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6.2《六国论》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6.2《六国论》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6.2《六国论》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6.2《六国论》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一次

“讨论六国灭亡原因”的群聊

《六国论》

苏洵酸梨老师的语文江湖公众号酸梨老师的语文江湖公众号

公元1046年,苏洵父子在家族群里正热烈讨论六国灭亡原因,此时有一个不速之客加入,毫不客气地驳斥了他们父子的观点。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洵的《六国论》,来探清事情的原委。酸梨老师的语文江湖公众号

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三字经》有言:“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认为这些文章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著有《嘉祐集》。初识作者苏洵(1009-1066)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民歌大器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古人百咏.咏苏洵》四川眉山三苏祠门上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苏洵

苏轼

苏辙破题入文

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

指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倒装句,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当与子由《六国论》并看。”作者介绍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27岁始发奋读书,考进士、茂才等,皆不中。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洵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赏识,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给了宋仁宗,名声大噪。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当与子由《六国论》并看。”作者介绍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主要作品有《嘉祐集》。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当与子由《六国论》并看。”读准字音弊在赂秦(lù)

六国互丧(sàng)

思厥先祖父(jué)暴霜露(pù)

颠覆(diān)

殆尽(dài)弥(mí)繁

胜负之数(shù)

燕国(yān)如弃草芥(jiè)

与(yǔ)赢

咽(yàn)邯郸(hándān)

当(tǎ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liàng)日削(xuē)月割

为(wéi)国者无使为(wéi)积威之所劫“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当与子由《六国论》并看。”疏通课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破灭:灭亡,灭国。破,被攻破。兵:兵器;利,锋利。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赠送财物。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道:原因。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有的。率:全都,一概,皆。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独完:独自保全。课文探究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论点?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弊在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分论点1分论点2总——分——总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具有引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作用。疏通课文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其实:古,它/那实际上;今,实际上。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固不在战矣:本来不在打仗所得的地方。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古,祖辈与父辈。暴:通“曝”,晒。以:才,表因果关系。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然后:这样之后。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同“餍”,满足。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判:决定。至于:表承接,以至于。(表另提一事)颠覆:国家灭亡。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宜,合适的。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得当,恰当的;之,指上面说的道理。课文探究第二段从哪个角度,围绕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数量上赂者诸侯行贿所亡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例证对比赂秦受贿所得祖先得地之难三国割地之繁诸侯有限之地秦受贿所得

犹抱薪救火战胜而得战败而亡子孙失地之易所得平安之短暴秦之欲无厌程度上道理上引用比喻(分论点一)疏通课文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终:最后;继,跟着。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免:幸免。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斯:这兵:武力,战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始:才;速:招致,形容词作动词。再:两次。却: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为:成为。洎:及,等到。以:因为。谗:小人的坏话。为:成为。终:坚持到底。向使:如果,假使。数、理:指天数、命运。当:通“倘”,倘若、如果。或:或许。量:估量。课文探究1.第三段从哪个角度,围绕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述?齐、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勿附于秦不赂者燕例证齐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以荆卿为计速祸(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牧以谗诛用武不终胜负存亡

或未易量不行刺客良将犹在(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假设论证)疏通课文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用。礼:礼待。名作动。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动。咽:吞咽。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劫持。为……所:被动句,“为”表被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作状。月,每月,名作状。以,而。为:治理。疏通课文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于:比。可以:可以凭借。苟:如果。以,凭着。下:降低身份。从:跟随。故事:旧事,先例。课文探究概况第四段的主要内容,作用是什么?谋设图存之道内容:重用谋臣

礼贤下士

团结一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由赂者、不赂者到六国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总结沉痛教训总结上文结构:开启下文课文研讨,深入探究1、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2、3):分析问题,展开论证。

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第三部分(4、5):解决问题,提出结论。

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

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总结写作艺术:议论文的典范第一段弊在赂秦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第二段)借古总分赂秦力亏(第三段)不赂者以赂者丧第四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递进)讽今第五段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过渡2.李桢为什么不赞同苏洵父子关于六国破灭原因的观点?你如何看待?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轼:“六国百姓无一叛在养士而秦速亡于民变在逐客”。苏辙:“六国灭亡在四国独善其身而不能厚韩亲魏以摈秦”。李桢:“六国皆因其欲为秦之所为而自相攻伐,自取灭亡”。3.李桢的反对有没有道理?苏家父子的观点是否有失偏颇,你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什么?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选自

李桢《六国论》他们四人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什么?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割地求和)

苏轼:“六国百姓无一叛在养士而秦速亡于民变在逐客”。(跑题:认为秦速亡是不重视人才导致的)苏辙:“六国灭亡在四国独善其身而不能厚韩亲魏以摈秦”。(不团结)李桢:“六国皆因其欲为秦之所为而自相攻伐,自取灭亡”。(不施仁政)分析问题的原则先分析是不是再讨论对不对思考:苏洵《六国论》成为名文是因为揭示了六国灭亡的本质吗?“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当与子由《六国论》并看。”4.写作背景《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辽、西夏的威胁与袭扰,北宋朝廷不敢正面抵抗,而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逐年向契丹和西夏缴纳绢匹银两,换取暂时的安宁喘息。以贿求和,对内加重了人民负担,损伤了自己的力量;对外则不断刺激敌人的胃口,使得他们贪得无厌。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举贤任能,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国家的安全,于是写下了这篇《六国论》。“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当与子由《六国论》并看。”六国以地赂秦大事年表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燕前221年灭齐从上面的列表中你发现了什么?“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当与子由《六国论》并看。”“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当与子由《六国论》并看。”秦—强,楚—大,齐—富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