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说明文阅读训练及解析_第1页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训练及解析_第2页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训练及解析_第3页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训练及解析_第4页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训练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训练及解析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8题。(17分)父亲的“秘密”①父亲做菜几乎是无师自通,只要吃过一次,他就能像模像样地做出来。记得那时候我还小,每道菜临出锅前,他总会用筷子蘸点儿汤汁尝一尝,一看到他的嘴角微微上扬,我便将早已备好的盘子递过去,一道香气四溢的菜肴就这样上桌了。父亲的舌头百试百灵,从未出过差错。②逢年过节,我们兄妹几个总会拖儿带女地赶回家去。为了张罗一桌好菜,父亲早已忙得脚不沾地,只是饭桌上的抱怨声,让我意识到父亲的舌头似乎出了一点问题——③“爸,这菜太咸了。”④“爷爷,这菜没有放盐。”⑤确实,桌上的菜不是咸了就是淡了,父亲在一旁搓着手,像个不知所措的小学生:“我尝过好几次,不咸啊!唉,盐又放多了。”此时,母亲便会来打圆场:“你爸年纪大了,味觉差了。”⑥反复几次之后,父亲的厨艺又神奇地恢复到原来的水准:上次的菜咸了,下次肯定会淡一些;第一道菜淡了,第二道菜的口味肯定会变得合宜。我数着父亲头上的白发,由衷赞叹道:“老爸依然宝刀不老啊。”父亲眯起眼,神秘地嘿嘿一笑:“我有‘神器’。”⑦日子就在咸咸淡淡中安然前行。春节回家,我又看见父亲一个人在厨房忙碌,赶紧跑过去帮忙。他从盐罐子里了一点点盐,似乎嫌多,又抹去一点,方才小心翼翼地放进锅里,翻炒片刻,连尝都不尝就出锅了。⑧“爸。”我轻声叫他。父亲转过头,微笑地看着我:“把那个盘子递给我,孩子们爱吃鱼香肉丝,多做些。”我把满满两盘子食材一起递过去,父亲摆摆手,意思是只要一盘。我不解:“一起炒再分两盘装不就行了?炒两次多麻烦。”父亲摇摇头:“不行不行,菜多了盐不好掌握,分两次做味道才好。”说完,父亲兀自打火倒油,葱姜蒜入锅,浓烈的香气升腾,搞得我的鼻子酸酸的。⑨父亲的味觉早就减退了!我后知后觉地发现。⑩眼前突然变得模糊,父亲的白发仍旧清晰。他引以为傲的灵敏味蕾,曾呵护着我们的成长,记录着我们被宠爱的华年,可现如今,当我们大快朵颐时,他却味同嚼蜡……⑪也许我们的味觉在盛年之后也会像父亲一样不断减退,以至于要在食物中放上两到三倍的盐,方才觉出咸味。但此刻,父亲小心翼翼放盐的背影,如此强烈地刺激着我尚存的味觉。涩涩的酸与微微的苦,历经岁月发酵,回味出爱的醇厚。1.(3分)从全文看第⑥段画线句中“父亲的神器”照应了父亲哪些独特的关爱细节?2.(3分)第⑦段画线句中的“㧟”是方言,字典有三种解释:

A.舀取,如㧟汤;B.轻抓;C.用胳膊挎着。请你结合字典解释和对文本的理解,说说应采用哪项解释,并简述理由。3.(4分)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4..(3分)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5..(4分)读完本文后,小文同学在编写班刊时打算将本文与《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放在一个栏目中,请你帮她拟一个栏目名称,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答案】1.①父亲放盐“从盐罐子里了一点点盐”的动作1。②父亲一道菜分两回炒的事情1。③父亲小心翼翼放盐的背影1。

2..采用B轻抓1,写出了父亲放盐的细致,小心翼翼1,表达父亲因为味觉缺失,而采用的独特方法,足见父爱的深沉1。3.动作描写1,神态描写1。写出了父亲放错盐后的不安、窘迫1,表达了作者的怜惜和心疼1。

4.交代父亲舌头的灵敏1,与下文父亲烧菜出问题形成对比或为下文父亲因为味觉不灵而烧菜付出的种种努力做铺垫1,表达了对父亲的心疼和赞美1。

5.示例1:栏目名称——父爱的智慧2,“走一步,再走一步”那是莫顿亨特父亲对孩子的机智的鼓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诸葛亮对儿子智慧告诫1……而本文父亲的独特放盐神器彰显父亲的智慧1。示例2:栏目名称——亲情的温度2。《走一步,再走一步》展现父亲引导孩子克服恐惧的温暖亲情;《诫子书》蕴含诸葛亮对儿子的深切期望与关爱1;本文中父亲味觉减退仍坚持为家人烹饪,细心呵护彰显亲情。这些文章共同体现了“亲情的温度”1,适合归入此栏目。【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第⑦段“他从盐罐子里了一点点盐,似乎嫌多,又抹去一点,方才小心翼翼地放进锅里,翻炒片刻,连尝都不尝就出锅了”可知,父亲在烹饪时对盐量的精细控制,他的动作非常小心,甚至连尝都不尝就出锅,这与他之前总是尝过再出锅的习惯形成了鲜明对比。

根据第⑧段“父亲摇摇头:‘不行不行,菜多了盐不好掌握,分两次做味道才好’”可知,父亲担心菜多了盐量难以掌握,因此选择分两次来做以确保味道的好。这体现了父亲对菜肴口味的极致追求和对家人的关心。

根据第⑪段“但此刻,父亲小心翼翼放盐的背影,如此强烈地刺激着我尚存的味觉”可知,父亲小心翼翼放盐的背影给作者带来的深刻感触。这个背影不仅是父亲烹饪时的专注和用心的体现,也是他对家人无言的关爱和付出的象征。2.本题考查词句/描写角度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根据第⑦段“他从盐罐子里㧟了一点点盐,似乎嫌多,又抹去一点,方才小心翼翼地放进锅里”可知,“㧟”在这里应该采用B项解释“轻抓”,因为这个动作描述了父亲在取盐时的细致和小心翼翼,这种独特的放盐方法正是因为父亲味觉的缺失。通过这个动作,我们能够感受到父亲为了做出美味菜肴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对家人深深的爱。3.根据第⑤段“父亲在一旁搓着手,像个不知所措的小学生”可知,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手法。通过“搓着手”这个动作和“不知所措的小学生”这个神态,生动地描绘了父亲在放错盐后的不安和窘迫。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父亲当时的尴尬和无奈,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怜惜和心疼。4.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句段的作用不能脱离全文孤立看待,要看它在全文的位置,做到“段不离篇”。内容角度,文章第①段通过描述父亲舌头的灵敏和他出色的烹饪技巧,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厨艺高超、味觉敏锐的父亲形象。根据第①段“每道菜临出锅前,他总会用筷子蘸点儿汤汁尝一尝,一看到他的嘴角微微上扬,我便将早已备好的盘子递过去,一道香气四溢的菜肴就这样上桌了。父亲的舌头百试百灵,从未出过差错”可知,这里生动地描绘了父亲在烹饪时的自信和精准。结构角度,文中第①段的描述与下文父亲烧菜出现问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亲原本味觉灵敏、厨艺高超,但后文第②段“让我意识到父亲的舌头似乎出了一点问题”,他的味觉出现了问题,烧菜时不是咸了就是淡了。这种对比突出了父亲为了家人而付出的努力和他所面临的挑战。同时,第①段也为下文父亲因为味觉不灵而烧菜付出的种种努力做了铺垫,如第⑦段“他从盐罐子里㧟了一点点盐,似乎嫌多,又抹去一点,方才小心翼翼地放进锅里”以及第⑧段“父亲摇摇头:‘不行不行,菜多了盐不好掌握,分两次做味道才好’”等句子,使读者更加理解和心疼父亲的付出。5.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理解所给的三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以及本文)的共同主题。这三篇文章都涉及到了“父爱”和“智慧”这两个元素。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用机智的方法鼓励孩子面对困难;在《诫子书》中,诸葛亮以智慧的话语告诫儿子如何修身养德;在本文中,父亲通过独特的放盐方式来保证菜的味道,这也体现了他的智慧。然后,根据这个共同主题来拟定栏目名称。名称需要简洁明了,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这个栏目的内容。最后,结合文章内容来阐述理由。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阅读题。(11分)另一种完美丁松英①“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鼓励。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告诉我们:能够做将军的士兵永远是少数,更多人至终没有成为将军,却成长为优秀的士兵。这究竟是一种遗憾,还是人生的另一种完美?②其实,只要活出本色,你就已达到了完美。③就像略显偏激的屈原,但不可否认,他展现的是最本色的自我。他是一个精神高洁得偏执的人,他陶醉于自己的理想中,以至于有时失却了现实感。虽然他不是成熟的政客,却是一位本色的政治家,在那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坚守着高洁的志向,为实现理想而九死不悔,甘愿自沉于汨罗之波。④就如同在美丽的自然界中,有高大挺立的白杨,也有攀附纤弱的菟丝花。就如同在庄子的笔下,有击水三千里的鲲鹏,也有翱翔于榆坊之间的学鸠。就如同在赛场上,有人打破纪录,也有人自始至终默默无闻。然而,菟丝花有错吗?它凭借柔弱的身躯开出美丽的花,不就是一种本色的坚强?学鸠有错吗?它飞不过数仞,却满足于自己的所为,亦是常乐,不也是自我本色的彰显?赛场上的失利者有错吗?他们与创纪录者一样拼搏不息,奋斗不止,不正是对英雄本色的最好诠释?⑤让我们坦然面对本色生活吧。人生如险峰,对那些勇敢登顶的英雄,我们应奉上热烈的掌声;如果因为体力欠佳而只能到达山腰,那么就安心认真地欣赏那摇曳的野花、潺潺的流水吧,不要为了仰望与自嘲而丢失了本色。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懦弱,更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努力的理由。孟子曾说:“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不能为而强为,将收获失落与痛苦;能为而不为,将收获惭愧和悔恨。只有怀揣远大的理想,孜孜不倦地去追寻,才能用沉稳的脚步踏出一条本色之路,才能在追求的过程中彰显本色的自我。孙犁先生在《黄鹂》中写道: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试看大千世界,刘翔的跨越是完美,史铁生的轮椅人生也是一种完美,这是完美的本色,也是本色的完美。⑦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无论未来我们会成为一名杰出的将军还是优秀的士兵,我们都要为自己的本色人生而喝彩鼓掌,这也是另一种完美的人生。正如诗人叶芝所说:“我将不停地走,不停地歌唱,因为这是我自己的歌吟、自己的诗章。”1..(2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3分)本文第⑤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3分)下面的两个材料哪个适合作本文的论据?为什么?A陶洲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B范仲淹修学时最为贫窭(jù),与刘某同在长白山僧舍,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醋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4..(3分)选文第⑥段能否删去?为什么?【答案】1.只要活出本色,你就已达到了完美2。

2比喻论证1、对比论证1,生动形象突出地论证了我们坦然面对本色生活这个分论点1,进而论证中心论点。

3.选A1,理由:材料A写了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成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活出本色。与本文观点相符1。材料B写范仲淹忍受贫苦求学,与本文观点不符1。

4.不能删去1,第⑥段补充论述1了“坦然面对本色生活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懦弱,更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努力的理由”这一观点1,使论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分析】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提炼。本文的题目“另一种完美”由于是短语,不能作为中心论点,因此只是文章的论题。第①段由“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引出论题:这究竟是一种遗憾,还是人生的另一种完美?第②段“只要活出本色,你就已达到了完美”提出中心论点。第⑦段“我们都要为自己的本色人生而喝彩鼓掌,这也是另一种完美的人生”再一次强调中心论点。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第⑤段“人生如险峰,对那些勇敢登顶的英雄,我们应奉上热烈的掌声”中,把人生比作险峰,是比喻论证;“如果因为体力欠佳而只能到达山腰,那么就安心认真地欣赏那摇曳的野花、潺潺的流水吧,不要为了仰望与自嘲而丢失了本色”把勇敢登顶的英雄和因为体力欠佳而只能到达山腰的人进行了对比,是对比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都生动形象突出地论证了本段的分论点“让我们坦然面对本色生活”,进而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3.本题考查论据的选用。本文的论点是:活出本色,成就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