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制造生产线设计规范与优化指南书籍TOC\o"1-2"\h\u3522第1章智能制造概述 4251481.1智能制造的发展历程 492131.2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 447681.3智能制造的应用领域 55811第2章生产线设计基本原理 560102.1生产线设计流程 5141642.2生产能力规划 6219292.3设备选型与布局 65034第3章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757803.1系统总体架构 7325783.1.1设备层 7144393.1.2控制层 774513.1.3传输层 7167723.1.4数据处理与分析层 751023.1.5应用层 7307713.2数据采集与传输 8106303.2.1数据采集 8269023.2.2数据传输 897283.3智能决策与控制 8230153.3.1智能决策 897103.3.2智能控制 821393第4章生产线设备选型与配置 8314114.1设备选型原则 814404.1.1适用性原则:设备选型应充分考虑生产线的工艺要求、产品特性和生产规模,保证设备能够满足生产需求。 8293254.1.2先进性原则:优先选择技术先进、功能稳定、节能环保的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957854.1.3可靠性原则:设备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较低的故障率,保证生产线运行稳定。 9282034.1.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设备投资、运行和维护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9204184.1.5安全性原则:设备选型应考虑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保证生产过程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 960864.1.6可扩展性原则:设备选型应考虑未来生产发展的需要,便于扩展和升级。 9185164.2常用智能制造设备 9286824.2.1自动化装配设备:如工业、自动化装配线、视觉检测系统等,用于完成产品的组装、检测等工序。 949244.2.2数控加工设备:如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实现零件的精密加工。 9182674.2.3智能仓储设备:如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搬运车、智能物流系统等,实现物料的储存、搬运和配送。 9194044.2.4智能检测设备:如在线检测系统、无损检测设备、功能性测试设备等,保证产品质量。 9118384.2.5智能控制系统:如PLC、工业PC、工业网络等,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 92694.2.6信息化管理系统:如MES、ERP、SCADA等,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9322244.3设备配置与调试 9155084.3.1设备配置:根据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合理配置设备数量、类型和布局,保证生产过程的高效、顺畅。 9251164.3.2设备调试:对新购设备进行安装、调试,保证设备功能达到设计要求。 923114.3.3人员培训:对操作人员进行设备操作、维护和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10226404.3.4生产线集成:将各设备、控制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实现生产过程的协同运行。 10157914.3.5优化与改进:根据生产运行情况,不断优化设备配置和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1029619第5章智能制造生产线布局优化 10163385.1布局设计原则 10293425.1.1整体性原则 10122055.1.2安全性原则 10264585.1.3灵活性原则 10261655.1.4经济性原则 10247505.2布局优化方法 1046315.2.1流程分析 10188285.2.2生产线平衡 10300975.2.3网络优化 1066625.2.4设备布局优化 1151335.3数字化工厂仿真 1133185.3.1仿真模型建立 11219345.3.2仿真参数设置 11265915.3.3仿真分析与优化 1161905.3.4仿真结果验证 113789第6章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1181226.1控制系统架构 11113286.1.1引言 11122166.1.2控制系统架构概述 11136696.1.3控制系统架构设计原则 1147516.1.4控制系统架构设计方法 1154216.2硬件设计 12207206.2.1引言 12238086.2.2控制器选型与配置 1272216.2.3执行器选型与配置 1241246.2.4传感器选型与配置 12196536.2.5通信接口设计 1217646.3软件设计 1273366.3.1引言 1245206.3.2控制策略设计 12183526.3.3编程与组态 12324326.3.4系统调试与优化 12178836.3.5安全与防护措施 131417第7章智能制造生产线系统集成 13148147.1系统集成概述 13271197.1.1系统集成概念 13156127.1.2系统集成目标 13314287.1.3系统集成原则 13149937.2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13301907.2.1硬件集成技术 14248267.2.2软件集成技术 14246077.2.3网络集成技术 1468527.2.4数据集成技术 1460917.3系统集成案例 1423109第8章智能制造生产线调试与运行 15258168.1调试准备与计划 1548788.1.1调试团队组织 1548158.1.2调试工具与设备 15224858.1.3调试计划制定 15208868.1.4调试前的技术培训 1522488.2设备调试与验收 15145898.2.1单体设备调试 1575338.2.2生产线联动调试 15280648.2.3功能性验收 15118908.2.4安全性验收 1666358.3生产线运行与维护 16182098.3.1运行管理 16174858.3.2生产调度 168518.3.3故障诊断与排除 1650738.3.4设备维护与保养 16261348.3.5持续改进 1624252第9章智能制造生产线功能评价与优化 16303049.1功能评价指标 16314569.1.1产量指标 16231779.1.2质量指标 16178609.1.3能耗指标 16123839.1.4故障率指标 16191579.1.5效率指标 1738589.2功能分析方法 17246229.2.1统计分析方法 17187649.2.2故障树分析法 1758379.2.3系统动力学方法 17310189.2.4模糊综合评价法 172909.3功能优化策略 17279009.3.1设备升级与改造 17110999.3.2生产过程优化 177489.3.3人员培训与管理 17150729.3.4信息化建设 17130569.3.5能源管理优化 1758489.3.6预防性维护 1716920第10章智能制造生产线发展趋势与展望 171886510.1国内外发展动态 171172410.1.1国内发展动态 17306610.1.2国外发展动态 18828510.2未来发展趋势 181103610.2.1数字化与网络化 182997710.2.2智能化与自适应 182116010.2.3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 182274410.2.4服务化与个性化 181366010.3智能制造生产线发展展望 181216710.3.1技术创新驱动 181511710.3.2产业链协同发展 192837610.3.3跨界融合与创新 191717010.3.4人才培养与引进 192445510.3.5国际化与合作 19第1章智能制造概述1.1智能制造的发展历程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发展历程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理论的发展,智能制造理念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以下是智能制造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1)自动化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单一设备自动化为核心,逐步发展到生产线自动化。(2)信息化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柔性制造系统(FMS)的出现,使得制造过程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3)智能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制造逐渐成为现实。1.2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智能制造涉及众多关键技术,以下列举几个核心部分:(1)感知技术:包括传感器、机器视觉、识别技术等,实现对制造过程和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2)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3)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为制造过程提供智能化决策。(4)控制系统:采用先进控制算法,实现对制造过程的精确控制。(5)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生产线、工厂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生产效率。1.3智能制造的应用领域智能制造在我国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下列举几个典型应用场景:(1)汽车制造:采用智能制造技术,实现汽车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柔性化和个性化。(2)电子制造:运用智能制造技术,提高电子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3)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提高了飞行器的研制效率和安全性。(4)医药制造:智能制造技术为医药行业提供个性化生产、自动化检测等解决方案,提高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5)新能源:智能制造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6)传统制造业:智能制造技术助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第2章生产线设计基本原理2.1生产线设计流程生产线设计流程是保证生产线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需求分析: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市场需求、产品特性和生产目标,分析生产线的功能需求、功能指标和关键技术。(2)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生产线的总体方案,包括生产线类型、结构形式、工艺流程、自动化程度等。(3)工艺设计:对生产线中的各个工位进行详细工艺设计,明确各工位的任务、工艺参数、设备需求和作业方式。(4)设备选型与布局:根据工艺设计,选择合适的设备,并合理布局生产线,保证生产流程顺畅、高效。(5)控制系统设计:设计生产线的控制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调节和优化。(6)仿真与优化: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生产线进行模拟,验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并根据仿真结果进行优化。(7)设计评审:对生产线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保证方案符合生产需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2.2生产能力规划生产能力规划是生产线设计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生产线的经济效益。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市场需求: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确定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作为生产能力规划的依据。(2)生产规模: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确定生产线的规模,包括年产量、生产班次等。(3)设备功能:了解设备的功能参数,如生产速度、效率、可靠性等,以保证生产能力的实现。(4)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生产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生产能力的发挥。(5)生产计划: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平衡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降低生产成本。2.3设备选型与布局设备选型与布局是生产线设计的关键环节,关系到生产线的运行效率、产品质量和投资成本。(1)设备选型原则:符合生产工艺要求,保证产品质量;功能稳定,可靠性高;技术先进,节能降耗;操作简便,维护方便;经济合理,投资回报率高。(2)设备布局原则:满足生产流程需求,保证生产顺畅;减少物料搬运距离,提高生产效率;合理利用空间,降低土建投资;便于设备操作和维护,保障生产安全;考虑生产线扩展和改造,提高生产线适应性。第3章智能制造系统架构3.1系统总体架构智能制造系统总体架构是整个生产线设计的基础,其目标是实现高效、灵活、可靠的生产过程。系统总体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3.1.1设备层设备层是智能制造系统的硬件基础,包括各种自动化设备、传感器等。设备层应具备高精度、高可靠性、易维护性等特点。3.1.2控制层控制层负责对设备层进行实时监控与控制,主要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工业控制计算机等。控制层应具备较强的实时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3.1.3传输层传输层主要负责数据在不同层次间的传输,包括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等技术。传输层应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3.1.4数据处理与分析层数据处理与分析层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为智能决策提供支持。主要包括大数据处理、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3.1.5应用层应用层是智能制造系统的业务实现部分,包括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模块。应用层应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高度集成和可定制性。3.2数据采集与传输3.2.1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设备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编码器等设备实时获取设备运行状态、生产参数等信息。(2)质量数据采集:通过在线检测设备、视觉系统等获取产品质量数据。(3)能源数据采集:实时监测生产线能耗情况,为节能减排提供依据。3.2.2数据传输数据传输应满足以下要求:(1)实时性:保证数据在生产过程中及时传输,提高生产效率。(2)可靠性:采用冗余技术、校验机制等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3)安全性:采用加密、身份认证等手段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4)可扩展性:预留足够的数据传输带宽,适应未来生产规模扩大和系统升级的需求。3.3智能决策与控制3.3.1智能决策智能决策是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生产计划优化:根据生产任务、设备状态等因素,动态调整生产计划。(2)设备维护预测: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预测设备故障,提前制定维护计划。(3)质量控制优化:结合质量数据,调整生产参数,提高产品质量。3.3.2智能控制智能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设备控制:通过PLC、工业控制计算机等设备对生产线进行实时控制。(2)控制:实现对的路径规划、任务分配等功能。(3)生产过程优化:根据实时采集的数据,调整生产策略,提高生产效率。第4章生产线设备选型与配置4.1设备选型原则4.1.1适用性原则:设备选型应充分考虑生产线的工艺要求、产品特性和生产规模,保证设备能够满足生产需求。4.1.2先进性原则:优先选择技术先进、功能稳定、节能环保的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4.1.3可靠性原则:设备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较低的故障率,保证生产线运行稳定。4.1.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设备投资、运行和维护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4.1.5安全性原则:设备选型应考虑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保证生产过程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4.1.6可扩展性原则:设备选型应考虑未来生产发展的需要,便于扩展和升级。4.2常用智能制造设备4.2.1自动化装配设备:如工业、自动化装配线、视觉检测系统等,用于完成产品的组装、检测等工序。4.2.2数控加工设备:如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实现零件的精密加工。4.2.3智能仓储设备:如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搬运车、智能物流系统等,实现物料的储存、搬运和配送。4.2.4智能检测设备:如在线检测系统、无损检测设备、功能性测试设备等,保证产品质量。4.2.5智能控制系统:如PLC、工业PC、工业网络等,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4.2.6信息化管理系统:如MES、ERP、SCADA等,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4.3设备配置与调试4.3.1设备配置:根据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合理配置设备数量、类型和布局,保证生产过程的高效、顺畅。4.3.2设备调试:对新购设备进行安装、调试,保证设备功能达到设计要求。4.3.3人员培训:对操作人员进行设备操作、维护和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4.3.4生产线集成:将各设备、控制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实现生产过程的协同运行。4.3.5优化与改进:根据生产运行情况,不断优化设备配置和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第5章智能制造生产线布局优化5.1布局设计原则5.1.1整体性原则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布局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即在整个生产线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生产单元、设备、物料及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生产流程的顺畅与高效。5.1.2安全性原则布局设计应充分考虑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遵循安全性原则,保证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完好。5.1.3灵活性原则布局设计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生产任务调整。通过模块化设计,提高生产线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5.1.4经济性原则在布局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遵循经济性原则,实现生产线的优化配置。5.2布局优化方法5.2.1流程分析对生产线的流程进行详细分析,识别关键环节、瓶颈环节,为布局优化提供依据。5.2.2生产线平衡通过生产线平衡方法,合理分配各生产单元的工作任务,提高生产效率。5.2.3网络优化利用网络优化方法,对生产线的物流、信息流进行优化,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响应速度。5.2.4设备布局优化根据设备特性、生产任务和生产能力,合理规划设备布局,提高生产线的运行效率。5.3数字化工厂仿真5.3.1仿真模型建立根据实际生产线的设备、工艺和布局,建立数字化工厂仿真模型。5.3.2仿真参数设置合理设置仿真参数,包括生产任务、设备功能、物流速度等,以保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5.3.3仿真分析与优化运用数字化工厂仿真技术,对生产线布局进行模拟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5.3.4仿真结果验证通过实际运行数据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并根据实际需求对布局进行持续优化。第6章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6.1控制系统架构6.1.1引言在智能制造生产线中,控制系统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核心部分。本章将从控制系统架构的角度,阐述生产线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6.1.2控制系统架构概述控制系统架构主要包括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等技术。本节将介绍这些技术的特点、优缺点及在生产线中的应用。6.1.3控制系统架构设计原则本节阐述控制系统架构设计原则,包括模块化、开放性、可扩展性、可靠性、实时性等方面。6.1.4控制系统架构设计方法本节介绍控制系统架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设备选型、网络布局等步骤。6.2硬件设计6.2.1引言硬件设计是生产线控制系统的基础,本节将从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等方面介绍硬件设计。6.2.2控制器选型与配置本节介绍控制器的选型与配置方法,包括PLC、PAC等类型控制器的特点、功能参数及应用场景。6.2.3执行器选型与配置本节介绍执行器的选型与配置,包括电机、气动设备、液压设备等类型执行器的特点、功能参数及应用场景。6.2.4传感器选型与配置本节介绍传感器的选型与配置,包括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类型传感器的特点、功能参数及应用场景。6.2.5通信接口设计本节阐述通信接口设计,包括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现场总线等通信技术的应用及配置。6.3软件设计6.3.1引言软件设计是实现生产线控制功能的关键,本节将从控制策略、编程、调试等方面进行介绍。6.3.2控制策略设计本节阐述控制策略设计方法,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控制算法的选择与应用。6.3.3编程与组态本节介绍编程与组态方法,包括PLC编程、工业以太网组态等,并分析不同编程语言及组态软件的优缺点。6.3.4系统调试与优化本节阐述系统调试与优化方法,包括模拟调试、现场调试、参数整定等,以保证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6.3.5安全与防护措施本节介绍软件层面的安全与防护措施,包括访问控制、数据加密、故障诊断等,以提高控制系统的安全性。第7章智能制造生产线系统集成7.1系统集成概述智能制造生产线系统集成是将各种独立的自动化设备、信息系统、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效、协同、智能的生产体系。本章主要介绍智能制造生产线系统集成的概念、目标、原则及其重要性。7.1.1系统集成概念系统集成是将不同的硬件、软件及人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以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过程。在智能制造生产线中,系统集成是实现生产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关键环节。7.1.2系统集成目标智能制造生产线系统集成的目标主要包括:(1)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2)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3)优化生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4)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产品研制周期;(5)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7.1.3系统集成原则智能制造生产线系统集成应遵循以下原则:(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2)面向需求,注重实效;(3)系统开放,兼容性强;(4)技术先进,易于维护;(5)安全可靠,易于扩展。7.2系统集成关键技术智能制造生产线系统集成涉及多种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7.2.1硬件集成技术硬件集成技术主要包括设备选型、布局设计、接口设计等,旨在实现各种设备的高效协同工作。7.2.2软件集成技术软件集成技术主要包括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接口规范等,是实现生产过程信息化、智能化的关键。(1)分布式控制系统(DCS);(2)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SCADA);(3)制造执行系统(MES);(4)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5)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7.2.3网络集成技术网络集成技术主要包括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网络、现场总线等技术,为智能制造生产线提供稳定、高效的数据传输通道。7.2.4数据集成技术数据集成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分析等,为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提供数据支持。(1)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2)数据仓库(DW);(3)大数据技术;(4)人工智能算法。7.3系统集成案例以下是一个智能制造生产线系统集成的实际案例:某汽车制造企业为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进行了以下系统集成:(1)硬件集成:采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传感器等,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2)软件集成:部署MES、ERP、PLM等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3)网络集成:采用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网络等技术,实现设备间的实时通信;(4)数据集成: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通过系统集成,该企业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成本的降低、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第8章智能制造生产线调试与运行8.1调试准备与计划8.1.1调试团队组织为了保证智能制造生产线的顺利调试,需组建一支具备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的调试团队。团队应包括项目经理、自动化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机械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及质量检验人员等。8.1.2调试工具与设备调试团队需准备调试过程中所需的各类工具和设备,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测量仪器等,并保证其功能稳定、可靠。8.1.3调试计划制定根据生产线建设进度和设备到货情况,制定详细的调试计划,明确调试时间、调试内容、责任人和验收标准等。8.1.4调试前的技术培训对调试团队进行技术培训,保证团队成员熟悉生产线设备的功能、结构和操作方法,提高调试效率。8.2设备调试与验收8.2.1单体设备调试对生产线上的单体设备进行调试,包括机械、电气、控制系统的调试,保证设备功能稳定,满足设计要求。8.2.2生产线联动调试在单体设备调试合格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线的联动调试,检查各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情况,解决联动过程中的问题。8.2.3功能性验收对生产线进行功能性验收,包括生产能力、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测试,保证生产线满足生产需求。8.2.4安全性验收对生产线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验收,包括设备安全、人员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保证生产线安全可靠。8.3生产线运行与维护8.3.1运行管理制定生产线的运行管理制度,明确运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维护保养周期和责任人。8.3.2生产调度根据生产计划,合理安排生产任务,保证生产线高效运行。8.3.3故障诊断与排除建立故障诊断与排除机制,对生产线上出现的故障进行快速定位和处理,降低故障对生产的影响。8.3.4设备维护与保养制定设备维护与保养计划,定期对生产线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保证设备功能稳定,延长使用寿命。8.3.5持续改进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不断收集数据,分析生产线的运行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提高生产线的整体功能。第9章智能制造生产线功能评价与优化9.1功能评价指标9.1.1产量指标描述了生产线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产品数量,反映了生产线的生产能力。9.1.2质量指标包括产品合格率、不良品率等,反映了生产线的质量控制水平。9.1.3能耗指标衡量生产线在运行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水平,反映了生产线的能源效率。9.1.4故障率指标描述了生产线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的频率,反映了生产线的可靠性。9.1.5效率指标包括设备利用率、生产线平衡率等,反映了生产线的运行效率。9.2功能分析方法9.2.1统计分析方法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生产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生产线功能的变化趋势和规律。9.2.2故障树分析法通过构建故障树,分析生产线故障的原因,为功能优化提供依据。9.2.3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生产线功能的动态模型,研究各功能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9.2.4模糊综合评价法考虑到功能评价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综合评价。9.3功能优化策略9.3.1设备升级与改造根据功能评价结果,对设备进行升级和改造,提高生产线的整体功能。9.3.2生产过程优化通过调整工艺参数、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线的运行效率。9.3.3人员培训与管理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降低人为因素对生产线功能的影响。9.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工消防安全工作总结(6篇)
- 污染治理产业政策研究-洞察分析
- 休闲时间分配与生活满意度-洞察分析
- 无线鼠标技术发展-洞察分析
- 网络安全技术创新-第5篇-洞察分析
- 游戏版权保护策略-洞察分析
- 微种植体支抗的骨整合机制-洞察分析
- 应急响应与处置能力建设-洞察分析
-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第16篇-洞察分析
- 网络短视频产业发展策略-洞察分析
- 中班语言《新房子》3--完整版PPT课件(24页PPT)
- 高电压技术:5-2绝缘电阻、吸收比、泄漏电流的测量
- 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课后答案
- (完整版)20以内带括号加减法口算练习
- 奥星-计算机化系统验证要点分析与校准管理
- 北京九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研发中心及参考试验室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 新浙美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中国国际商会入会申请表
- 裂隙灯显微镜的原理
- 心脏彩超电子病例检查模块
- 洪水计算(推理公式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