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拔高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拔高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拔高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拔高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拔高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A.凸显了兼收并蓄的特点 B.反映了市民地位的提高C.加速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D.促进了棉织技术的进步2.学者易中天在《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不能说明A.国家分裂严重阻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B.南北朝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C.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导致民族之间的差异缩小D.从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就有了南方和北方的划分,一直延续到后世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例外情况,下列不属于例外情况的A.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B.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替代三省C.唐朝中期设节度使D.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4.以诗证史是我们观察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研究方法。下表中的唐诗诗句与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诗句历史现象A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注:翠微为唐代宫殿名)科举考试放榜时的盛况B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唐王朝盛极而衰的迹象C三月无雨早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实行租庸调制弊端明显D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市民文化已经成为主流A.A B.B C.C D.D5.下表内容是20世纪前期,部分教科书中有关孝文帝改革的论述。据此可知时间教科书论述1907年《中国历史讲义》自是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1928年《初中本国史》国中一切制度文物……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A.清末新政促进了教育变革 B.社会进步传播了唯物史观C.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交融 D.时代发展丰富了史学观点6.“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此赋税政策是(

)A.外部势力影响政治决策 B.公民大会主导城邦事务C.独裁统治破坏法律传统 D.权力滥用导致政局动荡7.下列关于北魏统一北方影响分析正确的是①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的局面②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③削弱了北方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

④为各民族的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唐太宗时的国家雅乐包括龟兹、疏勒等西域多地的乐曲;西域也多有擅长唐人乐舞者,如曹国的曹保擅长弹中原琵琶,安国的安万善以吹奏唐人筚篥而闻名。这体现了当时(

)A.移民活动频繁 B.音乐登峰造极 C.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深 D.政治秩序稳定9.一级行政区指行政区划中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的地区。下列属于我国古代一级行政区的是A.晋河南郡 B.唐河南道 C.宋河南府 D.元大都路10.《三国志·魏书。韩暨传》说:“(韩暨)徒监冶谒者。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用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材料中的“水排”是A.灌溉农田的工具 B.鼓风冶铁的工具C.防洪排涝的工具 D.开采煤炭的工具11.有学者研究指出,汉代骆驼文物寥寥无几,且形象非常稚拙或粗糙;唐代则出现大量骆驼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骆驼形象的变化表明A.汉代骆驼尚未进入中原 B.唐代丝路贸易日趋繁荣C.三彩制作技艺日趋成熟 D.汉唐经济格局变化明显12.《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现代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D.具有革新魄力,重用有才之人二、主观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

魏晋时期,门阀政治兴起。中正综合家世与行状,把士人分为九等,以备选用。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交给政府,作为政府用人的依据。而政府虽有任用权,却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擅自做主。中正同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互相牵制,谁也不能擅权,有效防止了私人势力集团的形成。——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四

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3)材料三涉及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指出该制度设计的意图。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实际弊端。(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积极影响。(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4.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唐杜甫《忆昔》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1)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的什么特殊时代?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2)材料二中,639一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发展史,其实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史,历代统治者采取了不同的民族、边疆政策处理边疆民族问题,并加强了中央对民族、边疆地区的管控,促进边疆开发和民族交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并具多元一体格局特征。根据以上材料,任选一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对所选阶段特征进行论述。(要求:格式规范、表述清晰、史论结合)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唐朝时期,之所以出现“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这样的现象得益于唐朝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凸显了兼收并蓄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与市民地位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恶化”,排除C项;脚踏三锭纺车促进了棉织技术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2.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没有最终阻碍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反而为中国新的统一奠定基础,A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自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就有了南方和北方的划分,一直持续到后世,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B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南北朝促进了民族融合,那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融合,民族之间的差异缩小,C正确,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特征来分析材料。3.D【详解】汉武帝建立中朝加强了君主专制,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的例外,符合题意,故选D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封国制最后威胁的中央集权,属于例外,排除A项;以中书省代替三省不利于分割相权,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属于例外,排除B项;唐代节度使掌握地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属于例外,排除C项。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一声天鼓辟金扉”描绘的是开榜放榜的场景,“三十仙材上翠微”指众多进士而见圣上,由此判断这是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A项正确;“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对应的是开元盛世时国家的富足局面,而非由盛而衰的迹象,排除B项;“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反映了干旱大风导致麦苗枯死,说明传统小农经济抵抗天灾的能力较弱,而非实行租庸调制的弊端,排除C项;“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描述的是长安城商业的繁荣和社会风气的开放,唐诗不属于市民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5.D【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否定逐渐转变为肯定,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史学观点得到丰富,故选D项;清王朝1913年就已经不存在,所以表格信息和清末新政无关,排除A项;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交融”只能解释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的论述,与其余两项无关,排除C项。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所涉及到的赋税制度为两税法,该赋税制度在实行过程中,一些官员常常利用权力,滥用职权,严重侵犯了农民的权益,D项正确;外部势力影响政治决策指的是如商业利益集团或地方官员对决策的影响,材料中未涉及到这一内容,排除A项;公民大会主导城邦事务是古代希腊的现象,与中国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到法律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7.B【详解】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的局面,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促进了民族融合,①②④正确,故选B;北魏实行门阀制度,世家大族垄断重要官职,③错误,排除ACD。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太宗时期(中国)。唐太宗时期,国家雅乐中包括了龟兹、疏勒等西域多地的乐曲,同时西域也有很多擅长唐人乐舞者,这表明西域和中原之间的文化交流非常密切,这种文化交流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深,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移民活动的信息,也无法看出“频繁”,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音乐水平的对比,排除B项;稳定的政治秩序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深不能表明当时的政治秩序就一定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9.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唐朝采用的是“道—州—县”三级划分的制度,因此,“唐河南道”属于我国古代一级行政区,B项正确;西晋时期,河南郡治所在洛阳,属于司州,不属于我国古代一级行政区,排除A项;宋朝在地方设置路,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行政区,“宋河南府”不属于我国古代一级行政区,排除C项;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元大都路”不属于我国古代一级行政区,排除D项。故选B项。10.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冶”作从马排、人排费工费力,而创造出水排后,用水力冶铁,提高了效率,B选项正确;灌溉、排涝和采煤炭,与“冶”作从马排、人排到水排等不符,ACD三项错误。11.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骆驼的原产地是北非、阿拉伯和中亚细亚。汉代骆驼文物寥寥无几,且形象非常稚拙或粗糙,这说明汉代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但贸易不太繁荣;唐代则出现大量骆驼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这说明唐代丝路贸易日趋繁荣,故B正确;由材料推知,汉代骆驼已经进入中原,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唐三彩制作技艺,故C错误;材料和汉唐经济格局变化无关,故D错误。12.B【详解】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所以才得到史学家们的肯定,故B正确;现代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并非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排除A;CD是武则天的政绩,但都属于武则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排除。13.(1)西周选官制度:世官制(或世卿世禄制);标准:血缘。(2)西汉汉武帝选官制度:察举制;标准:孝廉。(3)制度:九品中正制。意图:中正与政府长官相互牵制,防范私人集团。弊端:过于重视门第,不利于选拔真正人才。(4)积极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任意答两点即可,言之有理,亦可得4分)(5)趋势:选拔标准从注重品行、重门第到重才学;选拔方式从地方举荐、官员个人评定到国家统一考试选拔;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由推荐到公开考试,趋向于严密、科学;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任意答1点即可,2分)【详解】(1)西周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一“世代为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或世卿世禄制)。标准:根据材料一“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可知西周时期选官制度的标准是血缘。(2)西汉汉武帝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二“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标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汉代察举常科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亦得人最多,出了许多名人。“孝廉”之设,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下诏,“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显示“孝廉”起初不是常科,不被重视,后来“孝廉”规定为岁举常科,才受重视,渐显重要,所以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廉。(3)制度:根据材料三“正综合家世与行状,把士人分为九等,以备选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意图:根据材料三“中正同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互相牵制,谁也不能擅权,有效防止了私人势力集团的形成。”可知中正与政府长官相互牵制,防范私人集团。弊端:根据材料三“魏晋时期,门阀政治兴起。中正综合家世与行状,把士人分为九等,以备选用。”可知九品中正制过于重视门第,不利于选拔真正人才。(4)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四“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根据材料四“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可知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根据材料四“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可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5)趋势:根据材料三,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过于重视门第,不利于选拔真正人才。根据材料四,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选拔标准从注重品行、重门第到重才学。根据材料二,西汉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廉,根据材料四,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由国家统一考试选拔人才,选拔方式从地方举荐、官员个人评定到国家统一考试选拔。根据材料二“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选官由地方推荐,根据材料四“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来选官,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由推荐到公开考试,趋向于严密、科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14.(1)特殊时代: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允实),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2)趋势:连续增长(上升)。原因:“贞观之治”(奠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继续发展);“开元盛世”(全盛)。【详解】(1)特殊时代:根据材料一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及其主题《忆昔》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社会现实:根据材料一中“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知,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允实);根据“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可知,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印证:根据材料二中唐朝户数变化可知,其可与杜甫《忆昔》中“小邑犹藏万家室”相印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