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西三晋名校联考十月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1页
2024-2025学年山西三晋名校联考十月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2页
2024-2025学年山西三晋名校联考十月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3页
2024-2025学年山西三晋名校联考十月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4页
2024-2025学年山西三晋名校联考十月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山西三晋名校联考十月联合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许多文学会议上都谈到文学的消亡——文学阅读、文学创作会不会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会不会终结。我听到很多的提问——在不同的文学场合,都有人问这个问题。谈到这个,我就想到法国作家雨果在《论莎士比亚》中所说的一段话:“今天,有许多人甘愿充当交易所的经纪人,或者往往甘愿充当公证人,而一再反复地说:诗歌消亡了。这几乎等于说:再没有玫瑰花了,春天已经逝去了,太阳也不像平日那样从东方升起,即使你跑遍大地上所有的草原,你也找不到一只蝴蝶,再没有月光了,夜莺不再歌唱,狮子不再吼叫,苍鹰不再飞翔,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也消失了,再也没有美丽的姑娘、英俊的少年,没有人再想到坟墓,母亲不再爱孩子,天空暗淡,人心死亡。”这是雨果的回答。我还想到另一位大作家左拉,他有一篇文章叫《我的憎恨》,其中说道:“我憎恨那些高傲和无能的蠢人,他们叫嚷说我们的艺术和我们的文学已濒临死亡。这些人头脑十分空虚,心灵极其枯竭,他们是埋头于过去的人,而对我们当代的生动而激动人心的作品,只是轻蔑地翻两页就宣布它们浅薄而没有价值。我呢,我的看法迥然不同。”这是左拉的回答。有新的论点可能认为,我们今天的情况跟十九世纪完全不同——可是十九世纪的读者会说,我们十九世纪的读者面临的全部问题和十八、十七、十六世纪的完全不同!不言而喻,每个时期的文学都面临着崭新的艺术形式、娱乐形式的挑战,于是每个时期都有人以为文学的完结是必然的。虽然时代不一样了,我们今天有了网络,有了电视,有了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和场所,什么时装展啊,各种各样的戏剧啊,什么立体投影啊,可是今天的人不要忘记,在过去,即便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仿佛比文字更有吸引力的娱乐场所、艺术形式仍然很多,他们也面临着像我们一样的一个花花世界。有很多人被那些场所给吸引了,被那些艺术的形式给征服了,一度离开了文字和阅读。所以,当年也有那么多的人十分担心文学的命运,不断地提出文学死亡的问题。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和他们当年在比例和强度上其实也差不了多少。我们不要误解,以为只有今天的文学才面对一个绝对强大、强大得不可战胜的对手,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有,在未来我看也不会有。因为文字的魅力、文学阅读的魅力是不可取代的,永远不可取代。在真正的读书人那儿,如果找到一本非常好的书,就是最幸福的一个开始,打开这本书,生活中的其他仿佛都给驱逐了。好像再也没有其他乐趣,所有的陶醉和幸福尽在这本书里了。当看到书的一半时,兴奋和幸福也达到了顶点,他不断地被这些文字所营造的场景、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吸引,这些文字引起了他的无数想象——那种幸福和快感,远远不是其他艺术形式所能取代的。那是一种巨大的快感。当这本书快要结束的时候,阅读者甚至还会产生出一种忧虑、害怕的感觉——担心这本书眼看就要读完了,他也很快就要从这个世界中走出来了——再到哪去呢?好的阅读者如果有能力去捕捉文字当中的隐秘,就要从文字中还原一些东西,从词汇和标点符号开始,进入一个作家在那个特殊时刻的激动、喜悦、幽默、微笑,还有愤怒等。一个真正的文学阅读者能够通过文字,去接近一个作家在创作那一刻的精神和心理活动,多多少少回到写作者的位置上去。现在有的人之所以越是好的文学作品越是读不进去,就因为他没有这样的想象力和还原力,完全把文学作品当成了普通的文字制品去读,所以才会觉得文学作品还没有其他那些故事和信息来得更刺激更直接。这样的阅读是有问题的,所以他们关于文学消亡的问题也就产生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这种能力——和十九世纪提出文学要完结的那批人一样,他们是没有悟想能力、没有进入文学阅读的一批人。(摘编自张炜《今天的遗憾和慨叹——在上海大学的演讲》)材料二:科技带来的最大匮乏是人的匮乏。政治和商业文化联合起来,异化了人的精神,于是,真实的人性和情感经常处于被扭曲状态,人的生存本质——就是人的精神价值,被扭曲和遮蔽,人被沦落为只是物质享受的物体。对此,文学有其独特价值。因为文学是“人学”,能促使人更深入地认识人生和自己,揭示人类生存的价值意义,从而对物质文化进行反抗和批判。而且,它敏锐地触及心灵和世界的幽深处,感知和关注容易为人所忽略和遗忘的心灵世界,揭示人性的复杂性。文学还能激发人性中的积极面,发掘生活中的美和善,表达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阐释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对被物质严重异化的社会进行持续性的关注和理性的批判。事实上,只有具有精神追求,人才可能避免陷入虚空。如果完全被物欲统治,成为物质文化的奴仆,将很快陷入生存的虚无化,在不断的物质消费中丧失生存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在这方面,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具有其价值独特性。因为它是个人创作也面对个体的艺术形式,阅读中还需要读者想象和思想的介入,同时还拥有非常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思想的独立性和深刻性上更具有优势。这里涉及文学与读者的关系问题。文学价值的实现当然需要读者参与,但这种参与不应该是文学对大众的屈从和迎合,而应该是引导和提升。在当前情况下,也许真正优秀的文学会为人们所忽视、低估和冷落,但是这种方向却不应该改变。只有真正具有思想力、批判力的文学才能具有独特的价值,也才能真正吸引大众、引导大众,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依靠迎合大众是不可能真正实现文学价值的。低俗的趣味、通俗的故事,确实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吸引大众,但这种快餐式的“文学”与任何其他即食式消费品没有两样,它能很快满足大众浅层次的需求,也很快会为大众所厌倦,最终沦为一种普通的文化消费品。(摘编自贺仲明《论高科技时代的文学意义》)【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能给所有的阅读者以独特的语言享受,且让其参与文字的想象。B.与其他文字制品相比,文学作品里面的文字没有乐趣和刺激性,不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C.政治和商业文化异化人的精神,把人沦落为只是物质享受的物体,这阻碍了科技的进步。D.如果我们能通过文学感知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并积极面对世界,或许能摆脱物质的奴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个时期的文学都面临着新形式的挑战,今天和古代一样,都有很多人被某些艺术形式、娱乐形式给征服了,一度离开了文字和阅读。B.真正的读书人在读一本好书时,是陶醉和幸福的,会沉浸于书中营造的场景,其所担心的反而是好书快要读完了,无法再享受精神愉悦。C.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能满足大众浅层次的需求,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拥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思想的独立性和深刻性上有优势。D.文学研究的是人,可以揭示人类生存的价值意义;文学可以触及心灵和世界的幽深处,揭示人性的复杂性,也可以激发人性的积极面。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有关文学的意义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卡夫卡《审判》、马尔克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等文学作品对人类生存真相的揭示和批判,抵达了文学思想的最深处。B.中国文学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部分,历代留下的文学著作林林总总,汗牛充栋,犹如汪洋大海一般烟波浩渺。C.文学需要读者的参与,而始终有真正的执着热爱者,肯定会有读者在文学阅读中寻找美感与乐感所带来的精神享受。D.在具体的精神层面上,文学还需要帮助人突破生存的困境,克服对生命有限性的恐惧,给脆弱的生命以情感和精神的抚慰。4.材料一中,作者开篇不惜笔墨引用雨果、左拉的言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5.有人认为,文学不会消亡,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其理由。(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楼与人的记忆李国文三十年前,我第一次站在这幢建筑物前,手里拎着一个包,包里装着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手稿,很冒昧地送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想请他们过目,是否有采用的可能。当时,这幢四层楼给我留下蛮高大、蛮气派的印象,而且,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学书籍出版大社,那门面也相当匹配,显得挺庄重、挺堂皇的。然而,三十年后,那座四脚八叉、形象丑陋的过街天桥建成,就把心目中的这座文学殿堂团团包围住了。每次我到朝内大街166号,经过这座设计得不伦不类的过街天桥,就有一种缺氧的窒息之感。如今的这幢楼,蛰居于天桥之下,一副局局促促、窝窝囊囊、可怜兮兮、没精打采的样子。我有时也诧异,人到老年,会比他年轻时要矮上一截,难道建筑物与人相似,有了年头以后,也会缩水吗?后来,我明白了,不是这幢楼矮了,而是它的左邻右舍都长高了。整个一条朝内大街,连当年的菜市场,也玻璃幕墙地洋气起来,发出灼眼的亮,显得人民文学出版社,灰秃秃的,【高三语文第3页(共8页)】矮趴趴的,按说是新中国首家文学书籍出版的老字号,益发暗淡,益发地寒酸。这就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它马路对面的八王府一样,数百年如一日地纹丝不变,恐怕不仅仅意味着文学完了……为进步高兴,为发展高兴,也应该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栋楼,早早晚晚即将拆迁的明天高兴。虽然,这幢四层楼的建筑物,基本上就是一部固体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所有当代中国作家,在我以前的前辈,在我以后的后辈,都与这幢建筑物,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论理,要比那些二三流的名人故居,更具有保留的价值。然而,依我之见,这幢楼的将要拆和最终拆的必然结果,也许并不是坏事,第一,无论如何,活着的人要比死去的人更重要,未来要比现实更值得关注;第二,将来更高层更亮堂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或许更能代表中国文学大发展的形势。不过,我对这幢怀着深深敬意的建筑物,还是有着难舍的眷恋之情,我还记得1980年的春天,有点冷、有点风、有点沙尘暴的一个傍晚,我从社里的发行部拿到刚从印刷厂拉回的样书,这是我平生的第一部铅字印刷,而且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是我自己写出来的书,那份难以言表的激动之情,可以想象得知。管书库的一位大姐,看我愣在那里发呆,关心地问,你没有什么不舒服吧?接下来,我来到出版社拐弯的南小街的一家小饭馆,时值下午,客人尚未上座,我选了一个避人的角落,要了一小壶酒,一小碟花生米,捧着那本带有油墨气味的新书,尽管我努力压制住自己,但眼泪还是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无论如何,那是我下放二十二年以后,在蜗居里一字一笔写出来的六十万字的大部头,终于成为上下两卷的印刷物,这点挂在脸上的泪水,也就不怕人见笑,随它而去了。想到二十二年前,被扼杀的文学生命,又从手里拿着的这本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复活,能不思绪万千,泪水难忍么?所以,我对这幢楼,有着特殊的感情。正是三十年前从我走进这幢建筑物开始,所跨出的第一步,也就决定了我一生要走的路。如果,有人对那堆手写稿说不,如果,怎么拎去怎么拎回来,那么,现在的我,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那也只有天知道了。二十多年,长期生活在深山老岭,在铁路三线劳动,不但远离社会,远离城市,同时还远离文学,远离文人。所以,当年走进这幢建筑物时,心存忐忑的我,既不认识任何人,同样,任何人也不可能认识我。然而,隔了不多久,我终于获知冬天里会有春天,而且在春天里更有润物无声的春雨。两位文学前辈对我,对我这部作品的特别关注,使我终生难忘。一位是韦君宜,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一位是秦兆阳,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总编,这两位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很久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在我的心中。那时正是他们意气风发的年代,也正是新时期文学发轫的年代,提携新生力量,扶持新鲜作品,这两位先生可谓不遗余力。韦君宜说:这个李国文,我五十年代就注意到,你们一定要认真,当回事地对待他的这部新作。秦兆阳说:我把我的办公室腾出来,让这个李国文就住在我们社里,来改他的这部作品。于是,我与这幢建筑物,有了一段缘分,有了一点感情。大多数建筑物,终究是有其寿命的限制,拆迁是肯定的。文学也是同样,绝大部分作品,总有销声匿迹的一天。然而,记忆这东西,对于当事人来讲,却是轻易不会淡忘的,这也许就是人们特别看重历史的原因。2012年(有删改)【高三语文第4页(共8页)】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应该发展和进步,这是时代发展、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B.作者认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是一部固体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比二三流的名人故居更有保留价值,拆与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C.作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的变化,联想到自己人生的曲折经历,成功的巨大喜悦抚平了受难的忧伤,写出了人生的感悟。D.作者之所以对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幢楼有着特殊的感情,只是因为作者热爱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我”心目中的文学殿堂。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介绍作者下放期间艰辛、孤独的生活,既为接着写自己来到出版社的忐忑心情做铺垫,又突出苦尽甘来的无比珍贵。B.文章语言质朴,富有情感,发人深思,既是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楼与人的往事的记叙,更是对自己坎坷的人生历程的回顾。C.“而且在春天里更有润物无声的春雨”一句中,用“春雨”比喻人生中的困境,表达了要勇敢面对人生困境,要看到希望和光明的精神。D.文章写韦君宜、秦兆阳两位文学前辈对作者的关怀,是作者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样在结构上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8.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4分)9.有人说本文写出了对现实的感慨,作者内心是理智的;也有人说写出了对历史的珍视,作者内心是激动的。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材料二: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之忧,无过燕矣。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以赵之为蔽于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蔽,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难也。具志秦之攻燕也弥地踵道数千里虽得燕城奏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高三语文第5页(共8页)】

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国必无患矣。”燕王于是赍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燕王哙时,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王哙卒,昭王立。齐宣王因燕丧攻之,取十城。武安君苏秦为燕说齐王。曰:“人之饥所以不食乌喙①者,以为虽偷充腹,而与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强秦之少婿也,王利其十城,而深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制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此食乌喙之类也。”齐王曰:“然则奈何?”对曰:“圣人之制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故桓公②负妇人而名益尊,韩献开罪而交愈固,此皆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者也。王莫如归燕之十城,卑辞以谢秦。秦知王以己之故归燕城也,秦必德王。燕无故而得十城,燕亦德王。是弃强仇而立厚交也。且夫燕、秦之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皆从。是王以虚辞附秦,而以十城取天下也。此霸王之业矣。”齐王大说,乃归燕城,以金千斤谢其后,顿首涂中,愿为兄弟而请罪于秦。(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注]①乌喙:中药附子的别称,有毒性。②桓公:齐桓公。下文的“韩献”指晋大臣韩献子。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且夫秦之攻A燕也B弥地C踵道数D千里E虽得F燕城G秦计H固不能守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治,经营,与《齐桓晋文之事》“奚暇治礼义哉”中的“治”意思不同。B.期年,满一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中的“期年”意思相同。C.被,指覆盖,与《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思相同。D.赍,送给、付与,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中的“赍”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秦向燕文侯陈述利弊,让燕文侯认识到与赵国统一战线,燕国方可无忧,最终燕文侯答应了与赵国联合。B.齐国攻打燕国,苏秦前去劝说齐宣王,他以人饥饿而不吃有毒的植物为喻,说明燕国没有野心,说服齐国把十城归还燕国。C.苏秦在劝说齐宣王时旁征博引,以齐桓公、韩献子为例来告诫齐宣王要学会运用转祸为福、因败取胜的方法。D.材料一中,苏秦认为自己的学问足以游说国君;材料二写苏秦先后游说燕国国君和齐国国君,都获得成功。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4分)(2)卑辞以谢秦。秦知王以己之故归燕城也,秦必德王。(4分)14.材料二中,苏秦认为燕国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5分)【高三语文第6页(共8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重夸①州宅②旦暮景色,兼酬前篇末句元稹仙都难画亦难书,暂合登临不合居。绕郭烟岚新雨后,满山楼阁上灯初。人声晓动千门辟,湖色宵涵万象虚。为问西州罗刹岸③,涛头冲突近何如?[注]①白居易读元稹《以州宅夸于乐天》(此诗末句为“谪居犹得住蓬莱”)诗后,作《答微之夸越州州宅》云:“贺上人回得报书,大夸州宅似仙居。厌看冯翊风沙久,喜见兰亭烟景初。日出旌旗生气色,月明楼阁在空虚。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余杭尽不如。”②州宅:越王台,在卧龙山磨盘冈下。③西州,指杭州。罗刹,钱塘江,钱塘江潮头汹涌澎湃。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中“前篇”指元稹所作的《以州宅夸于乐天》,“重夸”意为再次向友人夸示。B.首联上下两句分别重复使用“难”“合”二字,以强调语气,表示极度夸赞,紧承题旨。C.颈联实写州宅晓、宵景象,照应题目“旦暮景色”,以静衬动,突出州宅繁华热闹的景象。D.尾联针对白居易和篇的谐谑之语,报以同样幽默的调侃,可见唱和双方亲切的关系。16.刘克庄《后村诗话》评此诗曰:“‘绕郭’二句尤警策者。”警策即警句,即精当、耐人寻味的语句。据此,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的颔联。(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表达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可见诗人的心胸之博大。(2)苏洵《六国论》中,“▲”一句指出齐国所犯的错误,“▲”一句指出燕国所犯的错误。(3)古代文人对春天情有独钟,古典诗(词)文中,常常写万物在春天复苏、繁荣滋长的美好景象,如“▲,▲”。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我于丁酉年初夏,涉足湖南零陵,寻访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出家修行和练字的绿天庵。漫步绿天庵,思绪逐浪,神驱千年。我想起唐代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此诗写出公孙大娘及其弟子剑舞时,天地动容,江海壮色的壮观画面。我分明感到,怀素的狂草,呼呼生风,寒光凛凛,在游龙惊蛇中透出阵阵剑气,我禁不住要高呼了,这不就是纸上的剑舞吗?诗、书、舞,不就是艺术的同源、线条的共生吗?诗行的腾挪跌宕,▲,▲,不都是线条的变形夸张吗?这一切的最终追求,都是人类审美的需求,只有美才可以将这些线条归纳起来,抵达审美的终极目标,完成心灵花朵的开放,以臻万紫千红的世界。我把思绪渐渐收拢,集中在绿天庵,背景是一块巨大的岩壁,平整如盘,怀素狂草,赫然在目,它那冲破一切狂飙突起的状态,自由奔放特立独行的风貌,神鬼莫测变化万端的诡秘,生风【高三语文第7页(共8页)】挟雷翻江倒海的气势,如巨浪扑向岩壁。天幕渐渐拉开,摩崖《自叙帖》映入眼帘,满壁烟云。摩崖之下,唐公孙大娘《剑器浑脱舞》正在表演,寒光四射,风雷呼啸,与怀素飞动的狂草(①),如洪波喷射,如九流回环,如连山喷雪,如绝壁挂松。风声,剑声,笔声,舞声,融合成一幅绝美的图画。绿天庵之绿,是永州大地的主色,今之善舞者,将会在主色中调入更多色彩,这种色彩点染社稷苍生,会让民生的舞台更充沛饱满,使锦绣潇湘更(②)。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以“书法”和“舞蹈”为话题,仿写两句。(4分)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研究人员正在尝试借助宇宙高能粒子流指示土壤含水量。土地的含水量怎么会和宇宙射线搭上关系呢?土壤的主要成分中,水的相对介电常数约为80,而其他物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在3~7,大大低于水的。因此,土壤的相对介电常数主要由水的占比决定。根据测得的数值差异,传感器就能计算出土里具体含有多少水。然而,①,在广袤的农田上,它能“罩”的地盘小得像一个点。为了获得全面的土地湿度数据,需要广撒网式设置传感器,成本太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更大范围的土地湿度?我们知道,一切具有温度的物体都在发射电磁波。大气层外的卫星接收这些电磁波信号后分析波段,就能推演出对应的土壤湿度。②,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在无接触条件下实现对平原山地旱情和对江河流域水情,因而应用于广泛环境监测等场景中。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4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一项研究中,根据对运动员赛后数千张照片的编码和分析发现,铜牌获得者看起来几乎和金牌获得者一样高兴,而银牌获得者的表情和排名第五的运动员差不多。因为奥运会银牌得主一般将自己与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向上比较,这样虽然可以激励自己进步,但也总会觉得遗憾,乃至伤害自己的自尊心和幸福感。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第8页(共8页)】

2024—2025学年山西三晋名校联考十月联合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A项,“它能给所有的阅读者以独特的语言享受”说法绝对,只能给“真正读书的人”。B项,“文学作品里面的文字没有乐趣和刺激性,不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错,这是对部分没有能力阅读文学作品的人而言的。C项,“这阻碍了科技的进步”曲解文意,这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2.C【解析】本题考查融会贯通地把握信息,对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准确判断、分析评价的能力。C项强加因果关系。3.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观点并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做出合理推断的能力。B项谈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作品数量之多,没有涉及文学的意义,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4.①表明现在讨论的有关文学是否会消亡这一话题,原来不是一个新问题,在两百年前的雨果、左拉时期就已被谈论过。(2分)②通过雨果、左拉两位杰出的西方作家的回答,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文学阅读永远不会消亡。(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引用名人言论的用意的能力。作者在材料一中不惜笔墨地引用雨果和左拉的言论,其用意主要有两点。首先,这些引用表明现在讨论的文学是否会消亡的问题并非新鲜事物,早在两百年前的雨果、左拉时期就已经有过类似的讨论。这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一话题的历史渊源和长期性。其次,通过引用雨果和左拉这两位杰出的西方作家的回答,作者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文学阅读永远不会消亡。这些引用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佐证。5.①历史的发展已经给予证明。②文字有魅力,文学阅读有魅力,人类离不开文学。③认为文学阅读会消亡的人,是那些没有悟想能力、没有进入文学阅读的一批人。(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整篇材料,筛选整合材料信息,对材料准确理解、分析、综合并最终进行概括归纳的能力。文学不会消亡的理由主要有三点。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长河,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学在未来仍然会存在并继续发展。其次,文字具有独特的魅力,文学阅读能够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和愉悦,这种魅力和吸引力是无法被其他艺术形式替代的。因此,人们永远不会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最后,那些认为文学阅读会消亡的人,往往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进入文学的世界,缺乏足够的悟想能力和文学素养。然而,这并不代表文学本身会消亡,而只是表明这些人在文学面前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应该坚定信心,相信文学永远不会消亡。6.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拆与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错,原文意思是作者虽然对拆有不舍之情,但还是觉得拆好。C项,“成功的巨大喜悦抚平了受难的忧伤”于文无据。D项,原因不全面,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改变了作者的命运、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与它关系密切等原因。【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

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而且在春天里更有润物无声的春雨”一句中的“春雨”喻指文学前辈对作者的关怀,犹如春雨滋润着大地。8.①以比拟的手法,赋予大楼以人的情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楼与天桥周围的高楼大厦相比相形见绌的特点。②以叠词手法,叠用形容词,加深了这种情态的程度,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大楼的复杂的内心感受。③整句与散句相结合,使语言节奏和谐而富于变化。(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第一段画波浪线句子通过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对大楼的复杂情感。首先,使用了比拟的手法,将大楼赋予人的情态,形象地表现出大楼在周围高楼大厦映衬下的相形见绌。其次,通过叠用形容词,如“局局促促”“窝窝囊囊”“可怜兮兮”“没精打采”,加深了这种情态的程度,使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大楼现状的复杂的内心感受。最后,整句与散句相结合,使得语言既有节奏和谐之美,又富有变化,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9.观点一:本文写出了对现实的感慨,作者内心是理智的。①文章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的过去和现状,心目中的“文学殿堂”变迁,让作者感慨不已。②作者认为这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大楼的拆迁,跟文学作品的“销声匿迹”一样,是肯定的结局,因而,作者的内心是理智的。③作者从大楼的变迁,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能理智地看待人生的冬天与春天。(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观点二:写出了对历史的珍视,作者内心是激动的。①作者认为,虽然大楼跟大多数文学作品有着同样的命运,但“记忆这东西,对于当事人来讲,却是轻易不会淡忘的”,大楼与大楼中的人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是极大的。②作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罹难的忧伤,还有对“楼和人”的感激,曾经潸然泪下,至今仍有“特殊感情”,因而作者的内心是激动的。(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品写作意图的能力。观点一:文章主要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作者内心是理智的。首先,作者通过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过去与现状的对比,表达了对这座曾经心目中的“文学殿堂”变迁的感慨。其次,作者认识到这种变迁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内心保持理智,对大楼的拆迁持肯定态度。最后,作者从大楼的变迁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能够理智地看待人生的起伏和变迁,对冬天与春天的交替有深刻的理解。观点二:文章着重表达了对历史的珍视,作者内心是激动的。作者认为,虽然大楼和文学作品一样,最终都会面临消失的命运,但记忆对于当事人来说是“轻易不会淡忘的”。大楼和大楼中的人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作者通过回忆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的经历,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罹难的忧伤,对“楼和人”充满了感激之情,这些情感至今仍让他心潮澎湃,内心激动不已。10.BEG【解析】本题考查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且夫秦之攻燕也,弥地踵道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中的“被”指遭受。【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6页)】

12.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苏秦以人饥饿而不吃有毒的植物为喻,是为了劝说齐国不要贪婪,不要侵占燕国的城邑。13.(1)现在你舍弃根本,却以搬弄口舌为职业,遭受穷困,不也是应该的吗!(2)用谦恭的言辞向秦国道歉。当秦王知道大王是因为他而归还了燕国的十座城邑,一定感激大王。【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事”意为“以……为职业”;“困”意为“遭受穷困”。第(2)小题的关键点:“谢”意为“道歉”;“德”意为“感激”。每小题关键点各1分,大意2分。14.①燕国地理优势突出,物产丰富,资源充足;(2分)②赵国在南面充当了燕国的屏障,秦、赵两国互攻削弱了双方的力量,保全了燕国;(2分)③秦国距离燕国很远,即使攻下燕国也难以守住。(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在材料中,苏秦指出,燕国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燕国自身地广,出产丰富。这意味着燕国有足够的资源和实力来保护自己,不容易受到外敌的侵扰。同时,这种实力也使得其他国家在考虑进攻燕国时会更加谨慎,因为知道燕国并非软柿子,不可以轻易捏碎。其次,赵国在南面充当了燕国的屏障。苏秦指出,秦、赵两国之间多次交战,双方各有胜负,但这种互攻的局面却间接地保护了燕国。因为当秦、赵两国忙于争斗时,它们无暇顾及北方的燕国,从而给燕国带来了相对的安全。最后,秦国距离燕国远,打下燕国也难以守住。【参考译文】材料一:苏秦,东周洛阳人。在外地游历了好几年,苏秦极其穷困地回到家。家里所有的人都暗地里嘲笑他,说:“按照东周人的习惯,大家都经营自己的产业,致力于工商,谋取其中十分之二的盈利作为生活的手段。现在你舍弃根本,却以搬弄口舌为职业,遭受穷困,不也是应该的吗!”苏秦听了,感到很惭愧,暗自伤心,就关上门整天不出来,拿出自己的藏书又读了一遍。一年后,从中悟出了许多揣摩人心理的诀窍,说:“凭着这些,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材料二:苏秦为合纵之事,去北方游说燕文侯:“燕国东有朝鲜和辽东,北有林胡和楼烦,西有云中和九原,南有呼沱河和易水。国土纵横两千多里,军队有几十万,战车有七百多辆,战马有六千匹,粮食够十年支用。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看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这样忧心的事,这种和平境况没有比燕国更好的了。大王您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燕国不遭受战争的原因,是有赵国在南面作为蔽障。秦国和赵国发生了五次战争,秦国两胜而赵国三胜。秦、赵两国互相削弱,而大王却保全燕国,控制住这个大后方,这就是燕国不受侵犯的缘故。况且秦国攻打燕国,要长途跋涉几千里,即使能够攻下燕国的城池,也知道根本没有办法占领它。秦国不能侵犯燕国的道理是很明显的。现在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只要一声令下,不出十天,数十万军队就能进驻到东垣一带。不到四五天就可以到达燕国的都城了。因此说,秦国攻打燕国,须得在千里之外开战;而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之内开战。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而看重千里以外的战事,策略上的失误,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希望大王您和赵国合纵相亲,天下诸侯联合一体,那么燕国就一定没有【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6页)】忧患了。”燕文侯于是供给苏秦车马和金银布帛,让他到赵国进行合纵。燕王哙时,秦惠王把他的女儿嫁给燕国的太子做妻子。燕王哙去世后,昭王继位。齐宣王趁着燕国大丧进攻燕国,夺取了燕国十座城邑。武安君苏秦为燕国的利益去游说齐宣王。苏秦说:“人饿的时候,之所以不吃附子,是认为即使能填满肚子,也会带来死亡的祸患。现在燕国虽然比较弱小,但也是强秦的翁婿之邦,大王贪图十个城邑的便宜却和强大的秦国结下了深仇。现在如果让弱小的燕国做先锋,而强大的秦国做后盾,从而用天下的精兵攻击您,这与吃附子充饥一样危险。”齐宣王说:“既然如此,该怎么办呢?”苏秦回答说:“圣人做事,能够转祸为福,因败取胜。因此齐桓公有女色的牵连,但他的名声却更加的尊贵;韩献子因杀人获罪,但他的地位却越发稳固,这些都是转祸为福、因败建功的例子。大王不如归还燕国的十座城邑,用谦恭的言辞向秦国道歉。当秦王知道大王是因为他而归还了燕国的十座城邑,一定感激大王。燕国平白无故收回城邑,也会感激大王。如此,大王就避开了强敌,反而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再说燕、秦都会讨好齐国,那么大王发号施令,天下诸侯都会听从。大王只用话语表示亲近秦国,而以十座城邑取得天下的支持。这可是霸主的事业。”齐宣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把燕国的十城送回,随后又送千金给秦国,并在一路上叩头,希望结为兄弟之国,恳请秦国赦罪。15.C【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重要词句、章法结构、情感内涵、表现手法等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项“以静衬动,突出州宅繁华热闹的景象”错误。颈联动静结合,但不是以静衬动,也没有突出州宅繁华热闹的景象之意。16.①颔联描写山城傍晚及夜初的景色:新雨之后,湿云轻雾缭绕于城郭;山中静夜,楼阁掩映,灯火齐明。(3分)②这两句从远到近,写景细致,营造出清新、静谧的意境,抒发了对州宅风景的由衷喜爱之情。(3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重要诗句情感内涵、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题干援引刘克庄对本诗颔联的点评,要求考生根据这一点评赏析颔联。“警策”意指诗句精当、耐人寻味。刘克庄评本诗颔联“尤警策者”,考生须回视全诗,简要解说颔联的意思,然后简要赏析该联写景的技巧,解说其意境特点与内涵情感。17.(1)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3)示例一: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示例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示例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的,可以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第(1)小题和第(2)小题分别出自杜甫《登岳阳楼》、苏洵《六国论》,两篇均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推荐背诵篇目。第(3)小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语境提示,可填“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考生可根据个人诗词积累来作答,但须准确无误。18.①相映成趣②生机勃勃(①也可填“珠联璧合”等)(每处1分,其他合适的成语也可给分)【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4页(共6页)】【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及在具体情境中准确运用成语的能力。根据上文写公孙大娘的舞蹈与怀素的书法,空缺处①应填“相映成趣”等;上文写色彩点染社会环境,空缺处②应填“生机勃勃”等。19.示例:草书的逆折变化,(2分)舞蹈的旋转曲折。(2分)【解析】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前文写诗、书、舞是艺术的同源、线条的共生,仿写时除了句式,内容还要紧扣关键词“线条”。“书法”话题可以选择草书,草书富有变化,更能体现线条感;“舞蹈”动作跳跃多变,要写出线条感不难。20.使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唐公孙大娘舞剑和怀素书写狂草时雄伟壮观的画面和激情四射、沉浸其中的状态。(2分)运用排比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语势强烈,传达出表演场面的恢宏气势和强烈的动感,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冲击力。(3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横线的语句,每一个比喻都独立成景,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动态画面。从“洪波喷射”的壮阔,到“九流回环”的复杂多变,再到“连山喷雪”的震撼,最后是“绝壁挂松”的坚韧与高远,这些景象相互交织。这组排比句以“如……”的句式依次排列,整齐而有节奏。将作者内心强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