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山东省日照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山东省日照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山东省日照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山东省日照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日照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质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燃起,所谓“宫殿式”新建筑就是一例。但以最清醒建筑理论来看,其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街心建筑相较起来,提到中轴线的研究与保护,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是梁思成。1951年,梁思成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中盛赞“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艺术创造虽会受外来思想影响,但仍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和唐宋的寺塔。B.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建设中国建筑时,专业建筑师应当自觉担责,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C.传统习惯和趣味造就了中国建筑,如今应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不变的基础上适当借鉴欧美建筑。D.“宫殿式”新建筑虽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但也代表着中国精神的抬头,有很重要的意义。2.下列对中国建筑发展及北京中轴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梁思成提出了中轴线的概念,对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研究有突出贡献,这体现了他矢志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B.中轴线虽已不具备为封建皇权服务的功能,但对现当代城市的规划仍有持续影响,使城市整体景观更为壮丽。C.梁思成认为中国城市在建筑艺术上不能盲目西化,这与北京中轴线设计和建造的核心价值是一致的。D.欧美建筑大多是西方血统的延续,这是中国建筑在采用西洋方法建设时,仍要展现本国精神的主要原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天是多久北乔肚肺汤里还有猪蹄,真的好吃。英子小的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到。长大后,肚肺猪蹄不是稀罕物了,但自己总做不出妈妈的味道。每次回家,妈妈总会端上肚肺汤,看着她狼吞虎咽。“你慢点,又没人和你抢,多大的人了,还跟个孩子似的。”秋婶语气里带着训斥,可脸上挂着笑。眼前的女儿快四十岁,还是小时候那吃相,腮帮子鼓鼓的,嘴唇上油滋滋的,筷子上还夹了一大块肉。“再大,也是你的丫头。”英子猛地咽下一口。“知道,就好。”秋婶转过身去,眼里一热,①用手抹了抹眼角,又转了过来。昨天她买了一刀猪肺一刀猪肚一个猪心和两只猪蹄,都是猪蹄前蹄。前蹄肉厚实,筋也多,比后蹄好吃。猪肺只要用水灌出煞白色,然后用刀划开一道道口子,放出淤血,便好了。给猪蹄去毛,有些麻烦。现在人家都用松香用沥青浇蹄子,待固化后,再撕时,就可以连着猪毛一齐撕掉。这样去毛的方法简单多了。但她还是用老法——用镊子镊毛,麻烦归麻烦,但味正。最花功夫的是收拾猪肚,得把肚子里层的黏膜弄干净,然后再在锅里炒,直到一点异味也没有。忙了一下午带半个晚上,带猪蹄的肚肺汤炖好了。秋婶坐在英子的对面,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女儿。碗里的热气让英子的脸有些雾蒙蒙的。她看着看着,眼前的女儿就变了,变成了小时候的模样。她不会长时间坐着看女儿吃的,一会儿去厨房,一会儿到门外转一下,一会儿在房子里走过来走过去。她和女儿说话并不多,常常是有一句没一句。英子有一家自己的公司,管人管事,自然需要多说话。在公司,她就是个婆婆嘴。回到家里,对丈夫对女儿,她的话也多。偏偏回到妈妈身边时,她的话出奇的少。她尝试过多和妈妈聊聊家常,可妈妈经常不接话茬,时间久了,她发现母女俩在一起,多说少说,都一样。英子已经很久没有吃得如此放松畅快。她一脚踏在小板凳上,嘴里时不时就冒出唧吧唧的声音,这时,一只燕子飞了进来,上了梁上,那里有它的窝。“什么时候有的燕子?”英子有些惊讶,“以前你可是不喜欢燕子在家做窝的。”秋婶笑了笑,抬头看看燕子窝,“人家非要来,我也拦不住。”“门一关,它就进不来了。”英子也抬头往梁上看。窝里的燕子探出小脑袋看着她,好像在问,这是谁啊?渐渐,燕子全出来了,在那儿自顾自地舔羽毛。房顶上的暗色,反而让它那黑色的羽毛变得有些亮,真的是黑里透亮。“在它面前,你是生人,可别吓着它。”秋婶指了指大门的上方,“我在墙上掏了洞给它留门了。来都来了,都安上家了,我不能让它进不了家门啊。”秋婶没说的是,当初她是天天把门敞着,盼着燕子来。为了引燕子来,她三天两头在屋顶上放些米、麦子有几次还捉蚂蚱挂在屋檐下。燕子刚来做窝的那些天,她尽量不在家,在家时,走路慢慢的,大气不敢出。英子看着秋婶,笑着说:“要我说,这燕子就是你想养的。”秋婶说:“我想的事多着呢,光我想,也没用啊。”说完,秋婶又出了门。她跨门槛时,②揉了揉眼睛。英子看着妈妈的背影,一下子觉得妈妈老多了。她稍稍歪了些身体,依然还坐在餐桌边,手指在桌上乱划,其实在悄悄看着妈妈。两年前,父亲去世了,这么大的房子,就妈妈一个人。英子有半年多没回来了,虽说从南京到东台朱家湾,开车也就四个多小时。昨天上午,秋婶给她打电话,让她回来帮着收玉米。特意叮嘱,就她一个人回来。这些年,她和老公孩子要么一起回来过年,要么在老公家过年后,初五六时回来。平常,空余时间不多,关键是父母也不让回来,说是来回一趟,花不少油钱呢。妈妈从来没这样让她回来干活,而且还只要她一个人回来。“看什么看,快去睡。”在厨房里的秋婶没有回头就知道英子在做什么,就像背后长了眼睛一样。确实也有些累了,英子这一睡,就睡了两个多钟头。还是在这个家睡觉好,没老公孩子打扰,她想睡多久,妈妈都不催。也不对,她小的时候可没这好待遇,那时早上总是被妈妈拎耳朵,把她从睡梦中拎醒。“醒了,就起来啊。”外屋传来妈妈的声音让英子奇怪,什么动静也没有,妈妈怎么就知道我醒了?其实秋婶离开英子的房间,没多大会儿。英子睡着后,她就坐在离床不远的地方。她做着针线活,时不时抬头看看熟睡的英子。见英子翻身要醒了,她才走了出去。一根扁担和两个篮子,母女俩下地收玉米。英子要用扁担挑着两个篮子,秋婶没同意,而是两人用扁担抬着两个篮子。英子在前,秋婶在后。母女俩走在田埂上,走出了田埂一样的沉默。终于还是英子先开口说话。英子说:“那你干脆到我们那儿住吧。都和你说过好多回了,你就是不听。”她加重了最后一句的语气。她说完,停下了脚步,完全转过身来面对妈妈。微风吹起了妈妈的头发,花白一片。此前,她还真没注意到妈妈有了这么多的白发。秋婶说:“那是你们的家,我的家在这儿。我守着这个家,你就有家。”英子说:“我有家啊,城里的家,就是我的家啊。”“那是你们的家,不是你的家。”秋婶提高了些嗓门,“都是家,可不一样的。真的不一样。等你的闺女嫁人后,你就知道了。”英子没有搭话,把扁担从右肩膀换到了左肩膀。这段田埂有些窄,也不平,她走起来别别扭扭的,有几次都差点滑下田埂。看着英子在前面走得东倒西歪的,秋婶几次都想笑。平常她是这么走的,可今天走在田埂上,特别顺当。英子五六岁时,挎个大篮子走在前面,她挑着担在后面时,总是吆喝英子走快些。英子步子快了些,她眼前就只有一条辫子和一只大篮子在晃荡。今天,她没催英子,反倒希望英子慢些走,这条田埂再长些。吃过晚饭后,母女俩坐在堂屋里剥花生。两个多小时里,秋婶只说了一句话,英子也只说了一句话。秋婶问:“这次回来,没听到你手机响啊,以前可是接电话打电话没个停啊。”英子说:“我把手机关了。”其实,她没有关手机,只是调成了静音。半夜时分,英子醒了。窗外的月光有些朦胧,屋里的倒是特别清晰。③她侧躺着,手托着腮帮,像是在欣赏月光,其实她眼里什么也没有,头脑里空而净,就像被月光洗过一样。她下床走到窗前看天空,很远的地方,银河若隐若现。小时候,有天晚上她和妈妈一起从外婆家回来,天上也有银河,很长很宽很亮,她趴在妈妈背上看了很久后,再看路边小河,小河不见了。她问妈妈:“小河去哪儿了?”妈妈说:“天黑了,人们都回家了,地上的小河回天上去了。”后来,有天晚上,她五岁的女儿问她:“妈妈,电视里有银河,我怎么在天空看不到啊。”她说:“到朱家湾,到外婆家,就能看到银河。”女儿问:“问什么呢?”她说:“银河回家了,朱家湾是它的家。”想到这些,英子的嘴角挂着笑意。她抬头看了看燕子窝的方向,也是什么都看不见,可她心里也有燕子在窝里的样子。第二天回南京的路上,英子迷糊了。她记不清昨天是妈妈打电话让她回来的,还是她主动给妈妈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选自《小说选刊》2023年第12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部分,详细叙述秋婶制作猪蹄肚肺汤的过程,表现制作此汤的不容易,更表明秋婶对英子回家的重视。B.文章剥花生情节中,两个多小时里,秋婶与英子都只说一句话,表明母女俩因生活方式不同而产生了隔阂。C.英子可以吃得放松畅快,睡觉睡得香,也能卸下城市的伪装,不仅仅因为母亲在身边,还因为朱家湾这个地方是她心灵的栖息地。D.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城里英子回到乡下陪母亲秋婶度过短暂一天的故事,情感真挚,让人在有限的时空里感受到情感的重量。7.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画横线的①②句,均属于细节描写,虽然所选用的动词不同,但表达出来的秋婶的内心情感是相同的。B.画横线的③句中“像”字表推测,用于不确定描述,表现了英子回乡后极其放松的思绪飘渺的状态。C.燕子本是乡村最平凡普通的事物,但在小说中这个意象却有特殊的含义,寄托着母亲的思念与隐痛。D.小说以时间为顺序,加之以插叙,现实与回忆相互交错,既有流水般的自然,又有结构的严谨,十分耐读。8.文章结尾写道:“第二天回南京的路上,英子迷糊了。”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英子为何觉得“迷糊”。(4分)9.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是“平淡生活的诗性叙事,却也导向温暖的忧伤”,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然卓多自很用,邕恨其言少从,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谷曰:“君状异恒人,每行观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难乎?”邕乃止。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蔡邕传》)材料二:卓之死也,左中郎将高阳侯蔡邕在王允坐,闻之惊叹。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亡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疾,而怀其私遇,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邕谢曰:“身虽不忠,古今大义,耳所厌闻,口所常玩,岂当背国而向卓也!愿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马日磾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而所坐至微,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10.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伯喈旷世逸才A多识B汉事C当续D成后史E为F一代大典;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向东,与《赤壁赋》中“下江陵,顺流而东也”的“东”字用法不同。B.祚,福分,与《陈情表》中“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的“祚”字意思相同。C.使,让,与《六国论》中“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的“使”字用法不同。D.谢,告诉、告知,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蔡邕因听闻董卓之死,不经意发出叹惜,被王允交付廷尉去治罪。蔡邕请求刺面砍脚,继续修完汉史。B.蔡邕生性极为孝顺,博学多才。董卓听闻其名望很高,想要征召他,蔡邕称病推辞,惹恼了董卓。C.蔡邕无奈接收董卓征召后,颇受厚待,每每有省察匡正补益之意,多次劝勉进言,只恨说得太少。D.许多士大夫都很同情蔡邕,设法营救他,但都没有成功。蔡邕最终死在狱中,士大夫和学者们没有谁不流泪。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4分)(2)而所坐至微,诛之,无乃失人望乎!(4分)14.根据上述材料二,简要分析蔡邕为何才大却走向了死亡境地?(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小题。和①仲蒙夜坐文同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注】①题中“和”,读hè,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诗人的友人。15.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颔联对仗工整,视听结合,描写了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阴云密布,大雪将至的景象。B.首联“断雁”“尘劳”等词写出孤雁哀号、尘世烦劳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C.“灯花”指灯芯燃烬所结成的花状物,“砚冰已合灯花老”说明诗人夜深难眠,读书时间之长。D.这首酬和诗结构严谨,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16.当代作家黎靖在《人生之贵》中提到“人以正为贵,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学以精为贵,情以挚为贵”,你在这首诗中,能看到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姚鼐的《登泰山记》中“

”两句,描绘了日出前泰山霞光缤纷绚丽的壮观景象。(2)古人创作诗词好仿《诗经》以比的手法叙事抒情,如曹操在《短歌行》中就曾用“

”两句比喻贤才的求而不得,以此点明忧愁不断的原因。(3)《梦游天姥吟留別》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4)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20世纪80年代的中学地理课本里,曾有“桑基鱼塘”的词条解释,认为这种高效人工生态系统,不仅收益比种粮食高很多,(A)

,堪称中国农耕社会最为高级的农业形态,也是世界传统循环生态农业的典范。桑基鱼塘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约2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古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频仍,当地民众因地制宜,将地势低洼处深挖为鱼塘,塘泥堆在鱼塘四周形成塘基,塘基既可防洪,又可用于种植桑树。五代时期,当地劝课农桑,大大推动了蚕桑业的发展。人们发现淤泥上生长的桑树格外茂盛,便开始在塘基上种植桑树。由此,“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模式初步形成。明清时期,桑基鱼塘得到快速发展,在湖州地区广为推行,一时间,“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桑基鱼塘造就了这片土地的繁盛,它使其成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它也同时留下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和“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但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的长三角地区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新阶段,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不少地区填塘造地,加上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桑基鱼塘数量锐减与此同时,在国际丝绸业衰退的大背景下,当地居民重鱼轻桑,(B)_____,砍掉桑树,基塘比例逐渐失衡,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而今,一方方鱼塘,一片片桑林,穿越千年而来,造福当下,成了天地之间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卷。18.请为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19.请根据材料一二段,概括“桑基鱼塘”的内涵,不超过50个字。(3分)20.如今,在当地政府的治理下,一方方鱼塘、一片片桑林造福当下,构成了天地之间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请拟写一副对联,表达对“桑基鱼塘”这一农业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喜悦。(3分)21.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2.文中最后一段“一方方、一片片、一幅幅”若改成“一方、一片、一幅”,表达效果有何不同?(4分)六、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风,吹灭微弱的火,吹旺强劲的焰。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于文无据。传统习惯和趣味造就了中国建筑,“造就”二字不对,文中是“传统习惯和趣味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文中又说“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这并不等于说“保持传统建筑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借鉴。2.D张冠李戴、强加因果。“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中国建筑仍要展现本国精神。3.A通过阅读材料可知,中国建筑发展的措施有如下几点:①近代建筑师要发扬光大民族建筑技艺的特点;②如需采用西洋方法建设,应由专业建筑师指导;③融合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手段。A项是对传统建筑样式的保护,谈不上发展。不足;②将中国建筑模仿欧失去自身特色的尴尬和有伤尊严;③将中国建筑的发展比作“老树上发新枝”,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建筑应如何在传统中创新。(每点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解题思路】(1)找出文中比喻论证的具体语句;(2)分析比喻论证的效果(注意思考全面:论证的作用、比喻的作用)。不断丰富的城市整体景观,在依据传统的基础上,继承我国丰富的艺术遗产。②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建筑:北京中轴线布局严谨,因地制宜,景观独特,充分考虑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精髓,形成壮丽的城市整体景观。③建筑是文化的表现,建筑艺术要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中轴线反映了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现当代对中轴线的局部改造和复建,是中国精神在建筑领域的复兴。(每点2分)【解题思路】(1)概括所选材料中梁思成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观点。①中国建筑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②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建筑;③建筑是文化的表现,建筑艺术要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2)分析北京中轴线的建筑特点体现了梁思成的哪些观点。6.B(母女俩都只说一句话不是因为有隔阂,而是长期形成的一种交往模式,前文“偏偏回到妈妈身边时,她的话出奇的少。她尝试过多和妈妈聊聊家常,可妈妈经常不接话茬,时间久了,她发现母女俩在一起,多说少说,都一样。”)7.A(内心情感不同。①处秋婶因英子的成长而感到欣慰;②处秋婶因长期盼望英子归家但光自己想又没用而感到辛酸。)8.①英子对于是母亲打电话让她回来还是自己主动要回来感到迷糊,因为妈妈从来没这样让她回来干活,而且还只要她一个人回来,并且母女俩话并不多,一样地沉默;②英子对于回乡这一天里记忆的真实性感到迷糊,因为短暂相处后匆匆离开,母亲的变化,世事的变迁让她感到恍然,这种冲击让英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③英子回家后在世事变迁中依然能感受到儿时及亲人的印迹,多种情感交织,也产生了迷糊感。(答对1点2分,答对2点满分4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9.①小说叙述了英子与母亲秋婶度过平淡一天的故事,呈现的是两人说家常做农活的日常生活;②小说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具有象征和隐喻意味的意象,如燕子,银河等来叙事,抒情性强,语言诗性而冲淡;③平常生活中折射出母女之间的温情,给人以爱的温暖;但母亲无法言说的思念与隐痛,空巢老人现状无法改变及精神寄托等问题,让人感到忧伤和沉重。(答对1点2分,答对2点4分,答对3点满分6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10.ACE(根据句意断句。)译文:蔡邕是个旷世奇才,他对汉朝的史事典章有很多的了解,应当让他完成史书,这将是一代大典。11.D(文中的谢为“谢罪”的意思。)A,“顺流而东也”的“东”为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东行”。C,“使六国各爱其人”的“使”表假设,翻译为“假使”。D,“祚”意思相同,都指“福分、福运”。12.C(“只恨说得太少”错,应是蔡邕对董卓很少采纳他的意见而深为遗憾。)13.(1)又严厉告诫州郡官员推举蔡邕到他的司空府,蔡邕迫不得已,来到司空府,董卓任命他为代理祭酒,很受敬重。(“切敕”“诣”“署”被动各1分。)(2)而且他所犯的罪极小,杀了他,恐怕会失去民心吧!(“坐”“无乃……乎”各1分,句意2分)14.①蔡邕为董卓之死而叹息,王允认为蔡邕怀念董卓的私人恩惠,有共同谋逆之嫌。②王允认为国运衰微,帝位不稳,不能让史官执笔擅议朝政,混淆是非。(答对1点1分,答对2点满分3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蔡邕,字伯喈,是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人。蔡邕生性极为孝顺,他和叔父堂弟住在一起,三代都没有分家,乡亲们都很敬重这种义举。他年轻时就博学多才,尊奉太傅胡广为师。喜好辞章、数术和天文,并擅长弹奏美妙的音乐。中平六年(189),灵帝驾崩,董卓担任司空之职,听说蔡邕名望高,前去征召他。蔡邕声称有病没有应征。董卓极为恼怒,责骂道:“我有能力将人灭族,蔡邕竟然如此傲慢,我让你很快遭到灾祸。”又严厉告诫州郡官员推举蔡邕到他的司空府,蔡邕迫不得已,来到司空府,董卓任命他为代理祭酒,很受敬重。因为官吏考绩优等而被推荐,补官侍御史,又转任持书御史,随后又升任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中台、宪台、外台三个重要官署。后升任巴郡太守,仍留在京城担任侍中。董卓敬重蔡邕的才学,非常优厚地对待他,每次饮宴,总是让蔡邕弹琴助兴,而蔡邕也每每有省察匡正补益之意。然而董卓多刚愎自用,蔡邕对自己的意见很少被听取感到遗憾,便对他的堂弟蔡谷说:“董公性情倔强固执而坚持错误的做法,最终难成大事啊。我想向东逃奔到兖州去,如果路途遥远难以抵达,暂且逃避到崤山以东地区来等待时机,怎么样?”蔡谷说:“您的相貌异于常人,每次外出观看您的人都围聚成群。用这种方式来隐藏自身,不是很困难吗?”蔡邕这才打消了躲避的念头。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蔡邕很不经意地谈到了董卓而叹惜,神情也有些激动。王允勃然大怒,斥责他,立即拘捕蔡邕交付廷尉去治罪。蔡邕上书表示谢罪,请求刺面砍脚,继续修完汉史。士大夫有很多人都同情他,想营救他,但没有成功。蔡邕最终死在狱中,时年61岁。士大夫和学者们没有谁不流泪。材料二:董卓被杀了以后,左中郎将、高阳侯蔡邕正在王允家做客,听到这个消息后为之惊叹。王允勃然大怒,斥责蔡邕说:“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几乎要灭亡了汉朝,你作为汉朝的大臣,应当一同痛恨他;而你怀念董卓(对你)的私人恩惠,反而为他悲伤,你这岂不是要与他共同谋逆吗!”然后当即就把蔡邕逮捕了,送交廷尉。蔡邕谢罪说:“我这样做虽然对皇上有些不忠,但对古今的君臣大义,耳中常听,口中常说,怎么会背叛国家而袒护董卓呢!我情愿刺面砍脚,(让我)继续完成汉史吧。士大夫有很多人都同情他,想营救他,但没有成功。太尉马日磾对王允说:“蔡邕是个旷世奇才,很了解汉朝的史事典章,应当让他完成史书,这将是一代大典;而且他所犯的罪极小,杀了他,恐怕会失去民心吧!”王允说:“当年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所写的谤书《史记》流传后世。如今国运中衰,战事就在眼前,不能让奸佞之臣在幼主身边撰写史书,既无益于皇帝的圣德,还会使我们这些人受到毁谤。15.B【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B.“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理解有误。首联是说,归巢栖息的鸟儿惊动飞起,孤雁发出声声哀号。“我”独自凭着幽雅的茶几而坐,一洗白天的尘劳,表现出诗人超然的心境。】

16.①心境淡泊宁静。诗人虽倦于尘劳,却能淡泊超然,内心宁静,悠然自得。②性情豪迈洒脱。“霜威重”“雪意高”“遣酒争豪”表现,诗人的豪迈气概。③为学勤奋精进。墨水已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裹紧破旧的棉袄勤奋苦读。④对友感情真挚。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享,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3条即可)首联“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写诗人在大寒之夜“独凭幽几”,虽倦于尘劳,却能淡泊超然,“静尘劳”写出作者获得内心的宁静,悠然自得。颔联“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写在寒冷的书斋中,诗人心中仍然气象万千,有吞吐天地之气势。“霜威重”“雪意高”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颈联“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则是写作者深夜难眠,须要喝酒来抵御寒冷,并且酒兴也能助豪气干云,表现其“性格之豪迈”。尾联“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则是写砚台里的墨水已经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裹紧破旧的棉袄勤奋苦读,表现了诗人为学勤奋精进的品质。作为一首酬和诗,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享,表明两人感情深厚;同时这首诗也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17.(1)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3)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4)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18.A.而且能保护生态环境

B.改为单一养鱼模式

19.桑基鱼塘是中国传统农业模式,通过塘基种桑、养蚕、养鱼,实现循环生态系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筛选与之相关的信息,如第一段“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可见“桑基鱼塘”是一种“生态系统”;“中国农耕社会最为高级的农业形态”,可见“桑基鱼塘”是中国传统农业模式;第二段介绍了“塘基”的形成及其作用,其中“‘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模式初步形成”可概括为通过塘基种桑、养蚕、养鱼,实现循环生态系统。由此整理答案为:桑基鱼塘是中国传统农业模式,通过塘基种桑、养蚕、养鱼,实现循环生态系统。20.上联:桑基鱼塘千年传承下联:蚕桑鱼肥万代繁荣

拟写对联要注意:1.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2.词性相同上下联中对应位置的词性要相同。3.句法相似上下联在结构上要相互呼应,并列对并列,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叠字对叠字等。4.平仄相对上下联两个相对的字,不能都是平声,也不能都是仄声,而应是一个为平声,另一个为仄声,构成语言的音乐美。5.内容相关上下联的含义必须内容相关,相互衔接。两句间有并列、连贯、递进、假设、条件、转折、选择、因果、目的等关系,不能风马牛不相及地强行拼凑在一起。本题要求拟写一副对联,表达对桑基鱼塘这一农业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喜悦。可以找出关键词“桑基鱼塘”“传承”,写出上联:桑基鱼塘千年传承;然后根据对联的方法,拟写出下联:蚕桑鱼肥万代繁荣。21.“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桑基鱼塘造就了这方土地的繁盛,成就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灿烂历史,也成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整句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