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腾云”联盟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龙”字,作。显然,第一形为“龙”的“真实”状态的描绘,而后两形尤其是第三形,已经同“龙”字的繁体字“龍”相去不远了。然而,这“龙”在今天咱们的生活中可无法见到,于是,关于“龙”究属何物,说法纷纭,莫衷一是。最常见的说法是古人替蛇装了几只脚,称之为“龙”,它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也有人据古书“马八尺以上为龙”认“龙”为一种良马;有人因传说中的龙“能水”而怀疑它是河马,有人据龙的鳞认为它是鳄鱼,甚至有人认为龙即恐龙。以上种种看法虽然不统一,但一致认为龙是一种动物。也有人认为“龙”与“虹”音近,甲骨文有“虹”字作。于是认为龙即虹;更有人认为“龙”字音与“松”相近,龙皮与松皮亦有相似之处,于是把这龙认作了松。上述种种对龙的解释无一足以使人深信不疑,但随着学者对龙的研究的深入,已经可以初步确定,龙是一种动物类型的图腾,与一般围腾不同的只是,现实世界上并无真正的龙而已。告诉我们这一事实的是近些年的一些考古发掘。在辽宁与内蒙古交界处的红山,出土了一些珍贵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一种猪头龙身的玉器,其形体正好作上文所引的“龙”字的第一形;而值得注意的是,离红山不远的内蒙古,也出土了一种龙头龙身的玉器,形体恰同上述猪头龙身玉器相似,只是龙头代替了猪头。以上考古发现在很大程度启示我们,“龙”是一种原始崇拜物。龙在原始社会即已有之,既然在龙身上可以出现猪头,那么至少说明龙是一种与猪之类动物有类型学上相似之处的动物:既然甲骨文中的“龙”字与考古出土的龙或“猪头龙”形制如此相似那么上文中考古出土文物中的玉器必然是“龙”字所写之龙而并非他物。由此看来,披在龙身上的神秘纱巾已经被揭开。尽管咱们至今还无法细说端详,但是龙是一种原始社会中动物类型的崇拜物,确实是无法怀疑的事实。(取材于王元鹿的《“龙”,你到底是什么》)材料二:“龙”字历史悠久,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篆文、隶书中均有“龙”字。如: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龙”字记录的对象是什么呢?从甲骨文、金文看,“龙”字是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龙”字似大口长身的一种神奇动物,到了小篆,字形发生变化,故《说文解字》说“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凡龙之属皆从龙”。《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描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字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后世辞书如《辞源》云“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辞海》云“传说中一种有鳞角须爪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可见,“龙”实为先民想象中的神物,乃综合数种动物的形状,并以想象增饰而成。作为古老的汉字,“龙()”记录的就是这样一种想象中的神奇动物。汉字“龙”记录的也是汉语中的一个词“龙”,字义也是词义。龙有诸般变化,能兴云作雨,属于神兽、灵兽。《礼记·礼运》:“、凤、龟、龙,谓之四灵。”“龙”给人无所不能的感觉,故后世给“龙”附加了许多意义。这样,作为词的“龙”就成了多义词。神话传说中有龙王,龙王住在海里,司掌行云布雨,如《西游记》里的东海龙王教广一类。龙还可以用来比喻非凡的人物,如人中之龙、人中龙风、龙卧虎、望子成龙等,诸葛亮便被称作“卧龙”。还可指长形像龙事物,如:火龙、车水马龙、龙骨等。还可以指有龙形花纹或形状像龙的东西,如苏轼《新茶送签判程朝奉》:“火前试焙分新胯,雪里头纲辍赐龙。作为词的“龙”不仅是意义丰富多彩的多义词,还可以作为构词语素组成别的词语除了已经举出的例词外,在现代汉语里还有龙头、龙宫、龙凤胎、龙虎榜、龙门阵、合龙、接龙等等。江湖名、地名、动物名、植物名、事物名也喜欢带“龙”字,如:黑龙江、黄龙河、龙泉、龙潭、黑龙潭、龙山、龙井等。姓名中也不乏“龙”字,龙是古老的姓氏,龙子、龙苴、龙贾皆是春秋战国时的名人,后世也不乏龙姓名人。以“龙”为名的人更多,如贺龙、李小龙、成龙等。以“龙”作为构成要素的成语,也是汉语成语家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龙飞凤舞、凤舞龙翔、笔走龙蛇、画龙点晴等,这些成语是褒义或中性的,“龙”常与“虎、凤”等搭配。带“龙”字的成语也有表达贬义的,如老态龙钟、鱼龙混杂等。跟龙有关的歌后语、谚语、俗语也很多,如: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蛟龙困在沙滩上——威风扫地;叶公好龙——怕是真的。可见,“龙”是汉语词汇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对于“龙”的厚爱可不能简单地从字词句上来看。自古以来,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一直是祥瑞的象征。我们的先人通过对星象的观测,完成了时空定位,踏上数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征程。古人为观测天象,把周天黄道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组,每七宿为一组。其中,“东方苍龙”包含的七宿,连起来的形状像一条龙。苍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因而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这样龙成了农耕社会重要的“图腾”。古往今来,“龙”存在于龟甲兽骨、青铜石刻、简帛尺牍、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戏曲小说、神话传说、影视动漫之中,更存在于中华民族的血液和心灵之中。龙的传说、龙的文化、龙的精神、龙的品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元素,“龙”象征着吉祥、喜庆、团结、进取、腾飞。(取材于陈昌来的《龙年说“龙”》)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龙”究属何物,众说纷纭,古时很多人认为龙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也有人认为龙不是动物。B.“龙”是原始社会的崇拜物。红山、内蒙古出土的有关“龙”的玉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点。C.曹操对龙的描述与《说文解字》《辞源》中对龙的介绍形成了呼应,都认为龙是一种神奇的动物。D.龙常指形状像龙的事物,如车水马龙、火龙、龙骨、龙头、龙虎榜、龙门阵、合龙、接龙等等。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语言朴实,内容环环相扣,逻辑严谨,结论令人信服。B.材料二内容丰富,有“龙”的记录对象、词汇含义及文化象征。C.成语中常见“龙”与“虎”“凤”的搭配,如龙飞凤舞、虎踞龙盘等。D.“龙”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因为中国人对龙的厚爱。3.根据文意,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中国人对于'龙’的厚爱”的一项是()(3分)A.有人称蛇为龙,有人认龙为马,有人认龙为虹,有人认龙为松。说法纷纭,莫衷一是。B.除了词中多龙,江湖名、动物名、植物名、事物名,甚至人们取名也多带“龙”。C.古人在观测天象时,看到其中连起来形状像一条龙的七宿,称其作“东方苍龙”。。D.在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戏曲小说、神话传说、影视动漫中多有“龙”的存在。4.两篇文章都谈及“‘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这句话在两篇文章中的作用明显不同,说说你的理解。(4分)5.2024年是中国农历甲辰年,也就是龙年。新年伊始,武汉市政府将在中山公园举办“龙迎新春”大型文化展览,请结合两则材料,为展览设计三项活动并作简要说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龙袍郑冯骥才世事纷纷难诉陈,知机端不误终身。燕赵故地血刚烈,尽是俗世妙奇人。天津卫的名人都有来头,来头都不小。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绰号“龙袍郑”的郑老汉,来头可是顶了天--皇上。①郑老汉是海河边一个渔夫,一个人,一条船,有兴致时拉网打鱼,有清闲时提钓鱼,吃鱼卖鱼,靠鱼活着,傻傻乎乎,乐乐呵呵。轮隆下江南时,乘船途经天津,看到河上桅杆林立,岸边货堆成山,开了大眼,皇宫里头虽然金装银裹,却看不到这种冒着人间活气的景象。皇上高兴,要到岸上溜达溜达,怕招眼招事,不敢骑龙驾虎,便在龙袍的外边罩件大氅,只带着两个随从,靠岸下船,边走边看,愈看愈有兴致,也就愈走愈远。看着看着,一个景色把皇上吸引住。不远河上停着一只船,有舱有篷,一个渔翁坐在船头钓鱼。人在船上,影在水里,像个画儿。看钓鱼都是等着看人家钓上鱼,老翁一条一条总有鱼上钩,皇上就看得有滋有味,扭头对随从说:“回到宫里,我也去御花园钓钓鱼。”随从说:“皇上钓得比他强,皇上钓的是金鱼。”可是没大一会儿,这渔翁收起竿子,把船几下划到岸边。这渔翁就是郑老汉。皇上走过去问他:“你正上鱼,怎么收竿不钓了?”郑老汉站在船头,手往西一指说:“没见那云彩,要下雨了。”皇上往西边一看,果然一块黑云。云形很怪,前头像刀裁一般齐。乌云前边是晴天,这云就像一块黑色的床单要遮过来。郑老汉说:“这是齐头云,来得可快,雨说下就下。②您这是往哪儿去?还不快跑,迟了可就成落汤鸡了。”皇上说:“哎哟,我是从船上下来玩的,我的船还远。”郑老汉说:“您要不嫌弃就上船来避避,这雨说到就到。”皇上抬头一看,果然半个天都黑了,风也大起来,而且冷飕飕,往领口袖口里钻。随从赶忙把皇上扶上了船。船不大,舱不小,连皇上带随从都钻进去。皇上头次钻进这渔家的窝里,看哪儿都新鲜。郑老汉拿几个破碗,沏了茶。这茶比树叶多点味罢了,皇上竟说好喝。喝茶间,雨已经来了,而落船篷,像大把大把撒豆子。这一来,皇上更有兴致,说:“你有吃的么?我有点儿饿了。”郑老汉笑道:“我猜到您会饿,正给您热这锅熬面鱼呢!我郑老汉熬的面鱼,谁吃谁爱。这边打鱼的常提着酒葫芦来吃我的面鱼。”他说话这当儿,鱼味儿已经钻进皇上的鼻子眼儿,勾馋虫子了。郑老汉的面鱼捧上来,皇上吃上两口就大声说好。面鱼又小又没样,从来上不了御膳,所以皇上没吃过。可是,面鱼又鲜又嫩又没刺,皇上头一遭吃,竟然大呼这才是山珍海味。御膳房的菜添油加酱,民间饭食原汁原味。皇上一边避雨,一边又吃又喝好快活,一高兴,把外边大氅解开,将里边的龙袍脱下来赐给了郑老汉。郑老汉万万没想到,天降洪福,居然在自己家的小船篷里见到万岁爷了,两腿一软,两膝一松,“啪”地跪下,连连叩头,直到风停雨住,皇上走了,还趴在那儿把脑门儿撞着船板嘣嘣响。整整一夜,郑老汉也弄不清这事是真是假。当今皇上到自己船上吃鱼喝茶——谁也不信是真的,可金光闪闪的龙袍就在自己手里。一时,他觉得赛做梦,连自己都不是真的了。第二天一早,郑老汉没出船,在船头摆一张椅子,一张来子。果上铺着龙袍,自个儿坐在椅子上。不一会儿就招来许多好奇的人,而且人愈来愈多。当今皇上乾隆爷上过郑老汉的船,吃了他的面鱼夸好,还赐他身上的龙袍,这事眨眼传遍全城。几年前,皇上来天津,赶上妈祖生日看皇会,不过赐了两件黄马褂,民间就闹翻天。龙袍比黄马褂厉害多了,见了龙袍就如同见到皇上,于是有人跑去给龙袍叩头,这一来津城的乡绅、富费、文人和官员纷纷赶往这里,像是皇上还在这里。官员碰上这种事都争先恐后,听说知府大人很快也要赶到。郑老汉出了大名,从此人们就叫他“龙袍郑”。关于龙袍郑的各种传闻也就很快热闹起来。可是,大家伙儿都知道,人出了名就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一句好话后面总是跟着一堆坏话--恨人有笑人无嘛。有不怀好意地说龙袍郑天天夜里偷着把龙袍穿在身上,坐在舱里装皇上。这传闻跟着就引来一个可怕的消息,说知府大人听了发火了,不但不来了,还要抓龙袍郑,没收龙袍,治他“亵渎圣上”的重罪。后面还有更邪乎的传闻呢。各位看官没猜错,这一下就把龙袍郑吓跑了。三天过去,不见龙袍郑的人影船影龙袍影。看来是吓破胆了,划船跑了。码头的事再热闹,都是一阵风,说过去就过去。渐渐人们不再提龙袍郑,却时不时有人把船泊在原先龙袍郑停船的地方,握竿垂钓,也想碰到一次皇上。话说在估衣街上有个摆摊卖槟榔的小子,人挺精明,做梦都想发财,一直没撞上好机会。这小子也姓郑,兄弟排行老三,人称郑三。一天,有人对他说:“你也姓郑,人家龙袍郑也姓郑,人家是嘛运气,皇上找上门来。不过那老家伙有机会不会使,福报不够,天大好事竟然叫他差点儿惹来杀身之祸。”郑三听了,灵机一动,眨眨眼说:“我会使。”没多少天,他就把自己祖传的北城根的两间瓦房,换到了海河边三间屋,开个面鱼店,自称自己和龙袍郑是同姓同宗同族,龙袍郑热面鱼那两下子他都擅长,所以他开的面鱼店门口就挂起了“龙袍郑”的牌子做买卖靠旗号。谁不想品品皇上的口味?郑三的熬面鱼便成了天津卫小吃的名品。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日子一久,郑三就叫了龙袍郑。那段故事便成了他店里天天讲的老事了。(选自《俗世奇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龙袍郑”的来头不小,郑老汉请皇帝避雨、喝茶、吃面鱼、求赐龙袍,因而名扬天津卫。B.郑老汉不相信自己一个小百姓能见到皇帝并得其赏赐,以致于感觉“连自己都不是真的了”。C.得到龙袍的郑老汉惧于各式各样的议论,干脆逃之天天,说明他怯弱怕事,慎微本家·D.诨号、绰号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很常见。标题的“龙袍郑”既可以指郑老汉,也可以指郑三。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处连用三个“一”,用了白描手法,表现郑老汉的生活简单从容,语言简洁凝练。B.②处用借代手法表现了郑老汉的热心快肠,与后文他邀请陌生人上船的情节相呼应。C.作者故意留白,写郑老汉不知所踪,他极可能放下一切重新过上快乐悠闲的简单生活。D.文章结尾情节反转,凸显传奇色彩,这样的结局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8.本文选自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你认为文中的“俗世奇人”是谁?请说明你的理由。(4分)9.被称为“津味小说家”的冯骥才擅长叙写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叙述特色。(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景公问晏子曰:“寡人意气衰,身病甚。今吾欲具圭壁牺牲,令祝宗荐之乎上帝宗庙,意者祀可以干福乎?”晏子对曰:“婴闻之,古者先君之干福也,政必合乎民,行必顺乎神。节宫室,不敢大斩伐,以无逼山林;节饮食,无多畋渔,以无逼川泽;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所求也。是以神民俱顺,而山川纳禄。今君政反乎民,而行悖乎神。大宫室,多斩伐,以逼山林;美饮食,多畋渔,以逼川泽。是以民神俱怨,而山川收禄。司过荐罪,而祝宗祈福,意者逆乎!”公曰:“寡人非夫子无所闻此,请革心易行。”于是废公阜之游,止海食之献;斩伐者以时,畋渔者有数;居处饮食,节之勿羡;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所求也。故邻国忌之,百姓亲之,晏子没而后衰。(选自《晏子春秋》)注释:【1】祝宗:掌管祭祀祝祷的官员。【2】司过:古代官名,掌纠正过失。材料二: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必安矣。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夫众人”者,多营于物而苦其力、劳其心,故困而不赡,大者以失其国,小者以危其身。故立身于中,养有节:宫室足以避湿,食饮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温礼仪足以别贵贱,游虞足以发欢欣。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是故君子上观绝理者以自恐

也,下观不及者以自隐也。故曰:

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福不择家祸不索人

。此之谓也。

能以所闻瞻察,则事必明矣

。(取材于《管子·禁藏》)注释:【1】众人:这里是指一般的君主。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誉不虚【A】出【B】而患【C】不独生【D】福不择【E】家【F】祸【G】不索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的“之”用法不同。B.以,按照,与《鸿门宴》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的第二个“以”字意思相同。C.赡,充足,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此惟救死而恐不赡”中的“赡”字意思相同。D.恐,使……恐惧,与《六国论》中“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恐”字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景公生了病,想备办美玉和祭品,敬献给上帝和祖宗神灵,以此求福。B.晏子认为君王应在宫室、饮食等方面多加注意,但齐景公的做法却背道而驰。C.管子认为,如果一个人骄傲奢侈,背离法理,那么福必不至,灾祸必来。D.晏子为齐景公解疑答惑,令其幅然醒悟:管子通过正反对比来令人信服。13.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8分)(1)故邻国忌之,百姓亲之,晏子没而后衰。(2)能以所闻瞻察,则事必明矣。14.以上两则短文都谈到“福”,请分别概述晏子与管子认为君主应该如何做才能有福。(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黄鹤楼①陆游手把仙人绿玉枝②,吾行忽及早秋期。苍龙阙角③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④。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注释】①此诗作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夏,陆游奉召回京经过武昌,登游黄鹤楼,时年53岁。此前陆游多年辗转于蜀中各地,仕途不顺,生活多艰。②绿玉枝:即绿玉杖,传说中仙人、长者用绿玉杖。③苍龙阙:指位于东方的宫阙,此处喻指南宋朝廷。④离离:草势茂盛。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吾行忽及早秋期”一语双关,既指游览黄鹤楼的时节,也暗示自己开始进入人生晚年。B.颔联诗人大醉一场,心情既喜且悲,与“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时的心情不同。C.颈联诗人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了长江汉江交汇处烟波渺渺、历史遗迹草木茂盛的景象。D.本诗交代了诗人的行踪,叙事绘景,抒发心中感慨,与杜甫《登岳阳楼》一诗结构大致相同。16.陆游曾言:“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请结合本诗谈一谈作者因哪些“悲愤”而作此诗。(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语文课上,朱老师用《劝学》中的“,”劝导学生: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2)苏轼《赤璧赋》一文中,通过描绘江上微风习习和水面的平静,表现作者优哉游哉,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3)请写出古代诗歌中前后两句都有叠词,且景中含情的诗句:,。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我国血脂疾病发病率高,②但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③就血脂而言,人们也存在很多误区。④第一,认为血脂高是吃出来的,⑤降血脂只要少吃肉多吃素就行。⑥高血脂症虽然明显受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影响,⑦但是有些患者是无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使血脂降至正常水平的,⑧此时就需要服用降脂药物。第二,认为高血脂只有胖人才会得。其实高血脂并不是胖人的专利,很多体形苗条的人也会得。第三,血脂检查重点关注甘油三酯的指数。临床上常用的血脂检查指标有4项,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人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与胆固醇的高低密切相关。生活中,人们常常对高胆固醇含量的食物避之不及,事实上,A。好胆固醇是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可以依附在脂蛋白上从周边组织进入到肝脏内,继而被代谢分解、排出体外,让人罹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而坏胆固醇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该胆固醇会将自己送往动脉内,容易引起胆固醇在血管内大量堆积,B。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19.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门里是一个很宽的院子。院子里一边是牛屋、碓棚;一边是猪圈、鸡案,还有个关鸭子的栅栏。露天地放着一具石磨。正北面是住房,也是砖基土筑,上面盖的一半是瓦一半是草。房子翻修了才三年,木料还露着白茬。正中是堂屋,家神菩萨的画像上贴的金还没有发黑。两边是卧房。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玻璃,明亮亮的。房檐下一边种着一棵石榴树,一边种着一棵栀子花,都齐房檐高了。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得很。这家人口不多。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妈,两个女儿——大英子、小英子。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①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得(A)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菜,②——她腌的感萝卜干非常好吃,春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筐。她还会剪花样子。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磁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③福禄寿喜全都有:“五福临门”呀“财源广进”呀“(B)”呀,“白头偕老”呀。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哪天去呀?”——“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一定呀!”——“一定!一定!”(选自汪曾祺《受戒》,有删改)20.根据划波浪线①③两句的语境,在A、B两处括号中分别填写一个三字词语和四字词语。(2分)21.画横线②处为何在举例中插入“——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这句话?(4分)22.分析画波浪线③处“呀”字的作用。(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古语云,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但费尽思量的人,往往没有时间行动。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0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龙虎榜”不属于“形状像龙的事物”。故选D。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强加因果。文中没有提到二者的因果关联。故选D。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中国人对于“龙”的厚爱体现在:字词句上喜欢带“龙”字,观测天象上喜欢用“龙”的形状描述星宿位置,喜欢制造“龙”形的器物,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有“龙”的形象。A.只是陈述了关于“龙”究属何物,莫衷一是,并不能体现中国人对于‘龙’的厚爱。故选A。4.(1)王文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它的作用是引出写作的对象“龙”以及写作的主要内容“‘龙’究属何物”。(2)陈文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它是文章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更进一步指出了“龙”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一点2分,两点4分】5.(1)龙文化探源———在展览中展出古人对于“龙”为何物的种种说法,同时也展出各种考古发现,让市民们了解龙之起源。(2)龙文化表现———展示龙文化与百姓的日常生活;龙文化与中国诗词;龙文化与俗语(成语),与龙文化有关的神话、故事等,“龙”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和心灵之中。(3)龙文化迎春。龙灯、舞龙、龙船、接龙等活动,体现龙吉祥、喜庆、团结、进取、腾飞的美好象征,表达新年祝福。【一点2分,三点6分。从“探源”“表现”“迎春”三方面设计龙相关的文化活动,言之有理即可。】6.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A“求赐”有误,龙袍是皇帝主动赐给郑老汉的。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能力。“落汤鸡”是借喻而非借代。8.答案一:郑老汉是俗世奇人。①身份俗,郑老汉是一个老实本分的普通渔夫,面对皇上的赏赐受宠若惊却又接不住泼天的富贵,是天津底层百姓的典型缩影。②手艺奇,郑老汉擅长钓鱼,能吸引皇上观看;郑老汉看云辨天很准;郑老汉擅长做鱼面,附近的渔民和皇上都爱吃。答案二:郑三是俗世奇人。①身份俗,郑三是街上卖槟榔的,精明灵活,富有江湖气息和市井气息。②头脑(经历)奇,目标明确,郑三就巧借“龙袍郑”的名号做起面鱼的买卖,最终做成天津名小吃日进斗金,体现了小人物身上的传奇色彩。【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能力。“俗”与“奇”一点2分,两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9.①叙述语言:文白兼具,雅俗共赏。用词口语化,多地方特色俚语,多叠音。如“自个儿”“溜达溜达”“赛做梦”“傻傻乎乎”“嘛运气”等,展现出浓郁的天津地方特色。同时,在口语化叙事中适当插入整句和成语,“人在船上,影在水里”“船不大,舱不小”“御膳房的菜添油加酱,民间饭食原汁原味”“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文白杂糅,自然流畅,有文化气息。②叙述技巧:文章结尾用反转来凸显传奇色彩,“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③叙述形式:小说汲取中国传奇小说的特点,取材于天津市井百态,多奇人奇事;辅之天津特色的说书、相声等语言艺术形式,“今天我们要说的”“大家伙儿都知道”“各位看官没猜错”,看他的作品就像听一位说书人娓娓道来,普通天津人的平常生活就在其中绘声绘色地呈现。【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一点2分,三点6分。如学生有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得分】10.BDF【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断句能力。根据前后句子对应,可知应在“出”后断一处,“生”后断一处,“家”做前面“择”的宾语,所以后面断一处。1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舞幽壑之潜蛟”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用法不同,正确;B项《鸿门宴》中“请以剑舞”的“以”翻译为“用”,意思不同,不正确:C项,两处都翻译成充足,正确;D项,“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中的“恐”不是使动用法,用法不同,正确。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可知,如果君主克制自身,奉行适中,节俭谨慎,即使没有福分,灾祸却也不会临头;如果君主骄傲奢侈,背离法度,违反常理,即使没有灾祸,幸福却也不会来到。C选项不正确。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所以邻国顾忌它,百姓都来亲附它,晏子死后,齐国就逐渐衰败下去。(得分点:“忌”“亲”、“没”各1分,句子大意1分。)(2)能对所闻所见加以考察,事情就必定清楚了。(得分点:“瞻察”、“明”各1分,“明”,“明白、明晰、清楚”都可以。句子大意2分。)14.①晏子强调要符合民心,敬畏神灵,才能有福;②管子强调要俭约,恭敬,观察反省,才能有福。【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第一点2分,第2点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景公问晏子:“寡人精神元气衰弱,身体的疾病也很严重。现在我想备办美玉礼器和牛羊祭品,让祝官宗官把这些敬献给上帝和祖宗神灵,我想通过祭祀可以求福吧?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古代先君要求福,政治必定符合民心,行为必定顺从神的意志。修建宫室有节制,不敢大肆砍伐树木,以便不侵害山林资源;饮食有节制,没有过多地狩猎捕鱼,以便不侵害山川湖泽的野生资源;祝官宗官祭祀祈祷时,只是请罪而不敢有所要求。因此神灵和民众都很顺从,而山川也献财造福。如今您的政治违背了民心,而行为违背了神的意志。大建宫室,过多砍伐,于是侵害了山林资源:饮食奢侈,过多渔猎,于是侵害了山川湖泽的野生资源。因此民众和神灵都怨恨,而山川也收回了财富。司过官在列举罪过,而祝官宗官却在求福,我想这是互相违背的吧!”景公说:“寡人要是没有先生您就听不到这样的话,请让我改变想法和行为。”于是打消了去公阜游玩的念头,不再让人进献海鲜食品;砍伐树木按照时令进行,狩猎捕鱼有限定的次数;住房饮食,有节制而不奢侈:祝官宗官祭祀祈祷,只请罪而不敢有所要求。因此邻国有所顾忌,百姓都来亲附,直到晏子死后齐国才衰败下去。材料二:因此,圣明君主管理国事,能够节制宫廷、减少车马来充实储藏,这样国家就必定富裕,君主的地位就必定尊贵。能节省衣服,抛开玩乐之物来发展农业,这样国家的财用必定富足,君主也必定安全。能去除无益的事情、无效的支出,用礼品来开展外交活动,这样盟国就必定多,邦交就必定亲睦了。一般君主,多迷惑于物质享受而费力劳心,国家因此弄得困顿不堪,财用不足,严重的可能因此亡国,轻一些的可能因此危害自身。因此要立足于适中,生活给养要有节制:宫室要以能避免燥热或潮湿为满足,饮食应以能调和血气为满足,衣服应以能适应冷热为满足,礼仪应以能分别尊贵和卑贱为满足,娱乐应以能欢快高兴为满足。不花于事无补的功夫,不做没有好处的事情。所以克制自身,奉行适中,节俭谨慎,即使没有福分,灾祸却也不会临头;骄傲奢侈,背离法度,违反常理,即使没有灾祸,幸福却也不会来到。因此君主首先要看到违反常理者的下场并引以为戒,其次要看到没有坚持做到适中者的不良后果并进行自我检查。所以说,荣誉不会凭空出现,祸患不会偶然产生,幸福不主动选择人家,灾祸也不主动找寻某一个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能对所闻所见加以考察,事情就必定清楚了。1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理解与艺术手法鉴赏能力。C项中,“虚实结合”手法有误,此处写景为实写。】16.①年华蹉跎的愤懑。作者在开始步入暮年时又收到了奉召回京的旨意,虽又有了实现抱负的机会,但回首半生,年华蹉跎,心中“悲愤”难抑。②国运艰难的悲愁。作者登临黄鹤楼时看到往昔晋唐繁华处尽是秋草离离,面对历史的兴衰更替,想到此刻的国运艰难,心中满是悲苦。③壮志难酬的愤慨。作者以笛声喻自己收复中原的心声,以“裂石穿云吹何处”写出了自己为收复中原而奔走呼号,可是南宋朝廷却置若罔阐,从不听取,理想在未来是否能够实现,作者念及此处,不禁满怀“悲愤”。(一点2分,三点6分。若有其他答案,扣住“悲愤”(悲和愤),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归纳能力。首联中的“吾行忽及早秋期”写出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时节与年岁,已显悲伤之意;颔联中“归何晚”“醉不知”等词表现出诗人在应召回京途中对往昔的坎坷经历、人生时光易逝、难被重用的愤懑之情。颈联中,诗人由眼前江水浩荡、晋唐遗迹秋草葳蕤而生历史感叹,也暗示出诗人对此刻国运的担忧。尾联中,诗人以笛声喻自己为收复中原而奔走的心声,“何处吹”则写出了诗人无人理解、壮志难酬的悲愤。17.(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3)示例一: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示例二: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示例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示例四: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示例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18.A.胆固醇也有好、坏之分(2分)B.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9.③不合逻辑,改为“就对血脂的认识而言”或“人们也存在很多认知误区”或“人们也存在许多误解”。(2分)⑥关联词位置不当,改为“虽然高血脂症……”。(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20.A.滑溜溜(光溜溜、顺溜溜)(1分)B.长命百岁(龟年鹤寿、河清人寿、松柏长青、松鹤延年等)(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处形式上使用叠词,B处注意表达“寿”的含义。错别字不给分。21.①破折号表示进一步说明,此处说明赵大娘腌咸菜非常拿手。(2分)②打破了句式的齐整(或长短结合,或整散结合),语言显得自然随性,灵动活泼。(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效果的能力。从内容要点和句式特点两方面作答。22.①“呀”字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使语言表达更生动。②“呀”字拉长语音、舒缓语气,表明赵大娘剪纸花样多,突出赞美之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从语言风格和内容要点两方面作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