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绪论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题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型新授课素养目标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2.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3.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重点重点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展开学习探究,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2.初步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璃棒、滴管、白纸、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酚酞溶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3.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课前预习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创造物质。2.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人们逐步积累了大量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实用技能,制得了许多对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用品;我国是发明陶瓷、冶金、酿造、印染、造纸和火药等较早的国家。3.近代化学家拉瓦锡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道尔顿、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先后提出原子论、分子学说,门捷列夫等化学家发现元素周期律。新课导入[导入]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化学老师,也是带领你们走进神奇化学世界的引路人,为了祝贺我们在座的同学顺利地由初二荣升初三,我想为大家献上一杯红酒表示我的祝贺。(演示:清水变红酒——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天气这么热,再来一杯清爽的汽水是再好不过了。(演示:清水变汽水——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化学则使人梦想成真!在古代,人们希望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翼,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而如今冶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和汽车等所需的各种新材料,“日行千里”、“周游世界”不再是童话。在古代,人们梦想有“千里眼”、“顺风耳”,能与远方的亲人“天涯若比邻”,而如今光导纤维助力视频通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天涯比邻”的梦想成真。[提问]同学们,你们都有怎样的梦想呢?[学生]……[小结]在现代,我相信在座的同学都有更多的梦想,希望生活更美好,物质更丰富,水更清,天更蓝……。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梦想的实现而努力学习。[图片展示]“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蓝天白云、高山流水、草地树木、汽车奔驰、高楼入云、纳米材料、三峡工程……[总结]我们看到的多彩物质世界,都与化学有关,化学无处不在。进行新课知识点1化学研究的内容[设问]那么化学到底研究什么,什么是化学呢?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什么是化学?组织学生讨论所提问题。[总结]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化学不仅研究已经存在的物质,还创造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一门基础科学,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提问]你能举出一些自然界原来不存在,而是科学家们后来根据需要研究创造出来的物质吗?[总结介绍]塑料、许多药物、合成纤维等都是通过化学手段创造出的物质。(配图片)[提问]你能说说你对水有哪些了解吗?[深化理解]同学们知道的只是水的很表层的一些知识和用途,在化学中我们要从水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水的转化及应用来研究它。就像了解一个人,我们要了解他的本质,化学就是从最根本的组成、结构,再到性质、转化及应用研进行新课究物质,这样就可以使物质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知识点2化学发展的历程[设问]化学在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前,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呢?[引导自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化学发展史,并引导学生欣赏课本P2~P3图1、图2、图3、图4、图5等。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归纳整理化学发展史,并了解几位科学家。[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化学发展史。(1)萌芽阶段:古代(火、陶瓷、造纸……)。(2)近代化学的发展:质量守恒定律、原子论、分子学说、元素周期律等的发现,使化学研究和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现代,我国在化学应用领域的技术研发及高端制造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化学已成为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航空航天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4)化学的研究和应用更加重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知识点3化学与人类的关系[提问]通过以上学习你认为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应怎样形容?举例说明。[讨论交流]学生举例说明,并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总结]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入探究]设想如果没有了化学,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讨论总结]小组讨论,提交结论。[结论]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提问]怎样学习化学?根据你的学习经验谈谈你将如何学习化学?[指导]化学和物理、生物一样,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验,做到仔细观察、规范操作等。[总结]化学的学习方法:(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教学板书绪论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一门基础科学,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2.化学发展的历程3.化学与人类的关系:人类离不开化学,化学无处不在。4.学习化学的方法: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课堂小结化学作为实用的、富于创造性的中心学科,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希望同学们学好化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开始学化学的第一课,上好这节启蒙课对学生以后学好化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节课一开始的几个实验确实点燃了学生学好化学的热情,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基本上达到了本节的教学目标与重点。以后的教学中要考虑如何保持学生这一份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此外,这一堂课安排的内容过多了些,以致于时间很紧,学生参与性方面不够。所以,师生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否则的话,一节的教学任务很难完成。今后要想办法事先动员学生,教师自己也应不怕麻烦,严格要求自己。第一单元走进化学的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课题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课型新授课素养目标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物质的变化教具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胶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石蜡、药匙、镊子;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课前预习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作化学反应,如天然气燃烧、铁生锈等。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改变颜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放热、吸热、发光等。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地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进行新课知识点1物理变化[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必须学会实验的观察与描述。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物质变化的演示实验,重点观察实验前后试剂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的变化,并客观、全面、准确的进行描述。[演示]实验1-1(1)水沸腾,管口出现白雾;玻璃片上有水珠附着。[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新物质。[演示]实验1-1(2)首先展示固态石蜡,再把石蜡加热生液态。[讲解]固态石蜡熔化成液态。[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回答]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作物理变化。[小结]教师小结物理变化的概念和特征,并叫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2)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的变化。知识点2化学变化[演示]实验1-1(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硫酸铜溶液。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讲解]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了新物质蓝色的氢氧化铜。[演示]实验1-1(4)大理石与稀盐酸的反应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稀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大理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讲解]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我们日常看到柴草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吸热、发光、改变颜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小结]教师小结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并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1)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作化学反应)(2)特征:有新物质生成。[讲解]我们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变化。实验是认识物质

进行新课的变化和性质的一种基本方法。实验时要重点观察实验前后试剂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的变化,观察时要全面、细致;要用语言和文字客观、全面、准确地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为进一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提供证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小结]判断两种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而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思考]灯管通电发光、放热是什么变化?水烧开冒气泡是什么变化?[小结]这两个都是物理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改变颜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这也是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教学板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的变化。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作化学反应)。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有发光、放热、改变颜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教学反思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顺利地完成本课题的实验,本节课学生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课堂中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第2课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课题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课型新授课素养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2.能够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根据物质的用途判断应用的是其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教学重点根据物质的用途,判断该用途应用的是其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教具准备一集气瓶氧气、一集气瓶二氧化碳、小木条。课前预习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例如:可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物理性质,例如:颜色、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3.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填“性质”或“用途”)新课导入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物质在变化中表现出那些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进行新课知识点1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讲解]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我们上一课时中所做的实验3、4中,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都表现出其化学性质。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中列举出物质的化学性质。蜡烛(纸张、木柴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铜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成铜绿等。[拓展]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讲解]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

进行新课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物理性质。下面我们来认识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阅读教材]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小结](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作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作熔点。(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3)密度: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拓展]物质的颜色、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理性质。[演示]实验1-2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观察并并尽可能多的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联系判断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讨论与交流]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思考]判断上面总结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小结]物理性质:两者都是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一般不能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知识点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思考]物质的变化、性质及用途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教学板书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等。3.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教学反思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有结果的过程,而性质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课题常用化学实验仪器试剂的取用课型新授课素养目标1.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3.学会固体试剂和液体试剂的取用方法。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5.了解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教学重点固体、液体试剂的取用教学难点1.量筒和胶头滴管的使用。2.遵守实验室规则及实验规范的重要性的认识及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具准备仪器:铁架台、量筒、滴瓶、试管架、试管夹、锥形瓶、试管、胶头滴管、药匙、镊子、酒精灯、三脚架、研钵、蒸发皿、漏斗、试管刷、坩埚钳、试管架等。试剂:稀盐酸、碳酸钠粉末、大理石、澄清石灰水、酚酞溶液。课前预习1.固体试剂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用药匙或镊子取用。2.注意节约试剂,应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试剂,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按最少量1~2mL取用,固体只需铺满试管底部。3.取用一定体积液体试剂时,常使用量筒。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课前预习4.取用少量液体时一般用胶头滴管。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帽,用过的胶头滴管要立即洗净。新课导入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室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化学实验室。进行新课知识点1化学实验常用仪器1.实验室规则[讲解]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请大家不要轻视这些规则,因为它们是你安全地进行实验并使实验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向学生讲解实验室规则。[交流]讨论遵守实验室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形成宏观印象,加强纪律、安全措施的教育。2.常用化学实验仪器介绍[观察]引导学生观看课本P15相关图片。[讲解]大家看实验台上放着的就是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提问]你能叫出这些仪器的名称吗?试一试![阅读]带领阅读课本中的附录I“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简介。[讲解]老师结合附录I讲解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过渡]实验室的各种仪器在使用时都要遵守规则,规范的操作是确保实验安全进行和实验成功的关键。知识点2试剂的取用1.实验室试剂取用规则[讲解]实验室里所用的试剂,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性的。为了提醒人们注意,常用特别图标进行明示(看课本中的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为了保证安全,实验前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实验室试剂取用规则。[展示]展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标志,并介绍其代表含义。[讲解]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1)取用试剂要做到“三不原则”:①不能用手接触试剂,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试剂(特别是气体)的气味,③不得尝任何试剂的味道。(2)注意节约试剂,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试剂,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按最少量1~2mL取用,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3)实验剩余试剂要做到“三不一要”:实验剩余的试剂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2.试剂的取用进行新课[介绍]化学实验室存放的试剂主要是固体试剂和液体试剂,气体试剂一般是现用现制。[提问]实验台上放固体碳酸钠和固体锌的试剂瓶与放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液体试剂瓶的瓶口有何区别?[生]放固体试剂的瓶口大,放液体试剂的瓶口小。[讲解]瓶口较大的试剂瓶叫广口瓶,瓶口较小的试剂瓶叫细口瓶。[提问]你觉得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生]瓶口大可方便取出固体,瓶口小可方便倾倒液体。(1)固体试剂的取用[讲解]固体试剂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取用固体试剂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的试剂(如大理石等)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展示]大理石、碳酸钠。[阅读]①要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应如何操作?注意不要打破试管底。应用什么仪器取用?②应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注意不要沾在试管壁上。[交流]结合教材内容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演示]教材P16实验1-3。[小结]①块状试剂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大理石放在试管口,再把试管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试剂缓缓地沿试管壁滑到试管底部,以免打破试管。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②粉末状试剂的取用(一横二送三竖立)步骤:先将试管横放,把盛有少量碳酸钠粉末的药匙(或纸槽)小心送至另一试管底部,然后把试管竖立起来,使试剂全部落入试管底,以免沾在试管口或试管壁上。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练习]指导学生操作实验1-3。(2)液体试剂的取用[交流]阅读课本P17中液体试剂取用的操作示意图及注意事项。[演示]液体的倾倒[讨论]观察课本P19液体的倾倒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①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②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为什么?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速地倒还是缓慢地倒?③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讨论结果]①细口瓶的瓶塞倒放在桌子上是为了避免瓶塞沾染杂质而污染试剂。②倾倒液体时,标签朝向手心是为了防止瓶口残留液体顺试剂瓶外壁流下而腐蚀标签。瓶口紧挨试管口倾倒液体可防止液体流到试管外或洒落,倾倒时应缓缓倒入以防止液体溅出。③倒完液体要立即盖紧瓶塞,是防止某些试剂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或与空气中进行新课的某些成分反应或挥发到空气中,还可以避免同时打开多个试剂瓶后盖错瓶塞。把瓶子放回原处是为下一次使用提供方便。[注:教师在学生讨论此问题时,向学生展示墨水(最好是碳素墨水)等产品包装盒上的“用毕请将瓶盖拧紧”字样,并指出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墨水中水分蒸发。][小结]倾倒液体的方法:倾倒液体时,应将细口瓶瓶盖取下倒放在桌面上,标签朝向手心拿起试剂瓶,使试管略微倾斜,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倒入,倾倒完毕后,要盖好瓶盖,将试剂瓶放回原处。[过渡]当我们需要取一定量的液体试剂时,常需使用可测量液体体积的量筒(展示量筒),那么,我们应怎样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呢?(3)量筒的使用[讲解]量筒的使用方法:用量筒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再读出液体的体积。[学生练习]观看课本中液体的量取操作示意图,按前面学习的倾倒液体的方法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并用正确的方法读出其体积并记录下来。[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视线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探究]分别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读量筒中水的体积,并与正确读数时读取的记录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仰视使读数偏小,俯视使读数偏大。[设问过渡]假如让我们用10mL的量筒量取5mL某种液体,你能量得正好合适吗?(答:能\不能)[师]展示胶头滴管,它可以帮我们量取成功。(4)胶头滴管的使用[讲解]取用少量液体时可使用胶头滴管,使用时应先挤出橡胶帽内的空气,然后再伸入试剂瓶中吸取液体,滴加时应竖直于容器口正上方,悬空滴入。[阅读]带领学生阅读用胶头滴管取液体操作示意图及滴管的使用规范。[小结]①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帽;不要把胶头滴管放在实验台上,以免沾污滴管。用过的胶头滴管要立即用水冲洗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洗),以备再用。严禁用未经清洗的胶头滴管再吸取其他试剂。②取用少量液体试剂时,使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体积液体试剂时,使用量筒量取;取用较多量液体试剂时,常用倾倒法。[学生进行教材P18实验1-4]①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滴加两滴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②用10mL量筒量取2mL稀盐酸,倒入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学生描述现象]①无色透明溶液变成红色。②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碳酸钠粉末逐渐减少至完全消失。[师]大家实验操作很好,现象描述得很仔细!这两个实验的原理我们会在后续的课程中学习到,此处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即可。+课堂小结本课主要学习固体试剂和液体试剂的取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注意:从实际操作中不断探索是培养自己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进化学实验室,学生非常兴奋,所以一定让学教学反思生明确实验室规则,注意实验安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讲与练结合,演示与实际操作交替等多种方式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第2课时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与洗涤课题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和洗涤课型新授课素养目标1.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2.能正确地给液体物质进行加热。3.学会正确连接仪器装置。4.学会常见仪器的洗涤方法。5.明确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规范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教学重点1.试剂的加热。2.连接仪器装置。3.洗涤玻璃仪器。教学难点相关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形成。教具准备仪器:酒精灯、火柴、试管、试管夹、水槽、烧杯、试管架、试管刷、量筒、胶头滴管、玻璃导管、带孔橡胶塞、乳胶管。试剂:水、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课前预习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2.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试管外壁应干燥,液体体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从试管底部套上、取下;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3.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新课导入出示常用化学实验仪器或图片,让学生认读仪器的名称,回忆:以上仪器中那些可以直接加热,那些不能直接加热,那些可以用于给物质加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实验室中加热等基本操作。进行新课知识点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讲解]实验室中能给物质进行加热的仪器中,最常用的是酒精灯。[提问]①使用酒精灯前我们应该注意什么?②我们应该如何点燃酒精灯?③使用酒精灯非物质加热时,应该注意什么?④酒精灯使用完后,应该如何处理?进行新课[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8-P19有关酒精灯使用方法的内容,并思考上述问题。[小结]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使用前:①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需要剪去少许使其平整。②要检查灯壶中酒精的量,酒精灯里酒精的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使用时:两个“绝对禁止”,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②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应用火柴引燃,避免引发火灾。使用后:用完酒精灯,不可用嘴吹灭,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如不慎碰到酒精灯,不要惊慌,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讨论]为什么不能吹灭?为什么要提起灯帽再盖好?[结论]用嘴吹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壶内,引起着火或爆炸。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能使灯帽内外气压平衡同时挥发水分,下次使用时容易打开和点燃.[练习]以小组为单位,练习酒精灯从“点灯到熄灯”的全过程。知识点2给物质加热[活动]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尝试判断各层温度的高低。[探究]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mL水。将其中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cm处加热,将另一支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第三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至沸腾时所需的时间。[结论]酒精灯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演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液体,并讲解操作过程。[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加热前:若用试管盛装试剂进行加热,试管外壁应干燥,液体体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需用试管夹夹持,且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套上、取下,最终夹在距试管口~处。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外焰固定加热;使试管倾斜一定角度(约与水平面成45°角);加热过程中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加热后: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提问]①若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试管底部与灯芯接触或将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会造成什么后果?②如何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这样操作的理由是什么?③为什么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人?[学生]①若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试管底部与灯芯接触或将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均可能造成试管炸裂。②给试管中的试剂进行预热的方法:在火焰上方来回移动试管,对已固定的试管,可来回移动酒精灯。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用酒精灯外焰固定加热。③避免试管里的液体沸腾时喷出伤人。进行新课[学生进行教材P19实验1-5]实验内容现象①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生成蓝色絮状沉淀②加热上述反应后生成的物质蓝色物质逐渐变黑)知识点3仪器装置的连接[讲解]在实验室中完成某个实验探究时常需要将多个实验仪器组装到一起,学习正确仪器装置的连接方法也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任务。[讲解]仪器的连接一般遵循自下而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初中化学实验中较常用的是连接玻璃导管、橡胶塞和乳胶管。[演示]结合课本P20操作示意图,将玻璃弯管、橡胶塞和试管连接在一起。[思考]将导管口用水湿润的作用是什么?[学生]润滑和使连接处密封性更好。[讲解]在装置连接好后、装入药品前,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确认装置不漏气后才能进行实验。检查装置气密性的一般的原理:通过液封使装置构成封闭体系,通过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形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的气密性。[练习]指导学生按照课本P20操作示意图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知识点4玻璃仪器的洗涤[阅读]课本P22~P23洗涤仪器有关内容。[归纳]①试管的洗涤方法:水洗--先倒净废液,再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把水倒掉,重复几次。试管刷刷洗--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②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③放置:洗净的玻璃仪器应放在试管架上或指定的地方。[练习]学生进行教材P21实验1-8,将实验中所用的试管等玻璃仪器都刷洗干净,并整理实验台和实验室。

教学板书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2课时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与洗涤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火柴点燃,灯帽盖灭,“两个禁止”2.给物质加热:外焰加热,先预热、后加热,试管口不能对人,液体的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3.仪器装置的连接(1)仪器的连接(2)装置气密性的检查4.玻璃仪器的洗涤(3)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物质加热的方法和洗涤仪器的方法,通过学习使我们意识到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实验的重要场所,要遵守实验室规则,特别要注意实验安全。课堂小结这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学反思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对于基本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本课采用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接触实验器材教学反思和试剂,自己动手练习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本课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授课方式最终会让学生掌握知识更牢固一些,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节省时间,充分练习,效果较好。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第3课时走进科学探究课题走进科学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认识到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3.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4.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5.通过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验,学会书写探究(或实验)报告。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学会表述实验现象。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教具准备实验用品:蜡烛、火柴、烧杯(或玻璃杯)、澄清石灰水、玻璃片、小刀。课前预习1.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常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结论。2.蜡烛的外观一般为白色圆柱状的固体,主要由固态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新课导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今天我们就从化学的角度来探究蜡烛及其燃烧的过程,在实验中感受探索物质世界的魅力。进行新课活动1点燃前--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进行新课[布置任务]学生分组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闻一闻气味,并进行描述,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根据实验现象对石蜡的硬度核密度进行初步判断。[现象]石蜡为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讨论]各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并得出结论[分析]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浮在水面上说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结论]硬度较小,不溶于水而且密度比水小。[提问]在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时,我们用到了哪些方法?[生]观察:看外形、闻气味。实验:小刀切块、放入水中。[讲解]很好,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常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而如何客观、全面的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是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技能。在下面的实验中,请同学们利用除味觉器官以外的所有感官尽可能从多角度对实验进行观察,需要时还可借助仪器测量。同时尽量用准确、简洁、清晰的语言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达出来。注意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将实验结论描述成现象。活动2点燃蜡烛--探究蜡烛发生的变化[布置任务]点燃蜡烛,仔细观察燃着的部分,描述火焰附近石蜡的状态变化、烛芯的变化、火焰的分层情况等。[现象]蜡烛着火部分发光、放热,火焰附近石蜡熔化,烛芯变黑,火焰分为三层,最外层最亮。[讲解]石蜡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有发光、放热现象;蜡烛的三层火焰由外向内依次是外焰、内焰、焰心。[过渡]我们知道,蜡烛燃烧的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新物质?[提示]①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含氢元素的物质燃烧会生成水;③蜡烛的主要成分石蜡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并描述烧杯中的现象。[交流]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现象]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内壁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活动3熄灭蜡烛--探究白烟的成分。[布置任务]熄灭蜡烛,观察并描述蜡烛熄灭时的现象。[提问](1)熄灭蜡烛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2)用燃着的火柴点白烟会发现什么?(3)白烟是什么?请给出你的理由。

进行新课[实验]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现象]蜡烛熄灭后冒白烟。用燃着的火柴点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分析]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追问]蜡烛熄灭后,其颜色、长度等于点燃前相比有什么变化?[生]蜡烛熄灭后颜色不变,长度变短。[讲解]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和水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反应,其反应过程可用文字表示为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交流汇报]交流探究过程及结果,并将探索过程记录在探究报告中。活动4归纳提升[讲解]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三阶段”):①变化前:记录物质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②变化中: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能量变化及其他现象;③变化后:观察并记录生成物的形态、外观等。教学板书第3课时走进科学探究课堂小结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入手,通过实验等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思考和探究,教师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看似简单,其实有着比较深刻的内涵。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此项探究活动,敢于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谁观察到的现象越多,描述越详细越准确就越好;要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别人进行交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改进自己的短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课题空气的组成课型新授课素养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3.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4.认识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空气和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与社会责任。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教学难点1.建构密闭体系中压强变化的方法模型,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原理。2.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教具准备集气瓶、燃烧匙、红磷、烧杯、塞子(带导管)、弹簧夹、火柴。课前预习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2.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新课导入我们周围存在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即空气,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堵住注射器的末端后推动活塞很难推动,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进行新课[情境导入]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知识点1空气的组成[讲解]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实验材料,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后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设问]那么,拉瓦锡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呢?请学生阅读课本P30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观看教材P30图2-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示意图)。[过渡]拉瓦锡的实验是在200多年前做的,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比相对复杂一些。现在我们已经能够用更简单的实验装置验证拉瓦锡的结论,也能通过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中的成分。[讲解]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种叫作五氧化二磷的新物质,这一反应可以用文字表示: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接下来我们就用红磷为实验材料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理来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演示]阅读教材P31图2-4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示意图,并演示实验。实验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的水,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3)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4)在燃烧匙内放入足量的红磷,用酒精灯加热,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橡胶塞;(5)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观察红磷燃烧及水面的变化情况。[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及结果]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被吸入集气瓶中,瓶中水面上升到第一格标记线处。进行新课结论:反应后集气瓶内气压变小,说明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1图2-3空气成分示意图[提问]目前已知的空气组成是经过精密的实验测量出来的,而我们测得的氧气含量略小于实际值,请结合实验装置与实验过程判断,实验测量结果偏小的可能原因是什么?[答]测得氧气含量偏小的可能原因有:①红磷量不足,没有将氧气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装置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④导管中未预先注满水。[追问]若实验测量结果偏大,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答]测得氧气含量偏大的可能原因有:①红磷点燃后未迅速伸入集气瓶中或未立即塞紧橡胶塞;②实验前未夹紧弹簧夹。[讲解]该实验成功的关键点有:(1)红磷要过量,避免容器内有氧气剩余;(2)装置气密性要好,防止实验过程中空气受热膨胀逸出,或外面的空气进入容器而影响测量结果;(3)要等白烟消失,容器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4)实验完后,导管中会水残留,因此导管内应提前注满水,这样测定的结果会更准确。[讨论]该实验中选择红磷的原因是什么?比较红磷燃烧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和拉瓦锡用汞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二者选用的材料有什么共同点,据此回答问题。[讨论]该实验选择红磷的原因:①在空气中能燃烧且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②该物质燃烧后的生成固态物质五氧化二磷(P2O5),反应没有新的气态物质生成。知识点2纯净物和混合物[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验仪器的不断精密化,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0.03%。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作混合物。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分别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它们都是纯净物。[分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各成分保持着他们各自的性质,如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就各自保持了自己的性质。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可表示为O2;氮气可表示为N2;红磷可表示为P;五氧化二磷可表示为P2O5。[注意: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不必做过多的解释,只说明这是一种表示物质的符号就可以了][提问]根据你的理解,你能举出一些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例子吗?[学生举例、教师评价][练习]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教学板书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①实验步骤:②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被吸入集气瓶中,瓶中水面上升到第一格标记线处。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④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纯净物和混合物①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其组成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他气体0.03%。②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③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空气的组成成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难点是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要注意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学会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等。教学反思在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作演示实验及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主要是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地分析实验现象、原理。这样的教学方式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实验原理,但不足的是学生教学反思不能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和步骤的记忆也就不够深刻。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课题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课型新授课素养目标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3.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4.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空气各成分的用途。了解大气污染相关知识。教学难点1.物质用途与性质的关系。2.联系实际解决空气污染的防治方法。教具准备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应用相关的图片及大气污染的图片。课前预习1.氧气可供动植物呼吸,能支持燃烧。2.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被用作保护气;医疗上可利用液氮进行冷冻治疗。3.稀有气体又叫惰性气体,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故可用于航标灯、照明灯等。液态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4.空气污染的影响:臭氧层破坏和酸雨。5.保护空气的主要措施:使用清洁能源,加强空气质量监测,积极植树、种草等。新课导入空气不仅是人类生活必需的物质,而且还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医疗和科研等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进行新课知识点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阅读教材】教师先设问:空气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P33-35“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内容。(1)氧气有哪些用途[思考]氧气曾被叫作“养气”,请阅读教材内容思考氧气有哪些用途。[学生总结]纵观氧气的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可知氧气的用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供给呼吸;②支持燃烧。进行新课(2)氮气的用途[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些装有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学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讲解]食品的量与是否填充氮气无关。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利用了氮气能占据一定空间的物理性质,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由于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会使食物腐败变质。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其使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不活泼这一性质。[提问]氮气除了可用作保护气外,还有什么用途呢?[学生总结]氮气的用途:①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②作保护气;③医疗上可利用液氮进行冷冻治疗;④为超导材料提供低温环境。[过渡]许多实验事实表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如氧气活泼。如食物放置在含有氧气的环境中容易腐烂,而氮气则能使食物在长时间内不变质,因此氮气可作保护气。由此可知,物质的用途决定于物质的性质。[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34“思考与讨论内容”,并汇报讨论结果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①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②集气瓶内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还能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结论]①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②集气瓶内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会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提问]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空气的观察及上面的讨论,请结合物理性质的概念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学生描述并填写下表](3)稀有气体[提问]什么叫稀有气体?为什么又叫惰性气体?有哪些用途?[学生回答]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叫惰性气体。稀有气体用途:①可用作保护气;②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航标灯、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等;③可用于激光技术;④液态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注意]稀有气体的惰性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也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过去人们认为稀有气体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把它们叫做惰性气体。后来发现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其他物质的事实后,才把它们改称为稀有气体。进行新课[投影展示]下面是不同颜色的霓虹灯里充的稀有气体的简介。[小结]稀有气体的用途:①作保护气②作电光源③用于激光技术④液态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知识点2保护大气环境[过渡]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的空气约为12m3~16m3。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故保护大气环境已成了全世界人民都关注的问题。[讲解]大自然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若少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大自然能通过自我净化保持空气的洁净。如果进入空气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空气的污染。[思考]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5“保护大气环境”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解答](1)此问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解答,如焚烧垃圾产生污染空气的粉尘和有害气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沙尘暴、酸雨、使用含氟冰箱造成的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2)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破坏生态平衡。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也与空气污染有关。(3)积极植树、种草,爱护花木,积极宣传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及保护大气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拓展延伸]空气的污染与防治(1)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这些气体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2)危害:酸雨是由于空气被硫、氮的氧化物污染造成的,其可使土壤酸化、建筑物腐蚀等;人类向空气中排放的含氟物质(如氟氯代烷等)使臭氧层遭到破坏,臭氧空洞的出现会使紫外线危害人类和动植物。进行新课(3)防治措施:①使用清洁能源;②加强空气质量监测;③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阅读资料]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改善环境状况。你知道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6资料卡片。[小结](1)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质量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指数类别”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等。根据空气质量指数可以对空气质量分级,空气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差。[讨论]假如你当了市长或省长,你会如何去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呢?请你谈一谈。[学生谈自己的想象,教师要对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予以肯定]回答可能有多种。(1)大量植树造林,鼓励市民种草养花。(2)把工厂建在人口不太集中的地区。(3)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能源。(4)汽车不再用汽油,而用乙醇汽油。(5)加大检测汽车尾气的力度,禁止没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教学板书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氧气的用途:①供给呼吸;(②支持燃烧(2)氮气的性质和用途: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不活泼。用途:制造硝酸和氮肥;做保护气;液氮可用于冷冻治疗、为超导材料提供低温环境。(3)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性质: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用途:①作保护气;②作电光源;③用于激光技术;④液态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2.保护大气环境(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等(2)危害:空气污染会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破坏生态平衡等。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都与空气污染有关。(3)空气质量评价:根据空气质量指数可以对空气质量分级,空气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级别越高。教学板书(4)防治措施:①使用清洁能源;②加强空气质量监测;③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课堂小结本课主要学习了空气中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了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以及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学会一些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关键是要学以致用,增强环保意识。难题解答(2)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3)请你对改善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提2条建议:①_______,②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利用信息资料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等。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废气、土建工程、、汽车的尾气、沙尘暴等原因引起的。【答案】(1)建筑工地扬尘汽车尾气(或煤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和烟尘;化工厂的废气等)(2)SO2、NO2等污染物(3)改造燃煤锅炉,使用脱硫煤;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管理;汽车改用压缩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乙醇汽油等燃料,推进全面达标排放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教学反思本课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信息,辅以学生查阅的资料,让学生在阅读讨论中自由发挥、自我表现,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常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是完全适宜的。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在教材上介绍得比较简略,但是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属于社会热点和考试热点,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应适当补充和拓展。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课题2氧气课题氧气课型新授课素养目标1.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3.能说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并会判断。4.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学会观察和描述化学反应现象。5.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6.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3.学习“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学难点1.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教具准备氧气(五瓶)、木条、硫、木炭、细铁丝、火柴、水、细沙、燃烧匙、坩埚钳。课前预习1.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液态或固态时为淡蓝色。2.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带有火星的木条能在氧气中复燃,可燃物能在氧气中燃烧。3.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作化合反应。4.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新课导入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大家知道瓶内盛放的是什么气体呢?这种气体就是氧气,在第一单元我们观察过燃着的小木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的变化,知道氧气会使木条燃烧得更旺,因此我们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可以及时给出正确答案。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一下氧气相关的知识。进行新课知识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讨论]出示一瓶氧气,请同学们结合已学知识观察氧气的物理性质并进行描述。[答]氧气的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8氧气的基本介绍,并播放氧气的三态变化视频。[小结]氧气的物理性质:①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密度比空气略大;③不易溶于水;④有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均为淡蓝色。认识气体的物理性质的方法是关注气体四个方面:①是颜色、气味;②密度;③溶解性;④三态变化。知识点2氧气的化学性质[演示实验]教师教师演示课本P38实验2-1,并请学生进行描述。现象: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结论:氧气能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提问]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如何检验集气瓶中盛装的是否是氧气?[回答]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为氧气。[过渡]那其他物质能否在氧气中燃烧呢?燃烧的过程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让我们继续探究。[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P38实验2-2,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持续红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都能感觉到周围温度上升。结论: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都能燃烧,且在空气中燃烧更为剧烈。木炭燃烧的过程都放出热量。[讨论](1)用坩埚钳直接夹取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为什么没有变化?(2)将木炭加热至红热后,放入氧气瓶中时应注意什么?(3)若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会发生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回答](1)木炭发生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即点燃。(2)夹木炭的坩埚钳应由上而下缓慢地伸入集气瓶中,以便使集气瓶中的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防止气体受热逸出使实验现象不明显。(3)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小结]木炭燃烧需要点燃,木炭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二氧化碳,并放出热量。反应过程表示为:碳+氧气二氧化碳。[视频展示]播放教材P39实验2-3操作视频:指导学生观察硫在空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比较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提示:教师进行评价并总结)[生]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①产生淡蓝色火焰,②放热,③生成有刺激性气味;在氧气中燃烧①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②放热,③生成有刺激性气味。[讲解]通过实验对比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硫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并放出热量。反应过程表示为:硫+氧气二氧化硫[讨论]结合蜡烛燃烧的过程,回忆点燃硫时,产生火焰前硫发生了什么变化?[讨论]粉末状的硫先熔化成液态,然后发生燃烧。[讲解]“光”一般指沸点高的固体物质燃烧产生的现象(如木炭),“火焰”是气体或沸点低的固体物质或液体物质的蒸气燃烧产生的现象(如酒精、石蜡、硫)。[设问]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在氧气中呢?[演示]教师演示教材P40实验2-4:把两根光亮的细铁丝分别盘成螺旋状,取一根在酒精灯上烧至红热;另一根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预先放一些水或细沙)。[提问]请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并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进行评价并总结)。[答]现象:在空气中,铁丝红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3)生成黑色固体。结论: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铁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思考](1)做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铺一层沙或少量水?(2)火柴起什么作用?(3)为什么待火柴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中?[讨论并回答](1)为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底。(2)利用火柴燃烧放出的热量使铁丝的温度升高,引燃铁丝。(3)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使铁丝不能顺利燃烧。进行新课[总结]比较以上三个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如下三个结论:

(1)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相对较低,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知识点3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讨论]比较三个反应的共同点。[回答](1)反应条件都是点燃。(2)反应放热。(2)反应物中都有氧气。(3)反应物都是两种物质,生成物都是一种物质。[讲解]上面三个反应来都是由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这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就叫作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可以用通式来表示:A+B……→C,其特点为“多变一”。[练习]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1)铁+氧气四氧化三铁(2)锌+盐酸→氯化锌+氢气(3)氢气+氧气水(4)氢氧化亚铁+氧气+水→氢氧化铁[答案](1)(3)(4)为化合反应。[讲解]上述实验中的(1)(3)(4)三个反应还有另一个共同点:即反应物中都有氧气参与,这类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使别的物质被氧化,氧气表现出氧化性。氧气是常用的氧化剂。[讨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联系与区别。举例说明。[生]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小结]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关系及判定方法: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按不同的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得到的结果。化合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是从反应中物质的种类变化角度来划分的;氧化反应是从是否有氧参加反应来划分的,只要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不管生成物有几种,都是氧化反应(如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而铁丝燃烧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二者虽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交叉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讲解]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都是比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像燃烧那样剧烈。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样的氧化叫作缓慢氧化。生活中有很多缓慢氧化的例子,如细胞的呼吸作用、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等。[小结]缓慢氧化和燃烧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教学板书课题2氧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另外,我们通过具体反应的讨论学习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概念。教学反思本节课突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在对学生进行分析后,为了能较好的把握教学难点,把将三个实验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现象观察程序包括反应物质的色、态、味,反应条件和操作要点,反应生成的物质的色、态、味及伴随出现的现象,特殊生成物质的检验等,效果比做实验感觉要好,思路清晰,重复操作性强。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题3制取氧气课题制取氧气课型新授课素养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3.认识分解反应。4.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5.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1.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主要方法。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以及探究催化剂的方法。教具准备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氯酸钾、高锰酸钾。仪器:大试管(5支)、木条、酒精灯、棉花、塞子(带导管)、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火柴。课前预习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用文字表达式);2.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3.分解反应是指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新课导入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电焊、炼钢等都需要较为纯净的氧气,那么生活生活中使用的氧气是如何获取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进行新课知识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1.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讲解]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医院里常用作消毒剂。[演示]教师演示并讲解课本P43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实验操作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将试剂装入试管;③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燃酒精灯,加热;⑤收集氧气;撤离导管,熄灭酒精灯。[讲解]组装仪器装装置的顺序为先下后上,从左到右。反应开始前组装、检查气密性、加入试剂的顺序不能更改,防止浪费试剂。反应结束后应先撤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进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思考]观察演示实验,仔细阅读课本P43实验2-5操作步骤,思考以下问题。(1)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原因。(2)什么时候开始收集氧气最合适?请说明理由。(3)本实验采用了什么方法收集氧气?(4)如何验证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答](1)试管口放棉花可以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造成导管堵塞。(2)当导管口比较均匀的冒出气泡时开始收集,因为刚开始产生的气泡是试管中空气受热膨胀逸出产生的,一开始加热就收集会使收集的氧气不纯。(3)排水法,即先将集气瓶盛满水,再通入氧气使水被排出,此法收集的氧气较纯净。(4)可将带有火星的木条插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收集的是氧气。进行新课[小结]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过程可表达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讲解]过氧化氢溶液为无色透明液体,在医疗上可用于消毒防腐。[演示]演示课本P44-45探究实验,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思考。[资料]在常温下,过氧化氢可以分解放出氧气。[实验分析]由学生相互描述现象后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1)不加二氧化锰时,带有火星的木条不能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