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培训课件:《按摩推拿学》_第1页
医院培训课件:《按摩推拿学》_第2页
医院培训课件:《按摩推拿学》_第3页
医院培训课件:《按摩推拿学》_第4页
医院培训课件:《按摩推拿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拿学一、推拿的基本概况

1、按摩术的起源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在与野兽博斗中或劳动中,必定有一些外伤,导致发生疼痛,原始人自然地用手去抚摸,逐步收到效果。人类本能地重复应用一些能够祛病的抚摸手法,经过时间的延续,这些手法得到发展和积累。约在几千年前,我国祖先为按摩术奠定了基础,并逐步形成我国的按摩术。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对按摩术有所记载。其中《素问·异法方宜记》指出:“中央者,其地平以温,…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这说明当时我国已有推拿按摩术,起源地在黄河流域,那时称按摩为按跷,由于操作简单,所以,很快在我国各个时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2、按摩术的形成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不发达,所以一些抚摸的手法,形成了早期医疗的雏形。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以及奴隶社会的形成,在当时医事管理方面,按摩术已成为一科。夏商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医事有所发展,出现了中药,此时,按摩术与中药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医疗方法。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众多学派医学思想,并对按摩治疗疾病有所记载。如《韩非子》、《老子》、《墨子》、《史记·扁鹊传》等对按摩术都有记述,并且形成了一些手法。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祖国医学逐步形成体系,推拿按摩也随医学发展而形成独立体系,出现了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歧伯按摩经》,它和《黄帝内经》、《华佗别传》等著作记述了十几种按摩手法。

3、按摩术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按摩术在我国逐步得到了发展。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强盛时期,按摩术也已发展到鼎盛阶段,按摩手法有了大的发展,并且推出小儿按摩的新方法,在医事制度中,按摩术有专门编制,如隋时太医署没有按摩博士2人;唐代继承了这种制度,《唐六典》记载太医署有按摩工56人和按摩生115人:宋朝医学著作《圣济总录》有独立篇对按摩进行记载,这说明推拿按摩比以前有了新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按摩术的发展,保健按摩也取得了进展。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省、市医院设立了按摩科,全国各地举办按摩培训班,并有按摩专门培训基地。目前整理出按摩手法上百种,不但治骨科病、各种内科病,也用于保健强身,在饭店。浴池等场所纷纷设立保健按摩。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按摩作为一门新兴行业,将会在我国得到发扬光大。4、推拿师的职业道德

对所有的顾客要友善、礼貌,要尊重他人,要热情、公平、诚恳。

言而有信,尽责尽职。

要有诚恳、高雅的谈吐,注意仪容仪表,保持良好的形象。

最大程度地保持自身及按摩院工作环境的卫生,应使顾客感到舒适、安全。5、推拿的禁忌症:

有皮肤病及皮肤破损处,影响按摩施术者包括有:湿疹、癣。疱疹、脓肿、蜂窝组织炎、溃疡性皮肤病、烫伤、烧伤等。有感染性疾病者如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丹毒等。内外科危重病人如严重心脏病、肝病、肺病患者,急性十二指肠溃疡、急腹症者及有各种恶性肿瘤者。有开放性损伤者,有血管、神经的吻合术者。

有血液病及出血倾向者如恶性贫血、紫斑病、体内有金属固定物等按摩后易引起出血者。体质虚弱经不起轻微手法作用者如久病、年老体弱的人,妇女妊娠期及月经期均不宜作腹部按摩。极度疲劳、醉酒后神志不清、饥饿及饭后半小时以内的人也不宜作按摩。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者。二、推拿的基本知识1、人体各部位名称人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动功能的整体。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名称。头颈部的名称:头、颈;躯干部的名称: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称: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称:臀、大腿、小腿、足。规定以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脚跟靠拢,足尖向前,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为人体标准解剖姿势,并以上述姿势为依据,定出一些常用人体方位的术语。上——接近头部称为上;下——接近足底称为下;前——接近腹侧的称为前;后——接近背侧的称为后;内侧--接近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内侧;外侧——远离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外侧;近侧--接近肢体根部的称为近侧;远侧--远离肢体根部的称为远侧;尺侧——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桡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胫侧---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腓侧——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浅——接近皮肤表面的称为浅;深——远离皮肤表面的称为深。体的切面(1)矢状面沿人体的前后径与水平面垂直所作的切面叫矢状面。当矢状面位于正中而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该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2)水平面(横切面)与地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所作的切面叫水平面。(3)额状面(冠状面)沿人体的左右径,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所作的切面叫额状面。2、体表标志1、干部的体表标志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软骨。椎骨: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2、肢部的体表标志肩胛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锁骨:全长。肱骨:肱骨内上踝、外上髁。尺骨:鹰嘴、尺骨头、茎突。桡骨:桡骨头、茎突。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3;下肢部的体表标志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联合、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髌骨:前面。胫骨:胫骨前缘。腓骨:腓骨头和外踝。足骨:跗骨、跖骨、趾骨。3、脏腑经脉初步知识,脏腑包括五脏与六腑: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十二脏腑与十二经脉连属,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另外还有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4、按摩的主要部位1、头面部常用经穴百会、神庭、头维、睛明、攒竹、丝竹空、鱼腰、太阳、印堂、听宫、听会、颧髎、巨髎、迎香、颊车、地仓、人中、上下关、络却、脑空、翳风。作用:疏散风邪,开窍止痛,镇静安神,明目益聪。适应症:适用于头痛头晕、目胀鼻塞、耳聋耳鸣、牙痛及记忆力减退等症,同时能消除头面部疲劳,长期按摩能延缓衰老,保持头发的光泽。

2、胸腹部常用经穴:璇玑、华盖、膻中、俞府、中府、上中下三脘、幽门、气海、章门、关元、中极、天枢、归来。作用:理气宽胸,调和脏腑,散寒止痛。适应症:适用于胸腹诸痛、胸闷气短、咳喘、腹胀、便秘、月经不调及相关脏腑的不适症。长期做腹部按摩,有消除腹部脂肪的功效。

3、颈部常用经穴:风府、风池、天柱、天鼎、缺盆、阿是穴。作用: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温经通络,消肿散瘀。适应症:适用于颈椎病、落枕、颈项强痛等症。4、腰背部常用经穴:大椎、肩中俞、肩外俞、天宗、中枢、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命门、阳关、膀胱俞、八髎。作用:疏风散寒,行气止痛,温补脾肾,通经活络。适应症:适用于腰背疲劳、疼痛及相关脏腑不适症,如咳喘、胸痛、胃痛等症。

5、上肢部常用经穴:肩井、肩贞、肩髎、肩yu、臂臑、曲池、手三里、内外关、列缺、合谷、神门、劳宫。作用:舒筋活血,滑利关节,温经通脉,理气止痛。适应症:适用于上肢及肩部疼痛、麻木、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及相关脏腑不适症。顺经脉走向按摩可增强上肢力量和各关节灵活性;逆经脉走向按摩可消除上肢肌肉神经的过度疲劳。6、下肢部常用经穴:居髎、环跳、承扶、殷门、风市、血海、阴陵泉、阳陵泉、委阳、委中、承筋、承山、足三里、条口、三阴交、悬钟、跗阳、金门、昆仑、太溪。作用:舒筋活络,行气止痛,调和阴阳,滑利关节。适应症:适用于下肢疼痛或麻木,下肢伸屈不利,如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风湿病等。三、推拿的相关知识

用手或肢体其他部位按某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在体表操作的方法,称推拿手法。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持久:持续一定的时间。有力:必须哟偶一定的力量。均匀:要有节奏性,速度不能时快时慢,压力不要时轻时重。柔和: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变换自然。怎样学好推拿?一、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二、强化练功,提高身体与手法素质。(锻炼身体)三、加强基础手法的练习。(基本功)四、重视模拟治疗教学,提高常规操作技能。(实战)推拿的基本原理:医者乃活人之人,医术乃活人之术.博极医渊,精勤不倦.1

、纠正错位,(解剖位置异常)。

2、解除肌肉痉挛。

脊柱:从侧面观:有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是围绕中轴线的四维弯曲组合。从冠状面则有颅环椎枢纽、颈胸枢纽、胸腰枢纽和腰骶枢纽的四个枢纽关节,围绕轴心线相互调节。从椎曲论而言,骶曲增大,腰曲必缩小;而胸曲增大,颈曲必缩小;从冠状面而言,骶曲向右倾斜,腰椎必向左侧凸,至胸腰枢纽必向右侧凸,至颈胸枢纽以上颈椎必向左侧倾斜,如此围绕轴心的圆平衡。在临床上,调整椎曲可根据相互关系而上病治下:整骨盆(骶曲)以调腰曲,整腰曲以调胸曲,整胸曲以调颈曲。因此,颈椎椎曲紊乱、侧凸、反弓也就迎刃而解。

颈椎:前缘的斜角肌群,起于横突前缘止于第一、二肋;后缘的肩胛提肌和斜方肌,起于横突后缘止于肩胛骨及肩峰。腰椎:腰大肌,起于第12胸椎和所有腰椎横突的前缘止于股骨小转子,后面是竖脊肌,起于胸腰椎所有横突的后缘止于髂嵴。这些前后左右各一,四组肌肉的动力,维系着轴心产生伸缩、前屈、后仰、左右侧凸和轴向旋转的八大活动度。正确的提物和搬运姿势错误的提物和搬运姿势正确的背物姿势错误的提物姿势正确的坐位姿势错误的坐位姿势

(一)颈部的保健推拿:

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其旁:拇指拨揉颈部两侧肌肉,以放松肌肉为主,反复施术3~5遍,随后点按风池、百劳(第5颈椎旁开5分)、颈根穴(斜方肌前缘,平第7颈椎棘突)及压痛点。拇指拨揉项韧带,重点施术于阳性反应物及压痛点,反复施术3~5遍。拿揉两侧斜方肌,反复施术3~5遍,随后点按肩井穴。

四、各部位推拿术

掌根拨揉胸椎两侧(T1~T7)和肩胛骨内侧缘,反复施术3~5遍。随后指压或肘压局部酸痛点,点按肩中俞、肩外俞穴。掌根按揉冈下肌,反复施术3~5遍,随后点按天宗穴及冈下酸痛点。患者仰卧位,医者站其旁。拇指轻揉锁骨下缘,反复施术3~5遍,随后点按气户穴。双手拿揉患侧上肢。随后点按曲池、合谷穴。

(二)腰部保健推拿: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医者站其旁。双手掌或单手掌反复揉腰骶部和两臀部数遍。双拇指或肘尖,按揉腰骶部五条线(督脉和足太阳经一、二侧线督脉以按压椎间隙为主)3-5遍。点按肾俞、志室、腰阳关、大肠俞、腰眼、八髎、阿是穴。拇指或肘尖按揉理顺臀上皮神经路线和梨状肌投影处的酸痛点,反复施术3-5遍。点按环跳、秩边穴。拿揉下肢后侧3-5遍。肘尖按揉理顺下肢足太阳经路线;重点按揉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涌泉穴。根据腰椎侧弯、后凸、棘突偏歪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矫正畸形法,如腰椎侧扳法、腰椎定位旋转扳动法。患者仰卧或侧卧位,医者站其旁。掌根重揉下肢足阳明及足少阳经路线3-5遍。拇指按揉髀关、伏兔、风市、阳陵泉、足三里、足临泣穴。多指拿捏肩部,点揉曲池穴。

(三)膝关节保健推拿:患者仰卧位,医者站其旁,双手掌根部沿下肢脾、胃经走行路线自上而下至髌骨下缘做揉法,反复施术3-5遍。随后用双手拇指同时点按梁丘、血海穴,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用多指沿髌骨两侧做拿揉法,反复施术,3-5遍。随后,将髌骨推向对侧,同时用拇指在髌骨边缘做点按法,以痛点为主,反复施术,3-5遍。双手拇指点按内、外膝眼,同时其余四指握住膝关节后侧,边点按边屈伸膝关节,反复施术,3-5遍。用拇指拔揉内侧痛点,再做屈伸按动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其旁,双手沿下肢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