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7+中国古代的优 秀传统文化+知识清单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27+中国古代的优 秀传统文化+知识清单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27+中国古代的优 秀传统文化+知识清单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27+中国古代的优 秀传统文化+知识清单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题27+中国古代的优 秀传统文化+知识清单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7: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课本链接(纲要上第1、2、4、8、12、15课;选三第1、2、5、7课)1.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⑴原始社会:文明起源①多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奠定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中外历史纲要上P3)(选择性必修三P2)②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选择性必修三P2)⑵夏商周:青铜文明①历程:夏朝进入青铜时代→商朝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西周青铜礼器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战国青铜制造业逐渐衰落。(选择性必修三P2)②表现◆国家建立: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二里头遗址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中外历史纲要上P5)◆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以农为本、祭祀社稷,社稷(土地神和谷物神)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选择性必修三P2)◆汉字发展成熟: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中外历史纲要上P5、P6)◆科技起步: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商朝时夏历改进为殷历;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中外历史纲要上P5)⑶春秋战国(先秦时期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①华夏认同: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选择性必修三P2)②百家争鸣(中外历史纲要上P12、P13)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内容儒家◆孔子:“仁”是核心观念;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成为儒家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老子: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朴素的唯物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物极必反,柔能克刚◆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性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③文学:春秋成书的《诗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诗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方面,其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战国屈原继承《诗经》的优秀传统,采用楚国民歌方言,创造出一种句子较长的新诗歌体裁,称为“楚辞”,《离骚》《天问》为代表作品,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中外历史纲要上P13)⑷秦朝:推崇法家思想。(选择性必修三P3)⑸汉朝①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和正统地位确立,儒学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化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外历史纲要上P21)(选择性必修三P3)②史学:司马迁编撰的《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班固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中外历史纲要上P23)③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被后世誉为“医圣”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了从植物中提取、适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麻沸散”。(中外历史纲要上P23、P24)④数学:《周髀算经》记载了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外历史纲要上P24)⑤造纸术: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由此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外历史纲要上P23)⑥天文地理:张衡发明了候风地动仪用于测验地震方位,还撰写了天文学专著《灵宪》。⑦农学:出现了《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中外历史纲要上P24)⑧宗教: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在洛阳修建了白马寺传教;东汉末年兴起本土宗教道教。(中外历史纲要上P42)⑨艺术: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中外历史纲要上P43)⑩文学:汉赋、乐府诗和五言诗。(中外历史纲要上P23)⑹魏晋南北朝①宗教: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并相融合,渐趋本土化;南朝范缜和北魏、北周统治者反对佛教。(中外历史纲要上P42)②思想: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淡”。(中外历史纲要上P42、P43)③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中外历史纲要上P43)④艺术: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佛像是北魏晚期的雕像代表;宫廷中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中外历史纲要上P43、P44)(选必三P28)⑤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中外历史纲要上P45)⑥地理学: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中外历史纲要上P45)⑦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中外历史纲要上P45)⑺隋唐①宗教: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期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主张顿悟的禅宗成为主流并对后世影响最大,佛教完成本土化;唐朝中后期统治者灭佛。(中外历史纲要上P42)②思想: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外历史纲要上P42)③文学: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和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中外历史纲要上P43)④艺术:书法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而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隋唐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中外历史纲要上P43、P44)⑤建筑: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中外历史纲要上P45)⑥印刷术: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中外历史纲要上P45)⑦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中外历史纲要上P45)⑧天文学: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中外历史纲要上P45)⑨医药学:孙思邈名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中外历史纲要上P45)⑻宋元①思想:程朱理学。(中外历史纲要上P66)目的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代表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特点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思想主张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人生观“存天理,去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认识论方法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性质客观唯心主义教育朱熹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加上《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影响◆积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消极: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②观念:宋朝门第观念淡化,比如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中外历史纲要上P63)③史学:宋朝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等重要成果。(中外历史纲要上P70)④文学: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的成就最为突出;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中外历史纲要上P67、P68)⑤艺术:宋元书法名家辈出;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宋徽宗赵佶书法自成一体,称为“瘦金体”,其名画有《芙蓉锦鸡图》。(中外历史纲要上P68)⑥印刷术:宋朝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中外历史纲要上P68)⑦火药:宋朝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中外历史纲要上P68)⑧指南针:宋朝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南宋时发展为罗盘,其作用是分度列向定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外历史纲要上P68)⑨天文学:元朝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其中的简仪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他还编定了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外历史纲要上P68)⑩农学:元朝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中外历史纲要上P68)⑪科技总结: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中外历史纲要上P68)⑫少数民族文字:辽先后创制了契丹大字、小字;金创制了女真文字;西夏文也通过文献大量保存下来;成吉思汗命人创制了畏兀体蒙古文;忽必烈委派八思巴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来拼写蒙古语和汉语等,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中外历史纲要上P69)⑼明清①思想: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但统治者对思想实施高压政策。(选择性必修三P4)陆王心学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中外历史纲要上P85)含义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实践,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中外历史纲要上P85)主张◆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选择性必修三P3)◆王守仁(阳明先生):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选择性必修三P3)特点◆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中外历史纲要上P85)◆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中外历史纲要上P85)◆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中外历史纲要上P85)李贽思想基础陆王心学(中外历史纲要上P85)主张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中外历史纲要上P85)个性自由思想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中外历史纲要上P85)主张◆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选择性必修三P4)◆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中外历史纲要上P85)◆顾炎武、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提出一些重要的见解,如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外历史纲要上P85)文字狱背景君主专制高度发展(选择性必修三P3)影响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选择性必修三P3)②宗教: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文化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积极影响,在文学艺术上,很多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在建筑艺术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同时,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选择性必修三P8)③文学:施耐庵、罗贯中创作的《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吴承恩的《西游记》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中外历史纲要上P85)④艺术:昆曲长期流行;京剧形成并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剧种。(中外历史纲要上P85、P86)⑤医药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传统医药学进行了总结。(中外历史纲要上P86)⑥农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传统农学进行了总结。(中外历史纲要上P86)⑦工艺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传统工艺学进行了总结。(中外历史纲要上P86)⑧大型典籍:明朝编撰的《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清朝编撰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中外历史纲要上P86)⑨西学东渐: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并在中国刊印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他们合作译介到中国;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他们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中外历史纲要上P86、P87)(选择性必修三P9)2.传统文化的内涵⑴以人为本(选择性必修三P4)①周公提倡“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②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③后世儒学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⑵民本思想(选择性必修三P4)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②孔子要求要求统治者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③孟子提出“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④影响: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使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选择性必修三P5)①夏商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其中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②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这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③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④特点: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⑷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选择性必修三P5)①孔子、孟子、墨子均以天下为己任。②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④范仲淹要求自己“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⑤文天祥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⑥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⑸崇德尚贤,天下为公(选择性必修三P5)①西周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②孔子提出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④孟子主张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⑤《礼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⑥影响: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选择性必修三P5)①《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②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屈原认为“路曼曼其悠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⑺和而不同,兼容并包(选择性必修三P6)①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②孔子认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③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④影响:“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3.传统文化的特点(选择性必修三P6)⑴本土性: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和发展。⑵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⑶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⑷凝聚性: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⑸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4.传统文化的价值(选择性必修三P6、P7)⑴思想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折的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⑵社会价值: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格局,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者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5.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⑴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①汉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选择性必修三P10)②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选择性必修三P10)③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比如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学问僧空海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选择性必修三P11)(中外历史纲要上P46)④制度: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日本7世纪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选择性必修三P11)⑤移民: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被称为“下南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