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完善探析综述5900字】_第1页
【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完善探析综述5900字】_第2页
【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完善探析综述5900字】_第3页
【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完善探析综述5900字】_第4页
【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完善探析综述59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完善分析综述目录TOC\o"1-2"\h\u25340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完善分析综述 11486(一)对于网络型寻衅滋事罪司法解释的完善 19791、司法解释对利用网络进行寻衅滋事行为的规制具有正当性与合理性 1139582、网络空间是一种公共场所 2142333、对于入罪条件规定的完善 419082(二)对于利用网络进行寻衅滋事犯罪的处理建议 5(一)对于网络型寻衅滋事罪司法解释的完善1、司法解释对利用网络进行寻衅滋事行为的规制具有正当性与合理性本文认为《解释》第五条是对《刑法》第293条较为强力的扩大解释,而非类推解释,并没有一解释之名行造法之实,没有违反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根据原条文人们可以推知对解释内容,理由如下。将网络空间中的辱骂恐吓他人、编造散布谣言行为通过寻衅滋事罪名进行规制的现实原因是由于刑法中一直以来对于谣言的制裁较少,对于谣言惩处的罪名体系存在固有短板。在传统社会中语言与行为通常是分开的,发表言论更多代表一种言论自由,因此其刑法传统的罪名体系仅划分为三类,分别是针对个人或商业单位、商品的谣言,针对不特定个人、商业单位、商品的谣言与在战争特殊时期的犯罪谣言罪名体系。可以看出,传统领域中谣言类罪名强调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仅惩罚侵犯他人人格权与侵犯财产权两个宪法所规定的基础权利的犯罪行为,在非战时状态中,不将国家与社会作为单独的法益主体。因此当社会空间扩展到网络,犯罪行为发生了变化,刑法的漏洞更加凸显出来。且由于网络是一个以文本影音为载体的平台,发表言论这一举动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可以说发表言论即网络空间中的实行行为,对于这一改变,刑法中造谣诽谤类犯罪尚无有关法条可供直接适用。由于法不责众、网络信息侦查的困难实际存在等诸多原因,司法上对网络谣言的处理都十分宽松,法律上制裁谣言的罪名体系短板也一直没有补上。这造成了初期网络环境混乱,谣言遍布的后果。网络言论是否都属于言论自由的保护范畴的担忧也导致了司法较长时间不敢贸然介入网络领域,有人担心一旦对网络言论发布者进行惩处,则有可能伤害到民众言论表达权,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般,导致实际上是“因言获罪”的可怕后果。虽然从短期来看对于网络言论不加管制似乎有利于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但这种繁荣却是虚假而脆弱的,长此以往人们在将不再敢在网络上轻易地相信所看到的话语、图片甚至是视频影像资料。人们发表言论却不负责,接收信息却不相信,自媒体甚至权威人士、传统媒体都可能在这样相互怀疑的状况下失去信任,将会从根本上阻碍人们的沟通交流。面对海量的信息,期望每个个人能够逐一分辨真伪并追踪后续是不现实的,因此不对虚假信息加以管制也会导致新闻因盲目地追求时效性而失去真实性,最终导致新闻本身信誉的灭失。综上所述,网络空间的乱象需要司法的介入,司法介入也有正当的合理性。且网络型寻衅滋事罪并非我国首个对网络空间内的犯罪进行规制的尝试,例如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与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办理网络赌博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就规定了网络空间中的赌场与传统物理性质的赌场性质相同一,不作区别处理。本文认为,由于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具有无限传播性,且其内容具有书面文字或影像资料,不同于一般的言语骚扰,一旦形成较大的规模则很难彻底消除影响,因此在网络上虽然无法出现如同在实体社会中一样在物理上面对面的追逐拦截辱骂行为,但是如果我们认同“双重社会”的切实存在,就必然理解在网络上也可以出现类似的实行行为,对于个人或不特定主体账号采用私信、评论等直接手段进行持续骚扰,这些骚扰行为可以对犯罪对象正常的使用信息网络的行为造成严重妨碍,对网络公共秩序造成影响。从保障言论自由的角度上来说,任何自由都不是没有边界的,法律与自由本身就是相对概念,法律是对自由最严格的限制,自由是一种彻底的无约束状态,但彻底的无约束状态显然只存在于理想的假设之中,无约束只会导致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状态下占有强势地位的人与缺乏基本的道德素养之人将专享这种自由,因此绝不能因为害怕对网络言论的错误打击而因噎废食,放弃对网络失范言论的规制,应当仔细辨别网络言论的具体内涵,结合其社会效果对是否应当处罚进行评估,精准处理那些宪法不保护且刑法所禁止的言论,通过对网络空间秩序的保护切实实现对言论自由的维护。2、网络空间是一种公共场所当前,网络空间已经与现实社会深度融合,尤其是自疫情以来,甚至有更多的工作从线下办公转为了线上办公,网络空间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一种公共场所。刑法作为社会保障法虽然要求其具有确定性却并不是要求其永远维持一成不变,当社会现实发生巨大变化时应当通过扩张解释的方法顺应社会的发展进行变化,因此本文认为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判断,网络空间应当是一种公共场所,公共场所的定义应当重新进行划分,刑法不应当对网络空间的乱象视而不见,应当对网络空间的犯罪行为进行制约,因此将网络空间认定为公共场所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从体系角度观察社会公共秩序的具体内涵也可以发现网络空间秩序具有公共场所秩序相类似的特点,分析公共场所的具体内涵并总结其特点后可以看出网络空间也同样具有相同的特性,因此应当认为网络空间是公共场所的一种是具备认知可能性的,是对公共场所这一概念的合理延伸与发展。《刑法》第293条对于寻衅滋事罪的规定中有“社会公共秩序”,由于刑法的确定性与整体性,刑法中所使用的法律词汇需要具有固定且统一的含义,且网络型寻衅滋事罪原本就是寻衅滋事罪的一种特殊犯罪类型,因此考察寻衅滋事罪在整个刑法中所处的位置,就可以对“社会公共秩序”做出较为确定的解释。《刑法》第290条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中解释了何为“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即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活动无法进行的行为。在《刑法》第291条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用列举的方式规定了社会公共秩序罪的公共场所,包括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从列举中可以看出此处公共场所指具有实体的且多人聚集、有特定的使用方式与使用目的的特殊场馆,结合其在《刑法》中所处的位置可以得出社会公共秩序是公共秩序的下位概念,从第290条和第291条相并列的关系来看,公共场所秩序与狭义的社会秩序是并列关系,二者共同构成公共秩序。第293条寻衅滋事罪作为兜底罪名其中的“社会秩序”应当理解为本章的保护法益公共秩序,这样理解也可以适应《解释》第五条第二款中对于侵犯法益的规定,这样的解释虽然在在文本上却缺少精确性,但文义上依然是合理的。据此对网络空间的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网络空间是多人聚集的,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使用方式由平台提前设立算法与使用者的行为模式,不同平台有其目标用户群体,其中人数极大的平台由于用户数量过于庞大可能在平台整体上缺乏统一的使用目的,但仍然可以对其中用户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进行清晰的划分;公共场所秩序是指狭义的社会秩序,即个人或者不特定的某人遭受侮辱行为使得其正常的工作生产生活难以正常进行,这样的后果在网络空间是完全可以发生的,对于KOL来说其工作场所就在网络空间,主要工作内容即通过发布网络信息引导舆论,如果由于谣言信息遭受长期的侮辱骚扰将会严重影响其商业价值,对其工作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在确认网络空间是一种公共场所后我们应当对具体的网络空间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些部分属于公共场所进行划分,我认为可以从传播预期与组织者两个角度进行考察,有的平台是以公共场所为主体,用户可以在其上发表私密信息,比如微博、豆瓣、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在这些平台上发布的信息以传播预期为标准划分场所是否为公开场所,这种分类也较为清晰,可以直接参照用户本人对信息的标注即可,是公开的还是非公开的,私密的还是仅特定人员可见的,需要注意的是所有信息的发布状态应当以所发布信息源头的浏览量为准。还有一类平台是传统类即时通信平台,例如qq与微信,其信息流通以社群为基本单位,因此对于他们是否属于公共场所应当从组织者的角度划分,如果该社群是由固定的熟人组成的,在其中发布的信息应当认定为只对群内成员有较大的影响,该群属于私密空间,而如果组织者利用群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群内人员具备流动性或者频繁流动的可能性,则应将其视为面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消息的公共场所。3、对于入罪条件规定的完善《解释》中关于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条文并未规定明确的入罪条件,在实践中通常参考网络诽谤罪的入罪条件进行判断,但是网络诽谤罪的入罪条件原本就具有过轻的问题,网络型寻衅滋事罪又与网络诽谤罪本质不同,这种参考既是不合理的,在客观上也无法对评价某一行为是否达到需要刑法规制进行限制。因为利用网络进行寻衅滋事犯罪的犯罪行为与行为结果的特殊性,强调必须要在公共场所中制造了混乱或破坏了社会秩序,网络空间主要是以信息构成,其内部空间混乱也是以信息的传播为主要表现,同一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数据在网络空间巨大的信息流量中几乎无足轻重,不可能达到扰乱网络空间公共秩序的程度,而达到致使网络空间公共秩序严重破坏的谣言及侮辱恐吓信息阅读数一定大于所规定数额。因此对于网络型寻衅滋事罪而言,这一标准形同虚设,出于对这一口袋罪限缩的必要,应当对这一标准进行重新设置。如果不变更参考标准而对数据进行变更,点击、浏览次数与转发次数不应规定具体数额,可以规定为百分比数据,该条信息的点击、浏览次数应当不少于该平台信息发布至进入诉讼程序时百分之某数额的全体流量,阅读量应不少于同时期平台总阅读量的相应百分比。这一百分比的确定应该结合目前我国全平台的阅读量、用户活跃度数据为参考进行设置,并对其算法进行相应限制,确保它可以于是俱进的同时不破坏刑法的稳定性,刑法不能允许任何一个罪名的入罪标准每年发生改变,但就目前我国的网络增长速度来看,短期内我国网络规模的扩大应当仍然属于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虽然部分平台已经到达了用户规模上限,目前用户规模已经较为固定、日活跃度也相对稳定,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网民的人数依然在以惊人的数据增长,从2019到2020年,网民增加了854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提高了超过十个百分点,并且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流动速度再次产生新的飞跃,网络信息的流通或许也会产生新的方式,新的网络信息流通方式、新的网络平台都有可能出现,信息的流通速率又可能呈指数级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入罪标准的设立应当以百分比规定,这样既能够更准确的衡量该信息是否对网络空间的公共秩序造成了影响,也能更好的适应网络发展变化与网络空间规模的扩大。在评价标注不变的情况下评价内容需要发生变化,不应当仅统计该信息的转发、阅读次数,而应当统计它及核心文本内容相同信息的扩散情况之总和,这样更能起到对该信息对网络空间影响的精准评价,也可以避免某一些行为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对网络空间公共秩序的破坏却不能在数据上予以揭示的情况出现。但是在这样变更明显的坏处便是入罪标准形式上固定,而具体数据不固定,且目前舆情监控并未达到精准的程度,舆情峰值是一个相对数据,传播系数是一个大概数据,统计上的数据并不完全等同于实际上的数据,数据误差一定存在,部分核心信息相同但表述完全不同的信息将会被遗漏在数据统计之外,这样的统计上的偏差也会导致刑法的确定性受到一定损害。如果对于标准进行重新设置,可以从参与人数上进行界定,这里的参与人数是指物理意义上的人,单独的生命个体,而不是网络用户。按照原本的数据来判断其实很难确定是否对大量的人群造成了实际影响,由于平台方统计的网络数据原本就具有商业目的,数据注水是一种常见行为,使用方也可能出于各种原因注册多个账号或者多次转载同一信息,这样的转载与一般有不同人转载的传播路径不同,影响的传播半径明显并没有得到拓展,因此也不应当简单地统计进影响力数据中,因此原本的评价标注并不合理,也不能从数据上反映出真实的影响力范围,是可以也应当进行修改的。采用实际人数的标准界定是否达到公众范畴更为准确,且含义非常清晰,也不会受到网络发展变化的影响,因为人口的增长相对固定,网络用户的增加并不影响实际影响人群巨大这一事实,信息传播方式改变同样不影响辐射人群数量。标准的具体数据确定应以信息在网络空间传播的数据为主要参考依据,不考虑谣言及辱骂恐吓信息对现实社会造成影响但不对网络空间公共秩序造成破坏的情况。因为从分类上来看,网络寻衅滋事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只在网络上传播,但是造成了网络空间公共环境严重混乱的结果,一类是对现实公共场所造成影响的网络信息,如果这个信息不能对网络空间秩序造成破坏性影响,那么在现实社会中产生的混乱也应当是有其他诱发因素的,同时这样的行为也可以被其他罪名所处罚。(二)对于利用网络进行寻衅滋事犯罪的处理建议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规定追逐、拦截、辱骂、恐吓情节恶劣的应当被认定为施行了寻衅滋事行为,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应当以寻衅滋事罪定罪量刑,因此在信息网络实施辱骂恐吓行为并导致社会公共秩序破坏后果者应当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当纠集他人多次实施此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时加重至处以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