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今日寄语:不要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课题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型复习课时1课程标准1.了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2.利用史料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以及其影响,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到国家分裂并没有阻碍经济的发展。教学内容与过程师个性化备课学生感悟反思【核心素养】1.三国起始时间和鼎力的原因,认识国力的强弱是争霸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西晋起始时间以及灭亡原因,明确西晋的短暂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东晋起始时间以及士族的影响,认识南朝覆亡的必然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4.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成就。(历史解释,唯物史观)5.十六国政权的特点和分布。(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认识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为以后国家的统一和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时空观念】【课堂探究】探究一:从三国鼎力形势图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说明三国鼎力的根本原因?扼要说明三国鼎立的历史地位。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的结果,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阶段。探究二:阅读P27示意图,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原因: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②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③受渐趋寒冷的天气的影响。影响:①促进了民族交融;②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畜牧业、商业)的发展;③促进了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④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⑤激化了民族矛盾。探究三:史料二看右图: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史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问题:史料二与史料三中《宋书》记载的现象有何联系?你从中能获取那些启示?

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批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江南经济发展的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的条件下完成的。2.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经济建设中及时引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3.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经济重心南移是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探究四: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上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从砖体现了什么信息?探究五:《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思考:“为什么要迁都?”孝文帝还有哪些措施?其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早,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从地理环境看)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③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看)【重点归纳】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最突出的表现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政治上:国家分裂,政权林立,南北对峙;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断。经济上:江南经济持续发展,北方经济破坏和恢复交替出现;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民族上:民族政权林立,民族战争不断,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交融不断加强。(民族交融:指各民族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二、门阀士族制度的特点与形成(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2)门阀政治: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是指土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3)形成原因: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土族制度的政治保障;(4)衰落:至隋唐两代,废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5)衰落原因:①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三、概念阐释: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社会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经济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的魏晋南北朝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差异明显缩小,趋于平衡,为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创造条件。原因:①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③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④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⑤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利于农业发展政策;北方农业虽遭到破坏,但总体上还在恢复和发展。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影响①江南经济的逐渐开发,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②南方的开发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向东、向南移动。③南方社会的开发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④南方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进一步南迁。唯物史观促成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最重要的原因是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传。(注:运用生产力的标准和视角)家国情怀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昭示我们: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交融,民族矛盾减弱,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局部统一,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东晋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统一。这些统一因素的存在,为隋唐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4.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六、五族内迁: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到魏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晋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调敞,中原汉族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胡人趁机起兵南下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于是中原大乱,史称“五胡乱华”。【课后巩固】1.东晋南朝以来,南迁士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祖籍。唐代中叶以后,南迁士人乐于把新居住的州县当成自己的籍贯。这一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世族门阀的衰落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宗法制度的瓦解2.大同云冈石窟第一窟,有一尊维摩诘像,他头戴尖顶帽,具有典型的南比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特征。在洛阳龙门石窟中,也有该题材的作品,但维摩诘像是头戴高帽,褒衣博带,与顾恺之在江宁所绘的维摩诘形象十分吻合。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A.文化交流呈现融合趋势 B.佛教信徒主要来自少数民族C.佛教逐步与儒学相融合 D.佛教传播促进生活习俗改变3.赤壁之战作为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叙述。据此可以确定的是叙述出处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曹操以舟师伐孙权,衩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后汉书.献常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魏书.式常纪》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引军北还。《资治通鉴》A.赤壁之战最终曹操失败 B.周瑜是赤壁之战的统帅C.瘟疫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D.三足鼎立局面由此形成4.据《魏书》记载,北魏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都曾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时,出于对黄帝的尊崇,改姓元氏。北魏统治者此举的目的是A.推动民族交融 B.巩固自身统治C.结束分裂局面 D.加速封建化进程5.孝文帝时,有大臣依据五德相生之序,称北魏乃承继前秦火德而来,故属土德;多数大臣认为应“以皇魏承晋为水德”,得到皇帝的认可。孝文帝此举意在A.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 B.消除鲜卑责族的改革阻力C.推行中原的文化学说 D.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6.嵇康《家诚》:“人无志,非人也”。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归隐山林,远离俗世,向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生活,上述现象反映了A.儒家修齐治平的社会意识的弱化B.归隐生活更有利于文学创作灵感C.门阀制度影响下的社会运行异化D.庄园经济影响下的国家财政极剧减少7.《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门阀士族的政治作用显著提高C.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D.豪强势力推动了国家政权发展8.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钱币的使用和地域不断扩大,谷帛的使用范围和地域呈逐渐缩小的趋势;北朝实物经济的色彩却远比南朝浓厚,谷帛在流通领域十分盛行。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南朝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北朝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C.南北经济发展相对平衡 D.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活跃9.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彰显个性、才女辈出、婚恋自由的现象普遍存在。与此同时,女子也越来越被局限于家庭之内、远离政治与社会事务、贞节观念进一步加强。这反映出魏晋时期A.政府轻视妇德教育 B.经济重心加速南移C.北方政局动荡不堪 D.文化多元思想融合10.汉魏时期,皇帝对影响力较大的名土往往多次下诏征名,给予很高礼遇:而不少名士常以年老、疾病、隐居之志等理由婉拒,甚至有先应诏,行至半途再托辞折返不去的,对于这类行为,汉魏皇帝也不予追究。汉魏皇帝与名士之间的这种互动反映了A.皇权的专横与开明并存 B.名士追求老庄的个性自由C.征召难以选出优秀人才 D.名士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11.钱穆先生指出:"今人论此一时代之门第,大都只看在其政治上之特种优势,与经济上之特种凭藉,而未能注意及于当时门第中人之生活实况,及其内心想象。因此所见浅薄,无以抉发此一时代之共同精神所在。”钱先生旨在强调此时的门阀土族A.凭借政治经济优势引领社会时尚 B.在思想文化发展上有进步之处C.与皇权关系密切有利于中央集权 D.代表时代潮流有利于社会发展12.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