖父三天两头派人来问暖问寒,送些物品。母亲不愁吃穿,却仍然辛苦劳作,好像朝不保夕。冬天,让婢女们把烧过的炉灰,再和成炭团,层层叠叠地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所有的东西都不废弃,全家没有一个闲人。大孩子在身后牵着衣襟,怀里抱着吃奶的孩子,(即便如此,母亲)手中还是不停地做针线活。家中打扫得窗明几净。对奴婢也宽厚有恩,(他们)即使挨了打,也都不忍心在背后责怪她。吴家桥每年送来的鱼蟹果品,全家(不分主仆)都有份。家中人听说吴家桥人来了,都兴高采烈。有光七岁时,和堂兄有嘉一起进学堂。每逢刮风下雨,堂兄总留下不走,有光尽管心里恋恋不舍,却不能在学堂留宿。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有光背诵《孝经》,如果能熟练地读下来,一字不差,母亲便十分高兴。母亲故去十二年后,有光进入官学。故去十六年后,有光娶妻,是母亲在世时订的亲。婚后一年,有了女儿,每当抱起幼女,思母之情,愈加强烈。夜深人静时与妻子哭着谈及先母,只追记起母亲生平一点琐事,恍如昨日,其他的都已茫然若失了。世上竟有失去母亲的人,天哪,这有多么令人痛心啊!材料二: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时已通晓“五经”“三史”等书,拜同乡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年)考取举人,以后参加了八次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学生常达几百人,都称他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他满口江苏口音,断完案,把罪犯遣归,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做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调任通判名为提升,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隆庆四年(1570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做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在任期间去世。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领悟到书中的精神旨意。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王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以后也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归有光在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15.CC.“连上天也害怕银河干枯”错误。“天岂不惜河汉干”是诗人对上天的责问:“天难道不怕银河也会因此而干枯吗”,并不是说上天也害怕银河干枯。16.浪漫主义:①具有丰富的想象,诗人看到江海干涸,遥想天上的银河;诗人由热思寒,遥想到寒冷的昆仑山、蓬莱岛。②使用宏大的意象,“江海”“河汉”“昆仑”“蓬莱”等意象宏大,气势磅礴。现实主义:①关注现实,诗人关注到苦难的现实,天气炎热,土地干旱。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否则宁愿与天下人共苦难。②关心民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侧重于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强调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使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首联:“落日着翅飞上山”一句中,落日本该下山,诗人却写它犹如生了翅膀,飞上了山;颔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写诗人看到江海干涸,遥想天上的银河”想象丰富,富浪漫主义色彩;首联:“清风无力屠得热”写天气暑热,颈联写“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菜之远常遗寒”,诗人由热思寒,遥想到寒冷的昆仑山、蓬莱岛,富浪漫主义。诗句使用宏大的意象,“江海”“河汉”“昆仑”“蓬莱”,气势磅礴,富浪漫主义。关注现实:首联:“清风无力屠得热”写出天气炎热,“人固已惧江海竭”写人们担心江海枯竭,土地干旱;尾联“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意思是我不能够携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独自一个,到那儿去逍遥徜徉?诗人此时想到即使有神山仙岛、清凉世界,但不能与普天下人一起享受,自己决不会独个前往。此联充满强烈的现实主义济世拯民的思想,体现他关心民生,希望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否则宁愿与天下人共苦难。17、(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5)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6)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18.D、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由前文“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皆为白话文作品可知,这段文字强调的是对早期白话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看法,应该是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相比较,正确语序是“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第二处,否定失当,“难道……并非坏事”指“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是坏事,不符合事实,去掉“难道”,变为陈述句。19.①应该退出教材②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③不如多思考一下第①处,根据横线后的“无理取闹”可知,所填写的句子应表达让鲁迅作品退出教材的意思,应为“应该退出教材”。第②处,根据横线后“如……”所举的例子谈及的对象是“学生”可知,应填写“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之类的句子。第③处,由前面的关联词“与其”的提示可知,应填写“不如……”;对应前文“争论”,后文“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是思考的内容,所以此处应为“不如多思考一下”。20、③①⑥⑤④②(填对一句2分,两句都对给5分)作文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是毕淑敏《星光下的灵魂》的一段话,材料内容重点强调“缓慢”一词,然后由这段话抒情,表达只要有目标,不要急于求成,总有一天目标会实现的。材料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作者通过举例和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培训班合伙协议合同范本(2篇)
- 2024年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公需科目)培训课件
- 《机械制造技术实验教程》课件习题
- 《胃癌的影像诊断》课件
- 2024年标准库房租赁协议样本
- 2024年房屋买卖居间服务协议6篇
- 2024年油茶种植项目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合同
- 2024年农用汽车租赁与农村电商平台合作框架合同3篇
- 2025创业基金贷款合同 标准版模板
- 电影拍摄泳池租赁合同
- 氩弧焊培训ppt课件-氩弧焊焊接技术培训
- 企业安全标准化创建及复评培训
- 博士生公共英语思辨阅读-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葡萄膜大脑炎
- 新教材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解题规律归纳总结
-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及思考
- 【论药品犯罪的刑法规制7000字(论文)】
- 以信息化数字化驱动引领中国式现代化PPT不断推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PPT课件(带内容)
- 小学四年级上册美术复习提纲
- 子宫动脉栓塞术的护理
- 不同电压等级的输送功率与输送距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