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历史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时空观念•图示构建][基本线索•阶段特征]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与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及社会大变革时期,秦汉时期则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方面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政治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中央集权制逐渐形成;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汉承秦制”,汉武帝强化了中央集权;两汉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拓展了疆域方面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青铜铸造业发达;实行“工商食官”铁器和牛耕出现;封建生产关系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获得发展,经济重心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丝绸之路开通,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文化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从“事鬼敬神”到“敬德保民”;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从奉行法家思想到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科技成就突出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2.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知识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石器时代
时代代表性遗址生活状况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学会了用火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00至5000年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制作黑陶(“蛋壳陶”)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出土了精美玉器,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问题释疑如何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多元性从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从文化特点看,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从遗址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诸多大河流域一体性从经济文化成就看,各地文化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从演进趋势看,多元发展的区域文化在历史演进中逐渐汇聚融合成统一的中华文明二、社会组织
阶段概况原始人群时期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①权力分配: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②管理组织:出现部落和部落联盟③文明萌芽: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问题释疑私有制、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二从部落到国家一、部落联盟1.三皇五帝时代:三皇神话色彩浓厚,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黄帝联合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尧年老时通过“禅让”由舜继承其位。2.“万邦”时代: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二、国家的产生——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国家管理(1)夏王:是最高统治者。(2)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3)地方: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3.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发兵讨桀,大败夏兵,把桀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问题释疑国家的特征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其特征有:国家按地域划分来统治居民;国家是特殊的暴力机关;国家向居民征收赋税。知识点三商和西周一、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2.文字: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3.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4.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问题释疑商朝被称为信史时代的原因信史时代是指有文字或出土文物记载当时社会情况的时代。考古学家在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所以商朝被称为信史时代。
二、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众伐纣,经过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政治统治(1)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2)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3.西周灭亡(1)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2)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图解历史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1.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2.表现(1)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概念阐释井田制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道路疆界划分,形似“井”字而得名。知识点四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
概况“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霸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问题释疑列国纷争的性质春秋争霸战争是奴隶主同奴隶主之间为争夺领地展开的战争,属于奴隶社会性质的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是新兴地主阶级为达到统一而发动的战争,属于封建社会性质的战争。二、华夏认同1.概况(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意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知识点五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2.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3.商业: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二、变法运动1.目的:富国强兵。2.结果: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代表:秦国的商鞅变法。(1)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2)主要内容(3)特点: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4)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问题释疑商鞅变法的特点有哪些?(1)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习俗等方面。(2)措施彻底:废除了井田制,奖励军功,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3)持续时间长:先后两次改革,具有长期性。(4)推行力度大:变法过程中严厉打击旧贵族势力,加强思想控制,保证了变法顺利进行。(5)成效明显: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概念阐释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以农为本、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秦汉时期重农抑商、崇本抑末,宋元时期“专卖”法乃至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均是重农抑商的表现。知识点六思想文化一、孔子和老子
问题释疑孔子:“仁”“为政以德”孔子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美德,而且应怀有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二、百家争鸣1.背景(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2)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2.概况: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3.学派
4.实质: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5.意义: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概念阐释士阶层先秦时期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期,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劳动生产的读书人。问题释疑诸子百家的历史地位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早期国家的特征材料一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事后将所问之事镌刻于甲骨上。商朝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摘编自孙文杰《中国图书发行史》等材料二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材料三
下图是江苏镇江丹徒区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宜侯夨”青铜簋。簋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6字,记述周王查看武王、成王伐商的地图,以及东国的版图,王亲临宜祭,册封虞侯夨,将其迁徙至宜地为侯,并赏赐给夨土地、城邑、人口、香酒、美玉和弓箭等,宜侯夨赞颂天子美德。——摘编自高大伦等主编《中国文物鉴赏辞典》
[研读分析](1)材料一中既有后世对殷商的文献记载,也有关于殷商时期甲骨文的记载。(2)材料二反映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特点。(3)材料三强调青铜铭文的史料价值。[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骨文的史料价值。史料价值: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目前已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卜辞真实地记录了商王的重要活动,反映了商朝多方面的情况,为研究当时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可靠的一手材料。甲骨文可与后世文献资料相互印证,丰富了后人对商朝历史的认知。(2)材料二、材料三说明西周推行怎样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概括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归纳概括多角度认识早期国家的特征(1)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2)五帝时期,部落之间结成部落联盟,通过禅让制推荐有威望的人担当首领,设置一系列的办事机构。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有些邦国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3)青铜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墙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是中国早期国家的突出标志。(4)西周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确立起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一体”的早期社会等级结构。[新题验证](2023河北张家口三模)西周时期诸侯或王官受命为王臣后,其后嗣如果继续担任诸侯或王官,必须经过周王再一次的任命。只有经过周王册命的诸侯或王官的继承人,其身份和地位才是合法的。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A.保障了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B.彰显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C.维系了家国一体的统治格局D.强化了君臣间的契约关系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周时期诸侯或王官必须经过周王的册封,其身份和地位才是合法的,这一制度形式上彰显了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政治地位,故选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贵族阶层的身份和地位必须经过周天子的册命才合法,这不是保障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而是保障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排除A项;家国一体的统治格局是通过分封制、宗法制来维系的,而不是靠天子册命来维系,排除C项;在西周分封制下,并不存在君臣间的契约关系,所以也就谈不上强化了君臣间的契约关系,排除D项。[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
周礼原是一个集制度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为一体的社会控制系统,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乱世曾使人们的思想陷入一个迷茫期,“变风”“变雅”即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的迷茫。但乱世与迷茫又促使人们对社会作深刻的思考,酝酿着中国“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到春秋末期终于出现了孔子和老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到战国时期,由于列国纷争日益激烈,思想界也进入一个以“强国”为主题的“百家争鸣”时代。但随着战国后期统一形势的逼近和专制主义的发展,诸子百家也在对时势的调适过程中自发地进行着分化、组合与竞争。其实,诸子表面上高谈阔论,议论是非,其目的多是为了“货与帝王家”,只是各家皆有所长,亦有所短。——摘编自王四达《周秦的社会变迁、思想调适与中国传统社会》[研读分析]材料主要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说明了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以及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角度说明了诸子百家的形成及其目的。[探究运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推动了思想变革。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当时,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形成并壮大;加之私学教育兴起,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统治者为了争霸和扩张的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先秦诸子从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儒家的孔子提出“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并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墨家的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法家的韩非主张法治与中央集权,顺应了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总之,虽然诸子百家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主张不尽相同甚至相互抵触,但其主张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改变社会现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言之成理即可)归纳概括诸子百家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异同背景物质条件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政治条件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瓦解,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阶级关系士阶层崛起,受到统治者重用,其代表不同阶层提出自己的主张教育发展私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学术环境相对宽松,各派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政民族关系战争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相似性要求统一由于诸侯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诸子百家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提出了统一的观念关爱民众法家的“爱民”是从法律与民众的关系着眼;儒家的“爱民”是从仁政入手;墨家的“爱民”源于兼爱;道家则立足于“无为”限制君权孟子强调天子不能为所欲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带头守法;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清静无为,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墨子主张“尚贤”,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君权的作用差异性治国理念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人与自然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人生态度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新题验证](2023广东江门调研)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在游说君主时,往往强调“祖仁者王,立义者伯,用兵穷者亡”的观点,即是将仁、义视为“王、伯(霸)之道”的根本。这说明(
)A.诸子百家之间相互借鉴B.儒家治国理念成为共识C.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D.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A根据题干材料“即是将仁、义视为‘王、伯(霸)之道’”,可知纵横家在宣传自身观点的过程中也局部借鉴了儒家关于仁、义的主张,这说明当时诸子百家之间相互借鉴,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仁政、德治的相关治国理念并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排除B项;题干材料“纵横家在游说君主时”说明强调仁义主要针对的是君王,而不是普通的社会民众,排除C项;题干材料主要强调了不同学派之间思想的相互借鉴融合,而不是相互争辩对立,排除D项。第三环节核心素养提升[素养剖析]【例题】
(2023湖南卷,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依赖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意图:本题以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的众多考古发现构建学习情境,一是考查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二是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归纳推理的能力。本题考查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现反映当时出现了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城头山古城已进入文明社会,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故选B项;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城市不是人类文明的最早要素,排除A项;“已摆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该遗址发掘出的城址和祭坛说明出现了阶级分化,表明该遗址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排除D项。答案:B[典题实战]一、唯物史观——文明演进的主要标志1.(2023山东卷,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过着集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归贵族所有,材料中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说明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出现,私有制产生,故选C项;仅凭“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无法证明当时人类出现私有财产,因为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究竟属于个体所有还是集体所有,材料没有明确告知,排除A项;多人合葬墓主要反映当时人类过着集体生活,无法体现私有财产的产生,排除B项;D项说明当时的人类具备一定的陶器制作能力,但是不能证明当时出现私有制,排除。2.(2023全国新课标卷,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C本题考查良渚文化与龙山文化。结合唯物史观可知,题干中“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是指人类从原始部落走向阶级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出现,人类由原始部落向阶级社会迈进,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之前,农业就已经产生,B项错误;文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不是良渚文化与龙山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D项错误。故选C项。二、史料实证——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3.(2023湖南卷,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A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与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不同,秦相主要来源于各诸侯国,说明当时秦国的官僚体制相对完善,体现出明显的官僚政治的特征,A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秦国用人政策的改变,排除B项;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冲击,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六国国相的出身及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4年中考数学二模考试试卷含答案
- 晋中信息学院《数字娱乐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艺术投融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软件项目案例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工控网络与通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美术欣赏与创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取证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多金属选矿生产线和尾矿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备案拿地
- 空压机工作原理及结构图解析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企业经营沙盘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短视频剪辑雇佣合同
- 一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4500道)
-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Lesson103-104笔记(语法点+配套练习+答案)
- (正式版)JBT 3300-2024 平衡重式叉车 整机试验方法
- 产业园区活动方案策划
- mil-std-1916抽样标准(中文版)
-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 单位车辆变更名称的委托书
- 粉尘外协单位清理协议书
- 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面向应届生招考聘用笔试近6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荟萃答案带详解附后
- 军队文职岗位述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