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后习题(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参考答案1《祖国啊,我的祖国》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读这首诗要注意把握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的“我”仅仅指诗人自己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参考答案:诗中的“我”不仅仅指诗人自己,更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他们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担负起了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我”的形象是和祖国的形象熔铸在一起的。“我”既是祖国的一部分,也是伟大祖国的形象代表。二、诗人用一系列意象,形象地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情感。试结合每节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参考答案:第1节从纵的方向写历史。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祖国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处在落后、保守、愚昧的状态中。“破旧的老水车”“疲惫的歌”“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形象地表现了祖国过去的落后和衰败。在封建专制下,祖国摆脱不了贫穷、落后,只能“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这样巨大、沉重的负担像“纤绳深深勒进”祖国的“肩膊”。古老的祖国苦难深重,促使她在极度痛苦和悲哀中“摸索”,渴求富强之路。第2节选择一个横切面写祖国的历史。这个祖国是“贫困”“悲哀”的化身。在封建专制下,广大人民不仅生活在物质“贫困”中,也生活在精神“贫困”中。双重的“贫困”使他们“祖祖辈辈”一直生活在“悲哀”之中。在这样悲惨的境地中,人民一直怀着美好的“希望”,盼望能摆脱“贫困”“悲哀”的生活。但是,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挣扎,反抗,斗争,“摸索”富强之路的结果,却像“‘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一样,得到的是幻灭、痛苦和绝望。第3节写祖国的新生。“新生”的意义在于,人民“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不再盲从,不再狂热,不再受欺骗,精神上受到一次洗礼,思想得到了解放。人民不再像过去那样企盼“救世主”,而是向民主、法制和科学寻求“簇新的理想”,精神上的解放必然带来祖国的腾飞,新生的祖国如同“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苦尽甘来,百废待兴,万象更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就像“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一样,充满生机和希望。第4节写诗人对祖国的深情。诗人虽然只是祖国人口的“十亿分之一”,但是对祖国的爱,却包含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祖国以饱受创伤的历史,“喂养了”诗人,使诗人从“迷惘”走向觉醒时的“深思”,进而为祖国光明的未来身心“沸腾”。在“簇新的理想”的召唤下,诗人愿意奉献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而奋斗。三、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诗句的含义。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参考答案:“破旧”表现历史之久,“老水车”表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数百年来”“纺”个不停,一方面补充“破旧”“疲惫”的原因,极言动作单调、重复;另一方面,虽然“疲惫”却“纺”个不停,表明在艰苦的条件下老水车依然坚持运转。诗人用老水车这一意象,象征祖国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却始终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2.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参考答案: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困”而失去希望,然而长期以来希望太渺茫,像“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不能成为现实,所以是“痛苦的希望”。3.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参考答案:“神话的蛛网”指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落后思想的束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象征祖国刚刚从落后思想的束缚中艰难地挣脱出来,焕然一新的生活即将开始。4.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参考答案:黎明在“喷薄”,意味着漫漫长夜即将走到尽头,曙光即将来临,象征祖国已经迎来转折,美好的生活即将到来,未来充满希望。四、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朗读前,先和同学讨论:如何把握朗读的语速、节奏、语气和语调?参考答案:第1节朗读节奏划分和重音示例: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注:加着重号的读重音。语速缓慢,语调深沉,读出痛苦而沉重的感情。)第2节朗读节奏划分和重音示例: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语速稍快,语调稍高,感情上要在沉重中透露出点点希望。)第3节朗读节奏划分和重音示例: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语速加快,语调高昂,读出欢欣鼓舞的感情。)第4节朗读节奏划分和重音示例: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本节表达的是高亢激昂的情感。)五、诗中所描写的意象,有些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课文,在下面的横线处添加一句,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句承接紧密,和谐一致。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是失修的路基,托起你艰难坎行进的步履2.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为了千年后的苏醒从不绝望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在悲伤的回望中坚强地活着4.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用实力让世界瞩目新的自我4《海燕》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连、语气和节奏,读出情感和气势。参考答案:提示:朗读时注意体会本文激情洋溢、音韵链的特点。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这首散文诗中不同形象的象征意义,填写下表。表现与特征象征意义海鸥呻吟,飞窜,充满恐惧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海鸭呻吟,吓坏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企鹅蠢笨,胆怯,躲藏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海燕高傲,勇敢,欢乐,自由自在,飞翔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三、课文歌颂的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时,为什么还写了大海、狂风和乌云?参考答案:第一问: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地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第二问: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时还写了大海、狂风和乌云,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四、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它们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参考答案:比喻、拟人。将海燕比作黑色的闪电,形象而新颖,精准而传神,从形、色两方面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并且给海燕活动的背景增添了一点亮光,使人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和希望;“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贬义褒用,形象地写出了海燕意气风发,藐视狂风与乌云的气概。海燕象征英勇无畏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2.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参考答案:照应、拟人。“也”照应上文海鸥的“呻吟”。“呻吟”“吓坏”等词,赋予海鸭以人的声音和情感,既写出了海鸭的恐惧、胆怯,也与英勇的海燕形成鲜明对比。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参考答案:拟人。“抱”“甩”“摔”几个动词的连用,以及“恶狠狠”的神态刻画,赋予狂风以人的性格,写出了风的猖狂气焰。4.——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参考答案:反复。运用反复,强化了海燕作为预言家的极度兴奋喜悦之情,预示着一场人民革命即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智慧和对时代历史剧变的敏锐的预见性。五、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道完成。1.除了海燕这个主要形象,文中还有海鸥、海鸭、企鹅和狂风、乌云、雷鸣这两组形象。选择其中一组形象,想象一下:如果海燕要向它们表明自己的心志,它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参考答案:示例:海燕的宣言海鸥,你不是热衷于阳光吗?眼前小小的困难就让你恐惧、退缩了吗?你算什么革命者?海鸭啊!只是几声雷鸣,就让你们懦弱的本性暴露无遗,你们给我振作起来,振作起来啊!蠢笨的企鹅,你躲什么躲!有胆子出来,与我一起怒喊,让这个世界改天换地!你们挺起胸脯,加入战斗,去迎接胜利的曙光吧!2.阅读后面的链接材料《日》《月》(此处略),了解其写作背景,想一想: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联系起来阅读,你对两篇短文的主题是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文中有一些含义隽永的语句,可以找出来细细品味。参考答案:示例:《日》和《月》都是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非常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日》通过飞蛾扑火和夸父追日两个事例,赞美了为追求光和热而英勇献身的精神,表现出作者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及昂扬情绪。《月》的基调则显得寒冷、沉静,作者借月亮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索,对“寒光冷气”的世界的排斥,并用“姮娥奔月”的美好传说抒发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两篇短文中对冷和热的表现各有侧重、风格各异而又互相融合,联系起来阅读,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5《孔乙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是一个失败者的形象,是众人眼中的笑料。他的悲惨命运是他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所致,更是整个社会环境逼迫的结果。他好喝懒做,又迂腐可笑,只能挣扎在社会底层。但他又打心眼里不认同短衣帮,不肯与他们为伍。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而他越是在现实生活中屡次碰壁,越是受到人们的取笑和嘲弄,就越是渴望在“高人一等”的幻想中得到心理支撑与平衡,所以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象征身份的长衫。而当时社会冷酷无情,咸亨酒店里的所有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孔乙己作为嘲弄与取笑的对象,专以揭开他的心灵伤疤为乐。孔乙己唯一被人记起的理由,只是他还拖欠了酒店掌柜的十九个铜钱。二、小说多次写到人们的“笑”,找出具体语句,看看人们每次都是为什么而笑的。作者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小说有四处写到众人的笑,分别在第4段、第6段、第8段、第11段。这四次笑,描写的实际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快活。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孔乙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秩序压迫下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写哀,更令人感到悲哀。同时,以众人对孔乙己的取笑突出众人的麻木,他们认识不到自己同样可悲可怜,从而进一步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三、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处用“排”,一处用“摸”,分别传达出孔乙己怎样的境况?)参考答案:“排”字有摆的意思,活画出孔乙己摆阔气、炫耀的神气,从深层揭示出他的穷酸本质。“摸”字有从袋里往外掏的意思,孔乙己被打断腿后生活更苦,只能“摸出四文大钱”,与“排”字对照,鲜明地表现出孔乙己后来的生活已到了贫困不堪的地步。“四文大钱”放得如此严实,从侧面表明这钱来之不易。2.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捞”字表现了问话人怎样的口吻?“笼”字又揭示出孔乙己怎样的心态?)参考答案:神态描写。“捞”字显示了问话人对孔乙己的鄙视和嘲笑。“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把“颓唐不安”具体化、形象化了,“笼”字形象地写出孔乙己的自尊受伤时痛苦不安的表情。3.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结合前面的对话,想一想,掌柜的态度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借酒客与掌柜的对话,侧面交代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反映了人们麻木与冷漠的心理。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一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参考答案:“大约”与“的确”在这里并不矛盾。“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的确死了,因为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肯定活不下去,以用“的确”表示猜测的结论。这句话也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短短一句话,将叙述者“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在”,在首尾呼应中强化了孔乙己人生的悲剧意味,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四、这篇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述故事,试着换个视角简单讲述这个故事,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同学之间交流。参考答案:换视角讲述故事略。小说以一个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我”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连“我”这样的小孩子都如此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同时,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显得更为真实亲切。五、看客是鲁迅笔下常见的形象。课外阅读鲁迅的《示众》《药》等小说,看看其中描写了怎样的看客形象,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并进一步思考,鲁迅写形形色色的看客,主要想表达什么。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以《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参考答案:所谓看客,重点在于一个“看”字,他们在鲁迅笔下的世界里没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一看。其共同特征是:愚昧、麻木、冷漠、无聊、庸俗,对弱者不但没有同情心,反而残忍地嘲笑、讽刺或者挖苦,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一些刺激。鲁迅先生着力刻画了一批形形色色的看客,想要表达的是:第一,揭露国民的劣根性,显示人性的残酷:第二,疗救看客,拯救国民的灵魂。小论文示例: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鲁迅先生的最擅长用他的笔杆讽刺批斗那些丑恶嘴脸的人,在《示众》和《药》这两篇小说中都塑造了“看客”形象,《示众》这篇小说中没有主人公,也没有完整的事件,但是他在文中塑造了“胖孩子”“秃头”“工人”等18个看客,他们的性格形象都是模糊的,但是他们的麻木是相同的,胖孩子离开本该守着的包子铺,迫不及待地去围观行刑,秃头怕被别人占了看热闹的位置,即使没有读完白背心上的字也赶忙站直,《药》中的丁字街青年和茶馆的茶客也是无聊的看客、是愚昧麻木的群众。他们无意识的“看”的目光加剧了不幸者的不幸,甚至能够把不幸者逼上绝路,且从根本上消解了先驱者奋斗的意义。鲁迅不止一次在作品中提到,如“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们集体愚昧,以至于偶尔有些清醒些的革命先驱者(如夏瑜)的呼唤,仍然不能为他们所理解、所接受。“看客心态”是中国传统社会给中国人一笔巨大的“遗产”,是中国国民最普遍的心态之一,是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一次伟大的发现和深刻的概括,看客心态对国家、民族、社会乃至个人的危害十分恶劣,正因为看客心态是国民劣根性的渊源,所以使鲁迅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第一要著”是国民精神的改变。6《变色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小说中,随着“狗的主人是谁”的猜测不断改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和裁断也左右摇摆。阅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简要复述课文。参考答案:复述课文时可以围绕这五次变化进行。二、变色龙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奥楚蔑洛夫“变色”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意义?参考答案: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这样的一个小官僚,面对平民群众时,往往摆出一副官架子,如他一出场,穿着新的军大衣,在众人面前“严厉”的表情,一个拿腔作调、作威作福的小官僚形象毕现。而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这样的人物当然是社会的必然产物。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经济凋敝,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三、这是一篇讽刺小说。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表现出讽刺效果的。参考答案:如随着狗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一变再变,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膛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鲜明地突出了人物性格,增强了讽刺效果。再如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前后矛盾,对比鲜明,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本性刻画得淋漓尽致,达到极强的讽刺效果。四、如果根据课文内容编演一个小品,由你做导演,你对警官奥楚蔑洛夫、巡警叶尔德林、首饰匠赫留金这三个人物的衣着、表情、语气、动作等,会进行怎样的设计?说说你的想法。参考答案:示例:(1)警官奥楚蔑洛夫衣着:穿着新的军大衣,从里到外衣服扣子扣得严丝合缝,提着小包。表情:目不斜视地走路,看人时,侧眼斜视身份地位低的人,眉开眼笑地看着身份地位高的人。语气:对身份地位低的人颐指气使,对身份地位高的人奴颜婢膝。动作:在地位低的人面前,摆出公正处理案子的样子,指手画脚,随意差使跟班叶尔德林。判定狗是野狗时,对它指指点点:判定狗是将军家的(或者将军哥哥的)狗时,则刻意讨好。(2)巡警叶尔德林衣着:穿着整洁陈旧的警服。表情:严肃,认真做好长官要求的每一件事。语气:严肃又充满犹豫。动作:端着一个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的筛子。(3)首饰匠赫留金衣着: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表情:逮住白毛小猎狗时得意扬扬,在自己得不到公道时万分沮丧、无奈。语气:在警官奥楚蔑洛夫出现时希望他能给自己主持公道,语气肯定,为自己争辩,在最后得不到公道时,语气低沉。动作:追上狗,往前一探,扑倒时抓住了狗的后腿。举起手指头来给众人看,努力争辩时舞动双手。9《鱼我所欲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二、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参考答案: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是仁、义、礼、智。在本文中,侧重指羞恶之心。这种“本心”,“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三、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参考答案:1.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词,对于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动词,做乡为身死而不受 介词,为了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动词,给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四、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参考答案:事例1: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事例2:文天祥拒绝元朝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事例3: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舍生取义”理解:“舍生取义”这一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但今天我们应当赋予“义”以新的含义。它是正义、大义。为了正义事业,为了民族大义见义勇为、英勇献身是值得的,但不要做无谓的牺牲。五、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参考答案:示例:电灯要亮,自然要有电源,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我们的人生也一样,单有一个奋斗的目标就能创下千秋伟业,造福后人吗?笑话!成功更需找到一条通向目标的路,这就是人生之路。10《唐睢不辱使命》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熟读课文,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参考答案:本文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有“不说”“佛然怒”“色挠”三处。这些词语,如同一条暗线,串联起秦王情绪的变化。当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要求后,秦王“不说”,表现出极为失落不满的情绪;当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所以秦王“怫然怒”;当唐雎的“布衣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时,秦王“色挠”,完全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威严。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映,他从“不说”到“怒”,最后到“色挠”,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具戏剧性。二、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另选一处人物语言加以分析。示例: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面对秦王的儆慢自大和出出逼人,唐唯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一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指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雕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词严,有理有节。参考答案:示例: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明言易地,暗为巧取豪夺,安陵君当然明白其中的诈伪。但他却不进行正面驳斥和申辩,而是顺着秦王的“好意”说下去。他首先肯定这是秦王的恩惠,是非常好的事;然后,语意陡转,表明坚守先王土地,定不可移、誓不可夺的决心。这样的外交辞令,言辞虽卑,意志不衰。既没有过分激怒秦王,也表明了自己守土不易的严正立场,可谓敏于应对、善于言谈。三、朗读下列各组句子,体会加点词的语气。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表示反问语气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表示陈述语气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表示反问语气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表示疑问语气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表示疑问语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示感叹语气4.与臣而将四矣。 表示陈述语气甚矣,汝之不惠! 表示感叹语气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意义。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参考答案: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参考答案: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参考答案: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4.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参考答案: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11《送东阳马生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熟读课文,背诵前两段。作者写这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参考答案:这是一篇劝学之作。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二、在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找出其中的细节,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参考答案: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克服之道:①求书之难。这是由于“家贫”造成的困难。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②求师之难。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③生活之难。主要是历尽苦寒,破衣粗食。作者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严冬时节抄书的艰苦,简洁生动,如在眼前。又如“俯身倾耳”,仅用四个字,就写出了作者虚心求教的情态。三、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参考答案:示例:本文多用对比手法突出事物的不同方面,或彰显矛盾,或揭示道理,鲜明而有说服力。如:“乡之先达”的倨傲严厉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以上这些例子,都是相反对比,简称“反比”。文中也有一些相同或相关的对比,可称之为“正比”,如:作者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的对比,抄书时“手指不可屈伸”与求学行路而“足肤皲裂”的对比。这样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同类叠加的效果,使文意前呼后应,相得益彰。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略微2.色愈恭,礼愈至 周到3.媵人持汤沃灌 热水4.主人日再食 两次5.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给予,赠送五、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表现?参考答案:观点一:我赞成宋濂的学习态度。因为“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是向老师求教的,严师出高徒,所以挨几句训斥很正常,关键是要能得到老师的教导。如果连几句批评都受不了,怎么能真正学到本事?观点二:我不赞成宋濂的学习态度。尊重老师固然重要但不等于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以复”。在心理上、人格上,我们应当尊敬老师;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大胆、有理、有礼地向老师提出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12《词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情景示例:边塞秋来,风景与中原自是不同。南飞的大雁,决意离去,毫不犹豫。边声四起,角声犹厉,听之伤心。背负层峦叠嶂,在长烟落日中,一座驻军孤城,城门坚闭。戍边守土,将士之责;功业未成,泪洒滂沱。纵然乡关万里不得归,只好借酒浇愁,暂忘烦忧,那悠然响起的羌笛之声,仿佛将寒霜洒落一地。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酸楚,让人憔悴。将士不寐思想感情: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这些景物都隐含着词人的情感体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在抒情的气氛中,也叠映出“浊酒一杯”“燕然未勒”“羌管悠悠”“将军白发征夫泪”等意象,可见词人是借助诸多意象来抒发情感的,表现出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参考答案:“亲射虎”,词人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遣冯唐”,词人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这几个典故,都表现了词人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狂”之所在。苏轼本人实则缺乏兵韬战略,词中抒发的情怀,不过是他的一种理想,所以是“狂”。三、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参考答案:“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这首词处处扣着“壮词”来写,开篇即言“醉里挑灯看剑”,可谓壮怀激烈。接着主要写战场上的情景:号角连营,分炙、奏乐、点兵,马快、弦鸣。这些情景再现,既是词人曾经驰骋沙场的回忆,也是他渴望回到战场的心声,可谓豪情万丈。词的结尾,放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快人快语。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老之将至”,也暗指壮志难酬,这给“壮词”更增加了慷慨悲凉的色彩。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寄寓颊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五、背诵并默写本课的四首词。参考答案: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背诵,默写时注意别写错别字。六、仿照示例,从课文中另选几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点评。示例:“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种种声音,凄厉而容易引发人的怀乡之情。“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无所不在,充塞天地之间,虽不想听却做不到。下面再接上“连角起”,进一步写出这些声音是伴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发出的,在凄凉之外更添一层悲壮。参考答案:“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闭”字,透露出边关战事紧张、防守任务重大的情形。“长烟落日”的空旷与孤城的紧闭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塞外的荒凉与寂寥。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百感交集,触目伤怀!思乡之情,无计消除;功业未成,难以回归。所以,只有在这苍茫的边境坚守……13《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进行了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相同点是都以议论说理为主,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参考答案: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参考答案:核心观点是“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是以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参考答案:作者认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可见,作者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我也有同感。比如读《红楼梦》,书中诸如太虚幻境的描写以及很多诗词等,一下子无法读懂,那就把它们放一放,等到了解了全书大意,明白了基本情节,明白了人物关系,明白了作品主旨后,再反复阅读,效果会更好。四、课文中有不少名言警句,读一读并摘抄下来。背诵《谈读书》。参考答案:名言警句摘抄略。背诵提示:建议在充分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根据《谈读书》的写作思路来背诵。五、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各有特色。下面节选了几个译本的片段(此处略),读一读,与课文比较一下,体会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参考答案:这些译文文笔流畅,语言规范,句式错落有致,均能较好地传达原作要表达的意思。水天同的译本用白话翻译,高健的译本纯用文言,曹明伦的译本则文白夹杂。相比之下,王佐良的译本则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成一种简洁、庄重、优雅的文风,读来更为朗朗上口。14《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参考答案: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参考答案:以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为例,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景与情融合紧密,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论述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为例,旨在论证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写诗、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地认识现实。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这首词也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意在论证“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三、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参考答案: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就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这要求我们尽量熟悉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参考答案: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不带感情地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参考答案:对于所描写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这样才能使认识深刻全面,也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参考答案: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生机和独创性。四、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参考答案:示例: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描写了秋雨初晴后山村的美丽风光。秋山如洗,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这是一幅空灵澄净、恬淡纯美的画面。竹海之中,传来浣女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的“沙沙”声响,她们银铃般的笑声,打破了静谧的夜空;水面上,波起莲动,这是渔夫们戴月而归。这又是一幅淳朴美好的山居生活图。在这样美好的生活图景中,寄托了诗人对淳朴安静生活的热爱,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山民们随性而起,这般自由的生活,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官场清明得多,纯净得多。这是一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山水田园诗。17《屈原(节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话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有时也会安排大段独白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课文节选的这一场,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参考答案: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遵南后意旨,欲密谋毒死屈原,放火焚烧东皇太一庙,并借雷电来掩人耳目。两人的对话把以南后为首的奸佞们与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暴露了以南后为首的奸佞们的猥琐、阴暗、凶残和毒辣,引出了屈原的出场,为下文屈原独白中摧毁一切黑暗的激愤情绪和斗争决心做了铺垫,也为屈原痛斥象征着昏庸腐朽统治集团的“土偶木梗”的行为做了极好的注解。二、课文的主体是屈原的独白。反复朗诵这段独白,体会“风”“雷”“电”等形象的象征意义,说说独白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这段独白表现了屈原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世界的热望,也表达了屈原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三、阅读剧本,要注意舞台说明,这样有助于把握戏剧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性格等。找出课文中的舞台说明文字,分类概括其不同作用。参考答案:(1)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道具、布景类:“东皇太一庙之正殿…各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作用: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2)人物动作、表情类:如括号中的“命卫士乙”“鞠躬”“迟疑地”“惊异”“含怒”“把面巾蒙上,向卫士”等。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为演员提供了表演的依据。(3)上下场信息类:如“靳尚带卫士二人,各蒙面,诡谲地由右侧登场”“向湘夫人神像左侧门走入”“俄顷,一瘦削而阴沉的老人,左手提灯,随卫士乙由左侧门入场”“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郑詹尹立在神殿中,沉默有间…将屈原带出”“屈原手足已戴刑具…则拳曲于胸前”等。作用:提示人物上下场信息。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体会人物形象。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尝试分小组进行表演,为完成本单元的任务二做准备。参考答案:提示:朗读时要读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这里的人物主要有三个:靳尚、郑詹尹和屈原。靳尚,高高在上、阴险、恶毒。郑詹尹,则阴险、胆怯、狡诈;他对靳尚毕恭毕敬,他的迟疑,不是因为心善,而是因为“怕出乱子”,心疼东皇太一庙,而在靳尚威胁说“大义灭亲”时,他“最后下定决心”。屈原,则要读出那种物我同化、光明磊落、坚贞高傲的形象,以及喷涌而出的愤慨激情。18《天下第一楼(节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天下第一楼》中人物众多,戏剧冲突此起彼伏。梳理课文,概括剧本的主要情节,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思考这些戏剧冲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参考答案:这些情节都是围绕福聚德由盛而衰的原因展开的,既揭示了福聚德由盛转衰的原因,也为后面的结局埋下了伏笔。二、课文中,修鼎新的一句“一个人干,八个人拆”道出了福聚德由盛转衰的直接原因。了解剧中故事的时代背景,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福聚德衰落根本原因的认识。参考答案:修鼎新的一句“一个人干,八个人拆”道出了福聚德由盛转衰的直接原因。卢孟实怀揣着出人头地的理想,在内部精心打理,在外部竭力斡旋,经过多年的呕心沥血,将福聚德推向了顶峰。他是福聚德的灵魂和核心,是福聚德事业的支柱,所以是“一个人干”。但他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注定不能实现,他所打造的福聚德的辉煌注定不能持久。从外部大环境看,这十年正是新旧交替的时期,军阀势力纷争,政局混乱,卢孟实一直在混乱的社会秩序中苦苦挣扎,要应对克五这样的封建残余势力,还要打点侦缉队…这些都是福聚德发展的“外患”。内部的钩心斗角是福聚德衰败的主要原因。唐家两位少爷无心经营,游手好闲,但又心胸狭窄,听信谗言,嫉恨卢孟实置办产业。在他们看来,不管卢孟实对福聚德有多少功劳,他依然是个“外姓人”,福聚德的一切都是“老唐家的买卖”,所以,他们要钱要人毫不含糊,这也是当时封闭的排外文化态度的体现。罗大头自恃手艺高超,居功自傲,动不动撂挑子要挟卢孟实,且气量狭小、尖酸刻薄,还有抽大烟的恶习。这些都是造成福聚德衰落的“内忧”。究其根本,福聚德的衰落,在于当时正值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社会秩序混乱,文化封闭落后。三、《天下第一楼》被称为“京味话剧”,其人物语言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和鲜明的行业特点,生动、地道,充满生活气息。与同学结成小组,选择感兴趣的片段,反复朗读,尽量读出台词的韵味。参考答案:提示:朗读时,要读出台词的韵味,需要注意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在用词上,本文使用了大量北京方言和行业词语。“搭济一下”“得空儿”“买行头”“置场面”“人五人六的”等,有着浓郁的北京味道和生活气息。二是要读出人物语气,注意人物神态。比如,卢孟实和罗大头冲突的这一幕,读卢孟实的台词“你一给我出去!”,就要表现出他威严内敛、城府深的特点。四、阅读《天下第一楼》全剧,从常贵、卢孟实、修鼎新中任选一人,参考示例(此处略),写一段人物分析。300字左右。参考答案:卢孟实这个人物,是个挣扎奋斗在底层的悲壮英雄的形象。他“五子行”出身,但生性聪慧,有理想和抱负。他的志向,是旧时代底层人民的朴素愿望:让人们瞧得起“五子行”的人,盖起大楼,坐上轿子,过上体面的生活。这不是什么远大的志向,但符合他的身份和时代文化特点。为了福聚德,他殚精竭虑,勤勤恳恳。他精明实干,精通经营之道,善用各种计谋,比如改良菜式、巧用金戒指作手彩、用黄土蒙混要账众人、设计让罗大头激怒大掌柜等,体现出他的精明善谋。对待伙计,他恩威并施。他善待手下,及时送去资金补贴其家用;他主动留下竞争对手的伙计;他更是不计前嫌保下罗大头。这些都体现出他仗义侠义的一面。同时,他也有威严的一面,比如面对犯了店规的小伙计,他不顾情面进行处罚;王子西因疏忽造成了店铺的损失,也要给予赔偿。卢孟实又是个悲剧人物,他一辈子追求获得尊严,活得体面,但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无论他怎样努力,也改变不了他的出身,他的地位和财富如过眼云烟,都是在为他人作嫁衣,最终落得黯然回乡的结果。19《枣儿》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想一想:“枣儿”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剧本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串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紧密联系;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作者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二、结合文中的台词和舞台说明,体会老人和男孩这两个人物各自的特点。选择感兴趣的片段,与同学合作进行表演,注意人物表情、说话语气的差异,尽量表现出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参考答案: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在外,他继续留守家园。老人的形象又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念旧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些失落。剧中的男孩则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他身上处处体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这显示了男孩的成长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三、剧本开头和结尾用了同一首童谣,但出现的方式不同。结合童谣两次出现时的情境,说一说:童谣在剧中起什么作用?两次出现时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剧本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枣儿”中蕴含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剧本开头的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隐含了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殊内涵,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变为台前,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这既与开头相呼应,又深化了全剧的思想内涵。四、联系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上出现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变化,中国的传统家庭结构逐渐瓦解,子女结婚后与老人分居,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子女数量减少以及近几年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导致“空巢老人”现象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没有时间来照料或是由于户籍问题,孩子被迫交由某一方父母或其他亲戚来抚养、教育和管理而产生的现象。空巢老人最主要的问题是孤独寂寞,儿女忽略对老人精神上的赡养,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因此,作为儿女要常回家看看老人或是经常与老人电话交流,给他们情感慰藉。社区要多为空巢老人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是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在长期情感缺失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等不良心理。因此,社会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社会要多给予他们关爱、呵护。20《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参考答案:请见→论战→参战→释疑复述课文略。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表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士气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急着追击,他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可谓知己知彼,运筹帷幄。三、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参考答案: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多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四、熟读并背诵课文。参考答案:背诵提示:要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按照“请见→论战→参战→释疑”的思路进行背诵。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古义:可凭借。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六、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参考答案: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见识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另外,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表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21《邹忌讽秦王纳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情节可以概括为: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试据此梳理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参考答案:课文情节为: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讽谏齐威王的三类比,齐威王纳谏后的三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四国“皆朝于齐”的三变化。二、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1.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参考答案:邹忌采用的是类比(设喻)说理的劝说方法。他并未直言劝谏齐威王,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威王,通过类比,让齐威王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设喻类比,以切身体验切入进谏正题,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易于为齐威王所接受。2.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参考答案:①邹忌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善于体察人们的心理。②邹忌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责任意识,能敏锐地由个人体验联想到齐王所受之蔽,勇于担当,果断进谏。③齐王具有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是一个贤明的君王。三、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的含义。1.吾与徐公孰美 谁孰视之 同“熟”,仔细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认为……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美丽3.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见22《陈涉世家》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熟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所写事件的发展过程。参考答案:少有大志→谪戍渔阳→因雨失期→共谋大计→行卜威众→置书鱼腹→并杀两尉→召令徒属→起义收兵→自号张楚二、读史要细,只有关注历史叙事的内在逻辑和精彩细节,才能品出历史的“滋味”。细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也可以再找一些你觉得有意思的问题,与同学交流。1.起义的成功发动与陈胜、吴广的性格有怎样的关系?参考答案:陈胜:虽地位低下,却少有大志,有着非凡的抱负。在遭受压迫时,是“怅恨久之”,而不是逆来顺受;在旁人不理解时,能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感慨。他擅长谋划,对天下形势有着惊人的洞察力,想到“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号召人心。他考虑问题周全,充分借助各种力量为己所用,做好舆论、军心、人员等方方面面的准备。置书鱼腹、狐鸣而呼,借舆论造势,体现出他的周全;并杀两尉,为起义扫除直接的障碍,体现出他的果敢;号令徒属,祖右称大楚,表现出他的洞察力和智慧。起义顺利进行,他“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表现出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吴广:虽着墨不多,但也能看出吴广的果断和勇敢。处于“失期当斩”的困境中时,他与陈胜共谋大计,说明他也是有大志之人,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对于陈胜的分析和谋划,吴广是坚定的支持者,也是卓越的执行者。他非常聪慧,“行卜”而喜,明“威众”之意:置书鱼腹、狐鸣而呼,用实际行动为陈胜做好一切舆论准备。“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显示出他一贯的宽厚和威望。他又是机敏而富于谋略的,在将尉面前“故数言欲亡”,诱使将尉处罚他,激起众人的愤怒,收揽军心,而后果断地“夺而杀尉”。2.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策略有什么高明之处?参考答案:①陈胜、吴广冷静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天下苦秦久矣”,看到各地蕴蓄着反抗的力量,“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利用人心所向,这是起义能顺利发动的基础。②他们进而利用鬼神之说,进行舆论造势:丹书“陈胜王”置入鱼腹,吴广狐鸣而呼。③对于发动起义的各个环节也进行了精心的策划:首先是既要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支持,所以吴广运用“苦肉计”,激起众怒,“并杀两尉”;接着群龙无首之际,陈胜站了出来,揭露秦的苛政,晓以利害,鼓舞戍卒们坚定抗争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戍卒们的唯一出路,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戍卒的拥护;最后,“为坛而盟”,组建起义队伍。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军队驻扎2.等死,死国可乎 同样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表示复数)们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屡次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几4.乃丹书帛日“陈胜王” 写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字条四、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并将陈胜列入主要记述王侯将相事迹的“世家”。想一想,司马迁为什么给予陈胜这么高的评价?参考答案:陈涉出身雇农,司马迁之所以把他列入“世家”,主要是肯定陈涉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的“首事”之功,即首先发动起义的历史功绩:同时又认为,陈涉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因此列入“世家”,肯定他重要的历史地位。司马迁这种不以成败论英雄,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历史的态度,是其进步史学观的表现。23《出师表》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情辞恳切,感人肺腑。仿照示例,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示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二、课文前半部分,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参考答案: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其中亲贤远佞最重要。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忠谏之言,不致忠奸不分、赏罚不明。三、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哪几件事情?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第一问:主要追述了自己的身世、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先帝临崩托孤以及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准备。第二问:①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表达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②将出师与谏言沟通起来。诸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塑料透盖的课程设计
- 旋风干燥器课程设计
- 地下游乐场降水施工分包协议
- 影视公司出纳岗位聘用合同
- 耐酸材料筒仓建设合同
- 涂料施工环境保护合同
- 能源园区站施工协议
- 2024年旅游线路代理销售合同标准范本3篇
- 教育咨询师培训师聘用合同
- 旅游线路规划政府咨询顾问协议
- 线上房博会方案
- 2023年CNC程序工程师年度总结及下一年计划
- 成长的足迹展现独特的魅力小学四年级主题班会
-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
- 2024年管理学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4人教版初中英语单词词汇表默写背诵(中考复习必背)
- 第12课 明朝的兴亡
- 国开《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管理》形考任务6-配置Web服务实训
- 第六章危险化学品的包装、储存和运输安全
- 落地式钢管脚手架验收记录表
- 外研社英语教材(一年级起点版)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