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评估与监测指南TOC\o"1-2"\h\u7541第1章引言 3281861.1研究背景 3208171.2目的和意义 4211011.3研究方法与框架 44164第2章环境评估基本理论 538222.1环境评估概念 5141652.2环境影响识别 5107862.3环境评估方法 516931第3章环境监测技术 6193493.1环境监测概述 648153.1.1基本概念 6191053.1.2任务与目的 646383.1.3监测过程 6267513.1.4我国环境监测现状 6127403.2监测方法与设备 6143173.2.1监测方法 7271313.2.2监测设备 717673.3自动化监测技术 7217093.3.1自动化监测系统 78413.3.2常见自动化监测设备 7237433.3.3自动化监测技术的应用 7228623.3.4发展趋势 725021第4章空气质量评估与监测 7172294.1空气质量评估指标 737004.1.1常规污染物指标 7317844.1.2有毒有害污染物指标 8106284.1.3生物活性物质指标 8210504.2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8187304.2.1监测站点布局 8181334.2.2监测项目与频次 8177474.2.3数据传输与处理 8180594.3空气污染源识别与控制 8254044.3.1空气污染源识别 8104504.3.2污染源排放清单 9202254.3.3污染控制措施 922988第5章水环境评估与监测 9232525.1水质评估方法 9264175.1.1采样方法 9308945.1.2水质参数测定 9127195.1.3水质评价标准 9191215.2水环境监测技术 9200385.2.1在线监测技术 9183425.2.2遥感监测技术 9162215.2.3模型预测与评估 1072085.3水污染源解析与防控 10111725.3.1污染源识别与解析 10303435.3.2污染源防控措施 10105065.3.3污染应急处理 106761第6章土壤环境评估与监测 1092886.1土壤环境质量评估 10170636.1.1评估原则与方法 10291326.1.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0192046.1.3评估程序 10151236.2土壤污染监测方法 11104166.2.1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1214216.2.2土壤污染物分析技术 11122046.2.3污染物浓度计算与评价 1170386.3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11216456.3.1治理与修复技术 11327676.3.2技术选择与方案设计 11218186.3.3治理与修复效果评估 11318816.3.4治理与修复工程管理 1118570第7章声环境评估与监测 11148317.1声环境评估指标 11214937.1.1基本指标 11122767.1.2特定指标 12326947.1.3综合评价指标 12326057.2声环境监测技术 1294887.2.1人工监测 12127227.2.2自动监测 1239807.2.3远程监测 12132917.3噪声污染控制策略 12290447.3.1源头控制 12193557.3.2传播途径控制 1232837.3.3接收端控制 125967.3.4管理措施 1215808第8章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 1385458.1生态系统评估方法 13142758.1.1生态系统健康评估 13266248.1.2生态系统功能评估 1360308.1.3生态系统压力评估 13145338.2生态监测技术 13131618.2.1地面监测技术 1378938.2.2水质监测技术 14102338.2.3气象监测技术 14210028.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 14195338.3.1生物多样性保护 14228638.3.2生物多样性恢复 1420316第9章环境风险评价与监测 1593869.1环境风险评价原理 1546899.1.1环境风险定义 1512359.1.2环境风险评价步骤 15118679.1.3环境风险评价方法 15215779.2环境风险监测方法 15189089.2.1监测因子选择 1516009.2.2监测方法 15164249.2.3监测频次和周期 16127759.3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 16307769.3.1风险防范措施 1694169.3.2应急预案制定 1627135第10章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分析 16751310.1环境监测数据管理 16389710.1.1数据采集与质量控制 16588610.1.2数据存储与归档 17920310.1.3数据更新与维护 17690610.2数据分析方法与模型 173177610.2.1描述性统计分析 172615910.2.2相关性分析 17791710.2.3回归分析 172908610.2.4时空分析 17761410.2.5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方法 17715810.3环境监测数据可视化与应用示范 17305810.3.1数据可视化方法 172579910.3.2环境监测数据可视化应用示范 182607710.3.3环境监测数据平台建设 18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为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各国及国际组织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环境的管理与保护。在此背景下,环境评估与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我国在环境评估与监测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开展环境评估与监测研究,对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2目的和意义本指南旨在为环境评估与监测提供一套系统、科学、实用的方法,以指导相关部门和人员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更好地开展环境评估与监测。其主要目的如下:(1)明确环境评估与监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指导环境评估与监测实践,为政策制定、项目审批、环境管理等提供依据。(3)促进环境评估与监测技术交流,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本指南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完善我国环境评估与监测体系,提高环境保护水平。(2)有助于规范环境评估与监测工作,保障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3)有助于推动环境保护技术创新,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效率。1.3研究方法与框架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实证研究、案例分析和系统设计等方法,结合国内外环境评估与监测的理论与实践,构建以下研究框架:(1)环境评估与监测的基本理论:包括环境评估与监测的概念、原则、分类和流程等内容。(2)环境评估与监测方法:分析现有的环境评估与监测方法,探讨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3)环境评估与监测实践:以实际案例为依据,分析环境评估与监测在项目审批、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应用。(4)环境评估与监测技术体系:构建包括监测网络、数据采集与处理、评估模型等在内的技术体系。(5)环境评估与监测保障措施:从政策、法规、组织、人员等方面,探讨如何保障环境评估与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以上研究,本指南旨在为我国环境评估与监测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第2章环境评估基本理论2.1环境评估概念环境评估是指对一个特定区域内环境质量、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现状、变化趋势以及潜在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环境评估旨在为企业和公众提供决策依据,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评估涉及多学科、多领域,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2.2环境影响识别环境影响识别是环境评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识别和预测项目或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环境影响识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系统影响:分析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影响。(2)环境污染影响:评估项目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排放和扩散情况。(3)资源利用影响:研究项目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和消耗。(4)社会经济影响:分析项目对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就业、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5)环境风险评价: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评估其风险程度。2.3环境评估方法环境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定性评估:通过专家咨询、现场调查、文献综述等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定性描述和评价。(2)定量评估:利用数学模型、统计方法等对环境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以数值形式表达环境状况。(3)综合评估:结合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环境问题进行全面评价。(4)动态评估:考虑时间因素,对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5)风险评价: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环境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6)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和提出减缓措施。(7)可持续发展评价: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评估项目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和影响。通过以上环境评估方法,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环境状况,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3章环境监测技术3.1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作为评估和掌握环境状况的基本手段,对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章主要从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任务与目的、监测过程及我国环境监测现状等方面进行概述。3.1.1基本概念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环境样品的采集、分析、评价等手段,对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等进行系统调查和连续跟踪,以获取环境信息,为环境管理、决策和科研提供依据。3.1.2任务与目的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包括: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发觉环境问题、评价环境政策与措施的效果、预测环境发展趋势等。其目的在于保障环境安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3.1.3监测过程环境监测过程主要包括:监测计划制定、样品采集与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与评价、信息报告与反馈等环节。3.1.4我国环境监测现状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监测体系不断完善,监测技术不断提高,监测范围不断扩大,为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3.2监测方法与设备环境监测方法与设备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本节主要介绍常用的环境监测方法及相应的设备。3.2.1监测方法环境监测方法包括化学分析、物理检测、生物监测等。具体方法有:气体采样与分析、水质监测、土壤监测、噪声监测、辐射监测等。3.2.2监测设备环境监测设备包括采样设备、分析仪器、数据处理设备等。如:气体采样器、水质分析仪、土壤检测仪、噪声计、辐射测量仪等。3.3自动化监测技术自动化监测技术是环境监测发展的趋势,具有连续、实时、自动等特点,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与准确性。3.3.1自动化监测系统自动化监测系统主要由采样系统、分析系统、数据处理与传输系统等组成。可以实现无人值守、远程控制、自动报警等功能。3.3.2常见自动化监测设备常见的自动化监测设备有:自动水质监测站、自动空气监测站、自动土壤监测站等。3.3.3自动化监测技术的应用自动化监测技术在环境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噪声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环境管理提供了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3.3.4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自动化技术将向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第4章空气质量评估与监测4.1空气质量评估指标空气质量评估指标是衡量空气质量状况的重要参数,主要包括以下几类:4.1.1常规污染物指标(1)二氧化硫(SO2):反映燃煤、石油等含硫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情况。(2)氮氧化物(NOx):主要包括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反映机动车、工业排放等产生的污染物。(3)颗粒物(PM):包括PM10和PM2.5,分别反映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的污染状况。(4)臭氧(O3):反映光化学烟雾污染状况。(5)一氧化碳(CO):反映燃煤、燃油等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污染物。4.1.2有毒有害污染物指标(1)重金属:如铅(Pb)、汞(Hg)、镉(Cd)等,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2)有机污染物:如苯、甲苯、二甲苯等,来源于石油化工、涂料、印刷等行业。4.1.3生物活性物质指标(1)菌落总数:反映空气中微生物污染状况。(2)真菌孢子:反映真菌污染状况。4.2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是实施空气质量评估与监管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2.1监测站点布局根据我国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空气质量状况,合理布局空气质量监测站点,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4.2.2监测项目与频次针对不同污染物,制定相应的监测项目与频次,保证监测数据能够全面反映空气质量状况。4.2.3数据传输与处理采用现代化的数据传输和处理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处理和分析,提高空气质量监测的时效性。4.3空气污染源识别与控制4.3.1空气污染源识别通过监测数据、污染源调查等手段,识别各类空气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放、机动车排放、生活源排放等。4.3.2污染源排放清单建立各类污染源的排放清单,明确污染物排放种类、排放量、排放特征等,为制定污染控制策略提供依据。4.3.3污染控制措施针对不同污染源,制定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工业污染源:采用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等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2)机动车排放: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尾气治理。(3)生活源排放:推广绿色生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4)区域联防联控:加强区域间合作,共同实施污染控制措施,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第5章水环境评估与监测5.1水质评估方法5.1.1采样方法介绍不同的水质采样方法,如表层水采样、底泥采样和生物采样等。阐述采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包括采样时间、采样点选择、采样设备准备等。5.1.2水质参数测定详细介绍常规水质参数测定方法,如pH值、溶解氧、总氮、总磷等。探讨新兴污染物(如微塑料、药物残留等)的检测技术。5.1.3水质评价标准阐述我国现有的水质评价标准体系,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等。分析不同评价标准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5.2水环境监测技术5.2.1在线监测技术介绍在线监测技术的原理、种类和应用,如自动水质监测站、浮标式监测系统等。分析在线监测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5.2.2遥感监测技术阐述遥感技术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如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探讨遥感监测技术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5.2.3模型预测与评估介绍水质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如物理模型、化学模型和生态模型等。阐述模型参数的率定与验证方法,以及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5.3水污染源解析与防控5.3.1污染源识别与解析分析不同类型污染源的特点,如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等。介绍污染源解析技术,如同位素示踪、指纹识别等。5.3.2污染源防控措施阐述污染源防控的基本原则,如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等。探讨不同污染源防控技术的应用,如生物修复、物理隔离等。5.3.3污染应急处理分析水污染的应急处理流程,包括预警、应急响应和后评估等。介绍污染应急处理技术,如活性炭吸附、化学氧化等。第6章土壤环境评估与监测6.1土壤环境质量评估6.1.1评估原则与方法土壤环境质量评估旨在判定土壤环境是否满足特定用途的需求,保障农产品质量和生态安全。评估原则包括科学性、实用性和动态性。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指数法、模糊数学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法和风险评估法等。6.1.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参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对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养分元素等进行限量要求。同时考虑土壤环境质量与人类活动、自然因素的关系,合理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6.1.3评估程序(1)收集土壤环境基础数据;(2)确定评估指标和权重;(3)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4)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估;(5)编制评估报告。6.2土壤污染监测方法6.2.1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详细介绍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保存要求以及前处理技术,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6.2.2土壤污染物分析技术介绍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养分元素等污染物的分析技术,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6.2.3污染物浓度计算与评价根据分析结果,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并参照相关标准进行评价。6.3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6.3.1治理与修复技术介绍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包括土壤置换、固化/稳定化、化学淋洗、生物通风、植物修复等。6.3.2技术选择与方案设计根据土壤污染类型、污染程度、土壤特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理与修复技术,并设计合理的实施方案。6.3.3治理与修复效果评估通过监测土壤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评估治理与修复效果。同时关注土壤生态环境的恢复,保证治理与修复工程的长期稳定效果。6.3.4治理与修复工程管理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的管理,包括工程招投标、施工监管、质量验收、后期维护等方面,保证工程质量和效果。第7章声环境评估与监测7.1声环境评估指标7.1.1基本指标声环境评估主要采用声级作为基本指标,包括等效连续声级(Leq)、最大声级(Lmax)和声级峰值(Lpeak)等。7.1.2特定指标针对不同类型的声环境,可选用特定指标进行评估,如交通噪声评价采用昼夜等效声级(Lden)、室内噪声评价采用室内等效声级(Lins)等。7.1.3综合评价指标为全面反映声环境质量,可选用综合评价指标,如噪声污染指数(NPI)、噪声影响指数(NII)等。7.2声环境监测技术7.2.1人工监测人工监测主要包括现场测量、录音分析等方法。现场测量可采用声级计、频谱分析仪等设备;录音分析则通过采集噪声源信号,进行后期的声学分析。7.2.2自动监测自动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固定式监测站、移动监测车、无人机(UAV)监测等。这些设备可实现长时间、大范围的声环境监测,并具备自动数据采集、分析功能。7.2.3远程监测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远程声环境监测。通过部署在监测点的传感器,将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为声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持。7.3噪声污染控制策略7.3.1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通过优化设计、选用低噪声设备、实施隔音降噪措施等,减少噪声产生的方法。7.3.2传播途径控制传播途径控制主要包括设置声屏障、采用吸声材料、合理规划建筑物布局等措施,降低噪声传播过程中的影响。7.3.3接收端控制接收端控制是通过个人防护、室内降噪等方法,减轻噪声对人耳的影响。7.3.4管理措施制定相关法规、标准,加强对噪声污染的监管;开展噪声污染防治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实施噪声污染监测、评估,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第8章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8.1生态系统评估方法8.1.1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是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完整性的一种评价。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评估方法:(1)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EFI):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指标综合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分析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和非物质服务功能,以评价其健康程度。(3)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评估生态系统面临自然和人为干扰时的敏感性和恢复能力。8.1.2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生态系统功能评估主要关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本节包括以下评估方法:(1)能量流和物质循环评估: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流动过程,以评价其功能完整性。(2)生物多样性评估:通过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指标评估生态系统功能。8.1.3生态系统压力评估生态系统压力评估旨在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为制定减轻压力的政策提供依据。本节主要介绍以下方法:(1)生态足迹法:通过计算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与生态系统供应能力之间的差距,评估生态系统的压力状况。(2)环境影响评估:分析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评估生态系统的压力程度。8.2生态监测技术8.2.1地面监测技术地面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样方调查:通过设置固定样方,定期调查植物、动物和土壤等生物和非生物要素。(2)野外调查: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监测。(3)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生态系统的分布、结构和动态变化进行监测。8.2.2水质监测技术水质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常规水质参数监测:对水温、溶解氧、pH值、总氮、总磷等常规水质指标进行监测。(2)生物监测:利用水生生物的生理、生化和行为指标,评估水体的生态状况。(3)同位素示踪技术:通过分析水样中的稳定同位素比例,追踪水体中污染物的来源和迁移途径。8.2.3气象监测技术气象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气象观测站:对气温、降水、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监测。(2)大气成分观测:对大气中的污染物、温室气体和臭氧等成分进行监测。(3)遥感反演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8.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8.3.1生物多样性保护(1)就地保护: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等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2)迁地保护: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殖和迁地保护,避免物种灭绝。(3)生态系统恢复: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8.3.2生物多样性恢复(1)物种恢复:采用人工繁殖、放归自然等方法,增加物种数量,恢复物种多样性。(2)生境恢复:修复和重建生物栖息地,提高生境质量,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3)生态系统管理: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保障生物多样性。第9章环境风险评价与监测9.1环境风险评价原理环境风险评价(ERA)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用于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及风险程度。本章首先阐述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原理,为后续的环境风险监测提供理论依据。9.1.1环境风险定义环境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于自然因素和(或)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人类生活和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9.1.2环境风险评价步骤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预测、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四个步骤。(1)风险识别: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调查等方法,识别可能产生环境风险的因素和途径。(2)风险预测:对识别出的环境风险因素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预测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和风险程度。(3)风险评价:根据风险预测结果,结合评价标准和受体敏感性,对环境风险进行综合评价。(4)风险管理: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降低环境风险。9.1.3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环境风险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大类。定性评价主要包括风险矩阵法、层次分析法等;定量评价主要包括概率风险评价、模糊数学法等。9.2环境风险监测方法环境风险监测是对环境风险因素进行持续或定期监测,以掌握环境风险变化趋势,为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持。9.2.1监测因子选择根据风险识别结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环境风险因子进行监测。监测因子主要包括污染源排放、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质量、生态系统状况等。9.2.2监测方法环境风险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和遥感监测等。(1)现场监测:通过布设监测点位,采用便携式仪器或固定监测设备,对环境风险因子进行实时或定期监测。(2)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获取环境风险因子的浓度或含量。(3)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对大范围区域的环境风险进行监测。9.2.3监测频次和周期根据环境风险程度、监测因子特性及管理需求,合理确定监测频次和周期。9.3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是降低环境风险、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9.3.1风险防范措施(1)源头控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加强污染源治理等措施,降低环境风险。(2)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温泉租赁合同
- 长期车库租赁协议
- 医院特殊设备安装工程合同样本
- 音乐会停车位租赁协议
- 体育场馆建设项目总承包合同
- 2025版股东间股权转让与利润分配协议范本3篇
- 2025版智能防盗门代理销售合同细则
- 审计局审计员聘用合同样本
- 土地复垦绿化书
- 电子产品净化系统建设合同
- 计算书-过滤器(纤维)
- 《有机波谱分析》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 地源热泵维修规程
- 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裂纹成因分析应对措施
- FZ∕T 62044-2021 抗菌清洁巾
- 净水厂课程设计
- 全级老年大学星级学校达标评价细则
- 模具维护保养PPT课件
- 《新媒体文案写作》试卷4
- 【模板】OTS认可表格
-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流行病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