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选题1.中国古代与家谱相关的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内外服制 D.井田制2.对于西藏地区,设立直属中央政府的机构宣政院进行管辖是在()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3.南北朝以来,“百室之邑可以成州,三户之民可以成郡”,机构臃肿,冗员过多。面对这种情况,隋文帝下令()A.大索貌阅,重核户籍 B.划分十道,监察有力C.授权御史,强化考核 D.废除郡制,以州统县4.下表是秦汉公文大体分类及主要形式。可见,秦汉时期()分类主要形式御用公文制、诏、策、敕(戒)书等官僚奏疏章、奏、表、驳议等行移公文檄书、书、府书、记、爱书、变事书、奔命书、报书、举书、劾状等管理公文吏卒名籍、病卒名籍、日迹簿、受奉名籍、钱谷出人簿、文书收发记录、财务登记簿等A.官员文化水平较高 B.君主专制统治效能加强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行政事务运作比较规范5.春秋时期,燕地辖区既适宜种植,又有放牧的天然牧场,临海还经营渔业。农耕、游牧和养殖的经济形态在这里交会,三种不同的饮食风味处于同一疆域。这反映了()A.民族矛盾加剧 B.变法效果显著C.民族交融加强 D.分封制度瓦解6.秦代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名位在御史大夫之上,然而御史大夫所拥之实战练权,却比丞相大得多,其职司范围不仅限于“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掌管全部律令。秦朝这一制度设计体现了()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 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C.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 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7.《元史·百官志七》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实战练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A.三司 B.行中书省 C.中书省 D.宣政院8.公元前575年,在晋楚鄢陵之战中,晋国将军郤在战场上三次遇到楚王,他都下车行礼,楚王见了十分高兴还把自己的弓赏赐给了他。公元前554年,晋国将领匄率军攻齐,已经打到了齐国的国都附近,这时候传来了齐灵公去世的消息,按“礼不伐丧”的礼制,晋国主动撤兵。材料说明这一时期()A.春秋礼韵,君子风范 B.井然有序的礼乐制度C.诸侯争霸,烽火连天 D.友好热情的外交氛围9.“州郡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高山大川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类型的经济区和社会文化区。《尚书·禹贡》中的九州和唐朝的十道或者十五道都是依据这一特点划分的。这一划分()A.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推动文明的多元一体C.为历代统治者所青睐 D.削弱了地方割据基础10.秦始皇改“命为制”,令为“诏”。又,《文心雕龙·章表》:“秦初定制,改书曰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这反映了秦汉()①是文书行政管理的创始阶段②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③文书分类有尊君卑臣的色彩④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发达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1.中国古代的一级行政区多有变动,如秦汉为郡,汉末魏晋南北朝为州,唐末为道,宋代为路,元明清为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化 B.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C.历代国土面积的变化 D.国家人口数量的激增12.如表反映的是北周至隋的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时间州郡县北周宣帝大象二年(580年)2115081124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2115381011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190—903A.“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B.“罢废诸郡,以州统县”C.“存要去闲,省并州县” D.“户口滋多,析置州县”13.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队伍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一史实可以说明()A.王室衰微 B.西周灭亡 C.诸侯争霸 D.变法图强14.公元前710年,晋国师服在晋国发生内乱后感叹:“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公元前559年,针对卫人驱逐卫献公一事,师旷表示:“天生民而立之君……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材料反映出当时()A.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B.晋国势力走向衰微C.变法运动蓬勃开展 D.原始民主发挥作用15.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祈求,史称“求赙”。西周以来“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相反,天子却要向诸侯进行聘问。这说明当时()A.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B.西周社会已礼崩乐坏C.宗法制进一步发展 D.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二、材料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宰相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的“三正”,商朝时出现了“三公”。西周中后期,实战练鉴于重要辅臣不断更换易造成政务混乱,开始设置专门的辅政机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辅政方式虽各不相同,但辅政大臣多为贵族集团的代表,可以自辟僚属,独立行使权力,可以说他们是在“主政”,与帝王分庭抗礼。秦汉以来,宰相的出身有名门望族的,有宗室的,也有寒门的。唐宋之后,科举入仕者居多。宰相辅政制度的沿革趋势体现了皇帝专制权力欲望的不断膨胀和驾驭百官能力的不断提升。该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甚至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摘编自李现曾《我国古代宰相辅政制度述论》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中现象。(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宰相辅政制度的演变趋势,并简析古代宰相辅政制度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宗法制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这与家谱关系密切,A项正确;分封制、内外服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家谱无关,排除BC项;D项是土地制度,与家谱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B解析:元朝建立后,对西藏行使行政管理权,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事务。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3.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隋朝中国。为了解决机构臃肿,冗员过多的问题,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D项正确;隋朝开展大索阅,重核户籍,是为了解决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排除A项;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排除B项;御史主要起到加强官员监察和考核的作用,不是为解决“机构臃肿,冗员过多”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公文分类处理,主要形式多种多样,相关事务均有具体对应的文书,表明秦汉时期行政事务运作比较规范,D项正确;公文是行政事务运作的保证,体现不出官员文化水平较高,排除A项;材料室对于具体公文的运用,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统治效能加强,排除B项;材料没有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相关信息,且秦汉的行政效率均有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5.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中提到燕地辖区内有多种经济形态和饮食风味,多种不同的经济形态和饮食风味处于同一疆域,这表明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了更多的交流和融合,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同经济形态和风味的并存,而非民族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任何变法的内容,,不能表明材料中的现象是变法的结果,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信息反映分封制度的瓦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秦代丞相地位高于御史大夫,但其实权小于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虽然是丞相的助手,但权力范围大于丞相,无形会对丞相形成牵制,可见,这一制度设计体现了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丞相和御史大夫,并非三公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皇帝与三公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D项“必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7.答案:B解析: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代表中书省管理地方事务。行中书省与中央的“都省”即中书省互为表里,故B项正确,排除C项。三司是宋代设置的掌管财政赋税的机构,宣政院是元朝中央设置的专管全国宗教事务与西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排除A、D两项。8.答案:A9.答案:A解析:据材料“高山大川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依据山川形便原则划分,这是因为自然环境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经济区,这样的划分兼顾了实际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充分运用,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到古代中国依据“山川形便”的原则进行行政区域划分,没有明确各地区间文明的具体关联,排除B项;元朝打破了这种山川形便的地方行政划分原则,故“历代”一词表述不当,排除C项;根据基础知识可知,依据“山川形便”原则划分行政区域,会增强地方割据基础,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改书曰奏”,“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体现了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②符合题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体现了文书分类有尊君卑臣的色彩,③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是否为文书行政管理的创始阶段,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D项;材料没有描述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达系统,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B项。11.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一级行政区多有变动,如秦汉为郡,汉末魏晋南北朝为州,唐末为道,宋代为路,元明清为省。”可知,地方容易产生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力量,行政区的变动本质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也就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化,A项正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土面积的变化.人口数量的激增都是表面现象,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12.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北周至隋(中国)。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州县数量减少,郡被取消。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废郡,以州统县。B项正确;材料中隋朝废郡,排除A项;隋朝没有设立省制,元朝设立行省制,排除C项;户口增多,州县数量应该增多,但材料反映州县数量减少,排除D项。故选B项。13.答案:A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周桓王与郑国的矛盾,结果王室败北,这反映了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材料史实发生在春秋时期(东周时期),与西周灭亡无关,故排除B;材料讲述的是周王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与诸侯间争霸无关,排除C;变法图强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14.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710-公元前559年(中国)。据题干时间可知位于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历史阶段,晋国内乱后师旷认为现在的晋国,只不过是距离王城不足一千里的一个诸侯,居然也能建立国,国力较弱,认为他不能持久,但公元前559年师旷认为让君主替代上天管理民众,又为君主设置了辅佐,匡正他们的过失。从前710年到前559年,王室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等级严密的分封体制逐渐走向瓦解,A项正确;晋国势力走向衰微无法在材料中看出过程,且只能反映第一则材料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两个人物对本国内发生内乱动荡事情的看法,没有涉及变法运动,排除C项。原始民主传统发挥作用仅适用于第二个师旷的表述,不能完整的概括材料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诗句内容可知,吐蕃人仿照汉族习惯也开始了农耕生活,在生活习俗方面也逐渐汉化,同时,汉族人民也学习少数民族的一些做法。据此可知,该诗反映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故选A项;该诗作反映出胡汉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史实,并没有述及政府对社会的治理,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是一个不断交融的过程,并没有出现“固化”现象,并且“多元一体”主要涉及原始社会中不同文明之间的特点,排除C项;“羁縻政策”指的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其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