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联读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无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联读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无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联读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无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联读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无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联读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赤诚热烈之情

析表情达意之法——《无衣》《江城子》联读秦地战歌与梦中亡妻

战歌嘹亮

亡妻入梦教学目标:1、巩固《诗经》的基本常识;2、学习《无衣》,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及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诗歌鉴赏,鉴赏什么?1.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四个方面: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具体而言,侧重于考查考生是否读懂诗歌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表现了什么,是怎么表现的。2.考查这首诗歌在该诗人所有作品中乃至整个诗歌史上所表现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诗歌鉴赏,鉴赏什么?具体考什么?4、思想内容043、表达技巧——包括写人技巧、写景状物技巧、抒情方式032、语言(包括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炼字、炼句)021、形象——什么形象?是如何塑造的?015、情感、观点态度05如何读懂诗歌?1.无论是诗歌还是其它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本身的内容来表现主旨。具体到诗歌而言,即通过写人、事、景、物、典、古,表现某种情感。2.注释都有用,注释都要用。3.根据选项理解诗歌。分析题干:一定要分析题干问的到底是什么(四)规范答题:

本题共6分,一般标准答案有三条,但是你不能保证你的答案全吻合,所以一定要答够四条,每条答两行。要分点作答;每条要先概括,后分析。

附:我们讲过的诗歌鉴赏题型:一、赏析句子二、赏析某一个字词或诗眼三、抒情方式四、写景方法五、文学理论类诗歌题型六、人物形象七、比较异同八、文学理论的体现与分析

诵读《无衣》《江城子·乙卯年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首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无衣》的结构和写作思路与子同袍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与子同泽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与子同裳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长袍贴身穿的衣服下衣一起赴战一起行动铠甲兵器一起从军长柄武器长柄武器战服思想行动兵器层层递进磨刀擦枪齐心备战爱国感情大无畏的精神克服困难团结互助

解题《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为秦地民歌。《秦风•无衣》以“似简不简、似重不重”的独特艺术方式表达出昂扬向上、壮怀激烈的高亢境界受到”高评“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诗经》知识回顾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11(305)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墨子《诗经》

《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朗读时要读出句内节拍、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例句句式特点语调岂曰无衣设问语气升调与子同袍肯定语气降调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肯定语气紧急快速诵读指导(基调:慷慨雄壮)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诵读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红体字的读音。2.把握句读。四言古诗节奏为每句两拍,节拍处应注意停顿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3.读出情感,读出激昂雄壮的气势。听名家朗诵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诵读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红体字的读音。2.把握句读。四言古诗节奏为每句两拍,节拍处应注意停顿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3.读出情感,读出激昂雄壮的气势。自读:慷慨激昂,读出自家气势

重章叠唱:

指的是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只在各章对应的位置换几个字,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重章叠句的作用?重章叠句的作用①具有回环往复/复沓回环的效果、渲染诗歌的气氛;②丰富诗歌的内容、拓展诗歌的意境;③强化或深化诗歌的主题;④章与章句式相同,类同排比,增强节奏感、音乐感;本诗重章叠句的作用①具有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②三章诗从战服、战具写到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赴战,对应处换词,丰富诗歌的内容、拓展诗歌的意境。③表现战士们克服万难、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保家卫国爱国主义精神,深化诗的主题。④三章诗句式相同,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无衣》赞美战士们克服万难(于战争储备)、团结友爱、同仇敌忾(于友)、英勇抗敌、保家卫国(于己)的激昂慷慨、豪情满怀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归纳主题**熟练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会分角度概括悼亡诗:离思五首·其四唐·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清·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的爱妻卢氏死于难产,时年21岁,于是写下这首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牌名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此时苏轼任密州知州,年近四十。点明写作时间梦见爱妻王氏,写下悼亡词。

交代写作缘由。mǎo解

题:以“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梦前――梦中――梦醒

记梦梦前思量(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相逢——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梦醒悲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此情无计可消除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恨绵绵无绝期《记梦》的结构和写作思路公元1054年,苏轼遇到了同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他们只是最简单的相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年苏轼十八岁,王弗十五岁。王弗是青神进士王杰之女,知书识理,出身书香门第,但并不以诗书自矜。

“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

这段文字出自苏轼多年后所作《亡妻王氏墓志铭》。这是一位聪慧而低调的女子,知书而不自言,但她显然很喜欢她的相公醉心读书时的模样。专注的男人最有魅力,大概古今一理。苏轼在读书间隙,抬眼看到凝神望着自己的妻子,和她嘴角浅浅的微笑,这是怎样的温馨?她的内敛、贤淑自始而终,她的聪慧却日久方显。苏轼遗忘的文章书籍,她“辄能记之”,对其他书也“略知之”。“略知”应该是谦语。苏轼至此方知这位妻子不仅秀外,而且慧中,不仅达礼,而且知书。心里当陶陶然,乐不可禁。在苏轼的努力下,在王弗的伴读下,苏轼在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中进士及第,当时年仅二十一岁。从此以后,苏轼的世界在远方,他才华横溢、志气豪迈,王弗的世界就是苏轼,她做苏轼的贤内助,相夫教子,这就是这个平凡的女人的终极梦想。苏轼的爱情补充:苏轼的爱情

苏夫人在务实际,明利害方面,似乎远胜于丈夫。苏轼进入官场以后,他依然不改为人性情率真,坦率豪爽,在他眼里没有一个坏人,这一点是苏洵最不放心的,也是王弗终日牵挂的。王弗深知官场的凶险与狡诈,担心苏轼在官场中被人利用或诬陷。每逢苏轼外出时,她都要反复叮咛苏轼要小心行事。

也许是在异乡水土不服,也许是为苏轼挂心太多,身体本来瘦弱的王弗,就一天一天地憔悴下来。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只和苏轼相伴了十一年,留下一子苏迈,刚刚六岁。王弗的死对苏轼的打击是巨大的,对他来说不仅仅是失去相爱的伴侣,也是失去了一个知音,一个知己,更失去了一个可以随时给他建议与帮助的引路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妻子、良友、知己→生离死别梦前如何理解作者说“纵使相逢应不识”?

刻画出了一个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才四十岁的苏轼,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暗含了对悲凉身世的感叹,概括了词人十年来所遭不幸和世事巨变。因为尘满面,鬓如霜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官运不佳,屡被外放。赏析诗歌梦前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虚实结合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写②回忆过去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历过或历史上曾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③想象

(设想的未来之境)

它表现的情感将一直延伸到未来。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如: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实: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

具体、明朗、真切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空灵、飘逸、含蓄

时空转移

虚想象

梦境、神鬼世界

1.此时异地2.此地异时(过去、未来)3.异时异地丰富诗歌内容扩大诗歌意境强化诗歌情感

“梦前”苏轼想起了哪些事情?表达苏轼怎样的感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生死距离,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时间距离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这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①白描,“小轩窗,正梳妆”,用白描的手法,以妻子对镜梳妆的日常生活镜头,再现当年闺房生活的温馨。②虚写,在梦境中见到妻子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十年的时间,那些幸福生活中的场景词人始终忘不掉,表达了词人对亡妻不舍的深情。梦中思考2:“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一句中“忽”字有何妙处?请加以赏析。①“忽”字意为忽然、突然;②写出词人在梦中还乡之快,与亡妻相见之易。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盼望不得,忽然就在眼前,更透露出眼前幸福不过是虚幻的梦境。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③与上阙“十年”“千里”的时间漫长及空间阔远相照应;入梦是轻快的,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似喜实悲。赏析诗歌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夫妻相聚,为何“相顾无言”?其中蕴含几重悲伤?

相思成疾之悲,无法再见之悲

仕途坎坷之悲,岁月流逝之悲十年时间,积攒了多少的思念想要倾诉,然而思绪如麻,又当从何处说起呢?于是,竟无语凝噎。满腹的相思都化作了热泪千行。理解词意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想来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本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情感?请简要分析。赏析诗歌梦醒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①对写,虚实结合。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因为思念自己而悲伤。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对写法”,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本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情感?请简要分析。赏析诗歌梦醒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②以景结情,白描。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日夜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理解性默写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两句,与其说是写梦中情形,毋宁说是回忆当年的闺房之乐。6.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这三个长短句,把现实与梦幻混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两句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8.《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一句道出了词人对亡妻阴阳永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为全词奠定了凄哀的感情基调。小轩窗

正梳妆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明月夜

短松冈十年生死两茫茫诗歌手法分析《无衣》重章叠句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一唱三叹,渲染气氛,强化感情,深化主题。内容更具体,战斗力更强。设问第一句一问一答,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江城子》虚实结合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细节描写如“尘满面,鬓如霜”“小轩窗,正梳妆”“明月夜,短松冈”这些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地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的,感人至深。白描手法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探究:这两首诗歌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如此浓烈的情感?纵观全词,苏轼全词如何“以情动人”?1.直接抒情。“凄凉”“泪千行”“断肠处”等,悲痛哀伤。2.虚实结合。①词的上片是写现实,前五句实写自己对亡妻的思念、现实的凄凉之苦。“纵使相逢应不识”是虚写,“尘满面,鬓如霜”是实写,从想象中死者的反应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大变化。虚实结合,将苍老衰败和个人忧愤结合,将思念追怀之痛和个人的身世融合;②下片"夜来”五句虚写,以梦中夫妻相见之虚景写现实之孤寂冷清,表达相思之苦;③末尾三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想象亡妻的痛苦,实寓自己深重的悼念之情,从对方落笔,含蓄深沉。实中有虚。3.细节传情。①外貌细节描写。“尘满面,鬓如霜”写出诗人情感的风尘(思念亡妻的苦楚“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人生的风尘(仕途坎坷的艰辛“艰难苦恨烦霜鬓”)②动作细节描写。“小轩窗,正梳妆”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情景。抒写词人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反衬了死别后的凄凉。4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千里孤坟”;以景结情,“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情景交融,言有尽意无穷。5.比喻。“鬓如霜”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品读与探讨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可以重逢,又如何呢?明确:应不识。“纵使”一词有何作用?通过假设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深沉、悲痛,而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从想象中死者的反应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在内)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大变化。赏析“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中“忽”字的妙处。答:“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捷,突出了梦境恍惚迷离的特点,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表现了作者似喜实悲的心情。《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妻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苏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词上阕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6分)参考答案:《鹧鸪天》上阕先写自己重归故地,物是而人非,“为何不能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从中来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采用的不同写法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意境。(6分)参考答案: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哭刘尚书梦得(其二)

白居易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zī]须。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窅[yǎo]窅穷泉埋宝玉,駸[qīn]駸落景挂桑榆。夜台暮齿期非远,但问前头相见无?【注】刘禹锡,字梦得,去世后被追赠户部尚书。诗人挚友。窅窅:幽暗的样子。

駸駸:迅疾的样子。夜台:指坟墓。16.通过写诗人自己来强化痛悼亡友之情,是本诗的突出特点。请就此作具体赏析。(6分)参考答案:①诗中具体描绘了诗人自己痛哭亡友的情形(“今日哭君”“泪满白髭须”),突出了朋友去世给诗人带来的巨大悲伤;②诗中多角度表现了诗人与亡友关系的亲密和友情的深厚(“吾道孤”“箭折弓何

用”“唇亡齿亦枯”),使哀悼亡友之情更为真挚感人;③诗中多处表现了自身的衰老将亡(“落景挂桑榆”“夜台暮齿期非远”),将痛悼亡友与感伤自身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更能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角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首联紧扣诗题,犹如把一幅诗人的自画像展示在读者面前: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为失去志同道合的故友而痛心疾首,涕泪纵横。“吾道孤”一语,出自《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原文为“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其下何休解诂说:“夫子将没之征,故云尔。”诗人化用孔子这句话,除喟叹孤单无朋外,也流露出了自己不久于人世的预感。此联统领以下数句,为全篇意旨所在。次联作为“今日哭君吾道孤”表层含义的注脚,以形象的比拟表明了诗人与挚友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箭折而弓无用,唇亡则齿必枯。“不知”、“兼恐”二词,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了诗人失去挚友后百无聊赖、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态。

白居易与刘禹锡同一生年。挚友亡故之后,贫病交加的诗人也感觉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第三联即是对“今日哭君吾道孤”深层意蕴的阐释。托物寄兴,哭友痛己,哀悼故友长眠九泉之下,慨叹自己为数不多的时光也将转瞬即逝。“窅窅穷泉埋宝玉,骎骎落景挂桑榆”——宝玉沉埋,永无出头之日;落日斜晖,疾速消褪难久留。这两句,暗与明互衬,静与动对照,死亡的永恒与生命的短暂相峙,极大的反差把诗歌的基调捺向低谷。“夜台暮齿期非远”,一位苍白憔悴的老人正蹒跚着迈向坟墓。诗至尾联首句,道破了垂暮之人的最大忌讳,一种无以名状的悲恸顷刻涌上心头,使人感到难以挣脱的窒息,孰料诗人出人意外,“但问前头相见无”一句,款款掇转阴霾,全诗意境顿为拓开。死不足怨,诗人关心的,只是在人生尽头之外的无限延伸中,能否再与故友相见。企冀尽管虚无渺茫,但却把浓重的哀伤浅浅冲淡。在参透禅机,自认为“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乐天行》)的“香山居士”笔下,这首悼亡诗于真挚深沉的凄情哀思外,倒另具一种正视死亡的坦然胸怀。这也许正是常人难道之处吧!这两首律诗,通篇浸透着诗人的哀思;而这种情感也随时处于跌宕起伏之中。始则仰天长号,似高诵诔文;继而回首低述,如向隅而泣;其间掺以颇感欣慰的揣度和自我宽解的表白,诗人把自己的心情倾吐得曲折婉转,而又淋漓尽致。上下两篇哀而不伤,伤而不怨,堪称别有特色的悼亡之作。桑榆,意思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以喻事之后阶段。比喻晚年;垂老之年。喻指隐居田园。写作手法鉴赏(1)以虚映实,虚中见实。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2)情感真挚,以情动人。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写作手法鉴赏(3)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4)白描手法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知识点补充白描手法

白描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事辞藻雕饰,不加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知识点补充白描手法

从写人、状物、绘景中,显示白描技法的几个主要特点:1、描写人物,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白居易)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情态等,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田家》聂夷中)全诗客观叙事,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知识点补充白描手法

从写人、状物、绘景中,显示白描技法的几个主要特点:

3、状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

课堂练习夏夜追凉杨万里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第三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全诗赏析。明确:①这一句运用了白描、衬托的手法。以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幅树荫密密、竹林深深、虫鸣唧唧的夏夜图。竹深林密衬托出环境的清幽,虫鸣更见其静谧。②与下句形成因果关系,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为突出静中生凉的主旨作铺垫。写作立意1.爱国2.平凡与伟大(1)战国时期:屈原,较早的爱国主义诗人:忧国忧民,满腔热忱,在《离骚》中写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赤诚。(2)三国时期:曹植在《白马篇》中唱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3)南北朝时期: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更是表现了女子杀敌报国的豪情。(4)唐代:处于安史之乱的杜甫在《春望》中写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哀痛;、边塞诗派中王昌龄有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志向。(5)宋代: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尤其在南宋,诗词大发展。(6)明清末:民族危机加深,爱国诗人再次奏响抗敌救国主旋律。林则徐《示家人》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大无畏的爱国精神。爱国精神以“爱国”为主题写段文字要求:1.采用排比的方式

2.引用《无衣》中的诗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