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维度_第1页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维度_第2页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维度_第3页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维度_第4页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维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维度科学内涵四个误区金融抓手目录123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的四个误区抓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金融关键点前言2023年9月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立意深远,为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和宏伟的发展蓝图。2024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进行系统阐释;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当前这个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不仅为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产力指明前进的方向,也成为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01十八世纪末,英国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纺织、采矿、冶金等行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机器替代部分手工劳动,成为最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大量劳动人口涌入城市,为工厂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调整第一次工业革命进步性局限性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的机械化革命,其核心价值在于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出现生产的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动力和资源的分布不均、信息传递的效率较低等问题。生产组织形式仍处于初级阶段。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工人阶级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差,社会矛盾激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和北美。电话、无线电通讯技术以及钢铁、化学等行业迅速发展。电力和新型通讯技术的应用形成卡特尔等一系列垄断组织,这些组织通过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实现对经济的垄断,促进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化。调整生产组织形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增加,贫困、失业、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各方都关注的焦点。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关注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努力寻找解决方案以改善民众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关注可持续性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进步性局限性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的电气化革命,其核心价值在于标准化、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方式逐渐崛起,促进大规模生产陆续成为制造业的主导生产组织方式,产品在同质化和产量方面均实现大幅提高。生产的可持续性面临复杂挑战。传统生产管理和控制方式已无法满足新的需求,全球化趋势使生产和市场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产业融合转型成为新的趋势,劳动力市场面临新的竞争和社会福利挑战,对劳动者技能的需求逐渐加大,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后,人类社会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以生产制造快速成型,新材料复合化、纳米化,生产系统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科技革命。新的生产方式由传统大批量生产转为个性化定制和分散化的就地生产,由工厂生产转向灵活包容的社会化生产。新的组织方式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产业组织的网络化趋势日益显著,产业集群虚拟化逐渐成为新的趋势。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的数智化、网络化、绿色化革命,其核心价值在于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紧密结合,传统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心。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信息化和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新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推动管理模式、商业模式进一步创新推动社会结构、社会制度进一步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世界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跨国贸易和投资活动持续频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高度互联互通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持续增加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议题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形成的全新的、高效的生产力。23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历史的继承也是对未来的引领,既继承了历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创新的精神,也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以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资料、新的劳动对象为内驱,借助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引领,打造高素质、高质量、高品质的全新生产业态。新质生产力理念目标传统生产力强调高质量发展关注人的发展性需要致力于解决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绿色可持续侧重于各地区支柱性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关注人的基础性需要往往伴随着资源的高消耗以及较多的环境问题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传统生产力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强调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优化多种生产要素组合,关注要素质量力图实现边际成本的递减追求产品的极大丰富与定制化的服务仅关注各行业的融合组合传统生产要素边际成本递增同质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产业影响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显著特征,契合新发展理念,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能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继而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必将促进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愈发交织,我们更加强调稳定性、灵活性的统一,更加强调经济的韧性,不仅包括企业的微观韧性,还包括宏观经济的韧性。新质生产力社会影响传统生产力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凭借先进技术手段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以更可持续的方式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将环境污染视作经济发展的成本,甚至有人认为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阵痛”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届领导人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关系的认识不断演进,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对提高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956年1月,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同志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鲜明提出“科学是关系到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毛泽东同志在闭幕大会上指出,中国应该有大批知识分子。全党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而奋斗。人才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956年1月,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毛泽东同志指出,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同志强调:“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195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执行《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58年1964年政府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形成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我国历届领导人不仅注重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还注重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关制度建设。1978年以来,我国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1988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2001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2006年自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新征程经济发展的逻辑主线。党的二十大报告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原有生产力理解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在当下对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提出的重要构想。新质生产力注重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待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因素,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新质生产力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久远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了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1953年到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启了中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进程。在有序推动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1978年以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实现了惊人的高速增长,年均两位数的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了将近4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我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应对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的全球竞争中,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信息通讯、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科技产业被视为衡量大国综合实力的关键领域。虽然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已经取得很多成就,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领跑”,但在一些关键核心领域仍存在着“卡脖子”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人口红利优势正在发生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是我国发展的核心优势之一。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力供给的减少,这一优势正在发生转型,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面临着转型和外迁。数字经济是我国当下发展的一大亮点很多传统行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的四个误区02重心偏离泡沫化一些人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过于狭隘,认为只有未来产业和颠覆性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从而忽视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在当下的中国,传统产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重要载体。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庞大的市场规模。一些地方和企业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大举投资新兴产业,导致在产能布局上的资源浪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文化、地理、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不能简单套用一个发展模式,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区域优势,推动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脱节这一现象较为常见,某些地方已经出现片面强调科技创新而忽略产业创新的情况。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我们既要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要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新型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企业要适应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发展出新型组织形式,特别是生产组织形式。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关系、生产服务组织形式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革,这些变革有的是自发的,有的是市场牵引的,也有的是需要制度牵引的。封闭发展与国际合作的缺失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有些企业进行封闭型发展,拒绝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虽然客观存在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但有些企业出现了主动寻求封闭发展的苗头。在当前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下,国际合作特别是国际科技合作必然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开放创新的作用。抓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金融关键点03金融在历次工业革命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产业变革不可或缺的力量。蒸汽机引领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英国经济注入活力,同时催生了金融市场。金融手段提供了企业研发新技术的动力支持。金融的本质其实是资源的跨期调配,是在一个线性的时间里面,把未来的资源折现到当下。使用金融工具能实现企业未来收入的变现,从而增加企业采用新技术的决心。1773年,伦敦证券交易所产生,提供了企业和社会共担风险的机制。英格兰银行发行国家债券和企业贷款,有效促进了当时纺织业、铁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电气化推动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出现,使大型项目的融资成为当时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的重要需求。投资银行投资银行以更专业化的服务为企业大规模并购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有效助力了当时电力、钢铁等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出现,比如期货市场、保险以及再保险业务,使企业能够更好管理价格波动和投资风险。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启信息化时代。不同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生产规模扩张引发资金需求,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由技术创新本身的风险引发的资金需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