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设计规范2017-12-15发布2018-07-01实施2017北京北京市地方标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utilitytunnelengineering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前言为科学、有效地利用北京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统筹和规范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规划设计,协调相关行业标准,按照《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十三五”时期城乡规划标准化工作规划(2016-2020)》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2016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6]22号)的要求,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研成果以及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本规范的编制工作。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与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5.总体设计;6.结构设计;7.附属系统设计;8.智慧管理系统;9.入廊管线设计。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第7.7.3条为强制性条文,以斜体字标志的第3.0.1、3.0.2、3.0.6、4.1.3、4.3.5、4.3.7、4.3.8、5.5.1、5.5.10、6.1.3、9.1.1、9.4.7、9.5.5、9.6.1条为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强制性条文,均必须强制执行。本规范由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归口管理,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标准日常管理机构为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本规范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邮政编码:100082,联系电话:82216625,电子信箱:lvzcheng@126.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电话:6801.7520,邮箱:bjbb3000@163.com。本规范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本规范参编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特泽热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北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公联公路联络线有限公司通号通信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杨京生(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于德强、王磊、王云琦、王进民、历莉、卞斌、尹凡、吕志成、刘峰、刘旭东、孙东凯、苏云龙、杜玉东、李伟、李雁、李云浩、李永生、李名淦、李沛峰、杨炯、宋文波、宋黎明、张长缨、张白露、张晓昕、陈重、陈鹤、陈旭、陈蓬勃、邵华、郁晓军、罗凯、岳嘉、周晓静、郑红梅、孟瑞明、钟雷、徐志英、徐彦峰、奚江波、高彪、梁小田、董乐意、蒋林林、惠丽萍、蔡宏宇、漆凯、魏萌。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谢映霞、肖燃、孙兵、王庆余、李宁、马则忠、刘克会、蔡芸、李磊、王硙、李宏文、赵克伟、于玉良、欧阳晓梅、刘广奇、胡劲秀、王耀文、马敬友、周江天。 2术语与符号 2.1术语 22.2符号 33基本规定 4规划 4.1一般规定 74.2系统布局 74.3入廊管线及断面选型 74.4三维控制 84.5配套设施 85总体设计 5.1一般规定 95.2断面设计 95.3平面设计 5.4纵断设计 5.5节点设计 5.6支吊架系统 6结构设计 6.1一般规定 6.2材料 6.3结构上的作用 6.4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 6.5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206.6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 216.7预制拼装综合管廊结构 216.8其他结构形式综合管廊 236.9抗震设计 276.10耐久性设计 276.11构造要求 287附属系统设计 7.1消防系统 297.2通风系统 297.3供电系统 307.4照明系统 317.5监控系统 327.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347.7给排水系统 347.8标识系统 358智慧管理系统 8.1一般规定 368.2系统架构 368.3系统设计 368.4系统功能 368.5网络安全 378.6接口要求 379入廊管线设计 9.1一般规定 389.2给水、再生水管道 389.3排水管渠 389.4天然气管道 399.5热力管道 399.6电力电缆 399.7通信线缆 409.8气力垃圾输送管道 409.9入廊管线的监控 40本规范用词说明 41引用标准名录 42附:条文说明 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 2Termsandsymbols 2.1Terms 2.2Symbols 43Basicrequirements 4Plan 4.1Generalrequirements 4.2Planninglayout 4.3Pipeandsectionselection 4.4Threedimensionalcontrol 4.5Monitoringcenter 5Generaldesign 5.1Generalrequirements 5.2Standardcross-section 5.3Graphicdesign 5.4Longitudinaldesign 5.5Nodedesign 5.6Supportandhangersystem 6Structuraldesign 206.1Generalrequirements 206.2Materials 216.3Actionsonthestructures 246.4Calculationofbearingcapacitylimitstate 276.5Calculationofnormallimitstate 286.6Cast-in-placeconcreteutilitytunnel 296.7Precastconcreteutilitytunnel 306.8Otherconcreteofutilitytunnel 336.9Seismicdesign 366.10Durabilitydesign 376.11Detailingrequirements 387Accessorialworksdesign 407.1Firepreventionsystem 407.2Ventilationsystem 417.3Powersupplysystem 427.4Lightingsystem 437.5Monitoringsystem 447.6Firealarmsystem 457.7Watersupplyanddrainagesystem 467.8Signsystem 478Intelligentmanagementsystem 488.1Generalrequirements 488.2Systemarchitecture 488.3Systemdesign 498.4Systemfunction 498.5Networksecurity 498.6Communicationinterfacerequirements 509Pipelinedesign 519.1Generalrequirements 519.2Watersupplyandresurgentwaterpipeline 519.3Seweragepipeduct 519.4Naturalgasline 529.5Heatdistributionpipeline 539.6Powercable 539.7Communicationscable 549.8Pneumaticgarbagecollectingpipe 549.9Pipelinesupervisionsystem 54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55Listofquotedstandards 56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5611.0.1为适应北京市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建设高标准的城市综合管廊,规范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的规划、设计,统一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设计主要技术指标,确保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智慧管理、便于施工和维护,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市新建、改扩建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的规划与设计。1.0.3综合管廊工程规划建设应遵循“规划先行、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充分发挥综合管廊的综合效益。1.0.4综合管廊工程的规划、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术语与符号2.1术语2.1.1综合管廊utilitytunnel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2.1.2干线综合管廊trunkutilitytunnel用于容纳城市主干工程管线,采用独立分舱方式建设的综合管廊。2.1.3支线综合管廊branchutilitytunnel用于容纳城市配给工程管线,采用单舱或多舱方式建设的综合管廊。2.1.4缆线管廊cabletrench采用浅埋沟道方式建设,设有可开启盖板、其内部空间可不考虑通行的,主要用于容纳电力电缆和通信线缆的管廊。2.1.5城市工程管线urbanengineeringpipeline城市范围内为满足生活、生产需要的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供冷、电力、通信、广播电视、气力垃圾输送管道等市政公用管线,不包含工业管线。2.1.6通信线缆communicationcable用于传输信息数据电信号或光信号的各种导线的总称,包括通信光缆、通信电缆以及智能弱电系统的信号传输线缆。2.1.7气力垃圾输送管道系统pneumaticgarbagecollectingpipesystem利用负压气流通过管道系统,将从建筑室内、小区及市政等分类垃圾投放设施投入的垃圾,输送至中央收集站,经固、气分离后压缩集中存储外运处置,垃圾管道内气体经除尘过滤、除臭净化达标排放的垃圾收集输送系统。2.1.8综合管廊定测线utilitytunnelpositioningline为便于综合管廊平面定位设置的其主要结构定位基准线。2.1.9舱室compartment由综合管廊结构本体或防火墙、防火门分隔的用于敷设城市工程管线的封闭空间。2.1.10人员出入口entrance综合管廊设置的便于管理维护人员进出的出入口。2.1.11逃生口escapemanhole综合管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便于人员逃生时可直通地面的孔口。2.1.12吊装口hoistinghole用于将各种入廊管线和设备吊入综合管廊内而在综合管廊上开启的洞口。32.1.13管线分支口junctionforpipeorcable综合管廊内入廊管线和外部管线相衔接的构筑物。2.1.14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cast-in-siteutilitytunnel采用现场整体浇筑混凝土的综合管廊结构本体。2.1.15预制拼装综合管廊precastutilitytunnel在工厂内分节段浇筑成型,现场采用拼装工艺施工成为整体的综合管廊结构本体。2.1.16顶进法jack-inmethod利用顶进设备将预制的箱形构造物或圆管沿综合管廊线位逐渐顶入,以构成综合管廊本体的施工方法。2.1.17矿山法miningmethod修筑综合管廊结构的暗挖施工方法。传统的矿山法指用钻眼爆破的施工方法,又称钻爆法;现代矿山法包括软土地层浅埋暗挖法及由此衍生的其他暗挖方法。2.1.18盾构法shieldmethod用盾构机修筑隧道的暗挖施工方法,为在盾构钢壳体的保护下进行开挖、推进、衬砌和注浆等作业的方法。2.1.19管片结构segmentstructure/segmentallining利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管片衬砌隧道的结构形式。2.1.20集水坑sumppit用来收集以便排除综合管廊结构渗漏水或入廊管道排空水等的构筑物。2.1.21标识mark为便于综合管廊内部入廊管线分类管理、安全引导、警告警示等而设置的铭牌或颜色标识。2.1.22智慧管理系统Intelligentmanagementsystem对综合管廊各子系统进行集成,满足对内管理、对外通信、与城市工程管线运营公司或管理部门协调等需求,具有综合、智慧化处理能力的系统平台。2.2符号2.2.1材料性能Pi—混凝土的抗渗等级;lc—混凝土的导热系数;bi—内表面热交换系数;be—外表面热交换系数;fpy—预应力筋或螺栓的抗拉强度设计值。42.2.2作用和作用效应'Fep,k、Fep,k—地下水位以上、以下的侧向压力标准值;Fsv,k—竖向土压力标准值;'∆t—壁板的内、外侧壁面温差;S—作用效应组合设计值;Gik—第i个永久作用的标准值;Qjk—第j个可变作用的标准值;gs—回填土的重力密度;'s—地下水位以下回填土的有效重度;M—弯矩设计值;'Mj—预制拼装综合管廊节段横向拼缝接头处弯矩设计值;Mk—预制拼装综合管廊节段横向拼缝接头处弯矩标准值;Mz—预制拼装综合管廊节段整浇部位弯矩设计值;N—轴向力设计值;Nj—预制拼装综合管廊节段横向拼缝接头处轴力设计值;Nz—预制拼装综合管廊节段整浇部位轴力设计值。2.2.3几何参数Hs—覆土高度;hc—壁板的厚度;Z—自地面至计算截面处的深度;Zw—自地面至地下水位的距离。A—密封垫沟槽截面面积;A0—密封垫截面面积;Ap—预应力筋或螺栓的截面面积;h—截面高度;x—混凝土受压区高度;q—预制拼装综合管廊拼缝相对转角。52.2.4计算系数及其它Ka—回填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g0—结构重要性系数;Gi—第i个永久作用的分项系数;Qj—第j个可变作用的分项系数;CGi—第i个永久作用的作用效应系数;CQj—第j个可变作用的作用效应系数;yci—第j个可变作用的组合值系数;yqj—第j个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系数;e—综合管廊外侧的土壤计算温度或相邻舱室内部的计算温度;i—综合管廊内部的计算温度;K—密封垫沟槽截面面积;a1—系数;z—拼缝接头弯矩影响系数。63基本规定3.0.1综合管廊应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并应满足管线的使用和运营维护要求。3.0.2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应以综合管廊规划为依据。3.0.3综合管廊工程应结合北京市城市集中新建区建设、旧城改造、道路新(扩、改)建、轨道交通建设、河道整治等,在城市重要地段和管线密集区规划建设。3.0.4城市集中新建区主要道路下市政管线宜纳入综合管廊,并应与道路同步建设。城市老(旧)城区综合管廊建设宜结合地下空间开发、旧城改造、道路改造、轨道交通建设、河道整治、地下主要管线改造、架空线入地等项目同步进行。3.0.5综合管廊规划与建设应与地下管线、地下空间、地下交通以及城市环境景观等相关城市基础设施衔接、协调,并兼顾人民防空需要。3.0.6综合管廊工程设计应包含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附属设施设计等,纳入综合管廊的管线应进行专项管线设计。3.0.7综合管廊工程应同步建设消防、通风、供电、照明、监控与报警、通信、给水、排水、标识等附属设施以及“智慧管理系统”。3.0.8综合管廊工程应满足区域公共信息安全的相关要求。3.0.9综合管廊附属机电设备应满足环保节能要求。3.0.10综合管廊工程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系统进行设计,辅助施工组织、运行维护等。3.0.11纳入综合管廊的工程管线设计应符合综合管廊总体设计及国家现行相关管线设计标准的规定。74规划4.1一般规定4.1.1综合管廊规划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规划年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并应预留远景发展空4.1.2综合管廊规划应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道路规划、轨道交通规划、市政工程综合规划相衔接,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4.1.3综合管廊规划应集约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统筹规划综合管廊内部空间,协调综合管廊与其他地上、地下工程的关系。4.1.4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应包括系统布局、入廊管线分析、断面选型、三维控制、配套设施、建设计划等内容。4.2系统布局4.2.1综合管廊布局应与城市功能分区、建设用地布局和道路网、轨道交通网、市政管网规划相适应。4.2.2综合管廊规划应结合城市地下管线现状,在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供冷、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环卫等专项规划以及地下管线综合规划的基础上,确定综合管廊的布局。4.2.3综合管廊布局应与地下交通、地下商业开发、地下车库、地下人防设施及其他相关建设项目相协调,宜同步规划、设计、施工,统筹利用建设条件,各种地面设施及环境景观宜统一布局。4.2.4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宜建设综合管廊:1城市集中新建区;2新建城市主要道路及道路宽度难以满足直埋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3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地段;4棚户区改造、旧城更新;5架空线入地等管线更新改造项目;6重要公共空间、广场、主要道路的交叉口、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等。4.2.5历史文化街区宜结合架空线入地、基础设施改造等建设缆线管廊。4.3入廊管线及断面选型4.3.1给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供冷、电力、通信、广播电视、气力垃圾输送及其他压力流管道宜纳入综合管廊,重力流雨水、污水管道结合具体条件可纳入综合管廊。4.3.2综合管廊断面形式应根据其纳入管线的种类、规模、预留空间及建设方式等确定。4.3.3综合管廊断面应满足管线安装、检修、维护作业所需要的空间要求。4.3.4综合管廊内的管线布置应根据其纳入管线的种类、规模、分支口条件及周边用地功能确定。4.3.5天然气管道应在独立舱室内敷设。4.3.6含天然气管道舱室的综合管廊不应与其他建(构)筑物合建。4.3.7热力管道采用蒸汽介质时应在独立舱室内敷设。84.3.8热力管道不应与电力电缆同舱敷设。4.3.9110kV及以上电力电缆,不应与通信电缆同侧布置。4.3.10给水管道与热力管道同侧布置时,给水管道宜布置在热力管道下方。4.3.11进入综合管廊的排水管道应采用分流制;雨水纳入综合管廊可利用结构本体或管道排水方式。4.3.12污水纳入综合管廊内应采用管道排水方式;污水管道宜设置在综合管廊的底部。4.4三维控制4.4.1综合管廊平面位置应根据周边用地规划、道路横断面、地下管线及地下空间利用情况等因素确定。4.4.2干线综合管廊宜设置在机动车道、道路绿化带下。4.4.3支线综合管廊及缆线管廊宜设置在道路绿化带、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4.4.4综合管廊的覆土深度应根据地下空间竖向规划、上部荷载、绿化种植、设计冻深及综合管廊附属设施高度等因素综合确定。4.4.5综合管廊竖向布置应与重力流管道系统高程统筹协调,尽量减少与重力流管道的交叉,保证综合管廊的经济合理。4.5配套设施4.5.1综合管廊工程应设置监控中心及供电系统等配套设施。4.5.2综合管廊监控中心宜与临近公共建筑合建。4.5.3综合管廊配套设施地下部分应与地下空间规划协调,地面部分应与城市环境景观协调。95.1一般规定5.2断面设计表5.2.5管道安装净距(mm)铸铁管、螺栓连接钢管焊接钢管、化学管道、复合材料管道ab1ab1DN<400400400800500500800400≤DN<10005005001000≤DN<1500600600600600≥DN15007007007007005.2.6电力电缆支架间距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缆支架的长度除应满足敷设电缆及其固定装置的要求外,宜在满足电缆弯曲、水平蛇形和温度升高所产生的变形量的基础上,增加50mm~100mm;2电缆支架的层间垂直距离应满足敷设电缆及其固定、安置接头的要求,同时应满足电缆纵向蛇形敷设幅宽及温度升高所产生的变形量要求;3电缆支架间的最小净距以及最上层支架距顶板、最下层支架距底板的最小净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的有关规定。5.2.6通信线缆桥架间距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光缆进线室设计规定》YD/T5151及《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GB51158的有关规定。5.3平面设计5.3.1综合管廊定测线位置应依据规划确定。5.3.1综合管廊穿越城市快速路、主干路、铁路、轨道交通、公路时,宜垂直穿越;受条件限制时可斜向穿越,最小交叉角不宜小于60°。5.3.2综合管廊与相邻地下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最小水平净距应满足表5.4.3的要求。5.3.3综合管廊最小转弯半径,应满足综合管廊内各种管线的转弯半径要求。5.3.4综合管廊出地面附属构筑物应与道路工程及周边景观相协调。5.4纵断设计5.4.1综合管廊纵向坡度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纵向坡度不宜小于0.2%;2纳入电力电缆的其纵向坡度不宜大于30%;3当纵向坡度超过10%时,应在人员通道部位设置防滑地坪或台阶。4考虑通行检修车辆的其纵向坡度还应考虑检修车辆通行要求。5.4.2综合管廊穿越河道时应选择在河床稳定的河段,最小覆土深度应满足河道整治和综合管廊安全运行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I~V级航道下面敷设时,其顶部高程应在远期规划航道底高程2.0m以下;2在VI、VII级航道下面敷设时,其顶部高程应在远期规划航道底高程1.0m以下;3在其他河道下面敷设时,其顶部高程应在河道底设计高程1.0m以下。5.4.3综合管廊与相邻地下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最小净距应根据地质条件和相邻构筑物性质确定,且不应小于表5.4.3。表5.4.3综合管廊与相邻地下构筑物及管线的最小净距施工方法相邻情况明挖施工顶管、盾构施工矿山法施工综合管廊与地下构筑物水平净距----综合管廊与地下构筑物交叉垂直净距--2.0m2.0m综合管廊与地下管线水平净距----综合管廊与地下管线交叉垂直净距0.5m5.4.4综合管廊覆土厚度应根据道路结构层、综合管廊附属夹层、综合管廊外交叉管线、绿化种植等因素确定。5.5节点设计5.5.1综合管廊的每个舱室应设置人员出入口、逃生口、吊装口、进风口、排风口、管线分支口等。5.5.2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逃生口、吊装口、通风口宜相互结合设置。5.5.3综合管廊的人员出入口、逃生口、吊装口、进风口、排风口等露出地面的构筑物应满足城市防洪及防涝要求,并应采取防止地面水倒灌及小动物进入的措施。5.5.4露出地面的各类孔口宜设置在绿化隔离带内,并应避免妨碍车辆路口观察角度,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的有关规定。5.5.5露出地面的各类孔口盖板应设置在内部使用时易于人力开启,且在外部使用时非专业人员难以开启的安全装置。5.5.6综合管廊主要人员出入口间距应按检修维护距离确定,间距宜小于2km5.5.7综合管廊逃生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敷设电力电缆的舱室,逃生口间距不宜大于200m。2敷设天然气管道的舱室,逃生口间距不宜大于200m。3敷设热力管道的舱室,逃生口间距不应大于200m。当热力管道采用蒸汽介质时,逃生口间距不应大于100m。4敷设其他管道的舱室,逃生口间距不宜大于400m。5逃生口尺寸不应小于1m×1m,当为圆形时,内径不应小于1m。6人员逃生口爬梯高度超过4m时,应考虑防坠落措施。5.5.8综合管廊吊装口的最大间距不宜超过400m。吊装口净尺寸应满足管线、设备、人员进出的最小允许限界要求。5.5.9综合管廊出地面风亭风口底部高度应满足防洪要求,并应高出周边地坪不小于0.3m。5.5.10天然气管道舱室的排风口与其他舱室进风口、排风口、人员出入口以及周边建(构)筑物口部距离不应小于10m。天然气管道舱室的各类孔口不得与其他舱室连通,并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5.6支吊架系统5.6.1综合管廊内管道及线缆的支吊架应采用成品支吊架,工厂预制、现场安装,避免现场加工。5.6.2支吊架系统宜与综合管廊附属系统线缆统一进行综合布线设计,满足荷载、防雷接地、安全间距等要求。5.6.3支吊架系统材料应使用不燃材料。5.6.4支吊架宜采用钢制,材料不应低于Q235B;采用热镀锌防腐,镀锌层平均厚度不小于65μm。5.6.5电(光)缆支架和桥架应符合下列规定:1表面应光滑无毛刺;2应适应环境的耐久稳固;3应满足所需的承载能力;4应符合工程防火要求。5.6.6电力电缆支架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平电缆支架在安装前,宜根据计算挠度及安装可能产生的误差,设置预起拱值及预偏量;2机械强度应能满足电缆及其附件荷载、施工作业时附加荷载、运行中的动荷载的要求;3电缆支架支持工作电流大于1500A的交流系统单芯电缆时,宜选用非铁磁材料。4电缆支架应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5.6.7通信线缆敷设安装应按桥架形式设计,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光缆进线室设计规定》YD/T5151及《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GB51158的有关规定。6结构设计6.1一般规定6.1.1综合管廊的结构设计应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强度计算时,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验算稳定性时,采用单一安全系数法。6.1.2综合管廊结构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并应根据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组合,并应取各自最不利的荷载效应组合进行包络设计。6.1.3综合管廊工程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6.1.4综合管廊结构应进行抗震设计,并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6.1.5综合管廊主体结构承载力应满足不低于人防工程“甲类6级”荷载设计。6.1.6热力管道进入综合管廊时,结构设计应考虑热力管道支架处管道推力产生的荷载以及廊内温度对结构的影响。6.1.7综合管廊结构应进行耐久性设计。当地下水或土壤有腐蚀性时,其结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有关规定。6.1.8综合管廊的结构安全等级应为一级,结构中各类构件的安全等级宜与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相同;风亭、出入口等部位结构构件安全等级可进行调整,但不应低于三级。6.1.9综合管廊应进行防水设计,防水设计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的相关规定,防水等级标准应为二级。综合管廊的变形缝、施工缝和预制构件接缝等部位应加强防水和防火措施。6.1.10当综合管廊的底板位于历史最高水位以下时,应验算结构的抗浮稳定性。验算时不应计入廊管线和设备的自重,其他各项作用均取标准值;当不计地层侧摩阻力时,抗浮稳定性抗力系数应不小于1.05;当计取地层侧摩阻力时,抗浮稳定性抗力系数不应小于1.15。6.1.11预制综合管廊纵向节段的长度应根据节段吊装、运输等施工过程的限制条件综合确定。其结构构件的截面强度计算、裂缝控制验算和挠度验算,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执行。6.1.12综合管廊结构的地基计算(如承载力、变形、稳定等应按现行北京市地方标准《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11-501的相关规定执行。6.2材料6.2.1综合管廊的主体结构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6.2.2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比、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和单方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最小用量等应符合结构耐久性的规定,并满足抗裂、抗渗、抗冻和抗侵蚀的要求。一般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设计强度不应低于表6.2.2的规定。表6.2.2一般环境条件下混凝土的最低设计强度等级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C35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C35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C40作为永久结构的地下连续墙和灌注桩C35作为临时结构的地下连续墙和灌注桩C25基坑支护喷射混凝土C20垫层混凝土C20盾构法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C50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C35矿山法喷射混凝土衬砌C25现浇钢筋混凝土衬砌C35顶进法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C356.2.3综合管廊地下部分应采用自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应符合表6.2.3的规定。表6.2.3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管廊埋置深度H(m)设计抗渗等级10≤H<2020≤H<30H≥306.2.4喷射混凝土应采用湿喷混凝土。6.2.5用于防水混凝土的砂、石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有关规定。6.2.6暴露在大气中的混凝土结构,抗冻等级不低于F200。6.2.7用于拌制混凝土的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有关规定。6.2.8混凝土可根据工程抗裂需要掺入合成纤维或钢纤维,纤维的品种及掺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无相关规定时应通过实验确定。6.2.9钢筋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和《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13014的有关规定。6.2.10用于连接预制节段的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有关规定。6.2.11钢筋混凝土管片间的连接紧固件的连接形式及其机械性能等级,应满足构造和结构受力要求,且表面应进行防腐处理。6.2.12纤维增强塑料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结构工程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GB/T26743的有关规6.2.13预埋钢板宜采用Q235钢、Q345钢,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的要求;受力预埋件的锚筋应采用HRB400或HRB300钢筋,不应采用冷加工钢筋。6.2.14注浆材料应采用对地下环境无污染及后期收缩小的材料。6.2.15弹性橡胶密封垫的主要物理性能应符合表6.2.15的规定。表6.2.15弹性橡胶密封垫材料物理性能序号指标氯丁橡胶三元乙丙橡胶1硬度(邵氏度45±5~65±555±5~70±52伸长率(%)≥350≥3303拉伸强度(MPa)≥10.5≥9.54热空气(70oC´96h)硬度变化值(邵氏)≥+8≥+6扯伸强度变化率(%)≥-20≥-15扯断伸长率变化率(%)≥-30≥-305压缩永久变形(70oC´24h)(%)≤35≤286防霉等级达到或优于2级注:以上指标均为成品切片测试的数据,若只能以胶料制成试样测试,则其伸长率、拉伸强度的性能数据应达到本规定的120%。6.2.16遇水膨胀橡胶密封垫,其主要物理性能应符合表6.2.16。表6.2.16遇水膨胀橡胶密封垫材料物理性能序号指标PZ-150PZ-250PZ-450PZ-6001硬度(邵氏A度*42±742±745±748±72拉伸强度(MPa)≥3.5≥3.5≥3.53扯断伸长率(%)≥450≥450≥350≥3504体积膨胀倍率(%)≥150≥250≥400≥6005反复浸水试验拉伸强度(MPa)扯断伸长率(%)≥350≥350≥250≥250体积膨胀倍率(%)≥150≥250≥500≥5006低温弯折-20oC´2h无裂纹无裂纹无裂纹无裂纹7防霉等级达到或优于2级注:1*硬度为推荐项目;2成品切片测试应达到标准的80%;3接头部位的拉伸强度不低于上表标准性能的50%。6.2.17变形缝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橡胶止水带的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高分子防水材料第二部分止水带》GB18173.2的有关规定;2金属止水带的化学成分和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铜合金带材》GB/T2059或《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GB/T3280的有关规定,厚度不宜小于3.0mm,拉伸强度不应小于205MPa,铜止水带的断裂伸长率不应小于20%,不锈钢止水带的断裂伸长率不应小于35%;3填缝材料应采用具有适应变形功能的板材;4嵌缝材料应采用聚硫密封胶、聚氨酯密封胶或遇水膨胀橡胶条,其技术性能应分别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聚硫建筑密封胶》JC/T483、《聚氨酯建筑密封胶》JC/T482和现行国家标准《高分子防水材料第三部分遇水膨胀橡胶》GB18173.3的有关规定。6.3结构上的作用6.3.1综合管廊结构上的作用,按性质可分为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和偶然作用。1永久作用应包括:结构和永久设备的自重、内部管道及其输送介质的自重、土的竖向压力和侧向压力、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等。2可变作用应包括:管廊内部活荷载、地面车辆荷载、地面堆积荷载、地面车辆荷载或地面堆积荷载引起的侧向土压力、吊车及吊钩荷载、地下水的压力(侧压力、浮托力)、结构构件的温、湿度变化作用,地上结构的雪荷载、风荷载。3偶然作用包括:地震作用、人防荷载等。6.3.2结构设计时,对不同的作用应采用不同的代表值。永久作用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对可变作用,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6.3.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按标准组合设计时,对可变作用应按规定的作用组合采用其标准值或组合值作为代表值。可变作用的组合值,应为可变作用的标准值乘以其组合值系数。6.3.4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按准永久组合设计时,对可变作用应采用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应为可变作用的标准值乘以其准永久值系数。6.3.5永久作用标准值:1结构主体及内部管线自重可按结构构件及管线设计尺寸计算确定。常用材料的自重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采用;永久性设备的自重标准值可按该设备的实际自重或样本提供的数据采用;2明挖综合管廊上的竖向土压力,其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Fsv,k=gsHs(6.3.5-1)式中:Fsv,k—竖向土压力(kN/m2s—回填土的重力密度(kN/m3可按18kN/m3采用;Hs—综合管廊顶板上的覆土高度(m)。3明挖综合管廊上的侧向土压力,应按静止土压力计算,其标准值应按下列规定确定(图6.3.5地面ZwZwZFep,k地下水位管廊图6.3.5侧壁上的土压力分布图1)对埋设在地下水位以上的管廊Fep,k=KagsZ(6.3.5-2)2)对埋设在地下水位以下的管廊sZw+gs'(Z-Zw))(6.3.5-3)式中:Fep,k—侧向土压力标准值(kN/m2)Ka—静止土压力系数,应根据土的抗剪强度确定。当缺乏试验数据时,采用放坡或土钉墙时可取0.5,采用护坡桩时,可取0.33;'s—地下水位以下回填土的有效重度(kN/m3一般可取10kN/m3;Z—自地面至计算截面处的深度(mZw—自地面至地下水位的距离距离(m)。4矿山法及盾构法施工的综合管廊竖向土压力,宜根据所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覆土厚度,并结合土体卸载拱作用的影响确定。使用阶段水平土压力宜按静止土压力计算;5矿山法的初期支护承担施工期间的全部荷载;二次衬砌承担使用阶段的全部荷载;6入廊管道内水重度标准值,可按10kN/m3采用;7垃圾气力输送管道中的垃圾重度标准值,可按5kN/m3采用;8建设场地地基土有显著变化段的综合管廊结构,应计算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其沉降量及沉降差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计算确定。6.3.6可变作用标准值:1综合管廊内部活荷载标准值及其准永久值系数,应按表采用;表综合管廊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及其准永久值系数yq序号部位活荷载标准值(kN/m2)准永久值系数yq1操作平台2.00.52楼梯或走道板2.00.43操作平台、楼梯的栏杆0.0注:对设有检修车的综合管廊,车道范围内的集水坑盖板及走道板等构件,尚应根据运行条件确定检修车辆荷载。2地面堆积荷载标准值可取10kN/m2,其准永久值系数yq可取0.5;3地面车辆荷载标准值可根据轮压按35°角扩散确定,车轮的布置及轮压的大小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中城市-A级的相关规定确定,其准永久值系数yq可取0.5;4地面车辆荷载或地面堆积荷载引起的侧向土压力标准值应为地面车辆荷载或地面堆积荷载的标准值乘以土的侧压力系数;5地面车辆荷载和地面堆积荷载不应同时考虑,应取其作用效应较大者;6吊装口的吊车荷载应按工程实际情况采用;出地面构(建)筑物的雪荷载、风荷载的标准值及其准永久值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采用;7综合管廊的浮托力、侧壁的水压力,均应按静水压力计算;地下水对结构的浮托力标准值应按最高水位确定;8综合管廊壁面温差标准值,可按下列规定确定:hDt=(Ti-Te)(6.3.6-1) b 式中:∆t—壁板的内、外侧壁面温差(℃);hc—壁板的厚度(mλc—混凝土的导热系数(W/m·Ki—内表面热交换系数(W/m2·Kβe—外表面热交换系数(W/m2·KTi—管廊内部的计算温度(℃);Te—管廊外侧的土壤计算温度或相邻舱室内部的计算温度(℃)。表混凝土的热工系数-∞6.3.7制作、运输和堆放、安装等短暂设计状态下的混凝土预制构件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有关规定。6.3.8综合管廊的结构设计应考虑内部管道支、吊架对综合管廊的作用。6.3.9热力舱及其相邻舱室应考虑温度变化作用。6.3.10使结构或构件产生不可忽略的加速度的作用,应按动态作用考虑,一般可将动态作用简化为静态作用乘以动力系数后按静态作用考虑。6.3.11综合管廊的地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进行横向和纵地震作用分析。6.4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6.4.1管廊结构的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1结构构件应进行基本组合下和地震组合下的承载力计算;2必要时尚应进行结构的倾覆、滑移、飘浮验算。6.4.2在作用的基本组合下或地震组合下结构构件应采用下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式中g0—结构重要性系数:在持久设计状态和短暂设计状态下取1.1;对地震设计状态下应取1.0。S—作用的基本组合或地震组合的效应设计值R—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确定。R(×)ℴ结构构件抗力函数;rRd—结构构件的抗力模型不定性系数:基本组合时取1.0;地震组合时应用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gRE代替gRd。206.4.3作用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式(6.4.3-1)、式(6.4.3-2)的最不利值计算确定:S=gGiCGiGikimS=ågGiCGiGikmiLgQiycjCQjQjknLågQiycjCQjQjk(6.4.3-2)nj=1式中:Gik—第i个永久作用的标准值;CGi—第i个永久作用的作用效应系数;gGi—第i个永久作用的分项系数,应按表6.4.3采用;ycj—第j个可变Qjk的组合值系数;Qjk—第j个可变作用的标准值;CQj—第j个可变作用的作用效应系数;Q1Qj—第1个和第j个可变作用的分项系数,应按表6.4.3采用;gL—设计使用年限调整系数,取1.1。表6.4.3作用的分项系数分项系数当作用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当作用效应对结构有利时gGi地表水、地下水:1.3其它:1.4地下水(最低水位1.0其它:06.5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6.5.1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构件应分别按作用的准永久组合或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的影响采用下列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进行验算:S≤C(6.5.1)式中S—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C—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所规定的变形或裂缝宽度的限值。6.5.2混凝土结构构件正截面的受力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最大裂缝宽度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确定,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值不应超过0.2mm,且不应贯通;当地下水、土壤为强腐蚀性时,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值不应超过0.15mm,且不应贯通。6.5.3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作用标准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s和作用准永久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q,应分别按下列公式确定:1标准组合21Ss=CGiGik+CQ1Q1k+CQjycjQjk(6.5.3-1)i=1j=22准永久组合Sq=CGiGik+CQjyqjQjk(6.5.3-2)i=1j=1式中yqj—第j个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系数。6.6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6.6.1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的截面内力计算模型宜采用闭合框架模型。作用于结构底板的基底反力分布应根据地基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未经处理的天然地基,基底反力可按基床系数法计算确定:2地层较为坚硬或经加固处理的地基,基底反力可视为直线分布;3空间受力明显的结构应进行整体分析。6.6.2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设计,本规范有规定的应按本规范执行,本规范未作规定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的有关规定执行。6.7预制拼装综合管廊结构6.7.1预制拼装综合管廊结构宜采用预应力筋连接接头、螺栓连接接头或承插式接头。当场地条件较差,或易发生不均匀沉降时,宜采用承插式接头。当有可靠依据时,也可采用其他能够保证预制拼装综合管廊结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接头构造。6.7.2仅带纵向拼缝接头的预制拼装综合管廊结构的截面内力计算模型宜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相同的闭合框架模型。6.7.3带纵、横向拼缝接头的预制拼装综合管廊的截面内力计算模型应考虑拼缝接头的影响,拼缝接头影响宜采用K-z法(旋转弹簧-z法)计算,构件的截面内力分配按下式计算:M=Kq(6.7.3-1)Mj=(1-z)M,Nj=N(6.7.3-2)Mz=(1+z)M,Nz=N(6.7.3-3)式中:K—旋转弹簧常数,25000kNm/rad£K£50000kNm/rad;M—按照旋转弹簧模型计算得到的带纵、横向拼缝接头的预制拼装综合管廊截面内各构件的弯矩设计值(kNmMj—预制拼装综合管廊节段横向拼缝接头处弯矩设计值(kN﹒mMz—预制拼装综合管廊节段整浇部位弯矩设计值(kN﹒mN—按照旋转弹簧模型计算得到的带纵、横向拼缝接头的预制拼装综合管廊截面内各构件的轴力设计值(kNNj—预制拼装综合管廊节段横向拼缝接头处轴力设计值(kN22Nz—预制拼装综合管廊节段整浇部位轴力设计值(kN)。q—预制拼装综合管廊拼缝相对转角(radz—拼缝接头弯矩影响系数。当采用拼装时取z=0,当采用横向错缝拼装时取0.3<z<0.6。K、z的取值受拼缝构造、拼装方式和拼装预应力大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应通过试验确定。6.7.4预制拼装综合管廊结构中,现浇混凝土截面的受弯承载力、受剪承载力和最大裂缝宽度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6.7.5预制拼装综合管廊结构采用预应力筋连接接头或螺栓连接接头时,其拼缝接头的受弯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见图6.7.5M c fpyAp图6.7.5接头受弯承载力计算简图pypè22øfpyAppypè22øfpyAp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可按下列公式确定:x=(6.7.5-2)a1fcb式中:M—接头弯矩设计值(kN﹒mfpy—预应力筋或螺栓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mm);Ap—预应力筋或螺栓的截面面积(mm);h—构件截面高度(mm);x—构件混凝土受压区截面高度(mm);a!—系数,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a!取1.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时,a!取0.94,期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6.7.6带纵、横向拼缝接头的预制拼装综合管廊结构应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对拼缝接头的外缘张开量进行验算:w=h£wmax(6.7.6)式中:w—预制拼装综合管廊拼缝外缘张开量(mm);wmax—拼缝外缘最大张开量限值,一般取2mm;h—拼缝截面高度(mmK—旋转弹簧常数;Mk—预制拼装综合管廊拼缝截面弯矩标准值(kN·m)。6.7.7预制拼装综合管廊拼缝防水应采用预制成型弹性密封垫为主要防水措施,弹性密封垫的界面应力23不应低于1.5MPa。6.7.8拼缝弹性密封垫应沿环、纵面兜绕成框型。沟槽形式、截面尺寸应与弹性密封垫的形式和尺寸相匹配(图6.7.8)。图6.7.8拼缝接头防水构造a-弹性密封垫材;b-嵌缝槽6.7.9拼缝处应至少设置一道密封垫沟槽,密封垫及其沟槽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规定:A=1.0A0~1.5A0(6.7.9)式中:A—密封垫沟槽截面积;A0—密封垫截面积。6.7.10拼缝处应选用弹性橡胶与遇水膨胀橡胶制成的复合密封垫。弹性橡胶密封垫宜采用三元乙丙(EPDM)橡胶或氯丁(CR)橡胶为主要材质。6.7.11复合密封垫宜采用中间开孔、下部开槽等特殊截面的构造形式,并应制成闭合框型。6.7.12采用高强钢筋或钢绞线作为预应力筋的预制综合管廊结构的抗弯承载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6.7.13采用纤维增强塑料筋作为预应力筋的综合管廊结构抗弯承载能力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建设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50608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6.7.14预制拼装综合管廊拼缝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有关规定。6.8其他结构形式综合管廊6.8.1当条件限制无法采用明挖地面的方式建设综合管廊时,可采用矿山法、盾构法、顶进法等其他方式修建综合管廊;盾构法宜适用于干线综合管廊。6.8.2矿山法综合管廊结构最小覆土厚度不宜小于4m,盾构法综合管廊结构覆土厚度不宜小于管廊结构外轮廓直径。当无法满足时,应结合管廊结构所处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6.8.3矿山法综合管廊结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矿山法综合管廊结构宜采用拱顶断面,侧墙可采用曲墙或直墙形式,底板可采用平底板或仰拱形式,局部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平顶直墙断面;2矿山法综合管廊结构应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采用超前支护+钢拱架+喷射混凝土的类型,二次衬砌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并应在内外层衬砌之间铺设全包防水层。6.8.4矿山法综合管廊结构施工方法的确定应遵循下列原则:241应根据围岩和环境条件、结构埋深、断面类型和尺度等,选择适宜的施工方法、辅助措施,并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基本原则;2矿山法综合管廊结构施工方法可按表6.8.4采用。表6.8.4矿山法综合管廊施工方法适用表结构类型施工方法单层单拱单舱全断面法、预留核心土法单层单拱多舱中隔壁法、交叉中隔壁法、双侧壁导坑法单层多拱多舱中隔壁法、中洞法、初支联立二衬独立法、初支密贴二衬独立法双层单拱多舱交叉中隔壁法单层平顶直墙单舱预留核心土法、中隔壁法单层平顶直墙多舱中隔壁法、交叉中隔壁法6.8.5矿山法综合管廊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矿山法施工的结构,在预设计和施工阶段,应通过理论分析或工程类比对初期支护的稳定性进行判别;2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应按主要承载结构设计,采用较大的刚度,承担施工期间的全部荷载,其设计参数可采用工程类比确定,施工中应通过监控量测进行修正;浅埋、多舱结构,应通过理论计算进行检算,并注意及时施作二次衬砌;3复合式衬砌的二次衬砌承担使用阶段的全部荷载,满足相应强度、刚度及耐久性要求。6.8.6初期支护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初期支护一般由喷射混凝土、钢筋网、纵向连接筋及格栅钢架组成;2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25,喷射混凝土厚度根据结构断面大小控制在250mm~350mm之间,喷射混凝土应在开挖后及时进行;3格栅钢架主筋根据受力情况宜选用HRB400级Ф18~Ф25钢筋,辅助钢筋宜采用Ф8~Ф14钢筋,最外层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宜为30mm;4格栅钢架节段与节段之间宜通过等强度的节点板和螺栓连接,节点位置宜避开受力较大的部位,为便于格栅钢架的定位与拼装,格栅钢架的分段长度宜为2.0~3.5m;5钢筋网一般设置在迎土侧,布设方式宜为拱墙单层布置,当仰拱处围岩条件较差时,可采用全周布置,必要时可设双层钢筋网。钢筋网应采用HPB300级Ф6~Ф8钢筋焊接而成,钢筋间距宜为150mm~200mm,钢筋网搭接长度宜为1个网眼;6纵向连接筋一般采用HRB400级Ф20~Ф22钢筋,环向间距通常可取为1m,内外双层布置,采用焊接或直螺纹连接。6.8.7初期支护施作完毕后,应及时进行初期支护背后充填注浆,根据地层变形情况,必要时尚应进行二次补强注浆。初期支护背后充填注浆可根据初期支护背后地层的孔隙大小或压水试验情况选择水泥砂浆、单液水泥浆。6.8.8二次衬砌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应对防水层和二次衬砌之间的空隙进行回填注浆。二次衬砌背后回填注浆材料宜采用与二次衬砌等强的微膨胀单液水泥浆。6.8.9施工辅助措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矿山法综合管廊结构施工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一种或几种施工辅助措施,可选择的辅助措施有超前25小导管、管棚支护、深孔注浆、锁脚锚管、临时仰拱、掌子面喷射混凝土封闭等;2超前小导管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情况下,小导管纵向每两榀格栅打设一次,小导管长度宜为2.5m~3.0m当松散地层注浆效果无法保证时,纵向可采用每榀格栅打设一次,小导管长度宜为1.8m~2.0m。小导管打设外插角宜在10~20°之间,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1.0m;2)小导管环向布设范围应根据地层和环境条件确定,一般宜为拱部120°范围,当地层条件较差时,布设范围可适当增大。小导管环向间距宜为0.3m~0.4m;3)超前小导管一般采用φ42焊接钢管,遇砂卵石土层打设困难时,可减小小导管的直径,必要时可采用无缝钢管;小导管前部应钻注浆孔,孔径为6~8mm,孔间距10~20cm,梅花形布置;小导管前端宜加工成锥形,尾部长度不应小于30cm,作为不钻注浆孔的预留止浆段;4)应根据围岩条件确定小导管是否注浆、浆液类型、注浆压力等,并宜通过现场注浆试验验证;3超前管棚支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棚宜采用φ108~φ159焊接钢管,环向间距宜为300mm~500mm,管内灌注水泥砂浆;2)管棚施工应采用非开挖技术,并根据地层条件选择对地层扰动小的打设技术;4深孔注浆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深孔注浆浆液一般采用单液水泥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特殊情况下可采用TGRM、HSC、超细水泥等其它浆液;2)注浆孔端部间距宜为0.6m~0.8m。采用多排成孔注浆时,应选择梅花形布孔;3)纵向分段深孔注浆时,每循环分段长度根据不同地层、成孔工艺、注浆效果等综合确定,宜为10m~15m,段与段之间搭接长度不小于2m;5锁脚锚管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隧道施工过程中,在上台阶格栅钢架架立后,为控制格栅的下沉,需在格栅两侧的落脚处各打设1根锁脚锚管。锁脚锚管的材质及构造宜与超前小导管一致;2)锁脚锚管的长度通常不应小于2.0m,打设水平夹角宜为30°~45°;3)锁脚锚管打设后应进行注浆加固,注浆可按超前小导管的注浆要求实施。6.8.10矿山法管廊施工竖井宜结合明挖段、分支节点设置,当单独设置时宜采用倒挂井壁的形式。6.8.11盾构法综合管廊结构在满足工程使用、受力和防水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层衬砌或在其内现浇钢筋混凝土内层衬砌的双层衬砌。盾构法多舱综合管廊宜结合隔墙、隔板采用双层衬砌。6.8.12盾构法综合管廊管片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盾构管片衬砌宜采用错缝拼装方式,块与块、环与环间用螺栓连接;2衬砌环宽可采用1000mm~1500mm,衬砌厚度宜为0.04D~0.06D(D为隧道外轮廓直径3管片楔形量应根据管廊结构平面最小曲线半径计算,并应留有满足最小曲线半径段的纠偏等施工要求的余量;4衬砌环的分块方式应根据管片制作、运输、盾构设备、施工方法和受力等要求确定。可由数块标准块、两块封顶块和一块封顶块组;5管片手孔周围应设置加强钢筋。在螺栓孔、预留孔洞、吊装孔预埋件等部位宜设置螺旋加强筋。吊装孔预埋件抗拔承载力应不小于5倍的管片自重。6.8.13管片接头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管片接头应具有一定的刚度,满足结构受力、接头防水、耐久性及管片拼装施工工艺的要求;2纵向接头构造应根据隧道纵向变形要求、接头张开量限值、盾构千斤顶受力要求等采用平板型、凹凸榫槽型等形式;263管片环向接头可采用平板型式,也可采用定位棒型式进行辅助拼装定位;4管片接头边缘应采取倒角、退缩等构造措施,避免因应力集中造成损坏。6.8.14管片衬砌结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片衬砌结构横断面内力可采用自由圆环法、修正惯用计算法和梁弹簧模型计算法等进行计算;2管片衬砌结构纵断面内力可采用梁‐弹簧模型、等效刚度模型、三维壳体模型进行计算;3管片衬砌结构直径变形应≤3‰D,接缝张开量应≤2mm~4mm,同时应小于弹性密封垫的允许张开量;4应进行管片接头强度验算及接缝张开量计算;管片接头强度验算应包括连接螺栓抗拉强度、抗剪强度、接缝混凝土局部受压及螺栓手孔处管片本体的抗剪和抗冲切承载力验算;管片接头处设有凹凸榫槽时可不进行螺栓的抗剪强度验算。6.8.15双层衬砌的内层衬砌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内层衬砌与管片衬砌同时作为隧道永久结构协同受力、或对管片衬砌补强或加固作用,应对内层衬砌结构进行计算;2当管片衬砌与二次衬砌之间结合面较平滑或者存在防水板时,应按复合式衬砌进行计算。当管片衬砌与二次衬砌之间结合面不平整、不光滑或设有抗剪措施时,应按叠合式衬砌进行计算;3综合管廊结构内分舱横向隔板、竖向隔墙等内部承载结构与内层衬砌结构有连接时,应进行整体结构计算,并对连接位置局部节点结构强度进行验算。6.8.16盾构工作井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盾构工作井宜利用综合管廊明挖段、岔线井设置;2盾构工作井的形式和大小应根据地质条件、盾构组装和拆卸要求和施工出砟进料等要求确定;3盾构进出洞口处,应设置洞口密封止水环,在管片与竖井井壁间应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环梁,在竖井井壁应预埋与后浇环梁连接的钢筋;4盾构工作井结构设计应计及吊装盾构机的附加荷载,以及盾构出发时的反力对竖井结构的影响;5盾构工作井始发和到达端头的土体应进行加固,加固方法宜采用地面高压旋喷的方式。6.8.17顶进法综合管廊的断面形式可根据工艺布置的需求灵活布置,断面可以为矩形、拱形或圆形等。6.8.18顶进法综合管廊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顶进位置应避开地下障碍物;2顶进线位不应横穿活动性断裂带;3顶进穿越河道时的埋置深度,应满足河道的规划要求,并应布置在河床冲刷线以下;4顶进法可在淤泥质粘土、粘土、粉土及砂土中顶进。不宜在砾石层及水体覆盖土层渗透系数大于10-2cm/s的地层中顶进;5顶进法施工时与相邻构筑物的间距不宜小于综合管廊高度;6顶进法施工的综合管廊覆盖层厚度不宜小于其高度的1.5倍。6.8.19顶进法综合管廊的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荷载取值及综合管廊允许顶力的验算参照《给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的相关规定执行;2结构构件的计算应参照明挖法的荷载组合及计算方法确定;3矩形及拱形断面节口宜采用钢承口接口,圆形断面宜采用钢承插口接口;4分节长度应根据加工及运输设备等条件综合确定;分节长度宜为1.5m。6.8.20当采用整体顶进时,前端应设置刃脚,后端应设尾墙。其长度不宜大于等于30m,当大于30m时,宜在纵向分节,第一节长度宜为管廊高度的1.5~2.0倍。刃脚的伸臂长度应根据穿越地层的土质情况确定,尾墙的长度不宜小于管廊高度的0.4倍。6.8.21工作井及接收井的设计原则:271工作井的尺寸应根据管廊的分节,每节的外尺寸、顶进设备的尺寸及综合管廊的纵断综合确定;2接收井的尺寸应根据顶进设备出洞拆卸、吊装的需要及管廊断面的衔接要求等因素确定;3工作井及接收井的结构形式可采用钢板桩、沉井、地下连续墙、灌注桩、SMW工法或倒挂井壁法等。井内水平支撑应形成封闭式框架,矩形井的水平支撑四角应设置斜撑,井底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封底,且应设置集水坑。井顶四周应设挡水坎,挡水坎高度不应小于0.5m。6.9抗震设计6.9.1综合管廊结构抗震设防分类为重点设防类(乙类)。设计时应根据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埋深等因素选用能较好反映其地震工作性状的分析方法,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6.9.2综合管廊结构的抗震等级:当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为三级;当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为二6.9.3当围岩中包含有可液化土层或基底处于可产生震陷的软粘土地层中时,应采取提高地层的抗液化能力,且保证地震作用下结构安全的措施。6.9.4抗震分析方法可采用反应位移法或惯性力法计算,当结构体系复杂、体形不规则以及结构断面变化较大时宜采用动力分析法计算结构的地震反应。6.9.5综合管廊的纵向抗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的相关规定。6.9.6综合管廊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浇及预制结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50011及《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的相关规定;2盾构隧道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的相关规定。6.10耐久性设计6.10.1单位体积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应满足表6.10.1的要求。表6.10.1单位体积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最小用量(kg/m3)最大用量(kg/m3)C250.6260400C350.50300C400.45320450C450.40340C500.36360480注:表中数据适用于最大骨料粒径为20mm的情况,骨料粒径较大时宜适当降低6.10.2混凝土中各类材料的氯离子含量和含碱量(Na2O当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06%;2宜适用非碱活性骨料;当使用碱活性骨料时,混凝土中的最大碱含量为3.0kg/m3。6.10.3综合管廊的混凝土,不应采用氯盐配制的防冻剂、早强剂或早强减水剂。6.10.4在混凝土配制中采用外加剂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有关规定,并应根据试验验证,确定其适用性及相应的掺合量。286.10.5混凝土用水泥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当处于冻融环境时,不应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受侵蚀介质影响的混凝土,应根据侵蚀性质选用。6.11构造要求6.11.1综合管廊结构应在纵向设置变形缝,变形缝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开槽施工的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变形缝的最大间距应为30m;2变形缝的缝宽不宜小于30mm;3变形缝应设置止水带、填缝材料和嵌缝材料等止水构造。6.11.2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主要承重侧壁的厚度不宜小于250mm,非承重侧壁和隔墙等构件的厚度不宜小于200mm。6.11.3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在结构迎水面应不小于50mm,在结构其他部位应根据环境条件和耐久性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确定。6.11.4综合管廊各部位的金属预埋件的锚筋面积和构造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确定。预埋件的外露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工仓库短期租赁合同范本
- XX项目转让居间合同
- 物业委托经营管理合同范文
- 借款和欠款合同范本
- 2025建筑消防工程施工合同
- 国有土地使用权合法信托合同
- 房地产开发合作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个人住宅楼转让合同
- 简单租房合同
- 2025北京市茶叶买卖合同版
-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招聘笔试真题2024
-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课件(26张)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 【历史】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 产业园区招商合作协议书
- 2024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公路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辨识与管控实施指南
- 新疆2024年新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招聘7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附答案解析
- 【正版授权】 ISO 15978:2002 EN Open end blind rivets with break pull mandrel and countersunk head - AIA/St
- 2024时事政治考试题库(基础题)
- 2024山西文旅投资集团招聘117人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社区康复》课件-第七章 脑瘫患儿的社区康复实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