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生物的进化
【课标要求】
1.地球上的现存物种丰富多样,它们来自共同祖先。
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素养目标】
1.认可生物是不断进化并与环境相适应的进化观点。(生命观念)
2.掌握种群的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分析物种形成的环节。(科学思维)
3.通过分析滥用抗生素导致抗药性病菌增多的现象,引导人们认识不正确使用抗生素带来的
危害,关注人类健康。(社会责任)
o———~、生千知谓•多推自查/==o
【主干•梳理与辨析】
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地层中陈列的证据一一化石:
(1)化石的概念: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2)作用: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
(3)意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4)结论: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
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
序。
2.比较解剖学证据:
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人的上肢都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都有肱骨、梳骨、尺骨、
腕骨、掌骨和指骨等。
3.胚胎学证据:
(1)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鲸裂和尾。
(2)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1)生物有许多共同特征,比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
(2)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
(3)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思考辨析】
1.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绝灭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J)
2.较晚形成的地层中,没有较简单、较低等的生物化石。(义)
分析:较晚形成的地层中,也有较简单、较低等的生物化石。
3.有共同祖先的生物个体在形态结构上没有差异。(X)
分析:有共同祖先的生物个体因为生存环境不同,在形态结构上也会有所差异。
4.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相似性越高。(J)
二、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1.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适应的含义。
①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②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君!邃殖。
(2)适应的特性。
①普遍性: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②相对性:适应是针对一定的环境条件而言的,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①主要内容:
a.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b.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c.适应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②意义:
a.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
b.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肤浅地解释了适应的形成。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①主要观点:
|资源|
有利变异积
过度适者
累.进化出
繁殖生存
新类型
②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意义:
a.合理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b.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
c.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③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a.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况壬。
b.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3)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发展。
①研究水平:从性状水平深入基因水平。
②研究结果: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③研究对象: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独群为基本单位。
④形成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思考辨析】
1.拉马克认为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J)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正确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以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X)
分析:达尔文没有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3.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存斗争。(X)
分析: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和变异。
4.适应有助于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延续。(J)
三、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1.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1)种群:
(生活在一定区域
①概念:三要素《同种生物
〔全部个体的集合
②特点: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公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的数目+该基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的个体数+总
式因与其等位基因的总数X100%个体数XI00%
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指种群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
延的改变
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基因重组
(1)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
汕工心卡日统称为突变
V染一■'一色一体变'异"J
(2)可遗传的变异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的原因。
①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
从而使种群中出现多种多样可遗传的变异类型。
②可遗传的变异的结果:只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原因:不断淘汰发生不利变异的个体,选择保留发生有利变异的个体。
(2)选择的对象:
①直接作用对象:个体的表型。
②最终选择的对象:决定表型的基因。
(3)选择的结果:
①基因方面: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②生物性状方面:导致生物朝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4.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隔离。
①概念: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②类型:
类型发生范围结果
a.不能相互交配;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间b.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
后代
地理隔离同种生物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思考辨析】
1.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占所有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X)
分析: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
2.所有变异都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都能提供进化的原材料。(X)
分析: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3.细菌在抗生素的诱导作用下产生了抗药性基因。(X)
分析:变异与抗生素无关。
四、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协同进化:
(1)含义:
不同物种之伯厂
_______/
作用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与无机环嵬之间
作用[吉果卜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①开花植物与佞粉动物互助互利
为1②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选择
(3)结果: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独,丰富多彩的基因
座,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中的几个关键事件。
①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多细胞植物和动物的
种类不断增多。
②生态系统第三极一一消费者的出现: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
③生物的登陆:生物的登陆改变着陆地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又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广阔
的舞台。
【思考辨析】
(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2)消费者的出现使生态系统变复杂。(J)
(3)中性突变对进化无意义。(X)
分析:有人主张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级积累,因此中性突变对进化有意义。
【教材•挖掘与延伸】
1.探究延伸(必修2P112探究•实践):
树干变黑会(填“会”或“不会”)影响浅色个体的出生率,原因是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交配、
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
2.拓展填写(必修2P108):有学者认为,个体即使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如果不能繁殖后代,
在进化上也没有意义。因此主张将“适者生存”改成“适者繁殖”。
o.————、高频考点•通法情道/--=0
★考点1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核心•归纳与整合】
说明生物有共同祖先的其他证据:
(1)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
(2)遗传信息传递都遵循中心法则。
(3)遗传信息传递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生物都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子。
(5)具有生命系统的细胞都具有生物膜系统(如细胞膜),且细胞膜都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
基本支架。
教师专用》【拓展延伸】化石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最普遍的方式是按其留存的生物遗迹类型
分类,可分为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分子化石。
【典题•剖析与精练】
【典题示范】
如图为三种脊椎动物前肢与人的上肢①骨骼比较示意凰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四种前(上)肢骨骼都由相同种类的骨组成
B.从上到下看,四种前(上)肢骨骼的组成,骨的排列顺序是一致的
C.四种前(上)肢骨骼属于同功器官(起源不同但功能相同)
D.说明了四种脊椎动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题眼破译】提升信息转化能力
信息转化信息(对接问题)
信息①脊椎动物前肢与人的上肢属于同源器官
图示骨的种类及排列顺序相同
【解析】选配这四种前(上)肢骨骼都由相同种类的骨组成,都有肱骨、梳骨、尺骨、腕骨、
掌骨、指骨;骨的排列顺序是一致的;四种前(上)肢骨骼属于同源器官;说明了四种脊椎动物有
共同的原始祖先。
9对点训练工
1.(2022•黄冈模拟)市场上常见的虾有河虾、对虾、龙虾、皮皮虾等。2020年11月,我国科
学家宣布发现了填补节肢动物进化空白的化石一一章氏麒麟虾(如图),它身体分节,有5只眼
睛和坚硬的壳,与现在的虾相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化石的大量发现,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充分证据
B.章氏麒麟虾与现在的虾不存在生殖隔离
C.皮皮虾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不同生物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可为进化学说提供证据
【解析】选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的大量发现,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充分
证据,A正确;章氏麒麟虾与现在的虾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
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故皮皮虾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
率定向改变,C正确;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
在差异性,可为进化学说提供证据,故不同生物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可在分子水
平上为进化学说提供证据,D正确。
2.科学家通过比较与现代马相似的动物的骨骼化石,以及它们的生存时期(如图所示),认为它
们是现代马的祖先。不能直接从图中获得的进化证据是()
现代马:200万年前到现在______________
草原古马:1900到1100万年前.,
中马:3900到3100万年前.q|[
始祖马:5500到5000万年前[4Ig3
A.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
B.足趾个数逐渐减少
C.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
D.遗传物质基本相同
【解析】选D。从图中可以得出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足趾个数逐渐减少、中足趾逐渐变得
发达,A、B、C正确;遗传物质DNA是分子水平的证据,不能直接从题图中获得遗传物质基本相
同的进化证据,D错误。
咽
宣a【加固训练•拔高】
2.分析四种不同动物(甲、乙、丙、丁)的血红蛋白,发现在构成血红蛋白的数万个氨基酸
中,仅有四个位置存在差异,列表如下:
动物第1位.笫2位第3位第4位
甲氨基酸A氨基酸A氨基酸A氨基酸C
乙氨基酸B氨基酸C氨基酸A氨基酸A
丙氨基酸A氨基酸B氨基酸C氨基酸E
丁氨基酸A氨基酸A氨基酸A氨基酸E
(1)据此推测,血缘关系最近的两种动物是O
(2)写出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o
(3)这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血红蛋白a链的氨基酸每
年都会按大约1.2X10-的速率发生置换。
【解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其化学结构越相似;亲缘关系越远,其化学结构
的差异越大。甲与丁之间只有第4位氨基酸不同,其余均相同,在四者之中,甲和丁的差别
最小,所以其亲缘关系最近。
答案:(1)甲与丁
(2)甲与丁的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小(3)分子生物学
★考点2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核心•归纳与整合】
1.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图解:
物种起源和适应形成
2.关于拉马克进化观点题的解法:
解答此类试题必须明确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两个中心观点,即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
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可归纳如下:
环境改变一诱导需求改变f决定使用或废弃何种器官f产生获得性性状一可以遗传一逐代积
累产生生物新类型。
3.关于达尔文进化学说试题的解法:
解答此类试题①必须掌握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
异、适者生存),理解自然选择学说内容之间的关系。②搞清进化过程中环境的影响,达尔文
认为环境条件对生物变异不是诱导而是选择,生物产生了大量不定向变异后,由环境决定其
生存与否,即变异在前,选择在后。
【高考警示钟】变异不是环境“诱发”的
(1)如果认为变异出现于环境变化之后,是在环境“诱发”下产生的,其实是错误的。
(2)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且是不定向的,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
【典题•剖析与精练】
【典题示范】
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吗但也容易受到
天敌的捕食咒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
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
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
D.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题眼破译】提升信息转化能力
信息转化信息(对接问题)
信息①斑点数量多对繁殖后代有利
信息②引入天敌,则斑点数量减少
信息①②斑点数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自然选择和协同进化。缺少天敌的环境中,孔雀鱼雄鱼的斑点
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孔雀鱼群体中斑点数多的雄性个体体色艳丽,易吸引雌性个体,从而
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导致群体中该类型个体的数量增多,A正确;引入天敌的环境中,斑
点数量多的雄鱼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数量减少,反而斑点数量少的雄鱼获得更多交配机会,
导致群体中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B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故天敌存在与否不能决
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C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
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而斑点少的雄鱼不易被天敌捕食,但繁殖后代的机会
少,可知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D正确。
教师专用4【变式延伸】提升长句应答能力
孔雀鱼斑点形成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对点训练】
1.生物在生存发展中,形态结构会发生一些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化。下列生物的特征不是与干
旱环境相适应的是()
A.骆驼一般不出汗,而且尿液非常少
B.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C.仙人掌茎变得非常肥厚,叶呈刺状
D.荷花的叶子大而宽
【解析】选Do骆驼一般不出汗,而且尿液非常少,这和它生活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是相适应
的,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故A不符合题意;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地下的根
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有利于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故B不符合题
意;仙人掌一般生活在沙漠地区,环境极其干旱,仙人掌茎变得非常肥厚,叶呈刺状,可以
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故C不符合题意;荷花的叶子大而宽,有利于
水分的散失,不是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特征,故D符合题意。
2.(2022•大连模拟)有人用一种螳螂做实验:用细线把绿色螳螂和褐色螳螂缚在绿色的草
地上和褐色的草地上,让鸟来吃。实验结果如表:
绿色螳螂褐色螳螂
环境被鸟吃掉的被鸟吃掉的经过时
数目数目
数目数目间
绿色草地200453519天
褐色草地252520011天
试用达尔文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螳螂的体色有绿色的,也有褐色的,这说明生物具有,这一特性一
般是的,它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
(2)螳螂与鸟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捕食,被达尔文称为,它是生物进化的
(3)环境对螳螂起了作用,这种作用是o
【解析】(1)不同的性状是由不同的遗传物质控制的,说明了遗传物质的多样性,新基因的
产生是通过基因突变而来的,它具有不定向的特点。(2)捕食关系是生物生存斗争的表现,
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3)环境对生物起的作用是选择,而且这种选择是定向的,适应环境
的个体被保留,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
答案:(1)变异(性)不定向(2)生存斗争动力
(3)选择定向的
信血【加固训练•拔高】
1.枯叶蝶腹面的色泽和形状极似枯叶,这是枯叶蝶的祖先()
A.突变后经人工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
C.突变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
D.自然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
【解析】选C»蝶类的祖先由于突变而产生了大量的变异类型,而颜色和性状类似枯叶的蝶
类不易被天敌发现而生存下来,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就形成现在的枯叶蝶,C正确,A、B、D
错误。
2.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长期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越
来越强,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青霉素使用之前,所有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是相同的
B.细菌在繁殖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从而产生抗药性变异个体
C.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从而决定了其进化方向
D.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来实现的
【解析】选Do在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种群中就存在不同变异的个体,有的个体对青霉素
的抗性强,有的个体对青霉素的抗性弱,A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菌是
原核生物,不能通过有性生殖进行繁殖,因此细菌在繁殖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但可
能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种群中存在的抗药性变异起到了定向的选
择作用,C错误;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来实现的,
D正确。
★考点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核心•归纳与整合】
1.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①已知调查的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
该基因总数
某基因频率=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总数X100%
,,2AA+Aa
卜的基因频率=F7lA+Aa+犷X100%
,.jp,->Aa+2aa
a的基因频率=亍不中^X10。%
A、a为基因,AA、Aa、aa为三种基因型个体数。
②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一个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义杂合子的频率,如A的基因频率=AA的频率
+l/2Aa的频率,a的基因频率=1—A的基因频率=aa的频率+l/2Aa的频率。
(2)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频率计算。
b基因总数
X染色体上b的基因频率=2x女•性个体数十男桂个体数XI。。%。
(3)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①已知A的基因频率是加,a的基因频率是或,则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1%X加,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a%Xa%,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廖父旗X2。
②已知某种群中基因型是AA的个体占弱,则A的基因频率是,丽,a的基因频率是1一,羸;
或已知基因型是aa的个体占欧,则a的基因频率是/拓,A的基因频率是1一/两。
2.自交和自由交配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规律:
交配方式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改变,且纯合子增多,
自交不改变
杂合子减少
处于遗传平衡不改变不改变
自由交配
不处于遗传平衡不改变改变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原理分析:
不利变异__________
被淘汰
(基因)-'
不定向自然选择
种群的
变异通过生存生物
有利变异多次选择和积基因频
斗争实现一(基因)累,通过遗传'率定向一定向
进化
改变
4.物种形成的方式:
£4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
枣答(多屣&物变化:的形成
一变异类型1—
地新物种1
原(基因频率改变)
理
物
隔
种
离I频频獭她较>z\
种胖2自然选择—变异类型2一比,相,
神评2-----------(基因频率改变)新物种2
骤变式主要是通过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新物种,
避纱生~"一旦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此种方式
多见于植物
物种AX杂交染色体加倍
物种B**杂种植物---------异源多倍体
山、人工创造.如人工诱导多倍体形成(四倍体西瓜、
遐斗新物种八倍体小黑麦等)
5.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内容物种形成生物进化
标志生殖隔离出现基因频率改变
①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才能形成
二者联系新物种;
②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
教师专用【深度思考】利用遗传平衡定律需满足以下条件
(1)种群非常大;
(2)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
(3)没有迁入和迁出;
(4)没有自然选择;
(5)没有基因突变。
【典题•剖析与精练】
【典题示范】
选择系数是表征某基因型在特定环境中不利于生存程度①的指标,即某基因型的个体在某环境
中适应性越差,选择系数越大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基因型的个体在不同环境中选择系数不同
B.若某基因型的选择系数不变,相关基因频率不变
C.某基因型的选择系数越大,相关基因频率变化越慢
D.随新冠疫苗的推广使用,新冠病毒的选择系数降低
【题眼破译】提升信息转化能力
信息转化信息(对接问题)
信息①不适应环境
信息②选择系数越大,越容易被淘汰
【解析】选Ao不同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不同,同一基因型的个体在不同环境中适应性不
同,则选择系数不同,A正确;若某基因型的选择系数不变,只能说明其在该环境中的适应
性不变,不能说明相关基因频率不变,B错误;某基因型的选择系数越大,说明越容易被该
环境淘汰,相关基因频率变化越快,C错误;随新冠疫苗的推广使用,新冠病毒在环境中适
应性变差,选择系数增大,D错误。
【变式延伸】提升长句应答能力
(1)按照拉马克的进化观点,生物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2)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新冠病毒适应性逐渐变差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对点训练】
1.(2022•恩施州模拟)黑腹裂籽雀是一种非洲雀,同一种群中其喙的宽度有宽喙和窄喙两种类
型,它们在处理不同种莎草种子(它们的主要食物)的效率上有差异:宽喙鸟善于处理硬种子,
而窄喙鸟能更有效地处理软种子,宽喙和窄喙分别由等位基因B和b控制。现有一个较大的黑
腹裂籽雀种群,雌雄数量相等,雌雄之间自由交配,种群中B基因频率为60乐b基因频率为40%
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黑腹裂籽雀种群中全部B和b的总和不能构成黑腹裂籽雀种群的基因库
B.黑腹裂籽雀宽喙鸟和窄喙鸟适应不同的资源环境,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C.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黑腹裂籽雀的概率为28.6%
D.黑腹裂籽雀宽窄喙的长期共存有利于维持基因的多样性
【解析】选B。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所以全部B和b的总和不能构成黑腹
裂籽雀种群的基因库,A正确;黑腹裂籽雀这种喙长度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种群
中B基因频率为60%,b基因频率为40%,所以BB为36%,Bb为48%,所以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
黑腹裂籽雀的概率为48%4-(36%+48%)+2=28.6%,C正确;根据题干,宽喙和窄喙之别是由单个
等位基因的差异造成的,而中等大小喙的个体存活至成年的比例要低于宽喙鸟和窄喙鸟。这说
明经自然选择得到了很多的表现类型,根本上保留了多种基因,有利于维持基因的多样性,D正
确。
2.某鼠的种群生活在一个山谷(甲区域)中,后来由于山洪暴发,一条大河发生了改道,使甲区
域又分隔出乙、丙两个区域,原生活在甲区域中的鼠种群也被分隔成三部分,彼此之间不能接
触。如图所示为刚分隔时和分隔多年后决定鼠毛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只考虑图中的一
对等位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个区域中的等位基因都产生了基因突变
B.甲区域中的种群只有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基因型频率并没有变化
C.甲和丙两个区域中的鼠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无论再经过多少年的变化,各个区域中等位基因频率之和始终等于1
【解析】选Do只有乙区域鼠群中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比较甲区域中B和b的基因频率可
以看出,不仅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基因型频率也发生了变化,B错误;甲区域和丙区域的鼠存在
着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等位基因频率之和始终等于1,D正确。
3.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
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
题。
群体中的个体数
处理前两一
组水平―1000
750杀虫剂处理
乂、孥辐射处理
500
250
012345678
处理后的代数
(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中杀虫剂处理后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上升的原因:o
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即消灭螺旋蛆蝇,但所需时间较长,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2)螺旋蛆蝇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翅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翅黑
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若它们随机交配,
则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若要使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
除本小题题干给出的特点外还应具备哪些条件?(答出两点即
可)。
(3)近年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螺旋蛆蝇,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
请分析白翅基因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
【解析】(1)螺旋蛆蝇中存在抗药性基因突变,杀虫剂处理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和繁
殖后代的机会增大,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抗药性个体增多,因此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上升。
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
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所以采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所需时间
较长。
(2)亲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则A的基因频率=30%+1/2X
60%=60%,a的基因频率为40%。若它们随机交配,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AA=(60%)*2=36%>
2
Aa=2X60%X40%=48%^aa=(40%)=16%0若要使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
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种群足够大,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相对性状没有
作用,基因A、a不产生突变,随机交配(题干中给出的特点)。
(3)如果突变的白翅性状适应环境,在自然选择中拥有该性状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
增大,则白翅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白翅基因频率会减小。
答案:(1)螺旋蛆蝇中存在抗药性基因突变,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
抗药性个体增多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频率较低的特点,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
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
(2)AA=36乐Aa=48羯aa=16%种群足够大,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相
对性状没有作用,基因A、a不产生突变等
(3)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白翅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白翅基因频
率会减小
弧
宣速【加固训练•拔高】
(2021•浙江6月选考)现代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物种的进化体现在种群
基因频率的改变。下列能引起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是()
A.自然选择B.基因重组
C.随机交配D.大的种群
【解析】选A。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基因重组不能直接改变种
群基因频率,B错误;随机交配、大的种群有利于保持种群基因频率不变,C、D错误。
★考点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核心•归纳与整合】
【典题•剖析与精练】
【典题示范】
科研人员调查某地不同植物花冠筒的深度与昆虫口器长度之间的关系①,结果如图。下列相关
A.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吸食不同深度花冠筒花蜜造成的
B.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
C.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D.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题眼破译】提升信息转化能力
信息转化信息(对接问题)
信息①表明关系主体:花冠筒的深度与昆虫口器长度
图形植物花冠筒的深度与昆虫口器长度呈正相关
【解析】选A。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昆虫与具花冠筒的植物协同进化的结果,A错误;通过
图示可知,不同口器长度的昆虫可取食对应花冠筒长度的植物花蜜,因此,花冠筒的不同深
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B正确;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和
物种多样性,C正确;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
果,D正确。
教师专用》【变式延伸】提升长句应答能力
协同进化并不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试举例说明:协同进化有通过种间互助
实现的,如上题中不同的植物花冠筒的深度与昆虫口器的长度;也有通过种间竞争实现的,
如猎豹和羚羊。
【对点训练】
1.(2022•湖北十一校模拟)生态学家赫奇森曾说过:协同进化就是“生态的舞台,进化的表演”。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指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进化指生物界的历史演变
B.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
C.基因突变是进化的原材料,它的产生由生态环境决定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协同进化
【解析】选C。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物种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
关系;进化指生物界的历史演变,A正确;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提供生存
机会,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B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原材料,生
态环境起选择作用,C错误;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协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
形成的原因,D正确。
2.鼠尾草的雄蕊高度专化,成为活动的杠杆系统,并与蜜蜂的大小相适应。当蜜蜂前来采蜜
时,根据杠杆原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接触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
蜂背上。由此无法推断出()
A.在鼠尾草进化的过程中导致雄蕊专化的基因频率升高
B.鼠尾草不可以在没有蜜蜂的地方繁衍后代
C.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鼠尾草花的大小、形态等,常与传粉昆虫的大小、形态、口器的类型和结构等特征相适应,
属于协同进化
【解析】选B。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使鼠尾草的雄蕊高度专化的基因频率升高,A、C正确;鼠尾草可通过蜜蜂和其他昆虫传粉,
没有蜜蜂的地方也可以繁衍后代,B错误;协同进化指不同的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
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正确。
S1
国【加固训练•拔高】
1.某昆虫能以甲、乙两种植物的果实为食物,但需要用锋利的喙刺穿果实,当地只有甲
种植物时,统计昆虫喙长如图A所示;有人引进乙种植物,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若干年后
统计以它为食的该昆虫的喙长如图B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乙种植物与昆虫间发生了协同进化
B.乙种植物与甲种植物存在竞争关系
C.引进乙种植物前昆虫内就存在不同喙长度的基因突变
D.生活在甲种植物与乙种植物上的昆虫间形成了地理隔离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图像信息:对比图A和图B明确昆虫喙长与植物果实的关系。
(2)关键知识:协同进化、基因突变的特点、隔离。
【解析】选Do乙种植物果实的果皮比较薄,昆虫喙短,便于取食乙种植物的果实,乙种植
物与昆虫间发生了协同进化;乙种植物与甲种植物争夺阳光、空间等,它们存在竞争关系;
生物的变异在先,环境的选择作用在后,引进乙种植物前昆虫内就存在不同喙长度的基因突
变;生活在甲种植物和乙种植物上的昆虫间没有地理隔离。
2.如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生
物
多
样
春益一有利基因频率上升_需_招性
2重组不利基因频率下降库2
A.图中P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D.若两个动物交配后能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解析】选D。图中P(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如马和驴属于
两个物种,但它们可以交配,并产生后代,D错误。
Q、高考皋祠•命题首携,Q
【考题体验•悟透】
角度一从生命观念的角度考查人工选择
1.(2021•湖南选择考)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
结晶。现有形态多样、品种繁多的金鱼品系。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
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
B.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
C.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
突破口:物种的概念,基因频率的改变与进化的关系。
【解析】选B。由题干信息可知A正确;变异不是人工选择导致的,而是本来就存在的,B错
误;鲫鱼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并根据人类的不同喜好进行人工选择,使得鲫鱼朝着不同的
方向进化,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故C、D正确。
教师专用q【方法规律】判断两种生物是否为同一物种
(1)“新物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与原物种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②子代必须是可育的。
如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均不可称为“物种”,因为它们均是“不育”的,而四倍体西瓜相对
于二倍体西瓜则是''新物种",因为它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子代(三倍体西瓜)不育,意
味着二者间已产生生殖隔离。
(2)判断方法:
①若可以自然交配,并且后代可育,那么就是同一物种;
②若不能进行自然交配,或者交配繁殖出的后代不可育,就为不同物种。
角度二从生命观念的角度考查进化的原材料及物种的形成
2.(2021•湖北选择考)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
的个体:一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
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
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
C.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
D.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突破口:物种形成的实质是产生生殖隔离。
【解析】选Do据题意可知,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
明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两种齿
形的丽鱼的食物类型不同,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突变和
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因此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
关,C正确;物种之间的界限是生殖隔离,两种不同齿形丽鱼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不
存在生殖隔离,属于同一个物种,D错误。
角度三从生命观念及社会责任的角度考查抗药性的形成
3.(2021•湖北选择考)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疟原虫为单细胞生物,可在按蚊
和人两类宿主中繁殖。我国科学家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随着青蒿素类药物广泛应用,
逐渐出现了对青蒿素具有抗药性的疟原虫。
为了研究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机制,将一种青蒿素敏感(S型)的疟原虫品种分成两组:
一组逐渐增加青蒿素的浓度,连续培养若干代,获得具有抗药性(R型)的甲群体,另一组
为乙群体(对照组)。对甲和乙两群体进行基因组测序,发现在甲群体中发生的9个碱基突变
在乙群体中均未发生,这些突变发生在9个基因的编码序列上,其中7个基因编码的氨基酸
序列发生了改变。
为确定7个突变基因与青蒿素抗药性的关联性,现从不同病人身上获取若干疟原虫样本,检
测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与存活率正相关)并测序,以S型疟原虫为对照,与对照的基
因序列相同的设为野生型“十”,不同的设为突变型“一”。部分样本的结果如表。
存活率基因基因基因基因基因基因基因
疟原虫
(%)1234567
对照0.04+++++++
10.2++++++一
23.8+++—++一
35.8+++——+—
423.1++++—一—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第四中学物理高二下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浙江省衢州、丽水、湖州、舟山四地市物理高一下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宣传封面字体设计课件
- 宣传园所课件教学
- 宣传党史的课件
- 二零二五年安全培训与认证服务承包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节能型铲车及翻斗车租赁与碳减排合同
- 2025版文化旅游产业投资与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油气田安装工程总承包合同
- 2025版温泉度假村场地租赁安全管理与休闲娱乐服务协议
- 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前进街道办事处招聘1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 -几内亚-20250106-00611
- 蒙医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儿童青少年行为和情绪障碍的护理
- 路灯安装工程项目实施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案
- 2024年度民办高校与国有企业联合办学合同3篇
- 电厂冷却塔施工方案
- 急救救援知识培训
-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定级评分标准(2023版)
- 宁夏石嘴山市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DL∕T 2582.1-2022 水电站公用辅助设备运行规程 第1部分:油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