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天立学校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广元天立学校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广元天立学校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广元天立学校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广元天立学校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广元天立学校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用力抖动两翼,给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号。这种信息属于A.物理信息 B.行为信息 C.化学信息 D.营养信息2.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3.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它的生态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的植株高度、种群密度等B.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C.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D.生态位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4.图是某动物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图。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应用,错误的是()A.若要获得鱼类最大日捕捞量,则应在e点对应时间进行捕捞B.为保持鱼类的可持续发展,可在d点对应时间进行捕捞,剩余个体数量应处于c点对应水平C.若大量增加草原上羊的数量,则会导致草场退化,但不会导致e点对应的值下降D.对于鼠害的防治最好在b点对应时间之前进行,并通过硬化地面等措施降低e点对应的值5.下列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对应相一致的是()A.播种前用适宜浓度的脱落酸浸泡玉米种子——促进种子萌发B.凤梨生长期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溶液——促进果实的发育C.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增加芦苇纤维长度D.黄瓜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加速叶片的黄化速度6.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A.温带落叶林B.温带草原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下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A.疫苗 B.抗体 C.干扰素 D.溶菌酶8.(10分)西江某河段因沿线城市扩建等因素而严重污染,近几年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该河段生态环境逐渐恢复。请回答下列问题:(1)河流群落的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河流群落的重要特征。研究该河段的物种丰富度,是在_____________层次上进行的研究。(2)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过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引起水中__________________迅速下降,进一步造成鱼类等生物死亡;该河流受到污染后难以恢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专家建议,在水体发绿的初期,适量投放喜欢滤食藻类的鲢鱼来控制藻类数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__价值。(3)假设在一定时间段内,鲢鱼呈“J”型增长。如果最初投放3000条链鱼,每天增加5%,则30天后种群的数量为N30=_________________条(列出公式即可)。9.(10分)下图甲表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1)图中的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③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2)图乙是图甲中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甲神经中枢中,这样的结构有____个。(3)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或_________的膜。图乙中④处的液体为_____________。(4)突触间隙的存在使神经元间信号的传递在神经递质参与才能下完成,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______(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⑤融合经_________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5)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___________直接提供能量,所以在突触小体含较多的_________________(细胞器)。(6)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若突触前膜内是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则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后膜,膜外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0分)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下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_。(2)图中①~⑤代表反射弧的五个环节,其中④代表__________。对传入神经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__________(填图中的序号)。(3)兴奋以__________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是__________。(4)在b处施加适宜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两侧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__________,随后⑤出现应答反应,而②没有出现神经冲动,这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11.(15分)航天员是探索宇宙奥秘的英雄,进驻太空后机体会产生多种失重效应:(1)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类似于地面的环境,有利于航天员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2)失重环境中航天员头部体液增多,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到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出现体液转移反射性多尿现象。(3)经专业训练的航天员可通过位于________的神经中枢调节,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减轻体位翻转症状。(4)当航天员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血糖升高,此时血糖的来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失重会引起T淋巴细胞减少,导致由它增殖分化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同时,由于淋巴因子的产生减少,导致浆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__也减少,人体免疫力下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B【解析】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草原上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用力抖动两翼,给正在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息”,说明属于行为信息,即以生物的表现或行为传递的信息.故B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生物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易弄混,其中行为信息强调动作行为。2、A【解析】题干分析,L玻璃缸不放螺,做空白对照,M中放入100只螺,则M中藻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为甲藻数量增加,乙藻和丙藻数量减少,甲藻成为优势物种。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随着时间的变化,甲藻数量减少,乙藻数量先升后降,丙藻数量慢慢上升,据此答题。【详解】AB、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且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B错误;C、刚引入螺时,因为螺偏好吃甲藻,甲藻数量下降,乙藻竞争压力减少导致其数量上升。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很可能是甲藻数量太少无法满足螺的食物需求,螺开始大量捕食乙藻而导致乙藻在峰值之后下降,C错误;D、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处的无机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只是该区域的部分生物,D错误。故选A。3、C【解析】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2、生态位:(1)概念:物种利用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种群中其他物种关系的总和。(2)作用:决定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3)意义: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详解】A、生态位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故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也需要研究它的植株高度、种群密度等,A正确;B、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所以,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B正确;C、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故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现象,C错误;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生态位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C。4、C【解析】1、分析题图:代表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3、“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详解】A、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若要获得鱼类最大日捕捞量,则应在e点对应时间进行捕捞,A正确;B、c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故在渔业捕捞上上应在c点后,d点对应时间进行捕捞,剩余个体数量应处于c点对应水平,维持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B正确;C、若大量增加草原上羊的数量,则会导致草场退化,食物减少,会导致e点对应的K值下降,C错误;D、对于鼠害的防治最好在b点对应时间之前进行(b点增长速率比较低),并通过硬化地面、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后,老鼠就缺少了生存的空间和食物资源,将不适宜老鼠的生存,其e点对应的K值将下降,D正确。故选C。5、C【解析】(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双重性。【详解】A、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A错误;B、乙烯利溶液促进果实的成熟,B错误;C、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可增加芦苇纤维长度,C正确;D、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可延缓叶片的黄化速度,D错误。故选C。6、D【解析】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详解】A、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动物种类较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但其内的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还远不如热带雨林的丰富,其自动调节能力不如热带雨林强,A错误;B、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生态系统较不稳定,B错误;C、针叶林生态系统处于寒温带,温度较低,动植物种类不如热带雨林地区多,其自动调节能力不如热带雨林强,C错误;D、热带雨林雨量充沛,终年高温多雨,土壤肥沃,丰富的热量和充足的水分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热带雨林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自动调节能力最大,D正确。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A【解析】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细胞)如: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详解】A、疫苗属于外源物质,是能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物质,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符合题意;B、抗体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B不符合题意;C、淋巴因子如干扰素是由T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C不符合题意;D、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D不符合题意。故选A。8、①.物种组成②.群落③.溶氧量④.污染超过了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⑤.间接价值⑥.N30=3000×1.0530条。【解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而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生态系统由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组成,其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正反馈即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它一系列的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详解】(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据此可知,河流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河流群落的重要特征,该河段物种丰富度的研究,是在群落层次上进行的研究。(2)由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过多,河水中N、P含量升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引起水体溶氧量迅速下降,进一步造成鱼类等生物死亡,这一过程中存在正反馈调节;该河流在受到污染后难以恢复的原因是污染超过了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专家建议,在水体发绿的初期,可以通过适量投放喜欢滤食藻类的鲢鱼来控制藻类数量,从而达到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3)“J”型曲线增长函数为Nt=N0λt,最初种群的个体数量N0=3000条,t=30天,每天的增长率λ=1.05,则30天后种群的数量为N30=3000×1.0530条。【点睛】熟知群落的基本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水体富营养化具体表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种群和群落层次上研究的问题范围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9、(1)①.效应器②.突触小泡(2)①.c②.2(3)①.树突②.细胞体③.组织液(4)①.高尔基体②.胞吐(5)①.ATP②.线粒体(6)①.蛋白质②.由正变负(7)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解析】分析图甲,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突触,d是神经中枢,e是传出神经,f是效应器。分析图乙,A是突触小体,B是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间隙,⑤是突触前膜,⑥是突触后膜。【小问1详解】图中b上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所以e是传出神经,f连接着传出神经,是效应器。③是突触小泡。【小问2详解】图乙是突触,是图甲中c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在图甲的d神经中枢中,有2个突触。【小问3详解】突触有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所以图乙中的B是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细胞体的膜。图乙中④突触间隙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小问4详解】神经递质是A细胞合成,经过高尔基体的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⑤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的形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小问5详解】ATP是细胞内的直接功能物质,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ATP直接提供能量,而ATP是细胞呼吸产生的,有氧呼吸主要在线粒体进行,所以在突触小体含较多的线粒体。【小问6详解】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若突触前膜内是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则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后膜,突触后膜由静息电位转变为动作电位,膜外电位由正变负。【小问7详解】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点睛】本题结合反射弧结构图和突触结构图,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求学生熟记反射弧的结构,能根据甲图中的神经节和c(突触)判断其他结构的名称;熟记突触的结构,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10、(1).反射(2).传出神经(3).③(4).电(5).神经递质(6).外负内正(或内正外负)【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和⑤效应器。【详解】(1)反射是高等动物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2)由图示可知,图中①~⑤代表反射弧的五个环节,其中④代表传出神经。对传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