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5999-2024 公路路基刚性桩复合地基应用技术规范_第1页
DB13-T 5999-2024 公路路基刚性桩复合地基应用技术规范_第2页
DB13-T 5999-2024 公路路基刚性桩复合地基应用技术规范_第3页
DB13-T 5999-2024 公路路基刚性桩复合地基应用技术规范_第4页
DB13-T 5999-2024 公路路基刚性桩复合地基应用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3.080.10CCSP6613DB13/T5999—2024I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本文件起草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雄安荣乌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地质大学、承德市滦平县交通运输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广庆、靳进钊、杨祥、王昕、何征峰、李婷、张超、王贺、蒲昌瑜、张锋、杨艳、刘伟超、王志杰、曹艳民、常海芹、李海祥、吴佳宁、汤少静、郭思瑶、高煜磊、毛帅DB13/T5999—20241本文件规定了公路路基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扩建的各等级公路路基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CJ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TG/TD31-02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素混凝土桩plainconcretepile水泥、碎石、砂等混合料加水拌合后,灌注而成的桩体。3.2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cementflyashgravelpile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砂等混合料加水拌合后,灌注而成的桩体。3.3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restressedconcretepipepile采用离心工艺成型的圆环形截面的预应力混凝土桩。3.4刚性桩rigidpile地基处理中桩土变形不协调、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不受桩身抗压强度控制的高黏结强度材料桩。主要包括素混凝土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等。3.5刚性桩复合地基rigidpilecompositefoundation以刚性桩作为地基中的竖向增强体并与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土地基。4基本规定4.1刚性桩复合地基适用于深厚软土地基上荷载较大、变形要求较严格的桥(涵)构造物与路堤过渡段、路堤拓宽路段、高填方路堤的地基处理。4.2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前应对拟建工程场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分析地基土层的分布、地下水腐蚀性及其PH值、土的含水率、塑性指数和有机质含量等,分析公路路堤荷载大小及其对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变形的要求等,并结合工程实际分析本地区相似地质条件下公路工程复合地基处理经验和使4.3在使用刚性桩复合地基时,应加强地基土体、地下水对桩体的腐蚀性评价,当地基土和地下水对刚性桩混凝土有中、强腐蚀性时不宜采用。4.4刚性施工前应进行室内配比试验,并进行现场工艺性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及参数。4.5刚性桩桩顶宜设置桩帽和加筋垫层。DB13/T5999—202425设计5.1一般规定5.1.1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径、桩长及桩间距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场地环境、荷载、沉降变形控制的要求,经稳定性验算确定,并满足工后沉降的要求。5.1.2素混凝土桩和CFG桩宜选用强度等级为42.5级及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桩径应根据成桩设备条件确定,宜为0.4m~0.6m。CFG桩配合比设计方法应按JTG/TD31-02中的规定执行。桩体强度宜为5~20MPa,设计强度应满足路堤沉降与稳定的要求。5.1.3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宜工厂预制、现场焊接接长。桩外径宜为0.3m~0.5m,壁厚宜为0.06m~0.10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60。5.1.4刚性桩宜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布桩。不设桩帽时,桩间距宜为2.5~5倍桩径;设桩帽时,桩间距宜为5~6倍桩径。5.1.5桥(涵)构造物与路堤过渡段的刚性桩可采用渐变桩间距或渐变桩长方式分级过渡设置。5.1.6当软(弱)土层较薄时,桩长应穿过软弱土层至硬层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应符合a)对黏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倍桩径且不宜小于2.0m;b)砂性土不宜小于1.5倍桩径且不宜小于1.5m;c)碎石类土不宜小于1倍桩径且不宜小于1.0m。5.1.7当软土层深厚时,桩长应按沉降与稳定计算确定;当以稳定性控制的工程,桩长应穿过潜在滑动面以下至少1m~4m。5.1.8刚性桩复合地基加固范围不应小于路堤底宽,一般在路堤坡脚填土范围外布置1~2排桩。5.1.9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宜采用预制闭口桩尖。桩尖材料混凝土等级不宜小于C30,形状及尺寸根据桩型确定。5.2桩帽5.2.1桩帽宜为圆形或方形,宜采用C30水泥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5.2.2桩顶进入桩帽应不少于50mm,桩和桩帽之间宜采用钢筋连接。5.2.3方形桩帽边长或圆形桩帽直径宜为1.0m~1.5m,也可按公式(1)计算。b=(0.4~0.5)S…………………(1)b——方形桩帽边长或圆形桩帽等效边长(mS——桩间距(m)。5.2.4桩帽厚度宜为0.3m~0.4m,也可按公式(2)计算。tp=(0.5~0.6)(b−Dp)……………(2)tp——桩帽厚度(mDp——桩径(m)。5.2.5桩帽强度验算及配筋设计应按照GB50010的要求进行。桩帽与桩体连接部位的最大弯矩值Mmax可按公式(3)计算。Mmax=…………………ξ——修正系数,一般为2.7~3.8,当b/Dp=4时取低值,b/Dp=2时取高值,中间值可采用线性插Fcap——作用在桩帽上的等效平均应力(kPa),可根据路堤填料中的土拱效应按JTG/TD31-02的规定计算。5.3加筋垫层5.3.1刚性桩复合地基加筋垫层厚度不宜小于30cm,宜采用级配良好且未风化的砂砾、碎石,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细粒含量不应大于10%。DB13/T5999—202435.3.2刚性桩(桩帽)顶部加筋垫层中应水平铺设抗拉强度高、耐久性好的土工格栅、高强有纺土工布、土工格室等加筋材料。最下层加筋材料距离刚性桩(桩帽)顶部距离不小于100mm。5.4承载力计算5.4.1桩顶设置桩帽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桩顶设置桩帽的刚性桩可不验算复合地基承载力。刚性桩的单桩承载力可按公式(4)进行验算。1.1Fcap≤Ra…………(4)Fcap——桩顶上的荷载压力(kN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公式(5)或公式(6)Ra=up∑qsili+qpkAp Ra=up∑qsili+qpk(Aj+λpApl) up——桩的截面周长(mqsi——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无经验值时可按JGJ94的有关规定确定;li——桩周第i层土的厚度(mqpk——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如无经验值时可按JGJ94的有关规定确定;AP——实心桩的截面积(m2Aj——空心桩桩端净面积(m2),预应力混凝土管桩;Apl——空心桩敞口面积(m2),Apl=dEQ\*jc3\*hps15\o\al(\s\up4(2),1);λp——桩端土塞效应系数;当ℎb/d<5时,λp=0.16ℎb/d;当ℎb/d≥5时,λp=0.8;ℎb——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md——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外径(md1——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内径(m)。5.4.2桩顶未设置桩帽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_spk可按公式(7)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_a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公式(5)或公式(6)进行计算。fspk=λmfsk…………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λ——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素混凝土桩和CFG桩取0.8~0.9;β——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素混凝土桩和CFG桩取0.9~1.0;m——桩土面积置换率;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AP——桩的截面积(m2fsk——地基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5.5沉降计算沉降计算按照JTG/TD31-02的规定进行。桩顶设置桩帽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可不考虑桩间土压缩变形对沉降的影响。5.6路堤稳定验算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路堤稳定性可采用圆弧滑动法验算,按照JTG/TD31-02的规定进行。DB13/T5999—202446施工6.1施工准备6.1.1施工前应收集并熟悉有关施工图、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必要的土工试验报告等资料。6.1.2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内容应包括:施工机械,人员配置,施工顺序,材料、备品、备件供应计划,进度计划,质量控制,安全保证,环境保护和季节性施工技术措施等。6.1.3施工场区应平整密实,地上、地下不得有阻碍施工的结构物、植被等。6.1.4正式施工前,应进行不少于5根试桩,检验施工设备适宜性,确定施工工艺及控制参数。6.1.5刚性桩施工应根据现场地质条件及工程特点选用成桩设备。灌注桩可选用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法灌注和振动沉管灌注等施工方法,当软土深厚且布桩较密或周边环境有严格要求时,不宜选用振动沉管灌注成桩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可选用锤击打入法或静压法沉桩,对振动敏感的路段宜采6.2灌注桩6.2.1灌注桩(素混凝土桩、CFG桩)混合料拌和时间、坍落度应按试桩试验确定的参数进行控制,搅拌时间不得少于1min。采用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法施工灌注桩时,坍落度宜为160mm~200mm;采用沉管法施工灌注桩时,坍落度宜为30mm~50mm。6.2.2灌注桩施工桩顶高程宜高出设计桩顶高程不少于0.5m。6.2.3灌注桩施工应合理安排成桩顺序,避免后序桩施工对已施工桩的损坏。6.2.4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法灌注桩主要施工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原地面处理测量放样钻机就位混合料原材料进场检验混合料原材料进场检验钻杆垂直度检查与调整混合料室内配合比设计混合料室内配合比设计钻孔至设计深度泵送混合料,钻杆内充满混合料后开始拔管均匀拔管并泵压混合料直至桩顶清土钻机移至下一桩位图1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法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图6.2.5振动沉管法灌注桩主要施工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DB13/T5999—20245混合料原材料进场检验混合料室内配合比设计混合料原材料进场检验混合料室内配合比设计原地面处理测量放样钻机就位垂直度检查与调整沉管至设计深度均匀拔管至桩顶钻机移至下一桩位图2振动沉管法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图6.3预应力混凝土管桩6.3.1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进场时应进行外观质量检查,并验证质量证明资料,合格后方可使用。桩头损坏部分应截去,桩顶不平时应修切或修垫平整。6.3.2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应根据地质条件、桩型、桩体承载能力、施工环境条件等选定沉桩方法及相应机具设备,沉桩方法可采用静力法或锤击法。6.3.3静压法施工,最大压桩力值应根据沉桩工艺性试验确定,不宜大于由桩体材料强度确定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的1.5倍。静压法施工沉桩速度不宜大于2m/min。6.3.4锤击法施工,每根桩的总锤击数及最后1m沉桩锤击数宜进行控制。最特殊条件下锤击法施工困难,可采用引孔辅助沉桩法。引孔直径不宜超过桩直径的2/3,深度不宜超过桩长的2/3,并应采取防塌孔的措施。引孔作业和沉桩作业应连续进行,间隔时间不宜大于12h。6.3.5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桩焊接时,应分层采用CO2保护焊或手工电弧焊焊接,采用手工电弧焊时应将焊渣清除干净,焊缝应连续饱满,满足二级焊缝的要求。桩接头焊好后应自然冷却至少6min~8min才能继续沉桩,不得用水冷却。6.3.6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DB13/T5999—20246原地面处理测量放样机械就位桩起吊就位桩垂直度调整沉入第一节桩焊接或法兰盘接桩沉入下一节桩沉桩至设计深度钻机移至下一桩位图3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桩施工工艺流程图6.4桩头处理6.4.1灌注桩施工完毕待桩体达到一定强度(一般为7d左右)后,可进行桩头处理。6.4.2人工或使用小型挖掘机挖出桩间土。开挖时应控制好标高,严禁超挖;若出现超挖,则应夯6.4.3桩间土挖至设计标高后,应进行截桩,剔除多余的桩头。截桩宜采用切割法。6.4.4桩头剔至设计标高,桩顶表面应凿至平整。当桩头剔至设计标高以下时,应采取补救措施。6.4.5清土和截桩不应造成设计桩顶高程以下桩身断裂和桩间土扰动。6.5桩帽6.5.1桩帽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室内配合比试验,选定合适的配合比。6.5.2桩帽模板宜采用组合钢模板;模板安装应稳固牢靠,接缝应封堵严密,不应漏浆;固定模板位置,保证桩头位于桩帽中心;桩头深入桩帽应不小于50mm。6.5.3桩帽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覆盖养护,养护期不应小于7d。6.5.4桩帽四周宜采用细粒土回填,回填土采用小型压路机压实,压实质量满足设计要求。6.5.5桩帽以上0.5m范围内不得采用重型碾压设备施工。6.6加筋垫层6.6.1垫层材料宜选择级配良好的碎石、砂砾、石屑等,垫层的厚度不宜小于0.3m。6.6.2垫层铺设后宜采用静力压实法,当桩间土的含水率较小时,也可采用动力夯实法。6.6.3垫层施工前应进行工艺性试验,确定工艺参数。6.6.4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材料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材料的下承层表面应整平、密实,并清除表面坚硬凸物;b)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材料时,应将强度高的方向置于路堤主要受力方向;DB13/T5999—20247c)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材料的连接应牢固;d)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材料铺设时,应拉紧展平插钉固定,不应褶皱扭曲,并应与下承层密贴;e)多层铺设时,上下层接缝应交替错开;f)施工机械不得直接在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材料上行走。7质量检验7.1灌注桩7.1.1灌注桩施工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灌注桩施工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序号检验项目检验数量检验方法1样检验,且每检验批测量桩体中心2不小于设计值7.1.2灌注桩成桩7天内,可采用低应变检查桩身完整性,检查数量为施工总桩数的10%,且不少于5根。灌注桩成桩28d后,可采用取芯法对桩身质量进行检测,检测频率应不少于总桩数的0.5%,且不少于5根。根据检测结果,按表2对桩身质量进行评价。表2桩身完整性分类表序号类别分类原则1完好桩2桩身有轻微缺陷,但不影响桩身原设计强度的发挥3Ⅲ类桩桩身有明显缺陷,应采用其他方法进一步确认其可用性4桩身有严重缺陷或断桩7.1.3灌注桩在成桩28d后进行载荷试验,检验单桩承载力及复合地基承载力,抽检频率应为总桩数的0.2%~0.5%,且同一路段不少于3根桩。测定的承载力应达到设计要求。7.1.4其余项目应按表3的要求检验。表3灌注桩质量标准序号检验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和频率1桩距2桩径不小于设计值3桩长不小于设计值查施工记录并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