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_第1页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_第2页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_第3页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_第4页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在下列物理现象中,不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A、发电机发电B、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C、变压器改变电压D、闭合电路中的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2、下列关于光的传播特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总是发生折射C、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都是可逆的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快3、在以下哪个选项中,不属于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A、力B、能量C、生物D、速度4、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以下哪个说法是错误的?A、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C、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牛顿第一定律可以通过实验验证5、在下列实验中,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下列哪种操作是错误的?A.使用标准砝码时,避免砝码与托盘直接接触,应在砝码与托盘间垫上纸片B.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避免视差C.测量液体体积时,读数应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点读取D.测量温度时,应等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6、在下列关于物理量单位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牛顿(N)是力的单位,其定义是1千克物体受到1米每平方秒的加速度时的力B.焦耳(J)是功率的单位,其定义是1瓦特(W)在1秒内所做的功C.安培(A)是电流的单位,其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D.开尔文(K)是温度的单位,其定义是水的三相点温度7、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理实验基本操作的是:A.量筒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B.使用天平时,指针偏左说明物体质量小于砝码质量C.用电流表测电流时,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D.观察使用显微镜时,应使显微镜的光圈对准光源8、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以下哪个措施能够使实验结果更准确?A.保持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B.多次改变物体的接触面积,记录摩擦力变化C.使用不同材料的物体,比较摩擦力大小D.在实验中尽量减少空气阻力的影响二、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第一题请简述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第二题请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阐述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第一题【案例分析】小明的物理学习一直不尽如人意,他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总是一知半解,实验操作也显得有些笨拙。在一次物理实验课上,小明在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遇到了困难。他无法准确地确定像的位置,也无法观察到清晰的像。以下是小明实验过程中的对话记录:学生小明:老师,我找不到像,是不是我的镜子角度不对?老师:小明,你先检查一下你的镜子是否垂直于桌面,如果角度不对,像的位置就会偏差。小明:我检查过了,角度是垂直的,但是我还是找不到像。老师:那可能是因为你的蜡烛和屏幕没有对准,你需要调整它们的位置,确保它们与镜子的距离相等。小明:哦,我明白了,那我现在应该怎么做呢?老师:你可以先移动蜡烛,观察像的变化,然后逐渐调整屏幕的位置,直到你找到清晰的像。小明调整了蜡烛和屏幕的位置,但仍然没有找到像。他显得有些沮丧,实验也暂时中断了。问题:1.结合小明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可能影响他实验成功的原因有哪些?2.作为物理老师,你将如何引导小明完成这个实验,并帮助他克服实验中的困难?3.你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第二题案例:某初中物理教师在讲解“欧姆定律”这一课时,采用了以下教学过程: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电路图,引导学生观察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和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2.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电路图分析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规律。3.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给出欧姆定律的公式。4.教师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问题:1.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过程,指出其优点和不足。2.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第一题题目描述:请你根据以下教学背景和要求,设计一堂初中物理“电流做功”的课堂教学。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电路的工作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电流做功的概念,并能够应用电流做功的原理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理解电流做功的概念,能够运用电流做功的公式进行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意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电流做功的概念,理解电流做功的原理。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电流做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电流做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器,提问:这些电器是如何工作的?2.引导学生回顾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提出电流做功的概念。二、新课讲授1.实验演示:展示电流做功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2.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电流做功的条件和结果。3.讲解电流做功的公式:W=UIt,并解释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4.举例说明电流做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巩固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电流做功概念的理解。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流做功的概念和公式。2.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做功的意义。第二题题目:请根据以下教学情境,设计一节物理课的教学方案。教学情境:本节课的主题为“电流的磁场”,教学内容包括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磁场的基本性质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电磁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电流的磁场这一概念较为陌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流的磁效应,掌握奥斯特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2)了解磁场的基本性质,包括磁感应强度、磁场方向等;(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简单的电磁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探究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品质。教学重点:1.电流的磁效应;2.奥斯特实验;3.磁场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1.理解电流的磁效应;2.奥斯特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电流吗?电流有哪些特点?2.引导学生回顾电流的基本概念,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二、新课讲授1.电流的磁效应(1)讲解电流的磁效应的概念,通过动画或图片展示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现象;(2)通过奥斯特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电流产生磁场的现象;(3)总结电流的磁效应的特点。2.磁场的基本性质(1)讲解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磁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2)讲解磁场的方向,通过右手螺旋定则帮助学生掌握磁场方向;(3)举例说明磁场的基本性质,如磁场的叠加、磁场的穿透等。三、实验探究1.小组合作,进行奥斯特实验,观察电流产生磁场的现象;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实验现象。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电流的磁效应、磁场的基本性质;2.提问:同学们,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电磁现象?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查阅资料,了解电磁学在生活中的应用。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在下列物理现象中,不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A、发电机发电B、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C、变压器改变电压D、闭合电路中的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答案:B解析:电磁感应现象是指闭合电路中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发电机发电、变压器改变电压和闭合电路中的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都属于电磁感应现象。而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是由于电流的通断或电流大小的变化引起的,不属于电磁感应现象。因此,正确答案是B。2、下列关于光的传播特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总是发生折射C、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都是可逆的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快答案:ACD解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确实沿直线传播,因此A选项正确。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确实总是发生折射,所以B选项也是正确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都是可逆的,这意味着如果光逆着原来的路径传播,也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因此C选项正确。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而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要慢一些,因此D选项也是正确的。所以正确答案是ACD。3、在以下哪个选项中,不属于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A、力B、能量C、生物D、速度答案:C解析:力、能量和速度都是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而生物属于生物学范畴,不是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4、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以下哪个说法是错误的?A、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C、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牛顿第一定律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答案:C解析: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牛顿第一定律可以通过实验验证,如滑块在无摩擦斜面上的运动实验。5、在下列实验中,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下列哪种操作是错误的?A.使用标准砝码时,避免砝码与托盘直接接触,应在砝码与托盘间垫上纸片B.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避免视差C.测量液体体积时,读数应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点读取D.测量温度时,应等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答案:A解析:选项A中的操作是错误的。使用标准砝码时,应该直接放在托盘上,避免在砝码与托盘间垫上纸片,因为这样会增加额外的质量,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6、在下列关于物理量单位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牛顿(N)是力的单位,其定义是1千克物体受到1米每平方秒的加速度时的力B.焦耳(J)是功率的单位,其定义是1瓦特(W)在1秒内所做的功C.安培(A)是电流的单位,其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D.开尔文(K)是温度的单位,其定义是水的三相点温度答案:A解析:选项A是正确的。牛顿是力的单位,定义为1千克物体受到1米每平方秒的加速度时的力。选项B中,焦耳是功的单位,而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选项C中,安培是电流的单位,其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选项D中,开尔文是温度的单位,但其定义是基于热力学温度标度,水的三相点温度是作为固定参考点来定义0K的。7、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理实验基本操作的是:A.量筒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B.使用天平时,指针偏左说明物体质量小于砝码质量C.用电流表测电流时,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D.观察使用显微镜时,应使显微镜的光圈对准光源答案:B解析:在物理实验中,使用天平时,如果指针偏左,说明物体质量大于砝码质量,而不是小于。因此,B选项描述的情况不属于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其他选项都是正确的物理实验基本操作。A选项是正确的量筒读数方法,C选项是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的方法,D选项是使用显微镜的正确观察方法。8、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以下哪个措施能够使实验结果更准确?A.保持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B.多次改变物体的接触面积,记录摩擦力变化C.使用不同材料的物体,比较摩擦力大小D.在实验中尽量减少空气阻力的影响答案:D解析: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该尽量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选项A中的匀速直线运动是实验条件,但不是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措施。选项B和C虽然能探究不同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但单次实验可能由于误差导致结果不准确。而选项D提到的减少空气阻力的影响,能够确保实验结果主要反映摩擦力的变化,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D是最佳选择。二、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第一题请简述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答案: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中产生疑问,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例如,通过实验演示、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探究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3.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实验技能: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物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融入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动画等,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5.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6.评价与反馈,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调整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解析:本题考查教师如何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探究式学习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提高实验技能,丰富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给予学生评价与反馈,促进学生成长。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物理知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物理学科素养。第二题请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阐述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答案:1.创设探究情境:教师应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验探究课题,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2.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与实验相关的科学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形成假设和预测。3.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包括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方法的确定、实验数据的收集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4.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6.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在实验结束后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7.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评价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解析: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这一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述答案中,首先强调了创设探究情境的重要性,这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基础。其次,提出了提出探究问题的步骤,这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关键。接着,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操作是实验探究的核心环节,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分析实验数据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重要环节,交流讨论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最后,反思与评价环节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这些步骤,教师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第一题【案例分析】小明的物理学习一直不尽如人意,他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总是一知半解,实验操作也显得有些笨拙。在一次物理实验课上,小明在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遇到了困难。他无法准确地确定像的位置,也无法观察到清晰的像。以下是小明实验过程中的对话记录:学生小明:老师,我找不到像,是不是我的镜子角度不对?老师:小明,你先检查一下你的镜子是否垂直于桌面,如果角度不对,像的位置就会偏差。小明:我检查过了,角度是垂直的,但是我还是找不到像。老师:那可能是因为你的蜡烛和屏幕没有对准,你需要调整它们的位置,确保它们与镜子的距离相等。小明:哦,我明白了,那我现在应该怎么做呢?老师:你可以先移动蜡烛,观察像的变化,然后逐渐调整屏幕的位置,直到你找到清晰的像。小明调整了蜡烛和屏幕的位置,但仍然没有找到像。他显得有些沮丧,实验也暂时中断了。问题:1.结合小明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可能影响他实验成功的原因有哪些?2.作为物理老师,你将如何引导小明完成这个实验,并帮助他克服实验中的困难?3.你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答案:1.影响小明实验成功的原因可能包括:小明对实验原理和步骤理解不透彻,导致实验操作失误。小明在实验过程中缺乏耐心,没有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小明可能没有掌握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如蜡烛和屏幕的调整。教师在实验前的指导不够详细,没有让学生充分理解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2.作为物理老师,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小明完成实验并克服困难:首先,耐心地解释实验原理,确保小明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实验步骤。引导小明逐步操作,先从简单的步骤开始,如调整镜子角度,确保其垂直于桌面。在小明操作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纠正他的错误操作。鼓励小明多尝试,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培养他的实验耐心和毅力。可以让小明观察其他同学的成功操作,从中学习经验。3.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的方法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验原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实验背后的科学知识。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理论知识。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让学生学会总结实验结果和反思实验过程,提高科学写作能力。第二题案例:某初中物理教师在讲解“欧姆定律”这一课时,采用了以下教学过程: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电路图,引导学生观察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和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2.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电路图分析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规律。3.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给出欧姆定律的公式。4.教师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问题:1.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过程,指出其优点和不足。2.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答案:1.该教师的教学过程优点: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电路图,直观地呈现了物理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在总结时给出了欧姆定律的公式,帮助学生建立了知识体系。该教师的教学过程不足: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欧姆定律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可能对公式的来源和意义理解不深。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性提问不足,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课后练习的设计较为简单,未能有效检验学生对欧姆定律的应用能力。2.改进建议:在讲解欧姆定律时,增加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和意义。课堂教学中增加引导性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后练习设计多样化,包括基础题、应用题和探究题,提高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综合应用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实验验证欧姆定律,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第一题题目描述:请你根据以下教学背景和要求,设计一堂初中物理“电流做功”的课堂教学。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电路的工作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电流做功的概念,并能够应用电流做功的原理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理解电流做功的概念,能够运用电流做功的公式进行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意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电流做功的概念,理解电流做功的原理。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电流做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电流做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器,提问:这些电器是如何工作的?2.引导学生回顾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提出电流做功的概念。二、新课讲授1.实验演示:展示电流做功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2.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电流做功的条件和结果。3.讲解电流做功的公式:W=UIt,并解释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4.举例说明电流做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巩固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电流做功概念的理解。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流做功的概念和公式。2.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做功的意义。答案:(以上为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的教学设计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下为教学设计解析。)解析: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电流做功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1.实验演示要清晰,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电流做功的现象。2.讲解公式时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实际意义。3.巩固练习要多样化,既包括选择题,也包括计算题,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4.课堂小结要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做功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电流做功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电流做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题题目:请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