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章农业起源与发展_第1页
五章农业起源与发展_第2页
五章农业起源与发展_第3页
五章农业起源与发展_第4页
五章农业起源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章首先详尽论述了农业的起源,包括农业起源的理论和农业起源的地点;明确总结了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类型,以此为基础分析农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机制以及农业对人类文明出现的重要意义;其次本章系统分析了世界粮食生产、主要经济作物生产与畜牧业生产的布局规律,并对农业景观,即农田景观、农村聚落景观和观光农业景观作了比较条理的介绍,最后引用了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提供农业生产布局区位差别的理论依据。

从人文地理学角度,主要研究农业的起源和扩散、主要农业分布区、农业和自然条件及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景观等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第一节农业的起源农业是培育动植物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它是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依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促进和控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为社会需要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部门的各部门的总称。

特1、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交织在一起2、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

征3、强烈的地域性类

狭义农业:耕作业(种植业)型

广义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五部门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第一节农业的起源发现论(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口压力说

(以博塞洛普(E.Boszerup)为代表)宴享说

(由海登(B.Hayden)提出)农业起源模式(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罗耀)……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1、发现论20世纪60年代以前

与狩猎采集相比,农业是更有效率更有优势的获取食物方式,原始人因智力及发展水平所限,一直未发现农业的这种优势,只要有人发明或发现这种生产方法,农业的优越性马上就会体现出来,并会被其他群体采纳而迅速传播开来。第一节农业的起源2、人口压力说——博塞洛普(BoserupE.)1965年提出。

认为:由于冰后期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生存环境扩大),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对动植物的过度捕猎(杀)导致其数量下降,出现了食物的短缺。人类就不得不转向新的食物来源,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在新食物来源中就有一部分植物的种子。于是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气候变暖人口增长天然食物不足转向农业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3.宴享说海登(B.Hayden)认为在农业的起源阶段,由于其生产量不大,在人类食物结构中不可能占很大的比重。所以,早期人类驯化植物不是为了解决食物不足,而是为了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的种类。正因此,人类开始了驯化农业。比如驯化一些植物可以用做香料、调味品;一些谷物可以用于酿酒;葫芦科植物可用做宴饮的器皿等。完全是为了增加食物的品种。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4.农业起源模式(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罗耀)发生于中石器时代的农业起源,是在冰后期环境大变动情况下,面临人口和资源双重压力,应运而生的。其发展演变的过程,我们认为其中应该经历如下三个阶段:①简单的狩猎经济向广谱采集经济过渡采集植物果实、根茎、籽粒,渔猎河湖中的鱼、蚌或海边浅水区的蛤、贝类水产;

②广谱采集中发展出集中采集最早的栽培驯化;③集中采集走向原始农业栽培。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5、其他理论(1)“气候”说:由于古气候变迁,造成大片森林毁灭,原始人无法再依靠采集、狩猎为生,不得不转而依靠农业。(2)“宗教”说:原始人祭天用的野生动物并不是刚刚捕获的,因为祭天活动和捕猎常常不在同一时间举行,于是就需要饲养,这样就有了畜牧业,为了解决饲料问题,又相应地产生了种植业。(3)“垃圾堆”说:原始人经常看到污泥堆上长满野生植物,于是逐渐地从单纯采集转向有意识的栽培。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5、其他理论(4)农业起源新假说:人群扩张促农业产生。

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一)C.O.索尔的推论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在《农业起源与传播》中对农业驯化最早的地区和最先从事驯化的人群作了推测:(1)不可能在食物不足的地区。(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3)驯化地不可能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4)耕种最早的地方可能出现在林地中。(5)最早的农民是具有倾向于耕种技能的人,即林居者。(6)驯化者应该是定居者。第一节农业的起源农业起源研究必须要解决的六大问题:(1)农业产生的原因;(2)农业产生的地点;(3)农业产生的时间;(4)农业最初由什么人产生;(5)农业产生的方式;(6)农业的对象。因此,探讨农业起源的地点,也要围绕这样几个问题展开。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根据这些条件,索尔认为,植物驯化最初的中心在东南亚,从事驯化的人群应当是居住在溪水旁的捕渔为主的人。原因:

1.在这一地区,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比较丰富,因此人们的食物供应比较稳定,他们就会定居下来;

2.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供选择和杂交;

3.本区是热带地区,植物可以常年生长,驯化的可能性和驯化成功的机会也最大。索尔的推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尚需考古学证据。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二)考古学的证据考古证据认为西亚的两河流域(中东地区)是动植物的一个驯化地点。考古证据有:使用的工具、固定的居住地及最早驯化动植物的一些物证。如在约旦河谷一个有12000年遗址中,有储藏坑、石制镰刀;徐利亚、两河上游、伊朗西部发现的公元前10000---8000年之间的农业出现以前进行割谷、烤谷物、储存谷物等一些证据。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实际上三者之间是相互交错重叠的发展关系。今天现代化农业虽然占主导地位,不少地方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极少数地方还有原始农业残余。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一、农业发展阶段(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二)传统农业——生计农业(三)现代农业——商业农业(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

原始农业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人类使用简陋粗糙的石质和木质工具,采用刀耕火种和轮垦种植的耕作制度,依靠休耕的方法去自然恢复地力。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农作物进行轮种。

分布:热带地区:南美洲亚马逊地区,非洲中部刚果地区,亚洲新几内亚、东南亚的一些雨林地区。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二)特点1、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以“刀耕火种”为种植方式;2、多种作物杂处;3、主要是种植作物的土地的“迁移”,而不是人口的迁移;中国境内的景颇族是中国最早实行刀耕火种的民族之一。佤族,怒江流域的怒族、独龙族,他们的刀耕火种已经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

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在云南澜沧江以西地区,西起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中经临沧和思茅地区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达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南部,在这一横跨千里的弧形地带,刀耕火种特别盛行,在时间上绵延不断,在空间上分布密集,被称为“滇西南刀耕火种地带”。

布朗族人的刀耕火种“阿章”说了算

刀耕火种的布朗族人

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浙江金华武义“刀耕火种”的“有机茶”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二)传统农业——生计农业

是人类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阶段。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①土地不需要休闲,可以连续耕种下去;②是一种生计农业,农业生产是为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的劳动。③动力主要靠体力、畜力和简单的机械;④依靠积累的经验生产,缺乏科学和技术的指导,生产方式较为稳定;⑤传统农业的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并且严重受环境条件影响。⑥农民占绝大部分,二三产业人数少。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二)传统农业——生计农业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1)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在世界历史上,封建农业以中国发展得最充分、最典型。精耕细作,“种田如绣花”,就是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封建农业的美誉。

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农业就开始由休闲轮种制向连年种植制发展;秦汉时期,铁器、耕牛和灌溉等技术得到推广;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已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传统农业技术更是达到完美的地步。集约经营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核心要旨,如其具体做法:①复种、间作套种;②精耕细作。深耕、多锄;③施肥;④水利;⑤选种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二)传统农业——生计农业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2)欧洲中世纪的农业

中世纪时期,较长时期实行的是短期休闲的农业,在生产上实行敞田制。

敞田制,即庄园中的农户,在各耕作区获得耕种的份地,在作物收获后,各户废除沟渠和篱栅,敞开庄园,共同放牧牲畜,并且份地每年都要重新划分,防止好地被人独占。

欧洲短期休闲农业。特点:就是采取土地定期休闲的办法,而不是作物轮种。牲畜在休闲地上放牧,以增加土地肥力,维持地力。短期休闲农业(敞田制)混合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

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3)美国的殖民农业殖民者进入美洲后,农业生产状况是:土地辽阔,劳动稀缺,粗放的耕作。他们先向印第安人学习农业技术(如玉米种植技术),后来他们设想重显欧洲的农业生产方式:即敞田制;因此,殖民者又否定敞田制,开始占有更多的土地,实行粗放耕作,一家占有大片的土地,实行轮种休闲。形成了粗放的耕作方式——灌丛—休闲制。(二)传统农业——生计农业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敞田制农业(欧洲移民农业生产方式)灌丛休闲种植制(印第安人农业生产方式)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三种农业模式:上述三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说明了人、地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特点:中国:较早时期的农业休闲------由于人口压力,消除休闲----靠劳动力集约化的道路(旱作、水田);西欧:休闲农业----饲料与饲养业发展----混合农业;美洲:农民来自发达的地方---土地多而劳力少---退回到灌丛—休闲农业。(二)传统农业——生计农业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3.传统农业的类型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业四种类型。①旱作农业特点:作物的生产主要依靠自然降水。故降水量的多少与季节的不稳定,会影响到农业的产量,甚至造成自然灾害。分布: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冷干。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二)传统农业——生计农业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②水稻农业生产特点:水稻要求有充分的水分和高温;要求土地完全水平,以利于灌水(平地、山区梯田);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水稻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单产很高。一年可种植1--3次。分布:热带副热带地区,喜高温潮湿;也可分布于暖温带和温带(干旱区的旱作稻)。(二)传统农业——生计农业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③地中海农业特点:地中海气候位于温带大陆的西岸,是夏干热,冬季湿冷。分布:地中海周围地区,此外有美国西海岸,智利中部,南非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

农作物:小麦,大麦,玉米,水稻;经济作物:葡萄(酿酒原料,产量多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油橄榄(榨食用植物油等);家畜:山羊,绵羊,猪。

另外,该地区的果品业、花卉业和旅游业非常发达。如美国柑橘,花卉,新西兰的猕猴桃等。(由于夏季阳光充足,是水果和花卉生长的好地方,一些国家海岸气候条件优越,成为旅游度假的胜地)。(二)传统农业——生计农业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④游牧业

是一种在干旱地区以放养食草动物的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类型。特点:游牧业主要是逐水草而居,随季节变化交换牧场。生产力低下。多数以家庭为单位放牧。分布:副热带和温带极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分布广泛。如蒙古高原、沙特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等地。(二)传统农业——生计农业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三)现代农业——商业农业

现代农业指其产品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并获得利润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故又称其为商业农业。1.分布现代农业是工业社会中工业和科技发展的产物,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2.基本特点商品率高(产品提供给非农业人口)劳动力少(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单产高(机械、化肥、高产种子)生产规模大(现代农场)社会化程度很高(农工商一体化)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三)现代农业——商业农业3.现代农业的类型①种植园农业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的商业农业。适合种植热带经济作物,这种热带种植园农业,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分布: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特点:其发展与自然条件如气候(适宜)、土地(面积大)等密切相关,同时需大量劳动力和便捷的交通(沿海地区)。另与市场距离的远近对种植园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1、单一经济作物2、劳动力集约3、市场指向、明显地域性4、带来大规模移民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三)现代农业——商业农业②谷物农业谷物农业是面向市场专业化生产谷物的农业。主要生产的谷物有:小麦(春小麦、冬小麦)、玉米、水稻等。玉米多用于饲料。谷物农业生产面向市场,尽量采用大型农业机械。但有的相同农场共同采用一套农业机械和操作人员,以减低农业机械的使用费,提高生产效率。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1、规模大——农业企业2、机械化程度高3、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水稻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三)现代农业——商业农业③牲畜育肥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分布:美国大湖以南的大片地区,欧洲(从西班牙经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波罗地海沿岸相东延伸的地区),巴西东南部地区。经济动力: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食在食物结构中的比例增大,促进了对牛肉和主肉的需求量。而肉食产品的增加,又增加了对饲料的需求,使饲料生产和肉类生产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这是这种农业兴起的经济动力。饲料作物:玉米、大豆。在欧洲也有饲草、马铃薯、甜菜、燕麦等。牲畜主要有:小牛、小猪等。1、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

2、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三)现代农业——商业农业④乳品业:指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乳加工制品的农业。因其生产新鲜乳品及时供应城市居民的需要,需要短时间送达,生产中也需要大量新鲜的青饲料和富含蛋白质的精饲料,所以,乳品业农场区位选择因素:(1)距离市场较近(也受交通工具和道路状况的影响);(2)适宜于青饲料种植的地理环境。分布:北美(五大湖及圣劳伦斯河南岸),欧洲(瑞士、从法国相东的大西洋沿岸和波罗的海南岸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大城市的郊区。1、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乳加工制品2、区位选择受市场和地理环境影响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三)现代农业——商业农业⑤市场园艺业:是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布局条件:靠近市场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中需要保鲜。蔬菜,各地都有蔬菜基地,如中国的山东、四川、广东、海南;美国的佛罗里达、加里福尼亚等地。水果:一些有名的水果产地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如美国柑橘、新西兰猕猴桃等。花卉:云南是中国国内花卉生产基地。1、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2、保鲜与存储有特别要求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三)现代农业——商业农业⑥大牧场业规模较大的牧场放牧业。分布:分布于干旱少雨,有大面积草原与半荒漠地区,适合于放牧牲畜,经营大牧场。主要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的干旱地区。主要畜种:牛、羊。不同地方有所差异。区别于一般游牧业:1、规模大2、不以家庭为单位放牧,由牧主雇佣牧工放牧3、不是自给自足为目的,产品全部投向市场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四)其它的农业概念1.石油农业石油农业或能源农业,即投入大量化肥,农药、机械装备等高投入、高耗能的农业。一方面,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产品的商品率;另一方面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土地退化、农产品污染、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2.生态农业面对日益增多的生态问题,有人提出了“生态农业”(如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污染土壤,水体,大气等,最终影响农产品品质、产量和危害人类健康;过量使用化肥容易使N、P素从土壤中流失等)。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四)其它的农业概念3.观光农业指在城市郊区和周围农村出现的一种新兴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经营模式。即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观光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观光度假,休闲体验,品尝购物等活动空间,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4.持续农业通过重视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更多的依赖生物措施,合理的化学能投入,在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同时,保持资源、改善环境和提高食物质量,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5.蓝色农业指的是在水体中开展的海洋水产农牧化活动,具体来说,所有在近岸浅海海域、潮间带以及潮上带室内外水池水槽内开展的虾、贝、藻、鱼类的养殖业都包括在内。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四)其它的农业概念6.信息农业在信息经济条件下,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网络化。(如果园管理可用计算机自动控制)。信息化农业包括:生产系统信息化(如计算机模拟,农业专家系统,3S应用于网络服务等);管理系统信息化(如资源管理,作物长势分析与评估,旱、涝、洪、病虫害等防灾减灾系统,科研管理信息化);农业服务信息化(如信息提供与咨询服务,通讯网络服务等);战略信息化(如发展战略信息,市场信息,预警信息等)。7.城郊型农业:随人口发展,城市的进步,城市对菜、果、乳、肉、禽、蛋需求量的急剧增加所至,主要体现在世界各大城市市郊蔬菜、园艺、种植业、饲养业的较快发展,是高度商品化、集约化的农业。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四)其它的农业概念8.基因农业:人类利用DNA重组技术、克隆技术等生物技术培育新的、安全的食物。9.超级型农业是利用高新技术、生物工程,培育杂交种,实现高产高效。10.太空农业是继地球农业、海洋农业以后,以航天技术为基础,开发利用太空环境资源而开辟的一个崭新的农业领域。11.网上农业

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农业的意义在于使人类的经济生活完成了从攫取性经济(依靠自然界的食物资源为生)到生产性经济(利用生物资源来创造自身需要的食物资源)的质的飞跃。使人类的食物种类多样化、营养越来越丰富,按自身需求进行生产,非常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影响到其他方面事物的发展。1.农业对社会的影响①为了发展农业,创造和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对改善自身生活具有重要意义。②农业发展为发展衣着提供了条件。③由于农业的形成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了剩余的粮食可供储存,使人类可以过稳定食物的供应生活。④农业生产中把粮食进行加工、煮熟食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寿命的延长、婴儿的成长与发育。三、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正因为这样,农业的出现大大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因此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2.农业的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变化农业生产活动与采集及狩猎活动相比较,有三点差异:①使人类定居下来。②使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减少。③农业活动群体大,并且聚居于一处。定居和聚居促进了村落的发展。因此,农业生产要求定居、聚居,由此带来了村落的出现,并且在此基础上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文明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3.人类文明的出现随着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业产量出现了剩余,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农业生产而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或工作,出现了三次社会分工(畜牧业分离、手工业分离、商人出现等),出现了私有财产。劳动的分工也出现了商品交换。社会上也出现了阶级、法律、宗教、文字、城市与国家。出现了文明。世界主要文明古国及其地理环境特点。①埃及;②巴比伦;③印度;④中国;⑤墨西哥、玛雅和印加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一)小麦的分布小麦:居首要地位,播种面积大,分布范围最广。温带作物,集中于27-57°N和25-40°S.分布区:俄罗斯温带草原区的黑土带;美国和加拿大中部的小麦带;澳大利亚、印度的亚热带与热带草原区;中国东北和华北平原;一、世界粮食生产布局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特点:喜高温、多湿,分布在温度较高、水分充足的亚热带地区。适宜的集中产区: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地带,特别是该气候带的大河三角洲、江河冲击平原和沿海平原。墨西哥湾沿岸、密西西比河下游各地区;拉丁美洲部分地区、非洲和地中海地区。(二)水稻的分布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养殖业和畜牧业——饲料——玉米种植.适应性很强,且不需大量人力物力。主要分布于北美和欧洲。美国——“玉米王国”。包括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依州、爱荷华州和密苏里州共五个州。本区由于盛产玉米而得名。

不过,内布拉斯加州和米尼苏达州的玉米产量也很多,在排名上占美国玉米产量的第三名和第四名,只因地形的划分而没被列入玉米带。(三)玉米分布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美国玉米主产区: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一带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轻工业原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特殊的生产环境劳动力多集中于少数地区单一经济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特点:喜热、好光、耐旱、忌渍,适宜于在疏松深厚土壤中种植亚洲中部、东部和东南部美国南部的棉花带1.棉花的分布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2.糖类作物分布甘蔗高温环境,生长期长南北纬35°之间巴西、印度、中国、泰国甜菜温凉的气候南北纬40-60°N之间集中在欧洲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一)农田景观是环境的镜子

1、反映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

2、反映所在地区的社会人文环境;一、农业景观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区位论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区位论陕西关山牧场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区位论云南元阳梯田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区位论绚丽的哈尼梯田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区位论桂北丘陵多酸性土壤,适合种柑桔和茶叶。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区位论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区位论1、观光农业的概念

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旅集合的交叉型产业,2、观光农业园区的要素组成观光农业园区的景观,是多种元素构成的:产业设施、建筑、道路、水系、公共空间3、观光农业园区的形态分类(二)农业景观的观光价值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区位论(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区位论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杜能(JohanHeinrichvon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资料来源:HaggettP.Geography:AModernSynthesis.RevisedThirdEdition.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Inc,1983.416)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区位论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

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城市是腹地多余产品的唯一市场;(3)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4)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5)腹地农业经营者能力技术条件相同;(6)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7)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区位论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在这些假设条件下,孤立国中不同经营类型的农业将围绕这个城市呈同心圆环状分布。因为一定地方所选定生产的农产品,应是获得最高收益的那种产品。从不同地点到市中心的运费差决定了农产品的收益。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运费增加,使农产品收益下降,超过一定距离后,该产品就让位于比它收益高的其他农产品按当时农业生产条件,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同心圆状、由内向外分布的6个农业圈。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区位论根据杜能著作推算林业与谷类每英亩的价值费用和利润(地租)距市场距离km林业谷类价格成本运费利润价格成本运费利润0.5200140105080503271200140204080506241.52001403030805092122001404020805012182.52001405010805015153200140600805018123.52001407008050219420014080080502464.520014090080502735.520014010008050300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区位论3.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