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新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11~20的认识》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学校:dxyc2360指导教师:张元方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解三、学情分析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五、大单元目标叙写六、大单元教学重点七、大单元教学难点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九、学业评价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十二、单元学历案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第四单元11~20的认识》是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新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主要围绕11至20这些数的认识展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10的再认识、11至20的认识、简单加、减法以及整理和复习四个部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数的概念,掌握数的表示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并初步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10的再认识:通过数一数和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0个一组成1个十,理解10的组成,为学习更大的数打下基础。11至20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11至20这些数,理解它们的组成,学会读写这些数,并能够在生活中找到这些数的实例。简单加、减法:在认识11至20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整理和复习: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在一年级数学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0至10这些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展和深化;另一方面,它又为后续学习更大的数和更复杂的运算奠定了基础。数的认识:本单元首先通过10的再认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和十进制计数法。然后,通过认识11至20这些数,学生将学会用两个数字来表示一个两位数,理解十位和个位的含义,掌握数的读写方法。数的运算:在认识数的基础上,本单元引入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通过具体情境和问题,学生将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感的培养:通过数数和捆小棒、搭积木等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数的大小和多少,形成初步的数感。通过比较和排序等活动,学生将进一步增强对数的理解和感知能力。符号意识的形成:在认识数和进行运算的过程中,学生将逐渐接触和使用数学符号,如加号、减号、等号等。通过反复练习和运用,学生将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表达式和方程打下基础。(三)单元内容整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内容,我们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具体做法如下:主题化设计:以“生活中的数”为主题,将本单元的内容贯穿其中。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数,理解数的意义和用途。活动化教学:设计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数一数、捆小棒、搭积木、比较和排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层次化推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将本单元的内容分为几个层次逐步推进。从10的再认识到11至20的认识,再到简单加、减法的学习,每个层次都建立在前一个层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难度和要求。综合化应用:通过整理和复习以及数学游戏等活动,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解(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现生活中的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发现并认识其中的数。例如,通过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校园里的建筑等,让学生数出物品的数量,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理解数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知道数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和顺序。例如,在认识11至20这些数时,可以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数所表示的数量是多少,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感知数的特征: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数量的物体或图形,让学生感知数的大小、多少和顺序等特征。例如,在比较15和20的大小时,可以通过数小棒或搭积木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本单元的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抽象和概括: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和特征,概括出数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律。例如,在认识11至20这些数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小棒或搭积木等活动抽象出这些数的组成和表示方法;在学习加减法运算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情境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推理和判断:通过具体的数学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例如,在解决“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排队的顺序和位置关系进行推理和判断;在学习加减法运算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加数和被减数的关系进行推理和判断。建模和应用: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求解和应用。例如,在解决“今天我从第10页读到了第14页,明天该从第几页读”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将其抽象为一个加减法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在学习加减法运算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本单元的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准确表达:让学生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和表达数学概念和现象。例如,在认识11至20这些数时,可以让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些数的组成和表示方法;在学习加减法运算时,可以让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清晰交流:引导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观点。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讨论数学现象和规律时,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书写规范:要求学生书写规范、整洁的数学作业和报告,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例如,在书写数学作业时,可以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书写;在撰写数学报告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三、学情分析(一)已知内容分析在进入《第四单元1120的认识》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0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单元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一个重要过渡,它不仅仅是对数字认识的简单扩展,更是学生对数概念和运算能力的一次深化。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能够通过实物操作理解10以内数字的实际意义,并能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和基本的数学操作能力,如计数、比较大小、简单的加减运算等。学生还初步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通过数数来确认物品的数量,通过简单的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二)新知内容分析本单元《11~20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内容:10的再认识:通过对10的深入理解,学生将认识到10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它可以用一个十来表示,这是数位概念的重要引入。学生需要理解10个一组成1个十,以及十位和个位的概念。11~20的认识:学生将学习如何表示11~20这些数字,理解这些数字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数字的读写,以及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简单加、减法:在掌握11~20数字的基础上,学生将学习涉及这些数字的简单加减法运算。这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进行准确的计算,还要理解加减法运算的实际意义。整理和复习: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将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学生将学习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这些知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物操作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操作来理解数学概念,如通过数数来确认物品的数量,通过摆放小棒来理解加减法运算等。初步的数感:学生能够感知数字的大小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和排序。学生还能够通过数数来估计物品的数量,初步形成数感。基本的运算能力:学生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理解加减法运算的实际意义。学生还能够通过实物操作或画图来辅助计算,提高运算的准确性。问题解决能力: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虽然这种能力还比较初步,但已经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面对本单元的新知内容,学生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数位概念的引入需要学生具备更高的抽象思维能力;涉及11~20数字的加减法运算需要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运算技巧和理解运算意义。(四)学习障碍突破策略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将采取以下策略:实物操作与直观演示相结合针对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们将充分利用实物操作和直观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引入数位概念时,我们可以通过摆放小棒来让学生直观感受10个一组成1个十的过程;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时,我们可以通过画图或摆放实物来辅助学生理解运算的实际意义。逐步引导与循序渐进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限,我们将采取逐步引导、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例如,在引入数位概念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理解10个一组成1个十的过程,再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十位和个位的概念;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时,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运算开始,逐渐增加运算的难度和复杂性。情境创设与问题解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将通过创设情境来呈现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例如,在学习加减法运算时,我们可以创设购物、分配物品等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运算和问题解决。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巩固练习与及时反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遗忘或混淆现象,我们将通过巩固练习和及时反馈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完每个知识点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巩固知识。差异化教学与个别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上的差异,我们将采取差异化教学和个别辅导的策略。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内容让他们进行挑战;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则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本单元的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为“探索与表达1120的数及其运算”。围绕这一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1120各数的意义,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同时学习并应用简单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操作、情境模拟和游戏互动,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和初步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五、大单元目标叙写(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数感的培养: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或情境,理解并数出11~20各数的数量,形成初步的数感。十进制计数法的理解:学生能够认识到10个一组成1个十,理解并应用十进制计数法,感知数的组成和十进制的关系。数的顺序与大小比较: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的顺序解决问题。(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数的运算能力:学生能够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意义,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加减法解决问题。逻辑推理能力: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数学规律,如“十几加几等于二十几”“十几减几等于十几”等,培养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计算物品的数量、比较物品的大小等,培养初步的问题解决能力。(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符号的运用: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数学符号(如“+”“-”等)表示数的运算,理解数学符号的意义和作用。数学语言的表达: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关系,以及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和结果。数学交流的能力:学生能够在与同伴和教师的交流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想法和解题思路,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能够对他人的想法进行评价和质疑。六、大单元教学重点数的认识与数的组成:重点帮助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掌握数的组成(如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并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的组成解决问题。数的顺序与大小比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准确地判断数的大小和顺序。加减法的运算与应用:重点帮助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意义,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七、大单元教学难点数的组成的理解与应用: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如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并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数的组成解决问题。这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实物操作和情境模拟,帮助学生建立数的组成的直观感受。加减法的意义与算法的结合: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意义,并能够将意义与算法相结合,正确地进行加减法运算。这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加减法的运算规律,理解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达与交流: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准确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关系,以及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和结果,并能够在与同伴和教师的交流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想法和解题思路。这需要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和反馈,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数学语言的表达技巧和交流能力。教学策略与实施建议实物操作与情境模拟:通过实物操作(如小棒、计数器等)和情境模拟(如购物、排队等),帮助学生建立数的直观感受,理解数的意义和组成。游戏互动与合作学习:通过数学游戏和合作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注重算理与算法的结合:在加减法教学中,注重算理与算法的结合,通过具体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加减法的运算规律,理解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培养数学语言与交流能力:通过示范、引导和反馈,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数学语言的表达技巧和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在与同伴和教师的交流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想法和解题思路。关注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支持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和实施建议,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11~20各数的意义及其运算,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和初步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针对2024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1120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大单元的整体教学思路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1120各数的认识、读写、组成及顺序,理解十位和个位的含义,能够熟练地进行20以内数的简单加法和减法运算,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下是对本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实施策略及学业评价等方面的详细阐述。(一)教学目标设定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感知数的存在与意义: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学生能够发现数的存在,理解数在现实世界中的意义,比如理解10个一组成1个十,感受十进制计数法的便利性。识别数的特征:能够识别并描述11~20各数的特征,包括数的组成、顺序等,通过观察不同数量的物体,理解数的相对大小和多少。发现数的规律:在观察和比较不同数量的过程中,发现数的排列规律和组合规律,如双数和单数的规律,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抽象与概括:能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概念,概括出数的组成和运算规律,如理解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逻辑推理: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如通过数的组成来推断数的大小,通过加减法运算来验证数的变化等。问题解决: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通过数数来确定物体的数量,通过加减法来计算物体的增减等。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的读写与表达:能够正确读写11~20各数,能够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数的组成和顺序,如“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运算过程的表达:能够用数学语言清晰表达加减法运算的过程和结果,如“12+3=15,因为1个十和2个一加3个一等于1个十和5个一”。现实问题的数学化表达: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解决,如“小明有10颗糖,又买了5颗,现在一共有多少颗糖?”可以转化为“10+5=?”的数学问题进行解决。(二)教学重点数的认识与读写:重点引导学生认识11~20各数的形状、结构,理解十位和个位的含义,能够正确读写这些数。数的组成与顺序: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感知,帮助学生理解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简单加减法运算: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情境模拟,让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三)教学难点数的抽象与概括: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将具体情境中的数抽象为数学符号并进行概括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引导和训练。现实问题的数学化表达: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解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四)教学实施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生活化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如通过数苹果、数书本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数的存在和意义。游戏化情境: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如“找朋友”、“数字接龙”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2.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实物操作:利用小棒、计数器等实物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和加减法运算的过程。图形辅助:通过图形直观展示数的结构和运算规律,如用十格阵表示数的组成,用线段图表示加减法运算的过程等。3.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共同探究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师生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4.分层教学,关注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难度。个别辅导: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并掌握所学知识。5.多元评价,促进发展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终结性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合作精神。(五)学业评价1.评价原则全面性原则:评价内容应涵盖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多个方面,全面反映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发展性原则: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变化,注重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多元化原则: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包括书面测试、口头测试、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激励性原则:评价应注重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努力。2.评价内容数的认识与读写:评价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识情况,包括数的形状、结构、读写方法等。数的组成与顺序:评价学生对数的组成和顺序的理解情况,如能否正确说出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等。简单加减法运算:评价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的情况,包括运算的准确性、速度和灵活性等。数学思维与表达能力:评价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3.评价方式书面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书面测试。口头测试:通过提问、对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的理解情况。实践操作:通过观察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其数学技能和实践能力。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制作数学作品,如数学手抄报、数学日记等,通过展示作品来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以上教学思路的实施,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11~20各数的认识、读写、组成及顺序等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变化,为教学改进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九、学业评价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针对2024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新教材《第四单元11~20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我们制定了全面的学业评价方案。本评价方案旨在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公正、有效地评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下是从“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个方面制定的学业评价目标及具体评价内容。(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评价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理解周围世界中的数量、形状、空间关系等现象,识别并提出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具体评价内容:数量感知与评价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准确地数出并识别11~20之间的物体数量,理解“十”作为计数单位的意义,能够区分“十几”与“几”的不同。评价活动:设计数小棒、圈物品等活动,观察学生是否能准确地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理解“1个十”的概念;通过数生活中的物品(如书本、花朵等),评估学生是否能正确运用“十几”来表示数量。形状与空间关系识别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初步识别并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空间位置关系,如“上下”“左右”等。评价活动:组织学生在教室里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的形状(如长方体、正方体等)和空间位置关系(如“书在桌子的上面”“椅子在桌子的旁边”等),评估学生是否能准确运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关系。数学问题提出评价标准: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评价活动:创设生活情境(如分发水果、排队做操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与数量、形状、空间关系相关的数学问题,如“一共有多少个水果?”“谁排在谁的前面?”等。(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评价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展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等能力。具体评价内容:逻辑推理能力评价标准: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得出合理结论。评价活动:设计排序、比较大小等活动,如让学生将11~20的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或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并说明理由;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如“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评估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评价标准:学生能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规律,并进行概括和总结。评价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量变化现象(如花朵的开放数量、排队人数的变化等),抽象出“增加”“减少”等数学概念,并概括出简单的数量变化规律;通过数小棒、摆图形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概括出“十几”的组成规律。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标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评价活动:创设生活情境(如分发文具、安排座位等),让学生运用11~20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开放性问题(如“用15根小棒可以摆出哪些不同的图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评价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他人进行数学交流。具体评价内容:数学语言准确性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准确使用数学术语和符号表达数量、形状、空间关系等数学概念。评价活动:通过口头提问和书面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是否能准确使用“十几”“个位”“十位”等数学术语描述数量;在图形认识活动中,观察学生是否能正确识别并命名不同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等)。数学语言清晰性评价标准:学生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考和解题过程。评价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分享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求学生不仅给出答案,还要说明解题思路和步骤。数学交流能力评价标准:学生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包括提问、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评价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观察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游戏和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解决数学问题,并分享解题经验和心得。学业评价实施建议多样化评价方式:结合书面测试、口头提问、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数学学习表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变化,通过日常观察、作业分析等方式收集过程性评价数据。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及时反馈与指导: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结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计划,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持续发展。通过以上学业评价方案的实施,我们旨在全面了解学生在《第四单元11~20的认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情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未来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1.实施思路针对2024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1120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大单元的实施思路将遵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面认识1120的数,掌握其读写方法,理解数的组成,学会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体实施思路如下:情境导入,激发兴趣: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或生活实例,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直观操作,认识新知:利用小棒、计数器等直观教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数的组成,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掌握其读写方法。合作探究,深化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深化对数的组成和加减法运算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作能力。实践应用,巩固新知: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新知,提高运算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总结反思,提升素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梳理知识体系,提炼数学方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2.教学目标设定(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如物品的数量、排列顺序等。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如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用数的组成理解物体的分类等。(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理解数的意义,掌握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能够运用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数学方法,发现数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合作探究,能够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培养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数的组成、读写方法和加减法运算过程。能够用数学语言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和问题,如用数的组成解释物品的分类,用加减法运算解释物品数量的变化等。能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如与同伴分享学习心得,解释解题思路等。3.教学结构图第四单元11~20的认识|├──10的再认识|├──数的组成(1个十和0个一)|├──读写方法(十、一十)|└──生活实例(数小棒、捆小棒)|├──11~20的认识|├──数的组成(1个十和几个一)|├──读写方法(十一、十二...二十)|├──比较大小(与10以内数的比较)|└──生活实例(数物品、圈一圈)|├──简单加、减法|├──加法运算(10+几、十几加几)|├──减法运算(十几减几、十几减10)|├──解决问题(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生活实例(分物品、算数量)|└──整理和复习├──知识梳理(数的组成、读写方法、加减法运算)├──方法提炼(比较、分类、归纳)└──素养提升(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4.具体教学实施步骤第一课时:10的再认识情境导入:出示一堆散乱的小棒,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根。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数才能更快更清楚?直观操作:指导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感受10个一组成1个十。让学生模仿操作,数出10根小棒并捆好。认识新知:介绍10的组成:1个十和0个一。教读、教写数字10,强调十位和个位的概念。生活实例:举例说明生活中经常把10个事物作为一组的情况,如一盒铅笔有10支、一打纸有12张等。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巩固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如圈出10个物品、数一数并写出数字等。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10的组成和读写方法。第二课时:11~20的认识(数的组成和读写)情境导入:出示一些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品图片,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直观操作:指导学生数出11根小棒,先捆好10根作为1个十,再数出剩下的1根作为1个一,感受11的组成。类似地,让学生数出12~20根小棒,并说出它们的组成。认识新知:介绍11~20各数的组成:1个十和几个一。教读、教写这些数字,强调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生活实例:举例说明生活中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品,如一盒鸡蛋有12个、一本书有20页等。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巩固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如写出数字的组成、用计数器表示数字等。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11~20各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第三课时:11~20的认识(比较大小)情境导入:出示两组数量不同的物品图片,让学生比较哪组多哪组少。直观操作:指导学生用小棒摆出两组数量不同的物品,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引导学生用“>”“<”或“=”表示两组物品的数量关系。认识新知:介绍比较大小的方法: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字,十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个位上的数字。生活实例:举例说明生活中比较物品数量大小的情况,如比较两堆苹果的数量、比较两个班级的人数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如比较数字的大小、填写“>”“<”或“=”等。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比较大小的方法。第四课时:简单加法运算(10+几、十几加几)情境导入:出示一个情境:小明有10支铅笔,妈妈又给他买了3支,小明现在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直观操作:指导学生用小棒摆出10支铅笔和3支铅笔,然后将它们合并在一起,数出总数。认识新知:介绍加法运算: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读加法算式,如10+3=13,强调加数和和的概念。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十几加几的加法运算规律。生活实例:举例说明生活中加法运算的应用场景,如计算班级总人数、计算物品总数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如计算加法算式的结果、解决实际问题等。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加法运算的意义和方法。第五课时:简单减法运算(十几减几、十几减10)情境导入:出示一个情境:小红有15颗糖果,她吃了5颗,还剩下多少颗?直观操作:指导学生用小棒摆出15颗糖果和去掉的5颗糖果,然后数出剩下的糖果数量。认识新知:介绍减法运算:从一个数中去掉另一个数的运算。教读减法算式,如15-5=10,强调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十几减几和十几减10的减法运算规律。生活实例:举例说明生活中减法运算的应用场景,如计算剩余物品数量、计算花费后的余额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如计算减法算式的结果、解决实际问题等。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减法运算的意义和方法。第六课时:解决问题(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情境导入:出示一个情境:排队时,小丽排在第10个,小宇排在第15个,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个人?阅读理解: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分析解答:指导学生通过数数或画图的方式找出小丽和小宇之间的人数。强调“之间”的含义,即不包括小丽和小宇本身。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交流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巩固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如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比较不同解题方法的优劣等。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第七课时:整理和复习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包括10的再认识、11~20的认识、简单加法和减法运算等。通过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方法提炼:指导学生总结本单元所用的数学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加减法等。强调这些方法在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素养提升:引导学生反思本单元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如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通过讨论和交流寻找解决方法。巩固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综合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小结: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成果和收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想法。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大情境设计:数字王国的奇妙探险在数字王国里,住着各种各样的数字,从0到10,它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有一天,王国里的居民发现,10以上的数字还没有被正式认识和接纳。于是,国王决定派遣一支探险队,去寻找和认识这些新的数字朋友,并将它们带回数字王国。探险队由勇敢的小朋友们组成,他们将踏上一场充满挑战和乐趣的探险之旅。探险之旅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启程阶段:重新认识10,了解10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探索阶段:认识11~20的数字,了解它们的组成和表示方法。实践阶段:通过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加深对这些数字的理解和应用。回归阶段:整理和复习探险所得,巩固所学知识,并用数学语言表达探险过程。大任务设计:(一)启程阶段:重新认识10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身边的物品,理解10个一组数数的便捷性。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思考10的组成,理解10是由1个十和0个一组成的。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用数学语言描述10的组成和特性。教学活动生活实例观察:活动描述: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书本、铅笔等,让学生尝试以10个为一组进行数数,体验10个一组数数的便捷性。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看,这堆书本有10本,如果我们以10本为一组来数,是不是更快更方便呢?”10的再认识:活动描述:拿出10根小棒,让学生数一数,然后捆成一捆,理解10是由1个十组成的。教师引导:“这10根小棒,我们可以把它们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那么,10中的‘1’和‘0’分别表示什么呢?”数学语言表达:活动描述: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10的组成和特性,如“10是由1个十组成的”。教师引导:“谁能用数学语言告诉我们,10是由什么组成的?”(二)探索阶段:认识11~20的数字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具体的物品或图形,理解11~20这些数字的组成和表示方法。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思考这些数字是如何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理解它们的排列规律。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数字的组成和特性。教学活动实物操作:活动描述:准备一些花朵或珠子,让学生尝试摆出11~20这些数字,理解它们的组成。教师引导:“同学们,现在我们要用这些花朵来摆出11这个数字,你们想想看,应该怎么摆呢?”数字组成探索:活动描述:引导学生观察摆出的数字,理解它们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如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教师引导:“大家看看,我们摆出的11是由什么组成的?12、13呢?”排列规律发现:活动描述:让学生观察11~20这些数字的排列,发现它们的排列规律。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些数字,它们是怎么排列的?有没有什么规律?”数学语言表达:活动描述: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数字的组成和特性,如“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教师引导:“谁能用数学语言告诉我们,11是由什么组成的?15、20呢?”(三)实践阶段: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具体的数学问题,理解加、减法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思考加、减法运算的过程和结果,理解它们的数学意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用数学语言描述加、减法运算的过程和结果。教学活动生活实例引入:活动描述: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加、减法运算,如“小明有10颗糖果,他又得到了3颗,现在一共有多少颗?”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看,小明原来有10颗糖果,现在又得到了3颗,那么他现在一共有多少颗呢?我们可以怎么计算呢?”加、减法运算实践:活动描述:让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如计算11+2、15-3等。教师引导:“现在我们来尝试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比如11+2等于多少?15-3呢?”运算过程理解:活动描述: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运算的过程和结果,如“11+2就是把1个十和1个一与2个一相加,得到1个十和3个一,也就是13”。教师引导:“谁能告诉我,11+2是怎么计算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数学语言表达:活动描述: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加、减法运算的过程和结果,如“11+2等于13”。教师引导:“谁能用数学语言告诉我们,11+2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是什么?”(四)回归阶段: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整理的知识内容,理解11~20这些数字及其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思考所学知识的联系和应用,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用数学语言描述所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和结果。教学活动知识内容整理:活动描述:引导学生整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内容,包括11~20的认识、简单加、减法运算等。教师引导:“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很多知识,现在我们来整理一下,看看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知识内容回顾:活动描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引导:“谁能告诉我,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数学语言表达:活动描述: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所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和结果,如“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11~20的认识和简单加、减法运算,我通过摆实物、做运算等方式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教师引导:“谁能用数学语言告诉我们,这一单元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习的?”探险过程总结:活动描述: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他们在数字王国探险的过程和收获,如“我在数字王国的探险中,重新认识了10,认识了11~20这些数字朋友,还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教师引导:“谁能用数学语言告诉我们,你在数字王国的探险中有什么收获和感受?”通过这样的大情境和大任务设计,学生将在数字王国的奇妙探险中,重新认识10,认识11~20这些数字,学会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所学知识和探险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表达能力。十二、单元学历案(一)单元主题与课时单元主题:第四单元11~20的认识课时设计:第一课时:10的再认识第二课时:11~20的认识(数的组成和读写)第三课时:11~20的认识(比较大小)第四课时:简单加法运算(10+几、十几加几)第五课时:简单减法运算(十几减几、十几减10)第六课时:解决问题(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第七课时:整理和复习(二)学习目标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观察并发现生活中与11~20各数相关的事物和现象。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如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用数的组成理解物体的分类等。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掌握其组成和读写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加减法运算。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数学方法,发现数的规律和特点。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11~20各数的组成、读写方法和加减法运算过程。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和问题,如用数的组成解释物品的分类,用加减法运算解释物品数量的变化等。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如与同伴分享学习心得,解释解题思路等。(三)评价任务评价学生对10的再认识的理解:通过观察学生数小棒、捆小棒的操作过程,评价学生是否理解10的组成。通过听写数字10,评价学生是否掌握10的读写方法。评价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数物品、圈一圈的操作过程,评价学生是否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通过听写11~20各数,评价学生是否掌握这些数字的读写方法。通过比较大小的练习,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加减法运算能力:通过计算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评价学生是否掌握加减法运算的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评价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听学生描述数的组成、读写方法和加减法运算过程,评价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观察学生与同伴的交流过程,评价学生是否能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10的再认识情境导入:出示一堆散乱的小棒,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根。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数才能更快更清楚?直观操作:指导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感受10个一组成1个十。让学生模仿操作,数出10根小棒并捆好。认识新知:介绍10的组成:1个十和0个一。教读、教写数字10,强调十位和个位的概念。生活实例:举例说明生活中经常把10个事物作为一组的情况,如一盒铅笔有10支、一打纸有12张等。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巩固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如圈出10个物品、数一数并写出数字等。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10的组成和读写方法。第二课时:11~20的认识(数的组成和读写)情境导入:出示一些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品图片,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直观操作:指导学生数出11根小棒,先捆好10根作为1个十,再数出剩下的1根作为1个一,感受11的组成。类似地,让学生数出12~20根小棒,并说出它们的组成。认识新知:介绍11~20各数的组成:1个十和几个一。教读、教写这些数字,强调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生活实例:举例说明生活中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品,如一盒鸡蛋有12个、一本书有20页等。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巩固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如写出数字的组成、用计数器表示数字等。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11~20各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第三课时:11~20的认识(比较大小)情境导入:出示两组数量不同的物品图片,让学生比较哪组多哪组少。直观操作:指导学生用小棒摆出两组数量不同的物品,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引导学生用“>”“<”或“=”表示两组物品的数量关系。认识新知:介绍比较大小的方法: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字,十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个位上的数字。生活实例:举例说明生活中比较物品数量大小的情况,如比较两堆苹果的数量、比较两个班级的人数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如比较数字的大小、填写“>”“<”或“=”等。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比较大小的方法。第四课时:简单加法运算(10+几、十几加几)情境导入:出示一个情境:小明有10支铅笔,妈妈又给他买了3支,小明现在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直观操作:指导学生用小棒摆出10支铅笔和3支铅笔,然后将它们合并在一起,数出总数。认识新知:介绍加法运算: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读加法算式,如10+3=13,强调加数和和的概念。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十几加几的加法运算规律。生活实例:举例说明生活中加法运算的应用场景,如计算班级总人数、计算物品总数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如计算加法算式的结果、解决实际问题等。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加法运算的意义和方法。第五课时:简单减法运算(十几减几、十几减10)情境导入:出示一个情境:小红有15颗糖果,她吃了5颗,还剩下多少颗?直观操作:指导学生用小棒摆出15颗糖果和去掉的5颗糖果,然后数出剩下的糖果数量。认识新知:介绍减法运算:从一个数中去掉另一个数的运算。教读减法算式,如15-5=10,强调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十几减几和十几减10的减法运算规律。生活实例:举例说明生活中减法运算的应用场景,如计算剩余物品数量、计算花费后的余额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如计算减法算式的结果、解决实际问题等。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减法运算的意义和方法。第六课时:解决问题(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情境导入:出示一个情境:排队时,小丽排在第10个,小宇排在第15个,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个人?阅读理解: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分析解答:指导学生通过数数或画图的方式找出小丽和小宇之间的人数。强调“之间”的含义,即不包括小丽和小宇本身。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交流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巩固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如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比较不同解题方法的优劣等。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第七课时:整理和复习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包括10的再认识、11~20的认识、简单加法和减法运算等。通过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方法提炼:指导学生总结本单元所用的数学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加减法等。强调这些方法在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素养提升:引导学生反思本单元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如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五)作业与检测作业设计:基础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11~20各数的组成、读写方法和加减法运算。实践应用:找一找生活中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品,并记录下来。用加减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计算家庭成员的年龄差、计算购买物品的总价等。拓展探究:探索生活中其他与11~20各数相关的事物和现象,如日历上的数字、钟表上的数字等。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事物和现象,并与同伴交流分享。检测设计:课堂检测:在每节课结束时,通过提问、小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单元检测:在本单元结束后,组织一次单元检测,全面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检测内容包括数的组成、读写方法、加减法运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六)学后反思学生反思:知识掌握情况:反思自己是否掌握了11~20各数的组成、读写方法和加减法运算。思考自己在哪些知识点上还存在疑惑或不足,并寻找解决的方法。学习方法: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运用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如直观操作、合作探究等。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数学素养:反思自己是否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数学素养,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教师反思: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何。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参与度: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存在部分学生跟不上或失去兴趣的情况。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互动效果。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检测以及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价教学效果。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一、教学目标设定针对2024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1120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1120各数的意义、组成及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体目标设定如下:(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与11~20各数相关的物品和现象,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描述这些物品和现象的数量特征。通过观察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班级人数、物品数量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现实世界的能力。(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帮助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能够运用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数学方法,发现数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通过合作探究,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指导学生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11~20各数的组成、读写方法和加减法运算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和问题,如用数的组成解释物品的分类,用加减法运算解释物品数量的变化等。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中,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分享,提高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二、学习目标设定认识11~20各数:通过直观操作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准确认识并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组成和读写方法。掌握加减法运算:通过情境导入和合作探究,学生能够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十几减几和十几减10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数学核心素养:通过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三、作业目标设定巩固课堂知识:通过完成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识、组成和加减法运算的掌握。提升实践能力:设计一些实践活动作业,如数物品、摆小棒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跨学科素养:结合其他学科内容,设计跨学科作业,如通过美术绘制数字卡片、通过体育活动计算人数等,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四、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一)情境导入与直观操作活动一:数物品,认识11~20活动目标:通过数物品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11~20各数,感受数的实际意义。活动过程:教师出示一些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品图片,如苹果、书本等,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数量特征,感受11~20各数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品的数量,如“有12个苹果”“有15本书”等。活动二:摆小棒,理解数的组成活动目标: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活动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数出11根小棒,先捆好10根作为1个十,再数出剩下的1根作为1个一,感受11的组成。类似地,让学生数出12~20根小棒,并说出它们的组成。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组成规律,如“十几就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二)合作探究与深化理解活动三:小组合作,探索加减法运算活动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十几减几和十几减10的加减法运算方法。活动过程:教师出示加减法运算的情境题目,如“小明有10支铅笔,妈妈又给他买了3支,小明现在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加减法运算的规律。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引导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和总结加减法运算的方法。活动四:跨学科整合,解决实际问题活动目标:通过跨学科整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活动过程:教师结合美术学科内容,设计“绘制数字卡片”的活动。让学生用美术材料绘制11~20各数的数字卡片,并在卡片上写出这些数的组成和加减法运算式子。结合体育学科内容,设计“计算运动人数”的活动。在体育课上,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并计算每组的人数和总人数,用加减法运算进行验证。(三)实践应用与巩固新知活动五:生活实例应用,巩固加减法运算活动目标:通过生活实例的应用,巩固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掌握。活动过程:教师出示一些生活实例题目,如“小红有15颗糖果,她吃了5颗,还剩下多少颗?”“小丽排在第10个,小宇排在第15个,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个人?”等。引导学生用加减法运算解决这些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题过程。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类似的生活实例问题,并尝试用加减法运算解决。活动六:设计游戏,提升运算能力活动目标:通过设计游戏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加减法运算能力。活动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游戏,如“数字接龙”“算式拼图”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加减法运算练习,并互相评价和交流游戏心得。教师根据学生的游戏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运算能力。(四)总结反思与提升素养活动七:知识梳理与思维导图制作活动目标:通过知识梳理和思维导图制作,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活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内容,包括11~20的认识、数的组成、加减法运算等。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互相交流和学习。活动八:反思总结与素养提升活动目标:通过反思总结活动,引导学生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活动过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活动,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鼓励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反思和总结,如“我学会了用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我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运算速度”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思和总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核心素养。通过以上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掌握11~20各数的意义、组成及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一、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围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全面认识11~20的数,掌握其读写方法,理解数的组成,学会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如物品的数量、排列顺序等。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如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用数的组成理解物体的分类等。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意义,掌握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能够运用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数学方法,发现数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合作探究,学生能够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培养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数的组成、读写方法和加减法运算过程。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和问题,如用数的组成解释物品的分类,用加减法运算解释物品数量的变化等。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如与同伴分享学习心得,解释解题思路等。二、作业目标设定(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观察生活中的数量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家中或学校中物品的数量,如书本的数量、桌椅的数量等,并用数字表示出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规律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并记录包含11~20的数的现象,如电梯的楼层、公交车的站点数等,并尝试总结其中的数学规律。(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数的组成与分解设计作业让学生将11~20的数进行组成与分解,如“15可以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18?”等,以加深对数的组成的理解。简单的加减法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的加减法运算,如“小明有12支铅笔,给了小红3支后,还剩几支?”“妈妈买了16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几个?”等,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比较大小给出两组数量不同的物品,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用“>”“<”或“=”表示出来,如“13和18哪个大?”“15和10哪个小?”等。(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的读写与表示设计作业让学生读写11~20的数,并能用计数器或算盘表示这些数,如“写出数字17,并用计数器表示出来”。解释数学现象给出一些包含11~20的数的数学现象,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解释,如“为什么10个一可以组成1个十?”“20比19大多少?”等。数学交流与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解决一些包含11~20的数的实际问题,然后每组派代表用数学语言进行汇报和交流。三、作业设计第一课时:10的再认识作业内容:观察与记录观察家中或学校中哪些物品的数量是10个一组的,记录下来,并用数字10表示。数的组成用小棒或计数器表示10,并说明10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生活实例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是将10个事物作为一组的,并尝试用数字10表示。第二课时:11~20的认识(数的组成和读写)作业内容:数的读写读写11~20的数,每个数读写三遍,并尝试用计数器或算盘表示这些数。数的组成将11~20的数进行组成,如“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并尝试用图形或实物表示出来。比较大小比较11~20之间任意两个数的大小,并用“>”“<”或“=”表示出来,如“15>12”。第三课时:11~20的认识(比较大小)作业内容:数的排序将11~20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读出来。比较大小给出两组数量不同的物品图片,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用“>”“<”或“=”表示出来,如“苹果有16个,香蕉有13个,苹果>香蕉”。生活实例举例说明生活中比较物品数量大小的情况,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第四课时:简单加法运算(10+几、十几加几)作业内容:加法运算计算以下加法算式的结果:10+3=?,11+2=?,13+5=?等,并尝试用实物或图形表示加法过程。实际问题解决解决以下实际问题:小明有10支铅笔,妈妈又给他买了4支,小明现在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找出生活中加法运算的应用场景,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第五课时:简单减法运算(十几减几、十几减10)作业内容:减法运算计算以下减法算式的结果:15-4=?,18-5=?,13-10=?等,并尝试用实物或图形表示减法过程。实际问题解决解决以下实际问题:小红有17颗糖果,她吃了6颗,还剩下多少颗?用减法算式表示出来。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找出生活中减法运算的应用场景,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第六课时:解决问题(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作业内容:阅读理解阅读以下情境:排队时,小丽排在第12个,小宇排在第17个,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个人?理解题目中的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分析解答通过数数或画图的方式找出小丽和小宇之间的人数,并写出解答过程。拓展应用小组合作,设计类似的排队问题,并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第七课时:整理和复习作业内容:知识梳理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的形式梳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包括10的再认识、11~20的认识、简单加法和减法运算等。方法提炼总结本单元所用的数学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加减法等,并尝试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素养提升反思本单元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如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并尝试写一篇学习心得。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全面巩固和深化学生对11~20的数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为他们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第一课时:10的再认识教学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散乱的小棒,发现10个一组数起来既方便又清楚。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描述10个一组成1个十的概念。(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理解10的组成,即1个十和0个一。能够运用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数出10根小棒并捆成一捆。(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10的组成和读写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解释生活中把10个事物作为一组的情况。作业目标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如圈出10个物品、数一数并写出数字等。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把10个事物作为一组的情况。课程目标设定(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蕴含的数学信息,如物品的数量、排列顺序等,特别是能识别出10个一组的情况。(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意义,掌握数的组成,能够运用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数出并捆好10根小棒。(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和问题。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出示一堆散乱的小棒,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根。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数才能更快更清楚?直观操作指导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感受10个一组成1个十。让学生模仿操作,数出10根小棒并捆好。认识新知介绍10的组成:1个十和0个一。教读、教写数字10,强调十位和个位的概念。生活实例举例说明生活中经常把10个事物作为一组的情况,如一盒铅笔有10支、一打纸有12张等。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巩固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如圈出10个物品、数一数并写出数字等。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10的组成和读写方法。评价反馈观察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是否能准确数出10根小棒并捆好。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看是否能正确写出数字10并理解其组成。听取学生对生活中10个一组情况的举例,评价其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二课时:11~20的认识(数的组成和读写)教学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品图片,发现数的组成规律。(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即1个十和几个一。能够运用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数出并说出11~20各数的组成。(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11~20各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解释生活中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品。作业目标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如写出数字的组成、用计数器表示数字等。举例说说生活中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品。课程目标设定(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蕴含的数学信息,特别是能识别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品,并观察其数的组成规律。(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意义,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够运用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11~20各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和问题。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出示一些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品图片,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直观操作指导学生数出11根小棒,先捆好10根作为1个十,再数出剩下的1根作为1个一,感受11的组成。类似地,让学生数出12~20根小棒,并说出它们的组成。认识新知介绍11~20各数的组成:1个十和几个一。教读、教写这些数字,强调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生活实例举例说明生活中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品,如一盒鸡蛋有12个、一本书有20页等。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巩固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如写出数字的组成、用计数器表示数字等。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11~20各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评价反馈观察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是否能准确数出并说出11~20各数的组成。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看是否能正确写出数字的组成并用计数器表示。听取学生对生活中数量在11~20之间物品的举例,评价其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三课时:11~20的认识(比较大小)教学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两组数量不同的物品图片,发现数量的大小关系。(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即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字,再比较个位上的数字。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比较两堆苹果的数量。(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过程和结果。能够用数学语言解释生活中比较物品数量大小的情况。作业目标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如比较数字的大小、填写“>”“<”或“=”等。举例说说生活中比较物品数量大小的情况。课程目标设定(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蕴含的数学信息,特别是能识别出数量的大小关系。(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过程和结果,能够用数学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道路用划线机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体育场馆广告位租赁合同
- 自行车座套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肥皂碟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宁波住宅销售代理合同
- 04版特许经营合同许可范围与经营指导
- 2024年度珠宝首饰定制合同:设计定制与销售
- 04版股权转让合同书模板(04版)
- 2024年度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采购合同
- 2024年度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工程维修合同
- 2024-2030年中国鞋类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共享餐厅合同协议书
- 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新版表格2020.10.9
- 2024中智集团招聘重要岗位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全册)
-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1.2《走向共同富裕》说课稿
- 光伏行业发展报告2024-2025
- 好书读书分享名著导读《童年》
- 申请征地信息公开范文
- 物流园保安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锂电池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