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2024年高等教育教育类自考-09339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考试近5年真题荟萃附答案第I卷一.参考题库(共100题)1.道德认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思维发展的水平;二是道德观念变化的程度。2.一个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同他所掌握的道德知识有关,同他的成熟和智慧并无关系。3.一般来说,初中生在自我意识与情绪自我意识比社会学习上和身体上的自我意识发展的更好。4.道德评价能力最初是在()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自我评价D、别人评价5.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严禁使用。6.简述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的培养方法。7.根据学生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可、差五个级别,体现了品德测评的()。A、评定功能B、区分功能C、教育功能D、反馈功能8.高中生自我意识结构的发展特点:(1)自我概念趋于稳定;(2)()。A、自我评价更加深化B、社会自我形成C、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趋向和谐D、不平衡9.简述同伴关系的类型。10.()是衡量青少年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A、道德概念的掌握B、道德信念的确立C、道德评价、判断能力的发展D、道德情感的出现E、道德习惯的形成11.同伴群体的特点有()。A、同伴成员互利互惠、互通有无B、在一定的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C、限制其成员对其他团体的归属感D、具有明确的或隐含的行为标准E、发展使其成员为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12.简述中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特点。13.同伴的角色功能包括:(1)作为强化者的同伴;(2)作为榜样的同伴;(3)作为()的同伴。A、社会反馈B、社会参照C、目标参照D、自我教育14.简述同伴友谊与道德教育的意义。15.如何发挥德育目标的功能,促进道德教育发展?16.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中的外部条件主要有()A、社会风气B、经济状况C、同伴集体的影响D、父母的受教育水平E、家庭环境17.结合教育实际谈谈中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方法。18.价值观给予人生观、世界观以一般的观点和方法论的指导。19.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经历一定的发展过程,它最初是在和别人的交往中,从掌握具体的道德行为开始的。20.()是属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中的道德发展阶段。A、前道德阶段B、好孩子定向阶段C、自律阶段D、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阶段E、社会约定向阶段21.简述中小学生品德不良的表现。22.简述品德测评的功能。23.测评个体品德的主要方法包括()A、定性测评法B、等级测评法C、定量测评法D、综合测评法E、部分评价法24.试析影响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一般因素。25.道德情感只是具有移情功能。并不具备评价反应功能。26.品德不良行为则不涉及()因素。A、人格B、社会C、生理D、心理27.良好的同伴关系的作用有()A、有助于儿童获得必要的社会技能B、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C、能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D、儿童的同伴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E、能促进儿童的言行一致28.道德情感的生成是以人的自然、基础性情感的满足为前提的。29.能力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30.道德习惯形成的方式有()A、提高道德认识B、模仿与重复C、有意的练习D、根除不良习惯E、自我归因训练31.同伴关系是两个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较为持久稳定的双向关系,而非简单的喜欢和依恋的关系。32.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A、道德信念B、道德行为C、自律道德D、道德情感33.高中生开始出现观察者自我和被观察者自我的矛盾;自我意识闭锁的同时又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尊重。34.简述道德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35.社会观、哲学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属于()。A、人生观B、宇宙观C、价值观D、世界观36.浅析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37.简述引导中小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途径探索。38.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和发展呈现出()。A、协调性B、不同步性C、不平衡性D、均衡性39.“心理断乳期”指的是()。A、幼儿期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40.辩证思维能力的萌芽在()。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青年晚期D、青年前期41.()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A、中学阶段B、小学阶段C、大学阶段D、幼儿期42.学生情绪很容易消沉,不愿意学习,不爱参加各种活动,或在活动中不积极主动,对自己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等,这类问题行为属于()。A、不良人格型B、困惑型C、压抑型D、不良品德型43.简述角色采择发展对道德发展的意义。44.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和制约他们的合作行为,是影响合作行为的一个活跃因素。A、价值取向B、人格特点C、学习态度D、移情能力45.同伴关系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有何意义?46.道德情感的产生以人们的道德认识为前提,它是基于人们的道德经验、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之上,对道德行为进评价而产生的情绪体验。47.道德情感从()发展起来。A、1岁以后B、2岁以后C、3岁以后D、4岁以后48.结合教育实际,举例说明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49.投机钻营式的道德行为50.简述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51.道德态度的养成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52.促使个体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最终成为道德行为产生的情感动力的要素是()。A、内疚感B、移情C、亲社会行为D、责任感53.简述道德情感发展的制约因素。54.影响道德认识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A、学校环境B、经济状况C、教学水平D、同伴群体55.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之间有何关系?56.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转折期在()岁之间。A、8~9B、10~13C、12~14D、15~1757.简述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58.同伴关系是()产生的必要条件。A、道德观念B、道德信念C、他律道德D、自律道德59.()是道德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A、小学B、幼儿期C、中学D、大学60.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有何特点?61.按交往的方式和对象多少来说,同伴关系主要可分为两种,同伴群体关系和()。A、朋友关系B、玩伴关系C、学习关系D、友谊62.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包括对象目标、功能目标和()。A、政治目标B、教育目标C、成效目标D、阶段目标63.中小学生在明知道德规范与准则的情况下却故意发生违反道德规范与准则的行为,称之为()。A、品德不良B、问题行为C、过失行为D、犯罪行为64.道德教育的本质即道德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态的根本特征。65.道德自我教育的模式有:(1)自我认知模式;(2)自我控制模式;(3)()模式。A、自我调节B、自我体验C、同伴辅导D、价值澄清66.简述影响道德行为的心理因素。67.具体的、直接的或冲突性的(),是道德情感出现的条件。A、道德认识B、道德情境C、道德信念D、道德观念68.简述儿童角色采择的分类。69.初中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可以从()等几方面着手进行。A、客观评价引导正确自我认识B、平等尊重引导自我监督C、促进全面认识,完善理想自我D、鼓励交往促进自我意识E、充分尊重,健全自主管理70.()能力发展的最终结果将导致高中生更好地实现自我监控和自我完善,是有目的地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A、自我控制B、自我表现C、自我体验D、自我评价71.个体自我意识的分化72.简述影响中小学生同伴交往的因素。73.据你的观察,初中生品德发展有哪些特点?74.()是人生观的集中体现。A、理想B、道德信念C、价值观D、世界观75.()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A、道德信念B、利他行为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习惯76.简述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的区别。77.中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改变需要经历一个转化的过程,我国现行的教育心理学中,将这一过程划分为醒悟、转变与()三个阶段。A、自新B、自觉C、稳定D、巩固78.简述儿童角色采择能力的培养方法。79.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中内部因素有()A、人格类型B、智力水平C、学习能力D、受教育水平E、道德认知水平80.简述同伴关系对儿童道德教育的意义。81.儿童的自发群体可分为()等几类。A、亲社会团体B、非社会团体C、有组织的团体D、反社会团体E、自由团体82.简述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8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是道德行为。84.初中生的品德具有()的特点。A、动荡性B、反复性C、稳定性D、可靠性E、敏感性85.反映着人们在道德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被称为()。A、道德认识B、道德观念C、道德信念D、道德准则86.道德认识包括()。A、道德概念B、道德习惯C、道德信念D、道德推理E、道德评价87.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为依据。88.品德测评的定性测评法包括常见的有()。A、累积分法B、加减分法C、总体印象法D、评语鉴定法E、写实法89.道德行为是行为者自愿选择的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行为者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自主选择的行为。90.怎样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进行培养?91.简述中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途径。9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A、道德意识B、道德认识C、道德思想D、道德情感E、道德行为93.从对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来看,个体思维发展过程中思维对象的社会性、分化性和思维形式的策略性、辩证性这些特点中尤以思维的分化性和思维形式的策略性最为重要。94.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A、无律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自由阶段95.简述确立科学世界观、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必要性。96.()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心理学家。A、皮亚杰B、科尔伯格C、班杜拉D、弗洛伊德97.针对个体时,教师抓住个别学生表示某种态度、志向、目的、兴趣及活动的时机,做出适当而简短的言语反应,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说所为作进一步的反省与探讨,达到辨析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目的,这种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方法称为()A、有效的说服—单、双面论据B、价值澄清C、价值辩论D、群体约定98.通常人生观、世界观在形成的时间和成熟的程度方面要早于价值观。99.简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教育的关系。100.要使个体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其思维发展应达到一定的水平,具体为()。A、思维对象的社会性B、思维能力的分化与未来职业定向相联系C、思维策略水平的明显提高D、思维具有极强的独立性E、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第I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正确2.参考答案:错误3.参考答案:错误4.参考答案:D5.参考答案:错误6.参考答案: (1)价值澄清法。 (2)创设具体的合作情境。7.参考答案:B8.参考答案:A9.参考答案: (1)按交往的方式和对象多少分为:友谊和同伴群体关系。 (2)同伴关系按性质划分有两种:垂直关系及水平关系。 (3)按照同学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分为友好型、对立型与疏远型。10.参考答案:A,B,C11.参考答案:B,C,D,E12.参考答案: (1)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呈现了发展的不同步性。一般价值观和人生观会形成于世界观之前,世界观的发展则相对滞后。 (2)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呈现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对人类、自然及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但尚未形成价值观;到初中阶段,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始萌芽;到高中阶段(青年初期)初步确立。13.参考答案:B14.参考答案: (1)友谊对道德发展的作用。 (2)友谊是道德发展的重要背景。 (3)友谊是道德发展的重要特征。15.参考答案: 德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设想或规定,它是预期的德育结果,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总体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的具体化。 首先,德育目标的要求是否符合现实社会对公民在道德准则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果德育目标的要求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抵触,德育目标就很难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德育工作也很难取得良好的实效。 其次,德育目标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自身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根据皮亚杰、柯尔伯格等人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个体的品德发展是按照一定顺序、阶段渐进发展的过程。而个体的品德发展又建立在一定的认知思维水平、社会性发展等基础上,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他们进一步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因此,德育目标要求过高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即德育中的“假、大、空”现象,学生失去努力的信心和动力;目标要求过低就会压抑他们品德的发展,失去获取良好实效的机会。 第三,德育目标的要求是否与教育的各方面条件相适应。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各方面还不很发达,教育上也是比较落后的。所以,在提出德育要求时应适当考虑我国的现状及各地区、各学校的物质条件、师资质量等因素,且德育目标能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同时又与整个教育系统、社会系统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沟通。 第四,德育目标的科学化程度。德育的目标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系统,而且这个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具体目标都不是由单一的一个维度、一个层面构成的,而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复合体。德育目标的科学化是指对德育目标进行科学的分类,综合考虑以上三方面,使各类和各层次的具体目标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备的和科学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建构得越科学就越容易在整体上获得良好的德育实效。 当然,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德育本质的把握、对德育目标的理解和运用、具体的德育内容和方法手段、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等因素都制约着德育目标有效性的大小。16.参考答案:A,C,E17.参考答案: 道德情感教育是对道德认知教育的一种超越与补充,是道德教育目标完善化的一种体现,是使道德教育成效显著的策略和方法。为此,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就要注意从道德教育本身出发,结合道德教育的需求和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道德认知教育的不足,有目标有对策地去实施道德情感教育。 具体的方法有: (1)以理明情——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 道德情感是受道德理性内控的感情,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变化同个人道德认识程度有关。道德主体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道德情感的产生和提升的空间。一个道德认识水平低的人,就不会有丰富的道德情感,而一个人的道德知识越丰富,道德理性认识越深刻,其道德情感就越容易丰富、深刻、持久。因而,在道德教育中,要传授真实、丰富、系统、融会贯通的道德知识,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水平。例如,在上《五星红旗我爱你》(第一册)一课时,教育学生认识五星红旗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对五星红旗的理解和热爱。教学这一课时,一开始教师出示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让学生观察五星红旗的色彩—红、黄构成的图案,让学生感受五星红旗的美,置身于美的情境中,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喜爱的情感体验,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告诉学生旗面的红色,象征着革命,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红旗的左上角有5个五角星,一颗大的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4颗小的五角星代表全国各族人民。4颗小星围绕在大星周围,表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建设我们的祖国。黄色象征光明。教师这样讲解,把五星红旗蕴含的意义点化出来了,让学生对五星红旗有了初步理解和认识。紧接着教师列举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和革命烈士英勇战斗的故事,告诉学生,他们为五星红旗的升起,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用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告诉学生五星红旗的来之不易,从而加深了学生热爱五星红旗,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厚感情,以达到悟道明理,以理育情的教学效果。 (2)以情育情——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实践过分倚重人的理智,依靠所谓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对于怎样以情感引发情感、情感导向情感,情感制约情感缺乏足够认识。教育者如果只会以理服人而不能以情感人,那只是一个说教者。因此,用以情育情这个方法去培养道德情感,教育者要做到: 第一,教育者应善于将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有机地统一起来。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的统一可以使道德理论融入人们心中的感情,使人们不仅了解一定的道德关系及要求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发自内心地接受和按照这些要求去履行其应尽的责任。 第二,教师在实施道德情感教育时善于利用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同时要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教师要根据其情绪状态,先予以情绪调整,如允许其宣泄,排解其怨尤,抚慰其愤懑,静化其焦躁,使其心境舒畅、平缓后再开展教育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在德育中,教师与学生的情绪是相互影响的,教师的心情可以影响学生,同样学生的心情也会左右教师,作为一个互动的关系场,教师须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展示给学生一个饱满、热情、自信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会对学生的情感体验造成示范效应。 第三,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时要建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道德交往是道德教育的基石,在学校教育中,交往正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桥梁,成为达成教学目的的有效策略。传统的道德教育以单向交往为特征,师生之间缺乏真诚的人际交往与沟通,教师把自己放在离学生很远的地方。由此可见,道德交往应是一种双向的精神交往,是主体在道德需要的激发下,通过言语交流、行动交往和文化传播等形式来处理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对主体的道德行为或道德情感产生影响的活动。 第四,提高自身和学生的道德敏感性。美国心理学家莱斯特认为,道德敏感性是对情境的领悟以及对行为如何影响别人的领悟。根据当代道德心理学的研究,道德敏感性是进行道德决策和产生道德情感的重要心理环节。没有基本的道德敏感性,个体的道德行为产生的环节就会被阻断,一个人如果对他人或社会的目的、利益和需要缺乏道德敏感性,那么,他的道德判断就会缺乏适当的材料和依据,他就会表现出道德冷漠或不道德行为,表现出缺乏应有的道德情感。 (3)以践生情——开展培养道德情感的实践活动 道德情感是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道德情感培育属于人的主观意识领域的改造、完善和提升。一方面,道德主体现有的道德认识、产生的道德需要、生发的道德动机,只有付诸道德实践,才能真正被实现,在实践过程中自我方能感受到道德的无穷力量与崇高价值,由此导致精神生活的富足,在道德情感的满足中觉察与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人格的升华,进而在新的道德起点上迸发更高尚的道德需要的动力,释放更炽热的道德动机的光辉。 另一方面,道德主体通过各种实践,在不同的道德情境中激活、丰富了自己的道德情感体验。在经历各种体验之后,发现自己喜欢的体验,并自愿追求这类体验,扩大这类体验的经验范围,产生了对某些价值偏爱的感情。小学班队活动是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可以很好利用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集体教育形式。它具有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参与性,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成为他们的兴趣所在。 (4)以美染情——发挥美育在道德情感培养中的功效 审美教育,不仅是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最终是要美化人自身。也就是要教育年轻一代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形成完美的人格。关于审美教育对于人的道德情感培养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情感的激活、解放与情感的升华、净化。所谓情感的激活与解放,是指通过审美教育引导或激活主体能够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情感,抑或与对象进行自由而和谐的感应交流,从而达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满足;所谓情感的净化与升华,则是指通过审美教育使主体的情感具有美好的人性的内容,获得人的情感的全面性、敏感性、纯洁性与深刻性,并有益于完整人格的建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道德教育应当以诱导为主,对青年学生采取诱导式审美教育和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和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都极力倡导审美教育,倡导家庭、学校、社会全面实施“全面美育观’’。美感作为一种喜悦和享受,它能震撼人的整个心灵,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在美感的怜悯和享受中,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18.参考答案:错误19.参考答案:正确20.参考答案:B,D,E21.参考答案: 1.攀比心重。 2.江湖义气泛滥。 3.网络成瘾。 4.痴迷不良书籍。 5.官僚主义和小团体主义盛行。 6.暴力倾向,出口成脏。22.参考答案:(1)评定功能。(2)区分功能。(3)反馈功能。(4)教育功能。(5)预测功能。23.参考答案:A,B,C,D24.参考答案: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要遵循道德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重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采取合理的措施,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道德认识。我们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来探讨影响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一般因素。25.参考答案:错误26.参考答案:C27.参考答案:A,C,D28.参考答案:正确29.参考答案:错误30.参考答案:B,C,D31.参考答案:错误32.参考答案:A33.参考答案:错误34.参考答案: (1)解释道德情境,作出道德判断。 (2)权衡利弊得失,作出道德抉择。 (3)选择行为方式,产生道德行为。35.参考答案:D36.参考答案: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也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心理学家。通过独创的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揭示出道德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 (1)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儿童不懂得规则的含义,常不按规则行事或以自我为中心判断是非和胜负,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道德概念,因此称为前道德阶段。以弹子球游戏为例,前道德阶段的儿童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认为游戏的意义在于从中获得乐趣,极少有儿童对规则表现出关心或注意。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2)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阶段(3~7岁) 3~7岁,儿童进入道德实在论阶段,这时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因此又称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 ①道德的绝对主义观点。即认为道德规则是由权威(父母、老师、警察等)制定的,这些规则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须严格遵守。例如,司机因为医疗急救而超速驾驶,6岁儿童会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因为违反了警察制定的交通规则。 ②内在的公正。他律阶段的儿童相信违反规则就一定会受到惩罚,惩罚是天意报应。如果一个孩子偷了糖果但没被人发现,第二天他摔伤了膝盖,他可能认为摔伤是对其偷窃行为的惩罚。 ③对错误行为的抵罪式惩罚。在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时,他律阶段儿童主张惩罚是抵消罪行的方式,而非教育手段。因此他们可能更赞成用体罚的方式来惩罚一个打碎窗户的男孩,而不是让这个男孩用他的零花钱赔偿。 ④后果决定论者。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只依据行为的客观后果,而非行为的动机或意图。 ⑤非此即彼的道德判断方式。他律阶段儿童在判断别人行为时,不是好就是坏,没有中间状态,而且认为别人也会这样判断。 (3)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7~12岁) 在道德相对论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自己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因此也称自律道德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 ①道德的相对主义观点。儿童认识到规则的相对性、可变性,社会规则是由人制定的,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此时他们能够理解为了拯救病人而超速行驶的司机虽然违反了交通规则,但不应视为不道德行为。 ②不再相信内在公正。儿童从社会经验中逐渐认识到,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如果没有被发现就不会受到惩罚。 ③对错误行为的回报式惩罚。在处理违规行为时,自律阶段儿童会考虑到惩罚方式和违规行为性质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帮助犯错者认识和改正,而非单纯地为了惩罚而惩罚。因此道德自律的儿童会认为有意打碎窗户的儿童应该用自己的零花钱来赔偿,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体罚。 ④动机决定论者。即判断行为时,不只考虑到行为后果,还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和意图。因此小学高年级儿童会判断因偷吃果酱而打碎1个杯子的亨利比去吃饭而打碎15个杯子的约翰更坏。 ⑤道德判断温和化。伴随着思维脱离自我中心、与同伴的交往增加,这时的儿童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看到自己观点和他人观点的不一致;在评定是非时不再绝对化、极端化,而是可能看到同时存在的几种观点37.参考答案: (1)把思想品德教育课落到实处。 (2)探索适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 (3)在实践中加强中小学生的“三观”教育。 (4)发挥教育合力的影响。38.参考答案:B39.参考答案:C40.参考答案:D41.参考答案:B42.参考答案:C43.参考答案: (1)认知观点采择发展对道德发展的意义。 (2)情感观点采择(移情)对道德发展的意义。44.参考答案:A45.参考答案: 儿童道德的发展离不开成人教育的作用,但同伴交往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它在儿童道德发展中具有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 (一)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对道德准则的理解和道德情感的体验 同伴交往能够帮助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它有助于道德准则的理解和道德情感的体验。自我中心是指儿童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而不考虑别人会有不同观点的一种倾向。克服自我中心是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在同伴交往的环境中,儿童不仅理解了一些社会道德准则和普遍价值的存在;而且,在情感维度上也发展了移情体验———儿童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去,分享他人的情感,并产生与之相呼应的情感体验;同时,伴随着同伴交往,儿童逐渐体验到遵守道德准则,尊重他人的亲近感、认同感及自豪感等,以及违反道德准则的负疚感、自责感等。这些情感是维持积极的人际关系,激发和促进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因。 (二)同伴交往是儿童道德认识实践的基地 同伴交往对儿童来说是具体真实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它为儿童的道德认识实践提供了重要情境和基地。 在同伴交往中,儿童能够得到那些有关对人我关系、矛盾冲突方面态度和行为自然而逼真的反馈以及积极、友善,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并且容易被同伴接纳或认可的行为。 (三)同伴关系是自律道德产生的必要条件 所谓自律道德就是用内省的方式去审视判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符合或者违背自己的原则或社会准则;和自律道德相对应的是他律道德。它是出于对外界的恐惧,从趋赏避罚的角度出发来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它不是出于内心的需要。 儿童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会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和他人观点的区别,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异议和怀疑,进而理解道德规范和准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且,只有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儿童逐渐摆脱权威的束缚,互相尊重,互相协作,发展主观评判能力。而且,在儿童道德判断由他律到自律阶段之间,存在着一个称之为社会律的阶段,在此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一方面受自己所属团体尤其是同伴的非难与赞赏的极大制约;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受“良心”制约的自我控制。从中可以看出,同伴的观点和评价是儿童道德判断由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转变的一个中介,是影响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外在动力因素。而同伴的评价只能出现在同伴交往中。 综上所述,同伴交往是儿童道德得到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它并不充分,有同伴交往并不能保证个体道德朝向积极的发展,显然,交往的同伴若缺乏良好的道德面貌,儿童道德发展的方向和质量将会面临很大的危险。因此,教师和家长很有必要注意这方面的调节与引导,以发挥其积极影响,抑制其消极影响。46.参考答案:正确47.参考答案:B48.参考答案: (一)在自主管理中自我教育 实行“班干部轮值制”,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发展主体意识提高服务能力的舞台,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做人”班主任切实做好“班干部轮值制”的岗前培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权力和责任,帮助学生发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 实行“值周管理”,每位同学在一个学期中进行一至二次“值周工作”,他们既是同学们的服务员和公务劳动者,也是学校的管理者,他们参与全校学生从早上进校到晚上就寝全天的教育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在一周内通过公正客观的检查评比,诚实认真的劳动,迅速快捷的反馈,保持学校的环境优美和教育教学工作井然有序。 学生违纪处分意见由学生代表组成的仲裁委员会决定,校纪班规在每一位同学直接的、民主的参与下制定,由学生自己作出的决定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同时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主人翁的责任感。 (二)在做“小老师”中自我教育 让学生去当低年级同学的老师,要他在某件事情中把自己的劳动、智慧、意志和技巧的一部分贡献给别人,是道德教育中最复杂、最不容易而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自我教育应从这里开始:让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他们为小同学取得好的成绩而高兴,关心小同学的成功与挫折,成为他们的好朋友,他们希望自己付出的心血能帮助小同学,这种愿望就是自我教育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把这种愿望当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当一个学生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精神美的一部分的时候,他才是真正开始了自我教育。 (三)在课题式实践活动中自我教育 我们在学科研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使课题式的社会实践成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课题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学会负责”为宗旨,以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为研究和活动对象,以课题小组为组织形式,以课题的提出、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实施、总结评价、成果展示为主要线索和内容的实践活动,课题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组成课题小组,一般由人5-9人组成,筛选确定课题,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撰写课题报告,汇报交流和展示活动收获。 (四)在阅读中自我教育 怎样才能使书成为自我教育的手段呢?就是教给学生们读好书。名人传记是进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他的个性就没有了核心,而理想的东西是最鲜明地反映和记录在书籍里的。阅览室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发源地,从英雄人物的道德财富中为自己找到榜样,从人类经过艰难困苦而获得的精神财富中为自己汲取养料,通过写笔记跟自己内心交谈,这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五)在劳动中自我教育 劳动是最有力的教育手段,在集体中劳动,不仅是人对于自然界的作用,而且也是心灵、思想、信念、情感、兴趣、爱好的相互作用。人们通常把劳动称为“伟大的教育者”,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成为一种自我教育,只有人在劳动中确立了自己的信心,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才能和天赋时,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力量。49.参考答案: 指个体缺乏正当的行为动机,或怀有不正当的动机,为达到某种其他目的而做出的道德行为。这种道德行为是为了达到别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具有很大的功利性。50.参考答案: 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即对象目标;功能目标;阶段目标。51.参考答案:错误52.参考答案:B53.参考答案: 第一是生理因素。 第二是认知过程。 第三是环境条件。54.参考答案:D55.参考答案: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有时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也可以把道德认识看作是对于行为中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需要时,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感到悔恨或不满意。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之间是彼此联系,不可割裂的一个整体。在一个人的品德发展中,每一个结果都是不可忽视的。道德认识属于品德的理智特征,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则容易产生盲目性;道德情感属于品德的动力系统,在缺乏足够道德情感的情况下,即便是正确的道德认识也只能成为苍白无力的句子,而诱发不出外显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则是品德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基础上的外部表现。 其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地位,在正确道德认识指导下所产生的道德情感可成为稳定的、经常的推动个人产生相应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最终使个体形成良好而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当道德行为遇到困难或不能实现时,道德情感则进行调节,或改变行为方式,或改变自己的道德认识。可见,这三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的。 品德心理结构的发展也具有差异性,体现在儿童品德发展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各有不同特点,可能会出现发展不均衡、知情行不一致的情况。品德发展过程,也是三者相互协调的过程。56.参考答案:A57.参考答案: (1)有效的说服——单、双面论据。 (2)榜样示范。 (3)价值澄清。 (4)群体约定。 (5)赏罚控制。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效的。58.参考答案:D59.参考答案:C60.参考答案: 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既具有一般中小学生的普遍共性,又因成长环境的特殊性而表现出其独特的一面。 共性方面:和大多数初中生一样,在农村初中生身上同样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例如:他们认同责任感,但缺乏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有较高的社会公德价值取向,却不能良好地遵守社会公德习惯;有较好的集体价值观,但在行动上重实惠、讲实利;认同诚信的价值理念,但却考试作弊、弄虚作假。这种知行脱节是初中生品德心理所共有的动荡性以及伦理道德不成熟性的具体表现。 独特性方面:农村学生也有着独特的品德心理特点,其对生活伦理的高度认同就是一个典型方面。农村传统的伦理观念将婚姻、家庭看得十分重要,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的青少年将自觉恪守对婚姻、家庭的责任。大多数农村学生认为离婚时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同时,也由于生活环境的艰苦,广大农村学生甚至具备某些城市学生所不及的鲜明而优秀的道德品质。在道德情境应对策略上,农村学生的应对策略相比城市和私立学校的学生更为积极,他们会选择自主设法解决问题或是需求社会支持来面对新的道德应激。61.参考答案:D62.参考答案:D63.参考答案:A64.参考答案:正确65.参考答案:B66.参考答案: (1)道德认知。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67.参考答案:B68.参考答案: (1)空间观点采择。 (2)社会观点采择。69.参考答案:A,B,D70.参考答案:D71.参考答案: 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把自我奉承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或者说个体既把自己看作为观察者,又把自己作为被观察者。72.参考答案: (1)家长的教养方式 (2)出生顺序 (3)社会技能 (4)姓名 (5)外表 (6)年龄 (7)性别 (8)儿童的自我评价水平 (9)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和评价73.参考答案: 品德发展到初中阶段使初中生即含有小学儿童的某些道德观念,又具有某部分较高层次的道德观念,即出现伦理道德的萌芽,但是这种初步的伦理道德不成熟、不稳定,具有较大的动荡性。少年期的品德发展处于一种内在的矛盾状态,但正是由于这种矛盾性,促使个体的道德水平由小学阶段低层次的协调性向更高层次的成熟性、稳定性迈进。因此,初中阶段是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 (1)伦理道德的萌芽。在少年期的品德中,伦理道德开始占优势,主要表现为开始具有某部分较高层次的道德观念。这种高层次道德观念的产生与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密不可分。 (2)品德心理的动荡性。由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他们的品德心理也表现出动荡、反复和两极分化的特点。 1)在道德观念方面,他们的原则性和概括性增强,但与其思维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是,这种道德观念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性,需要经验的支持。 2)初中生的道德动机日渐信念化和理想化,但又存在着易变性和敏感性,即容易发生情境性、即时性的改变。 3)随着初中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经验的扩大,其情绪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象以往那么单一,但还远不如成人情绪体验那么稳定,这就使得初中生的道德情感也表现出丰富而强烈,但却冲动、偏激的特点。 4)伴随着成人感的产生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初中生的道德意志及自制力逐步形成,他们渴望并有信心独立自主地做好事,但人格的幼稚性、思维的片面性及社会经验的缺乏又会使这种道德意志相当脆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抗诱惑的能力不强。 5)正是由于上述道德意志和自制力的不稳定性,初中生的道德行为往往与其自身愿望不符,出现一定的知行脱节。 以动荡性来概括初中生的品德心理,足见其品德发展中表现出的半成熟性和半幼稚性并存、内部矛盾多而复杂、对外部世界变化敏感等特点。这也说明,初中阶段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危险”时期。 总之,个体在初中阶段经历了品德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儿童打破小学阶段低水平协调性品德的平衡,经过反复动荡向青年初期高水平的成熟性品德转化74.参考答案:C75.参考答案:D76.参考答案: 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的区别是: 第一,两者形成的基础是不同,自我教育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二,两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不同。 第三,两者具有不同的特性。第四,两者作用的效果不同。77.参考答案:A78.参考答案: (1)优化家庭环境。 (2)增强同伴交往。 (3)设置训练课程。79.参考答案:B,D80.参考答案: (1)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道德准则的理解和道德情感的体验。 (2)同伴交往是儿童道德认识实践的基地。 (3)同伴关系是自律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