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8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_第1页
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8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_第2页
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8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_第3页
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8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_第4页
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8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八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课标内容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学科核心素养][知识体系导图]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图像,区分环境安全及环境安突发环境事件

■影响国家安全

全问题;理解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类型以及污染物主要画]■一安全一

转移路径和危害。_污染物跨国转移

nwpL-影响国家安全

人地协调观:利用典型实例,认识环境安全问题、突

发环境事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增强保护环境、维护

环境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一、环境安全问题

1.环境安全

(1)概念:又称生态安全,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

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⑵意义

自然角意味着自然环境及其服务能力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没有遭到难以恢复的

度破坏

人类社意味着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不至于严重影

会角度响社会经济发展

2.环境安全问题❶

产生原因影响

突发性环境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短时间内造成

安全问题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导致的重大危害

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需

累积性环境一旦发生,影响

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

安全问题会长期存在

的程度

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❷

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影响国家安全

影响

成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影响国家安全

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的调节功能,减少环境问题出现的概率,降低

应对环境问题演变成为环境安全问题的可能性

途径尽量避免在高环境安全风险区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提高承受环境安全

风险和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能力

<名师指津〉

❶环境问题并非是环境安全问题

区域内存在的环境问题,只要不超过临界值(在临界值范围内摆动),即不会

对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或者不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就不会成为环

境安全问题,只有当环境问题严重程度超过临界值时,才能成为环境安全问题。

❷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威胁一国的国家安全的环境问题也可能来自其他国家。

(2)环境安全问题不仅仅通过损害自然环境影响国家安全,也会通过影响社

会环境影响国家安全。

(3)环境安全风险与人类及自然环境本身对环境问题损害或威胁的敏感程度

及抵抗能力有关。

三、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

1.定义: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突然爆发并造成严

重影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❸

2特点

(发生的随机性和瞬时性成因与形式的多样性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3.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

(1)在短期内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导致重大健康损害及

人员伤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2)使区域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在短期内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导致一定

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或宜居性恶化、经济发展衰退乃至难以为继。

(3)导致公众对环境恶化的担忧和不满情绪,诱发环境群体性事件,造成公

共安全问题,威胁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四、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

1.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方式及传输途径❹

方式传输途径

污染物跨国传输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自然过程

废弃物跨国转移正常贸易或非法入境

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通过国际贸易进入其他国家

2.污染物跨国转移的影响

(1)突发环境事件威胁输△国的环境安全。

(2)引发污染物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矛盾或外交争端,甚至演变为冲突,

对双方国家安全造成影响。

五、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❺

1.国内应对措施

⑴对通过自然过程产生影响的跨国污染源采取的措施

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污染物来源国的污

源头防范

染治理

事件中风险控制采取应急响应,控制影响范围,消除危害

事件后治理做好生态恢复、赔偿损失等善后处理工作

(2)对废弃物跨国』宙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类型的跨国污染问题采

取的措施

从源头上控制境外污染物的输入,禁止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

源头防范

标的产品和高污染固体废弃物入境

事件中风险控制加强无害化处理,积极发展国内替代品

事件后治理强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

2.国家之间应对措施:减少环境安全冲突,加强环境安全合作。

❸正确理解突发环境事件

⑴突发环境事件较累积性环境污染更有可能影响国家安全。

(2)突发环境事件既有可能是自然因素导致,也有可能是人为因素导致。

❹跨境污染物的来源

角度来源或举例

人为方面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没有充分利用或回收的物质

自然方面自然释放的物质,如火山爆发喷射出的气体、尘埃等

❺2017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

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的主栗目标是,严格固体废物进口管理,2017

年年底前,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

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通过持续加强对固体废物进

口、运输、利用等各环节的监管,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

「典题导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工厂、矿山、垃圾填埋场等由于化学物质的排放和泄漏对环境进而对人体

健康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的重栗性日益

凸显。常州A厂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有机溶剂,下图为该厂污染造成的人群健

康风险评价模型图。

!<!»<!<!排污沟水井*彳会¥«爷4

注:污染羽是指污染物随地下水从污染源向周边移动和扩散时所形成的污

染区域。

(1)指出A厂土壤污染造成人群健康风险的途径。

(2)提出防治土壤污染的对策。

【获取信息】

①材料信息:工厂、矿山、垃圾填埋场的危害-化学物质的排放和泄漏对

环境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②图像信息:土壤污染区通过地下水流向水井,并向周边移动和扩散时所

形成的污染区域。

解析:第⑴题,图中显示土壤污染区的污染物通过地下水,增加居民区人

们的健康风险;同时土壤污染区通过大气蒸发、扬尘会直接影响厂区人群的健

康。第⑵题,防治对策主要从加强污染监测、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管理、工人

的积极预防等方面完成。

【尝试解答](1)①土壤污染区地表土壤通过皮肤接触影响厂区人群;②土

壤污染区有机污染物通过挥发进入大气,通过呼吸影响厂区人群;③有机污染

物由地表土壤污染区经降雨淋滤进入地下水,流入下游水井,影响饮用厂区下

游井水的居民。

(2)加强污染监测和预报;加强化学物品管理,防止泄露和人为泼洒;工人

应穿工作服,戴手套,避免穿短袖衣和短裤上班等。

「核心突破」

展改㈠我国目前存在的自然生态安全问题

(1)我国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荒漠化问题突出;自然

灾害频繁,旱涝灾害交替发生。

(2)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林草覆盖率低。

(3)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分布不均。

(4)环境污染严重。

展破㈡环境安全问题的四大特征

如传染病、石油泄漏、化学品的泄漏、核泄漏等短时间突然发生,造

突发性

成重大危害

有些污染物的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经过长时间的累积达到

累积性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如土壤中重金属长期积累导致土壤污染,植被

破坏、过度放牧等导致土地荒漠化等

综合性影响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环境安全问题显

得尤为复杂

局部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可能引发全局生态问题,甚至会导致

整体性

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

展如图表归纳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基本途径

尽最大可能从源避免在环境而危

头上防控环境问地区从事生活和

题的发生生产活动

’及时发现和治理

环境问题,避免其提升人类社会对环

恶化为环境安全境风险的承受水平

、问题__________

积极应对已发生增强人类社会对环

的环境安全问题.境安全事件应急响

降低其伤害程度应与善后处理能力

定向训练」

1.下列关于环境安全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安全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

B.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会造成环境安全问题

C.只有自然环境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才造成环境安全问题

D.环境安全问题只有环境污染引起

1.B解析: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才会成为环境安全问

题。从自然角度看,自然环境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从社会角度看,环境问题

的危害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会造成环境安全问题。

在各种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中,水资源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我国大部分地区

存在严重的水资源安全问题,如水体污染、水质恶化、河流断流、水资源枯竭

等。结合下图,完成2、3题。

2.在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河流断流的地区是()

A.缺水带B.少水带

C.过渡带D.多水带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丰水带部分地区因为水质污染也存在水资源安全问题

B.缺水带和多水带地区的最低水质标准相同

C.农业用水的最低水质标准高于水产养殖的最低标准

D.造成长江和黄河环境安全问题的临界值相同

2.A3.A解析:第2题,缺水带气候干旱,多内流河,因此我国水资源

安全问题主栗表现为河流断流的地区是缺水带。第3题,丰水带位于我国华南

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多,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部分地区水资源遭受污染,

造成水质性缺水,产生水资源安全问题。不同地区、不同河流的最低水质标准、

环境安全问题的临界值不同。农业用水的最低水质标准一般低于水产养殖的最

低标准。

考点二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及其应对

「典题导悟」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莱茵河水环境的变迁印证了整个欧洲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这条河流从18

世纪中期开始出现环境问题,20世纪50年代进一步恶化,70年代生态灾难达

到顶峰。当时莱茵河被人们称为“欧洲下水道”,污染治理难度巨大。1950年

7月,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和荷兰共同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委

员会主席由各国轮值,秘书长则固定是荷兰人。经不懈治理,今天的莱茵河水

质干净清澈,可直接饮用,成为世界上管理最好的一条河流。

(1)说明莱茵河水污染治理难度大的原因。

(2)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秘书长为什么固定是荷兰人?

(3)简述促使莱茵河恢复原有自然风貌、重现生机的具体措施。

【获取信息】

①材料信息:沿河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污染排放多。莱茵河是一条国

际性河流,治理污染首先要加强国际合作,还要控制河流污染源,拆除不合理

的设施,加强河岸的绿化。

②图像信息:莱茵河流经国家多,治理时协调难度大。

解析:第(1)题,莱茵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治理难度大的原因主栗从协调

机制难、排放量大、河水自净能力差等角度分析。第⑵题,结合荷兰的位置一

一地处河流入海口,受污染威胁最大,所以秘书长固定是荷兰人。第⑶题,莱

茵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治理污染首先要加强国际合作,还要控制河流污染源,

拆除不合理的设施,加强河岸的绿化。

【尝试解答】(1)莱茵河流经国家多,治理时协调难度大;沿河人口密集、

工农业发达,污染排放多,易造成污染物跨境转移;下游水流平缓,河水自净

能力差。

(2)荷兰地处河流入海口,受污染威胁最大,所以秘书长固定是荷兰人。

(3)加强全流域各国的合作,共同治理莱茵河;控制河流污染源,杜绝未经

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进河流;拆除不合理的航行、灌溉及防洪设施,

拆掉水泥护坡;加强绿化,用草木绿化河岸;对部分改弯取直的河段重新恢复

其自然河道。

「核心突破」

展磁㊀跨境污染物转移的形式

形式后果

空气、水体流动使一国发生的污染扩散到邻国或周边国家

把可利用的污染物作为商品输送到远离所在国家或地

贸易

区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

发达国家将落后的重污染设备、技术和行业等转移到本

投资

国区域之外

窿藻㈡污染物跨号温转移的原因及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1)基于自然因素发生的污染物跨境转移:随空气和水自然流动,没有明确

目的地,临近或不临近的国家或地区都可能受害,从而使污染物的污染范围被

扩大。

⑵人为因素导致的污染物跨境转移

,----------——I斥力公众对污染物问题关注度高.环境

|发达国家|*标准H趋严格,对污染物的处理程

一■高金~序复杂,污染型企业失去发展空间

,_-1-L_,拘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落后,资

发展中国家卜二金缺乏,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薄弱.

1------------环保法规不健全

⑶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危害

特点危害

污染当地水源和土壤,导致当地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污染加重,

直接性

并危害人们的健康

长期性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区域性环境危机

全球性长期积累,对全球环境造成危害

展贻跨国污染的应对措施

对于通过自然过程产生影响的跨国污染源,

要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促进

污染物来源国的污染治理

/对于废弃物跨国转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

(―品贸易类型的跨国污染问题,需要严格环境

\|准入,从源头上控制境外污染物的输入

对于已经产生的跨国污染.要强化污染治理.

及早消除污染危害

展被《电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

(1)国际合作一一《巴塞尔公约》

⑵我国的防控措施

项目内容

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与污染物出口国或地区进行交涉,更好地维护国

国际贸易

家的环境权益

逐步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切实维护国家

制度建设

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全面提升国内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水平,逐步补齐国内资源

资源利用

缺口

公众参与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

「定向训练」

下图为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日本以及附近海域震源深度的分布特点是()

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

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

C.由西向东深度增大

D.由东向西深度增大

2.2011年3月11日,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里氏9.0级地震,福岛核电站遭

受破坏后,其泄漏的污染物扩散的主要方向以及主要动力是()

A.西南洋流

B.东北洋流

C.西北大气环流

D.东南大气环流

3.2011年3月11日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是()

A.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下降

B.诱发群体性事件

C.经济发展缓慢

D.危及人员健康

1.D2.B3.A解析:第1题,结合示意图可以判断出,日本以及附近

海域震源深度的分布特点是由东向西深度增大。第2题,受日本暖流及北太平

洋暖流影响,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后,其泄漏的污染物扩散的主栗方向为东北。

第3题,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下降。

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因为贫穷而被迫定期接受美国的固体废弃物。据此完成

4~6题。

4.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实质是()

A.资源短缺

B.任意排放废弃物

C.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D.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5.有关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倾倒的污染物会给他国带来环境污染

B.获得巨额的经济赔偿促进该国的经济发展

C.马绍尔群岛地广人稀,少量的污染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D.不会带来危害,因马绍尔群岛属热带气候,环境自净能力强

6.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跨境转移污染物,反映了环境问题中的矛盾是

()

A.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B.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C.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D.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4.D5.A6.C解析:第4题,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实质是污染物在环境

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材料反映

的污染物转移主要是发达国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第5

题,污染物的转移利于迁出地改善环境条件,但会对迁入地造成严重的环境污

染,故选A。第6题,从发达国家把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只是把污染问题

转嫁他人而已,对于全球而言没有效益可言一一只能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

关系。

第二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全球

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课标内容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

态安全的意义。

2.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

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

的重要性。

[学科核心素养1[知识体系导图]

区域认知:结合实例,理解自然保护区的|碳排放增加|

自然

类型、保护对象及主要分布区,认知碳排环

界的

碳循

放造成的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全

耳不

的影响。家

综合思维:举例说明生态退化的类型、危

害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结合碳循环示意

图、温室效应原理,理解碳排放与温室效

应的关系,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以及采取的措施。

人地协调观: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

安全的意义,能从环境安全的角度,理解

碳排放对环境的重要影响,增强国际减排

合作意识。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态退化的类型: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2.生态退化的影响

二'实施生态修复

1.生态修复的定义: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

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❷

2.生态修复的分类

通过消除或减少人为F扰,使未

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獴自我调

节能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

步恢复.维持其M更新能力

人通过采取一定的生物.T程等措

修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熨速度.

复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

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

<名师指津>

❶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生态退化一旦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

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❷解决生态退化的措施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

1.自然保护区的定义: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

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保护要求及功能区划分

自然生态系统

保护对

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

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

对未经改造或轻微改造的生态系统,禁止人类活动干扰与破坏,使其

保护要继续保持自然状态

求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停止继续破坏,将人为干扰降到最小,通

过科学管理使其恢复到原生或次生的稳定状态,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功能区

按照国际惯例,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❸

划分

3.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1)自然保护区涵盖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

具有调节维持水循环、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降解污染、蓄洪防旱、防风固

功能沙、固定二氧化碳等

发挥重要

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

作用

’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2)自然保护区<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变挂性

.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

(3)提供良好的生态监理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

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

(4)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

和宣传教育平台。

四、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阳

能不会马上散失掉,形成温室效应。❹

2.碳循环: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

成的循环。❺

3.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五、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存空间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

2.加剧资遮危机或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安全。

3.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

4.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❸自然保护区内部结构的理解:核心区以保护种源为主,严禁一切干扰;

缓冲区只准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实验区是一个多用途的地区。三个区域是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能截然分离。

❹温室效应的利弊

(1)利:温室效应是保证地球上的气温适应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适宜的

温室效应对于人类和各种生物来说是非常有益的。科学研究表明,由于温室效

应,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5℃,否则将会下降到一18℃o而且,如果大气

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保持不变的话,大气表面的温度也将维持恒定。

(2)弊:若温室气体含量发生变化,则导致地球表面温度、气候与环境等发

生相应的变化。

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

①CO2f光合作用一有机物植物的呼吸作用一CO2。

②CO2-光合作用一有机物—动物吸收f体内氧化-CO2。

③CO2-光合作用f有机物f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作用-CO2。

④CO2f光合作用f有机物一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一煤、石油等化石燃

料燃烧-CO2。

六、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减缓

主要包括减少人为温室气便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吸收两个方面

措施

适应以趋利避害为目标,根据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通过改变人类社会自

措施身,降低全球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或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

各国都要采取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行动❻

国际

通过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

合作

各国需要通过在科学、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加强国际合作

❻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承担更多责任

发展中国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

(2)国际合作中的碳交易:发达国家可通过购买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额抵消

自身的减排指标。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生态退化及建立自然保护区

「典题导悟」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别山北麓,距信阳市32km,介于东经

114.18°〜114.30°,北纬31.28°〜32.09°之间,面积4.68万公顷,保护区内的最高

峰海拔827.7m,是一个以保护山区森林珍稀鸟类为主的野生动物型的自然保护

区。董寨自然保护区的鸟类之多,为同一纬度或同一经度保护区中所罕见的。

越来越多的观鸟人士喜爱上了董寨这个赏鸟的好地方。下图示意董寨自然保护

区位置。

(1)说明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众多的原因。

(2)简析观鸟人士喜爱到董寨自然保护区赏鸟的原因。

【获取信息】

①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位置:大别山北麓,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亚

热带季风气候区。

②保护对象:山区森林珍稀鸟类为主的野生动物型。

③保护区最高峰海拔为827.7nio

④靠近信阳市;有高速公路、省道、公路经过;有河流和水库。

解析:第⑴题,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部靠近秦岭一淮河一线,是亚热

带C温度带)到暖温带C显度带)的过渡区域,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不同鸟类的生存;

大别山区森林生态系统良好,物种多样,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也可以

再联系候鸟的迁徙路线分析。第(2)题,旅游距离:靠近信阳市,客源丰富;保

护区内观赏条件:有河流和大型水库,利于观赏水鸟;海拔不高,体力消耗少,

且安全性高;交通条件:有高速公路、省道、公路经过,交通便利。

【尝试解答】(1)位于秦淮一线以南,是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

温和湿润;森林生态系良好,物种多样,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处在候

鸟的迁徙路线上;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保护鸟类发挥了重要作用。

(2)董寨自然保护区内的最高峰,海拔827.7m,山体不高,体力消耗少并且

较为安全;董寨自然保护区位置适中,距周边大城市较近,且交通便利;下游

有大型水库,观赏水鸟也很方便。

「核心突破

震做1生态退化的原因与表现

自然区域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等异常变化是生态系统不稳定性和退化

因素的自然成因

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农业活动、工业与城镇化活动、政治与战争、

因人为

文化与旅游等,叠加在自然因素之上,对生态退化起着加速和主导

活动

的作用

表现为对自然或人为干扰的较低抵抗性、较弱的缓冲能力以及较强

表现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生态系统逐渐演变为另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低水

平状态的过程

展磁㈡自然保护区的分类及内部结构

1.自然保护区的分类

标准类型

保护对象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

保护性质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保护区

保护级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2.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

内部结构内容

自然保护区功能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

核心区

物的集中分布地,区内禁止一切干扰活动

缓冲区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带,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周围地带,可以进入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

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成幽,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意义内容

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利用、改造自然应遵循

保护自然本底

的途径

贮备物种生物物种的储备库,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地

保护生物多样

有效保护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和自然群落,维护地区生态平衡

提供食物、原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

提供生态服务

调节气候等功能;外部效益明显

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和物种生态特性,开展科学实验,进行环境

其他意义

监测的重要基地,是开展旅游、公众环保宣传教育的良好场所

「定向训练」

(2021•南京模拟)长江江豚是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动物,近年来其种群数量急

剧下降。为保护江豚,我国在长江流域选择封闭河流故道,通过定点定量投喂,

进行半自然状态人工网箱养殖鱼并饲养江豚。下图示意长江的一段封闭河流故

道(江豚研究地)。据此完成1、2题。

1.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池内饲养江豚,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

因为人工池()

A.水浅光照足

B.水浅空间小

C.江豚生存适应性弱

D.受人类活动影响多

2.推测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是()

A.①区域B.②区域

C.④区域D.⑤区域

1.B2.D解析:第1题,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池内饲养江豚,江豚的呼吸

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说明人工池水中氧气不足,由于选择封闭河流故道

饲养,水浅空间小;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与光照、江豚生存适应性弱、人类活

动没有直接的关系。第2题,①区域临近渡口,轮船技多,江豚容易受到伤害;

②区域有人类活动干扰,且水域面积较小,不适合江豚活动;图中显示,④区

域虽然人类活动少,但江面狭窄,江豚活动集中程度相对较低;读图可知,⑤

区域临近出口,水体交换频繁,且水面较宽,人类活动少,对其干扰小,故⑤

区域最可能是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

【备选题】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读图,完成1、2题。

J]现有沙漠勿荒漠化快的地区

M森林破坏严重地区一荒漠化推进方向

1.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

①过度放牧

②环境污染加剧

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

④过度农垦

A.①@B.③④

C.②③D.①④

2.下列对图中荒漠化扩展及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

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风有关

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1.D2.C解析:第1题,图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人

为原因。内蒙古高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交

界处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D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华北地区只有

小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A错误;图中荒漠化推进的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

因此与冬季西北风有关,B错误,C正确;封沙育草是针对绿洲边缘地带的荒漠

化所采取的生物工程措施,D错误。

考点二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I典题导悟」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简称,碳排放结构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下

图反映了2010〜2018年江苏省碳排放数量和结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碳皿生活消费

放250口第三产业

总200口第二产业

鼠150

口第一产业

、100

有5()E

万0一

吨H

L

2012201420162018年

(1)关于2010〜2018年江苏省碳排放数量和结构变化,正确的有()

①第一产业碳排放量所占比重下降

②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所占比重持续上升

③第三产业碳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④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大

A.①@B.②③

C.③④D.①④

(2)为减少碳排放总量,江苏省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积极发展绿色交通

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③向青海省购买碳排放权

④限制第二产业的发展

A.①@B.②③

C.③④D.①④

【获取信息】

①碳排放的总量逐渐增大,主要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生活

消费产生。

②第一产业碳排放总量较小,基本无变化。第二产业碳排放总量较大,第

三产业和生活消费增幅明显。

【尝试解答】(l)D(2)A解析:第(1)题,第一产业碳排放总量增加很少,

但碳排放的总量增加很多,因此第一产业的碳排放比重下降,①正确。第二产

业碳排放总量总体上升,但所占比例先升后降,②错误。第三产业碳排放的总

量呈上升的趋势,③错误。2010~2018年,江苏省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大,④正

确。第(2)题,积极发展绿色交通可以减少碳排放总量,①正确。优化能源消费

结构,减少火电比例,增加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比例,②正确。向青海省购买碳

排放权,并不能减少江苏省的碳排放总量,③错误。第二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基

础,限制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④错误。

「核心突破」

廖醒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方法

1.全球变暖的影响

(1)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全球变暖对许多地区的

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2)全球海平面升高

(3)极端天气频发:受全球变暖影响,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天气频发,

气象灾害加剧。

(4)威胁人类健康

2.全球变暖的应对方法

,_____________,提高能源控制二氧化碳、

I改变能源厘构I利时面率甲烷等气体排放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I减少森林植被废困

培育农作物新品种

TOT增加d

温室适应气

体候变化■I调整农业生产丽

4建防护堤坝I

政策手段

|立接|经济||公众能||生物能||固碳|

|控制|户段||参与||技术||技术||技术|

【备选要点】

密装碳循环过程及温室效应

1.碳循环过程

2.温室效应

(1)太阳暖大地: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削弱的很

少,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暖大气: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

(3)大气还大地: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4)温室效应增强: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吸收地面辐射增加,

大气逆辐射增加,全球气候变暖。

「定向训练

读全球温室效应影响图,完成1、2题。

1.结合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受温室效应影响,粮食产量有所增大的国家是

()

A.巴西B.埃及

C.南非D.俄罗斯

2.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

B.全球各地均升温,但升温幅度不同

C.温室效应主要与矿物燃料燃烧和植被破坏有关

D.海平面上升对我国的影响比对小岛国家的影响大

1.D2.C解析:第1题,直接根据“作物栽培带向北移动地域”图例判

断,俄罗斯的作物栽培带扩大最为明显。第2题,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是空气

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了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从而增强了大气

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受温室效应影响,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均有

升高,但不能表明是全球所有地区;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

矿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大面积的毁林;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一些小岛

国家将遭受“灭顶之灾”。

【备选题】

根据2019年4月3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全球气

候变化,大堡礁在海洋热浪的作用下发生了两次珊瑚白化灾害(即和珊瑚共生的

藻类离开或死亡,珊瑚就会变白,最终因失去营养供应而死),已造成珊瑚大面

积死亡。下图为白化珊瑚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

B.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

C.太阳活动的能量释放

D,太阳辐射的区域差异

2.推测大规模海洋热浪将带来的影响有()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我国海岸线不变③两极冰川纬度升高④海洋的

面积缩小

A.①@B.③④

C.(D@D.①④

1.B2.C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珊瑚白化是由于全球变暖,大堡

礁在海洋热浪的作用下,和珊瑚共生的藻类离开或死亡,珊瑚就会变白,最终

因失去营养供应而死的现象。故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

因,选B。第2题,大规模海洋热浪改变了海洋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①正确;

海平面上升,我国海岸线后退,②错误;两极冰川融化,纬度升高,③正确;

海洋的面积扩大,④错误。故选C。

工核心素养|问题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缩对人类的影响)

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水库,全球70%的淡水都被储存在冰川中。随着

全球变暖,冰川不断退缩,我们不禁担忧,如果冰川都消失了,人类是否还会

拥有淡水资源?

【探究思路】

[探究思路一]气候变化与冰川消融

研究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冰川呈现全面加速退缩的趋势。

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中国冰川有82.2%处在退缩状态,总面积缩小约18%。

气温升高是冰川加速消融的最重要原因。

[问题]

1.从气温和降水的角度,分析冰川面积保持稳定的条件。

提示:在一定温度下虽然冰川会慢慢消融,但降雪会让“变矮”的冰川恢

复高度,只要冰川的积累量和消融量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就会保持稳定。

2.全球变暖为什么会导致冰川消融?

提示:全球变暖打破了冰川的水量平衡,引起冰川积累量和消融量的变更,

温度升高导致降雪概率变小,从而造成冰川损耗,最终使冰川面积减少、末端

位置消退。

[探究思路二]冰川消融产生的影响

格达半岛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地表冻土广布,此处设立了西伯利亚

纬度最高的自然保护区,驯鹿在广阔的苔原上栖息繁衍。随着气候变化,格达

半岛及周边区域出现大量天坑,据调查其为地下甲烷在高压状态下爆炸形成的

坑洞。甲烷是有机质在隔氧环境下分解而成,其对地表辐射的吸收能力是二氧

化碳的二十余倍。图甲为格达半岛位置示意图,图乙为甲烷坑洞。

图乙

[问题]

1.气候专家认为甲烷坑洞的出现将会加速全球变暖进程,请解释原因。

提示:全球变暖导致冻土消融,大量甲烷从土层进入大气层;甲烷对地表

辐射的吸收能力强,增强温室效应,使得冻土消融加快,更多甲烷进入大气。

2.说明甲烷坑洞对驯鹿生存的影响。

提示:甲烷坑洞导致驯鹿栖息地面积减小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