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学数学教案集合篇_第1页
2024年小学数学教案集合篇_第2页
2024年小学数学教案集合篇_第3页
2024年小学数学教案集合篇_第4页
2024年小学数学教案集合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小学数学教案集合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第八册第43页例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驾驭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依据详细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使计算计算简便。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3、培育学生探究、探讨数学的意识与实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的学

问基础上,自己探究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2、简算。

155+264+3625x5x4(20+18)x1583x115+115x17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时让学生说说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3、简算。

20xx-368-1321814-378-422

小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

棵树苗多少钱?

(2)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怎样列式?

(3)学生列式:(要求学生说出每一种列式的理由)

第一种:1250・25+5

提问:1250+25表示什么?(每个小组购买树苗花了多少钱)50・5又表示什么?(每棵

树苗多少钱)

其次种:1250+(25x5)

提问:25x5表示什么?(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1250X25又表示会么?(每

棵树苗多少钱)

(4)谈话:这两种列式都表示每棵树苗多少钱,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1250+25+5=1250+(25x5)

(5)想一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我们可以怎样算?学生分组探讨。

(一种:同级运算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另一种: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

以这两个数的和。)

(6)谈话:上面的连除算式怎样用字母表示?a+b+c=(bxc)

(7)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

2、练习

(1)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老师讲评时指名说说这题是依摘十么进行简便计算的。

(2)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TS(第2题。

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然后列式计算。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补充习题。

小学数学教案2

1、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再设计。

教材中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究是两个分散的情景,在第一次的备课时我依据书上的

过程设计教学,可试课时发觉在探究结合律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计算小长方体的块数,

但几乎没有用括号的。他们习惯于先算哪一面就把哪两个数字写在前面,老师在引导出书上的算

式上也有些牵强,而且我发觉学生列出的这些算式中本身就有乘法的交换律。那么何不先探究乘

法交换律,把探究交换律的过程作为探究结合律的阶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会让学生更简单接

受。因此,我大胆变更教材结构,先探究乘法交换律,并利用调皮这个人物把书中分散的情景进

行整合,突出整体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留意渗透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意于学生理解、驾驭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

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验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看法的启

蒙教化,本节课我抓住这一教学重点,有意识地设计了"创设情景,发觉问题--------提出假

设,举例验证--------概括规律”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经验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留意渗

透"探究与发觉"的一般方法,学生学得主动、主动。

3、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沟通。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基础

上。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向学生供应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

和合作沟通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驾驭基本的数学学问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

生6: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4/5,女生人数相当于男生人数的1又1/4倍

生7: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1/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4

(到这里同学们好像有些思维穷尽的样子,但是过了一会小手再次林立)

生7:总人数相当于相差人数的9倍!

生8: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又1/4倍!总人数也是女生人数的1又4/5倍!

师:哇,一句话引来大家这么多不同的表达方法!语文学的真棒!

能不能整理一下有条理一些呢?

生(想了想):每一句话都可以反着说呢!比如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9可以说成总人数

是男生人数的2又1/4倍!所以我想能这样一对一对的整理!

依据学生回答一边板书一边帮助标上序号:1、生3:男生和总人数的比是4:9女生和总

人数的比是5:9相差人数和总人数的比是1:9

2、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93、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又1/4倍

4、女生占总人数的4/95、总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又4/5倍

6、两者相差的人数相当于总人数的1/97、总人数相当于相差人数的9倍

8、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1/59、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4

(2)、甲数是乙数的3/7

你能有依次的用更多的表达方法吗?

生:

(呵呵,不用我说各位老师也知道这些小家伙的说法了,我还是接着写我后面的部分吧!)

二、条条大路通罗马

1、假如老师给你这样一个条件:全班54人再给你这样一个问题:男生有几人?看看你能

用多少种方法解答?

(1)、5分钟内看谁用的方法多

(2)、小组沟通,把各种方法尽可能的在小组中就先呈现出来

(3)、汇报:

(各位老师,我打不出来带分数了。只能说明一下:学生在这里总共用了一种13种方法。

其中归一方法一种,比例两个,分数方法9种)

师:你们好厉害啊!这么多的方法!将这些方法分分类看?

生:按比例安排(其实是转化成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分数方法、归一方法、比例方法

师:那么你们觉得自己用这些方法解题的时候对应哪一句话来解决的呢?(目的在于引导学

生反思自己的解题中的详细思维过程)

师:原来你们孙悟空73改变出来的这每一句话都能得到一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师:在这些解法里头,你们觉得哪一些是比较简洁又简单理解的?

生:归一法,正比例,还有还有用第2句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9和第三句总人数是男生

人数的2又1/4倍都比较简单!

2、那么老师假如告知你的条件是男生比女生多10人,全班有几人,是不是这些转化出来

的语句也都能用来解决呢?

生:能!

师:你会先选那些语句来呢?

学生考虑了一下,很快就圈定在语句6和语句7上。

师:你们为什么要选6和7?不首选^的呢?

想一想:为什么在前一次,大家首选了2和3,现在却要首选6和7?

探讨后学生很快再次达成一样:要看条件和问题,找出能表达条件和问题关系的语句来解决

问题,就能列出比较简洁的算式来。

师:那么用归一和正比例呢?

生:也比较简洁,思路上很快就能通达。只要看清相差几份、总数几份就可以了。

师:学习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心情高涨,叫人不得不说:学生真的是很好玩也很擅长表达)

生1:我想黄老师是想告知我们大家解决问题的方法许多许多,就象从学校到我的家,并不

止一条路可以走。你可以走最直最短的那条路,也可以绕个弯从别的地方回到家里。

生2:要走最近的路才好,不要绕来绕去!

学生哈哈哈的笑,我也笑

生3:这个叫做殊途同归!

师:好比方!我们用归一法能找到回家的路,用正比例也能找到回家的路,用众多的分数方

法还是能回到我们的家!

生4:老师我看用条条大路通罗马来形容也可以。

学生鼓掌为他的形容称妙

(于是就有了我这一节练习课的名称《条条大路通罗马》,呵呵)

三、扩展延长

这么说来,分数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还有归一应用题是一家人了,那么一道分数应用题或

者是一道正比例应用题也肯定能用其他两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解决的了。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找道归一题或者分数应用题来试试!!

下面是学生从练习册上找的题目:

1、一种钢丝20米重5千克。称得同样重量的一捆钢丝113千克,这捆钢丝长多少米?

学生将解法排列了以后,共用了两种归一,两种倍比,两种正比例的方法。而且一比较自己

很自然的就发觉:过去所用的倍比法事实上就是分数应用题的方法。

(我在这里不罗嗦啦)

2、一段水渠,已经修了100米,比剩下的多20%,这条水渠全长多少米?

各位知道我们的学生列了多少算式吗?呵呵不说啦!你去试一试就矢:1道了!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初步驾驭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的基础上进一步驾驭一些敏捷试商的方法,

对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

(二)培育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敏捷运用学问的实力

教学重点

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的敏捷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敏捷运用学问,能较快地求出F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打算

1、口算、(口算卡片)

15x416x516x64x25

60+480+1696+16100+25

60・1580+596+6100・4

14x824x726x524x5

2、先说出思维过程,再说结果、

15x6+1525x8—2524x5+24

14x7—1426x4+2616x8—16

3、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15x()<7616x()<120

25x()<20424x()<124

26x()<15814x()<121

二、学习新课

(-)启发谈话:我们已经驾驭了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的试商方法、

请你依据自己驾驭的学问,独立完成下面例题,并通过思索还可以采纳什么不同的方法试商、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70+14=

(1)学生独立解题、老师巡察、个别指导,有目的地了解各层次学生的不同思路,做到心

中有数、

(2)学生探讨、与同学沟通自己的想法,老师深化各个小组,驾驭学生实际状况、

2、师生共同小结

(1)当学生充分探讨后,老师组织学生集中,先请一名用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同学讲解并描

述试商过程、(把除数14看成10试商)(老师板书)

同学回答后,老U祠以请同学评议一下,同学们可以说出,用这样的试商方法,须要调商好

几次,匕瞰麻烦,影响计算速度、

(2)老师请用不同方法试商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法、

生:把14看作10来试商,商7后和14相乘,积是98,98比70多28,28是2个14,

所以改商5、

老何以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赐予激励,并补充说:很好,调商

一次、

生:我是用口算,14和5相乘,积是70,所以我干脆商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赐予确定,特别好,一次确定商、

生:把14看成10来试商,商7肯定大,先试商6,6和14相乘,积是84,还大,改商

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表扬:也很好,肯动脑筋,调商一次、

生:14接近15,我把14看成15,5个15就是75,所以商5、

老师确定这个学生,平常留意口算练习,这样,试商的速度能提高、

(学生回答不同的解法,不肯定按老师打算好的依次,老师要有应变实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佳试商方法、今后自己在做题时可以敏捷选用、

3、做一®:

订正时,请说明自己试商的.过程、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240+26二

看题后,思索片刻,理顺思路

2、小组探讨、说出自己的试商方法、通过启发,比较后,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自己尝试一

下,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3、集体汇报、根据例1的做法,学生回答哪种试商方法,老师出示哪种事先打算好的投影

片、

生:把26看作30来试商,商8,8和26相乘,积是208,240减208,余数是32,比

除数大,说明商小了,改商9、

师:看哪些同学的思路与这种方法相同、(老师要重视这种反馈信息)

生: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0个26是260,比被除数240多20,所以商9合适、

师:赐予确定,看看哪些小组有这种思路是谁说出的,应当表扬、

生:把26看作25来试商,4个25是100,8个25是200,余下的40里面还有1个25,

所以可以商9、

师:真不错,肯动脑筋、再了解一下,哪些小组探讨到这种方法,是哪个同学提出的、启发

是否还有其它的不同想法,充分给时间让学生发表、

4、做一®:

独立完成后,同桌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用什么试商方法、

(四)小结

今日我们讲的例题和“做TT的题目,除数有什么特点?(除数的个位数是4,5,6)通

过学习和练习题,你能说一说,这样的题目怎样试商简便吗?(同桌位同学可以相互说一说)在

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

当除数是14,15,16,24,25,26时,可以用敏捷的试商方法,采纳口算干脆乘的方法,

还可以选择其它能削减调商次数的方法、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题各应商几?(逐题出示)

2、推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否精确,不精确的调整过来、

3、说出下面各题应当商几、(逐题出示,谁先看出来马上抢答)

4、计算下面各题、(一、三、五组做上面4道题,二、四、六组做下面4道题、做完本组

题,可做另一组题)

88・16128X4165・241284-16

91—15150・25113+15194-26

四、作业

4浮数学教案5

1、在详细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相识负数,驾驭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

正负数和0的关系。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培育学生视察、比较、联想、揣测推理等思维实力和独立思索、合作沟通等学习实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获得主动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

情境创设法、视察比较法、小组合作法、归纳概括法等

一、提出课题,干脆引入。

(同学们,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叫负数(板书),大家有听说过吗?见过吗?)

(限制语速)语速

(学情预设)S:电梯:电梯按钮去1楼以下的;天气预报,温度计:温度计上0度以下都

用负数来表示;股票,涨跌;水表,电费…

二、初步相识负数

1、你会写这样的负数吗?在本子上试试,谁上来写?

T:假如我接下来请同学上来写一个负数,下面再请几个,最好和他们写的不一样。(请学

生上台写出自己心中的负数)T:好,谁能在

图里面写上负数(叫5个学生)记住,假如能写得跟别人别出心裁的,那就是最棒的)

2、他们写的都是负数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他们是负数的?

3、谁来说说负数有什么特点?

T:有人认为这是减号;有人认为这是负号。其实,这个符号在运算过程中是减号,在单独

的'数字上则是负号。

T:除了这个特点,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预设)S:负数都要比0小。

T:真棒!这位同学不仅看到了负数的表面,还看透了负数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火眼

金睛。谁能来总结一下负数的特点。

(预设)S:负数有负号而且比0小。(你说呢?多叫几个学生,进一步巩固负数的特点)

T:恩,说的真不错。好,同桌之间说一说。说完以后在纸上写几个负数。(实物投影展示

一两个)再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学生读完时,请大家一起读一读黑板上面的负数。

三、相识正数

T:数学就是有意思,既然有负数,那么相对的,确定有(S:正数)

T:谁能上来写一下正数,一人写一个,有没有跟他们不一样的(直到学生写+)(此环节

要注意分析:先确认有+号的一类是正数(0有意先避开,再告知学生没正号的、我们以前学过

的1、2、3……都是正数,再去突破0)

T:我也写个数,0,认为是正数的请举手;认为是负数的请举手;没有举手的请举手,好,

你来说一下为什么不举手?(预设)S: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假如学生答不上,就告

知孩子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这一环节肯定要看学生的反应,临场发挥)

T:为什么呢?也就是说正数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T:好我们来看这些同学写的数,有什

么不一样?

(预设)S:有正号(T:+号在运算中是加号,在单独的数字上则是正号)

T:那不写正号还是正数吗?(预设)S:是。

T:看来有没有正号不是正数的关键;那你认为,正数的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预设)S:比。大。

三、借助数轴感知负数、0、正数之间的关系。

T:好的。刚才说到0,0除了表示数,还能表示什么?

(预设)S:表示起点。T:好的,这是数轴(PPT出示数轴),负数应当写在0的哪边?

(预设)S:左边。

T:(PPT数轴显示负数)没有负数的时候,数轴是一条什么线?(射线)有了负数呢?(直

线)而这个0就是他们的(分界点);

T:(出示PPT5个-2)这里有5个-2,四人小组探讨下,然后把这里-2的意思按你的跟同

学说一说。

T:某盆地的海报高度是-2.我们先来看第一个-2,谁已经理解盆地海拔-2米的请举手,先

给大家介绍一下海拔?听懂的请举手,掌声送给他。(PPT出现海拨)盆地在哪里?这个盆地

是要比什么还要低?为了精确的表示某一个地方的高度我们都把海平面所在的高度看成什么?

(0米)好,现在谁能换句话说说某盆地的海报高度是-2米,是什么意思?好,下面鲍老师随

意点一个地方,你觉得它的簸高度是正数还是负数?有谁知道我们地球上最高的海拔高度在哪

里吗?最低的呢?这2个数一正一负,分别表示什么含义,你能不能,结合海平面来详细的说

一说,同桌一人说一个

T:路桥最彳氐气温-2,其次个-2,这是温度计,画的好不好?对不对?确定吗?很坚决,那

好,我也带了了4个温度计,大家找找哪个才是真正的・2。0同意第一个举手……千万不要看他

是0下面一格就是-2摄氏度。来说说这些是几度?

T:张老师把车停在-2楼。第三个-2,楼房中什么是0?(预设)S:地面

T:(第四个-2,我的银行卡还剩-2,PPT显示)这个专业术语叫透支。想知道鲍老师为什

么卡里还剩2块钱吗?(PPT显示)我的银行卡还剩98元,买电影票用去100,还剩(),买

爆米花又刷去10元,还剩()。回到银行,抓紧给卡里冲了200元,现在卡里还剩()。

T:我弟弟身高记作-2cm,究竟是什么意思?

T:(PPT出示我国13岁男孩的平均身高约是150cm)现在知道-2cm是什么意思了吗?

谁来说一下?

(预设)S:比平均身高矮2cm

T:在这里我们把哪一个身高看做了0,假如用140cm做标准,我每指一个人,看你能不

能理解他真正的身高是多少?这里有一个人的身高很标准,谁?因为他是0,正好是平均身高

(+3,143;-2,138;-4,136)看来身高能成为负数,那体重能不能成为负数?

T:我们在做这些题目的时候都在找一个数,是什么?(预设)S:0T:我们现在回顾一下,

这里的5个负数都是用谁当做0的?看谁反应快,我就知道谁今日驾驭的做好。

T:这些0都一样吗?(预设)S:不一样。

T:是的,有的时候0是约定俗成的,有的时候是要去规定的所谓的"0"也就是标准,

四、小结揭题,质疑延长。

这节课要结束了,回头反思一下,感觉有收获吗?关于负数,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五、总结:

正数都比"0"大

负数都比"0"小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反思

《相识负数》一课是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相识生活中的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

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

对学生来说是生疏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既感到

熟识,又感到亲切。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全员参加,热忱高涨。应当说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本节课比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学问结构了解不深,有些内容设计的不够谨慎和细小,比如数轴的相识,课中只能

是描述性的定义,只要让学生会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就可以了,应当再加入比大小的部

分,使得学问更加贴切和坚固。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正确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分数四则混合式题。

2、运用学过的学问,解答两步计算的较简洁的分数应用题。

3、培育和训练学生的思索和分析解答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点:

1、两三步式题的正确计算。

2、培育和训练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填空: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

2、口算:

3/533/732/5-1/51/42/3

1/2333/51/3+1/261/3

3、标明下面各题的运算依次:

7302+(50(25+47)][1178-12(84+5)]5

4、小红用8米长的彩带做一些花,假如每朵花用2/3米彩带,小红能做多少朵花?

二、引入新课:

在上面第三个问题的后面增加她把其中的4朵送给了同学,还剩多少朵花?(增加问题后

就成为例4)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说一说,怎样求还剩多少朵花?

3、学生列式:

4、师:请同学们视察,这道题目中有哪几种运算?

生:除法和减法。

师: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运算依次是怎样的?

生:略。

师:从以上分析请你推想: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依次,适用于分数吗?

生:通过分析例4的题意我们可以看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数和

计算。

5、学生独立计算,师巡察指导并作订正。

82/3-4=83/2-4=12-4=8(朵)

答:小红还剩8朵花。

6、思索:在计算中,应当留意什么?

三、

要求:让学生说一说,上面的题目的运算依次各是什么,然后进行计算。

本练习的教学支配:学生先独立计算前两列的'四个小题,然后沟通各自的算法,对比分步

计算的先把除法转化为乘法再一次性约分这两种不同的解法,哪一种更简便些?

激励学生以后在计算中可以依据题目的特点敏捷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然后再让学生计

算第三列的两个小题

此两小题由学生找出运算依次之后独立计算,老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最终让学生说一说,

你在计算中是如何来提高计算的正编率的?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1、老爷爷每天跑几圈?

2、半圈用哪个数来表示?

3、照这个速度,怎样理解?

4、要求老爷爷每天跑步要用多少时间,要先求出什么?

5、现在你能解答了吗,能解答的自己写出解答过程,不能解答的请教老师。

6、指名口答解答过程,师生共同订正。

四、全课总结:

1、说一说,今日学习了什么新学问?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觉吗?有什么想要告知老师和同学的吗?请大家发

表自己的见解。

五、课后作业:练习九第1---4题。

第1题:读题后思索,你准备怎样来计算这几道题?(多找几个学生来说自己心里的想法,

找寻出最好的解题策略后再让学生进行计算。)

第2题:提问6楼到地面的高度是多少层楼的高度?

(6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只有5层楼的高度)

第3、4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J浮数学教案7

教学目的:

1、依据现实情境,通过嬉戏,进一步识别简洁几何体。

2、在嬉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初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沟通实力。

4、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把简洁的数学问题用嬉戏放之于现实情境中应用。

课前打算:一些简洁的几何体。

教学方法:以问题情景为中心,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习。

一、问题情境

师:你知道了四种物体名称,我们来探讨一下它们的数学问题。

探讨一下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探讨?(分组探讨)

二、建立模型

1、分组探讨探讨。

学习要求:(1)探讨这些物体摆放的不同。

(2)打算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探讨结果。

2、汇报沟通,初构模型。

师:物体间位置可以用上下左右来分析,在小组中沟通、汇总的基础上探讨出结果,明确空

间关系。全班确定一下其空间位置关系。

3、情境迁移,再构模型。

情境呈现:几个几何体积木。

你说我摆,同桌相互进行嬉戏,随着空间位置关系确立,其积木的个数可以随之增加,说和

摆的身份可以改变。

三、说明应用

1、说一说,写一写。

让学生细致地视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形态是长方体(长),正方体(正),圆柱(圆),

球体(球).再同桌互说,并用单个汉字写下来。再用空间位置关系来说。(其形态只要大致正

确即可)

2、看一看,填一填。

让学生自主完成。

3、摸一摸,说一说。

这是一个嬉戏,可以让学生把操作活动与表达结合起来,可以是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

名称,也可以先结合名称再支摸出相应的物体,这一活动可以分组进行。

4、看一看,数一数。

对本题的解答有肯定难度,可以用搭积木的方法先帮助解答。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长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前后的关系在生活中应用。

3、自选一场景,进行位置关系的描述。

教学建议: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这学有所用。

2、关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3、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和体脸,强调理解和感悟。

4、力主营造一个宽松、和平、温情的学习环境。

你说我摆

课后评析:

浮数学教案8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内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依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洁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洁的分析。依据统计表

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相识简洁的统计过程,能依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

行简洁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让

学生亲身经验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爱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爱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爱,假如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

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老师引导:张三喜爱红色,学校就确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看法?

老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依据自己的喜好来确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

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爱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杳全校学生

喜爱的颜色。)

老师追问:假如我们现在要立刻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

样?(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

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爱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爱的颜色。

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加充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

爱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探讨收集数据的方法。

(1)老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当怎样

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探讨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礴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爱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

小调查等。每人报喜爱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

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老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便利?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

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爱哪种颜色就举手表

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老师说颜色,学生举手,老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觉。)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爱的人数加起

来,假如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爱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

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老师依据分析的状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痛材第3页”做TT,调查本班同学最喜爱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打算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简单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

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纳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精确性),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探讨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爱去()的人数最多,最喜爱去()的人数最少。最喜爱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爱去(),喜爱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爱参与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依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与()小组的人数最多,参与()小组的人数最少。我们班参与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爰()小组,喜爰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日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爱的校服的颜色,最喜爱

去哪里春游,最喜爱参与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纳

这种方法。板书设计: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J浮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详细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相识,发展

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相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驾驭数位依次表。

教学重、难点:

相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驾驭数位依次表。

教学打算: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依次表格(空的)。

教学过程:

一、打算练习。

1、视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27、37、47、57、()()()()()

110、210、310、410、()()()()()

2、读出下面的数。

375309420200

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打算练习复习旧知,为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新知做好打算。

二、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

汇报一下调杳的结果。

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老师板弓,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道南京长

江大桥的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相识。

老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马路、铁路两用桥。

(2)请学生认读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相识。齐读

3、教学例4。

(1)视察例4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依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干一干地数,10个一干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干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干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

①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老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4、教学列5。

(1)老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依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

(2)师:这个数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驾驭数位的依次,同时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

5、课堂练习。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写出各数,再读一读,最终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

①从994-1000;②从9995-10000.(男、女生分组数数,每组数一题。)

6、数位依次表。

(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

(2)你通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依次吗?

(3)老师拿出数位依次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

(老师请一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自己制作。)

(4)记这个表格。(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学习,驾驭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同时培育学生的推理、分析实力和

学问的迁移的实力。

三、巩固练习

同桌相互拨数、认读,并将认读的数写在本子上。

四、课堂小结说一说你今日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学会归纳整理自己的学问体系。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学问加以巩固,提高计算和估

算实力,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克千克和吨

的质量观念,知道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进行各单位之间的简洁计算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相互沟通

1、谈话引导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数学中我们已经学了几组表示事物及其特征的特定单位。你们知道有

哪些单位吗?

如: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哪些?还有表示什么的单位?

2、小组探讨

由小组长把探讨的结果记录下来。

3、沟通展示

并评出哪一组记录的最完整。

二、加深体验,建立观念

1、数T

出示时间单位时、分、秒。探讨:怎样才能感受和记忆这些时间单位?

让学生从钟面的相识,1时、1分、1秒内所干的事情,以刚好、分、秒之间的进率等方面

复习时间学问。

2、比一比

出示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米和千米

小组探讨: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长度单位?

让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用语言描述,全面复习所学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把前后学问联

系起来,使学问系统化。

3、估T6

出示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

小组探讨: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质量单位?

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全面复习所学的质量单位及其进率。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算一算

出示课本第122页的第9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解答。最终沟通自己的算法。

2、猜一猜

结合课本第10页的第4题,让学生依据路程的远近,猜一猜他们是步行、乘车还是乘飞机?

3、估TS

通过第125的第8题,使学生驾驭千克与吨之间的计算与估算。

四、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第122页的第10题,集体核对。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学问?你驾驭的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

小学数学教案1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7例1、例2及"做TT,练习六第1、2、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

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让学生在详细的情境中去思索、想像再创建,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还相识它们吗?(出示)

它们的身上还有许多的隐私,这节课老师看看哪位同学发觉的隐私最多。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

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带着学生做风车,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纸的每一步改变,从面体会到平面图

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

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教学例2

师:用几个相同的图形能拼出什么图形呢,请同学们拼拼看。

(让学生分组拼,拼完后组内沟通,后老师引导全班沟通。)

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三、巩固练习

(1)按P28上的"做TT减正方形。

(2)思索并做一做练习六的第2、5、6题。

四、全课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视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改变而改变?怎样改变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肯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

中发觉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觉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探讨沟通。

B、引导学生回答:

(3)老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肯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改变面改变。底

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削减,高度反而上升,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肯定,我们就

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假如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肯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

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肯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推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肯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肯定,底和高。

(4)〃\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f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

样推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45~46练习七第6~11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推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探讨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相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改变的规

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肯定,进而

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推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育学生主动思索、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老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

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lcm3或ldm3去量就比较麻

烦。

老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假如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学问来计

算。

(2)视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打算好的24块lcm3的小正方体木块,随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

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特别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视察:从这张表中,你发觉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索,然后小组内探讨沟通,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

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解并描述:假如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依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当怎

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二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

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推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留意哪些问题?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小学数学教案14

《分苹果》本课时的重点与难点是除法算式的竖式计算,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

计算。在这课我认为学生应当弄清以下问题:

1、一横一撇那是什么呢?是除号吗?

2、以前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竖式时都是在两个数的前面写上+、-,除法怎么不是像它们

这样子写上呢?

3、这个竖式,上面不是有了20吗,为什么20的下面还要有一个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