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5文言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高频考点专项训练_第1页
专项5文言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高频考点专项训练_第2页
专项5文言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高频考点专项训练_第3页
专项5文言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高频考点专项训练_第4页
专项5文言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高频考点专项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项五文言文阅读一、(2023年湖南怀化中考)文言文阅读(13分)【甲文】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文】君子亭记(明)王守仁阳明子①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遇伏③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而列于堂隆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节选自《王阳明散文选译》)【注】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②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③伏:暑天。④洙、泗:二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⑤正笏:恭敬地拿着上朝的笏板。1.用“/”给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2.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濯清涟而不妖(洗) B.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四季)C.陶后鲜有闻(新鲜) D.无所不宜(合适)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请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至少提出三点)【答案】1.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2.C3.(1)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2)竹子有这四方面特点,因此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4.坚定正直;洁身自好;虚心好学;淡泊名利;胸怀天下(任选三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句意: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无愧于亭名的。“吾亭有竹焉”是完整的一个短句,焉在句末作语气词,故此处后边应断开一处,“而”表顺承,第一个“名”是动词,意思是命名,省略了“吾亭”,故在第一处“名”后停顿,第二个“名”是名词,意思是名字,“名不愧于吾亭”是一个完整的短句,应放在一处,故断句: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C.有误,句意: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少;故选C。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益:更加;清:清香;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2)是:这;而:连词,表顺承;其:代词,它的。4.本题考查拓展延伸。开放性试题。既可以从文中理解分析,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君子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若从文中分析:结合甲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和乙文中“中虚而静,通而有间”“外坚而直”可知君子应该坚定正直;结合甲文“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和乙文“清风时至,玉声珊然”可知君子应该洁身自好;结合甲文“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和乙文“挺然特立,不挠不屈”可知君子应该不屈不挠,庄重典雅。也可以结合课外知识示例:君子应该内心坦荡。也就是从容的面对外界和自己,做到心中无愧。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应该不苛责,内心丰富。一个人在物质极度匮乏中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丰盈和充实,这就是君子,这就是贤能。君子应该和而不同。君子有自己独立意识,要求自己融入群体,但也时刻保持警惕,不和那些违背自己意愿和内心的人们同流合污。君子应该自行反思。反省内求,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从而使自己的道德人格达到完美的境界,这正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译文】乙文:王阳明建起何陋轩后,又就着轩的飞檐,在其前面的空地上打桩立柱,盖了所亭子,并在亭子四周种上翠竹,取其名为“君子亭”。因为竹有君子的四种品质:其内部虚极静笃,互相通透而有间隔,具备君子的德性。其外部坚韧正直,无论春夏秋冬,均不改变颜色,具备君子的操守。惊蛰时节,便破土而出,三伏夏天,便暂缓进长,风霜雨雪,或明或暗,它都能调节适应,具备君子的明睿。清风时来,则如玉佩珊珊声响,像好听的音乐,又俯俯仰仰,仿佛孔门弟子在练习礼仪;风停下来,便寂然无声,挺拔特立,好像虞舜的大臣们整齐庄严地列于朝堂之侧,有君子的容表。竹子有这四方面特点,因此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无愧于亭名的。二、(2023•新疆•统考中考真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 B.行拂乱其所为乱:扰乱。C.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D.征于色,发于声征:征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始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在经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B.孟子认为,“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是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接着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的观点。C.本文由磨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说到“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D.孟子的散文以雄辩著称,本文大量采用排比句,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体现孟子的散文气势浩瀚、议论纵横的特点。【答案】1.D2.(1)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3.D【解析】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D.“征于色,发于声”的意思是: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征:征验、表现。不是“征服”。故选D。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苦(使……受苦)、劳(使……受到劳累)、饿(使……受到饥饿)其体肤”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入(指在国内)、则(如果)、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出(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恒(常常)”几个词是重点词语。拂,同“弼”,辅佐。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D.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并没有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故选D。三、(2023·重庆B卷·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关于词义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比较辨析词义,“有仙则名”的“名”,与《醉翁亭记》中“名之者谁”的“名”语义相同,都解释为“命名”。B.借助偏旁释义,“馨”偏旁为“香”,意为能散布很远的香气,以“馨”来修饰“德”,指德行美好。C.通过语境推导词义,“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由此可以推出上文的“鸿儒”是指当官的人。D.以今证古,理解词义,“素颜”在今天意为没有经过化妆、不施脂粉的脸,那么“素琴”则可理解为能弹奏出本色乐曲的琴。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运用比兴手法,以“仙”“龙”比陋室,为下文描写陋室埋下伏笔。B.本文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的环境、高雅的生活,突显作者的远大志向和杰出才能。C.本文语言特色鲜明,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D.作者以诸葛亮、扬子云自比,暗示自己与二人一样有隐居的意愿。4.请阅读链接材料,结合选文,探究《陋室铭》在内容上的创新之处。【链接材料】铭,名也,记名①其功也。又:述其功美,使可称名②也。(铭)多警③自我,述功德。清代李扶九评解《陋室铭》一文曰:“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创编自《古文笔法百篇》《康熙字典》等)注:①记名:记述。②称名:扬名。③警:警诫。【答案】1.B2.(1)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2)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3.C4.①开头以山水比喻引入,使文章不显得突兀;②末尾引用古人话语结尾,意味无穷;③中间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使文章有层次;④文末引用孔子“何陋之有”的言论,暗含“君子居之”的含义,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解析】1.本题考查词义理解。A.“有仙则名”意为: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其中“名”是名词作动词,出名。而“名之者谁”意为:给它起名的是谁。其中“名”是名词作动词,命名。选项理解有误;C.“谈笑有鸿儒”句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儒”旧指读书人,所以“鸿儒”在这里指博学的人。选项中“‘鸿儒’是指当官的人”有误;D.“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意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素”在文言文中可指不加修饰的,故“素琴”意为“不加装饰的琴”。选项“可理解为能弹奏出本色乐曲的琴”理解有误;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1)句重点词:上:长到;入:映入。(2)句重点词:丝竹:指弦乐器与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劳:使……劳累。3.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与分析。A.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句采用比兴的手法,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其中“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即指“陋室”,而“仙”与“龙”指的是美好的品德。选项中“以‘仙’‘龙’比陋室”有误;B.《陋室铭》一文通过对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及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进而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文中并未突显作者的杰出才能,选项理解有误;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选项中“暗示自己与二人一样有隐居的意愿”理解有误;故选C。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探究。解答此题,抓住链接材料中关于“铭”的特点的叙述,联系本文在内容上的创新之处叙述即可。根据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作者在开头采用比兴的手法,以山水比喻陋室,以仙、龙比喻德馨,引入自然,不显突兀;阅读文章可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对陋室周围环境景色的描写,淡雅素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屋主人交往人物不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则表现了生活情趣的高雅。这三者共同表现了主人不同凡俗的意趣,使文章有层次感;文末“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引用了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中的后半句,使文章意味无穷。同时,藏起前半句“君子居之”,简介表明了自己就是真正的君子,能够居在陋室。据此总结作答即可。参考译文:链接材料:铭,就是名,记述它的功德。又:叙述其功绩之高,让其可以扬名。(铭)多是用来警诫自己,陈述功业和恩德。清代的李扶九评论解释《陋室铭》一文说:“小小的短文,方法无不具备。凡是铭,多数是警示自己,这篇铭却自得自夸,体格稍有变化。”四、(2023·陕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①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抵谷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②之水,溉潟卤③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节选自《史记·河渠书》)【注释】①说(shuì):劝说。②填阏(è):淤泥。③澙(xì)卤:土地含过量的盐碱。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韩闻秦之好兴事()(2)欲罢之,毋令东伐()(3)东注洛三百余里()(4)秦以为然,卒使就渠()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乃”,与“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中“乃”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蒙乃始就学 B.屠乃奔倚其下C.陈胜,吴广乃谋曰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2)秦以富强,卒并诸侯。4.郑国有没有完成韩国交给他的使命?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答案】1.听说进攻,征伐向东对的(或;正确)2.D3.(1)当初我是间谍,然面水渠修成也对秦国有利。(2)秦国因此富强,最终兼并了诸侯国。4.[示例一]我认为郑国没有完成使命。韩国本来派他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消耗秦国国力,来阻止其向东扩张。可是郑国渠的建成反而让秦国变得富强,韩国最终被吞并。[示例二]我认为郑国完成了使命。韩国给他的使命是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他作为一名水工,历尽艰险完成了水利工程的修建。【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办工程。闻:听说;(2)句意: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不能进攻山东诸国。伐:进攻,征伐;(3)句意:沿着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多里。东:向东;(4)句意:秦国认为他说得对,最终命令他继续把渠修成。然:对的、正确。2.本题考查虚词。“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句意:于是命水利工匠郑国做间谍劝说秦国。乃:连词,于是;A.句意:于是吕蒙开始学习。乃:连词,于是;B.句意: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乃:连词,于是;C.句意: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乃:连词,于是;D.句意: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乃:副词,竟然;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始:开始、当初;为:是;间:间谍;亦:也;(2)以:因此;卒:最终;并:兼并。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明确观点,结合内容表述理由,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示例一:我认为郑国完成了使命。根据“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抵谷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可知,韩国给郑国下达的命令是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秦国后来发现郑国是间谍险些被杀,但是郑国还是游说秦王,完成了水利工程的修建。示例二:我认为郑国没有完成使命。根据“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可知,韩国的目的是让郑国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消耗秦国国力,来阻止其向东扩张;联系“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潟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可知,最后水渠虽然建成了,但是却使秦国富强起来,使韩国最终被吞并。参考译文: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办工程,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不能进攻山东诸国,于是命水利工匠郑国做间谍劝说秦国,要它凿穿泾水,从中山以西到谷口,修一条水渠,沿着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多里,用来灌溉农田。修渠途中郑国的目的被发觉,秦国想要要杀他。郑国说:“我开始来是做奸细,但渠修成后也对秦国有利。”秦国认为他说得对,最终命令他继续把渠修成。渠成后,引带有淤泥的泾河水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收成都合一钟。从此关中变成沃野,没有荒年,秦国因此富强起来,最后并吞了诸侯各国,因此把此渠命名为郑国渠。六、(2023·江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景公问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①?”晏子对曰:“衣冠不中②,不敢以入朝;所言不义,不敢以要③君;身行不顺,治事不公,不敢以莅众④。衣冠无不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无不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⑤。三者,君子之常行也。”(节选自《晏子春秋》)晏平仲婴者,莱⑥之夷维⑦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⑧,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⑨;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⑩。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①曷若:何如。②中:适当。③要(yāo):要挟。这里意为强谏,迫使对方听从。④莅众:统治、管理百姓。⑤阿(ē)党之义:这里指偏私结党的私情私义。⑥莱:古国名。⑦夷维:地名。⑧相齐:任齐国相。⑨危言:慎言。⑩衡命:违背命令。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冠()

(2)故()

(3)衣()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三者,君子之常行也。(2)国有道,即顺命。3.司马迁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说司马迁崇敬晏子的原因。【答案】1.帽子所以穿衣服(穿)2.(1)这三个方面,就是君子的日常行为。(2)国家有道义,就顺从命令(行事)。3.示例:司马迁崇敬晏子是因为:晏子有力行节俭、言行一致、正直谨慎等君子品行;事齐三朝,被推重;能三世显名于诸侯。【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句意:衣服帽子不适当。冠:帽子。(2)句意:所以朝中没有奇怪的服装。故:所以。(3)句意:姬妾不穿丝织物。衣,名词作动词,穿。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之,的;常行,日常行为。(2)道,道义;即,就;命,命令。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根据“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可知,晏子有力行节俭、言行一致、正直谨慎等君子品行;“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晏子事齐三朝,被推重;“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晏子能三世显名于诸侯。参考译文:齐景公问晏子说:君子的日常行为什么样?”晏子回答说:“衣服帽子不适当,不敢进入朝廷;说的话不符合义,不敢强谏君王;自身行为不正,做事不公正,不敢统治、管理百姓。(君子)衣服帽子没有不适当的,所以朝中没有奇怪的服装;所说的话没有不符合义的,所以下面没有欺骗上级的通报;自身行为正直,办事公正,所以国家没有结党营私的邪行。这三个方面,就是君子日常行为啊。”晏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刘国莱地夷维邑人。奉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认人尊重。他担任齐国宰相之后,吃饭每顿不吃两种肉,姬妾不穿丝织物。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家有道义,就顺从命令(行事);国家没有道义,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七、(2023·河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节选自《核舟记》)【乙】古法,以牛革①为矢服②,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③,附④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⑤声也。(选自《梦溪笔谈》)【丙】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持衣追及与之而还。至家视日四分之三。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几何?答曰:七百八十里。(选自《九章算术》)①革:去了毛的兽皮。②矢服:装箭的盛具。③虚:空。④附:附着。⑤纳:收进。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罔不因势象形

因:(2)则皆闻之

闻:(3)至家视日四分之三

视:2.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B.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C.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D.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贻余核舟一。(2)持衣追及与之而还。4.甲文中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具体表现在哪里?5.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答案】1.顺着、就着听到看2.A3.(1)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2)主人拿上衣服追上,等到还衣服后再返回。4.用料体积小;所刻的东西多;能够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情态各异。5.示例:牛革【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因:顺着、就着。(2)句意:就都能听见。闻:听到。(3)句意:到家时看日影是四分之三日。视:看。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现有客人的马日行三百里。客人离去时忘记带衣服。时间过了三分之一日,主人才发现。故断为: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尝:曾经;贻:赠;余:我;(2)持:拿;及:等到;与:给、还;还:返回。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能以径寸之木”可知,用料体积小;根据“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可知,所刻的东西多,能够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情态各异。5.本题考查拟题。题目往往能够精炼的概括文章内容。根据“古法,以牛革为矢服,卧则以为枕”可知,介绍了牛革的用途,做箭袋,当枕头;“取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点明牛革的特点,利用中间空的特点听见远处细微的声音;据此可知文章围绕“牛革”展开,所以可以用“牛革”作为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点睛】参考译文:【甲】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乙】古法用牛皮做箭袋,睡觉时把它当枕头。利用它中间空的特点,放在地上枕着,几里内有人马声都能听见,这是因为中间的空腔能收拢声音的缘故。【丙】现有客人的马日行三百里。客人离去时忘记带衣服。时间过了三分之一日,主人才发现。主人拿上衣服追上,等到还衣服后再返回。到家时看日影是四分之三日。问:主人的马不休息,马的日行速度是多少?回答说:七百八十里。八、(2023·天津·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先恭王①性刚直。当时誉②鄂文端公③相业,先王颇不以为然,曰:“居相位者,当有相度,西林偏袒乡党,非持平天下之道也!”素喜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④诸公,每训梿⑤必以诸城⑥为式⑦。文恪薨,王亲临其丧。壬戌冬,路过三河旅店,见壁有文达诗,挑灯属和⑧,涔然泪下,其真挚也如此。又善料事。甲午秋,王伦叛于寿张,率党北上,围临清,势甚汹恶。王笑曰:“贼不西走大名,南下淮、扬,而屯兵于坚城之下,此自败之道也。”逾旬,果为舒文襄公所灭。(节选自《啸亭续录》,有删改)【注释】①恭王:名永恩,谥号恭,清代宗室大臣。②誉:称颂,赞美。③鄂文端公:鄂尔泰,别号西林。④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均为清代贤士、名臣。⑤梿:恭王永恩之子。⑥诸城:刘文正是山东诸城人,此处以诸城代指刘文正。⑦式:标准,榜样。⑧属(zhǔ)和:作诗与别人唱和。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素喜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诸公

素:(2)率党北上

率: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屯兵于坚城之下,此自败之道也。3.请结合原文分析,恭王永恩具有怎样的品格与才能。【答案】1.一向,平素率领,带领2.在坚固的城池之下驻扎军队,这是(他们)自取失败的做法。3.品格:恭王永恩不盲从于他人对鄂尔泰的称赞,能够直言鄂尔泰的不足之处,体现了他的刚直不阿;他平素喜欢贤士,并以贤教子,亲临文恪丧,流泪属和文达诗,体现了他的敬贤重情。才能:能够通过分析敌情对战场形势作出准确预测,说明他善料事,具有军事才能。【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解答此题要结合句意来理解。(1)句意:恭王一向喜欢和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等人交往。素:一向,平素。(2)句意:率领叛党北上。率:率领,带领。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屯,驻扎。于,在。之,的。此,这。道,做法。3.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当时誉鄂文端公相业,先王颇不以为然,曰:‘居相位者,当有相度,西林偏袒乡党,非持平天下之道也!’”可知,恭王永恩不盲从于他人对鄂尔泰的称赞,能够直言鄂尔泰的不足之处,体现了他的刚直不阿;根据“素喜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诸公,每训梿必以诸城为式。文恪薨,王亲临其丧。壬戌冬,路过三河旅店,见壁有文达诗,挑灯属和⑧,涔然泪下”可知,他平素喜欢贤士,并以贤教子,亲临文恪丧,流泪属和文达诗,体现了他的敬贤重情。以上是他的品格。根据“王笑曰:‘贼不西走大名,南下淮、扬,而屯兵于坚城之下,此自败之道也。’逾旬,果为舒文襄公所灭”可知,能够通过分析敌情对战场形势作出准确预测,说明他善料事,具有军事才能。以上是他的才能。【点睛】参考译文:先恭王性情刚直。当时人们都称赞鄂尔泰能够居相位,恭王非常不认为是这样,说:“居相位的人,应当有丞相的气度,鄂尔泰偏袒乡党,不能持平天下的道义!”恭王一向喜欢和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等人交往,每次教育孩子的时候必定拿这些贤人作为榜样。曹文恪去世之后,恭王亲自来他的丧事。壬戌年的冬天,恭王路过三河旅店,看见墙壁有裘文达的诗歌,就挑亮灯光作诗相和,涔然泪下,其中真挚的感情达到如此地步。恭王善擅长料事。甲午年的秋天,王伦在寿张叛变,率领叛党北上,包围了临清,气势非常汹恶。恭王笑着说:“叛贼不往西走大名,却南下走淮州、扬州,在坚固的城池之下驻扎军队,这是(他们)自取失败的做法。”过了十来天,果然被舒文襄公打败了。九、(2023·安徽中考真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念自七岁时先妣①殁,遂来依姊氏。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橡,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②,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节选自王拯《媭③砧课诵图序》)[注]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②女红:女子纺织、缝纫之事。③媭:古代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流辈甚称其贤

称:(2)嘉树荫之

嘉:(3)持小几就园树下读

持:(4)稍逐于嬉游

稍: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4.【甲】【乙】文段中,作者都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情形,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称道美好拿着略微2.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3.(1)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2)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4.甲文作者是为了强调自己读书时的艰难与勤奋,以此勉励马生勤苦学习。乙文作者是为了强调姐姐对自己的敦促与勉励,表达对姐姐的想念与感激。【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句意: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称:称赞,称道。(2)句意:美好的树木覆盖着它。嘉:美好。(3)句意:我拿着一个小凳子坐在花园树下读书。持:拿着。(4)句意:略微贪图玩耍。稍:略微。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意:树根下有两块巨大的石头:一个姐姐用来作为捣衣服的石砧,一个让我用来坐在上面读书。“树根安二巨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在“石”后断开;“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说明这两块巨石的功用,所以应在“砧”字后断开;故断句为: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手,亲手;笔,用笔;录,抄写;计,计算。(2)故,所以;朝,早上;塾,书塾;乃,就;熟,熟悉;于,比。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作者写自己幼时借书经历,“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等内容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之难,意在强调当时学习之艰苦,读书之刻苦,从“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可知,是为了勉励马生要刻苦学习。从乙文“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日出,乃遣入塾”“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念姊氏教不可忘”可知,母亲去世来投奔姐姐,姐姐夜陪苦读,晨伴诵读,泣告母亲劳累病死的状况,敦促作者勤奋学习,现在回忆起那时读书的情形,是感念姐姐的教育之恩,表达对姐姐的感激之情。【点睛】参考译文:【甲】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说我勉励乡人学习,是我的本意啊【乙】回想起我从七岁时,母亲去世了,于是来投靠姐姐。屋后有个小花园,有几丈平方,美好的树木覆盖着它。树阴低下有两间屋子,姐姐带着我住在这里。我十岁以后,到私塾跟着老师学习,早晨出来傍晚回家。到了晚上,我姐姐常常手持女红,点一盏灯,让我在她的身旁读书。夏天很热,就停止了晚上上课。天刚一黎明,姐姐就叫我起床,我拿着一个小凳子坐在花园树下读书。树根下有两块巨大的石头:一个姐姐用来作为捣衣服的石砧,一个让我用来坐在上面读书。太阳出来,姐姐就催我去私塾。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有时晚上读累了,稍微贪图玩耍,姐姐一定会哭泣,告诉我母亲劳累憔悴而死的情形;并且说:“你现在不勤奋读书,母亲在地下就会伤心!”唉!我很不争气,都三十岁了,想到姐姐的教诲不能忘记。十、(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战国策》)【乙】魏庞共与太子将质[作为人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不信也”曰:“二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也”曰:“三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矣”庞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有虎。今邯郸去魏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也”魏王曰:“寡人知之矣。”及庞共自邯郸反,谗言果至矣,遂不得见。(节选自《群书治要》)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私我也(2)时时而间进(3)今邯郸去魏远于市(4)愿王察之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2)及庞共自邯郸反,谗言果至矣,遂不得见。3.邹忌对身边小事观察得出的结论,对当时的齐国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4.【甲】文中的齐威王和【乙】文中的魏王,在处事的风格上有何不同?【答案】1.⑴偏爱⑵间或、偶尔、有时候⑶距离⑷观察、仔细看、明察2.⑴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⑵等到庞共从邯郸回国,谗言果然已经传到魏王耳中,于是没有再见到魏王了。3.使齐威王改正了缺点和错误,改革了弊政,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盛,威震诸侯。4.齐威王处事果断、有魄力且措施得力;魏王处事前后不一,且容易受他人蛊惑。【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⑴句意为:是偏爱我。私:偏爱,动词;⑵句意为: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间:间或,偶尔,有时候;⑶句意为:现在赵国国都邯郸距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去:距离;⑷句意为:希望大王明察啊。察:观察,仔细看,明察。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⑴窥镜:照镜子;弗:不;甚:很;⑵及:等到;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