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与测量方法与工具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教育评价与测量方法与工具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教育评价与测量方法与工具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教育评价与测量方法与工具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教育评价与测量方法与工具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评价与测量方法与工具作业指导书TOC\o"1-2"\h\u9819第1章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4286771.1教育评价的定义与功能 440311.1.1定义 4154501.1.2功能 4198071.2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体系 5264331.2.1目标导向理论 5159961.2.2过程导向理论 5263881.2.3主体导向理论 5193631.2.4价值导向理论 518891.3教育评价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5190891.3.1国外教育评价的发展 5178451.3.2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 5200611.3.3发展趋势 611677第2章教育评价的方法 6117532.1定量评价方法 6301592.1.1测试评价法 668902.1.2问卷调查法 6285822.1.3实证研究法 6138212.2定性评价方法 690312.2.1观察法 6124582.2.2案例分析法 715822.2.3访谈法 7215752.3综合评价方法 7263632.3.1模糊综合评价法 7156332.3.2层次分析法 7165552.3.3数据包络分析法 7212422.3.4主成分分析法 7308882.3.5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75627第3章教育测量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7262003.1教育测量的定义与分类 7168803.2教育测量的量尺与单位 8143483.3教育测量的基本过程 811840第4章教育测量的方法 8103654.1问卷调查法 8122604.2观察法 9208074.3实验法 9144734.4案例研究法 92545第5章常见教育测量工具 99935.1标准化测验 91355.1.1定义与特点 9277465.1.2常见标准化测验 9245415.2非标准化测验 1028105.2.1定义与特点 10145645.2.2常见非标准化测验 1085925.3诊断性评价工具 10204185.3.1定义与特点 1036445.3.2常见诊断性评价工具 10129375.4形成性评价工具 10137325.4.1定义与特点 10283505.4.2常见形成性评价工具 101249第6章教育评价与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1192376.1数据整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11286246.1.1数据清洗 11261236.1.2数据转换 11140226.1.3数据编码 11110736.1.4描述性统计分析 11222666.2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11165846.2.1参数估计 12253766.2.2假设检验 12104346.3多变量统计分析 12117916.3.1相关分析 12181726.3.2回归分析 12162346.3.3聚类分析 1249776.4数据可视化 1227146.4.1条形图与饼图 1325206.4.2折线图与散点图 13252506.4.3箱线图与热力图 131705第7章教育评价与测量质量保障 13147417.1测量工具的信度 1313407.1.1重测信度 13288527.1.2复本信度 1340807.1.3内部一致性信度 13262387.1.4评分者信度 13313577.2测量工具的效度 1467117.2.1内容效度 14327307.2.2结构效度 14145107.2.3标准关联效度 14267267.3测量工具的难度与区分度 14174957.3.1难度 14169397.3.2区分度 14232717.4教育评价与测量的误差分析 14175327.4.1系统误差 14279227.4.2随机误差 15316第8章教育评价与测量在实践中的应用 1584928.1学生评价 15229188.1.1知识与技能评价 1581048.1.2过程性评价 1563048.1.3成长性评价 15165978.2教师评价 15284938.2.1教学能力评价 1534048.2.2教师专业素养评价 1669188.3课程评价 16201948.3.1课程目标评价 1680978.3.2课程内容评价 1677128.3.3课程实施评价 16285138.3.4课程效果评价 16308648.4学校评价 16319008.4.1办学水平评价 1636808.4.2学校管理评价 16187598.4.3学校文化建设评价 16107948.4.4社会满意度评价 1627691第9章现代教育评价与测量技术的发展 16276139.1信息技术在评价与测量中的应用 161519.1.1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教育评价与测量的影响 1761789.1.2计算机化测试与网络化测评的优势与挑战 17237539.1.3信息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 1719669.2大数据分析在评价与测量中的应用 1731679.2.1大数据的定义与特征 17241609.2.2教育评价与测量中大数据的应用场景 17142229.2.3大数据分析的方法与流程 17123229.2.4大数据分析在个性化教育评价与测量中的应用 1794699.3云计算与教育评价与测量 17107149.3.1云计算的基本概念与架构 17131619.3.2云计算在教育评价与测量中的应用优势 17181699.3.3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评价与测量平台设计与实践 17208689.3.4云计算在教育评价与测量领域的发展趋势 1782939.4人工智能与教育评价与测量 17280749.4.1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教育评价与测量的影响 1720039.4.2人工智能在教育评价与测量中的应用案例 17256979.4.3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评价与测量中的挑战与前景 17314349.4.4人工智能在教育评价与测量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1727587第10章教育评价与测量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17484010.1国际教育评价与测量发展趋势 171107010.1.1教育评价的国际化与标准化 17130910.1.2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评价理念 172721510.1.3教育测量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17409010.1.4教育评价与大数据的结合 172205410.1.5教育评价的多元化与综合化 173105010.2我国教育评价与测量改革与创新 17750710.2.1新时代我国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 173213610.2.2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172301810.2.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评价改革 172660910.2.4教育测量方法与技术的本土化创新 181786010.2.5我国教育评价与测量政策法规的完善 186910.3教育评价与测量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82093210.3.1教育评价公平性问题及对策 18907610.3.2教育评价的信度与效度问题及对策 181645810.3.3教育评价与测量的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 181812010.3.4教育评价与测量的伦理与道德问题及对策 18927510.3.5面向未来的教育评价与测量挑战及应对策略 182491010.4未来教育评价与测量的发展方向 182899610.4.1教育评价与测量的个性化发展 182189310.4.2教育评价与测量的智能化趋势 182848610.4.3跨学科与跨领域的教育评价与测量 18144610.4.4教育评价与测量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181281210.4.5教育评价与测量在促进教育公平中的应用 18第1章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与理论1.1教育评价的定义与功能1.1.1定义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及其成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旨在了解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推动教育实践的持续改进。1.1.2功能教育评价具有以下功能:(1)诊断功能:通过评价,发觉教育活动中的问题,为改进教育实践提供依据。(2)导向功能:教育评价可以引导教育活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保证教育实践的有效性。(3)激励功能:教育评价可以激发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监控功能:教育评价可以对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保证教育活动按照预定计划进行。(5)反馈功能:教育评价可以为教育决策者、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帮助他们了解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以便调整教育策略。1.2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体系1.2.1目标导向理论目标导向理论认为,教育评价应以教育目标为导向,通过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判断教育目标是否实现。1.2.2过程导向理论过程导向理论强调,教育评价应关注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通过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1.2.3主体导向理论主体导向理论主张,教育评价应充分尊重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发挥评价对象的积极作用,实现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1.2.4价值导向理论价值导向理论强调,教育评价应关注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通过对教育活动价值的判断,推动教育实践的持续改进。1.3教育评价的历史与发展趋势1.3.1国外教育评价的发展(1)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以心理测量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侧重于学生个体差异的评价。(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目标导向理论为指导,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3)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过程导向理论兴起,强调教育活动实施过程的评价。(4)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体导向理论和价值导向理论逐渐受到重视,教育评价更加关注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和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1.3.2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1)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侧重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2)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引入国外教育评价理论,开始关注教育目标和学生个体差异的评价。(3)20世纪90年代至今: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1.3.3发展趋势(1)多元化: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日益多元化。(2)过程性:重视教育活动实施过程的评价,关注教育实践的不断改进。(3)综合性:强调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以反映教育活动的整体效果。(4)发展性:关注评价对象的发展,推动教育评价从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转变。(5)民主化:提高评价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尊重评价对象的主体地位,实现评价的民主化。第2章教育评价的方法2.1定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是基于数值化数据的评价方式,旨在通过量化手段揭示教育现象的数量特征、关系和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2.1.1测试评价法测试评价法是通过设计各类试题,对被评价者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定量分析的的评价方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简答题等类型。2.1.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收集被评价者的态度、看法、行为等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评价方法。常用的问卷调查方法有: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题、排序题等。2.1.3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通过收集实际教育过程中的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教育现象的规律性。2.2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是基于描述性数据的评价方式,旨在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2.2.1观察法观察法是评价者直接观察被评价者的行为、表现和过程,进行定性分析的评价方法。观察法可以分为结构化观察和非结构化观察。2.2.2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2.2.3访谈法访谈法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进行面对面交流,获取相关信息,进行定性分析的评价方法。访谈法可以分为结构化访谈和非结构化访谈。2.3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是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对教育现象进行全面评价的方法。2.3.1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对教育现象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2.3.2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将评价指标分解为不同层次,通过构建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和一致性检验,对教育现象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2.3.3数据包络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效率评价的非参数统计方法,通过构建生产可能集和效率边界,对教育现象进行综合评价。2.3.4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通过提取原始指标的主要成分,降低指标维度,对教育现象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2.3.5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基于灰色系统理论,通过计算关联度,对教育现象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第3章教育测量的基本概念与理论3.1教育测量的定义与分类教育测量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方法。它通过对教育现象的量化描述,为教育评价和决策提供依据。教育测量可分为以下几类:(1)按照测量对象的不同,分为认知测量、情感测量和行为测量;(2)按照测量方法的不同,分为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混合测量;(3)按照测量目的的不同,分为形成性测量、诊断性测量和总结性测量。3.2教育测量的量尺与单位量尺是教育测量的基本工具,它规定了测量的起点、终点和刻度。教育测量的量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名义量尺:以符号或名称表示事物的类别,无大小顺序之分;(2)顺序量尺:以数值表示事物的类别,有大小顺序之分,但数值间距离不一定相等;(3)等距量尺:数值间距离相等,但无绝对零点;(4)比率量尺:具有绝对零点,数值间距离相等。教育测量的单位是量尺上的标记,用于表示测量结果。常用的单位有:分数、百分比、标准差、等级等。3.3教育测量的基本过程教育测量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测量目的:确定测量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的信息;(2)选择测量工具:根据测量目的和被测量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3)设计测量方案:制定测量时间、地点、方法等;(4)实施测量:按照设计好的测量方案进行实际测量;(5)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为教育评价和决策提供依据;(6)撰写测量报告:总结测量过程和结果,为今后的教育测量提供参考。本章对教育测量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进行了阐述,为后续章节介绍教育测量方法与工具打下基础。第4章教育测量的方法4.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教育测量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数据收集快速等特点。该方法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信息,从而获取教育现象的量化数据。问卷调查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明确研究目的、设计问卷、选择样本、发放与回收问卷、数据整理与分析。4.2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直接或间接地观察研究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从而收集相关信息的方法。观察法可以分为结构化观察和非结构化观察。结构化观察具有明确的观察指标和严格的操作程序,适用于研究特定教育现象;非结构化观察则较为灵活,适用于摸索性研究。观察法的实施步骤包括:明确研究目的、制定观察方案、培训观察员、实施观察、数据记录与整理、分析。4.3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人为干预,控制某些变量,以观察其他变量的变化,从而揭示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提出研究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样本、实施实验、数据收集与分析。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在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适用于研究特定教育心理现象;现场实验则在现实教育环境中进行,更具生态效度。4.4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对一个或多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以揭示教育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该方法适用于研究复杂、多变量的教育问题。案例研究法的实施步骤包括:确定研究问题、选择案例、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案例研究报告。案例研究法注重对案例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有助于揭示教育现象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第5章常见教育测量工具5.1标准化测验5.1.1定义与特点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按照预先设定的标准化程序进行编制、施测、评分和解释的测验。其具有公平性、客观性、可比性和科学性等特点。5.1.2常见标准化测验(1)学术能力测验:如我国的普通高考、美国的SAT和ACT等;(2)学科成就测验:如我国的初中毕业会考、高中会考等;(3)语言能力测验:如我国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雅思和托福等;(4)职业资格考试:如教师资格证、注册会计师等。5.2非标准化测验5.2.1定义与特点非标准化测验是指未经标准化的、由教师自行编制、施测、评分和解释的测验。其特点是灵活性高、针对性强,但缺乏公平性和可比性。5.2.2常见非标准化测验(1)课堂测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编制的测验;(2)单元测验:针对一个教学单元进行的测验;(3)期中期末考试:对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学习成果进行的总结性评价。5.3诊断性评价工具5.3.1定义与特点诊断性评价工具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和潜力,以指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其特点是针对性、指导性和发展性。5.3.2常见诊断性评价工具(1)学习起点测评:用于了解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学习起点;(2)学习困难诊断: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3)潜能测试: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5.4形成性评价工具5.4.1定义与特点形成性评价工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策略而使用的评价工具。其特点是过程性、及时性和动态性。5.4.2常见形成性评价工具(1)课堂观察: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思维过程;(3)学生作业: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4)学生档案袋: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品、反思等,以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第6章教育评价与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6.1数据整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在教育评价与测量过程中,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往往存在缺失值、异常值等问题,因此在进行深入分析之前,需对数据进行整理。数据整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和数据编码等步骤。本节重点介绍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揭示数据的分布特征、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6.1.1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指对原始数据进行审查、修正和补充,以提高数据质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删除无关数据;(2)处理缺失值;(3)处理异常值;(4)统一数据格式。6.1.2数据转换数据转换主要包括数据标准化、数据归一化等,目的是消除不同量纲和尺度对数据分析结果的影响。6.1.3数据编码数据编码是将非数值型数据转换为数值型数据,以便进行统计分析。常见的编码方法有独热编码、标签编码等。6.1.4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集中趋势分析:计算均值、中位数、众数等,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2)离散程度分析:计算方差、标准差、偏态系数等,反映数据的波动程度;(3)分布形态分析: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箱线图等,观察数据的分布特征。6.2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是统计学中两种重要的推断方法。参数估计是基于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假设检验则是对总体参数的某个假设进行检验。6.2.1参数估计参数估计主要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1)点估计:直接用样本统计量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2)区间估计:给出总体参数的一个范围,该范围以一定的概率包含总体参数的真实值。6.2.2假设检验假设检验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原假设和备择假设;(2)选择适当的检验统计量;(3)根据样本数据计算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4)确定显著性水平,并给出拒绝域;(5)做出决策:若观测值落在拒绝域内,拒绝原假设;否则,不拒绝原假设。6.3多变量统计分析多变量统计分析是指同时考虑多个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6.3.1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用于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常用的相关分析方法有皮尔逊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等。6.3.2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用于研究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自变量的类型,回归分析可分为线性回归、多项式回归、逻辑回归等。6.3.3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根据样本特征将样本划分为若干个类别,使得同一类别内的样本相似度较高,不同类别间的样本相似度较低。6.4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将抽象的数据以图表、图形等形式展示出来,以便直观地观察数据特征和分析结果。常见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包括Excel、R、Python等。6.4.1条形图与饼图条形图用于展示分类数据的频数或频率,饼图则用于展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6.4.2折线图与散点图折线图用于展示随时间或其他变量变化的数据趋势,散点图则用于展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6.4.3箱线图与热力图箱线图用于展示数据的分布特征,热力图则用于展示矩阵数据的热度分布。通过对数据的可视化展示,有助于发觉数据中的规律和问题,为教育评价与测量提供有力支持。第7章教育评价与测量质量保障7.1测量工具的信度教育评价与测量过程中,信度是衡量测量工具稳定性和一致性的重要指标。信度分析主要包括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评分者信度等方面。7.1.1重测信度重测信度是指在同一组被试、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测量工具进行两次或多次测试,计算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提高重测信度的方法有:保证测试时间间隔适中、测试环境稳定、测试内容不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等。7.1.2复本信度复本信度是指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对同一组被试使用两个或多个等值的测量工具进行测试,计算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提高复本信度的方法有:保证各复本内容、难度、形式等方面的一致性,以及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7.1.3内部一致性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是指测量工具内部各个题目之间的相关性。常用的衡量方法有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alpha)、折半信度等。提高内部一致性信度的方法有:增加题目数量、保证题目难度适中、避免题目之间的重复性等。7.1.4评分者信度评分者信度是指不同评分者在评分过程中的一致性程度。提高评分者信度的方法有:制定明确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者培训、采用双盲评分等。7.2测量工具的效度效度是指测量工具对所要测量的内容或特质进行准确测量的程度。效度分析主要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标准关联效度等方面。7.2.1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是否涵盖了所要测量的内容领域。保证内容效度的方法有:邀请专家对题目进行审查、进行预测试、收集被试反馈等。7.2.2结构效度结构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是否能够反映出理论上的结构。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摸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提高结构效度的方法有:保证题目设计符合理论结构、增加题目数量、优化题目分布等。7.2.3标准关联效度标准关联效度是指测量工具与某一外部标准或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提高标准关联效度的方法有:选择合适的外部标准、进行相关性分析等。7.3测量工具的难度与区分度7.3.1难度难度是指测量工具对被试的难易程度。合适的难度能够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计算难度的方法有:通过被试的得分情况计算题目难度、采用项目反应理论进行分析等。7.3.2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量工具对被试的区分能力。高区分度的测量工具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水平的被试。提高区分度的方法有:合理设计题目、筛选优质题目、进行项目分析等。7.4教育评价与测量的误差分析教育评价与测量过程中,误差来源多样,主要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对误差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测量质量。7.4.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测量结果偏离真实值的固定倾向。识别和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有:检查测量工具的设计、分析评分者偏差、进行实验设计等。7.4.2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指测量过程中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导致的误差,其大小和方向不可预测。降低随机误差的方法有:增加样本量、提高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等。第8章教育评价与测量在实践中的应用8.1学生评价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需求。在实践中,学生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8.1.1知识与技能评价(1)笔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用于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2)操作考试:通过实际操作,评价学生在特定领域的技能水平。(3)口试:面对面交流,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等。8.1.2过程性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等方面。(2)作业与练习:评价学生完成作业和练习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3)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实验、社会实践等。8.1.3成长性评价(1)综合素质评价:从道德品质、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2)个性化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进行评价。8.2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践中,教师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8.2.1教学能力评价(1)课堂教学: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和教学效果。(2)教学研究: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如论文发表、课题研究等。8.2.2教师专业素养评价(1)职业道德:评价教师的职业操守、敬业精神和关爱学生程度。(2)专业知识:评价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3)专业发展:评价教师参加培训、学习交流和专业成长的情况。8.3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效果等方面的全面评估。实践中的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8.3.1课程目标评价分析课程目标是否明确、具体,是否符合学生发展需求。8.3.2课程内容评价评估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