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信号灯故障应急预案_第1页
智能交通信号灯故障应急预案_第2页
智能交通信号灯故障应急预案_第3页
智能交通信号灯故障应急预案_第4页
智能交通信号灯故障应急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交通信号灯故障应急预案TOC\o"1-2"\h\u9324第一章总则 2236551.1编制目的 2149591.2编制依据 2169231.3适用范围 3273231.4应急预案体系 3804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3203522.1应急组织体系 311092.2部门职责 4184362.3应急预案实施流程 41693第三章预警与监测 4238903.1监测系统 4213473.2预警机制 5116703.3监测与报告 510490第四章现场处置 669814.1现场评估 6204024.2处置流程 698444.3紧急抢修 617471第五章通信与信息保障 6189685.1通信系统 727075.2信息共享 7174045.3应急响应信息平台 75221第六章应急资源与保障 896476.1人力资源 8166236.1.1人员选拔与培训 8158146.1.2人员配置与调度 8265436.1.3人员激励与保障 892366.2物资设备 8118296.2.1物资储备 8186396.2.2设备维护与管理 8105556.2.3物资调度与配送 996616.3资金保障 929686.3.1预算编制与审批 9270956.3.2资金拨付与使用 9311926.3.3资金筹集与补充 931501第七章应急响应 939607.1响应等级 9181837.2响应流程 10192237.3响应措施 1025372第八章应急处置与协调 112858.1应急处置 11155758.2协调沟通 11124538.3跨部门协作 1226555第九章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 12134839.1信息发布 12148959.1.1信息采集与审核 13235119.1.2信息发布渠道 13150279.1.3信息发布策略 138509.2舆论引导 13101889.2.1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13300879.2.2舆论引导的方法 13307989.3信息反馈 1350629.3.1收集公众意见 14242949.3.2分析反馈数据 14189759.3.3改进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 1429465第十章应急演练与培训 14177510.1演练计划 142945610.2演练实施 143173110.3培训与考核 1527879第十一章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 152377711.1修订依据 152134311.2修订程序 151224411.3更新周期 1624857第十二章责任与奖惩 16974212.1责任追究 16174212.1.1追究原则 162659312.1.2追究范围 171743712.2奖惩措施 172169012.2.1奖励措施 17201712.2.2处罚措施 1716112.3考核与评价 172360512.3.1考核原则 171707212.3.2考核内容 1790512.3.3考核流程 18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了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保证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组织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影响,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1.2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规定,结合实际情况编制。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包括自然灾害、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部门、各单位应按照本预案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应急预案。1.4应急预案体系本预案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总体应急预案:明确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目标、原则、组织体系、应急响应流程等。(2)专项应急预案:针对特定类型的突发事件,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和操作流程。(3)部门应急预案:各部门根据本预案,结合自身职责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4)单位应急预案:各单位根据本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制定具体的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5)现场应急预案:针对突发事件现场的具体情况,制定临时的应对措施和操作流程。应急预案体系应不断优化和完善,保证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果。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2.1应急组织体系应急组织体系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核心力量,其构建应遵循科学、高效、协调的原则。应急组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应急工作,制定应急预案,指导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准备工作。(2)应急办公室:作为应急指挥部的常设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应急预案的实施,收集、整理、报告应急信息,指导开展应急演练。(3)应急专业组:根据应急任务需要,设立若干专业组,分别负责火灾、爆炸、泄漏、中毒、医疗救护等应急处置工作。(4)应急保障组:负责提供应急物资、设备、技术、通信等保障。2.2部门职责各部门在应急组织体系中承担以下职责:(1)应急指挥部: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和发布,组织应急演练,协调各部门开展应急准备工作。(2)应急办公室:负责应急预案的组织实施,监督各部门应急预案的执行,组织应急演练,协调应急资源。(3)应急专业组:负责本专业领域的应急准备工作,参与应急处置,提供专业技术支持。(4)应急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设备、技术、通信等保障工作,保证应急响应的顺利进行。2.3应急预案实施流程应急预案实施流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预警阶段:应急办公室根据监测数据、预警信息等,及时发布预警,启动应急预案。(2)应急响应阶段: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各专业组按照预案要求,有序开展应急行动。(3)应急处置阶段: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应对突发事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减轻损失。(4)应急结束阶段: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组织评估应急处置效果,总结经验教训。(5)恢复与重建阶段: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保证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正常。第三章预警与监测3.1监测系统监测系统是预警与监测工作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实时收集、处理和分析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公共卫生、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相关数据。监测系统应具备以下特点:(1)全面覆盖:监测系统应覆盖各个关键领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2)实时性:监测系统能够实时收集和处理数据,快速发觉异常情况。(3)准确性:监测系统应具有较高的数据准确性,为预警和分析提供可靠依据。(4)智能分析:监测系统应具备智能分析能力,自动识别潜在风险和趋势。我国已建立了多个监测系统,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监测系统、公共卫生监测系统、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矿山安全监测系统等,为预警与监测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3.2预警机制预警机制是预警与监测工作的核心,其主要任务是根据监测数据,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和事件进行预警,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预警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预警标准:制定各类风险的预警标准,明确预警级别和响应措施。(2)预警发布:建立预警发布渠道,保证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公众。(3)预警响应:各级和部门根据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降低风险和损失。(4)预警评估:对预警效果进行评估,不断优化预警机制。我国在预警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建立了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海啸预警中心等。3.3监测与报告监测与报告是预警与监测工作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报告,为决策提供依据。监测与报告应遵循以下原则:(1)及时性:监测数据应及时报告,保证相关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决策者。(2)准确性:监测报告应准确反映实际情况,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3)完整性:监测报告应全面反映监测数据,避免遗漏关键信息。(4)规范性:监测报告应遵循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便于分析和比较。我国在监测与报告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如建立了全国碳市场监测、报告与核查制度,为企业碳排放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各级和部门还应加强监测与报告能力的培训,提高监测与报告的质量。第四章现场处置4.1现场评估现场评估是现场处置的首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快速、准确地了解现场的基本情况,为后续的处置工作提供依据。现场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类型及规模:根据的性质和影响范围,判断的类型和规模。(2)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统计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3)原因:初步分析发生的原因,为后续的调查和处理提供线索。(4)周边环境:评估现场周边的环境,包括交通、气象、地形等,为现场处置提供参考。4.2处置流程现场处置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成立现场指挥部:在发生后,迅速成立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现场处置工作。(2)制定处置方案:根据现场评估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置方案。(3)紧急疏散: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现场人员紧急疏散。(4)现场救援:对中的伤员进行紧急救治,对现场进行有效控制。(5)调查:在处置过程中,对原因进行深入调查。(6)善后处理:处置结束后,对造成的损失进行善后处理。4.3紧急抢修紧急抢修是现场处置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抢修队伍:组织专业的抢修队伍,保证抢修工作的顺利进行。(2)抢修设备:准备必要的抢修设备,提高抢修效率。(3)抢修材料:提前备足抢修所需的材料,保证抢修工作的连续性。(4)抢修技术:采用先进的抢修技术,提高抢修质量。(5)抢修安全:保证抢修过程中的安全,防止发生次生。通过以上措施,保证现场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奠定基础。第五章通信与信息保障5.1通信系统通信系统是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信息传递、指挥调度和协调各方力量的任务。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一个稳定、可靠的通信系统对于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通信系统主要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无线电、卫星通信等多种方式。在应急响应中,这些通信手段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通信网络。以下是通信系统在应急保障中的几个关键方面:(1)通信设备:保障通信设备完好,保证在应急响应过程中能够迅速投入使用。(2)通信线路:加强对通信线路的巡查和维护,保证线路畅通无阻。(3)信号覆盖:优化信号覆盖范围,保证应急区域内的通信需求得到满足。(4)通信调度:建立通信调度机制,合理分配通信资源,保障救援指挥和协调工作的顺利进行。5.2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应急响应中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应急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信息共享在应急保障中的几个关键方面:(1)信息采集: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应急响应相关信息,如气象、地质、交通等。(2)信息处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3)信息发布: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应急响应信息,提高公众的知情度和参与度。(4)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应急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5.3应急响应信息平台应急响应信息平台是集通信、信息共享、指挥调度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为应急响应提供有力支持。以下是应急响应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1)数据集成:将各类应急响应数据集成到一个平台上,便于统一管理和调度。(2)实时监控:实时监控应急响应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3)指挥调度:通过平台实现对应急资源的调度和分配,提高应急效率。(4)信息发布:通过平台发布应急响应信息,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5)预警预测: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应急响应进行预警预测,为决策提供参考。第六章应急资源与保障6.1人力资源在应急管理体系中,人力资源是保障应急响应能力的关键因素。以下是关于人力资源的几个重要方面:6.1.1人员选拔与培训为保证应急响应队伍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应当对人员进行严格的选拔与培训。选拔过程中,要注重候选人的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培训内容应涵盖应急知识、技能操作、协调沟通等方面,以提升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6.1.2人员配置与调度应急响应队伍的人员配置应遵循合理、高效的原则。根据应急任务的需求,合理分配人员,保证各项任务得到有效执行。在应急响应过程中,要加强对人员的调度,保证人员能够迅速到达指定地点,参与应急处理。6.1.3人员激励与保障为提高应急响应队伍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应急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其工作热情。同时要关注人员的身心健康,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保证人员能够持续、稳定地参与应急工作。6.2物资设备物资设备是应急响应的重要支撑,以下从几个方面介绍物资设备的保障措施:6.2.1物资储备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制度,保证应急物资的充足、适用。根据应急任务需求,合理储备各类物资,包括生活用品、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等。同时要定期检查、更新物资,保证物资质量。6.2.2设备维护与管理加强对应急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保证设备功能良好。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及时更换损坏部件。同时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规范设备使用、保养和报废流程。6.2.3物资调度与配送在应急响应过程中,要加强对物资的调度与配送。根据应急任务需求,合理分配物资,保证物资能够迅速、准确地送达指定地点。同时要建立物资配送的跟踪与反馈机制,提高物资配送效率。6.3资金保障资金保障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几个方面介绍资金保障措施:6.3.1预算编制与审批加强预算编制与审批工作,保证应急资金的合理分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应急任务的需求,合理预测资金需求,保证预算的科学性。同时简化预算审批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6.3.2资金拨付与使用建立健全资金拨付与使用制度,保证资金的安全、合规使用。在资金拨付过程中,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防止资金浪费和滥用。同时要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6.3.3资金筹集与补充在应急响应过程中,要积极筹集资金,保证应急资金的充足。可以通过拨款、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同时要建立资金补充机制,保证应急资金的持续供应。第七章应急响应7.1响应等级应急响应等级是针对不同安全事件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而设立的不同级别响应标准。根据安全事件的紧急程度、影响范围和损失程度,将应急响应分为以下几个等级:一级响应:针对特别重大安全事件,影响范围广泛,损失严重,需要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二级响应:针对重大安全事件,影响范围较大,损失较重,需要尽快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三级响应:针对较大安全事件,影响范围较小,损失较轻,需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四级响应:针对一般安全事件,影响范围有限,损失较小,可按常规流程处理。7.2响应流程应急响应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事件报告:安全事件发生后,相关责任人应立即向应急响应组织报告事件情况。(2)事件评估:应急响应组织对事件进行评估,确定响应等级和所需资源。(3)启动响应:根据评估结果,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机制。(4)事件处理:应急响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处理事件。(5)事件追踪:对事件进行持续追踪,了解事件进展和处理效果。(6)信息发布:根据事件进展,适时发布相关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7)恢复与总结:事件处理结束后,进行恢复工作,并对应急响应过程进行总结。7.3响应措施根据响应等级和事件类型,采取以下应急响应措施:(1)一级响应措施:(1)立即启动应急指挥中心,成立应急指挥部。(2)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全力开展救援工作。(3)组织专家分析事件原因,制定整改措施。(4)及时向报告事件情况,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2)二级响应措施:(1)启动应急指挥中心,成立应急指挥部。(2)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积极开展救援工作。(3)组织专家分析事件原因,制定整改措施。(4)适时发布事件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3)三级响应措施:(1)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2)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及时处理事件。(3)分析事件原因,制定整改措施。(4)对事件进行跟踪报道,保障公众知情权。(4)四级响应措施:(1)按照常规流程处理事件。(2)分析事件原因,制定整改措施。(3)对事件进行简要报道,保障公众知情权。第八章应急处置与协调8.1应急处置在现代社会,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应急处置能力成为衡量一个组织或地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应急处置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有序、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降低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以下是应急处置的主要内容:(1)信息收集与报告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相关单位应迅速启动信息收集与报告机制,对事件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包括事件类型、发生时间、地点、影响范围等。同时向上级领导报告事件情况,保证信息畅通。(2)应急预案启动根据事件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响应。应急预案应包括救援队伍、物资设备、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具体措施。(3)现场救援组织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对受灾群众进行救援。救援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人员安全,避免发生次生灾害。同时对现场进行警戒,防止无关人员进入。(4)后勤保障为救援队伍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包括生活物资、医疗救护、交通通讯等。保证救援工作顺利进行。8.2协调沟通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协调沟通。以下是协调沟通的主要内容:(1)内部沟通加强内部沟通,保证各救援队伍、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及时传递事件进展、救援情况等信息。(2)外部沟通与上级领导、相关部门、社会力量保持密切沟通,争取各方支持。在必要时,邀请专家、技术人员参与应急处置工作。(3)媒体宣传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及时发布事件进展、救援成果等信息,引导舆论走向,稳定社会情绪。(4)社会动员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包括志愿者、企业、社会组织等。在救援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8.3跨部门协作跨部门协作是应急处置的关键环节。以下是跨部门协作的主要内容:(1)建立协作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协作配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部门能够迅速响应,共同应对。(2)资源共享各部门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救援过程中,各部门相互支持,共同应对突发事件。(3)技术支持各部门应充分发挥各自技术优势,为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例如,气象部门提供气象预报,交通部门提供交通保障等。(4)培训与演练定期开展跨部门培训与演练,提高各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通过演练,检验协作机制的有效性,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第九章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9.1信息发布信息发布是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环节,它关乎公众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在信息发布过程中,官方媒体和机构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以下是信息发布的主要内容和方法:9.1.1信息采集与审核信息发布的第一步是信息采集,这要求相关人员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核,避免发布虚假、误导性信息。9.1.2信息发布渠道现代信息发布渠道多样,包括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根据信息的特点和受众需求,选择合适的发布渠道,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9.1.3信息发布策略在信息发布过程中,要注重发布策略,包括发布时间、发布频率、发布内容等。合理安排发布计划,保证信息传播的连贯性和有效性。9.2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官方媒体和机构通过发布信息和数字,主动阐明立场和观点,以达到新闻管制、维护形象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9.2.1舆论引导的重要性舆论引导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引导公众情绪具有重要作用。在突发事件中,正确的舆论引导有助于消解公众不满情绪,增强社会凝聚力。9.2.2舆论引导的方法(1)发布权威信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消除谣言。(2)引导公众情绪: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引导公众情绪,避免恐慌和负面情绪的蔓延。(3)主动设置议题:针对社会热点问题,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公众关注和讨论。(4)建立良好舆论环境:通过多种手段,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9.3信息反馈信息反馈是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了解公众对信息的接收情况和对舆论引导的认同程度。以下是信息反馈的主要内容:9.3.1收集公众意见通过调查问卷、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收集公众对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的意见和建议。9.3.2分析反馈数据对收集到的反馈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公众对信息的满意度、认同度以及对舆论引导的看法。9.3.3改进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根据反馈数据,调整信息发布策略和舆论引导方法,以提高信息传播效果和公众满意度。同时持续关注公众需求,为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提供有力支持。第十章应急演练与培训10.1演练计划应急演练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演练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制定详细的演练计划。演练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演练目标:明确演练的目的,如提高应急响应速度、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等。(2)演练范围:确定演练涉及的部门、岗位和人员,以及演练场地和设备。(3)演练内容:根据应急预案,设定演练场景,包括突发事件类型、发生时间、地点等。(4)演练流程:设计演练的具体步骤,包括预警、应急响应、处置、恢复等环节。(5)演练时间:确定演练的时间安排,包括演练前准备、演练实施和演练总结等阶段。(6)演练组织:明确演练的组织架构,包括演练指挥部、演练实施小组、演练评估小组等。10.2演练实施在演练计划的指导下,进行以下演练实施工作:(1)演练前准备:召开演练动员会,明确演练目的、内容和要求,布置演练任务;检查演练场地、设备,保证演练顺利进行。(2)演练实施:按照演练流程,开展应急响应、处置和恢复等工作,保证各个环节的衔接和协调。(3)演练评估:在演练结束后,组织评估小组对演练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4)演练总结:召开演练总结会,通报演练评估结果,对演练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为今后的应急工作提供借鉴。10.3培训与考核为了提高员工的应急意识和能力,加强培训与考核工作。(1)培训: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培训,包括应急预案、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处置方法等。(2)考核:定期组织应急知识考试,检验员工对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流程的掌握程度。对考试成绩合格的员工,发放应急资格证书。(3)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将培训与考核相结合,激发员工学习应急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应急响应能力。(4)持续改进:根据考核结果,分析员工在应急知识掌握方面的不足,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员工的应急素质。第十一章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11.1修订依据应急预案的修订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法规:根据国家、地方及行业有关应急预案的法律法规要求,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2)实际情况:结合企业、单位或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保证应急预案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3)技术进步: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的出现,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提高应急响应能力。(4)应急预案评估:对应急预案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11.2修订程序应急预案的修订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启动修订:根据修订依据,启动应急预案修订工作。(2)组织修订:成立修订小组,明确修订任务、内容和要求,开展修订工作。(3)征求意见:在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意见,保证应急预案的全面性和准确性。(4)审查批准:修订完成后,提交给相关部门或单位进行审查,经批准后予以发布。(5)培训和宣传:针对修订后的应急预案,组织培训和宣传活动,保证相关人员熟悉应急预案内容。11.3更新周期应急预案的更新周期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法规要求确定。一般情况下,应急预案的更新周期为13年。在以下情况下,应立即对应急预案进行更新:(1)法律法规发生变化。(2)企业、单位或地区实际情况发生较大变化。(3)技术进步导致应急预案内容需要调整。(4)应急预案评估结果表明应急预案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